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蜗牛的回忆

主演:莎拉·斯努克,柯蒂·斯密特-麦菲,杰基·韦佛,尼克·凯夫,艾瑞克·巴纳,玛格达·苏班斯基,多米尼克·皮侬,托尼·阿姆斯特朗,保罗·卡普西斯,伯尼·克利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4

《蜗牛回忆录》剧照

《蜗牛回忆录》剧情介绍

《蜗牛回忆录》长篇影评

 1 ) 扔掉身上的壳

Grace作为唇裂儿长大,受到了不少欺凌,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总能挺身而出为她出头。

做手术大出血需要弟弟献血的时候,吉尔伯特考虑了下同意了,然后哭着问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一刻真是感动了,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姐姐付出生命。

当他们各自被领养约好了要保持联系,有能力再相聚。

吉尔伯特被严厉且军事化管理的家庭收养,只是为了多一个劳动力,Grace被一对爱好玩乐的夫妻领养,基本都是放养。

她一直孤单,蜷缩在蜗牛的世界里,还好遇到了一生的挚友Pinky,古怪又经验丰富如同阿甘一样的老奶奶,她陷入甜甜的恋爱打算结婚的时候,邀请弟弟来参加婚礼,弟弟在苛刻的养父母管教下辛苦攒钱最终却因为性向问题被电击最终烧死。

Grace最后悔的时候她浪费了可以买十几张机票的钱本可以让弟弟早点过来,现在却只有他的骨灰,哭死。

然后离婚绝望偷窃被抓Pinky又去世,她终于振作起来,戒掉了自己的囤积癖,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拍一部黏土电影,虽然不太好,观众也寥寥无几,但是当影片播放结束吉尔伯特站起来的时候,眼泪瞬间涌出来,小心翼翼得看着,生怕这是导演的另一把刀,原来吉尔伯特真的还活着,他打碎了教堂玻璃逃出来了。

整部电影在这里简直圆满了。

 2 ) 一个轮回再见

12年前,深陷抑郁症,日日昏沉,还能思考什么的话,就是是否死一死。

那时候看了一部电影,Mary and Max,大哭不止,于是看了Adam Elliot其它电影,把一句话刻在脑子里,死一死念头冒出来就连带想下这句话:Life is a cigarette, and smoke it to the butt. 天知道Adam Elliot在我生命中的分量。

意外发现他新片出了,第一时间买票去看。

一个轮回了,我自认为现在生活还行吧,想得明,放得下,惜命怕死,白云苍狗,行云流水。

Adam Elliot有没有更好些?

他好像还是老样子。

我边看边哭边叹息,你怎么更黑暗了?

可是结尾又明媚到耀眼不似真实,还是十二年前的Adam Elliot。

前2/3妥妥拉着我回忆了一遍抑郁症时期,一脚踏进泥沼陷了大半身,甚至怀疑走出电影院我还能回归正常生活吗?

所以结尾那么突兀刻意(所以少一星),我却非常喜欢(所以是否是五星?

)非常感动,谢谢你!

哪怕这个明媚的结尾太假不会发生,让这部电影看上去plastic,但我迫切需要。

因为我在以现实生活来实践去相信,会的,一切都会结束,生命值得努力走到尽头,绝不辜负。

好好生活。

嘿,转了一圈你还是老样子啊,我真的move on了。

PS:TIFF对面的Second Cup Cafe拿铁真的好喝,好喝到每次去都喝一杯程度。

特意去吃Millie Patisserie,不料搬了,遗憾。

 3 ) 全程实拍,这部动画电影催泪又可爱

《蜗牛的回忆》获得了动画界的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水晶奖”,目前已入围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本⽚从2025年2⽉14⽇起登陆英国院线。

”亚当·艾略特以狄更斯式的笔触,勾勒出⼀幅⽣活的哥特式画卷。”

原文作者:Nick Bradshaw、Katie McCabe翻译:陆钰婷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剧情简介:在⼀位年⻓的朋友去世后,内向的格雷斯开始讲述她的⽣活故事。故事从她在战后在澳⼤利亚的童年开始,当时她不幸成为孤⼉,随后与她的双胞胎兄弟分离。

她选择了封闭⾃⼰,沉迷于囤积物品,但她的艰难经历中蕴含着不少⽣活的启示,这些启示逐渐帮助她⾛出悲伤与⾃怜的阴影。影评正文Nick Bradshaw:在亚当·艾略特的电影中,孩⼦们不会轻易离开⾃⼰的巢⽳。他们或许被迫离家,或许家园崩塌,但他的⻆⾊们并不渴望展翅⾼⻜,也没有对翱翔的希望。在这位澳⼤利亚动画导演的“黏⼟动画”⽣活寓⾔中,⻦类虽然存在,但它们往往在本质上被困在笼中,被折断翅膀,甚⾄双腿。⽽它们的⼈类守护者⸺艾略特笔下那些扎根于现实的⻆⾊们⸺同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在其他动画形式中,⻆⾊往往能够展现出轻盈、⾃由与幻想,但艾略特的黏⼟⻆⾊却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忧虑。(他将⾃⼰的建模⻛格称为“粗犷的歪斜”,这种⻛格源于他家族遗传的⽣理性颤抖,使得⻆⾊看起来粗糙、不对称,却充满真实感。)作为⼀个毫不留情却并⾮冷酷的创作者,他热衷于为⻆⾊设置重重困境,以此考验他们的韧性。在他的三部短⽚、两部中⻓⽚和两部⻓⽚中⸺总计149分钟的银幕时间⸺他为⻆⾊们赋予了酗酒、阿尔茨海默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哮喘、失明、脑⾎栓、癌症性甲状腺肿、脑瘫、⽿聋、医疗电击、肺⽓肿、懒惰眼、雷击、巨头症、截瘫、沙利度胺畸形、图雷特综合症和静脉曲张等种种困境,同时还让他们经历了失去⽗⺟、宠物和肢体的痛苦,以及频繁的欺凌。他的早期三部曲《叔叔Uncle》(1996年)、《表妹Cousin》(1998年)和《兄弟Brother》(1999年)描绘了⼀系列独特的家庭怪⼈展现了他们的怪癖和应对⽅式。获得奥斯卡奖的《裸体哈维闯⼈⽣Harvie Krumpt》(2003年)则通过展现⼀位先天患有难以治愈的抽搐性疾病和同时作为⼤屠杀幸存者的⼈物的坚韧品质,展现了反抗的英雄主义。艾略特的第⼀部⻓⽚《玛丽和⻢克思Mary and Max》(2008年)通过⼀段断断续续的笔友关系描绘了⼀个墨尔本的年轻怪胎和⼀个⾃闭、超重的布鲁克林孤独者的⽣活,⽽《Ernie Biscuit》(2015年)则将⼀个胆⼩的巴黎动物标本师带到了澳⼤利亚的偏远地区,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蜗⽜的回忆》重现了这些主题,并加⼊了⼀些变化。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是艾略特⾃早期短⽚以来,⾸次回归纯粹的澳⼤利亚故事,横跨墨尔本、堪培拉和⻄澳⼤利亚(还有⼀个巴黎的闪回)。

《蜗⽜的回忆》是艾略特迄今为⽌最具个⼈⾊彩、情感最为内敛的电影。影⽚由主⻆格雷斯亲⾃叙述,尽管她身边还有⼀系列其他⻆⾊。格雷斯·普鲁登斯·普德(Grace Prudence Pudel)是⼀个双胞胎,她从出⽣那⼀刻起就感受到了家庭分离破碎的痛苦。她的⺟亲在分娩时去世,⽽她的兄弟吉尔伯特成为了她最坚强的守护者。他们的⽗亲珀⻄是⼀位法国定格动画师和街头魔术师(与《兄弟》中的⽗亲⼀样,艾略特⾃⼰的⽗亲也曾是⼀个杂技⼩丑),他跟随他们的⺟亲来到澳⼤利亚,但⼀次醉酒驾驶事故使他坐上了轮椅,并陷⼊了酗酒的深渊。睡眠呼吸暂停也随之⽽来,让这对双胞胎在夜间护⼠的照顾下,陷⼊了⼀场注定失败的⼈⽣游戏。格雷斯和吉尔伯特被分开,送到了澳⼤利亚两端的寄养家庭。格雷斯被⼀对温和的夫妇收养,⽽吉尔伯特则被送到⻄部⼀个狂热的基督教果农家庭。

尽管双胞胎的磨难让⼈联想到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或雷蒙·斯尼奇(Lemony Snicket)的作品,但艾略特的叙事更加沉稳,但艾略特的叙事更加沉稳,带着⼀种狄更斯式的对⽣活苦难的哥特式描绘:差异⽆处不在,苦难总如倾盆⼤⾬般降临,⽣活充满了不可控的变数。在他的怪诞⻆⾊群像中,依然不乏冷幽默,但《蜗⽜的回忆》却出⼈意料地充满了泪点。普德尔⼀家是艾略特迄今为⽌最颓丧的⻆⾊,他们沉重的眼睑下仿佛藏着⽆尽的眼泪⸺⽽在格雷斯的身上,这些泪⽔确实倾泻⽽出得以释放。莎拉·斯诺克(Sarah Snook)⽤她那柔美的嗓⾳为格雷斯注⼊了丰富的情感,从甜蜜的喜悦到颤抖的痛苦,情绪的起伏在埃琳娜·卡茨-切尔宁(Elena Kats-Chernin)哀婉的弦乐与钢琴配乐中得到了强化,尽管艾略特偶尔的过度描写略显冗⻓(“我的⽣活已经变得可悲事情已经失控……孤独、⽆爱、如同囚徒”。)尽管如此,这种情感完全是格雷斯⾃⼰的。作为⽚名中的蜗⽜,她也是⼀个局外⼈和囤积者,收集着⼩饰品、豚⿏、浪漫⼩说,试图⽤这些物品筑起⼀道堤坝,抵御内⼼的失落感。即便到了成年,她依然戴着她⽗亲为她制作的玩具蜗⽜帽,帽⼦上⽤铁丝和乒乓球做成的眼睛摇摇晃晃。她对蜗⽜的习惯了如指掌:受到威胁时会缩回壳中,但也永远不会重⾛旧路。这⼀点由格雷斯最后的盟友和偶像平基(Pinky)点明。平基是⼀个令⼈尊敬且充满⼲劲的怪⼈(由杰基·⻙弗[Jacki Weaver]精彩配⾳),她早已摆脱了束缚,并拥有⼀⻓串传奇经历:从与约翰·丹佛(John Denver)在直升机上谈情,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打乒乓球。平基的⽣活也充满了近乎荒诞的灾难:她在酒吧跳舞时被吊扇切掉了⼀根⼿指,因此得名;两任丈夫都死于⾎腥的意外;我们还⽬睹了她多次与⻋祸擦肩⽽过。然⽽,她依然勇往直前,正如她在后院中轻松绕过各种障碍,⼀杆进洞的⾼尔夫球技所象征的那样。

平基似乎还遇到过艾略特早期短⽚《叔叔》中的⻆⾊,她向格雷斯转述了那位叔叔的智慧箴⾔(借由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的话):“⽣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必须向前活。”格雷斯⽤⾃怜为⾃⼰筑起了⼀座牢笼,只有在平基去世⸺以及格雷斯最终陷⼊绝望时,她才被迫寻找⾃⼰的⼒量。她向⾃⼰最喜欢的蜗⽜⻄尔维娅(以普拉斯[Plath]命名)讲述了⾃⼰的故事,并将其放⽣到朋友的菜园中,那⾥被标记为“平基的怜悯之坑”。像哈维·克鲁姆佩特Harvie Krumpet⼀样,她决定要继续活下去。格雷斯如何继续她的⽣活⸺未来还有哪些坎坷等待着她⸺我们不得⽽知。她可能不会与摇滚明星⼀起⻜翔,但她已经脱下了⾃⼰的外壳。在另⼀个⾃传式的转折中,艾略特让她继承了⽗亲珀⻄对定格动画的兴趣。她或许没有远离家族的根源;她的过去,就像艾略特精⼼雕琢的沉重⻆⾊模型⼀样,可能定义并限制了她,但她的未来依然漂浮在未书写的篇章中。专访正文Katie McCabe:是什么促使您创作⼀个关于囤积爱好者的⻆⾊?

Adam Elliot:我⽗亲去世后,留下了⼤量的物品。我不确定该称他为囤积爱好者还是极端的收藏家。当时,我和兄弟姐妹们不得不整理他的遗物,这让我感到⾮常烦恼。然⽽,这种烦恼逐渐转化为⼀种好奇⸺不仅是对他为何收藏,更是对⼈们为何会收藏的思考。什么时候收藏会演变成极端的囤积?

原因有很多,但我发现,极端的囤积者通常经历过失去孩⼦、兄弟姐妹或双胞胎的痛苦,⽽囤积成为了⼀种应对机制。Katie McCabe:剧本最初聚焦于瓢⾍,为什么后来改为蜗⽜?

Adam Elliot:那部电影《伯德⼩姐》(2017年)上映后,瓢⾍的设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笑)。⽽且,瓢⾍的意象有些过于甜美和俗套。于是我开始寻找另⼀种动物。蜗⽜在受到触碰时会缩回壳中,某种程度上,蜗⽜是内向的象征,⽽格雷斯(Grace)正是这样⼀个⻆⾊。蜗⽜壳就像她对外界的保护屏障。Katie McCabe:电影全程采⽤实拍,没有使⽤CGI技术。为什么这对您如此重要?

Adam Elliot:如今,CGI动画已经泛滥,⽽随着AI技术的兴起,我们看到的许多内容都是合成的、⼈⼯的。当观众看到黏⼟上的指纹时,他们会感受到⼀种真实的存在感。这是对⽊偶实体性和触感的致敬。我在1969 年离开电影学校时,有⼈告诉我定格动画是⼀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

但如今,像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和⻙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这样的导演仍在探索这种形式。对我来说,故事永远是第⼀位的,动画只是表达故事的⼯具。观众可以原谅糟糕的灯光、动画和表演,但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个糟糕的故事。我们的⽊偶粗糙且不对称,⽽这正是我们想要庆祝的⸺它们的不完美。本文转载⾃sight and sound 2025 三⽉刊

 4 ) 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世界重生的那一刻

如果某一时刻,你很灰暗,很痛苦,应该如何继续前行?

人生只是一场经历,是你的经历编织成了此刻这一幅图景,不要回头,继续前进,留下一些闪光的痕迹,那壮丽的景象,终有一天会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玛丽和马克思》导演的最新作品《蜗牛回忆录》,漫长,琐碎,荒诞,人和画面都是脏兮兮的,灰色的。

然而最后一刻,夕阳的暖色铺展整个画面,平凡的人类又一次在自己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浴火重生。

那不是终于成神的一刻,而是一个人轻描淡写放下重重苦难,冲破那没有锁的牢笼,第一次直视阳光的暖色,并任由自己与这世界轻盈地融为一体,再无所畏惧。

无数次拯救我的那句话是I am 大于I was,我不是我的苦难,我的血液,我的眼泪,我的汗水,他们是我的一部分,他们经过了我,而我是——我所允诺我所是,坚定,轻盈,是我对生命给予的私人魔法,与必然实现的承诺。

少年时代我曾经为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写过一篇影评:同样的孤独才能双手交握。

因为没有署名,其后在不同的场合看到过这篇文章的句子被不同的人盗用和改写,我并不愤慨,大概是觉得好的电影应该被人知道。

这部电影也一样,好电影,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

 5 ) 蜗牛回忆录,十五年后的call back

能在上映第一天就看上是种缘分。

UGC给我发的邮件基本都是直接被删除的命运,可是昨天的却鬼使神差地被我打开了,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粘土海报,那必须立刻看上,毕竟玛丽与马克思是在我的top清单里的。

这都已经十五年了。

我还记得当时每周固定日程就是在高中门口的音像店里淘盗版碟,然后和朋友们交换着看。

玛丽与马克思是表妹买的,她周末和我一起回奶奶家,本来约好一起看的,结果这人临时决定要去刷数学试卷,放了鸽子让我自己看。

看完后我哭得稀里哗啦,擦着泪语重心长地叮嘱她一定要看,她答应了。

可是直到大学毕业她都没看,也不知道现在补上了没。

看玛丽与马克思的时候我十五岁,正深陷青春期泥潭,一边开心地和朋友们嘻嘻哈哈,一边又精分地觉得这个破烂世界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暴躁又脆弱,和马克思一样,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粘土动画自带一种荒诞笨拙的气质,钝钝的,但是天真可爱。

Adam Elliot的人物就是为此而生的。

小小的粘土人,配着缓慢但真挚的独白,一点一点地挪过来抱住你。

看完以后,感觉被这部内向孤单但温柔可爱的粘土电影别扭地抱了一下。

在以毒攻毒的作用下,觉得我自己其实也没那么糟糕(虽然只是暂时的)。

两个粘土朋友,玛丽和马克思,给我递上了一罐炼乳,暂时理顺了我张牙舞爪的情绪。

感谢。

当时看马克思的回信哭得稀里哗啦,“人的生命像人行道”的概念自此根植脑海 这部片为我建了一个存档点。

然后嗖的一下,十五年过去了,年龄翻了个倍,这个时间跨度是能让十五岁的我emo一整天的。

蜗牛回忆录还是一样幽默笨拙带点拧巴的粘土世界,仍旧是用平淡的日常讲着戏谑的故事,这次是打碎自我禁锢的主题,但故事比玛丽与马克思残酷了许多,上来就哐哐死人,一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

这次的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当这是个遥远的故事来看了。

由于前部分过于暗黑,显得最后的结局美好得像女主的幻觉,我始终不敢相信这个故事能够happy ending. 好在有个可爱的灵魂人物Pinky,全片的光,导演借她之口说出了这部电影的金句: 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 /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we have to live it forwards. 这句话就像一个读档的指令,让我回头看看。

人生的人行道各种交错分离,搭建成了立交桥;当时各种复杂到觉得这辈子都处理不了的情绪已经变成了化石,而那些整天为之破防的疑问,有的被回答了,有的变成了笑话,有的估计也找不到答案,有的连题也忘了。

当然期间还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情绪与疑问,但也不像当时一样会完全依托影视作品来寻找答案了(当然精品电影也越来越少)。

不过很明确的一点是,现在的我很开心能成为我自己。

就算没有电影告知,我也能“ live it forwards”。

蜗牛回忆录是一部有意思的粘土动画,也是玛丽与马克思在十五年后的call back。

希望Mary也能好好生活。

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6 ) 在孤独中寻觅前行的勇气

观看《蜗牛回忆录》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由亚当·艾略特执导的动画电影,用细腻而独特的黏土定格动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温情故事。

影片的主角格蕾丝,是一个深受过去痛苦记忆困扰的女子。

她沉迷于收集蜗牛形状的物品,用这些看似无生命的物件构建起自己的避风港,实则是在逃避现实世界的孤独与无助。

这种囤积癖好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脆弱,也象征着她被过往经历所束缚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格蕾丝与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的分离,以及家庭的一系列悲剧,成为她心灵创伤的源头。

然而,随着萍奇奶奶的出现,格蕾丝的生活开始迎来转机。

萍奇用她独特的生活智慧和乐观态度,逐渐打开了格蕾丝封闭的心门。

两人之间温暖的友谊,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

影片中,格蕾丝最终选择烧掉那些囤积的蜗牛制品,这一举动象征着与过去的决裂,是她迈向新生活的重要一步。

《蜗牛回忆录》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黏土动画带来的细腻质感,与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主题相得益彰。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柔和的旋律伴随着角色的内心变化,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通过格蕾丝的成长历程,深刻探讨了家庭、孤独与存在主义的主题。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过一段不愿面对的过去,格蕾丝的故事提醒我们,只有勇敢地正视内心的恐惧,放下过去的包袱,才能迎接新的生活。

影片结尾,格蕾丝与吉尔伯特的重逢,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新希望的开始。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常被影片中的孤独氛围所触动。

格蕾丝的孤独并非个例,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心理状态。

我们都在生活的某个阶段,经历过孤独与迷茫,但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总会有新的希望在前方等待。

《蜗牛回忆录》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在孤独中寻找前行的勇气。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终将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7 ) 电影【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推荐指数:三星半,认清生活,热爱生活,照亮生活。

22092024年,剧情动画电影《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没看过大家口中导演的神作,单从这部作品来讲,并不算惊艳,但是有他的电影意义。

这样的电影必然拍摄不易,眼神表情都细致表现,这个必须点赞,故事确实是个回忆录形式展开,开头前半部分略显无聊。

后面也确实赚眼泪。

但是剧情不难猜。

也有讽刺味道。

还是有些小尴尬的,没想到这个电影是有分级的,我只是感叹澳大利亚真的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开放,真开发,可能不适合我这样的自闭的人吧。

不过话说,这个电影的造型啊,确实我的审美接受不来,丑是真的丑。

如果。。

但是表现如此现实的东西,还真不那么容易美起来呢。。

整体还好吧,最后的升华太好了,很具现实意义,就像电影里的萍奇奶奶,接受生活,热爱生活,照亮他人的生活。

对了,提醒一下,不要给小孩子看(哈哈)---我是蜗牛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认清生活,热爱生活,照亮生活。

 8 ) 丧到极致就是燃

低落的时候就应该看丧丧的电影,就像这部。

下垂的蜗牛眼睛,不堪重负的身体、灰蒙蒙的天气,一桩接着一桩的不如意,像及了down到低谷的阴沉的自己。

尤其是唯一的生命支柱——哥哥被大火夺去生命那一段,我仅存的小火苗都被浇灭了,共情心泛滥,想和女主一起自暴自弃!

上天怎么就这么笃定地作弄可怜的灵魂!

还好有时候上帝开个小差,我们的主角还是有散发微光的契机,比如有一个多才多艺有趣诗意的父亲和一个正直温柔的哥哥、邂逅一位坦诚相待还能在危急关头拉你一把的soulmate。

虽说无缘生在一个充满爱意温柔以待的环境,但也没有恶人挡道,单纯的天性和一双能够洞察微小事物的眼睛,让她足以构建出一个独有的“蜗牛壳”,在这里她能够完全放下戒备在幻想乌托邦里安全生活。

soulmate曾说过:你的不安是因为你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当千头万绪挤不下这座房子时,蜗牛壳就成了监狱,再也容不下世间的纷杂。

当她把收藏的“蜗牛周边”全部烧掉,便是凤凰涅槃之时,看,上帝也没这么多功夫针对你,他为你关上一扇门,但为你开了一个保险箱。

转机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哪怕最后的“哥哥重生”让我觉得哪儿不对劲,我还是会热泪盈眶,因为内心的火苗虽微弱,但依然生生不息[爱心]

 9 ) 像女主的人,希望都好好生活!

好哭,中途边看边哭,边哭边后怕,我怕我像主角一样,遇到烂人,然后各种不好的事情接踵而来。

我害怕孤独,我也缩在一个名为孤独的牢笼里,困住了自己,而且不能自拔。

我害怕失败,害怕失控,嘴上说相信别人,但是心底里是真正的不相信别人。

幸亏还有老奶奶这样一个人存在,帮助女主,抚慰她的心灵,在给她的临终遗言中,给女主种了朵花,一颗种子,让她抛开外物,重视自己。

少即是多,冲破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才是最难的。

以及冲破的过程必定是困苦不堪的,但是最终真的冲出来了,你会发现,各种美好的事情,真的向你奔来。

多年前女主善良的种子,将法官重新拉回新生活,他的哥哥,也成功逃脱被火烧死,最终向他奔赴而来。

前面太苦了,幸亏结局很甜。

即使充满了不真实性,但我仍然很感谢有这个结局,不然人生真的太苦了。

好像穷人不配有生活,不配有后代,也不配有美好的生活。

这个太窒息了,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太焦虑了。

即使时间是粒沙,但是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让人喘不过气,但是真的有必要这么焦虑吗?

是不是可以放下脚步,慢慢慢慢的走。

现在很像改革初期,一部分固有思维的人,被时代抛弃了。

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而我,好像属于固有思维的那类人。

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怕,打破自己的框框条条,然后直面最惨淡的结果,然后坦然的迎接阳光。

把自己当做动物,植物,保留最基础的需求即可。

 10 ) 两人身上的烫伤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吻痕

定格神片《玛丽与马克思》导演亚当·艾略特历时8年创作的新片。

延续前作黑咖啡+苦艾酒的色调与画风,讲述上世纪70年代澳洲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仍然是与人群疏离的两个孤魂互寻互助的故事,基本上可视为前作的增容与升级——玛丽与马克思在新片中化身为一对双胞胎,因父母双亡被不同家庭收养。

一样的不容于世,一样的鸿雁托书,一样的双向奔赴,但人场与钱场已不可同日而语——人物众多,线索庞杂,场景繁富,细节也堆锦叠绣。

但孤独感被紧锣密鼓的故事线冲淡,血脉相通的人设也失去了两个陌生灵魂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力道。

不过,艾略特确是个细节高手,时时刻刻都让人产生按下暂停键的冲动,想一镜一镜拖着进度条过滤画面。

亮点不胜枚举,流泪肯定是其一,哭得哗哗的,只觉清泉石上流。

还在新片中留下了一个与玛丽的朱砂痣和马克思的小红帽一样让心漏跳一拍的LOGO,那是火焰在两人身上留下的吻痕,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蜗牛回忆录》短评

“你的笼子没有上锁,你一直有走出去的自由。”

3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在找到自己这件事情上,人类或许做得没有蜗牛那么利落,害怕就躲到壳里,要往上爬就使劲伸头,留下一地粘液,管什么自我不自我。可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花一生的时间找到答案:我究竟是谁。这个过程太苦,就像这部作品的导演,《玛丽和马克思》之后十多年,才创出了这部哀伤里透着暖光的新作品来。

5分钟前
  • 号子
  • 力荐

手工电影制作实属不易,悲剧的故事内核有些阴郁的色调,在大洋的对面会有一群不同的人苟延残喘的活着。

9分钟前
  • 臻圣
  • 还行

虽然每个孩子都值得一个美好的童年,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这样幸运。在那些无助、孤独、悲伤、痛苦的岁月中,是蜗牛壳收留并保护了我,现在是时候走出来了,让蜗牛回归自然,我也要重回生活。Pinky奶奶说得好,“蜗牛从不回头,只是一直向前。”我也要像蜗牛一样,即便爬得缓慢也要勇往直前,只留下一条专属于我的印迹,独一无二,无怨无悔,闪闪发光!

12分钟前
  • 2j的花果山
  • 力荐

蜗牛女孩的人生是惨,但比起她哥哥来,她困在自怜自哀里更可悲。。。结局很温暖,哥哥出现时令人想哭。。。其实,就像影片里不再囤物懂得断舍离的女孩,人生变得向前看,而同样,也不要囤人,毕竟孤独是人生的必然,任何可依赖的人,或早或晚或因自己或因他人,都将离去。

15分钟前
  • so what
  • 还行

一般。与Mary and Max的同质性太高了。而且如果你翻看导演早期的短片,也都是这个风格。导演的文字是很不错的,所以一直用旁白来推动故事。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故事的内核还是表现形式,比起M&M都在倒退。不完整的家庭,冰冷的童年,零星的温暖,终生的孤独,异变的婚姻,男同,对宗教的嘲讽。这么说吧,本质上并不是两个故事,导演一直在讲的基本是同一个故事。所以该说的其实在M&M已经说完了不是吗?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是双子的父亲,一起去坐过山车那一段是非常温暖的,但后续处理的都相对草率,尤其是在弟弟回来后过山车撒骨灰那段太俗套了,不如没有。感觉导演是没想明白的。不知道为什么拍了这部片子。赚钱的话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实在没法令人满意。而且会让人不期待下一部。

20分钟前
  • Pat
  • 较差

前80%太丧了,一度让人窒息,让前抑郁症走出来的人来看,只想说实在痛苦活不下去可以不活的。

25分钟前
  • 小茶
  • 较差

不是适合儿童,有点毒教材的感觉,夹带很多意识形态私货,其心可诛,看一半关了,就算成人看,也受不了一直有意无意灌输我那些“文化”,完全失去当初玛丽马斯克的纯粹,友情,的初心,失望,导演拉黑

26分钟前
  • jill
  • 很差

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会有不同的感受,就算是同一个人,在经历不同的人生境遇时应该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总的来说立意不错,相信会给很多人动力和释怀…还有再重新的勇气人生就是体验,去体验每一个小小的点滴确幸,生活就是向前,回头看到的是理解,向前看到的才是希望和新生…3.5分

30分钟前
  • 静静的视界
  • 还行

差上一部太多 剧情转折很刻意 女主只是一个顺波逐流的人 而电影一定要给女主一个好结局 真正的逃出自己的笼子绝对不是大法官是自己安慰过的人和哥哥的死而复生 而是挨打要立正 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接受现实 寻找自己的美好

34分钟前
  • 梦鹿
  • 较差

这片子太怪了

39分钟前
  • catch22
  • 很差

不堪重负的时候,卸掉身上重重地壳,向前走,别回头。

40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推荐

HKIFF49 No. 16 @ KG|没看到开头十五分钟,感想是一点也不遗憾。动画电影那种真善美一出来我就很想吐……Uh,算了,宽容d

4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AWFF2024# 沒有生活的人絕對拍不出如此鮮活的人物和如此真實的細節(比如父親的呼吸暫停綜合征),我看到的是一位藝術家將自己對生活對家人的愛凝結成一部動人的傑作(片中的人物絕對有導演自身的投射)。更不用說停格動畫這種極其消耗時間和精力的藝術形式能堅持下來本就不易,水準還如此之高,沒有理由不給五顆星。

48分钟前
  • Mr. Lei
  • 力荐

3+ 非常规的常规 重心移向后半段会更好

51分钟前
  • 米花町哈莉奎茵
  • 还行

符合我對最爛動畫電影的所有想像

55分钟前
  • 甜橙🍊
  • 很差

电影,情感细腻,节奏舒缓,如诗如画。角色生动,故事引人入胜,幽默与温情并存,值得一看。

57分钟前
  • 豆友3985249604
  • 较差

一早上都不在状态,随便地点开了网盘里的这部,蜗牛陪伴我度过了这个思虑过度的清晨。比较惊喜的是,影片结尾依然让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过来人的牢笼是社会或大环境赋予的,而我这一代新人的牢笼大多是自己给的,被囚禁的滋味不好受,所以迈出去,哪怕只是迈进下一个牢笼,也至少不再留有过去的气味。夕阳刺痛我们的身体,我们共同在过山车上将父亲的骨灰撒向北斗七星。

60分钟前
  • hlses0
  • 推荐

这么反艺术的造型,实在是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大蝌蚪找啥呢
  • 较差

[3-]几乎完全是靠着旁白来推进叙事,如果是这样我想不出为什么我不直接去看剧本。完全没有发挥出动画作为媒介最大的优势,承认粘土动画的辛苦,但是根本看不出任何必要,而且这也仅仅是导演身为创作者自己的喜恶而已。不功不过的好学生作品,没有长片首作那个时候的惊喜了。

1小时前
  • Leooo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