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碎片,难以归结 如果从爱的方面来看,宝贝为啥子呀自杀呢?刘志对她的关爱应该已经够了,如果不把宝贝预设为一个超凡脱俗,非人化的人,那么应该够了,应该留得住她,好好过小日子,有些东西必须得承受,没有完美无缺.或者将来有完美无缺,谁能完全跟谁一样,傻子才一样呢. 如果从刘志这方面来讲,他更象一个现代人,忍受,但是太无力,他或者是根本就是太爱惜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他娶冉冉,在离婚,没有看出他多么喜欢她,当然就算当初喜欢过她,变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了吗?脆弱的心脏似乎不适应现代生活,我不认为现代的生活是不好的,如果不好,也是人能够承受地起的,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生存.这样来讲,刘志象个十分感性的家伙.一人一个样,没什么? 如果从文化来看,那么我国文化中对人的无价值的解释,大概是丝毫不现代的解释方法了,宝贝死有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死于笼罩在生命低贱的阴影里面.她曾经的恋人曾经给过她的好大好大的月亮,这样的光明再也找不到了,在刘志那里也找不到,难道她要的关心刘志给不了,还是她变了,变得封闭,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当然就影片全部内容来看,应该是后者.世界是个人化的,但是宝贝是孤绝的.人的生存实际上是个信息的存在,人应当以自己为信息,就应当以别人的信息为信息,又以欲望的信息为互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关于出生的编造的低贱或者无里头故事,伤害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这是本国文化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点,就这一点看,我国的文化不是欺骗的文化,就是野蛮的文化. 野蛮的文化,可以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或者是允许人吃人,为人对人的残暴行为做了价值观上面的认识或者说阐释,所以价值观就是认为一切都无价值!!!这也许就是有那些黑猫,那些蛇的原因,他们向你发出恐吓和威胁.......你个人的善良和单独的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能保护自身.或者你根本就是在艰苦的求生存,无力量去做想做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么苟活着很有意思吗?当然与刘志的爱情本来可以存在,我刚刚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爱宝贝的刘志和他给的温暖的贴心的温柔还不够吗?那之所以宝贝要死,还是因为她关于生活的全部理想不只是一个爱人,踏踏实实的生活里不只是有爱情,还有些别的,还有个人的价值,爱人给的不够!!!.......所以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极致的故事. 用完全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一个关于价值得不到展现的故事.好像不是什么爱情片呢. 这样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吗?
野蛮拆迁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做法. 不承认个人的价值文化, 不是文明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生活还是是碎片,总是难以归结,难有明亮和畅快的氛围. 而关于文明的黑暗,据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如果这是指因为有竞争存在所引起的,我只好说,大家都知道公平的竞争算不得黑暗.物质文明,不是黑暗,而有一天,或者就在现在,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们已经懂得了合理的分配的,没有强权干涉和左右的.
我想宝贝是幸福的,因为有爱在她身边,她爱他,他爱她,却无能为力,好悲伤的电影,我以为他们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爱着的一颗心最为宝贵,却总是被辜负,被别人,也被自己。
在爱中,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自己是否知道?
我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应该打七分。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喜欢同种类型的作品——我爱长发飘飘,恋爱中的宝贝,喜宝,圆舞,王菲。
为爱不顾一切的女子,在爱中却不忍心伤害任何人,为爱她们委屈自己,为爱她们保持沉默。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个人的小想法。
简短附注装不下,只好写这里。
]爱一个人就要让Ta因自己而觉得更幸福...如果Ta让你觉得倍儿飞,倍儿精神,还有一点儿小紧张,就请好好照顾Ta.我们需要的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
那些关于飞翔的若干个梦,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像我始终想要温暖你的决心。
我们一起跑到阳光下的草地上玩儿遥控飞机,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杯子,我们一起开车周游全世界。
你说,好不好?
现在的我比较喜欢斯巴鲁森林人。
我们去德国,那有我向往已久的森林;新西兰也好,据说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令人振奋哈希腊和意大利,则是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
宝贝对刘志说“因为我们做过同样的梦,都会飞,我一直想跟他飞到地铁里...”,而我呢,时常会在梦里飞起来,时常是在要命的的险境里慌乱飞行,只有一次是悠然的飞行在有迷人朝霞的天空中,那是一片蔚蓝大海的上空,黎明时分。
想要一起飞进一座古老的森林里,那会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谁和谁从此幸福生活的地方。
最后刘志用血红的双手按住玻璃,睁圆的双眼里布满了困惑和惊恐,他说,我宁愿相信这痛苦是快乐的。
他说,那是一段魂飞魄散的爱情,他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那个女孩。
的确,有的人会让你精神恍惚,难分虚实,而至于爱情,你还是最好别给它下定义。
是不是每份爱情都伴随着痛苦和伤害?
相爱也无法避免彼此的伤害。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
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
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
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
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
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
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
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
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
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
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
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
——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
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
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
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
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
电脑都还没买呢。
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
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
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
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
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
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
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
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
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
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
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
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
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
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
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
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
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
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
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
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
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
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
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
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
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
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
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
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
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
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
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
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
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
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
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
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
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這部片子教育我們要重視對孩子的性教育 。
“ 我是哪裡來的 ”是一個不可以隨便回答的大問題 。
那種凌亂肢解的情節是我所喜歡的形式 。
可是從劇本到電影 ,真是被剪掉了很多很多 ,由此情節變得甚是破碎 ,和不完整 。
一開始并不太喜歡劉志 ,尤其那一段對白:劉志:我一点都不后悔李洋:人家现在不是已经不要你了吗劉志:我跟她挺好的 倍飞 倍精神李洋:又怎么样劉志:就是有时候 让你琢磨不定 还没有一个女孩儿让我那么紧张过李洋:(拍a肩膀一下)你是不是魔症啊劉志:一开始 我也没在意 可她一走 我一下子就空了更是讓我覺得這男人很犯賤 。
可是後來 ,他的不離不棄讓我開始對這男人有了些好感 。
剛開始寶貝的一系列特別到了後面終於知道是因為媽媽的一句玩笑話“ 你是我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而孕生出的精神問題 。
受刺激便離家出走 ,以至后面的幻覺中見到貓(幻想之中在垃圾堆的自己曾被貓襲擊)就神經緊張 ,擔心會搶走孩子 。
又由於自己堅信是被撿來的所以十分渴望能生一個真正的孩子 。
假孕 ,幻覺 ,妄想 。
死亡 。
死亡 。
仿佛一開始 ,就是我對寶貝命運的推斷 。
【个人视角】一开始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周迅拍了这部电影以后半年没有拍戏走不出来。
看了之后大吃一惊!
我原来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居然是悬疑。
周迅真的是个天才、拍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是个天才!
这部片子无法以第一视角带入(否则我会疯了的)所以尽量地站在上帝视角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生,以第三人称叙述。
【电影内容】她是个客观世界众人眼里的疯子(殊不知她才是活人,对我本人来说,对他(男主)来说)她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现实加上幻想一体的,不是分不清,这就是她的世界。
我能理解她在想什么她在害怕什么,甚至都能找到原因。
因为小时候看到虐猫的场景,所以她觉得猫会伤害她的孩子。
小时候屋子被拆了,所以装修的时候她又觉得世界崩塌了。
小时候被霸凌,捡破烂,带臭味。
所以她在迎接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想把自己洗干净,她不想被骂。
小时候妈妈告诉她她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她遇到她的爱情之后就发现爸妈在骗她,还有理解了做爱这件事情。
最后最后,她终于和她的爱情一直一直在一起了!
她整个世界的构成都是她的经历加上她的想象。
(以前的经历➕正在经历➕想象的产物)而男主角,男主角也是个爱幻想的人,于是乎,从他们遇到的时候起,他们就开始做了同一个梦,有一种觉醒的意味!
(我的理解 不知道准不准确)【观影感受】难怪周迅会走不出来,这部电影走不出来太正常了。
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天才导演天才演员才能把这种意识流的东西呈现出来,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暗示着主角“宝贝”和其他人的不一样。
(这个暗示通常是自闭症,但是我又感觉她不像自闭症)电影里面包括各种她眼里的世界和客观现实矛盾的冲突。
(比如说平淡的日子和追逐内心的日子,落后的性教育,压抑的环境)最大的冲突点应该就是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和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产出的“宝贝”这个“疯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整部电影都以周迅“疯子”的视角出发,用它的眼睛在看,在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一切,然后用镜头呈现出来她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真的是天才!
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说批判当时的压抑大环境,比如说鼓励人们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随波逐流。
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疯子”在客观世界里的悲惨结局,让我保持理智不要真的疯掉。
很多人批评它,李少红让我们失望了我看的时候,觉得似乎能读懂些什么,于是耐心看下去我觉得你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看这些情节,而李少红关于影片的解释让我感到她的不确定,她似乎象写了一篇过度发挥的作文,于是就加上一句句批注,告诉你我要表达什么,事情是这样的其实没有必要的那些共鸣还是能拿来分享的看到报道说,首映的下午场,走出迷茫的人群。
他们的年纪都偏大,家里都应该有一两个宝贝这样的孩子。
互相议论着:你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吗……导演有多大……你看懂了吗?
也有中年妇女说:要死,还好我女儿已经结婚了——不过想想真是吓人,伊就是这样长大的?
所以李少红要解释吗这让我想起了春树冲着央视某主持人大喊她就想玩朋克拍DV旅行,而对面的人呢,他仍然问,你写这样的书,邻居都怎么看你呢,父母单位里的同事都会问吗即使我不明白春树用一种平淡的口气叙述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我到了哪个城市他们来接我,于是我们就做爱了,早上醒来我们又做爱了.几乎就是这样的语气,就是这样的书,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但是我不会怀疑她,我仍然想去关心她做了什么.70年代的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尤其是女孩子,一路危险重重,回头只有后怕。
他们真的像宝贝一样——深夜里无意中看到过父母同床却被他们骗说从垃圾箱里捡来、希望有一个不激烈不动荡的社会秩序做男做女、在早上七点钟的天光里以为还睡在老房子的旧床上……在他们绝对应该直面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心自认还是个孩子。
李少红说,她的父母在环艺电影院看她的“宝贝”,她在银幕背后,突然害怕了。
“我看我爸那一脸的茫然……” 一个女人,这样真切的痛,被表达的我们是不是真该给一些耐心,看她把情绪的每一个焦点,如烙印深嵌。
看商羊的文字,她说,无序的文化的革命给上一辈人带来恐惧,恶果却报应在我们身上;无序的经济的革命带给我们的恐惧,恶果恐怕要报应在我们下一代人身上了。
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尖叫,周围高楼大厦变魔术般出现爸爸妈妈在老式的钢丝床上做爱发出的巨大声响吵醒她,她发疯似的叫喊我看来是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的,比如宝贝做饭的那段,又比如背诵<荷塘月色>的片段但是我读到小婉说自己没用,在夜深,才看到宝贝到那个废弃的工厂找灵魂那一段,已经开始哭了。
于是你就该相信,你忽略的那些,往往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伟大
很久以前写的。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
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
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
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在影片里,宝贝可以说是一直按她说的这些话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依托。
可惜的是,尽管她一次次地去找寻,最终却仍旧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
她最终选择的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回归方式,是用生命的终结来体现。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色彩的丰富和绚丽是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置疑和并不坚定的否定。
儿时的宝贝通过呐喊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飞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横穿每一个城市的角落,当然还有越来越会生活的人。
这些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快节奏。
越来越理性的人们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里,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跟着飞车坐同样速度的旋转。
诚然,人在这个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物质的生活。
物质是我们行走的必备基础。
没有物质,有什么资本讲精神?
宝贝出世在80年代。
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缺物质,可是他们缺精神。
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懒得去找寻精神世界了,吃饱喝足之后有那么多令他们迷幻的事物在等着他们——酒吧,电视,各种娱乐场所。
他们哪还有时间去找寻他们精神世界在哪里?
宝贝却不是这样的孩子。
可以说宝贝比较自我,也比较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所以她一次次地离家找寻。
在路上,即便迷失,也总知道为什么而迷失。
宝贝小时侯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妈妈说她是从垃圾堆里被拣出来的。
影片开头是宝贝在朗诵她的作文:我的出世。
旁边是一些不认真听她朗诵的小朋友。
从宝贝在朗诵中环顾周围的眼神,我就有某种预感:宝贝会走一条不同与一般孩子的路。
事实上她确实不同,自此,她开始了对她生命本身的探究。
离家出走去寻找,是对周遭世界最直接的厌倦与怀疑引起的行为。
片中交代宝贝是在寻找中找到大志的,而后又是通过离开大志被大志找寻而被大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事实上,大志能走进多少?
)。
可以说宝贝在大志那番话“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我明白我们的爱情是不需要那些东西的”后的确找寻到了一些什么,可是我们又清清楚楚知道,她并没有找寻到。
爱情可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的慰籍,可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是任何人也无法走进和探测到的。
宝贝所找寻的,恰是这种她自己也无法探测到的东西。
所以她一次次地迷失又一次次地寻找。
李少红把这种找寻的使命放到这样一个柔弱纤细的精灵身上有点残忍。
可是我觉得放在宝贝身上又是最好的。
当代男性似乎已经无法承载找寻的使命,于是找寻这个古老的朴素主题又回到了女性自身。
可惜的是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终究无法如古人一般找寻到最终的一种归宿——宝贝怀上孩子其实是说精神世界依旧存在,可是宝贝最终被证明是假孕,这样的结局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找寻精神家园是何等难。
宝贝最终死亡,更是宣告一个精神找寻者的失败。
但也可以理解成为我们最终的精神家园可能只能在天国。
不管怎么说,李少红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作品。
在当今这个现实背景中,她在影片里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精神生活丧失的焦虑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同时我想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电影人,当他们一味地去追寻一种画面和声音的震撼感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因为他们的影片,可能会造成更多人精神世界的缺席?
又看了一部周迅的电影,李少红导演的。
久闻大名,听说在其中会有裸露镜头的《恋爱中的宝贝》,看完之后,除了心中不断涌现的抑郁,和有些混乱的思绪,似乎什么,什么,都没有得到。
没有丝毫愉悦的感觉。
只是在片子里难过,难过,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
周迅在这部片子里眼神满是迷惘,果然是在失恋的状态下。
人怎么可以那么空虚。
我没有看出在片中她爱上那个男人。
我只能觉得她在寻找着一条路,能够让她忘记痛苦记忆的路。
片尾处,她剃光了自己的眉毛,划开了自己的腹部,血流满地,月光下,白得泛紫的脸,极端的哥特。
而她的灵魂,光洁的行走,月光倾城。
几次看得有一种憋闷想哭的情绪,或许这样的夜晚,我本应该选择一部看起来会快乐一点的电影。
而不是折磨自己的电影。
觉得李少红想表达很多东西,尽管理解了她想表达的东西之后我觉得无比压抑。
空空的房间是我想要的,房间里只要有爱,无需更多的点缀。
看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躺在空空的房间里,看着窗外大大的月亮,无需更多的语言。
可是为什么。
我的爱人,你要离开我。
如此伤我的心。
是不是对我的好都是我的幻觉。
你是否认真听过我说的话。
影片中,周迅演的女孩儿名叫宝贝儿。
想起同样很喜欢的董洁扮演的那个叫展颜的女孩子。
她们都是坐在月光下抱着自己的膝盖默默快乐悲伤的女孩。
连笑容里都满是破碎的痕迹。
我不是你的宝贝儿,颜只为你而展又如何。
你要的终究不是我。
不是。
不是。
你不要骗我,不要骗我。
说对别人没有感觉。
我不信。
我不信。
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生命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我阴郁的童年回忆,怎么也驱赶不走的那些灰蒙蒙的东西。
你不管我,谁来关心我。
没有人。
没有人。
只有你。
只有你对我好,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你还是不要我。
不要我了。
骗我吧。
尽情的。
尽情的。
这样心痛会不会好一点,我疯了,我为你疯了,我得病了,病的好重,好重。
可是你听不到吧。
你不会在意吧。
如果我走,你会不会有一点伤心和难过,为了你的这一点伤心,我决定伤害自己。
我终于失去了心。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不过是一具躯体罢了。
我再不是你的宝贝儿了。
还是我从来就不曾是。
我想如果我离开你,你会不会意识到原来我是这样的重要,氧气一般。
你会不会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找寻我,呼喊我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难以忘记最后周迅一袭白衣赤足走在月光下微笑的样子。
你看,我没有你,漂浮在空气里的灵魂是这样干净而美好。
是不是我年轻十岁再看这部片子,会觉得真是非常棒的???前房客留下的盗版碟,无聊看了下,发现周迅总适合演神神叨叨的样子。。。
当年和我妹我爸我妈一起在情人节去看的。。好吧。。我妈我爸明显看懵了。。一直问我这都神马和神马啊?我说,你们就当MV看吧
真心觉得迅哥为这部电影走不出来不值得。
这部电影告诉你,两个在个人生活中神经兮兮的人凑到了一起是不会老老实实负负得正相互拯救的。
我妈也骗我是在桥洞下拣到的来着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
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
1.工地:在尖叫中呼啸疯长的城市,快节奏剧变期的生活;2.刘志的录像:被压抑的意识镜像;3.寻找自我(自我意识):月经初潮、性教育(周围环境)的压抑扭曲、出走、恋爱(寻找另一个自己)、孩子;4.理想自我:老教授的古典;5.猫: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李少红灰常超现实,黛玉裸死算什么
“若这世界太嘈杂,就捂起耳朵。 若这世界太纷乱,就闭上眼睛。 若这世界太腐朽,就屏住呼吸。 若这世界太残酷,就划开动脉。”我喜欢这段话,就像我喜欢这部电影一样。 难怪,周公子演完宝贝之后花了一年才从戏里出来。这样的碰撞太尖锐,太伤人了。
唉,love will tear us apart
宝贝儿啊宝贝儿
李少红的片子。。连走意识流都别具一格。。美!!!
看完之后你就找不着云了
周迅歇斯底里表演的又一代表作...
他们骗我,我们是生出来的,不要告诉他们
今天修改标注又给减去一颗星,周迅黄觉,哪个都有点做作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想象和看到之后反差最大的
宝贝 我遇到你之前的日子 都是虚度
全片都很恶心 黄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