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战性,制造意外又想看上去自然,许多精心的策划就会像巧合一样,总要天时地利人和占尽,难免就会让观者觉得bug不断了。
个人也觉得剧的结尾有点用力过猛,收的突兀了点,想表达恶有恶报的话,又白白搭进去两条无辜的人命,岂不又不太合理了?
一直对古天乐的演技欣赏有加,这部剧也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
穿上这身服装,你就是角色本人。
好的演员,在进入角色的一瞬间,就会让观众忘记了演员本身,而全情投入到人物中去。
虽然还是那张潇洒帅气的脸,但配上普通的小职员装束,在一副普通的眼镜之后,时刻闪露的是鹰隼一般清冷凌厉的目光,透露着主人公外表尔尔,却多疑,敏锐,极具城府的内心。
抛开各种看似牵强的巧合,情节设置大体也是过得去的,只有一点我想不通。
古天乐饰演的人物明明是个狡猾谨慎到极致的人,他在任贤齐家安装窃听器的时候,明明都注意到要戴手套,却偏偏没有穿鞋套,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忽略了这点,还是我真的眼神不好看错了?!
意外既是精心策划而成的意外,中间又由于种种外界因素掺杂进各种真正的意外。
是人为的阴谋,还是偶然的意外,最终主人公在臆想与现实中迷惑,彷徨,挣扎,最终迷失了自己,在现实中冷静睿智的人,却最终死于自己的心魔,这是我对这部影片的解读。
对本片深入的剖析文章不算多,看到一篇,有简单讨论到了影片整体设置的封闭性,以及女上位其本质上折射的女性对全剧的主导地位,及对剧中男性的心理变化影响和推动剧情的最终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一位老师谈到的关于他对《色戒》中男女主人公的体位暗示的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变化的解读,这点倒是之前观影没有想过的新颖角度。
以制造意外牟取利益的大脑(古天乐饰演)具有“真正”的专业精神,他不认可任何巧合,而将巧合看成人为制造的意外。
我们可以说,他走火入魔了。
一次雨夜杀人计划的失败以及居室的失窃,导致他怀疑此乃他人制造的“意外”。
怀疑矛头指向了委托人投保的保险公司老板陈芳洲(任贤齐饰演)。
大脑的偏执或许源于妻子意外的车祸,这件事不仅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导致他变得极端自我,强势,只相信自己。
他遵奉着一种可称为“人定胜天”的理念:一切意外都是人为设计的结果,从而使得他反抗命运,挑战宿命,自信能借助自己的能动性改变世界背后无从捉摸的运作规律。
很显然,命运回予了大脑一声犀利的嘲讽。
这是电影的结尾,当日食的意外到来导致原定复仇计划的失败,醒悟的大脑想违抗自己制造的“意外”,却成为了新意外的制造者。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命运无常、死生有命,人越是用力越无力,也是那句犹太谚语阐释的深刻意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什么人类的思考会引来上帝的笑声?
因为在上帝看来,人要做的是敬畏与谦卑,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将思考当作行使个人自由意志的工具,妄图以此凌驾于全知全能的上帝之上。
以有限来违抗无限的行为,只能走向失败。
在这里,上帝可以换成佛法或其他宗教的概念,归根结底是大自然运作法则。
《意外》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在此,背后渗透着一种深刻的佛教无常的思想。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惯常言及的命运、宿命、天意不可违……等概念或俗语,均在传达这层意思。
人一旦自大,企图反抗无常的命运,命运便会给予他难堪的嘲讽,说是意外,实则是命中注定;大脑的结局不正如此吗?
银河映像的电影,好像是欧美两大类型电影的集合体。
角色架构上借鉴了像霍华德·霍克斯的冒险片:总有一个针对专项任务开展行动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团队;队长,也就是男主人公,沉稳果断具有领袖气质;为了使角色性格更有层次感,制造更多戏剧冲突,通常会设置一个年长的男性成员,和一个年青的女性成员,等等。
而影片的其他几个方面,因袭的却是与霍克斯的冒险喜剧浪漫迥然不同的法式犯罪惊悚的风格:强调演员简约内敛的表演,风格相对写实节奏相对舒缓,最终提供一个火山爆发式的震撼结尾(通常涉及宿命论母题)。
在这样的风格框架下,银河导演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适合题材依照模式编排情节塑造角色,最终制出成品。
而郑保瑞此次的银河流水线作业之所以不太成功,主要是第一个选材环节上出了问题。
影片的确有个很像《跟踪》却更加华丽的开场。
可在了解到四人团队的干的是“制造意外买凶杀人”的勾当后却不免疑惑骤生:这样一种充斥着高度不确定性的东东,怎么可能成为职业罪犯的谋生手段?
例如第一次行动。
之前的诸多步骤,甚至当事人下车后的站位,姑且忽略不计。
可你怎么保证高空落下的玻璃碎片足以将其毙命?
第二次的“雨夜行动”占据了更多的篇幅。
其中古天乐因天气和队员状态等原因数次取消行动。
这或许是导演用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说明制造“意外”也不总是像第一次那么顺利和完美。
可他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有哪个保险受益人,愿意出现在被保险人被杀现场?
既然“意外杀人”在逻辑上如此难以把握,为什么编导还要勉为其难地拿来使用?
个人胡乱揣测,这多少与上面提及的银河风格有关。
港片如要提供惊悚悬疑,十有八九离不开犯罪。
而要锁定犯罪,角色身份就只能局限于警察和罪犯两个行当。
同时,刻意追求的“群戏模式”,则进一步压缩了选择空间。
比如义警忠魂、独行杀手之类的故事便只能被排除在外。
那么所剩下的,无非就是扫黑小队、组织窃听、协作跟踪、甚至小偷公司等有限的几类。
可糟糕的是,这些真实职业背景的题材已相继被银河等公司搬上过银幕!
再拍,无异于拾人牙慧。
怎么办?
牛群讲话,“死人都吃了两遍了,现在只能吃活人了”。
于是开始凭空杜撰职业,于是就有了这个“意外杀手组”。
特定风格下的题材创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在角色刻画上多做文章。
但遗憾地是,本片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太让人满意。
通常情况下,当影片的主人公是杀手时,为了使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免不了引入一些良心救赎之类的心理描写。
可意外的是,《意外》却没有!
原本曾认为那个“帮派老大”的身份,是一种善良本性的暗示。
可当看到四人一如既往地实施对那个无辜老者的谋杀,才发觉导演本无意探讨道德底线的问题。
他只关注于讲一个经验丰富同时爱疑神疑鬼的冷血杀手的故事。
公平地说,对于引发古天乐猜疑心理的诸多细节,编导的确下不少功夫。
不仅前面以“烟屁事件”作铺垫,后面所发生的事件也都在保持模糊性的同时,力争做到能够自圆其说。
比如,新闻报道,卡车司机受伤不省人事。
潜台词是:如果是杀手,会玩自己的命?
古家被盗后,警察特别强调:小偷洗劫了大楼里的很多家。
潜台词是:没有专门针对你哦!
老伯精神恍惚记忆丧失。
潜台词是:很可能是自己跳的楼!
……但考虑的过多过于周全,反而成为影片一大败笔。
因为如果单提其中一个,都可被解释为“意外”。
可包起来一股脑地起扔过来,只有傻瓜才会相信是“意外”!
结尾的处理也是同样问题。
“人算不如天算”的构思要比《跟踪》来的更为合理流畅。
但之后的“恶有恶报”则过于拖沓。
莫不如将两者合二为一。
至于演员方面,对古天乐和林雪两人已经严重审美疲劳。
一成不变的造型做派。
夸张点说,把两人片中镜头截一个出来,你甚至都分不清这是哪部电影。
相比之下,冯淬帆就够新,虽然也够老。
对任贤齐没有好感,特别是开口说话。
两个女人的气质都不错,可惜戏份太少。
最可恶的是导演,你要玩床戏就像人李导那样敬业一点。
结果一个正面,脖子以上,另一个倒是腰部以上,可惜是后背!
还不知道是不是替身。
18年在一次出差途中看的。
古天乐回房间ml原来是意淫啊!
看评论才知道的。
我感觉剧情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第一单如果被害开车不急躁不抢道不过去怎么办?
如果车窗不摇下来怎么办?
如果横幅被风吹下没飘到他挡风玻璃前怎么办?
如果他下车只是拨开横幅而不是扯下横幅怎么办?
第二单下雨不用助跑还能放风筝那就是狂风暴雨天,那么你剪断的风筝在这种天能准确的落到电线上?
并且线头不被骑车的林雪碰着、不被站着的儿子碰着、偏偏被坐在轮椅上的老父亲碰着?
儿子拿着死亡证明去保险公司,居然犹豫几天都不给证明?
他这种挣扎应该在准备请古天乐制造意外杀父时就已经做好决定了,不可能事后每天跑到别人办公室犹豫吧!
古天乐最后一人想制造意外杀任贤齐时,那个太阳光通过前挡风玻璃反光折射到监控镜片再投射出来,按照十字路口(监控位置)为圆心,运行轨迹从古天乐身旁再到挡风玻璃右侧,至少有120多度吧!
导演物理比我这学渣还差吧。。。
整体风格我其实都还能接受,但最后任贤齐捅古天乐时,无辜的表情、懦弱的问句“你为什么要杀她?
”简直败笔!
没有愤怒、没有歇斯底里的狠劲,作为一家保险公司领导怎么可能如此不顾后果的拿刀去捅一个怀疑对象?
P.S.做一个键盘侠就是爽,拿着别人零头不到的薪水,还可以不负责任的去喷这些大明星这不行、那不对。
哈哈 猥琐的暗自窃喜。
(仅个人观点,影评如有得罪,也就那样了。
^_^)
《狗咬狗》-大爱,粗犷凌厉,cult味十足;《军鸡》-偏了视觉系,漫画感出来了,震撼力稍差,但总算还是郑保瑞。
听说杜琪峰收了郑保瑞,强强联手打造《意外》,等得我心痒难当。
通过制造天衣无缝的意外来完成谋杀,这题材也是相当地对味。
高清,粤语版,在这个寒风萧杀的冬夜,真适合来看这样一部片子,哈哈。
第一场暗杀已经很银河系了,空间感十足的团队合作,轻灵的舞台式走位,每个人的位置都交代得干净利落,赏心悦目。
《枪火》《PTU》《大事件》《神探》《文雀》,我们已多次见识并赞赏过。
随着一次真正的意外摧毁了这个原本合作无间的团队,影片开始转入心理惊悚,依稀又见银河系一贯的宿命黑暗的人性刻画。
只可惜,没了《神探》的奇思妙想,这段已开始有冗长拖沓之感。
(这里顺便感叹叶璇死得还真是干脆啊呵呵)最后的收官大戏依旧银河,高对比度的摄影烘托了日食下漫天风尘中任贤齐女友的一袭红衣,煞是养眼。
本以为这场死人多少能看到点郑保瑞,结果,还是失望了。
古天乐的死,是为了能够引进么?
没给他来个意外,有点破坏整体感啊。
片,仍是部好片,银河的好片。
郑保瑞?
安息。
《意外》对于我来说并不港片衰落时代中的一个惊喜,因为在电影开头“银河印象”四个字出现的时候,我就大概知道这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狗咬狗》的导演郑宝瑞电影风格简单来说血腥,暴戾,污秽到极点,但主人公在绝望中仍有希望。
但在《意外》这些都消失了,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郑宝瑞+银河映像,甚至不客气的说这是郑宝瑞给银河的一份投名状,本片就是银河映像。
本片并不算是上上乘的作品,但是也不至于不及格。
下面我来说这部电影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电影开场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意外谋杀,5分钟里面运用了十几个固定镜头和十几个运动镜头(大多都是简单的推和移)相互剪切,充分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机位的变化也非常多场面调度值得一提,在几辆车内的视角相互变化,场面调度值得一提,玩笑话说如果是杜sir拍这里的戏,可能就是长镜头处理了,所以摄像其实并不那么银河。
社会头目被楼上的碎玻璃当场砸死。
路人觉得只是一场意外,实际上是四个人在互相配合,领队操控现场,女司机堵路,男司机逼了一下走位,胖子看准时间剪下布帘,环环相扣。
整场谋杀干净,不拖沓,每一个镜头缺一不可。
最关键的是也是香港电影这类电影最吸引我的点就在于他们懂得利用环境,我甚至偏执的认为这个故事用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无法复刻的,香港狭窄的路段,复杂的交通状况,密集的楼房(尤其适合观察和监视)
(如图,林雪监视点) 中间的北角雨夜在我看来完全是一场高难度拍摄,首先在剧本上我认为利用风筝线在雨夜下导电,手法高明且合理,在拍摄以及剪辑上我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在于我并不认为是靠配乐和剪辑来制造紧张感,主要运用的是剪辑还有演员演以及变现细节的特写镜头,四个成员之间的不同状态的剪切
(叶璇反复图画)
(反复次数太多的疲态) 单纯来看一群人一直在等雨反复不停地演练,实际上每一次都不同,一共包含成功在内有四次,可能在电影里面的时间来说次数更多,第一次在老人过了铁道后下雨了,第二次在古天乐返程途中下雨了,第三次林雪遭遇堵车,在暗杀中缺了林雪的一环,延误了时机,第四次在老伯病发痴呆(在前面交代了老伯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古天乐还是硬着头皮实施了计划。
其实故事到这里,银河印象常见的宿命已经展开了。
下面来谈谈个人觉得他不足的点。
第一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郑宝瑞的风格,郑宝瑞加上杜琪峰并没有大于2的效果。
第二点, 据了解在当年这部电影制作拖的很长,光是后期制作就有一年的时间,其实很多场景存在赶拍,补拍的情况,就个人来说我并不了解电影带状渗光现象的问题,在观影上没有对我观影造成很大的印象(仅仅只是我本人感受) 对于剧中人物,我觉得在设定上并无什么大问题。
首先,叶璇对古天乐是有情愫的,例如在影片中她特意为他买了汉堡,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转手给了林雪,在团队出事后她第一时间想给予古天乐关心,但是也被他生性多疑的性格所拒绝,最后在她成为了心魔缠身的古天乐的牺牲品。
死去的前女友以及空姐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充当一个符号的作用,影片以一个女子车祸开头,另一个女子车祸结尾,两个女子的死亡直接摧毁了古天乐,甚至在做爱场景中,一次是前女友和古天乐,另一个是任贤齐和空姐,姿势全部是女上男下,女人主主导着男人,掺杂着不可控的宿命论。
我为什么说本部电影电影无法跟别的电影相比较呢,因为根本无法比较,《窃听风暴》《美丽心灵》《碟中谍1》这三部电影跟《意外》没有一丝一毫的可比性,因为4者在不同的维度,我上面也说了香港电影之所以叫香港电影,是因为文化,政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才能拍出属于香港的电影,国外无法复刻,就比如嘻哈,你没有匪帮斗争,街头文化,所以到头来依旧是舶来品。
本片古天乐和任贤齐没有过多的对手戏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就不是一个动作体嗨片,他们两本身并无交集,是命运让他们无可奈何的相遇了,就如结尾一样任贤齐捅了古天乐,古天乐眼神里似乎明白了,解脱了,但是任贤齐却可能继续生活在阴影之下,他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女友会被眼前的人设计杀害,无形的手推着他走。
有很多电影都存在窃听的元素,香港警匪片,国产谍战片,国外特工片,监听的手段层出不穷,个人认为《窃听风暴》表达的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窃听只是手段,重在表现的是在德国那样的时代下的个人觉醒。
美丽心灵里面主人公是精神分裂,古天乐是自己自我臆想,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说两者截然不同。
每当我看着银河映像的片子再结合自己去香港的体验,我每每在担心未来的香港是否还能给杜sir以及银河印象的打工仔一个创作的环境,在我心中王家卫,刘伟强,麦兆辉各有各的优秀之处,银河映像成为不了他们,同样他们也不会是银河印象。
一、开场戏中发生事故的青年书馆,在现实中真实存在。
书店所在的烟厂街位于旺角和油麻地之间并偏东,人流不旺。
在旺角的众多二楼书店尚且苦苦支撑的现实下,这个书店居然长撑不倒,令人意外,在网上也看到好几个人对此表示的惊奇。
借由这部电影,估计书店的知名度会提升不少吧。
不知道对经营有没有帮助。
二、开场戏的具体地理位置如下。
被害人驾车跟随女人(演员表如此)的车由登打士街向北左转入花园街。
然后女人的车在花园街与烟厂街的路口爆胎堵塞道路,迫使被害人不得不向东右转进入烟厂街。
同时老伯驾货车由广华街向西左转进入烟厂街对侧,两车在烟厂街中段相遇,货车溅水使得被害人以手遮面,而肥佬则同时在楼上解开青年书馆的条幅使其落下。
由于被害人当时忙于遮挡,没有看到条幅,因此被条幅打中风挡玻璃而被迫停车于青年书馆楼下。
他走下车拿开条幅时被机关击落的玻璃砸中倒地。
而女人装作笨手笨脚,仍将车滞留原地阻碍交通,延误救护车到达时间,使得被害人不及救治当场死亡。
三、第二单的委托人与肥佬联系时所处的位置是深水埗鸭寮街。
这里是香港著名的低档水货集散地,从委托人在街上走过时路边橱窗里挤满了照相机即可见一斑。
据说此地的水货中假货居多。
四、委托人每天早晚推老父亲穿越的街道,是北角糖水道与春秧街的路口上电车轨道为弧形的路段。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委托人推老父亲过街的场景时可以看到春秧街的路牌。
按计划,女人在位于路口的富兰苑天台放风筝并使其落到电线上而风筝线垂下,阿伯放气球遮住摄像头后,肥佬骑自行车由春秧街自西向东行进,并沿铁轨向南转入糖水道,恰好经过委托人身后,将其绊倒。
何国辉/大脑(古天乐)则站在糖水道南侧跨越英皇道的天桥上居高观察。
五、保险业务员陈芳洲(任贤齐)一出场便在茶餐厅向委托人讲国语,可是在之后的情节中又说起流利的粤语。
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不长,他的粤语不应该长进很快,因此可以推断他本就熟悉粤语。
那么工作场合不说粤语,个人觉得不尽合理。
六、陈芳洲的工作场所是中环的怡和大厦。
众多圆形窗户是它的标志。
七、陈芳洲的居所地址在信封上写得很清楚,马头围美善同道84号。
此处位于东九龙,远离地铁站,因此推测房租较便宜。
八、影片来到1小时12分许的时候,何国辉临时成为水务署工人,同时画面一转,陈芳洲在家中边看电视边穿鞋子,电视中竟然传来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激情解说的片断:“……面前的这个人吗?
十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
九、收场戏的大致位置如下。
水务署在美善同道与落山道的路口西南侧施工,风挡玻璃铺满土的轿车则位于东北侧。
何国辉先在路口西北侧坐下,见陈芳洲出门后急忙沿路西侧向南走向工地并把吹风机由向北吹踢成向东吹,同时180度转身向,看到陈芳洲父女乘车抵达。
然后他原地右转90度,向东穿过美善同道再沿路东侧向南走。
而陈芳洲接到了女友,也开始向南走来。
一辆车由北向南驶来,日光却消失,没有迷花司机的眼睛。
但第二辆车最终还是着了道。
十、影片最开始,何国辉的妻子出车祸的地方,位于港铁彩虹站附近,是龙翔道与清水湾道的Y字形交汇处的东南侧,坪石村钻石楼楼下。
后来做完第一单以及片尾车祸成功之后,何国辉都曾来到此处设下的墓碑拜祭。
何国辉妻子车祸中撞上的路牌上标示着,向左可经7号公路前往黄大仙和葵涌,向右则可前往慈云山和观塘。
个人趣味,恰好十条,诸君一笑可也。
尼采认为宇宙的运作是普遍的混乱无序,无法预设目的,运作过程就好比是掷骰子,是一个永不停息流变(becoming)的过程,骰子每次投掷出去,代表偶然性(chance)的集合,而投掷出去就肯定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非理性的必然性,是命定的结合(combinaison fatale;fatal combination),是谓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
而与此同时,也可以把重复性的掷骰子、重复的确认偶然性看作永恒回归的一部分。
骰子被投掷出去的第一时刻是永恒回归,骰子停下来翻转过来出现数字的第二时刻也是永恒回归。
永恒回归绝对不是对同一性的认同,骰子结果相同是偶然的结果,不是对同一性的确认。
但柏拉图认为生成(becoming)是一个无限度的生成,所以必然会衰败,会变坏,会有罪孽,所以需要一个造物主出来,需要一个理念(idea),通过外力使它扭曲,成为一个循环,造成一个机械的因果律,造成一个最终结果。
在苏格拉底以前,只有Heraclitus意识到生成不能被评判也无法被评判(judge),生成的法则不是来自外力,来自其他地方,生成自身就是正当的(just),法则就在生成自身内部。
我们要确定的只有偶然性(不是因果律),目的是为了确认(骰子投掷后得到的)数字或者说骰子投掷后必然会翻转停下来的结果(不是最终结果)。
反目的论的对于无限生成偶然性的过程的确认就是永恒回归。
以上是对德勒兹解读尼采永恒回归理论的最简单粗放概括。
古天乐团队通过因果律的方式来制造表面的偶然性(柏拉图方案),发展到最后以至于不再认为有真正的偶然性存在,但偶然性的必然性存在才是真正的必然性,非理性的必然性。
这电影很难不用永恒回归概念去解释。
银河映像巅峰年代的水平完全可以比肩梅尔维尔。
我觉得这部片子做得不够精致,差那么一点点……结尾确实打折很多……倒不是说任贤齐刺死古天乐这样的安排不好,只是觉得不够突然……如果那个过程中能有个背景音乐渲染紧张气氛(比如在刺刀的时候加重那个刺杀的声音),然后换上古天乐的视角,镜头晃动,视觉冲击一下、扣人心弦一点会好一点吧……最后,古天乐的视角转向阳光,整屏幕地刺眼……——意外被刺死,情理中的报复……
觉得片子一般,故事还是可以,可能是本人比较较真吧,觉得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以古天乐为首的团伙,意在制造一起起看似巧合的谋杀,为此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精密的设计,不可否认,设计的过程确实是高智商的活,可最终能否如愿却是典型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无论他们的设计多么好,任然存在决定性的他们无法掌握的因素。
以片中出现过的案子为例:开场的谋杀,如果受害人关上了驾驶座的车窗,很明显,不会有任何下文了;受害人被淋到水后很有可能就地停车,或者没把车停到书店的玻璃窗下;再往后,受害人也很有可能只是把车上的横幅移走而不是把横幅扯下第二场谋杀,我一直对雨天放风筝这一点深感怀疑,从片中可以看出,当天是没有风或者风很小,而且雨也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助跑,风筝能放起来?
就算你能放起来,你还能控制把风筝挂在某个位置?
就算这些你都做到了,你能控制最后受害人的轮椅移动的方向?
最后一场,摄像头的反光只能覆盖一定范围,而且是有周期的,即在特定的时间只能反射到某一个点,而车辆出现的时间却是不确定的,要这两个时间重合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且还是在任贤齐在街上走的短短几分钟内?
其次,车速问题,可以看出案发的路段不宽,两边都有停车,周围很热闹,路上行人也不少,推测是居民区,而且还有一段路在施工,并且由于日食的原因,很多人在路中间停下,这样的情况下,进入这段路的车能开多快,会开多快?
退一步说,假设那个司机喜欢开快车,可任贤齐的老婆当时穿的是一身鲜艳的红衣,又是站在路中央,早就应该看到放慢车速了。
可结果呢?
司机被闪后马上一脚刹车踩到底并打了方向盘,任然撞到了女受害者,碾了过去还撞塌了半个土堆,可能么?
最后再说说日食的问题,日食是不能直视的,而且日食这么大的天文现象早就预测并报道了,怎么能选在这一天执行一个日光是决定性因素的计划呢?
《意外》不是意外
我是愈来愈看不懂香港电影了……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意外是意外么 一个依靠意外杀人的人被意外看上
全部都是意外 意外是个意外
片名《意外》除了让我联想到怀孕再无其他,片中设计的毫无可行性的玩意儿不应叫意外,改叫意淫更贴切一些。
自从我不再是疯子之后 便不爱看神经质电影了 这电影一般 题材新 但太平淡 还有我灰常不顺眼任贤齐
哎
太无聊了吧
前半截精妙,后半截确实稍微闷了一点。果然郑宝瑞除了拍西游记的时候都挺有才的。还有古天乐演民工太假了,帅气侧露.....
心魔造就意外
难看
杀手杀人不用枪
摄影和剪辑很好,日食那个切入点也不错,可惜过慢的节奏毁了一切。主题上脱离不了PTU和神探的神神叨叨路线,以及小段不痛不痒的女上位床戏,最后再毫无意外的收场。郑保瑞没什么才情,不让人意外,除了制造意外的过程本身,以及自闭症加被害妄想狂的天花板红色草图稍微给人一点惊喜外,沉闷到不值一提
这可能是郑目前最稳定的一次发挥,除弃了以往的暴戾、癫乍,加入纯正的银河冷峻风格,构思巧,配乐赞,银河的宿命与黑暗,而就像片中每次精心谋划的“意外”一样,影片的细节也甚是丰富,古仔的内敛、沉默诠释了角色最好的一面,林雪的死引出了最终命题,而他却深陷于无尽的命题验证中,彻底迷失了自己
华语中少有的越狱类型,FAVO 收藏2T
有點爛尾了
结局纯属意外。两场设局杀人戏太赞。
还不错~编剧的思维我喜欢!开局5分钟很精彩!杀手不相信有意外,正如妓不相信真爱。
妄想症至躁郁症的过程,杯具至餐具的过程。
2010-03-03 看一半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片子,最后却失望了。虎头蛇尾,前面精心编织意外设计的多好。古天乐神神叨叨的,坏事做多了,觉得所有的意外都是精心编造,每天疑神疑鬼,这样活着是挺累的。我严重怀疑导演是不是为了把日食的画面用上去而改了个狗尾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