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片子我最大的收获是女主重复两到三遍的话:我不该揣测你的想法。
整个片子就像一位敏感又多情的年轻作家(男主)定好了主题(精神出轨、自由恋爱)后把人物关系从自己开始,一个一个延伸出来,先构建了人物关系框架,然后一点一点填充细节,最后再放置到一个梦幻般朴素而美丽的环境背景中。
不可否认的,人类总是陷于情感、关系、责任当中,但这些都只是生活的背景,一个人不会每天早晨起床就处理这些东西,所以作者很聪明地把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成“度假”,这样就十分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结局时每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爱的人,但他们也都还算拥有了稳定的幸福——或者是暂时稳定的幸福,谁知道后面又会怎样呢。
不去想它了,好麻烦。
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根本没有答案也没有正确选项,既然没有正确选项,那还不如交给运气。
下雨了,想去外面走走。
或许是西地中海的海风足够湿润潮湿,让法国人可以把情欲有关的故事配上古典音乐,并讲述的清新脱俗。
看了这部影片,我悟了。
2020年的法国电影,讲述了男主马克西姆去到居住在郊外的表哥家度假,刚好表哥外出工作,自己的嫂子达芙妮接待了他。
期间马克西姆和达芙妮分别讲述了各自复杂的感情经历,最后在欲望中沉沦又在现实中清醒。
影片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尤其是完全以男女主口述自己的过往经历而推动剧情,很容易造成叙事的混乱。
但本片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虽然运用了各种穿插叙事的手法,甚至有三重穿插,可叙事结构依旧清晰。
甚至在回忆过程中出现的人物还可以做个剧情上的小延伸,却也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马克西姆是个文艺青年,毕业后励志当个作家,这次来找表哥,也是想远离城市喧嚣,找找灵感。
表哥不在家,嫂子达芙妮接待了他,并且认真倾听了马克西姆的故事。
欲望模仿影片很直接,上来就是由马克西姆的回忆所展开。
一年前马克西姆认识了一位成熟的女士,维克托瓦尔。
本是场露水情缘,却巧合的发现,自己的前女友桑德拉正是维克托瓦尔的妹妹。
不久维克托瓦尔外派日本,自己的好基友加斯帕尔勇敢追求桑德拉,并最终在一起。
本来到了这里,马克西姆也就只剩下转身离开,什么祝你幸福之类的。
可自己基友加斯帕尔神经大条,邀请马克西姆来同住,不用付房费。
面对免房费这一巨大诱惑,虽明知尴尬,却也只好从了。
这里点出来本片的主题“欲望模仿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欲他人之欲。
你不仅会对某个人有欲望,甚至还会想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欲望。
比如说,如果你先生知道有人对你有欲望。
这可能会重新激起他对你的欲望。
于是,你成了欲望的对象,你是欲望的来源。
本片纷繁复杂的人物和关系,都和这欲望模仿有关系。
自己的朋友加斯帕尔和女友桑德拉总是吵架,一边是自己兄弟 一边是前女友,马克西姆很难受。
终于,桑德拉再也无法忍受加斯帕尔的粗神经,选择分手。
加斯帕尔受够了桑德拉的无理取闹,搬了出去。
诺大的房子里就剩下了马克西姆和前女友桑德拉。
孤男寡女,日久天长,后面大家都懂。
马克西姆爱桑德拉吗?
答案是否定的,毕竟两人曾经不愉快的分手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欲望模仿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绝对不是爱。
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后面桑德拉和加斯帕尔藕断丝连,可是背地里依然和男主马克西姆保持着欲望的关系。
男主最终无法忍受这混乱的关系,告别好友,离开了。
第一段口述就这么结束了,一天马克西姆和嫂子达芙妮在小镇散步,竟然偶遇维克托瓦尔,当晚马克西姆便留宿在维克托瓦尔家。
第二天回来时,达芙妮不无醋意的问道,两人是否发生关系,马克西姆说只是聊天而已,在这一刻,显然的达芙妮也陷入到了欲望模仿中。
随后开始了达芙妮的讲述,多年前,达芙妮为一位大导演剪辑片子,随后导演百般殷勤请达芙妮吃饭。
就当达芙妮以为爱情来临的时候,谁知道,只是导演单纯想和达芙妮长期合作,让她继续负责自己纪录片的剪辑。
这里本片导演有一点点黑色幽默,因为剧中的导演非常殷勤的接近达芙妮,任谁看了都以为是他对达芙妮有意思,可最后直接反转,只是想邀请达芙妮继续合作。
这一段处理很有趣,但是也有点牵强。
达芙妮以为导演会跟自己表白,谁知道,自己完全会错意。
伤心欲绝,踉踉跄跄的走出饭店,偶遇了他现在的丈夫,佛郎西斯,也就是马克西姆的表哥。
正好自己心情苦闷,所以就来一次露水情缘吧。
更令人心疼的在后面,本来达芙妮心情平复差不多了。
突然导演告诉她,谢谢你给我推荐的助理小姑娘,她人非常好,我们要结婚了,多亏了你,才让我遇见真爱。。。
这一刻,我想达芙妮肠子都悔青了。
后面呢,就是比较老套的备胎修成正果。
本来达芙妮不喜欢佛郎西斯,可恰逢自己受了情伤,佛郎西斯来安慰她。
二者也就顺水推舟了。
到这里,随着达芙妮和马克西姆日渐接触,两个人本来就是陷入欲望模仿中的,所以又开始了以欲望为起点的一段纠葛沉沦。
最终马克西姆离开了表哥家,离开了达芙妮。
对于马克西姆来说,达芙妮无非就是自己的又一个情人,又一段露水情缘,无非又是把寂寞当作了爱情。
当达芙妮再次遇到马克西姆时,马克西姆已经和维克托瓦尔开心的在一起。
那一刻,落寞在达芙妮的眼里一闪而过。
片中的欲望模仿理论不一定有多正确,片中的观点和价值毕竟是长期浸润在地中海海风中的,一股橄榄油味儿,于你我不合。
那么我们以为的爱到底是不是一场和欲望有关的错觉呢?
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用想太多。
毕竟,爱而不得已经足够痛苦,何苦再难为自己呢。
By 辰夕
所言所行 les choses qu'on dit如果不告诉你这部电影的导演,把法语换成英语,我很有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的导演事伍迪艾伦,这部电影太像伍迪艾伦了,然而却是一个法国导演的作品。
回过头来一想,这部电影如果不是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只能是法国电影了。
总而言之绝对不可能是中国电影,因为其是很难过审的,公然鼓吹可以用出轨的方式来追求爱情,这在中国道德家们看来,是绝不可接受的。
1、前半段伍迪艾伦,后半段侯麦刚开了20分钟就立马让我想到了伍迪艾伦,这部电影太伍迪艾伦了。
首先是无缘无故的故事开头,以女主接待男主为开始,并没有故事的铺垫,直接切入正题。
其次,回忆与现实的插叙来回转换,甚至有的片段是三重穿插,套娃式的结构把故事讲的那么清楚,叙事结构值得赞美。
电影中的情节推动是通过台词进行的,而且还不经意的放入了纪录片和路人的谈话,旁敲侧击的去用哲理点缀故事的升华;再次,前半段有着轻松的钢琴配乐,像极了伍迪艾伦的手法,在故事情节上坠入跳跃的音符,显得轻描淡写。
最后,后半段到越来越不像伍迪艾伦了,倒像是侯麦了,没有了絮絮叨叨,到多了对白和心灵的交流,同样是没有什么过大的冲突,总是在小打小闹中请故事平滑的讲完,有趣、奇妙、动心、舒服。
总的来说,如果你看过侯麦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2、法国人总是把出轨描述的那么美好这部电影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出轨,然而每个人都在用爱情去描绘之。
在我看来,国内的电影对于出轨的描写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手法,尽管是出轨,可我们完全恨不起来,甚至却为不能在一起而遗憾。
那么为什么法国电影中国的出轨如此舒服呢,主要是平等式的对话。
电影中没有对男女之间的区别而进行突出,而是突出了男女之间的相似之处,即每个个体在爱情面前都是自由的,都拥有完全的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都不会受到道德的羁绊。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中的男男女女都有着独立的生活,无需依赖另一方,除了情感上。
这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没有歌颂爱情,因此主题没有那么刻骨铭心,但却足够真实,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真实情感表达了出现,也许我们不敢在生活中做出逾矩的行为,但是这部电影满足了我们的想象,把我们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了。
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以上是高级的爱情,做到以上的人只有片中François的妻子,她做到了,最后她以漂亮的方式捍卫了尊严还顺便动摇了出轨丈夫的心(鼓掌,高级)。
而片中其余剩下的人都徜徉在欲望的海洋里,有的被淹死了有的试图逃离。
本篇通过女主剪辑的哲学纪录片点题,欲他人之欲,所有三人的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他者的存在,男主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他和情侣同居的时候对女方说我爱你,其实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清楚是否真的爱这个人,但迫于同居时对爱情的妒忌和他得不到的不服而要像小朋友一样站出来大声表白宣示主权,但这只是他者之欲,是典型的模拟欲望。
而女主一开始便说过,表达欲望没有错,因为并没有l'action,她知道模拟欲望的存在,听故事时可以理智而又清醒地分析,但自从真实的碰到了男主的前炮友,并且男主一夜未归时她也变陷入了模拟欲望的浪,表达了欲望并实践了欲望。
btw,片中男主和前炮友偶遇时都穿了蓝色上衣,三人的站位也很巧妙地把穿白衣的女主夹在中间,这里已经很清楚的暗示了男女主是不会在一起的。
所以啊,最终呢,爱情只是幻想罢了,多巴胺的分泌让你兴奋,心跳加速大脑欺骗你你喜欢这个人,而所谓的爱情游戏又是欲望的衍生罢了,看清这些之后,再踏入爱情的战争,我怕是王者。
(才怪)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心的片子。
也会为他们复杂的情感关系感到纠结困惑,但因为每个角色的善意与温和,剧情再怎么抓马都不会担心出现糟糕的结局。
点明主旨的一段话『人们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一时很抚慰人心,就像抚慰了打算用无私的爱来成全出轨的丈夫,并且努力消除他的负罪感的那个妻子一样,也抚慰了我的心灵。
曾经想在缥缈而很没有安全感的恋爱关系中寻找爱的显性证据,认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表现,是在乎。
认为真的喜欢就是会很迫切地想要在一起,为对方的“不想占有”的心态感到慌张。
上面这段话解救了我。
但其实也没错,爱情是分阶段的。
说出“真爱不是占有”的时候,大概是处在已经占有过,决定为爱放手的时刻。
但难道最初满心欢喜想要在一起的时候就不是爱了吗?
而在我现在的阶段,『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准确的。
无论怎样还是很喜欢法国人的这种态度,睡就睡了都是出于情感的合意,也尊重对方的情感变化,尊重对方认为更幸福的选择,不绑架不卖惨,每一个人都很可爱,特别好。
有几张很喜欢的截图,安静而温情。
天啊一起撸猫
记一些台词:1.“欲望模仿理论。
一句话总结就是,欲他人之欲。
就是你不仅会对某个人或某样东西有欲望,甚至还会想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欲望。
比如说,如果你太太知道我对你有欲望。
这可能会重新激起她对你的欲望。
于是,你成了欲望的对象,你是欲望的来源。
或者说,如果你太太被其他男人所欲望,这可能会让你重新对她产生欲望。
”2.“可我们无法拥有一段长久、正式的感情。
一段长久的感情不能以欲望和愉悦为基础。
因为这两者的保质期不长。
长久的感情应该源自共同的兴趣,对未来组建家庭的共识。
这和愉悦毫无关系。
还有,我已经结婚了。
”3.“与相似的人谈恋爱本质上是自私自利。
如果你因为对方帅气,喜欢猫和莫扎特从而选择他。
这是资本累积,不是爱情。
”“如果无法抗拒彼此的吸引呢?
”“一回事啊。
这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上的饥渴。
暂时借用对方的身体灭火罢了。
”“那你说爱是什么?
”“爱吗?
在我看来它非常美丽。
它是一份礼物,自我的礼物,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对他人的冒险。
不仅仅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所以感觉爱了并不是爱?
”“就是这样。
相信爱情就像是相信有圣诞老人。
若是你深信不疑也挺好。
我记得这种感觉。
”“你曾经爱过吗?
”“ 当然了。
”“你喜欢那种感觉吗?
”“嗯,就像圣诞老人一样,我曾对此深信不疑。
说你爱一个人比说你想要一个人听上去好多了,不过是包装罢了。
要是我们未曾听过爱情这个概念,我们就不会爱上别人。
”4.“男人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
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
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
真爱是只关乎对方的幸福。
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5.“既然你真心想要写作,那有什么难的呢?
”“因为我野心太大了吧。
而目前的文笔却配不上我的野心。
平庸的作品,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年头谁都想当作家,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写出真正有趣的作品。
”“人无法预知自己能否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有人觉得有趣,换了别人可能不这么认为。
”“我至少想得到自己的认可。
”“一个作家可以是有趣而不自知的。
而自认为有趣的人通常并不有趣。
你不这么觉得吗?
” 6.“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然而我只能选择其一。
我的愿望,是笃定这条路,不回头地走下去。
”
这是一个非常“法国”的故事:全员说谎,全员欺骗,全员口是心非,全员自欺欺人。
电影的名字“所言所行”,也精确地传达了这一特点——一方面,他们嘴上说着一件事,行为上做着另外的事;另一方面,他们其实无法“自知”,于是所言所行,又往往与其内心真实渴望不符。
而这一落差,往往要由时间的推移才能揭示。
故事不断展开,而人物的内心的展开比故事的展开还要滞后,因而产生一种错落崎岖的美感和趣味。
比如达芙妮,她多次强调自己不爱弗朗索瓦,与弗朗索瓦绝无可能,却在孤独寂寞冷中需要他的陪伴。
当弗朗索瓦短期出差时,她发现自己已离不开他。
这是爱情的一个面目:渴望认可,渴望陪伴。
当下流行的“肌肤饥渴症”,正是如此。
爱情还有很多面目:桑德拉和加斯帕的针锋相对、棋逢对手;弗朗索瓦对达芙妮的一见钟情、见色起意,达芙妮与马克西姆的感同身受、惺惺相惜。
特别是后者,当马克西姆在古堡之上向达芙妮讲述自己无人问津的写作梦想,当两人徜徉在博物馆圣洁的雕像之中,爱情呈现出庄严的面貌——关于永恒和崇高。
但这样的庄严时刻,也将迅速在弗朗索瓦回家前的偷欢中消解。
这是爱情的另一个面目——滑向身体的层次,滑向日常和庸俗。
正如在影片的结尾,达芙妮在挑选圣诞树时遇到了马克西姆。
正当她柔肠百转欲走上前之时,马克思姆怀孕的女友过来了,两人捧着选好的圣诞树笑着离开。
而达芙妮也只好捧着选好的圣诞树和弗朗索瓦笑着离开。
《所言所行》是一部完美践行着“模拟欲望”理论的电影。
电影里的角色无不身处三角恋情中,从一者滑向另一者。
“模拟欲望”由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提出。
他认为,欲望主题和欲望客体之间存在一个欲望他者,欲望主体对欲望客体的欲望实际上是对欲望他者的模仿。
“欲望实际上是对他者的模拟,是被中介化的。
”导演以基拉尔的“模拟欲望”为基础构建了整部电影,并借其中一位角色之口说出要点。
为什么三角情爱才是迷人的?
因为第三者为两性关系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可能,一条转移的口子。
以使得欲望不至于枯竭和堵塞,而能够得到自然地流动。
这同样也是情爱游戏展开的可能。
两厢厮守是社会规习下的产物,违背人的本性。
肉体之欲终会衰减,想要维系长久的关系,爱情会向友情和亲情转变。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介入第三者。
第三者的存在,不仅重新激发了两性之间的欲望,同样将其维系。
由此,肉体上满足的欲望转化为文化上占有的欲望。
与满足的欲望不同,占有的欲望必须由消失和嫉妒引发。
小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欲望即由两者组成:《女囚》中的嫉妒和《女逃亡者》 中的消失。
如何理解“模拟欲望”?
让·鲍德里亚的一段话做出了最佳诠释:“只需对一个女人谈论起另一个女人,就会在她心里激发出取代那个女人的想法。
只需一个女人向你谈论另一个女人,你就会产生从一个女人转到另一个女人的欲望。
”(《冷记忆:1980-1985》)“否定这种转移性不忠的人,那是疯子。
” 勒内•基拉尔和他的“模拟欲望”
爱情到底是什么?
在法国人的字典里,到底有没有“忠贞”这个词?
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整明白。
埃曼努尔·穆雷拍了十几年电影,从《地址变更》到这部《所言所行》,一直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一次多少借片中的老哲学家之口,点出了悖论所在:“爱并不是占有,占有得也不一定是真爱”。
入围2020戛纳,拿下卢米埃尔奖“最佳影片”,凯撒奖13项提名…穆雷在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爱情轻喜剧后,终于要凭借这部《所言所行》步入人生的巅峰。
这部新作依然保持了他清新、隽永的风格,所谓“温柔的讽刺性”,但比起《请吻我》、《讨我欢心》等早期作品,喜剧感已然淡化,戏剧冲突也从角色之间变成了人物内心的纠葛。
在肖邦、维瓦尔第、德彪西、萨蒂等古典乐“伴奏”下,关于“谁背叛谁”的探讨和大段独白,更像是一部爱情的寓言。
影片中两组人物,两段感情互为映射又相互交织,道德和欲望也无时无刻不在交锋。
身为男人的马克西姆,先是坦白了与好友帕斯卡、女友桑德拉之间错综复杂的“3P同居”关系,腼腆的他更像是一场爱情游戏的受害者,在别人的若即若离中甘当“备胎”。
而在表兄弗朗索瓦的故事中,他的前妻露易丝和情人达芙妮同样来了这么一场身份的转换,导演再度讽刺了法国人“宁当情人,不当妻子”的优良传统。
露易丝的隐忍和牺牲令人同情,反过来更让人觉得“渣”如弗朗索瓦这样的男人,不配有如此好的结局,假如马克西姆和达芙妮真在一起了,对他倒是一种惩罚,最后的那一瞥,多少有些“世事无常”的感伤。
“丑男”穆雷的作品中,也一直有这种对爱情的感伤存在,所以他没有从道德层面大肆批判这些男男女女的“出轨”和“一夜情”,甚至没有表现翻脸和撕逼,而只是抓住他们心底的微澜,去引发观众思考,爱情到底是不是纯粹的欲望?
对于出轨者来说,“所言”并不等于“所行”,撒谎的内疚感如影随形,所以他们才会在得知对方也出轨后如释重负,但同时又有些不甘心的若有所失,分手后又偷偷来一炮…穆雷很善于抓住人性中这些微妙的感受,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甚是精准,或许正是这些“坦白”的镜头打动了法国观众和评委们,毕竟,谁长这么大没偷偷“动过心”呢。
挺好看的,故事很精彩,认真看也流畅,以男女主分述的两条牵扯的爱情线,到最后男女主的情不自禁,复杂的是人啊,每个人都在背叛,每个人都说谎,谁都不忠诚,谁的头上都一片绿,都在找借口先灭火,没有爱就不能生活的法国人,爱不爱先滚床单再说,所言所行皆随性,在一起就是缘,不在一起也不恨,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转圈圈。
结局男女主分别时和再次相遇,差点毁了整部电影,应该在分别时男主跟女主讲了弗朗索瓦的故事,才没让女主跟着他跑,没有再掉进死循环中,我认为故事虽然是男女主为主,但却是在一个最重要的人身上体现电影本身,只有弗朗索瓦的前妻最善良可爱,电影里虽一的忠贞人物,做到了让所爱之人幸福,做到了整部电影决定性的作用,不然就没有这电影故事的开始。
估计导演只是想让我们知道,爱不是占有嫉妒,爱是退让成全吧!
可是能有几人看透做到
生拼硬凑的复杂关系,没有真情是如此无趣
3.5,全世界都在乱搞,只有法国人能配古典乐把它拍出来(音乐密到像vlog。开放式关系是个闭环,搞之前想好满身狗血那天
得了吧这就很法国?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狗血故事。过于古典的,跟拍和调度,一脚踩进浪漫爱的水泥坑,看看镜头没有攫取到的地方谁逃逸出来了。欲望是拓扑的,基拉尔还停在平面几何呢
有本片衬托,侯戏洪戏再重复也不会觉得糟了。“我跟自己打赌,响三声前接起我们就做爱”、“我哭了至少两小时,你完全没听见”,这两类句式的台词很熟悉。
像一则走火的法兰西移民广告。穆雷的故事完全可以看做是根据“模拟理论”造出的拟像,一个角色的欲望总是相对于第三人之欲望而产生,于是爱意像一道波纹,一串基因链条,一次蝴蝶振翅,将初始的欲望用它的回声无限地复制下去。
这法国人偷个情就跟你半夜肚子饿了去厨房偷个剩菜那般轻易啊!
沙漏结构可以 对虚构理论之现实和回忆的双重验证 可惜每一段都是有些杂溢的支脉 没能真的收束且还有了一个看似动人实则偷懒的天降情节 p.s. 都只看到了什么调色 构图 情境设置是学侯 可这女剪辑 一生清教徒从不出轨的安排怎么感觉还是在侧指啊 哈哈哈
7.0
这片子我真的是花了点时间想了想应该怎么评价,现在也不算完全想清楚。影片为了探讨爱情,把人物处理得很极致,这种极致就是他们只拥有单一的性格,并且在这种单一性格之下有的人物只表现了此性格下一面,有的人物表现了两面,唯独女主让我觉得性格有点含混不清。看似通过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物把“爱情”表述出来了,但是这种对爱情的探讨又很浮于概念化。不管是这种极致人物的设置还是情节闭环的设计都会让人觉得刻意,加上主题的探讨只是概念,还有不管什么性格的人物都能准确的剖析自己的内心,就会觉得很假也很浅。也让我第一次从理性上认识到原来复杂竟然是那么美好。对我自己而言,片子真的挺喜欢的,很好看,可这些人又是我想远离的。
法国人输出的爱情观就是这样,都挺道貌岸然的,和那个日落三部曲很像,也和他们的作风很像,不停讲不停输出价值观,看似反转,实则都失去对爱情那份坚定,对他各种解读,就是看不出啥是爱情。当法语听力吧(也听不懂
也只有法国人(再加个伍迪·艾伦?)才能把偷情拍得如此理所当然而又饱含哲理了。你偷我偷大家偷,每个人出轨每个人。导演在婚姻和爱情中不断构建镜像和闭环,将庸俗的红白玫瑰话题轻巧转变为各种可能性的协奏曲,剧本文学性很强。
毫无三观可言 每个人都在出轨 想上谁上谁 男主更是连爱不爱都搞不清楚 还是不适合看法国片 强忍着看完只为了有始有终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若即若离的罗曼蒂克
对古典音乐近乎到了滥用的地步😂也有些太狗血。我倒能理解自由跟随情感流动的好处,但有些离真实太远的伪装就不必要了。《培尔·金特》的片段用得真讽刺啊
法国人拍偷情的合理化真是愈加成熟,排列组合式的混乱虽然很戏剧但还是刻意了点。“要是我们没听过爱情这个概念,我们就不会爱上别人。”这个爱情悖论很喜欢。
发现新宠了哈,这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导演。喜欢用故事来推动剧情,然后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感情升温,这部电影里有两三个爱情故事,它们彼此穿插融合,男女主角各自的三角恋融合在一个故事里,这结构和对爱情的探讨,完全展露了在爱情里,女性的真诚要大于男性,她们勇敢更多,包容更多,成长也更多。四星
纠缠的现实主义
多组对称关系/出轨,回归了《请吻我》的讲故事型叙事结构。可是为什么就是再也找不回早期作品里的那种灵动啊!
套娃太多了,我辈应远离这种晦暗的结局。
狗血到家了😅堪称法国peace版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