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婚姻故事

Marriage Story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亚当·德赖弗,劳拉·邓恩,艾奇·罗伯逊,梅里特·韦弗,阿伦·阿尔达,朱丽·哈基提,雷·利奥塔,马克·奥布莱恩,华莱士·肖恩,凯尔·柏海莫,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婚姻故事》剧照

婚姻故事 剧照 NO.1婚姻故事 剧照 NO.2婚姻故事 剧照 NO.3婚姻故事 剧照 NO.4婚姻故事 剧照 NO.5婚姻故事 剧照 NO.6婚姻故事 剧照 NO.13婚姻故事 剧照 NO.14婚姻故事 剧照 NO.15婚姻故事 剧照 NO.16婚姻故事 剧照 NO.17婚姻故事 剧照 NO.18婚姻故事 剧照 NO.19婚姻故事 剧照 NO.20

《婚姻故事》长篇影评

 1 ) 关于亲密关系的残忍而温柔的真相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

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

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

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

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

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

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

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

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

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

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

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

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

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

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

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

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

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

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2 ) Being alive

看完真的是意难平意难平。

这部整体来说比革命之路更理性更接地气,很有意思的是,革命之路中女主是个家庭主妇,她没办法改变丈夫的决定,于是自己流产殒命,而在婚姻故事中,斯佳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离婚恰恰是因为觉得自己成了丈夫的附属,没有话语权没有决定权,这也显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另外本片也揭示了一些婚姻观的改变,比如,女主的爸爸是骗婚gay,但是女主从事的行业却有很多lgbt群体,人们对婚姻和性少数群体有了改观。

全片最高光的时刻是男主唱桑叔音乐剧《company》里的《being alive》,音乐剧里男主跟电影的男主境遇相似,经历婚姻的不幸,但最后仍然对爱有所期待,电影男主演绎的却是无奈,没有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的,没有人是为了分手而谈恋爱的,人和人的关系呀,有的时候真的是玄学。

最后一幕,让我想起了偷心,i don‘t love you anymore.爱就是这么任性,我最后仍可以和你一样像朋友、战友,甚至可以帮你系鞋带,但是我已经不爱你了,the love is blown in the wind,in the time.婚姻制度到底是保护爱情呢?

还是爱情的坟墓呢?

就像一开始婚姻咨询师说的:我想让你们知道你们一开始为什么爱上彼此,可惜,爱上彼此的原因也是要分开的原因。

anyway 羡慕女主的勇气,这是建立在她把自己放在生活第一位的基础上,现实中看过太多将就、配合式婚姻了,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很棒。

最后,作为一个音乐剧粉,看这个剧还蛮欣喜的,感觉跨界了,斯嘉丽那一段唱的很棒,最后的being alive更棒!

建议想结婚的朋友们,革命之路,婚姻故事都看一看,蓝色情人节不推荐了,感觉那个故事完全不是出于真爱、爱情结婚,爱很难,婚姻很难,可以重新开始,但是不要放弃自己。

 3 ) 不甘心

一位有孩离婚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后,说自己终于释怀了,影片中的夫妇有更得当的处理方法,但原来“条条路都是死路”。

我却正相反,我只感到深深的不甘心。

如果要做一次审判的话,婚姻破裂当然是查理的错。

很多人已经说过了,查理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出身贫苦,年少成名却严于律己,他尽自己所想像地当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却从未想过,自己脑海中的所谓“完美”,其实只是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他从未真正理解、欣赏过自己的妻子,不曾尊重过她的看法和意见。

妮可的诉求、苦恼、愤懑,他从来都没有严肃对待过,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查理未能发现妮可真正的美,他可能从没当过一个好丈夫,而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是妮可事后的回忆抹黑了曾经完美的回忆。

但查理不可救药么,我不认为。

也许正是因为查理是如此一个好人,如此一个会为自己成为一个“坏人”而痛苦自责,陷入认知失调的人,我总觉得他还可以被拯救,被再真正给予一次机会。

妮可已经对查理绝望了么?

有时我觉得不是,她还是能写出查理的优点,愿意为查理理发,知道并指出查理最爱吃的食物—哪怕是在双方律师离婚谈判的现场。

这不是切实存在的感情么?

妮可和查理在他在洛杉矶公寓里的大吵一架,查理好像第一次知道妮可这些年竟然如此不开心,他的一生都仿佛被否定了。

但为什么他没能早点知道?

查理也许是愚蠢的自大狂,但妮可为何不能把这种争吵提前到3年或5年以前,在一切还有机会的时候;或者在查理真正了解到她想要的一切后,再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人?

我不甘心。

我也不甘心查理的作为。

整部剧他就像《老友记》里犯错的ross一样,只会瞪大眼睛无助可怜地站在那里,等着父母或者姐姐来救他,但不会有这么一个人。

他为何每次都欲言又止,没有勇气;为何在关键时刻总是在做错误的事,一再让妮可心碎,关上妮可家门的那一刻不再做一次挽留的尝试而要维护自己拿无足轻重的自尊,我不甘心。

我不理解,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何可以在一切都没有彻底谈开,没有把想说的一切都说完(比如怀疑出轨、比如查理从未严肃对待回归洛杉矶)之前,就放弃了对婚姻的坚持;不理解还互相信赖的两个人,在没有自己尝试谈判之前,就让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丑陋的辩论;不理解在一次可能让彼此互相理解的谈话末尾,却以锤碎了一面墙然后跪下来哭泣作为结尾。

明明都可以做的更好,明明还可以有更多坚持,明明还有很多生门而不是死路,我不理解。

所以我不理解为何大家都要保留那些没有价值的体面,好像留下了所谓美好的遗憾就可以不为最后的可能性奋力一搏。

就如同我无法理解《爱乐之城》里最后那种淡淡的遗憾又能相视一笑的所谓美。

为何感情就应该体面地结束在这一步,为何人们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沾湿就开始往回退?

也许妮可早已对这段婚姻绝望了,她对查理最后的关心也只是出于习惯和友好的温存。

但查理又如何知道呢,他何以得知自己已经毫无希望,如何可以面对再也无法和儿子一起三人下棋,再也无法抱起自己的丈母娘,再也无法两人在戏院共处。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他做出更多努力吗?

朋友把我这种不甘心称作一种“现代性的自负”,希望一切都有结果,希望所有努力都有其意义,希望为所有结局都找到一个理由,找到一个改变的可能。

如同我们希望灾难过后有人会为受伤害的人负责,希望女性遭到的不公平能够得到保护,希望一些不幸的小孩可以在之后得到更好的照料。

我也希望两个心怀善意又筋疲力尽的人可以有一个出路,一个可以保全过去的美好,可以有平静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至少应该为这个出路更拼命地努力过。

但可能这个世界不是这么构成的。

也许有一些理解只能成为冗余的回忆,有些眼泪会白流,当认识到这一切后,我们就甚至不会再让眼泪流下来,才会愿意在弄湿了衣服之前就体面退场。

也许我们要接受,很多的努力和经历就是会付诸东流,要接受查理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妮可,现在不能未来也不能;要接受就算查理有一天理解妮可了,但在她的新生活面前,这些理解最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不甘心也没有用。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自己无数次尝试磨合父母的矛盾,如同我以为有一幕儿子亨利想努力把父母拉到一起。

我可能费尽了自己的童年来让父母一次次和解,直到自己成年后,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做更多了,才终于能放下不甘心的自私心情,让他们自己决定继续一同生活,分居还是离婚。

但也许我早就该甘心的,在很久很久以前。

 4 ) 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爱的方式

这部由寡姐和司机一起组合《婚姻故事》,如果你没有拥有过伴侣,或许这只是一部离婚官司的剧情片,但如果你拥有伴侣并且还有小孩,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是一份礼物,收下它并慢慢品味它,后劲非常大。

截稿前,《婚姻故事》已经拿到了各种奖项和提名,其中就以6项提名领跑明年金球奖最为风光,相信影片到时会有所斩获,而且估计也会在奥斯卡上同样大放异彩,影片有很多经典同类型电影的影子,比如英格玛博格曼的《婚姻生活》,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为什么这部讲述两人感情的电影这么好,因为这部电影正是讲述我们自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其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婚姻的生活和故事,不如放远一些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剧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多年前因一部戏走到了一起,两人互相欣赏,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8岁儿子。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但欢声笑语中,其实却隐藏着现实生活和时间的腐蚀,查理和尼克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疏远,并开始分居,关闭彼此的内心交流通道。

在影片的开始,两人就互相“表白”对方的优点,让我们观众很好了解角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原来他们婚姻已经走到边缘,正在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妮可因为一出电视剧想要去洛杉矶发展,原本妮可欣喜告诉查理这个消息时,没曾想却遭到查理的冷嘲热讽。

终于在这段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妮可,选择不再去忍耐查理的一切,决定离婚。

在这场离婚的经历中,8岁的儿子自然成了两人难以达成的关键,于是两人不得不请了各自的律师,而律师才不会为对方的情面去考虑,而是把这场婚姻诉讼变成自己律师威望的对决场地。

这也最终导致寡姐和司机彼此也撕下了体面和尊严,从客气到互相辱骂再到诅咒对方,两人对这场婚姻正式走到了尽头。

他们这场互吵的戏份,也成了影片甚至是今年电影的荧幕经典,两人饱满的情绪和表演,让人折服。

如果《婚姻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姻诉讼剧情,那我一定不会把这部电影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影片的厉害之处,是在两人婚姻被埋葬后,一切都看似好死不相往来时,两人的爱却都还在,那种:“我依然爱着你,但我总是不小心伤害你”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切的结果和答案其实都不重要,曾经许下守护彼此的同林鸟,最终还是回归到自我的个体,但这时候的本我,却饱含着泪水和爱,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双方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成全自己和对方爱的方式吧。

 5 ) 我可没哭

太会写对白了。

开篇8分钟的两段自述,让人相信,世上的确存在美好的关系,和美好的彼此注视的目光。

妻子第一次见律师,吐露自己为何决定离婚,斯嘉丽·约翰逊那一大段连贯的表演,她说的那些话,说出了大多数婚姻从内部瓦解的实质。

丈夫突然将自己的律师从温和派换成强硬的野兽派,导致离婚法庭上双方都陷入被动,随后,两人决定在私下进行协商,结果却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最终丈夫崩溃,这大概是史上最精彩、最真实的夫妻吵架。

接下来小刀游戏那场戏,也太会写了吧,我完全要笑疯。

这电影不是要讲婚姻有多可怕,你明白吗,有时候,相爱的人,彼此尊重、信赖和欣赏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却了不起的事情。

 6 ) 再看一遍,决定再加一星,附上劳拉邓恩那段牛逼的台词

People don’t accept mothers who drink too much wine and yell at their child and call him an asshole. I get it. I do it too. We can accept an imperfect dad. Let’s face it. The idea of a good father was only invented like 30 years ago. Before that, father was expected to be silent and absent and unreliable and selfish and can all say we want them to be different. But on some basic level, we accept them. We love them for their fallibilities. But people don’t absolutely accept those same faillings in mothers. We don’t accept it structurally and we don’t accept it spiritually. Because the basis of our Judeo-Christian whatever is Mary, Mother of Jesus. And she is perfect. She is a virgin who gives birth, unwaveringly supports her child and holds his body when he’s gone. And the dad isn’t there. 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God is in heaven.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idn’t show up. So you have to be perfect and Charlie can be a fuck up and it doesn’t matter. You will always be held to a different and higher standard. And it’s fucked up, but that’s the way it is.

 7 ) 在离婚时洞见婚姻本质

拖了两年,终于看了这部高分口碑电影。

情节非常真实,我觉得编剧/导演鲍姆巴赫一定是对婚姻中的双方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

因为故事讲得好,在第一遍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说的话都是关于电影设置的议题本身的,很少有关于影片自己艺术技巧的。

但这也正说明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被故事吸引了吧!

简单说,它揭示了一个让我们颇感无力的事实: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我们可能是一起坠入了爱河,最终却要各自挣扎,分开走完这段别离的路程。

当然,如果分开是带有偶然性的,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只是恰好走入了一段“彼此想要的生活不同”的关系,那么本片大可以命名为“离婚故事”;正因为作者认为他揭示的议题具有普遍性,认为这种愿望、权力的错位和解决问题方式之惨烈是“不可避免的”,才把影片冠名以“婚姻故事”,而这点让我颇为困扰。

影片刚开始几分钟,我们通过男女主口中“我爱对方的哪些地方”,非常快速地建立起了对两个人物和故事大致走向的概念:两个温柔、体面、颇为爱孩子的人,曾经非常依赖彼此在生活中的支持,但是现在婚姻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要走向破裂。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们大概会get nasty,大动干戈,围绕财产和孩子的抚养权争个头破血流,但最终,他们会分开。

That’s how it goes. Always. 每一个他们接触的专业人士(一开始的调解员、后来的女律师、男主的两任律师)都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他们见多了。

那么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吗?

用两个小时讲一个已经猜得到走向和结果的故事?

很不幸,伴随着这个过程,最终我们会和主人公一起意识到:“我们”的婚姻故事,不得不被拆分成“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再讲一遍,才能画上句号。

他们为什么要离婚?

当人们申请离婚时,总喜欢用“感情破裂”这一说法。

而事实上,比起“感情”的破裂,这个裂痕更容易产生在生活方式上。

当我们想过的日子不一样,一起生活就变得特别困难,而且往往以至少其中一方承受着巨大痛苦为代价。

“爱”往往并不能弥合这一裂痕,如果我们不爱对方,根本不care,有些事情反倒没有那么难。

就像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里说的,一开始我们被一个人的外表所吸引,随后是价值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左右亲密关系能否长久稳定的,往往是生活方式。

啊,多希望我20岁的时候就能理解这个道理。

当然,即使人们年纪轻轻就了解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也不一定就能在婚前选择时轻易“避雷”。

毕竟,第一,两个人刚刚擦出爱情火花的时候,巨大的激情和在一起所带来的新鲜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宽容度”,很多事你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只会觉得和对方一起做出了新的尝试非常有意思,直到最初的激情褪去,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自己根深蒂固的那一套“舒适区”“自我意识”又会不断彰显,而感情又刚好进入了倦怠期;以及,第二,有几个人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总是觉醒得比“性”和“爱”要晚,个人理解,人性毕竟比动物性更深奥。

扯~~~远了。

回到《婚姻故事》的主人公身上,虽然很多女性观众看电影时可能会很纠结男主出轨、以及控制欲强、不尊重女主的愿望这些点(说真的,哪个导演不是control freak?

特别是还有几分才华的lol),但本质上,他们就是prefer不同的生活。

妮可当然很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查理也未必就觉得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不值得有自己的价值,归根结底他们的规划不同。

放在这个故事里,这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被外化成了地域差异——妮可想回LA, 查理却是坚定的纽约客。

这一点是他们婚姻真正的deal breaker,也是离婚时为什么难以settle的核心争议点。

And why is parenting makes it a lot more harder? 因为parenting的一部分就是“制定规则”,而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想争取那种“我说了算”的权力。

“这是我的小孩,我希望他按照我精心为他规划的方式来成长,因为我自信这是我尽力为他谋求的最好……”而且电影里的律师还会告诉你,别听孩子说他想选择什么,他只是捡你喜欢听的说,根本不作数。

大部分负责任的家长都很难接受直接放手退让,就像查理的第一位律师劝他的,孩子会长大的,到时候再让他做选择,也许他会选去东海岸读大学呢?

不过事实上,就像这个故事中展现的一样,大部分婚姻在进行中的时候,作为妻子/母亲的一方往往要为家庭责任和家庭角色付出更多,所以,在婚姻终止的时候,她们往往能取得更多对孩子的话语权。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整体上还是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中。

而这和第二个话题点紧密相关——在一段关系中,“弱者”往往握有最终的“主导权”,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先离开。

在电影的前一小段,我们看到女主妮可疲惫而又心碎。

在纽约的调停师办公室,她拒绝念出自己写的查理的优点,拒绝交谈,是因为她比查理更先一步“死心”,更早意识到这段婚姻和整个亲密关系的终结。

妮可离开纽约去洛杉矶的前夜,她最后一次出演了查理导演的舞台剧,晚上回到家,她对查理表示“为看得出来你想给我点评,既然你不说就睡不着觉,你就说吧”,在查理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认真给出表演的意见后,妮可转身回房间,泪流满面——很多观众抨击这个段落体现出查理的自私与狂妄,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双方对这段关系走向认知上的一种错位。

诚然,查理一定是非常自我的,他完全忽略了妻子的感受,直到最后一刻,他的脑子里还只有他的剧团和他的剧作,全然没有意识到下一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而妮可这一走不会再回头,不光是他们的婚姻关系无法挽救,更是“从现在起一切不再听你的”这套游戏规则。

正因为之前在纽约时,他们三口之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在过“查理想要的那种生活”,所以查理直到这一刻还没有感到巨大的不满,他把分开看作是调整,以为一切还能可控,而等到失去的时候他才能真切体会到他要失去的是什么。

(鲍姆巴赫用一段剧情刻画了这种真·切肤之痛,非常幽默,非常witty。

)所以,当妮可在干练的离婚律师诺拉的指导下,开始“抢得先机”,“发动全面战争”,查理才会那样地措手不及。

因为他以为离婚也会在他可控范围内。

这里我总是会想起CSI中老G说的话,在SM关系中,M的一方才是主导,because they got the right to say ‘stop’. 而这可能也对照了影片的标题为什么要叫“婚姻故事”,it takes the two of us to enter this relationship, but it only takes one to leave and tear it apart.在影片的叙事上,我觉得鲍姆巴赫已经做到了尽量的公正,他会轮流利用不同主人公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因为他总是“让处于弱势的一方作为视点人物”,能给观众充分的与他们共情的空间。

当然,可能因为他本身是男性,而且本片估计一定程度上基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以可能对男主内心的展示多一些,但是鲍姆巴赫至少进行了相当的反思,才能表达出“因为在婚姻里你占尽了便宜,所以离婚时无限吃瘪”式的思考。

那场夫妻吵架的戏确实从台词到调度都无比精彩。

亲密关系中的人们在爆发争吵时,能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以期给对方带来最大的情感伤害——但是很不幸,我们分辨不了其中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气话,以及就算是真心话又有多大的价值。

双方说到底只是各执一词罢了。

查理在争吵时指责妮可,“根本不是我忽视了你的声音,你根本没有自己的声音,你只是喜欢抱怨你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点在影片结尾时被证实是伪命题(妮可得了艾美奖导演奖项提名,她有自己的“声音”,确实之前查理压抑了她),但是查理在说出这话时大约是真心实意那样认为,而不仅仅出于私欲(仿佛妻子就是当仆人使用最方便)。

这种叙事方法以及创作者自我经验的反思叠加出更加丰富的表意,让我想起Jason Robert Brown创作的音乐剧《过去五年》,很有意思,都是纽约才子经历了失败婚姻后悟出自己到底有多自恋。

电影其它技巧层面的内容就不评价了,精彩的对白,流动的镜头,富有张力的剧本结构,行云流水的表演——其实男女主演大概换成谁都能演好这俩丧丧的角色,但是我很喜欢斯嘉丽约翰逊主演本片,带来一种“寡姐转世居然是个worn-out失婚妈妈”的幽默感,还有就是离婚官司打差不多时,男女主分别演绎的歌曲,来自于同一部音乐剧《Company》,不得不再次感叹,连婚都没结过的桑爷真的是神啊神。

 8 ) 《婚姻故事》:离婚究竟意味着什么?

应该至少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女主,及最佳女配。

Laura Dern出演的女律师实在太真实,有一段她出演的律师说出关于人们对母亲的固有看法因为太有共鸣,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编导通过这段道出了众多女性一直以来面对的社会压力。

本片与《克莱默夫妇》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离婚律师和争夺抚养权的官司细节。

很多类似电影都是跳过这个环节,因为担心争论会让人觉得枯燥,但本片反而是律师、辩论场景最好笑,最具有讽刺性,也最接近现实,体现了剧本的杰出,及编导对生活的观察。

另一次掌声是Adam Driver演唱,OMG!

我今天看了他两部电影,咱就不说大段台词的驾驭能力,连演唱也这么出色,看来星战里的凯洛仁真的是他出演过角色中,最无法体现出他才华的一个了。

很多场景都是长镜头展示争论,让本片更像是舞台剧,太佩服演员的实力。

特别是一场夫妻争执的戏份中,爆发力十足,让人彻底感受到了这种口头争吵带来的伤害。

斯佳丽这次绝对是她最好的演出,完全不需要用卖弄自己的性感,你会完全忘记她是斯佳丽,是黑寡妇,褪去所有光环,她化身为一个追求事业和自由的普通母亲。

开头的部分简直就是婚礼上最好的结婚誓词范本,片尾再念起,没人可以忍得住不流泪。

有时候我们常常纳闷两个相爱的好人为何会离婚,本片算是很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婚姻的开始因为有激情与吸引力,一些分歧都被掩盖,但时间久了,裂痕如果没修补总会显露出来。

影片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结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需要为这婚姻做出的那些妥协,是否真的可以做到。

当然,没有婚姻是完美的,但如果双方都可以做妥协而让步,总是比单方面迁就来得长久。

本片对婚姻、男女关系、家庭的探讨很值得思考,且相当细节化地呈现出了离婚的每個步骤,要付出的代价。

看完后,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离婚的花费太大,根本离不起婚。

”(多伦多观影)

 9 )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

"This movie gets divors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伦敦电影节。

于是居然提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Noah的新片。

个人觉得是Noah Baumbach最好的电影,高于The Squid and the Whale,也高于Frances Ha。

记得2010年第一次看到小报说Jennifer Jason Leigh files divorce from Noah Baumbach,非常惊讶。

那时候回想起Noah在宣传Greenberg的采访里盛赞Greta,他说, Greta came to our apartment to audition for the role of Florence. She was SO good immediately, that part of me just wanted to shoot her then. 那时候作为粉丝,也不知该说啥,只能感叹一下。

后来Frances Ha出来了,I felt the freshness, so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itterness or bleakness in Greenberg or Margot at the Wedding. I thought, Noah has found a new muse. Good for him. Of course, who wouldn't love such as person as Greta.好像是他们离婚终于settle之后,大概2013年,Noah说,maybe some day there will be a film about this.我当时想,哇,太personal了。

估计要等feelings are settled才能拍。

结果居然来得这么快。

中间还拍了三部别的,While We're Young, Mistress America, 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oah还是挺工作狂的。

我非常感动的是Marriage Story基调这么温暖,there is a lot of love. I can see the conflict. But I don't see any bitterness.而且Noah对两个角色的视角呈现都比较公平。

虽然好像Charlie所经历的现实苦难更具体(找律师,纽约LA两头飞,布置房子etc),但能感到他对Nicole的角色是很欣赏也很同情的。

开头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Nicole的清单太美了,结尾又有呼应。

Noah写剧本写人物真是一流。

两位演员都超好。

我觉得Adam Driver胜一筹,说真的。

这两个人都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里光彩夺目的星星。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总要有一颗星星稍微黯淡些,无法独一无二地闪耀。

Noah是在用离婚的故事来探讨婚姻,和其中的he/she narrative。

说实话,我觉得Charlie的角色的确是有一点自大,Nicole相比起来是个更加无私的人。

Noah对女性的理解我还是很欣赏。

关于社会对女性/母亲的unfair expectation,Laura Dern的那段独白精彩绝伦。

Noah让我最爱的是他的幽默感和细节:Adam Driver的万圣节打扮,他的意外受伤,他拿停车票的尴尬,等等。

Wallace Shawn的段子太扯了。

哈哈哈。

很多细节都是有心者更能enjoy。

什么27岁拿Tony会mess you up —— Noah拍第一个电影时他才26岁。

Charlie的theatre company叫Exit Ghost —— Noah在reference他挚爱的作家Philip Roth。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Nicole去纽约看戏时遇到了Charlie——这也是Jennifer和Noah相遇的故事。

Nicole妈妈家的墙上有一副裱起来的杂志文章叫Scenes from a marriage——NYmagazine的确有一篇2007年写他们俩的文章,叫Scenes from an indie marriage.Noah用了Sondheim的Company也实在是不能再贴切。

我觉得这个他一定是想用很久了。

唯一不那么喜欢的是两人真正恶言恶语的那个scene。

真的会这样吗?

明明都是很文明理智的人,却说那么难听,那么伤人的话。

也许Noah觉得没有爆发的divorce是不真实的。

我想他是对的。

但个人觉得这个scene有点way over the top。

这是一个很modern的divorce。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另一种生活,只能把爱搁置。

和很多事情比起来,爱情不那么重要了。

像Nicole写的,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October 2019

 10 ) Being Alive

我要把查理的这首歌抄在这里,如果有天我和爱人发生了争执,我就重新看看这篇歌词,听听这首歌,想想我们最开始是为什么要投入一段因为认真所以必然会有争执的关系当中的。

BEING ALIVEBy Charlie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Someone to hurt you too deep Someone to sit in your chair To ruin your sleep (It's true, but there's more than that. Is that all you think there is to it? You have so many reasons for not being with someone, Robert. But you haven't got one good reason to being alone. Come on, you're onto something, Robbie. You're onto something.) Someone to need you too much Someone to know you too well Someone to pull you up short To put you through hell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you know?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bbie. I don't think you'll ever be a kid again, kiddo.)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low out the candles, Robert, and make a wish, want something.) 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of short And pull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confused Mock me with praise Let me be used Vary my days But 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Somebody crowd me with love Somebody force me to care Somebody make me come through I’ll always be there As frightened as you To help us surv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婚姻故事》短评

WTF??我太恶心这个故事了。。毫无意义。还有为什么配角都那么的婊?她妈这个角色??为什么不做成喜剧??名字叫婚姻故事??有任何的深度讨论??干嘛不叫 家庭法撕逼故事 ??用136分钟拍了 爱在午夜降临前 几句台词就高度概括且内涵了想象力的剧情??裂开了。BTW这两个角色都是蠢比,但斯嘉丽仍更甚一筹。

7分钟前
  • £eonardo
  • 很差

太有力量的电影,对白写得也太精彩了。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从女律师的口中交代出来也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平心而论男女主请的几个律师都不错,也做到了替自己的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怎么说呢,虽然说婚姻没有输赢,但是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而输者则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

8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美式婚姻故事在最根本上居然是两个人的事业之间的battle(因此是一大堆律师之间的事务),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battle,跟lalaland一样。我还是喜欢伯格曼那种单纯的两个人之间要死要活,爱恨交加的那种苦闷。

11分钟前
  • SWX
  • 推荐

烦 , 不喜欢

14分钟前
  • happyka
  • 较差

美国电影的中产生活,一如既往的无聊和怀有给予观众稳定情绪的功能,这类电影是一种消费品,观众不是在看电影,是通过看电影的行为确立自己的身份,情感上获得的只是一种按摩,和真实的生活没有关系。

15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很差

谁推荐的。。。。。。。。浪费我时间。。。。。。♂导编、男主戏重、无任何参考意义,你们这些打着女性主义的博主再推这种烂片我真的会骂

2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理清婚姻对错比替他理发困难,割伤自己手臂比割舍爱情容易。忘在婚姻的飞行棋里储蓄,领地便被时间敌人占据。最终爱情的南瓜罐只倒出几块糖果,这里曾经甜到满溢。何时我变成钥匙扣上的小刀,你变成公寓墙上的凹洞,我们本是绑好的鞋带,现在却成了没人系紧的座椅,何时我们渐行渐远,说爱已毫无意义。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与其叫《婚姻生活》不如叫《离婚生活》,有婚姻的话也是在离婚诉讼的语境下的婚姻到底有多ugly的探讨。基本没有讨论婚姻的日常状态,而是在一个极端情境下来观察婚姻,手段鸡贼,其效果就是极端戏剧化的描绘,而戏剧冲突是和日常婚姻本身相悖的,这也导致其实没什么“婚姻故事”,基本就是“离婚故事”,掺杂了一点“日常的”小插曲。其实是一个相对偏向于女性视角的一个观察,明明是憋着想聊婚姻,到最后反而成了对美国离婚司法战的批判(导演本意不是如此吧?!),律师们在乎的是赢(以客户的利益为名),夫妻更在意的则是一件大事(监护权)和一堆琐事~~一边批判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一边却又充斥着社会对男性(以及男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不过倒是没有流于控诉式的批判,有种(温情的?)理解之同情,某种意义上这种鸡汤最后反而挽救了整部电影

29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BFI

31分钟前
  • 较差

#Venezia 06 洛杉矶和纽约的双城记或许是所有纽约文艺导演一定要讨论一下的共同话题?这一次,双城之间的差别又和婚姻中的disconnection叠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太难”被转换到离婚律师(agency)口中则变成了利益驱动的一地鸡毛。婚姻中的nuances在银幕上被精准地放大,让观众都在其中看到了一部分自己。最后的两首歌真是太好了,一下子击中了所有人。

3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两星,太闷了

37分钟前
  • 青柠滴黏人
  • 较差

看不下去

42分钟前
  • a
  • 较差

这个婚姻故事的焦点其实是离婚撕逼,而且重点也只有撕逼,婚姻关系中的美好一面仅仅通过短暂的读信呈现,削弱了对比的强度,模糊了渐变的层次,所以代入感不够强。在我看来,同类电影中不算突出。

44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最后父亲就成了一个幽灵......我可去你妈的吧。分别喜欢洛杉矶和纽约两个人一起过了这么久也是奇迹了。

45分钟前
  • Maxxie
  • 很差

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人生最可悲的是什么吗?—爱而不得,得而不爱。—那并不可悲,那只是人生而已,当你有天死去,临死前记得的偏偏是这些,可以称之为遗憾的东西。—那什么才叫悲哀呢?—大概是你明明深爱一个人,却无法懂得他的一切,于是错将他的善理解为懦弱,误将他的在意解读成固执,最终将他的厌倦视作背叛,再将你们两个人的过往变成错误。—这就是婚姻的本质吗?—婚姻的本质是孤独,正如人生的本质一样,人们总想做成点什么,总想和一个人厮守,或是成为什么人,最终却把完整的自己搭了进去。—那爱注定是虚伪吗?—没有比爱更真实的了,所以一个人才必须独自承受他的那份孤独。

5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离婚,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看了太多宫斗婆媳撕逼剧,所以觉得索然无味?

53分钟前
  • crescentmoon
  • 较差

这个倒很适合Netflix,就电视电影

57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3.5 一直伯格曼,没有人吹一下“State of the Union-2019”吗?

60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我的欣赏水平太低了,看不出这电影好看在哪!做为一个已婚快九年的人,也没感觉这电影对婚姻有啥启示!

1小时前
  • 阿森纳
  • 较差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