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爱买带花纹的家具、爱听车载广播、吃相不算优雅、出尔反尔的妈妈。
在学校你对老师谎称妈妈已去世,企图逃避在课程作业上介绍她。
称之为你杀死了妈妈。
妈妈被欺负了你可以第一个冲上去保护,但也可以随便找出一百个更爱的人。
你杀死自己心中对妈妈的爱,和男友看出租房,迫不及待逃离母亲。
服用安非他命,和新同学接吻,很新奇很酷,也让人不适。
这段在我看来是十分出彩的片段。
在尖锐锋芒之下,hubert流露出迷惘与恐惧,安非他命作用下,像刚降生的婴儿初次见识世界的纷繁却找不到自己的巢穴。
于是连夜逃回母亲家,任性喊醒沉睡的母亲,倾诉内心的思念和爱。
无论这一夜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惊惧,回到家还是有母亲的一杯解毒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年纪更小时亲密交谈?
第一点,当带着偏见或者思维模式固定化,必然无法进行沟通。
hubert认定妈妈的行为是想给自己找不痛快,妈妈心碎于孩子的叛逆和离心。
在一个没有第三人作为沟通台阶、近亲患精神病史和经历失败婚姻的家庭中,很难逆转地走向疼痛。
第二点,是年轻人对于世界的、对于亲人的期待落空。
意识到亲子关系的僵硬,hubert不是没想过弥补,抓住母亲的手想进行一场心灵的谈话,母亲的目光却粘在电视节目上;女老师欣赏到他的文学才情,可以帮他投稿,但他要转学到乡下的寄宿学校了,我放弃了我自己;明明想念着蒙特马尼的家,父母都在身边的日子,父亲却不负责任,专制地决定转校;女老师前往纽约,生活丰富精彩,写给他的信,一封都没回。
hubert在挥洒画笔、过早的性爱中宣泄。
宣泄什么呢,也许是东亚人难以共情的青春期迷惘?
妈妈看似位在一个强势地位,其实也无可奈何。
遭受亲生子的推搡、攻击性的语言,没有一个镜头拍到了妈妈的眼泪,但所有人都知道她在流泪。
几乎全程皱着眉头看完,低成本电影,最多的场景是车内和家,只是用对话和肢体语言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
孩子是怒火,母亲是沉静的水。
成长的速度如此慢,代价如此巨大,以至于要母亲的看不见的泪水浇灌。
“我认为作家、画家或者导演进行工作,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特别想说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些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库布里克然后我不得不说,Xavier Dolan他是个真实的人,也是个真实的艺术家,他的导演、编剧和对于角色的饰演都忠于自我、忠于发自内心的感受,而非外界的种种。
然后我不得不描述他的外形和气质,鱼形的脸型表现他的脆弱,深邃的双眸散发一种忧郁和无助的微光,上翘且尖锐的嘴角体现他的敏感。
我不知道Xavier Dolan是个怎样的人,但是无论是“我杀了我妈妈”还是“幻想之爱”中他饰演的角色,我认为大半都是他自己。
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就说明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电影中的女人都非常不美,而男人都充满内涵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我假想,他其实对女人没什么鉴赏力,而对男人却拥有着深刻的鉴赏力。
之所以对于Xavier Dolan如此着迷,不仅仅是因为他又帅又有才又年轻又是gay,更多的是因为他和我同岁,1989,又是和巨蟹座相似的双鱼座。
从他的电影中,从他散发的难以抗拒的忧郁气质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相似的情感。
他的电影,不一定有什么过于深刻的内涵,不一定有震撼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甚至也难以像“暹罗之恋”一样纯净又赚足观众的泪水,但是我却十分珍惜他的作品。
因为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情感和需求,他的电影技术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恰到好处地表达一些东西。
他在电影中诉说的,就是他自己的青春,以及,与他有相似感受和需求的同龄人的青春,一种无处安放的青春。
关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愤怒、偏执、不满、厌倦、叛逆、疑惑、任性“哦,险恶的女人,残忍的不停喧哗悲凉的鼓声伴着你喋喋不休的唠叨成为时常萦绕在我耳边的可怕声音于是我逃到了一片绿油油的恐怖草地上”爱“人们爱自己的母亲,不由自主直到最后分离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情感已深入骨髓”——莫泊桑--“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当我说到她或想起她的时候其实,我还是爱她的但不是那么由衷地爱奇怪的是当别人伤害她的时候我一定会想杀了那个人”理想“我想做诗人、作家,我可以做一个不拘泥于对话的作家,然后我可以在作品中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就能解脱了,我所有的抗争。
”忧郁、酸涩、痛楚、回忆、恐惧、无助、伤感、脆弱“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颠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亲爱的于贝尔你就像深海里的鱼盲目的游着,身上散发着光芒你用看似现代的方式在复杂的社会中遨游但你的诗歌却透露出一种旧时的脆弱和哀伤”成长、蜕变“人生最难对付的就是内心的敌人双重坚硬的内核统治是一门艺术我们怎样才算艺术家?
”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
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
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
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
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
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
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
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
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
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
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
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一个人在凌晨吹着空调看了Xavier Dolan的《j'ai tue ma mere》,89年出生的少年16岁时写下的剧本,喜欢电影里慢摇的镜头和非常非常王家卫的配乐,看完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魁北克的法语真TM难听,以及,如果一个人成了诗人,那他一定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
好吧,我承认,我无法理智地观影。
我总是在Hubert忧郁的眼睛中瞥见自己的少年时光。
“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在他对着摄像机说到这句话时我感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的青春如此相似。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父母没有离婚,他们为我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取暖的刺猬,既彼此需要,又无法彼此和解。
每个男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都是极其痛苦的。
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生活便一路火花带闪电地惊心动魄。
我想起了我和母亲的争吵,无数次的争吵,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从未为自己的言行向母亲道歉。
而母亲总有办法让我闭嘴,她会在众人面前毫不顾忌地给我一个耳光,就像她把我生下并抚养长大一样天经地义。
我是一个迟钝的人,几乎从不掉泪,唯一能让我哭的,只有我的母亲,那不是感动之泪,而是恨的泪水。
我几乎可以将母亲的恶行倒背如流,不管母亲在外界的形象多么优雅多么精致,她在我眼里都是一个自私,虚荣,狭隘,脾气暴躁,肤浅毫无内涵的女人,她在我的少年时代做出的种种事情,让我一度认为,我和她将是一生的敌人。
她偷看我的日记,跟踪我,给我喜欢的女生家里打电话,摔坏我父亲给我买的随身听,控制我的自由,用别人孩子的所谓优秀嘲讽挖苦我,屡次未经允许收拾我的屋子随意扔掉她认为不重要其实对我很重要的东西,不准我自己布置房间,把我的书全部堆放在书柜里但我读书时她会因为我弄乱了书柜而生气暴跳如雷。
我曾以为我对母亲的爱,是道义之爱,不是精神之爱,也就是说,因为她未经我允许而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并自作多情地抚养我长大,所以在道义上,我应该用我的爱作为她辛苦的回报。
母亲的恶行罄竹难书,但我的少年时代终究还是匆匆过去,我离开了出生的小城市,去北京上大学,后来我终于要决定离开我出生的国家,去到另一个国家,而更可悲的是,我发现我爱着那个女人,我的母亲,那个我一直认为我对她的爱仅仅是出于道义而不是出于情感的女人。
当我一个人在北京发高烧时我想到了她,想到那个整晚不睡只为了起床给我喂药喂水换额头上冷敷的毛巾的女人,那个在我高考前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我做早饭的女人,我的母亲。
我突然理解了她,男人无法理解女人对自己孩子的爱,就像任何男人也无法替代孩子在女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因为孩子来自于女人的身体内部,一个任何其他男人都没有居住过的地方。
所以女人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个永远永远不会长大的部分,甚而她对自己身体这部分的爱,超越了爱自己本身。
于是我在大学三年级第一次给我的父母发短信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第一次因为自己和母亲的争吵而向她道歉,第一次拥抱了哭着的母亲,第一次静下心聆听了她讲述我小时候的事,她的母亲,以及小时候她是如何整晚整晚不睡觉照顾生病的我,我从未想到那些在我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竟会带给我那么多感动。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使我恨不得杀了她,使我甚至希望自己是个孤儿,使我怀疑婚姻乃至决定一生都不要结婚,使我疯狂使我哀伤,使我写下那么多文字都是为了表述我对于爱和生活的幻想与恐惧,使我迟钝和麻木,使我想要逃离想要去远方永远不回来。
然而,我还是爱着她,我的母亲,就像她爱着我一样。
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失眠,这习惯从我战战兢兢的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害怕每次听写被老师留在教室,惶恐自己39分的语文试卷被妈妈发现,然后挨上几个重重的耳光,虽然那耳光在某段时期如同家常便饭。
我妈那时把生活的矛盾发泄在我身上,我家务活不会干会被挨打,偷家里钱买冰激凌更是被鞭子尺子打,考试不及格会被挨打。
就在小学二年级,我那时已经对她没有爱了吧。
我在房间的墙上用笔刻上诅咒她的话,我在每天的夜晚用空想的世界安慰我的童年,也是在那时,躺在床上习惯想事情,结果现在习惯失眠。
和很多同志一样,我也是一个未能得到完整父爱的孩子,爸爸在远方打工,一年回家几次,我那时最喜欢我父亲,他不打我,给我零花钱,给我买玩具,只是,他在我身边的时候太少了。
这些都不能全怪他们,我母亲是个没能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农村妇女那一带的观念中,每天做好饭菜,给孩子织毛衣不让孩子冻着,这就是她们对孩子爱的认知。
今晚失眠,是又想到了过年回去要面对爸妈。
加上室友噼里啪啦打游戏的声音,我索性起床看电影,在深夜流泪失声哭泣。
想爱又爱不来,不想爱又无法不爱,想恨又自我悲哀,不恨却道不明白。
这电影中的母子关系几乎是一代人的缩影。
只是有更多的人,还不如主人公,至少他有爱他的男友,至少他有欣赏他的老师,至少他长得帅。
当然环境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痛苦是多兰被校园暴力,这我也有过,而更让我痛哭的,是母亲在接到寄宿学校校长的电话后所给的反击,这反击我想中国的很多家长根本无法做到,而是帮着学校为虎作伥,去共同质问自己的孩子。
对,在这些孩子中,我是后者。
你可以想象你痛恨的人连着父母一同质问你时,那种毫无反抗之力的绝望,是经历太多那种绝望,所以自己和爸妈有了永远不会出现的坦白。
我的情感,成了我一个人的狂欢,他们无法参与。
这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接下来,他们一定还有争吵,但至少,他们想说的话都会在某个情绪的最高点托盘而出。
我不会有这机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说话含蓄,越是激动,越是把真情往肚子里咽。
何况,还有这两代人无法理解的鸿沟呢。
我对家人出柜了,可是完全没用,我妈只当没听见。
是我们互相杀死了对方。
我是个失败的儿子,她是个失败的母亲。
庆幸的是,我们都还在,都还在。
用迂回的方式,爱着对方,尽管常常我们互不知道。
第一,导演画面感很好,几乎是每个场景,其颜色的搭配、物品的放置、疏密的程度都很讲究,可见导演是很用心地在制作这部片子。
观影期间我一直感叹其画面的精致,电影大部分画面截图下来就是一副精雕细琢的画。
第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
作为一个1989年出生的孩子,让人感觉很惊艳。
就导和演两方面,他算是做得面面俱到了。
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即使现在风格不成熟,但前途不可限量值得期待。
第三,平心而论,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的剧情挺无聊的。
母与子的不断争执与对峙,翻来覆去,反复无常。
还好里面的演员演技都挺到位,男主长得够好看。
不至于让我看不下去。
总体而言,是部很个人的文艺片。
导演的风格很新颖也很个性化,我相信他另外的片子我可以不费劲地认出他——画面感太好了。
节奏稍显拖沓。
但依旧是部上乘之作。
题目惊世骇俗了点,其实是部小资的亲情剧场。
估计抱着看惊悚片的心情去看该片的人内心多少有点憋闷(我就是。。。
)另,导演本身也是gay,长得真好看。
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有时候也恨你,但是妈妈你不要怨恨我,妈妈。
我控制不了我自己。
妈妈你没有教会过我啊!
就像你也控制不了你自己。
妈妈你一直知道我有时候真的好想杀了你啊对吗妈妈,我的身体不是你送给我的吗,你为什么要一拳一拳虐待她。
她挨揍会哭,哭是因为身体很痛很痛,这个道理有人跟你说过吗?
妈妈没关系妈妈,现在我只在乎揍她的时候你开心吗?
妈妈。
妈妈你没有逻辑,但你知道爱吗?
妈妈,现在我好想告诉你,如果我可以回到过去我就要回到你冷酷地把乳头从我嘴里拔走的那个瞬间。
现在我已经很聪明了,我聪明得完全像你一样狠毒,我要在那一瞬间咬掉你的乳头,让你鲜血淋漓。
我真开心,我真开心,但是我忘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牙齿,我碰到我的肉我疼痛地哭了出来,我同时大声喊出来的生理性词语怎么是“妈妈!
”我没长出来的那颗牙齿,后来我找到了,它出现在你用一张锋利鲜红的百元大钞割破我十根手指又将之焚毁后一闪一闪的灰烬里。
如果我今天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那我明天也会死我刚开始工作的那年有个客户的孩子溺死在了巴厘岛的酒店泳池里,我看过那孩子的护照,是个9岁的圆圆脸的小男孩,他的样子纠缠了我很久。
我的孩子当时只有1岁半,只要想想失去他我都会痛苦得无法呼吸。
然而我们可能依然无法避免未来的母子彼此憎恨。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影片穿插着黑白的像是审讯般的录像,儿子于贝尔讲述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于是我们很容易被片名和这样的片段先入为主的相信于贝尔有一天终于爆发杀了自己的母亲,就像社会新闻报道的那样:单亲家庭的青春期的孩子捅了母亲十几刀。
但其实没有凶杀,于贝尔在心中杀死了他的母亲,在学校老师那里用言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我敢说,每个孩子可能都有过想要自己的父母消失的想法。
有那么一个阶段,他们身上的缺点会被你无限放大:粗俗的品味、可怕的吃相、喜怒无常、脸上的皱纹、无知愚蠢的谈吐……片头母亲一张油腻腻的大嘴在大嚼奶油面包,奶油摸到了粗糙的皮肤上,嘴唇还在不停的咗着手指头,发出啧啧的声音,镜头模拟了于贝尔的视角,厌恶溢于言表。
他们母子的关系已经走到分崩离析的边缘,有时候只能靠回忆过去的短暂的美好时光来唤醒对彼此的爱。
于贝尔的母亲情绪波动特别大,前一秒还春风得意下一秒立刻暴跳如雷。
后来我发现原来于贝尔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人。
这几年被妖魔化了的原生家庭似乎是于贝尔喜怒无常的一个注脚。
他的母亲很喜欢用成人的优势制裁他:不满意就滚下车不送你了,不听话就不给你零花钱了,你要同性恋我就把你送到寄宿学校去关起来,昨天答应的事儿今天就反悔了……看来不把孩子当平等的人对待这一点不单属是我们国家的特色。
这些手段在我看来是司空见惯的,只是搬到电影上就感觉很触目惊心,原来我也是这种恶劣的大人。
影片中的于贝尔为了缓解和母亲的关系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虽然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大概还不够24小时),在他看来母亲是故意忽视他的存在,发生争执后就故作轻松的哼歌,这一切都令他极度厌恶。
他用写作、绘画、录视频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满,无效沟通是这对母子走向对立的主要原因。
然而遗憾的是母子不是夫妻,不可以离婚,即便解除母子关系,源于血缘的那份羁绊也无法使他们形同陌路。
彼此相爱,最终却无法简单的好好说话。
于贝尔在绘画和写作上面很有才华,他的老师和男朋友的妈妈都意识到了这点儿,但是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却完全不知道,只是在餐桌上言不由衷的问:今天过得怎么样?
我买的这个灯罩怎么样?
我今天买的这个名牌的衣服怎么样?而其实影片给我的启示是不管你多老、多丑、品味有多差、吃相多么令人作呕、和什么男人鬼混,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并不是属于我的东西,他有自己的生活,我学会赏识他,并不把他的陪伴作为理所应当,才能赢得他的爱。
部分原声Maman, La plus belle du monde
我在ex的renren上面看到他的推荐,说起来我竟然还会抽空去renren,我是被北京早晚凉爽白天汗热的天气催眠了还是怎样,一个人沿着大望路就这么嘈杂的走路回家,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看着窗外的天。
和他很久没联系,许久没有登录的ID只看得到他一人在线,最新的分享记录就是《我杀了我妈妈》。
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喜剧视频,却赫然发现其实有95分钟那么长。
看完了来豆瓣,发现制片地区怎么会在加拿大,还是我听错了里面的人说的难道是法语?
——我从头到尾一直都以为是西班牙语,还自以为是的点评“确有几分阿莫多瓦的风韵”之类的,笑。
原来即使是老外,面对自己的子女是gay,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不过整个电影的重点并不是男猪是gay这件事,而是他和母亲之间纠结的关系。
说起来我真的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有任何北美电影的影子,完全就是欧洲范儿啊,还有一个想要沿着海岸骑车旅行的语文老师!
而且电影的色彩和配乐,也全都是大红大绿西班牙的feel。
尤其是男猪家的装修。
男猪挺美的,其bf也很帅。
汇报完毕!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