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看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英国国家剧院确实在戏剧的探索上走在前方以搭建玩具火车轨道作为推理线索过程铁轨亮起火车开动时简直太惊艳了,就像自己组了第一个乐高玩具一样作为自闭症患者的主角面临伦敦地铁的嘈杂拥挤的灯光表现竟和我第一次坐地铁时的感受那么相似,回忆身临其境最后父亲为道歉送他那份神秘礼物时,有想哭的冲动😭
我是非常喜欢原著才去看这部剧的,说实话,男主这个演员太大了,原著中christopher只是十几岁的小孩子而已,但是这个演员就二十多了。
另外原著中christ并不笨不傻不疯癫,说话也是很流畅的。
christ只是思维非常逻辑化,对情感理解力不高。
但是这部剧中演得christ连说话都好像带有口吃一样的,活生生把原著中的天才少年演成痴呆了。
整个剧的舞台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激光,道具都很到位。
坐八个小时的高铁专门到上海看这部戏,看完只有一个感受“值!
”很多剧都讲了问题少年,但这部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主角的“心理”通过群众演员的表演,灯光,音效等等元素呈现到了舞台上。
比如主角害怕在人群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他被人群挤过来挤过去,甚至抛来抛去,再加上混乱的灯光,嘈杂的音效。
把主角的惊慌失措展现的淋漓尽致。
科技感的舞台设计实在是太大的亮点。
舞台三面墙全部铺上了LED屏,充当转场背景只是它的基础功效。
特别的是,它把男孩的所思所想也投射出来。
代表男孩心情的哭脸,笑脸。
当男孩决定去找妈妈时,脑海里规划的路线图。
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舞台剧。
科技与舞台的完美结合。
无实物表演。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只有几个箱子。
男孩回家开门,拖鞋,脱衣服,躺床上,全部依托于其他群众演员完成。
也就是演员来充当道具。
这段是个小惊喜。
而且这里每个群众演员都扮演多个角色。
最后剧目的主旨,世界虽然诸多不完美,但是我还是能做到某些事,不是吗?
我能做到。
自闭症男孩唯一能接受的肢体接触就是允许父母用手指轻轻触碰自己的指尖;亲人面对他情绪失控时手足无措;他对于身边常识性的危险却毫不自知…看到这些森森的觉得自闭症真是太没有人情味的疾病!
他可以跟小动物亲密玩耍,可以感知美妙星空传递的哲学语言…却独独割断他们对人性的善恶洞察和呼应。
还好编剧赋予了男孩与众不同的奇妙能力。
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强大如计算机般的心算能力,还在彩蛋里让他用六分钟充分展现了非凡的数学才能(谁说腐国数学水平差),总算是没有那么绝望。
不得不说方寸舞台居然都可以表现疾驰的地铁险些碾压跳下站台的男孩,演技和灯光音效完美结合,俯瞰的视角让古老戏剧的表达方式也时尚起来,叹为观止!
走出剧场,抬头看云朵镶嵌金边,一点一点地藏到不远处的西山背后,此刻心满意足。
在香港第一次看话剧,演艺学院高台坡度很高,大概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视野吧。
舞台中间刚开始的时候3D投影的小狗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是一个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孩子成长和家庭的故事。
他是那样一个孩子,能用粉笔画出各种大小的圆形,脑子太乱就会开始背质数表,他不能理解metaphor,别人用过的toilet他不要再用,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声尖叫,无法分清复杂的交通图,身为父母真的很累吧。
看着他因为觉得爸爸杀死了小狗,那么也有可能杀了他而拒绝爸爸的接近,于是爸爸妈妈只能在他心理防线的圆圈外说话,好像可以看到重叠的父母影子和不懂事的熊孩子。
起承转合的部分惊艳到了,男孩受到了信件巨大的冲击,开始从柜子里拿出各种玩具开始摆,刚开始以为只是像sheldon一样,喜欢火车,当摆完亮灯的一刹那,大家忽然都明白了,下一站,伦敦。
故事有俗套的部分,絮絮叨叨的旁白有些许催眠,但是内核总是家庭与爱,炫酷的科技给表演多了很对意想不到的效果,轰隆隆路过的火车,查案时的每一户人家,男孩眼中轰鸣嘈杂的世界…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也!
太!
好!
看!
了!
吧!
我愿称之为小剧场舞台美学天花板!
方寸之间见真章,那么小的舞台,沉浸式观影感却几乎做到了极致!
各种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与舞台的精巧设计相互配合,再加上极其优秀的剧本和演员,把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展现得生动形象又淋漓尽致!
好剧就是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达人心,剧里对自闭症症状的描写极其细腻:各种重度社恐+重度洁癖+重度抵制肢体接触…大都市喧嚣吵闹混乱刺耳,不受控制又难以理解的外部世界虽然糟糕,但Christopher眼里有星星、有浩瀚有趣的宇宙世界,还有沉静美好的数学天地,我们仿佛能跟着他一起专注、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虽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大风险才能完成那些其他人很轻易做到的日常琐碎, 但Christopher不放弃,尤其是后半部找妈妈那一段,伴随着爸妈和老师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仿佛也陪着孤身一人的他去经历了他所有的挣扎、无助、恐惧、崩溃…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像他一样,被深爱他的人之爱所拯救,并大大感动着!
爱与成长永远是生命的主题❤——“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Sure!”21.10.30@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舞台剧《战马》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执导、西蒙·史蒂芬斯编剧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其他简称为:《小狗》)改编自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2003年出版,并于2004年圣诞前夜,超越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小狗》于2012年9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科泰斯洛剧院首演,一炮而红,随后至伦敦西区上演。
2013年,创纪录地斩获7项奥利弗奖,包括最佳新话剧、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及最佳音响设计。
2014年9月,于纽约百老汇巴利摩剧院上演,成为百老汇十多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
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把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归结到自闭症患者行列,在很多的新闻通稿中,克里斯托弗被认为是“行为问题少年”,他的诸多行为异于常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与父母最为亲密的互动是用张开的左手与他们的右手十指轻轻相触,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话,对数理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狗》确实一直被观众甚至原著读者认为是一则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患者的故事。
阿斯伯格综合症(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这一病症名称于1994年正式在医学上确立,属于自闭症系列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后来,随着原著小说的畅销和舞台剧大热,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闭症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作者哈登于2009年发表声明,否认了克里斯托弗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事实上,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阿斯伯格”或“自闭症”,唯一一处出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地方,是在该书首版的封面推荐语里。
当描写克里斯托弗的时候,我其实列举了一大堆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儿收集过来的、他们的信仰、习惯、怪癖和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西蓝花和三文鱼放在一起就不吃、或者无法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的人,我是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的。
”“这恰恰证明了克里斯托弗和我们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导致他遇到困难的怪癖的数量和组合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马克·哈登“如果有些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也许我们这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应该努力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空间,而不是为他们制造障碍。
” ——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earce)主创团队来做的只是塑造一个个体的心灵特征,而不是渲染一个被下了定义贴上标签的人物。
不管克里斯托弗是不是病患,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精神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吧,让人理解異稟真的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寻找了多方资料,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剧的呈现,以及这位可爱的孩子——克里斯托弗。
导演创作思维的多向辐射、多维联系:审美心理的定势调整与整体创作思维方式的改革,为导演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思维科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演们敏锐而勤奋地吸收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既然要赞誉这部剧,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舞台科技。
剧场不是一块自然形态的空间,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又是演员于观众交往的组织形式。
《小狗》所呈现的舞台,是一个只开了一个口面向观众的“魔方盒子”,而这个盒子便相当于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大脑,它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角色的内心视像。
据官方数据统计,整个舞台背景的墙面和地板包含五吨重的钢材,舞台地板上共有892颗光点,有2126行数据执行控制,灯光及投影吊杆上共有8部投影机,输出1160万像素的影像还包含了无数的细小机关,从墙面抽出的课桌,随时打开的柜门等等。
极简舞台没有实体布景,但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也可以巧妙地把舞台分为多个表演空间,空间和位置的变化主要通过光影效果以及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呈现,演员在舞台上与科技互动,使得这个心理空间又有具象的现实功能。
演出前一声重金属巨响伴随着灯光剧烈的闪烁,面对被园艺叉杀死的小狗抽搐的克里斯托弗出现在了观众面前,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前边的观众大幅度的一哆嗦。
邻居希尔斯太太的狗威灵顿被一支花园铁叉刺死,而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嫌疑人,还在警局被记了警告。
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并把过程创作成了一本关于这场“谋杀案”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小狗”开始的。
然后故事在雪凡老师的叙述(雪凡老师以读克里斯托弗写的书的形式来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巧妙处理,因为克里斯托弗说了自己讨厌剧场和舞台,更不可能面对大众去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和克里斯托弗的对话中展开,并不断地插入“场景还原”。
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以内在真实的艺术观为指导,通过除去覆盖在生活本质上的表面形态的外壳,剥去藏在人心底内在精神的躯壳,调动综合艺术诸多手段来直观的表达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克里斯托弗的内在精神(家庭、成长、天赋、个性),这似乎是表现型导演的特点。
演员大多时候是不下场的,没戏的时候便会散落坐在舞台四周,有戏的时候可以快速到达舞台,使演出保持连贯性,我国导演近几年似乎都偏爱这种方式,在法国纯真剧团版《安提戈涅》中也有相同处理。
很多的亮点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的深入人心,笑点设置和与观众的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和舞台越来越近,这是观众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产生了亲密感。
其实无论是在圆形剧场、还是科技感更浓的百老汇、甚至是什么设备都没有的学校,《小狗》的表演都是一模一样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剧喷薄而出的力量。
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底很深厚,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和动作都是很有考究,再绚丽的舞台科技不过是对戏剧呈现的锦上添花而已。
你们的表演,我们很爱:演员的天职是指演员创作的根本任务:创造角色形象,通过表演,在观众的面前(当众的艺术)将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假定的,创作心理是多变的,在这场特殊的演出当中,演员需要有明确的心理行动线才能保正演出最高任务的达成。
剧中很多演员是一人分饰多角,且人物性格都拿捏的很准,肢体语言的把控和状态的松弛就更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母亲”的大烟嗓,性感有魅力,虽然她没能给克里斯托弗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是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新女性。
从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来看,其实表演更是感觉的艺术,对于这项感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400多场的演出,Christopher的饰演者Joshua是如何保持热情的呢?
“······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表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照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
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要在热情的影响下和形象中去动作。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后谈环节Joshua也做了解答,不仅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强,还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灵感,演出对手的变化也会带给他新鲜感。
看评价都说他是最棒的的Christopher,我同意最后当克里斯托弗解开了小狗被杀之谜、发现了父亲口中“母亲已死”是谎言并独自一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还被改编为话剧、以及通过了数学A-lever的考试并获得A+的成绩之后。
他大声的问雪凡老师:Does i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三遍,没有得到回答,一个非常open的结尾,没有宣扬教育意义,很现实。
最后演后谈也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一轮巡演,是英国国家剧院首次来华现场演出。
我不知道第一次在现场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你们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燃爆了!
注:马克·哈登、驻团导演金·皮尔斯部分采访资料来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昨天看了非常感动,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精神世界,敏感细腻不容侵犯,很神秘又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运用了很多奇特的展现方式和舞台布局,比如走楼梯从三维降至二维,很多场景中地面不是作为地面,而是作为列车、风景等其他投影出的东西。
另外,声音与影像和人物的配合非常完美。
结尾爸爸送的一只新的小狗是感动点,从开头死去的狗到这只小狗,主人公成长经历了许多。
演员的演技也可以,特别是男主要背出那么多质数、三次方、平方、2的次方等等也是难为他
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整体概念的创新,用表现主义的美学手段外化了自闭症的心境,通过电子风的视效和音乐,解码和放大了焦虑感、隔阂感、不安全感与创伤感。
因此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戏剧影像比现场更能还原舞台魅力的话剧,不仅要脱离视角限制,还要多次利用视角变换,垂直俯拍的镜头便是这部剧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动人美景。
这部剧内聚焦于自闭症的天才男孩克里斯托弗,将舞台置于变形的视角中,在自闭症光谱中找到了一个真实合理的位置。
舞台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电路板”,用光的符号标注出房间编号、城市风貌、楼梯隧道、宇宙星图,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跳跃、画圈、匍匐,把它变成演绎想法的脑内空间,变成罗列现实的记忆宫殿。
同时巧妙地让人体符号充当快速叙事的道具,夹杂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时代寓言。
电子乐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到谋篇布局中,成为恰当的情绪展示,类似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勾勒出狂躁、不安与悸动,奇妙的电火花似乎正是大脑神经元碰撞出的具象。
幕后团队表示,话剧希望观众能够成为克里斯托弗,他们不定义心理疾病,不表现刻板印象,而刻画与众不同。
克里斯托弗无法理解人类社会里拐弯抹角的意图和看似无关的比喻,隐喻和说谎可以画上等号,作为一个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少年,他对描述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因此他常常陷入对事物事无巨细的穷举中,而优美地、密集地排列名词与概念,成为这部剧的文本特色。
导演形容在自闭症看来,世界犹如浴缸中溢出的水,他的社交想象力受到全方位的压迫,而创意想象力却天马行空。
他喜欢在宇宙中漫游并发出几乎是诗的描述,喜欢火车的构造和观察火车的窗外,他讲话有紧张激越的声调,他对身体接触有下意识的恐慌,他的肢体在自有频率里扭捏,他的脆弱防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触发尖叫。
但更内在的是他对自然的触觉,他说雨就像白色的火花,他喜欢雨,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内在的是人类社会架在他身上的悚惧,在陌生的伦敦开启英雄般的跋涉时,前脚才搞清状况,后脚就被推入灾难,城市充斥着他不喜欢的负离子、光污染、无孔不入的声音和人流。
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是顺理成章的一对关系。
这部剧是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新了表现手法,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故事并不支离破碎。
在科幻的、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追问人性本真的故事,谎言与冷漠或许可以成为普通人们的通行证,但是并不被一颗赤诚的心灵允许。
克里斯托弗能够生活在羡慕小心翼翼的、四面八方的爱里,多么值得羡慕,他能够在谢幕后任性地为大家讲解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是观众对谢尔顿式人物的成全与包容。
周六看的下午场,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好,只能想哪写哪啦。
1.剧本设计的很精巧,环环相扣,但谈不上高潮迭起,有经验的观众估计一开始就能从爸爸的反应中猜出他是杀狗的凶手,不过这部剧的重点也不是放在悬疑部分,主要还是勾画了男主的成长和心理路程,通过小狗死亡事件,将他与父母,与老师,与陌生人,与邻居的关系串联起来。
2. 有些台词很喜欢,比如那句,“毕竟抚养一直狗,比和其他人分享生活简单的多”(大意如此),瞬间扎心,实施也是确实如此,毕竟狗狗不会背叛自己3. 整部剧配乐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最喜欢男主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时的那段音乐,其中有大段台词是妈妈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畅想,非常打动人心。
4. 因为剧本节奏的问题,剧情推进很快,大段大段的台词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消化。
如果英语听力不够好,很难兼顾表演和台词,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5. 男主的演员不知道年纪是多大,不过基本已经失去了少年感,代入感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台词功底非常棒,尤其是彩蛋部分,一定不能错过,天才少年的魅力尽现。
6. 舞台空间很小,但故事场景其实分布很广,横跨两个城市,包括家,街道,公园,学校,火车站,地铁站等等,舞美设计很棒,利用灯光,音效布景,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给导演点赞。
7. 这个故事也许看书的话观感很更好一点,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台词的魅力,体会男主的精神世界,看剧的话还是有点太赶了。
8. 剧中有一幕景是伦敦在下雨,音效做的很棒,上海天气也一直阴沉沉的,让人恍惚觉得好像场外和剧中一样在下雨,话剧结束一出场,果不其然。
9. 最后表白一下旁白女老师的声音,真的好美,很温柔,同时又很坚定,让人无法拒绝。
舞台效果不错,能感觉到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效果,就是不是我的菜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我个人觉得有点无聊。但是一本很好的去了解asd儿童的读物
舞台设计挺好。但对自闭症人物的诠释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相比原著稍显刻意。
道行不够,睡了过去。然后又被声光电震醒……
对情节感触不大,舞台设计倒是回想起四年前在纽大参加的项目,小舞台上科技与艺术表演的交互,当时的自己感受不深,现在看下来确实是一门值得探索的学问。
赞爆了!中场的时候上回看亨四part1坐我旁边的小哥来跟我搭话我木有认出来【囧
(3.5) 劇場配置很特殊,很有實驗劇場的風格,但台詞疊太多和尖叫對我來說有點不舒服,演員自閉症演的很棒。最後很有感
@资料馆。书我还是只读了一半。爸爸把礼物箱子打开的时候,一下子没绷住哭了,我觉得爸爸才是真正在乎他喜欢什么,想要守护他的人,虽然有点笨。妈妈根本是自私的逃避鬼。数学太难了。
真厉害,最近看的所有东西都在劝我别觉得小孩可爱。(本来也没几个可爱的……)
3.5,男主表演方式是学Sheldon的,有些空间处理比较新颖。彩蛋挺可爱的,演示数学做题过程。但并不喜欢“自闭症患者就是某方面天才”的设定,剧情也没什么深意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 一般的常识只不过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同准则 全程冷漠脸 就想问问坐在后面的精致少女 到底是什么让你一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原著就不好,改编相比原著有好有坏。演员 灯光 声效 舞蹈很用心!
小小的舞台声光做得极好,《狗镇》“画地为牢”大法的另一个极端,街区、房间、车站、列车、扶梯无一不具,最妙的是那片星空,触手可及的苍穹,在促狭的表象下有无穷宽广的宇宙。很特别地,能用声光描绘出自闭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具象化的经过,能领人穿过他内里的一片荒原和花园。这样的生活太过不易,耐性与爱同样是金贵的消耗品。每个人的抉择都能理解,也更觉难得。@资料馆
可能还没有到能欣赏很多真人剧的阶段。亦或是人间的嘈杂已对我失去吸引力。
满场脑子里都是第四度墙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精彩,细节不必说,宏观上把全部场景圈定在一个不变的封闭长方形内来表现自闭主题就已很有说服力。第一段无可挑剔;第二段转场显得太急失了节奏,略微歇斯底里;结尾解题让人会心一笑。狗起狗终,很圆满。对Luke Treadaway大改观,演活自闭症。
三星半。公司下午团建玩剧本杀导致看剧迟到了近四十分钟,坐定后自己又蒙圈了好一会,体验打折扣。舞台蛮有创意,光影效果很赞。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三星半,极简加未来感的舞台设计出色,但单纯论碎片化叙事角度还不如何冰的《陌生人》,略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