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的细琐对白,破坏了其穿插的环境镜头营造的氛围。
无意义的对话,取消了对话的事件意义。
如果说过多的旁白是对思考的干扰与限定的话,那么喋喋不休的无意义对话,则是对思考活动、欣赏活动本身的破坏。
整部电影揉杂了“环境美景”“毁灭与重生”“女性、性与孤独男人”“孤独与城市”“以美式叛逆作为对枯燥工作的否定、重归人性”,主旨诸多,内容单薄无意义,致使最后不伦不类的结局。
无论是以上任何一个主旨,都未有保持对某一主旨的忠诚与投入。
在画面和主旨的处理上不如《隐墙》,在对话与画面的处理上,不如《小亚细亚往事》,细琐的对话不如一般性的商业片,对枯燥工作的否定,不说《摩登时代》,甚至不如尼古拉斯的《居家男人》。
就像一幅画满了各色涂鸦,没有留白,而主旨混乱的画。
除了将“感受”一词推延成“无原则无规律地观看,没有任何理由,纯粹的观感”来敷衍以外,不满足任何一则行业规范。
如同一则失败的反讽,不知就里的人们单纯因为一句成功结尾而无脑地将之奉为反讽技术的圭臬。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单纯因为模糊的景色和【无意义(但不宁静、留白)】的特征,将之认作标准的文艺片。。
何为失败的反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90795/?start=100&post=ok#last
其实我觉得那个卡车司机是个隐喻,那老家伙就是阿尔文自己,你瞧他也有一条养路工的背带裤,他的卡车配色也和二位养路工的那辆小车加翻斗一样,还有他对自己的愚蠢的评价以及他对身边老太太的视而不见和阿尔文在破掉房屋中和老太太的相遇,还有阿尔文在影片最后对老头子说得那两句话,那其实就是他说给自己的
剧中出现过几次的卡车老头,他应该是曾经的居民,不舍得离开所以经常徘徊在那里,看到有人来修路,就用酒来感谢。
那个老太太是他的死去老伴的灵魂。
老头看不到她,Alvin跟她在房屋废墟里谈话时,老太太说“要花时间去接受”“好像在捡我的灰一样”。
结尾之前Alvin也意识到了老太太是灵魂,老头看不见,于是问老头“如果车里有个女人,你会对她好吗?
”结尾处在废墟里玩耍的孩子,也是死去的灵魂。
加上老太太,正好是四人,也就是影片开头中说到的这场大火一共四人死亡。
Alvin和Lance生活态度是相反的,Alvin保守,希望通过辛勤工作,让爱的人幸福,哪怕自己吃苦,但最后却被抛弃。
于时选择了妥协,决定让Lance带着自己去找乐子。
而Lance的生活的糜烂的,没有责任,不求上进。
一路受Alvin的影响,从不理解到学会反思,当他知道自己搞大一个47岁女人的肚子时,最后也竟然想要去抚养孩子。
电影传递的信息是要珍惜生命、生命与人,可以选择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但要负责任。
重建大火毁灭的森林,经历了情感“雪崩”的两个人,也开始重建自己生活的新秩序。
“也许会有奇迹发生呢”,以思想而非实体般存在的老奶奶和老爷爷,诉说着人生的心路历程,老爷爷在最后告诉Alvin和我们——“你最好这样想”,重新开始,不管前方的路怎么,要坚信有一个奇迹等着你这是成熟,也是幸运音乐和森林灾后的美景不可或缺,自由的旋律和残破之美带动了对主题的共鸣观影过程像在山坡上看日落,过程有些闷,但是到最后觉得有一抹温暖种进了心底
自认为自己是个比较宽容的人,一般还好的电影我都乐意当一个好人,然后笑呵呵的告诉大家要宽容,可是这部电影真没看出来有多好,可是它分不低呀,7.2分呀,成龙大哥那么好的警察故事2014(至少我觉得是极好的),才6分,而且豆瓣上长评都是好评,难道都是崇洋媚外的家伙,美国电影就是好是吧!
我就不得不吐下槽了!
首先,这片电影名字叫什么雪崩王子,我当时下载下来的时候一直以为是一部动漫片,可能还是一部比较有力量的雪人,当然咯,直观感受,好吧,我当时是翻译出的问题不深究!
第二,你们不觉得镜头有的时候很晃吗,反正我觉得有的地方时间太慌了,而且镜头停顿的时间过长,原谅我好几次以为我没快进!
第三,格局好单调,好冷清清的说。
这是要省钱吗,好吧,从电影制作成本上来说,你们赢了!
第四,那老奶奶的出现、好几个镜头也不知道啥意思,最后那短话就是不错,如果你车上有个女人,你会对她好吗第五,最后价值观是不是错了,他们是要一起出灯红酒绿了!
一起找妹子约炮去!
第六,也许你们说文艺片吧,好吧,我不适和文艺片,好吧,但这不妨碍我评价他,最后让我看到我不是一个人!!
两个男人一个偶尔出现的老男人一个沉默的老女人就是这样一部93分钟的电影色彩很好看男人很好看对白很好看风景很好看没有任何主题的描述但充满了关于生活无奈的纠结让人的心里会有冲动,也会有放弃简直就是对生活感悟最好的诠释可惜两个男人没有搞基为什么不搞基
这是一部很清新的电影。
里面有很多关于大自然的镜头,两个道路工人在条公路上活着“游牧式”的生活,我甚至有些羡慕他们,因为我上次像他们这样贴近自然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就在这条公路上,充满孤寂、冷清,他们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电影高潮的时候,他们各自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这一段真的爽,如同解放灵魂一般的爆炸)。
在这样一个鬼地方,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嫌弃、互相照顾。
完成了他们各自的心灵进化。
埃尔文领会了爱情,兰斯学会了责任。
自然在他们面前也不再残酷,遇到的麻烦也可以一笑了之。
只是我有个疑问,故事开头说的森林大火是不是照应那个似乎不存在的女人,我推测那个女人和片尾的那几个小孩应该是在森林大火中遇难的灵魂,他们被封印在这里。
看似愉快、轻松的剧情后,有一个惨痛的背景。
另外还有很多模糊的细节照应着故事的发展。
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在无比安静的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这个电影让人内心无比安静,我想这是电影令人舒服的绿色调带来的宁静,两个马路工,一个不成熟,一个超成熟,但当他们大家是跑起来的时候我没有感到担忧和悲伤,我甚至笑出了声。
笑这两个像孩子一样的男人。
他们彼此看不起,却彼此的了解对方,吵吵闹闹,却真实的可怕。
生活总是这样,你总以为上帝要和你作对,然而生活却依然高冷,你不理它,它也不理你,你若理他,它将无比精彩,哪怕是属于平淡的精彩,没有过不去的坎,保持美好的内心和坚强的原则,去追寻自由吧!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公路片:翻拍自一部2011年的冰岛电影《世界尽头的养路工》,讲述了大叔埃尔文和小伙兰斯在一个频遭破坏的森林里干着重复无聊的工作的故事。
他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给一条看似没有尽头的公路画上分隔的路标。
说它不同寻常,因为全片只有两位主角,除去略过的镜头一共只出现了四个人,电影开始长达近十分钟没有一句台词,但影片又基本以聊天对话组成。
用导演的话说,“风光”和“配音”就是他的另外两个主角。
鲜艳跳脱的色彩和风趣幽默的对话使电影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姿态,深蓝色的背带工装裤、草绿色湿漉漉的大背景、橘红色的雪糕筒,明黄色的公路分割线…还有翠绿色的毛毛虫和棕色的蚂蚁,色彩搭配得出乎意料地和谐美好。
大叔埃尔文和小伙兰斯的性格迥异:兰斯捱不住单调的生活,总盼着五彩的周末;而埃尔文却享受独处和宁静,每天都给自己远方的女友(兰斯的姐姐)写日记一般的书信,并在信中指责兰斯长这么大了却什么事都不会做。
日子一天天的过,我们以上帝的视角默默地看着他们钓鱼、烤鼠肉、嚼野菜根、睡觉、打嗝、放屁——基本的人性与瑰丽的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
野外的生活,无聊的工作,每天充斥着缓慢且看似无营养的对话。
渐渐地情节开始有了些发展,有了些转折。
我发现再无聊的事,男人似乎总能找到办法寻开心。
后来,小伙兰斯学会了捕鱼、会搭帐篷、会打漂亮的结了,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勇敢的承担责任,珍惜属于自己的奇迹;这不是一个童话。
这是那种“感受型”的电影,它给了“人生如路”这个比喻最直观的诠释。
两个主人公都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并几乎立刻喜欢上他们。
大叔的卷毛造型很可爱。
关于“卡车里是否有个女人”的争论很搞笑。
越是接近自然的电影,越有接近心灵的力量,能无形中感染人。
电影放映后,导演兼编剧大卫-戈登-格林和饰演兰斯的埃米尔-赫斯基(《荒野生存》男主角)到场参与座谈会。
他们透露说这整部电影是在16天里拍摄完成的,一共就65页的剧本。
导演特别注意节奏的把握,特意留足了呼吸的空隙,让大自然这个环境慢慢融进主角的故事里,并利用配乐设下大调子。
很美的画面,温暖的故事,观看过程千思百绪,看完心情格外宁静。
看起来真实好够无聊的了,奥还挺多理想的,不过现实是changhao,黑暗的,第一次遇见一个路过的人,然后三个人一起喝酒,聊天。
够剧情化的了。
真实走到那里就生活到那里,,,第二天在吃饭时候聊-异性问题,可能想通过在美国,表达一下底层生活的人,是怎么样的,第二次遇见一个妇女,真实可以让一个怎么间的细节上的贫穷人生活写上去,可不简单,其实每个国家都会有简谱朴素生活的,看来以后看电影,服务员都会问一下你但是的心情,心情不好应该要看什么电影,心情好又要看什么电影,,好像医生一样,第二次谈感情,闹矛盾两个人,因为过度无聊,
前半好,後半弱,2013.12.07
TFF2013 温馨可爱有趣 空灵版wes andersen既视感 不知道冰岛原版是不是也真的这么多黄色笑话 或者是美国特色的改编...? 这位小哥其实真名jack black jr吧?? 亲兄弟妥妥的!!!不服来辩 老爷爷RIP
很多近镜头和空镜头。也曾在山火后的春天进入森林,焦炭下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感动
质量很高的圣丹斯风格小清新独立喜剧。很萌。影片中间穿插着各种有趣的特写镜头作为桥段之间的间隔,导演对于色彩有相当的敏感度,色彩搭配效果很好。很萌。主角在学德语,电影节把它选进主竞赛。很萌。
赞一个。(这不是gay片)
看不下去对我来说太无聊了
本来还满满期望着小舅子和姐夫倾情演绎一段别有风味的基情,原来只是没什么情节的疗伤片。
就像是车流不息人头攒动的大都市必定是在说人的孤独,单调的工作简单的森林公路风景,更衬托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灰蒙蒙的背景下 一桶黄油漆就可以点亮整个画面,一个路过的司机就可以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开心了哼着歌涂一天的油漆,难过了一瓶白酒在树林里疯跑…画面美爆了~~
汗,本来想说又一个小搞背背山的,原来这也是翻拍的啊!原来这还属文艺范畴的,可一切都是那么的模糊啊,都是那么一点点的情趣,只当是小品看的。两个矮纸凑一起在荒林里跟马里奥似得四处撒花儿,挺逗。老太那段是搞人鬼情未了咩?
摄影好美。
摄影、剧本、配乐、内涵,都挺好。老太太那段看着挺忧伤。有几段看着挺昏昏欲睡。
什么嘛
不那么典型的公路片:漂亮的摄影和bgm、没有尽头的公路、男性的友情、酒精音乐和关于女人的冲突、有些寂寞有有些有趣的孤独感。看简介说翻拍自冰岛电影就大概明白了。
标签好难下,几乎无法定义。开始把埃米尔·赫斯基错当成杰克·布莱克了,心想这货怎么老演这种怪咖。剧情很简单,甚至沉闷,各种过于明显的暗示,这或许就是镜头描述的坏处,不明显会遗漏,太明显又容易剧透。两个人的相互开放与成长,天空放晴,小温情。
“讓我們享受一會寧靜”。基本類似『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繁複的長鏡頭,非常適合催眠。
每一条路都没有尽头,每一种生活都不会枯竭。捕捉庸常生活洗菜、煎肉、吃药片、躺吊床、青虫蠕动、毛驴吃草中的诗意与浪漫。无数个24小时的叠加,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夏天就结束了。36℃的成都,我一个人在宿舍,没有开风扇看完了这部电影。
节奏慢,基本上没剧情,结构散乱。没你想象中那么差,但也绝对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
又是bittersweet,又是buddy comedy的,很难让我不打五颗星;Emile Hirsch叫人刮目相看;David Gordon Green看来真不适合拍贱喜剧
在废墟的那段还挺美
有爱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