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变,人在流动。
这种环境中,各个地就像个容器,人是否能做到融进去,那就看此人是否能跟液体一样让自己适应新的容器,摆出一个新的形状。
一个来自美国的男人,第一次踏上印度土地上时,带着惊讶,甚至是惊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文化碰撞是难免的。
乡愁之际,给前女友打电话,本想只要点安慰,却得到的是冷漠。
被自行车撞倒之后,看到报纸上的汉堡包广告,疯狂地打车去孟买,想要去“相对接近文明”的城市感受久违的家乡快餐,最终却只买到味道不正宗的素汉堡。
在快餐店里,一位美国前辈的提醒之下,如梦初醒:既然自己改变不了这个跟“西方文明”出入很大的、有着5000文明的亚洲古国,为何不尝试让自己适应呢??
彩色斑斓的颜料节中,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别人拿颜料袭击的目标,这间接说明了印度社会的包容性。
Tod 从躲避,到愕然,再到欢乐地回击,那就是他对印度社会对自己包容的回应。
在圣河水里洗澡,那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一次洗礼。
衣服是脏了、湿了,但是心灵干净了。
因为世界是平的。
在puru的帮助下,换衣服去工作,穿的竟然是宽宽松松的印度传统服装。
虽然不及西装正式,但是穿着身体会舒服。
允许员工任意装饰自己的办公桌,允许神像在办公室出现,不再反感公司周围悠闲散步的牛。
自己也多一份包容,心里也舒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特点就如同汉堡包,重上的是简单快捷。
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家人间联系也甚少,男女关系也相对比较随便。
一个人就能吃的完的汉堡,更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默默吃完。
看似独立潇洒,但是孤独。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就如同米饭,可以跟不同的配料搭配。
不管是房东家里吃的精致餐具里盛放的,配有咖喱和汤的“豪华”米饭,还是在贫民窟居住的“电路顾问”大叔家门口吃的,仅配了鸡蛋和煎饼的米饭;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分享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化解很多没必要的误解。
对于同样一件事,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像tod 以为被偷的手机,被那个大叔家的正太(tod 送了笔和颜料的小男孩)花心思画了花纹并慎重地还回去一样,没有thanks a million, 但是有一家人的真诚感激。
语言不通并不是怠慢的理由。
世界上的每一颗爱心,都需要被真诚地爱回去。
不经意间的小小的鼓励造就了个优秀员工。
对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一些阴错阳差的缘分让这个优秀的员工成了tod 的软肋。
可能看过同名电视剧的朋友会有点失望本片里的asha 不如电视剧里的漂亮迷人。
但是,这个asha在我看来毫无逊色,甚至比电视剧里的asha更有魅力。
因为这个asha更有职场女人的坚韧范儿和最重要的东西:“第三只眼睛”。
人是没有第三只眼睛的,但是如果能有它,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
是爱情?
还是未知的未来?
还是每一个决定的得失?
一个开放式结局。
外包服务被调到上海,印度的这一切都结束了。
回到了西雅图的tod给自己泡了杯跟印度的一样放了很多糖的茶,并在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额头上也贴了个“第三只眼睛”。
此时此刻,印度正太给他的装饰的手机来电,想起的是asha给他设置的宝莱坞音乐。
他会心一笑,影片结束了。
不知道 tod 和 asha 的第三只眼睛会看到什么。
英语老师推荐的电影,开始还以为是那本讲金融的书《世界是平的》的纪录片呢,结果是爱情片。
哈哈我整个片子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德的眼神的转变。
初到印度时,他那双湛蓝的眼睛里面满是冷漠和惊异,他盯着那副奇怪的画是的那种小心翼翼和些许的厌恶,看着印度小男孩的那种轻蔑的眼神。
到后来,眼神变得温柔,看亚沙时的那种含情脉脉,和对印度的赞美之情流露于眼中。
很讽刺的是,他的主管来到时,那种眼神居然和陶德初到印度时一模一样。
整个影片讲了culture shock的过程,男主从自我保护的拒绝印度文化,到放低姿态去融入印度的变化。
当然,这样的故事中一定少不了爱情这个元素。
陶德和亚沙的爱情似乎有点儿顺理成章。
亚沙在整个客服组里面,最精明,最机灵,最聪慧。
特别是她的那双水汪汪的大眼。
虽然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来看,她并不是美女,但是西方人就不这么看。
这个就不说啦唯一让我有疑问的是,当亚沙告诉陶德,她已经订婚后,陶德居然没有愤怒,只是平淡地接受了。
我就在想,他真的爱她吗?
在我看来,当自己的真爱不能与你长相厮守,那么,他们俩算什么?
难道西方人眼中,爱过了就不在乎最终的归宿了吗????
求解。
1, 孟买太远,我不去好吧,那么6000卢比,我的车会坏好吧,我还要养家,5000卢比好吧,4000卢比,转眼之间,价格已经降低了1/3 .2。
todd,toad 托德,蟾凃
这本书早就因为媒体的力量而有所耳闻,终于有机会一睹电影版,不禁被主角的入乡随俗而感慨,片中的很多场面都与我们所经过的非常类似,所有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可能看到结尾的时候都会咒骂编导,中国居然排在印度之后,成为更加廉价的世界劳动力,真TMD过分,能隐在印度阿三领导的公司里面做事的人恐怕不多。
电影与经济学丝毫没有关系了,只余下场景组合以及职场主管的管理能力体现了。
训练口语,you talking to me ?美国人的习惯说法,简化,快速。
来,带点杀气。
偶你吃定我了。
训练完毕,印度人也安排了对todd 训练,想印度的卡拉汉一样载歌载舞。
难为他了。
为什么印度的女主角看起来那么难看?
老外的审美确实不同。
中国的丑女也同样的畅销海外。
对印度人,大约也是如此。
美国电影确实比较赶得上时代,外包这才谈了几年啊,就上电影了,如果是中国还不知道何时呢,指望张艺谋,冯小刚拍这样的主题,不现实。
出差乐趣不多,之一是在HBO或者Star Movie里逮到什么电影看什么电影。
盖因在家看片子必须郑重其事,如果手比较霉拣到烂片就等于焚香斋戒三天抽到下下签,平白费了心情;出差的话本来就是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从当中从尾巴都能看起,觉得有意思了记个情节记个演员上IMDB一查就全有了,也是一索隐派的乐趣。
这回逮着Josh Hamilton的半部《Outsourced》,讲印度人工便宜,一美国直销公司在印度组建call center,但由于文化隔阂/口音问题效果不彰,于是选派一美国主管同志来到印度,在种种文化习俗的冲突中对当地的call center实施精益管理提高效率的事儿,之间还穿插着Office Affair的调味料,印度咖喱,呃……是风情,浓郁,实在蛮有趣的。
简而言之,美国主管同志通过种种管理手段终于达到了设下的效率目标,然后美国总部作出了一个极其经典的决定,要把“印度Call Center的工作外包到上海,因为一个印度的人工可以支付20个上海那边的工资。
”原话如此:“I assure you, China will be a next India.”-_-,真不知道这是一部好莱坞的片子,还是一部宝莱坞的片子。
不过从原著立场来说,阿三同志们和我们谁外包谁都没什么差别,都是喝剩汤的份儿。
这两天闻得海尔海信已开始在非洲、南美建厂。
皇帝轮流做,Rule Maker怎么也该轮到东方人抢先一把了吧?
毫无理由的 看着这样的一部电影 不是清晰版的充斥着印度混杂和风情的音乐声音 却这样的 看着看着 就乐了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 没有激情跌宕的事业开拓 但却让你的心为之一动 后来琢磨 觉得可能是MASALA还有中国西南角还有 那个出差的男人 和我有关和派遣有关 美国人去印度 北京人来西藏 可是 所有的开端都可能和结果分道扬镳 你所想象的种种糟糕可能不小心就收获了一些惊喜 你还不小心地懂得了一些什么 放下了曾经抓紧不放的 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遇见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新幸福所有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应该谢谢那个破坏的神迦哩 因为他们赐予了新的轮回和开始 出差的男人啊 你也曾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然悔呢 不小心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拉萨八廓街黄房子里 那天你出现在下午慵懒的阳光中 我在香炉里点一株圣香 看袅绕的香丝丝缕缕漂浮 有午后的阳光透着古老的木窗洒进来 然后你便出现了 我趴在厚重铁质的前台上 安安静静地看着 坐在窗边的你 侧脸的轮廓 道不出究竟什么风格的衬衫 纯棉 毫无疑问的 想象着 你的发丝该是柔软的 你的声音是铿锵有力又些许柔软的 你和戈尔巴一直笑着聊天说话 那么亲切没有距离 那一天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 但是走的那一刻 我冲下楼梯 塞在你手心一张纸条 恩 圣城的邂逅会是美的虽然 那样一些地方 纯真而邪恶的人存活地好像蚂蚁 又好像仙鹤 有圣洁的内心和肮脏的巷道 到处飘荡着风情万种的音乐旋律 有随之舞蹈的快乐民族 可是 所有曾经与之无关的人和物 会因为邂逅在那样一个国度 而开始迸发出魔力 恩 就好象 豆蔻的味道 那样近来 断断续续地开始思念西藏的阳光 又快是间隔年的开始了 我出发前往的远方 成为现在的过去 也是未来的继续 还有一些没有看过的风景 要在下一次统统补上 还有呢 还有 我要再次真正地邂逅一个他那会的我 比曾经成熟了 优质了 有柔软的皮肤和衣衫 一切都是曾经所向往和憧憬的 现在一一实现了 所以坦然了 淡定了 更加纯粹地去享受了 虽然还是过客 可是心 却在中毒的那一刻宣告彻底地归属 我也接受了那些 因为心甘情愿地为之俘虏 那个让自己无比真实和坦然的国度出差的男人啊 我突然记得了你说起的轮回 问我是否相信 那会的我傻呼呼地敷衍 不去回答你 可是现在 我些许明白了MASALA 是第一次触碰便喜欢的味道 有一天 在我的厨房 我会用奶黄色的小平底锅 将你慢慢酝酿3.23 OUTSOURCED 世界是平的
英文名远没有中文译名这么霸气,只是一个词:外包。
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市场、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等都可以被外包给更专门的机构,甚至在地球的另一边进行。
当人们早已习惯了“Made in China”的时候,“Service from India”也成为可能。
商业资本总是流向成本的洼地。
美国人和印度人相继失业,虽然电影的最后,call center被搬到了上海,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公司又在向中国的二线城市和东南亚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踏上了印度之旅,开始了一段跨文化交流和适应的旅程。
一开始,他极度抗拒,不仅仅是对印度,还有对他的公司,在描述他的工作时他说:“喔,没什么,就是卖一些没用的小玩意儿给乡巴佬。
现在我还得培训一些猪头来取代我!
”遇到的一连串笑话非常经典,比如:只能用右手吃饭、厕所里没有厕纸、不习惯卧室里的神像、追着外国人要钱的小孩等等——这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主人公和公司在外派之前应该做好的功课。
对口音浓重的印度员工,他反复强调:You people should learn about America.他对员工进行口音训练,让他们从电影中学习美式发音;也进行产品细节的解释。
从中也发现了美国式生活的奇怪之处,比如,带着奇怪的海绵帽子看球赛。
带着一颗文化本位的心来审视印度文化和印度人,要求别人做出改变。
而Asha、Poro还有host家老奶奶的回答很有趣:“英语也是我们的母语和官方语言。
我们都是从英国人那里学来的,只不过口音不同,而且有时候我们的口音比美式口音还更好一些。
”“我的父母在结婚那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爱上了对方,相比来说,美国50%的离婚率才更可怕。
”“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喜欢自己卖的产品,那为什么还在做呢?
为什么不换一家公司呢?
”“你没有跟家人一起住?
为什么?
他们离你这么近。
”“为什么没结婚?
你的年龄可以当爷爷了!
”直到讲到美国人用烙铁来给小牛烫印记的时候,Asha终于说出了这句话:A suggestion, Sir. You should learn about India.借着洒红节的狂欢,他开始真的放下架子,跟孩子们互相扔彩蛋,跳到河里洗澡,穿上了传统的印度服装,到后来,可以在贫民窟中坐在地上吃手抓饭,用上了Asha给他设置的宝莱坞手机铃声;也开始使用更适合当地的管理模式,允许员工摆上一墙的家族照片和神像;发现他原本不屑一顾的小产品竟然有人喜欢,于是申请了一批样品来做奖品;甚至在办公室面临水灾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地发挥创造力,请他的邻居来帮忙搭建了楼顶办公室。
不仅仅如此,更加的敞开内心,也让他赢得了Asha的爱,尽管已经定了娃娃亲的她,只能把他作为一次“度假”。
经历了抗拒——冲击——接受,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反思。
文化的碰撞让他能够反过来审视自己的文化,接受不同的生活理念:比如,破坏也许是件好事;比如,多跟家人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是跨文化适应和沟通的绝佳教材,五星好评。
Ms Jasmin刚刚离开我们的学校,心中有一点不舍和眷恋,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再见面。
我还记得她刚刚来的样子,传统印度妇女的“庄重”打扮在炎热的夏季一眼便可以认出来。
从那时起,我把印度也列入我的理想国行列,因为在我的眼里,印度是一个艳丽,庄重,又不失神秘的国度。
话题扯回Outsourced来,这是一部漂亮的电影。
当Todd因为公司事物的原因被派遣带印度并出现在孟买的机场时,印度的种种才真正的第一次充斥进我的双眸。
拥挤的人群,肮脏的街道,牛羊到处乱跑,甚是有人还在路边小便,这似乎并不是我所心仪的城市的模样。
不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涵并不表现在它的外貌上。
我看到了印度人的友好,纯洁和善良,当Todd融入进他们的世界并在离开时能够依依不舍时,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似乎是一部有关美国人怎么做生意的电影。
虽然把劳动力资源利用这一部分放置海外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把戏。
但如果把这部电影看做一次旅途,遍会得到更多的新知。
一个人的人生是有旅途的,从一个地方飞向另一个地方,一个新的城市,或一片新的土地,然后我们都是不断从旅途中汲取回忆,然后带着回忆飞往下一个目的地。
Todd在印度得到了很当地人的关怀,还有一份珍贵的爱情。
另外,这部电影涉及到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碰巧缝合了我的心。
最近和房东有关于文化层次上的不和,因为他信基督我信佛。
然而,我知道像Todd一样,我也应该做到入乡随俗吧。
我还是觉得大家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彼此的背景。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的踏上印度的土地,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再见到Ms Jasmin的身影。
在全球不同种族文化面前,世界是平的,我们对待工作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工作是一样的,就看如何把握其平衡,往往在盲目的追求欲望的同时,忘记了人最纯真的需求,忽略了最爱你和最需要关怀的家人。
结局是啥啊???就这么结束了没有任何意义??
在英语课上看的,这就是所谓的Culture Shock吧
黑中国不能忍
call center主线写印度。充满小小的幽默,彩色的基调。据妹妹在印度的同学讲,这里头的印度完完全全真实。不过,他把中国想象得真弱,可笑呢
简直难以想象是06年的电影
男女主人公爱情那段雷了点。。。
讲文化差异的一部片子 我觉得不错。
表面上是讲究文明互鉴文化尊重的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电影,实际上也就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多内容刻意得令人尴尬,傲慢感看着要溢出来了。但是影片中可能并不为当时人重点关注的前提,工作岗位大量外包与美国底层社会贫困化,最终在十年后席卷为世所罕见的民粹主义浪潮。不知道这是否也算傲慢的代价。
我也想去印度
谁能告诉我苦逼的美国佬是怎么爱上酷似凤姐的女主角的???
纯粗浅印美文化差异碰撞片 女主都不愿选个漂亮点的= =
5年前有这样的视野 得奖不奇怪 放在现在来看不算好片
I am part of this industry now...Hate the story!!!
比电视剧真实。只是女猪脚真心不好看,还一个劲儿flirt 男猪脚,潜规则的吧。
Funny。脱离了印象中印度电影的唱唱跳跳。哈哈哈,看完了想去印度玩╮(╯▽╰)╭
又被感动了
女主..
商业与文化,一部让我更了解localization and Indian culture的电影,值得一看,尤其是看过《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之后。
有点恶心,别的呵呵
无聊。披着文化差异皮的Americanizing向,披着性别平等的…我也不知道。明明印度也有美女的可惜女主并不是。就因为男主对女主说了一句“女主can do everything.”女主一下子突破自我突破世俗最后和男主有情人终成……异地恋?残酷的跨国企业产业链下的浪漫爱情喜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