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有关信仰的电影,描绘的是人类未来很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人们过度消耗资源,导致为了争夺资源引起的战争,战争毁灭的世界,毁灭了一切。
仅仅剩下少数躲在深处的幸存者,资源极度短缺。
这就是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
着这种极端苦难的情况下,世界回复到了原始,暴力的丛林法则之中。
受到暴力奴役的人们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希望,依靠暴力维持的黑老大如何才能维持统治。
这部电影的焦点就在这里,黑老大知道,要掌握人们的思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光明所在,让他们追随,才能维持其统治。
所以拼命要找到这一本启迪之书,而男主角则是要把书护送到西方,一个可以很好保护这本书,并加以传播的地方。
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何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利之书?
原文link: http://freerainous.spaces.live.com/blog/cns!A456EFC973B3694D!2245.entry?sa=372423998 片名:艾利之书 The Book of Eli 导演: Albert Hughes / Allen Hughes 编剧: Gary Whitta 主演: Denzel Washington / Gary Oldman / Mila Kunis / Jennifer Beals / Michael Gambon / Ray Stevenson / Tom Wait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01-15 语言: 英语 又名: 伊莱之书 / 夺天书 这部电影,很多基督徒叫好,在感情上很好理解——“一个好牛的弟兄”,他居然可以背下整本圣经,居然可以三十年如一日听从神的话、走神所指示的道路,并且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
真是如此吗?
圣经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查验,标准,是圣经本身。
在许多问题之中,我们特别需要查验的一个,就是“圣经是怎样一本书”。
提摩太后书【3:15-17】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圣经——第一,是神所赐的话语;第二,使人信耶稣基督;第三,使人因信而有得救的智慧;第四,其用途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第五,其目的叫信徒完全、预备好行出各样的善事。
《Book of Eli》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景象,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遍地强暴,公正和秩序不复存在。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形势。
实际上,当罪入了这世界,这世界就已经变成这副模样了,人们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毫无盼望。
这也就是耶稣基督为什么要道成肉身,他来就是要救人脱离这境地。
所以,按圣经所说,这世界如此败坏、糟糕的解决方法,只有福音。
那么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片中似乎提示,神是存在的,因为Eli听见神说话。
但是圣经呢?
圣经观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总结片中几个角色的观点。
第一,反面人物Carnegi的观点。
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很特别的书,有奇特的力量,他“极为渴慕圣经”。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他相信福音,而是他认为圣经是一种能够控制大众头脑,给他带来巨大权势的工具。
Eli也提到,那场毁灭文明的大战,起因可能也是圣经,战后,人们毁灭了所有的圣经。
Carnegi也有一个重建世界的计划,就是依靠暴力和心理控制,满足自己的野心,带来独裁的稳定秩序。
第二,片尾那位作为人类文明代表的、看上去又像是爱因斯坦(所以也是科学和理性的代表)的老爷爷的观点。
他似乎认为,圣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是“文明重建的基础”,包括莎士比亚、大英百科全书、莫扎特、瓦格纳……圣经被列在其中。
这本重建的钦定本印刷出来以后,被放到书架上,在圣经旁边的书包括《犹太史》、《摩西五经(Torah)》、《古兰经》、《赞美诗集》、《海上圣徒》(摩门教经典)。
所以,基督教圣经只是很多种宗教中的一种,并不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各宗教应该并存,文明应当是宽容的、“理性的”。
拯救世界的方法,应该是各文化和谐共处,依靠科学技术和理性。
第三,Eli的观点。
这个问题很关键。
Eli作为影片的主角,承担了圣经保镖的工作,看上去极为伟大。
我们看到他每天读圣经、相信神给他的指示并毫不动摇地执行、他在饭前做祷告。
但是,但是,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传福音的尝试,哪怕Solara表现出对圣经极为感兴趣、愿意跟他学习餐前祷告、甚至提出“你教我”,Eli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传福音的兴趣,相反,即便有无数次机会,他拒绝Solara接触圣经,拒绝与任何人分享福音,他把圣经抱在怀中,“保护” 它、“守卫”它。
吊诡的是,对他的这种做法,Carnegi提出了最有力的质疑:“你知道这本书的力量,你知道他可以带来如何的公义和平安,这样,难道不应该与众人分享吗?
”在此,我们发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享福音的念头乃是出于那恶者,因为恶者会利用圣经信息蛊惑民众(那场战争本就是如此引发),所以圣经必须被带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从影片后来的发展看,这个地方是受到科学和理性控制的。
这样一个观点,完全背离了圣经教导!
Eli跟随神的指示,乃是因为神亲自向他说话,他对Solara这样解释【照录原文】:“I walk by faith, not by sight. It means you know something, even if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It does have to make sense. It's faith. It's a flower of light, in a field of darkness, giving me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这绝不是圣经的教导。
信仰绝不是不可理喻因而需要用盲目的信心(或者通过一种个人性的与神亲密的关系)来加以接受的东西,信心也绝不是什么“黑暗中的光芒之花”,基督的真光已经照到这世界,我们信心的根基,就是圣经。
可以说,Eli所信的神,只是他头脑中所听见的那个声音,同时,他不相信圣经。
是的,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并不相信圣经。
他不传福音,甚至抵制福音,他丝毫不关心别人的灵魂是否得救(事实上也并未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得救),也不关心邻舍的生活如何。
在他身上,圣经的教导几乎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只有一点点,就是餐前祷告,他的圣经观和福音观仅限于谢饭。
这正是时下许多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所做的,福音是纯个人性的与神沟通、一种亲密关系,不需要关心别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起源于现代“被阉割的福音”,福音不再有活泼的生命,因为人们不再认信圣经,不再认信圣经中所说的那一位神,他们相信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声音,他们也不用圣经去查验自己听到的这个声音。
所以,在Eli身上没有任何基督的形象,如果有,他展现给我们的也只有犹太人的弥赛亚形象——一个大能的勇士、有神同在而刀枪不入、杀人极为麻利、可以瞬间移动(比如逃出牢房)、主动攻击(比如砍杀劫匪那段)、不关心人(比如在山崖上拒绝援救受摩托党攻击的路人),而这种迷人的暴力,恰恰是福音失落以后的现代人所沉浸其中的。
总之,这是一部毫无生命力的圣经,即使把它整本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改变人生命的功效。
到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Solara背起Eli的全套装备,以一种“美丽的暴力”的形象出发——Solara就是Eli的门徒,你无法想象这个门徒曾经跟随一位可以背诵全本圣经的基督徒,她所跟随的是一种毫无盼望的暴力——这,就是现代人的道路,通向毁灭。
事实上,在Eli手中的圣经,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佛经、古兰经、道德经,因为那真理并不在其中。
对于我们开始所说的五点,Eli连一点都没有,他从未宣称圣经是神所赐的话语,他与基督毫无关系,他没有得救的智慧,他从不教导人、使人归正,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完全、也没有行善。
福音本是大有能力的,不可以被贬损。
在片中,Eli的那种仅限于谢饭的属灵生命,恰恰立即导致了自己的危险。
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如今这个世界在信仰方面的巨大扭曲,已经到达一种新的境地,混杂着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理性的乐观主义(面对如此一片焦土居然还是照样乐观)、神秘主义、诺斯替主义、暴力崇拜,却还要穿上圣经的外衣、带上神的名号(“Eli”),居然还可以迷惑很多基督徒。
片末,Eli借用保罗的遗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保罗的一生,是宣扬福音的一生,打的是卫道的仗,跑的是传道的路,所信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而 Eli的一生,打的是刀头舔血的仗,跑的是毫无盼望的路,所信的只是他头脑中的那个声音。
如果说,《2012》是一个没有审判的末日,那么《Book of Eli》就是一本没有福音的圣经。
Eli没有解决问题,他自己就是问题。
这个片子只说对了一点,“地上满了人类的强暴”,要记住,神的回应是“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
又是凌晨2点了,第2周的休假仍然像打仗,比上班还忙,每天总有诸多安排,结果原定的事情一件都没做,这部电影,从2周前有人推荐,到我今天开始看也是午夜12点了.一部到目前为止观看的时候最有负担的电影.因为有人期待我为此写点什么.常看了7-8部电影才写那么1篇影评而已,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有写影评的癖好.那只是我看的电影多,而不是写影评多.这是一个陷阱,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光景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说话.电影只是面镜子,你在里面看到的是自己,影评只是把镜子中的自己显给了大家看.结果怎样的罪都显了出来,可悲的是自己还不知道,接着去绊倒别人。
我看过很多有争议的电影,记录片,也有过反基督的书籍.写过评论,比如《城市广场》,我常从反面中汲取正面的东西,就看你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想从中获得什么。
观此片过程中遇到了搅扰,那人说:"明知道试探,你还看."我不想对她说什么.在我生命成长的近2年多内,我就是在试探中成长的,在慕道的过程中我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尝试和思考。
于是撒旦的迷惑临到时,我才更多的能看得清。
好心的父母常把孩子包裹起来,与一切他们看作恶的隔绝开来,结果青春期的孩子常在背地里做着那档子的事,因他们无法辨别真伪,甚至与父母的心隔绝。
首先这不是一部福音电影,其次它只是一部电影。
有的基督徒会推荐别人去看《飞屋环游记》,《驯龙记》等等,那为什么不能推荐《艾利之书》呢?
而且从剧情的推展看,主人公也没机会得到别人对他的解经,自然很难理解耶稣救赎的意义,甚至都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祷告。
若想汲取正面的力量,那就是这个看上去灵命比你弱这么多的主人公,所行的事,坚定地追随上帝的信念,是那些喜欢论断的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但对慕道友而言,这却是一部比其他诸如《飞屋环游记》等片更值得推荐的电影。
我常在传福音的时候,不刻意的去讲神迹,童女怀孕等,因为有些慕道友接受不了。
每个人只能在他的生命阶段理解到一个层面。
上帝的牵引,真的如同对成长中的婴孩,适时地给恰当的帮助。
那么此片起码会激起一些人了解圣经的欲望,而且剧情里的圣经的话语,以及整个电影大背景隐喻的铺垫,都暗藏着导演的意思。
可以衍生很多的应用,我就不说了。
阿甘两年在美国跑了几个来回,可是男主一直往西走了30年还没走到终点,后来女主开车没加油就把男主送到了终点。
不知道这是哪个星球的故事,如果是地球,男主就算每天爬10公里,30年可以绕赤道近3圈。
还有男主在镇里那么厉害,手枪对长枪还干掉一堆人,自己毫发无伤。
后面到了破屋子里,有了长枪,没怎么反抗就被抓了。
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约翰福音 十四章十九节 》自作聪明的我们终于毁坏了自己的世界,他却没有选择离弃。
膨胀的文明将会坍缩,过度的喧嚣化为寂静,辐射尘中挣扎的民近乎绝望,但死并没有在全地得胜,因他那抚慰的手,使最贫瘠的旷野中依然有生命存活。
作为饱足时的消遣,我们这浅陋的族类热衷于揣测末世时地上的惨景。
或者众水泛涌,天火降临,或者大饥荒大瘟疫及灭世的战乱,这次我们蒙住眼睛伪装恐惧,却从手指缝里窥探,看见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核弹把大地焚为焦土,自怨自艾之余恐怕只会记得一些特效制作的刀光剑影,和几个影视明星倚老卖老的脸。
就算全地灭尽又能如何呢,在永恒的存在面前再长的性命不都是一瞬?
夭折襁褓和白须寿终并有何甚大的分别?
唯有地上的众人都封闭自己的心,不叫他的公义引导我们,那时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所有希望,并自甘堕入深渊,而那时那地就算有肉体饱足的表象也是最大的悲剧。
伊莱孤独地行走在大地上。
天空中或许有食腐的鸟类,路畔横陈着旧文明的尸首。
他看不见,只看见真理的光做他的引导。
这里有《末日危途》的天空,烟云下是《辐射3》里的断桥,不怀好意的废土匪类手持建材钢管打量着过路的旅客,曾经繁荣富饶的破败,处处你死我活的争竞,这么看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刚刚及格的后启示录科幻习作而已——我所能想到的珍贵只是这影片中属灵世界的模型:最后一个义人行走在大地上,怀揣着一份古老的信念,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他的神陪伴。
而最后的一人的形象与那些远古先民的身影重叠一处——你把那些纷繁的衣饰抛却,叫遍地重归荒蛮,行走在地上数千年的大族都像是一个人,从来没有变化。
信仰,也不在乎那些繁复。
只是对那位神简单而全然的信靠。
一个半盲人穿越孤独的旷野;一个战士历经百战最终得胜;一个死人从尸骸中站起,坚定地走向他当去的地。
不信的人说这是奇迹,信的人知道这些都是前定。
于是奸邪最终败灭,公义全然得胜,福音依然传承,他还在那里:等待着叩门和求问。
大能的借卑微的手完成了极大的事,这未发生的事被记下,说给一些有心意的民。
繁华之于枯萎,优越在了当下的斑斓,却试图恒久在斑斓里,深沉不能。
枯萎的世界,深刻泛滥,执迷泛滥,随处都可劫杀,随处都可调戏,放手不能。
不深沉,你需要圣经;不放手,你需要圣经。
他不是跃马扬刀的侠,他是背负箴言的圣。
西行之人,荒漠狂沙只是衬底,至于西行,信仰罢了。
分明应译为《伊莱之书》,不知为何国内大都给译成《艾利之书》,我看的BD原盘的中文字幕译为《末世天书》起码也算符合电影所描述的世界。
又一个想当然的翻译,真真叫人无奈。
“核大战后的世界”在文学、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多有描绘。
这部电影的画面感很像小时候曾看过的日本漫画《北斗神拳》,灰白的基调,苍凉的大地,残垣断壁的小镇,苟活着的幸存者和暴力团......那晚11点多,又看了一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本打算上床睡觉来着,只因手痒痒便又点开这部电影。
起初只是想试看几分钟,如果感觉不错的话,转天儿晚上再看。
结果是,很快便看进去放不下来。
于是乎直接看到后半夜1点半......基本上,这部电影是靠丹泽尔华盛顿和加里奥德曼的名气撑起来的,华人武指的动作设计也不错(据说是李小龙的弟子)。
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如导演在幕后访谈中提到的:思想要深藏其中,要隐晦难懂。
观众了解的相关信息越多,从中悟出来的东西也就越多。
所以,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了。
慕名而来,失望而去。
我想这是对这部影片的最佳评注。
“末世未来”的科幻大场景,外加“丹泽尔·华盛顿”金牌影帝助力,还有神秘复古的线索暗藏,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吧。
结果这片我还是分了两次才看完,第一次由于影片色彩过于灰暗而提不起精神,第二次也是按捺了半天心情才等到片尾字幕出现。
问题究竟在哪呢?
本片大部分时间都是丹泽尔·华盛顿大叔在唱独角戏,然而作为面无表情、寡言少语的独行侠,影帝的表演未免过于僵硬与死板了。
相比类似角色,比如《K星异客》中的凯文·史派西,或者《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让·雷诺,都有所欠缺。
像这样的“三无”(无口、无心、无表情)角色,则需要通过独特细节以及标志性动作进行塑造。
像前面提到的“K星异客”带上墨镜后有着让人猜不透的微笑,而“杀手里昂”则有“坚持每日喝牛奶”的典型特征。
可能大家要说,作为一个在末世横行牛逼哄哄的瞎子大侠,哪来的那么多好说的。
但是作为影视作品,主角便缺少了吸引人的元素。
这部片子另外一个要命的缺点,便是故事线的薄弱。
一部圣经引发的惨案,书的名字相信即使是东方观众,在影片开始不久便能猜中。
过于偏重对宗教的反复引用,反而让本作显得浅薄与功利。
信仰之力不是说出来便能改变世界,而是不断的传诵与排除异己的过程。
何况圣经前后版本无数,全凭后人的各种解读。
为了这样的东西大打出手,是不是太难看了一点?
然后还有这扯淡的结局,在让人啼笑皆非之余,成功让本片上升为闹剧。
2010年,末日动作宗教电影《艾利之书 | The Book of Eli》早知道是宗教电影我就不看了,毕竟不太感冒,开始以为是动作片,因为确实有点酷。
各种装B 简直可以给满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好吧,我败了。
女主的存在就是推进故事线了吧。。
确实太2X了。。。
猪一样的队友不过如此。
有种想一巴掌呼死她的感觉呢。。
这个末日公路的感觉还有色调,非常像《MAD MAX》。。
可惜相差太远了。。
动作戏也并不多。。
剧情也狗血点。。
其实还是传教。。
---我是信仰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无聊看看还是可以的,我对宗教电影不太感冒,评分偏低了
走神应许的道路从来都不容易。
“ 马太在埃塞俄比亚殉难,死于剑伤。
约翰在被罗马人迫害期间被投入大油锅煎煮,然而,他奇迹般地死里求生。
约翰放逐到拔摩岛监狱的煤矿服刑。
他在拔摩岛上写下了启示录。
稍后使徒约翰被释放回到现在所称的土耳其。
他死时年岁已高,是唯一在平静中死去的使徒。
雅各,耶稣的兄弟(不是正式的使徒),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当他拒绝否认对基督的信仰时被从一百多英尺高的寺庙的东南塔顶上抛下。
当他的敌人发现他摔下去之后还活着时,他们用棍棒将他打死。
这是撒旦试探耶稣时所在的同一个塔顶。
巴多罗买,也被叫做拿但业,去了亚洲宣教。
他在今天的土耳其做见证,因为他在亚美尼亚讲道而遭杀害,被鞭打致死。
安德烈在希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七个士兵在恶劣鞭打了安德烈之后,用绳索把他绑在十字架上以延长他的痛苦。
他的追随者报告说,当安德烈被领向十字架时,他用这些话向十字架致敬:“我久久期待着这一欢乐时刻。
十字架因基督被钉在上面的身体已经变得圣洁”。
他死前两天不断向折磨他的人布道。
使徒多马在去印度宣教和建立教会时被矛刺死。
马提亚, 取代出卖耶稣的犹大的使徒,被用石头打然后斩首。
使徒保罗在公元67年被罗马暴君尼禄拷打后斩首。
”(http://www.gotquestions.org/chinese/Chinese-death-apostles.html)主耶稣基督当年道成肉身,为世人背负罪的工价,遭受巨大的磨砺与艰辛,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回到父的右边。
所以Eli不会畏惧生死,因为神对他的交托与试练,从不超过人所能承受;神的道路,是让人能有永生的盼望。
神的福音,也会籍着坚忍不懈而得传播,就如Eli终于将主的福音传给Solar。
神又是怜悯与慈悲,所以旷野中的犹太人虽行走三十年不断背弃主,却终究能到应许的迦南地;所以神甚至将独身爱子赐到人间来背负人的罪;所以Eli随经历诸般苦痛,却终有安慰。
妄图利用神,掌控神的,终将毁灭。
神不是偶像,圣经的唯一作用只是传播神的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这在本片中阐述的亦很到位。
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这确实是部好电影。
普普通通,有点儿土……
哈里谢顿的阴谋
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宗教信仰,很奇妙。
师傅~我要取经~
世界末日,美国人只需要圣经...中国人会带什么书啊...
墨镜,风衣,砍刀,慢动作,剪影,360度环绕运镜,再来一个POSE...华盛顿终究不是救世主尼奥;末世,废墟,宗教,信仰,人性,航拍镜头...华盛顿也不是传奇威尔史密斯。
Ray bon 广告
开篇的沧桑末世,有点“我是传奇”的味道;喧闹小镇脏兮兮的人群,有“水世界”陆地版的错觉。西方文明尽毁,重建的力量寄托在一本书上,宗教大过天。
打低分的纯脑残,编剧一定是《辐射》铁杆粉,整个氛围和设定都在向《辐射》致敬,另外人不读书就是畜生这个立意老子喜欢!但是导演还要提高自己的枪战知识,我替你着急啊!
电影的调调还是比较和我胃口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科幻片,结果却是宗教宣传片。
我瞌睡了不知几回,总算看完了。。。
watched @ regal cinema on a double date. hmmm..a rapture ? anyway,it's always the ideology that people live and fight for.最萌是那面条耳机。
一场布道
烂
完全靠两个影帝的演技撑着的一部离奇的电影...
最近末日片看多了,都快没啥感觉了。
末世
米拉库妮丝一出来我以为是盲的,许久不见的JB大人果真是盲的,最后惊天大梗还是盲的。不要被宗教叨逼叨的表相骗了,这是盲联宣传片
一本书贯穿整部电影 其实Eli就是那本书 人的信仰总是无比强大 在满目疮痍的世界中 人类的文明会支撑着人类的精神 并使之延续。一本可以让心灵和思想不再软弱和绝望的武器就是影片所说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