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The Kids Are All Right孩子们都很好2013-01-12一个已经算不上稀奇的家庭,两个妈妈生出的孩子竟然是由同一个精子捐献者产生,而且还隔了几年,这个听起来稍稍有那么一点点不靠谱。
对这个家庭有着绝对控制权、明显是女同中男性角色的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演得极好,这样的演员给了奥斯卡的评委一个难题,不知道应该提名为“最佳男主角”还是“最佳女主角”。
当一对女同的婚姻走入近20个年头,也当然地会遇到第三者的问题,婚姻和爱情所面临的问题,不会因为异性恋或者同性恋而有所区别。
Paul和两个孩子之间的互动很温馨,即使两个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叫他一句老爸,但如果不是Paul和Jules之间有了一段关系,5个人组成一个很新兴的家庭,应该会是一个完美的结果。
Q:片子怎么样?
L:不错,有亮点,属于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不闷,连看两遍没有心理负担。
(笑)Q:亮点是?
L:首先是题材,毕竟现在关于拉拉家庭的电影不多,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新鲜,而且在水准之上,不容易。
其次就是安妮特·贝宁的那段特写表演,平心而论,就整体发挥来说,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换句话说,贝宁得到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摩尔也应该有这个资格,贝宁占了个便宜,如果让摩尔来演尼克,我相信在那个特写里,摩尔的表现也不会差,但是贝宁拿到了这个人物,所以就是贝宁出彩了。
我相信尼克这个角色试戏的话,应该就是演这个段落,它属于这个角色的“头”,头过身子就过。
(笑)Q:那段特写让我看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
L:确实如此。
那一刻,真挺穿越的,贝宁演出了尼克当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疑惑、自卑、故作镇定,等等,许多杂糅的情绪都出来了,很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
Q:是否达到白兰度在《教父》里看到桑尼的高度?
L:那倒没有(笑),贝宁的表演会让我起立鼓掌,白兰度的那个表情变化,让我根本忘记起立鼓掌。
(笑)虽说如此,贝宁在这场戏里的表现,跟弗兰克·兰格拉在《对话尼克松》里、斯特里普在《时尚女魔头》结尾里的那两个特写表演是不相伯仲的,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神光一现。
(笑)Q:亮点的“最后”呢?
L:哦,没有“最后”,就上述两个亮点,首先其次说惯了,对不起!
Q: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是什么意思?
L:首先,意识形态方面中规中矩,虽然是拉拉家庭,可还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尼克和朱丽斯或多或少都觉得组建同性家庭有点儿“懵懵懂懂、浪费青春”的意味,家庭成员多么想离开这个家庭,通过叛逆行为、外遇行为等损害这个家庭,到最后,一定是捍卫家庭完整这个观念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影片结尾,朱丽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表白,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尼克也从朱丽斯的“叛逃”行为里认识到了自己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妻子”的关心不足,卓尼则在真正上学离家之后的“寻找”动作里暴露出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雷兹在看到“父母”和好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
意识形态方面的中规中矩,没有贬义,这就是美国,其实也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不管是拉拉家庭还是男女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稳定,谈什么社会稳定。
手法上的中规中矩就有些让人遗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人工雕琢色彩太强。
为了让上述“最后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影片将孩子们的生父保罗几乎设置成了一个完人:他胡子拉碴,整天穿着夹克牛仔,一身臭汗,充满着雄性魅力,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但在爱上朱丽斯、想要跟她结婚之后,就下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不仅行为检点,而且主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对自己家庭失望之极的朱丽斯最终能跟他一刀两断,实非常人所能。
对卓尼和雷兹,保罗也是模范父亲,他知道怎样跟青春期的儿女打交道、如何讨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大胆鼓励女儿放手去爱,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可贵的,他还有知人之明,早早就指出雷兹的好友克雷是个烂人。
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他简直就是为了破坏尼克和朱丽斯的家庭而生的!
电影人物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就有些失败了,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
纸板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通病,因此我才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中规中矩”。
(笑)Q:其他人物身上有类似的毛病吗?
L:也有,朱丽斯和雷兹身上尤为明显。
虽然有来自自己内心和家人方面的压力,朱丽斯最终回归家庭的转化还是有些直接和突兀,缺乏更具层次的自我救赎过程。
具体来说,影片强化了家人方面的压力,简化了朱丽斯内心的自责,将朱丽斯和保罗关系的终结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
雁过留影,风过留声,保罗这么容易就被抹掉,其实是为最终胜利的酣畅淋漓牺牲掉了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至于雷兹,在影片的中后段,他的戏剧作用——引出保罗、给朱丽斯施压——结束之后,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
(笑)Q:情节方面的人工雕琢呢?
L:人物不能脱离情节,情节也不能脱离人物,有功能化的人物,就有功能化的情节,除了保罗,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雷兹和雷克闹翻,一个是卓尼鼓起勇气拥吻心上人,这两场戏,完全就是为了终结雷兹的友情和卓尼的爱情这两条剧情副线,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全片家庭保卫战这个叙事中心,完全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硬插在主线之中。
Q:解释“中规中矩”也没有“最后”吧?
(笑)L:对,没有。
(笑)刚想到的,这片子有两处细节处理的不错,值得一说:一个是保罗的出场,他举着左手扛着一筐菜,之前的镜头,雷兹小时候的照片,雷兹举着左手笑,这个相似动作连戏很不错,两个镜头就点出了保罗是雷兹生父的身份;另一个是朱丽斯和尼克在餐厅吵架,朱丽斯问尼克:“你还爱我吗?
”,尼克不答,酒保问她俩还要酒吗,尼克说:“不,结账!
”,从后续情节可知,尼克一直都爱着朱丽斯,可这里她无心说出的“不”,让朱丽斯,更让观众心头为之一紧,妙!
刘强爱电影第九十八集之《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影片讨论的题目很大,很敏感。
有同性恋家庭的亲子关系,与捐赠者的亲子关系,中间还插了段捐赠者和被捐赠者的外遇。
但是描写的比较流于表面,这个题目可以探讨的更深层一些,比如同性恋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没有涉及,也许说这就过于敏感,这直接涉及是赞同还是反对同性恋婚姻。
但如果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那这个题目最为核心的内容就丢掉了,只是把这个家庭当做普通家庭去描写亲情,那就有玩弄噱头的嫌疑。
剧情偏拖沓,台词也很一般,给演员的发挥空间不大
今年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好电影尤其多,有在家庭关系中挣扎的女性如【母与子】和【兔子洞】,有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diva如【黑天鹅】和【喝彩】,有坚韧的少女如【冬天的骨头】,也有觉醒的贵妇如【我是爱】,这些丰富多彩的角色为女演员们提供了施展演技的空间,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表演,从演出效果来看大家完成的都很出色。
但是目前为止我心里最喜欢的表演是【Kids All Right】里面的贝宁。
或许是因为我太爱【Kids All Right】这部电影,太爱Nic这个角色。
有人评价【Kids All Right】说,如果没有“拉拉家庭”的包装,剧情会平庸很多吧。
断背山不是也有这样的评价吗,说如果换成男女就是很普通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得出此结论的人还是太把“同志题材”认真了,绝大多数电影不是都要寻找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吗?
如果【国王的演讲】不是关于英伦国王而只是一个口吃的村委书记,如果【社交网络】不是关于Facebook而只是街旁网这种小网站,它们还能这么富有吸引力吗?
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从非寻常的角度切入,得到的却是普世的哲理。
【Kids All Right】便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中的痛与欢乐,都是相同的,关于子女的成长,关于父母与儿女的相处,关于marriage和中年危机,犯错与和解。
看【Kids All Right】的时候我一直在联系生活中的故事。
很多细节,可能曾经发生在我的家庭里,发生在你的家庭里,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的家庭里。
开头在餐桌上,儿子接了死党打来的电话,Nic马上就反应“Who was that?”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妈也经常有类似的反应,谁打的电话啊?
啥事啊?
我手机乱放,喜欢调成静音,因为如果我妈听到声响她一定会去看,然后把手机递给我当面问我短信是什么内容,我心里自然没有什么鬼,但就是觉得很不自在。
然后Jules说“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lay? Do you feel like h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 help you grow?”你觉得你交的这个朋友能帮助你向有益的方向成长吗?
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我爸妈经常就教育我说不要跟谁谁一起玩。
Nic又开始催促女儿为18岁生日写“thank-you notes”(感恩信),Jules打圆场“She got it.. Let it go.”家长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差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想想看,你的家长有这样过吗?
短短一场开头的餐桌戏,又细致又欢乐,我完全看不出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有什么不同。
搭了摩托,女儿会对Nic吼“I'm an adult now, and you have to respect that, okay?”喝醉了酒,女儿能借机发飙“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I did everything you wanted! I got all A's!.......”里面的女儿就是我,里面的Nic和Jules就是我的双亲,我也经历了18岁的“叛变”,我也度过了大学前在家里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也有家长挎着行李送我上大学。
一年前的时候我还对贝宁完全不了解,我甚至没看过她的一部戏,【Kids All Right】在圣丹斯收获热评我关注的也是摩尔,如果说以前我算半个摩尔粉,那现在我也是半个贝宁粉了。
可能还是角色的关系,反复看了几遍【Kids All Right】以后,更加倾向于贝宁一边。
摩尔演的没有瑕疵,而且还是柔弱的小女人,家长中“唱红脸”的一方,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但是“管的严”的贝宁却更是我的菜,她有时候甚至可能很严厉刻板,爱挑剔讨人嫌,但就是真实鲜活。
而且我发现,贝宁看摩尔的眼神真是充满怜爱和温存,几场在床上的戏,靠在摩尔肩膀上,满是幸福,去购物摸摩尔的头发,天啊,这些可爱的小细节。
对比下摩尔就没主动的可以看见的表达过对贝宁的爱意了,汗。
关于奥斯卡拿奖的事情,我当然是希望【Kids All Right】能在奖项上有斩获,希望自己喜爱的东西能通过有影响力的途径得到宣传。
这才是我一直支持贝宁的原因。
我相信贝宁摩尔这些老演员经历了大半生,各种大世面都见过了,对拿小金人这种事情看得也风轻云淡,我单纯作为粉丝都觉得小金人对她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因为我从来也没做过“怨妇粉”,我欣赏演员在银幕上的魅力。
支持【Kids All Right】,奥斯卡的结果我会关注,但不会看重,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影片。
其实这部看起来整体还是愉快的。
即使看到Jules与Paul上床,也没有太担心,好像已经认定了Nic和Jules一定会把生活掰回正轨,而且这个小插曲也会让她们重新认识自我、对方和家庭。
看《阿黛尔的生活》的时候则是情绪起伏不定。
为她们在一起开心,为她们生活渐渐乏味揪心,为慢慢失去热情着急无奈,最后在阿黛尔出轨、她们分手的时候哭成狗。
都是强势和弱势的组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Nic是个医生,她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支撑起一个四口人的家庭,而且她非常爱Jules和孩子们,不希望他们吃苦、操心,想要自己一个人把控所有。
她把自己投影在女儿的身上,期望着女儿也能出类拔萃。
这个期望也有可能是女儿继承了她的基因的缘故吧。
对Jules生的儿子,她就好像要更溺爱一些,仿佛把自己对Jules的爱也扩大到了儿子的身上。
她并不是不想Jules工作,不是想要把她困在家里,但是,可能由于后来她自己工作太忙的原因吧,她们之间的交流渐渐少了,Nic对Jules的想法和能力的了解也渐渐少了。
这才让Jules有了“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空虚感。
如果连Nic这个最重要的人也不认可她,也就不奇怪Jules会觉得自己是个“一事无成、待业在家的中年蕾丝”了,她急着创业,并且与Paul进入一段短暂的关系(都不好说这是爱,因为更像是得到了肯定之后的欣喜),也就不奇怪了。
Emma是画家。
Emma当然也是非常爱阿呆的,从肉体到精神爱得一塌糊涂。
阿呆善良、单纯,也愿意把对Emma的关心辐射到Emma的朋友,然而不得不承认,阿呆对Emma生活的融入是失败的。
她可以照顾Emma的生活起居,但是Emma要的不是一个年轻漂亮的保姆。
一个是学画的学生,认识许多同行和朋友,讨论的是萨特和哲学,慢慢也开画展、小有名气。
另一个则在文科毕业就当上了幼教——这本身没什么,——而且把自己禁锢在“我就是喜欢孩子,所以我当老师,我喜欢故事,但是我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写故事,我也创造不出”的圈圈里。
只有重复、没有创造和输出的人不会是有趣的人,哪怕是意面做的再好的阿呆也只是会做意面的阿呆。
当然不是说Emma的职业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是,像Emma这种天马行空、浪漫、爱好灵感和哲学的人,会爱上美丽善良的少女,但要和变成女仆的少女过一辈子,对她而言一定也是痛苦的。
与阿呆分手,Emma也很悲伤,但是她必须这么做,才不会让两个人的一生都毁掉。
Jules生了儿子之后就一直在家。
照顾孩子十几年,期间也有去创业,但是都无果。
但是可以看出,Jules是个挺有主见、有条理、有同理心的人。
Nic脾气急,屡屡对Paul要发火的时候,Jules总是冷静的;Nic问儿子最近的情况,恨不得直接问”你到底是不是gay“的时候,Jules还在慢条斯理地跟儿子解释为什么妈妈们在看gay片。
这里真是看得又好笑,又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Jules这个人物。
这是个有趣的人,她虽然没有工作,是个主妇,但是她也同样是家庭里的灵魂人物。
可是阿呆就……其实阿呆也是可爱的,只是她的思维颤动频率有点跟不上Emma的高节奏。
所以悲剧了。
【衰】感觉本文可以改名为《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的重要性》
The kids are all right蓝光版一发布就上了电驴首页,豆瓣排行绑也挤进前十。
最近一段,Les电影似乎有大受追捧的势头,题材的标志作品《Fingersmith》又是被翻译引进又是作者访谈的,甚至登上风行点播前十榜单。
虽说是Les题材,kids却只不过是是两个中年女人的家庭故事,没什么香艳刺激可寻。
可从电影在圣丹斯展出,就是好评如潮,很多人已经开始预言摩尔或是贝宁的奥斯卡提名。
说此电影与《Inception》就如去年的《拆弹部队》与《阿凡达》。
导演Lisa的HIGH ART是我最早看的Les片之一,有点久远,忘得差不多了,印象里风格是混乱而颓废,kids倒像是完全的相反,简单而轻松。
kids的切入点比较独特,普通lesbian couple的四口之家,突然来个sperm doner横插一腿。
编剧功力十足,每个角色都有戏,家庭生活的轻松笑点也充足,很是让我遗憾不能去影院感受银幕外观众的反应。
众演员表现更是没的说。
几场餐桌戏(似乎主要都是餐桌戏了),每人的表情都给的丰富、给的准确,让人渐渐陶醉在演员精妙的反应中。
贝宁、摩尔都是老戏骨了,大概就是因为对表情的精彩把控,朱利安摩尔这几年似乎成了les电影专业户从《The Hours》到去年的《克洛伊》再到今年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饰演的都是遭遇婚姻危机生活瓶颈的中年妇女。
这么一部电影我看完却老觉得有个疙瘩,关于那个doner dad。
片子着大量笔墨塑造这个角色,他似乎也融入了这个家庭。
青春期孩子面前可扮演cool dad之类之类,见跟贝宁也成了my brother from another mother。
(导演在这些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两次与kids会面,都是女孩一个拥抱;男孩握手后再搂肩。
)于是他也想开始有个家,跟女朋友分手,去find someone ready to go there with me,他想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也接近成功的被这个家接纳。
可从偷情东窗事发,这一切立马化成泡影,人人看他不入眼。
两次主要冲突后,Paul就么从电影里淡出了!
这么精心打造一个人物,就成了成功被lesbian couple驱逐的侵略者,在之后的戏里戏份全无。
以至于我怀疑看的是删节版,或者是我又所谓的被好莱坞格式洗脑每个人物非得有个交代才算完?
少给Paul的一个交代,让我如鲠在喉。
于是乎我换个角度:这就是一部关于同性恋家庭的戏,paul本身就是个破坏家庭局外人,起完作用,自然可以一脚踢开。
可从电影的情感导向来看,Paul是个丝毫不令人反感,甚至有些可爱的角色。
那导演这不是纯粹的始乱终弃卸磨杀驴吗?
除去这些,终于有部电影抛去掉死去活来寻死觅活争权益的桥段,把同性恋摆在了普通人位置上。
扔掉了那些特殊化类别化,剩下的就是家庭和生活的本真。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女同的背景与包装,这故事还能如此吸引人?
可能只是一个有关家庭主旋律的电影,在经历一些小变故后,最后又老套地回复家庭美满的老路上。
也许女同也好,男同也好,在老美这儿真成主旋律之一了。
只是孩子们的困惑多少有些反应要适应非主流的选择还是有些不同,在认知上一定会存在不同的压力。
看完电影令我觉得困惑的是,孩子们在叫妈妈的时候,他们到底是在叫谁?
无论如何,爱情、亲情与担当永远是家庭的主旋律,并且不得不说,老美拍的主旋律电影在主旋律指数上远远超过天天倡导主旋律的我们。
一句话评价:这是一部非主流包装的主旋律电影。
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电影,安尼特·贝宁演得尤其好,值得一看。
跟着流了不少眼泪,感觉到两个LES 将家庭经营的这么好的不容易。
很阳光很美好的一部片子,对于我这个道具场景控来讲,阳光室内花园都perfect,包括les的配饰,太美了。
还有那个精子老爸的有机菜园和餐厅。。。。
片子会让你思考到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经营多年之后的还需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毫不修饰的皮肤和皱纹让你感觉到真实的人生和变老,但是却非常优雅。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爱MUMS,当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感动。
不想说太多,总之,是一部喜欢家庭爱情人生这一主题的人一定要看的,我准备再看一遍,仔细留意下gardening 和首饰。
很高兴在我终于开始有是时间的时候,看了这部美好的片子,从中汲取我本身最关注的家庭爱情园艺生活的美好。
这部电影我“想看”了许久,起先也是在某处看到影评后觉得故事很有意思收藏的。
没想到直到现在才突然想起来。
看完之后发现一部好作品的确是无惧时间的挑战的。
影片拉拉的家庭背景,这个设定非常特别,很有新意。
但影片编导试图探讨的仍然是人的本质、家庭的现状以及它对每个人深刻的意义。
尼克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作为医生,她收入不菲,可以给全家提供优渥体面的生活,无形有形中她对这个家庭的每位成员多少都有些控制欲,多年的共同生活,每个被控制的人也已经习惯了她的强势,可是危机与矛盾不会因此消失反而在时间的积累、摩擦的加剧中越来越鲜明。
诚然,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欣赏,不过非常无奈的是,有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身边人的精神需求,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面对突发情况、意见分歧时,我们的口不择言经常深深伤害了家人,自己也会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和可能。
伴侣需要自己独立的职场空间,与其说实现自我价值,不如理解为首先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人。
捐精人的出现,这个家的平衡被轻易打破了,家人之间彼此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到难以预料的变化,保罗先是填补了这个家庭长期以来父亲位置的空缺,博得了一双儿女的好感和信任。
进而又在危机低潮时强烈满足了茱尔斯对爱和肯定的渴求。
尼克发现了家人的变化,她有点难以置信,感受复杂,直到有一天她惊觉自己居然完全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局外人,于是矛盾全面爆发升级。
冷静下来回顾分析,她们都明白,其实保罗的出现只是使这个家庭原本就长期存在的问题变得更易察觉更明显而已。
尽管有无法回避的隔阂和代沟存在,但每个成员对这个家都有着最深的感情和依赖。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我们怎样试图克服,琐碎庸常的生活会稀释往日共同创造的美好与幸福。
是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既有使家人衣食无忧的养家能力也时时具备善解人意的宽容胸怀和自省反思的行动力。
矛盾的爆发,愤怒的表达,冷战的痛苦之余,每个人对自我、对这个家的意义都留下了思考。
当我们感受到被伤害时,这份痛苦并不是单方面的,不应该只顾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委屈,那个给大家带来伤害的人其实也是非常脆弱并充满歉意的,伤害绝不是她的本意,虽然内心很愧疚。
曾经的过失是不是可以被原谅,取决于家人在知晓一切真相后是否仍然愿意接受你,影片的结局是理想化的,母女和解,伴侣之间也和解了,未知的明天,被太阳光照得那么美好与敞亮,继续前进着。
我想,茱尔斯的那番动情真挚的话触动了每一个人。
尼克百感交集的眼泪足以说明她并非对自己曾经的举动给家人带来的伤害毫不在意,她当然不会再我行我素,让自己的标准成为大家行为的准则。
她会慢慢减少喝酒的频率和数量,言谈间尽可能避免恶意和粗话,试着聆听试着理解,放下一点自我能更好得融入这个家。
茱尔斯痛定思痛后的感悟应该是最深的,她并没有过于悔恨埋怨自己,她接受了一时迷乱、一度放纵的自己。
今后,即使失落即使孤独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苦心经营了近二十年的这个家。
她仍愿意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她清楚得知晓自己的心之所向。
至于职场和自我认同方面,她也会努力通过拓展自身的内在来平衡而不是习惯性得去外部寻求(影片中没有提及这方面,只是我愿意这么设想)。
两个青春期的孩子因这次严重的家庭危机也多少了悟了一些家的不易。
一个人不能只顾索取和享受而什么也不付出。
当和家人陷入争执时,收敛一些尖锐和敌对情绪,那个对你咆哮的人其实也需要理解和陪伴。
接受两位颇有个性的母亲也有缺点和不足,也在为变得更好而努力成长。
同时意识到她们的确是为了养育自己奉献牺牲了很多,她们正在老去,而年轻的你不该忽略她们的喜怒哀乐只想着自己是否够酷够High。
或许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无条件的爱,我们也不必刻意去追求这样的境界。
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对爱的理解和付出应该是在彼此共识的基础上的默契与平衡。
换言之,爱是一种责任,一种力量,一种创造美好与幸福的最大力量。
而家庭不应该只是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存在,不能因为它不再满足我所有的需求而远离它,更不可以由于它有时无奈有时伤害而放弃它。
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保罗仍然回到之前的状态。
一个善良的捐精人,如果有足够的觉察和反思力度,他也不会没有从这次意外相逢中收获领悟些什么吧。
饰演女儿的演员米娅气质清新,诠释了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青春期女孩,颇具独立精神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周围人的善意,柔软也是一种力量。
很前途无量的演员。
两位重量级的主演都很酷,虽然岁月无情,总会留下痕迹,但那也是经历和智慧的印记。
孩子们都很好,因为这个家会越来越好!
从新西兰回来的飞机上看的。
之前对它一无所知。
披着同*性*恋外衣的家庭伦理片,处理得不温不火。
很可爱(完了,现在连评价电影都只会用这三个字了)。
两个女人,算是长期伴侣,当年用同一个男人的精子,分别生了一男一女。
一个相当正常的家庭,只是有两个妈妈,没有爸爸。
一个妈妈是医生,比较强势,在外挣钱,另一个虽也是知识女性,但主要照顾家庭,工作有一搭没一搭,两个孩子健康成长。
女孩长到18岁,品学兼优。
依法,她有权知道生父是谁。
但她不着急,反而是小两岁的弟弟着急。
姐姐扭不过弟弟,找出生父。
戏就来了。
俺喜欢的Mark Ruffalo演的这个男人,至今单身,开了一个有机生态餐馆,随和,有女人缘,心肠不坏。
当年捐精是一时好玩,如今天上掉下来两个宝贝一样的孩子。
他的父性大苏醒。
然后孩子们跟他处得不错,女孩崇拜他,男孩也有了正当的父辈角色,不跟其他不三不四的大男孩混了。
两个妈妈表面上开明,其实很不自在。
然而,最让人无语的,是家里的那个妈妈,搞着搞着被他搞上了床。
跟自己孩子的生物性父亲做爱,算不算出轨?
这笔账真不好算。
结尾呢,倍受伤害的医生妈妈坚决把男人赶了出去,对他说:建立一个家庭靠的是爱和信任和长期的付出,以及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无聊与琐碎。
你想来我家做便宜老子和老公,没门。
咣!
这不是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都说Annette Bening和JulianneMoore演得好,是挺好的。
最让我惊喜的却是见到曾经的童星Josh Hutcherson ,演《仙境之桥》那个男孩子,长大了一些,还是很有灵气。
Mark Ruffalo不用说,总是那么舒服。
八个星,Mark给四个,Josh给两个,剧本给两个。
应该会有第二部
就像小蝌蚪会有感情一样,捐精人居然真想当爸爸了,可注定只是场马拉松中最让人疲惫的点,是差点摧毁拉拉家庭的过客。看似脆弱的拉拉关系、不着边际的血缘父亲,这个片子的人物关系设定,成了检验婚姻尤其是同性婚姻的最大挑战。“居然有直男喜欢joni mitchell”,可惜直男还是落败。
神马和神马。。。
孩子们都很好,那么你们呢。
被拉拉们捧红的?居然能贴上"喜剧"标签
“两个人顽强爬过一堆狗屎,年复一年,衰老、改变,就像马拉松…有时候当你们在一起久了,你会看不见另一个人,而是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不再跟对方倾吐,而是开始行错路,行为卑鄙、做出错误决定…有时候你最爱的人你伤她最深”
真的喜欢不起来贝宁。
刻画得很细腻,当然我不知道Bening是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比Portman强很多。。。
2.5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蕾丝边家庭面对的种种问题
不就是有钱无病生活安逸的同性恋家庭搞呀搞搞出来一大堆问题么!? -- 2011-2-16
les的生活如此可悲?
les的背景虽然特殊,其实还是家庭问题的老套路,但是这种老套路百看不厌啊
不太喜欢看
我真不喜欢同志片
其实有些失望啦。不过整体不失水准,开放式结尾很受不了。
想把这种闷骚的家庭剧拍好,其实是很难的,但导演做到了。“marriage is fucking hard”。剧情、节奏、人物、变化……火候都刚刚好。我最喜欢Nic这个角色。everything is just all right。
如此真实 直戳我心
爱情走到最后就是太老了没力气折腾了,后面一点点倒是体现出爱情啊,家庭的来,前面一部分看得我昏昏欲睡。。。。难道是我没欣赏眼光?!!总感觉从头到尾只是讲了一个有头没尾烂尾了的故事,最后草草收尾,实在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