看的时候嚎啕大哭。
想到淡紫色衣装的公主翩翩起舞。
就愤懑于拥有privilege而不自知的健全人物。
站在majority那一方的人往往有反思的能力和空间却不这么做,因为他们的position、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需要向下兼容。
剪掉树影的那个片段我好喜欢,看上去多么愚莽的爱啊。
也许结局也不算坏。
不理解的地方是,第二次会面的确是强奸。
为什么要强奸、后来又为什么会相爱。
打一颗星是,狩猎那样的片子在讲女童撒谎被性侵害邻居、驯鹿宝贝说的是女性stalker、绿洲讲女的残障人士和被放出来的男人真心相爱而不为人世所容。
性别的选择也是叙事的一种。
这些故事从人的角度讲得通,但女性处境没有好到、可以反过来说的程度,每当我看到的新闻仍然是1/3的女性被性侵、仍然是养老院和残障女性被护工性侵。
被尾随上门被捅刀子。
所以给了一颗星,到哪天性侵没再给单一性别造成如此大trauma的时候,我会改回来五颗星的。
很大程度上这个电影讲了普通市民对边缘群体的装没看见。
洪忠都的家人对他没什么感情,他出狱以后家人都嫌他是个麻烦,后来还把他赶到修车库里睡了。
韩恭渚的家人也不关心她的精神世界,只顾着靠她骗新房子住。
结尾处在警察局里警察录口供时敷衍了事的态度也是一景。
这部分的意思具有较强的普世性,其实可以占到更大的比重。
但李沧东很想讲一个边缘群体相依为命的爱情故事,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干同样的装没看见的臭事。
一味地抒发情怀,对这个故事本身的成立性懒于经营,对妨碍他大唱赞歌的东西他一律也装没看见。
首先洪忠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家人对他是这个态度。
这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
洪忠都在片里自述过两次,他被警察抓过三样违法行为,其中一项是贯穿全片的核心,也就是替哥哥顶包的撞人逃逸。
另外两项呢?
看来是他自己犯的无疑。
从洪忠都的状态来看,犯下另外两项问题不大。
如此这般一个人,他出来以后的行动能像电影中片面展示的那样可爱呆萌么?
韩恭渚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按照李沧东的说法,她一个人在家是没人照顾平时生活的,只有一个收钱的邻居送饭。
李沧东要么是没照顾过生活自理有困难的人,要么是无耻地装不知道,生活不能自理的第一个症状就是排泄极为恶心,家里一塌糊涂,对普通人的视觉和嗅觉都是极大的摧残,绝无可能像电影里那样阳光和煦安然静好。
照顾这样一个人是没有任何诗情画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名女性还能激发洪忠都亲近的欲望,只能说洪忠都不是一般人。
对了,他确实不是一般人。
并非要为韩恭渚的哥哥和嫂子洗地,但李沧东一盆墨汁把他们泼黑而不给出前因后果,似乎没有考虑过所有日复一日忍受着恶心照顾病人而挣脱不出这种生活的人士的感受。
所以李沧东出发点就是按下所有他看不顺眼的东西不表,而吹出一个巨大的粉色泡沫,这种装没看见的作风与他在电影里嘲讽的那些人相比,似乎并无二致。
拍得确实很好,调度从容,几处虚与实的接轨也颇灵巧。
演员的表现也无懈可击。
但整部电影无法令人喜欢。
福柯有一句话: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或者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
在步入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下,人们有权利思考:作为平平常常的人,我们是否已经被某种模式异化?
或者说,我们一直遵循的某种规律真的无懈可击?
韩国导演李沧东抛出了《绿洲》来提醒我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案。
《绿洲》在表面上诉说了一个唯美畸形的爱情悲剧,其实在背后充分表现了导演对机构制度贬斥,所谓的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被社会“囚禁”的过程。
所以《绿洲》的真正悲剧得原因在于,男女主人公的病情已一种异类的态度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真是社会机器所不能容忍的。
已至于正常的男女之爱也被我们认为是不符合道德的罪恶。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17世纪中叶的麻风病突然在法国灭绝,原来的麻风病院闲置,法政府用这些隔离措施囚禁罪犯,流浪汉和疯子。
”“大囚禁”时代就此开始。
在这样的环境下,疯人成了社会的敌人,是需要防范和改造的对象。
在《绿洲》中,男主人公中都是智力低下的成年流氓,在社会和家庭上都不受关注,虽然心地善良,帮助其哥哥摆脱罪责。
当家庭仍然无法认可其行为。
在影片后半部分,中都把哥哥车铺的车私自拿出去兜风而遭到哥哥的毒打,中都并没有反抗。
中都的行为其实体现了他作为智障流氓,在家庭中已俨然成为累赘,哥哥的毒打成了家常便饭。
自然,这样的人一触犯到社会秩序,必然受到这种秩序的强制规范。
而这样一个人,需要的正是已种关爱,一种一个人应该受到的正常的爱。
很有意思的是,他碰到了这样一个人,从另一位女主人公公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与她互补的另一类畸形人: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内心有着爱情和性的正常冲动,却因为外表极度丑陋和病态而被社会遗弃。
在这种环境下,男主人公中都对他试图的强奸就引发了他内心深层次的解放,中都的企图虽然未遂,但公主意识到了原来世界上原来还有人会爱她这样一个不健全的人的,她的内心深处的渴望被彻底激发出来,从而,这两个感情互补的人走到了一起。
道德的出现本身就具有荒谬性,在这种爱情中,两个非理性的人诞生了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其实他们也像一般人一样逛街,吃饭,表达爱意。
但是这样的一种怪异的形象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
男主人公中都曾把公主带到了母亲的生日宴会上,并在潜意识当中告诉家人:“这是我的女友。
”(他并未明说)但是正常的人终究无法容忍公主的丑态,把中都得行为理解成了对大哥和家庭的一种报复。
中都根本不会信教,但是从对于公主的爱情中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在路边请求神父帮他祈祷,希望他的生活能更加丰富。
但他的价值不等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早已给与了他的价值观固定的定义,他对自己肯定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否定。
讽刺的是,在最后神父又在中都的审判中出现一次,这次中都不在有任何希望了,他所关心的只有一个,那即是他的女友公主,他希望帮公主做完最后一件事在入狱。
影片的编剧真是用边缘人与边缘人的形象反映社会正常价值观的丑陋,影片的导演蓄意的说明:“现代的监管机制无处不在,凡是一般看似有悖于社会伦理的现象社会都会给与严重的惩罚。
而影片在最后的桥段当中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中都趁间隙从警察里逃走,跑到公主家旁,趴在树上,为公主剪去曾给她带来害怕的树枝。
在这点上,导演显示了非凡的才华:不仅使这场爱情更加唯美,也是男女主人公彻底完成了心灵上的交流。
女主人公用收音机的声音告诉男主人公,我知道了。
这其实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谈情说爱。
而这种只有两个人才明白的甜言蜜语被正常的社会人当做了疯癫,这造成了影片带有悲剧色彩的结尾。
好像是金基德说的,李沧东是韩国最好的电影导演。
李沧东是作家出身。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过他的访谈,但看他的电影是第一次。
作家出身的导演,其电影导演之路一般比摄影师、美工师、画家等的电影导演之路要艰难一些,但如果考虑编剧也是作家的话,那么,作家成为导演也就顺理成章了,其数量也是很大的——事实上,很少有从来没有写过剧本的导演的。
再者,作为电影圈的外行人要进入电影圈,最便捷最省钱的办法就是写剧本——也就是说,成为“电影作家”!
随着读图时代来临——有人说,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但我认为它还不够彻底——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作家会由作家变身为电影导演或其他工种的电影人。
著名作家朱文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电影导演。
而那个写方块字的叫做马原的家伙也拍了一部电影,不为人知而已。
老马甚至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称小说已死,写字的作家改行“画图”才是出路(大意)。
老马似乎有意煽动广大作家同行投笔从影。
老马的“二次革命”(老马的“第一次革命”是开启了先锋小说的写作之门)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像我这样的无名之辈。
小可在电影圈中没有人脉也没有靠山,要想入行,看来写作之外,别无他法。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在我眼中,《绿洲》是一部导演难度很大的电影。
所以,李导演获得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完全是名至实归。
女主角的表演也令我难以置信——她是一个正常人啊!
一个正常人为表演而扭曲自己,我没有看过比《绿洲》中的女主角更加残酷的,那个南非美女跟她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这部电影是关于残疾人的故事的,但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不是片中的残疾人,而是那些正常人,他们更加可怕。
我不得不说,当正常人自以为正常时,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可怕了,甚至是面目全非。
……我在往下说,大概要成为人道主义大讨论了。
好吧,我闭嘴。
(复制粘贴自公众号,脸都不要的) 还有一个多月,21年就要结束了。
这一年里,看过了电影里太多男男女女的各色情感。
像《新桥恋人》里的狂恋、《爱的曝光》中变态般的纯爱、《夜以继日》里的挣扎.......但当我在上周末看完了李沧东的《绿洲》后,我实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哪怕文笔再笨拙,也想试着写点什么,以安利给大家。
早在今年4月就有了观看《绿洲》的打算,但看到男女主的样貌,,,我就这么让它躺在“已下载”列表半年多之久。。。
(我有罪
图中朝楼下吐口水的男人叫忠都,别人眼中的傻子一个,被家人排斥,曾被判入狱,但那只是为了顶替亲哥的罪名;而“楼下”的女子名叫恭洙,一名重度脑麻痹患者,面容扭曲、手脚抽搐。
影片塑造了两位处于社会边缘的“异类”,而导演李沧东用他的魔法与诗意,将其变幻出了一段最美的爱情篇章。
忠都在慰问车祸受害家属时在房里第一次遇到了恭洙。
可能是太久没碰过女人了,他竟对其心生歹念,并趁其独身一人,偷偷潜入试图强奸恭洙。。
在这个极其不浪漫的初遇后,恭洙或出于好奇,或出于寂寞,拨通了忠都留下的联系方式,两个孤独的、不被也不能被外人理解的灵魂,慢慢靠近了.....“你叫公主啊?
”“那我就当你的将军吧。
”为了陪伴公主,他偷偷开走了哥哥客户的车,带她去吃自己最爱的炸酱面,并在车流中“煞有介事”地“秀恩爱”。
而公主也十分享受这份陪伴,她幻想着能和他像地铁座位上的普通情侣一样正常地打情骂俏;
幻想着当他背自己回家后,二人温暖的拥吻;
幻想着那光斑,会像蝴蝶般美丽
就在二人真心交合时,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敲门闯入,拆散了这对外人眼中如此丑陋的苦命鸳鸯。
但忠都始终没有忘记她说的:害怕房间里那幅绿洲上,外头树枝的残影。
他挣脱枷锁,来到公主窗外。。。
“我给你变个魔法吧,那些吓人的树影马上就会不见了。
”公主和将军的故事结束了,但那片绿洲,再无阴影笼罩。
看过听过了,也随之经历了那么多的爱情,为什么我还会为忠都和恭洙落泪?
我想这就是李沧东神奇的魔术时刻吧。
谁说电影中的爱情不够现实不够残酷?
真正瘫痪和失语的人,又是谁?
很遗憾我连电影1%的动人、凄美都没能表达出来,但真心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观看一下这样的佳作!
要是可以的话,我想对你说:“如果我是诗人,我要为你歌唱。
”
如果说《薄荷糖》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绿洲》不仅真实而冷静地展现了社会边缘人物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身边的社会,而且还延伸表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使整部电影更具有人文色彩。
一个智商和情商都有点问题、始终无法融入到这个社会的刑满释放青年和一个身体有残疾的脑瘫少女,他们之间竟然产生了世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爱情。
他们同属这个世界的弱势群体,他们同样是被这个世界所不能接受的人,所以这个世界还给他们的必将是残酷与无情,我想,这也是导演对这个冷酷世界的理解。
李沧东用大量的长镜头,冷峻的注视着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也用他批判的精神让每个观影者得到深刻的反思。
这对恋人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感情得到了升华。
一个夜晚,少女主动提出和青年做爱,不巧被少女的兄嫂撞见,结果青年必然是被误认为强奸,他将再一次面临牢狱之灾。
在一次探视中,青年不顾一切逃出了看守所,他只想给少女打个电话,可电话另一端已经不再是熟悉的声音。
影片最后,青年爬上了少女窗前的大树,剪掉了那些困扰到他们心中美好绿洲的树杈。
一片警车的喧嚣后,早已蹲守在少女家门口的警察把青年带走了。
夜晚再次变得宁静。
此时墙上的绿洲变得格外清晰,少女再也不会看到那片绿洲上的阴影了,同样,她也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心爱的人回来了。
看到这里,市侩的我,眼中竟然也噙满了泪水。
以前只听过李沧东的《鹿川有许多粪》,他往往在韩国电影的那一章中从90年代开始属于韩国电影崛起的中坚力量。
遗憾的是这个版本里,有些歌词和收音机的播报没有翻译。
这让我想到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也用到这个手法,时代的悲痛并不由主角承担,而是作为背景晕染着作为人们精神失常的注脚。
李沧东在其中运用繁复的政治意涵,仅仅就我所见:隐喻着2002年那场韩日世界杯黑哨的FIFA外套;白鸽、蝴蝶、灰尘对于恭洙来说就是洪忠都;他名叫忠都可他的先祖却是世人眼中的叛国者;以及那块绿洲的针织品,或许是对非洲部落政变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或许有更为zzbzz的指代。
但这些象征隐喻谁人都可自圆其说,而普遍认同的我想是残疾人被忽视的对爱的渴望,以及爱的一切形式,包括性爱。
不能因为在公众的视野中残疾人的缺位就直接判定残疾人数量不多,更应该重视这一群体的情感需求。
稍有不慎便会如开头洪忠都那般,被人性之恶钻入罅隙。
现代的成功学和经济学把人的胜心和私心放大了,人只有不停的工作、竞争、“成功”才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称赞乃至社会的认可。
反之,不求上进=没用 善良=太傻 在现代社会中“异类”永远是少数派是弱势群体,他们本无心否定大多数,却被大多数所否定。
在李沧东的电影里,社会就像一片大沙漠,而“异类”却连家庭这最后的避风港都无法容身。
如果说羔羊只有在羊圈里才能生存的话,那“迷途”的羔羊又何尝不是自由的呢。
他们用真诚在沙漠里建起了一片绿洲,却被无情的沙漠所吞噬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绿洲,只是当胜心和私心变大的时候,绿洲就变小了。
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生活,需要勇气锯掉那些撩人的蔓枝,只有这样沙漠中才会出现更多的绿洲供旅人静心歇息。
如果有一天沙漠变成绿洲,那么又何必东奔西跑,因为低头是岸。
有时候人就是特想做一件事儿,削尖了脑袋似的特想。
我给逮起来之后,就特想去锯掉她窗子外边的树丫,想极了,因为我上次没把那些枝枝丫丫照到画上的影子用咒语给变走。
那幅画挂在她房间里,上头绣着几个洋文,我认得字母,O-A-S-I-S,不过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但是我一见到那幅画,就知道它叫“绿洲”。
真的。
就像我那天提着水果篮上她家道歉,一见到她就觉得她特别漂亮那样。
那天第一次见面,她拿镜子来晃我,我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不过我还是看得到她,她很漂亮。
而且她不认得我,不会和她的哥哥一起来赶我,不知道我撞死了她当清洁工的老爹。
只有我和我的哥哥、弟弟知道那个车祸其实不是我干的,是哥哥干的。
反正我也觉得坐牢没什么,我就顶上了。
坐牢我不怕,里面有人骂我打我,没人瞧不起我。
我不怕再坐牢。
我这次被逮进去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我心里也难受,可能真的是做了坏事吧?
第二次见她的时候,我想强奸她,她死命挣扎,可见她的次数多了,和她一起,那感觉反而淡了,我只觉得两个人说说话聊聊天出去溜达溜达是很美好很美好的事,和她在一起我心里就很安静,所以昨晚她不让我回家,要我留下来和她做爱,我一下没反应过来。
我没有指望我能够得到那么多。
我有点像小孩子那样不好意思了。
但她问我,我不是觉得她美丽吗,我就没多考虑把衣服脱了。
做爱的时候她像上次那样死命挣扎,好像很开心又像是感到痛苦,我有点害怕,可能我真的是冒犯了我和她的关系,我会得到惩罚,所以要我坐牢我也不辩解,反正他们不会相信我和这样的女孩会存在一种也许叫做爱情的东西。
我脑子很混乱。
神父说,我是迷途的羔羊。
就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就冲了出去,警察在后面追啊叫啊我都不管,他们真以为我要逃走呢!
其实,我不过是在神父说我是迷途羔羊的时候一下子决心把特想干的一件事给做掉,那就是坐牢之前先把她家窗外的树枝锯掉,让那幅叫绿洲的画在晚上的时候不会有阴影投到上面让她害怕。
哈哈!
站在树上是多么开心啊你们没体验过的一定要体验一下我实在不懂你们在树底下怎么这么着急这样大呼小叫呢?
我不过是把这棵树的枝枝丫丫锯掉让它们晚上不要晃来晃去拿影子吓人她会感到害怕的但是她又没办法自己去锯或者告诉别人去锯反正也没别人会想和她说话听她的话那些人还真当她是个手脚一直在抽筋话都没办法说的残废女孩呢!
锯掉了这些树枝她就可以安心睡觉因为你们不知道那幅画上有一个印度女人一个印度小孩一头大象和像她的心灵那样干净的树林和草地我甚至有一天晚上还梦见我和那个女人那个小孩那个大象在一块一切都像真的那样哩!
树枝快锯完了我听见她在窗户里面给我放的收音机了。
那是音乐那是她想对我说的话但是她爬不起来说不了话。
晚安,公主!
将军已经完成使命。
1. 李沧东在拍摄的时候并没有用到太多花哨的拍摄或叙事技巧,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两位演员(薛景求、文素利)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更多光彩。
看到有评论说本片依赖了两位主演优秀的表演,此话诚然。
个人感觉本片并非意在故事的细节,而在于故事的讲述。
在《燃烧》里,李沧东在整个故事中埋藏了很多线索,比如猫、手表、不明来电,在《绿洲》中,故事的设定就没有那么精细,只是以女主家中的一副画(绿洲)作为象征。
故事结构比较简单,有意思的是在中间穿插了不少女主的少女幻想,与现实对比,也是意味着“这不是童话,这是生活”。
2. 关于“绿洲”和“怪影”的象征:薛景求第一次去他们家里的那个晚上,给了文素利一个特写:她望着被树影遮盖的绿洲画,神色不安。
之后和薛景求煲电话粥的晚上,那个树影渐渐模糊直到消失。
那之后文素利做了一个梦,梦到她恢复了正常,和薛景求一起在抛洒的花瓣中共舞。
那个场景正是对绿洲画场景的还原。
结尾时,为了消除女孩对树影的恐惧,薛不惜爬上树梢把枝条都砍下——从根源上消除了树影的来源。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觉得为房间安上窗帘就可,爬上树情节的安排一是比较浪漫,二是体现骑士”对“公主”的宠溺。
)3. 演员的表现力:薛景求饰演的是一个从牢里出来不久的无业游民。
刚出狱,他穿着不合季节的短袖,在寒风中打着哆嗦,边吃免费的豆腐,边喝牛奶,时而还对着老板调侃一句。
当时我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人对生活还是有着一丝期待和喜爱。
在夜里,他似乎感觉到了自由,疯狂地加快车速,希望能看到演员拍戏的现场,还热情的打招呼——虽然最后重重跌倒。
此外还有一些小动作,如他站立时局促不安的左右摇摆、对着楼下敲敲吐痰,其实都是一个与世隔离许久后的一种不安。
而文素利是在还原一个生理残疾且心理极度自卑的人。
因为差点被男人强奸,可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女人”的身份,于是性意识觉醒,开始打扮自己,在薛的帮助下慢慢地开始肯定自己的生活。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欢迎指正)我想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赞扬文素利的表演,从肢体的扭曲到神情的变化,她都几乎还原了一个残疾人的模样。
可以说,她是在宏观上扮演了一个残疾人,整体上完善了这个角色,而薛景求是从细节上成就了他的角色。
4. 主题:由于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直白,也不像《薄荷糖》那样采用了倒叙,话题也不如其深沉。
但是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小武》。
小武是个小偷,多年不改老本行,朋友都离他而去,他逃离到外城和歌女交友。
《小武》和《绿洲》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只是两者都讨论的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所过的生活。
《小武》中有一个镜头,是让王宏伟蹲在地上,行人来来往往,而小武只是这市井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这一处境与薛景求在本片中角色的处境略有相似。
有时候也是在想,一个无依无靠、遭人唾弃的人,他们的情绪在何处发泄?
刚出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在看到被家人丢下的残疾女孩以后,也不由得产生怜悯心和同理心,觉得他们会是一个世界的人,不会让对方失望。
社会边缘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引来认可,他伸出手就一定是偷盗,和女孩睡觉就一定是强奸,而他们也不会有辩解的权利。
若是要把对身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好的方式就是闷不作声地消失,像水消失在水中。
从一开始男主接近女主的动机就不纯,再加上40min的 未遂,后面的剧情就已经接受无能,观影过程只觉得不适,看完更觉反胃。对李沧东ptsd了。
看开头的强奸戏份我真的生理不适,非常想要离场…当然有些画面很童话很唯美,后面两个人的互动也算互相救赎比较感人吧…但是开头太窒息了,很难不联想到现实中残障女士大概率会被如何对待….唯一比较喜欢最后砍树的那段。比起爱男人和被男人爱,我们残疾女的更想健康地活着,自由地行走,开心地爱这个世界。还有恭洙说的——羡慕能工作的人——这也是最近才深有体会的,能(较为)健康地用自己的体力脑力养活自己,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健康最重要,失去健康有时候就是意味着失去一切。
你不能说心智侏儒是纯洁,男主很多行为都让我反感,并未觉得有丝毫感动
弱者的发声不会有人愿意听,边缘人的爱情,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小绿洲,难敌沙漠的吞噬。
我不理解....
怎么可以这样细腻,就像那些映在墙上的光斑里飞出的蝴蝶,李沧东真是悲天悯人地关照着世间万物。
看得我都想当这里面的小儿麻痹患者了……
我了个去bug吗,中间男的打电话时,女的怎么就正常了。男的就是个抖M,女的就是女王。这片子演的真墨迹
12th #bjiff #1 四星半。观感非常复杂,既让你感觉非常不适,但又美好的特别纯粹。电影节一年一部李沧东,明年就差绿鱼了吧?
「神父,可以現在幫我祈禱嗎?」 在台北,大銀幕看第五遍,這次嚇到我的是,他是唸著禱告詞跑出警察局,然後翻牆逃走的。
他们是世人眼中的怪,却在互相的慰藉中活的逍遥自在。他是她身边高声歌唱的将军,她是他怀里美丽起舞的公主。他为她去砍社会恶意的枝,她为他盛放温柔的想象。可叹绿洲只能活在彼此两人的世界里,人性的荒漠最终把它覆盖。扮丑成这样,文素利的演技让人膜拜。
因残疾从未感受过关爱而对强奸犯的一束花动了心,这本就畸形的爱只让我觉得可怜可悲。最让人动容的几组镜头是女主想象中的画面:从轮椅上站起边笑边起舞。细细想来这画面动人并不是因为男女主之间美好的爱情,而是残疾人对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无限渴望与残酷的现实让我感到悲悯。
大概因为李沧东是作家的身份,电影里好多文学语言直接转换成电影语言(镜子反射出来的光变化成蝴蝶等)。谈不上好坏,但有新意。 电影里男女主角都是社会边缘人:犯人和脑瘫儿,这到底是爱情还是loser之间的同情?且男主角的角色设定真的很让我讨厌……好久没看过这种所有角色都不讨我喜欢的电影了。
上帝视角的安排了残疾人的童话爱情,不觉得残忍么?盲山也是这样,打着关注弱势,社会自省的旗号,然后拼了老命的比谁情节惨。不喜欢。
文素利表演惊人,李沧东可真厉害,直面残疾人的性爱这一主题。唯一把脑瘫女孩当公主的人最终被当成强奸犯,美好只出现在幻想中。李沧东“这部电影其实在讲界限,健康与残障的,幻想与现实的,美丽与丑恶的,道德与非道德的,内心与外在的”
残障人士会憧憬爱情,可能也会幻想健康,可居然剧中四次关于爱情的幻想全都是恭洙变成正常人以正常、健全的面貌和洪忠都嬉闹、跳舞、为他唱歌。这真的不是正常人对残障人士的恋爱幻想自以为是的刻板想象吗?李沧东没有能力来展示他们两个边缘人恋爱中的美妙与幸福,这幸福一点不逊于正常人的,只能简而化之地拉几个变成正常人相恋的幻想时刻充当高光。明明可以拍恭洙[忘了]她的残障,即便是短暂的。韩恭洙爱美,可以拍洪忠都学着为她做各种发型、编发,探索她适合哪种,而不只能每天单调地扎个马尾。(洪忠都带她去母亲的生日宴会说要打扮得漂亮点,结果也只是换了一个颜色的大肠圈)。明明有那么多温柔缱绻的情节可以拍,哪怕也只是以幻想出现,李沧东偏偏选择了最简便最奇观的,好像不成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就不配拥有什么美好爱情一样。一星给砍树
这部算是看过李沧东最好的一部了。
违背人性的,都值得怀疑。一个正常男人,哪怕是出狱的人,也只会喜欢正常美女,而不会圣母心发作,和一个长相奇怪吓人的残疾女一起恋爱。
砍树的那段很八错。这么高的分,难道是重口味。爱情题材的电影,已经看不下去了……况且还这么虐。我干嘛和自己过不去?
看到男主强奸女主未遂的时候就不想看了 为什么还在评论区赞美什么美好爱情啊 把女人当人好吗?by the way女主演残疾人真的好辛苦…怎么没有人打打男残疾人的主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