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确定有没有看懂 但我的想法是这样首先是这个女人 她经历的一切 她爱上的人 后来无疾而终 听外文歌曲被称为反动 没了工作 回到家乡 和一个自己不爱 但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出现的男人在一起了 有了孩子 但是心里还是有缺口 总是发疯 男人带孩子离开了 她想死 枪里没子弹了 她拿枪砸自己 后来失忆了 然后出国 这些年还算不错 结了婚 生了一个女孩子 偶尔听到之前那个孩子唱的蓝色骨头 想起了自己迷失的季节和那段往事 她很开心很庆幸自己记得了自己的过去 得以让过去现在未来衔接起来 我想她也感概 甚至不知为何变成了这样 社会变动 命运有时候总是以措手不及的方式向你袭来 你无力招架 你绝望痛苦 后来忘了 然后全部想起 这构成了一个人所有的生命轨迹 那个年代阿 那个毫无缘由说天是地也得是对的的年代 动荡的年代 人有什么选择权 除了爱情 还有什么能够自己把握呢 而唯一她可以自己把握的东西 也被命运戏弄了一番 恩 她喜欢的他喜欢另一个他 是他 说到他的儿子 他总不确定自己是否活在当下的时空 因为他看似不懂这个社会的规则 他沉浸他自己理想的世界里 音乐的世界里 他是和俗人不同的一个存在 他是为理想活着的 那个萌萌 她一直看不到自己 她一直不喜欢自己 一直装成另一个貌似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天演唱会她哭了 她说是因为那天她喜欢上自己了 是一种委屈多久的释放 是一种喜极而泣 我终于喜欢上了我自己 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 那个男人是一个世俗存在 可是一个蛮有义气的人 真的是 忽然想起 说倪虹洁的一句话 她有毅力 有能力 但是没有目标 是阿 没有目标 有别的还有意义么 结尾是什么 他终于理解了他父母的感情和心里变化 是阿 他爸爸 一辈子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爱上的人 那把枪对他来说是一个情结 最后他放下了 他去游泳 他不再遮盖他失去的那个睾丸 是阿 他终于不在乎了 在死亡面前 还会在乎什么呢 什么都无所谓了 怎么自在怎么来把 最后大家都释怀了 最后我们都互相理解了 最后的最后 都开始晶莹剔透了
太可惜,也太可气,你是一个春天的花朵,却长在秋天里。
旧式军装洗的干干净净,能闻到香皂味儿。
漂亮女孩和两个小伙子相遇,注定要有些故事要发生,顶针那样错位式的喜欢是那般耳熟能详。
然而时代的大手把第三个男人推到女孩身旁。
前两个男人在不错的环境下更像是男孩,因为他们站得高,可以追求。
而钟华的父亲,这个给领导开车的小伙子只是默默的在女孩身后看着,有时也会称赞她漂亮,也只是不能让人记在心上的闲谈。
两个人凑在一起就像飞鸟和鱼,本就矛盾重重,男主角钟华,就是这样矛盾结合下的孩子。
他有着母亲的才华,父亲的刚毅,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里面的小蜜角色哭着跳舞时,我好喜欢她,一个脑袋空空如也的漂亮女孩执着起来,更加令人想要摸摸头呵护。
故事里闪过些令人尴尬的小矫情片段,正义凛然的小伙子总是使人不屑,比如男二,也许那年代真是遍地这种外貌与内心都正义的家伙存在,我也以己度人的觉得扯淡。
故事能让人提起精神的地方不是细致的年代描写和感情走向,而是“本以为,然而”这么弄几次后我才打起精神觉得“诶?
这可还行”最行的就是音乐了,蓝色骨头小号一响,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小蜜怎么扭都好看了。
有那么一会儿,骨头变蓝了。
《蓝色骨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无论放在中国还是世界论域,这部电影都可圈可点,是部诚意之作。
他的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形式太过『文艺』,表现形式选择本来不是问题,但在华语电影中的文艺腔被王家卫专权后,其它如此运镜和叙事的电影。
文艺就成了原罪。
崔健大可避开这种形式,把故事讲的更丰满一点,人物也不要那么脸谱。
或者他可以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一样,全部使用意像表达故事。
但也没有,他安排了一把奇特的枪,可以发射子弹,可以拍照片(过去的权力,子弹。
和现在的权力,艳照)于是夹在现实和抽象之间,使得这部电影令很多人产生了障碍,表示看不太明白。
理解的人,到最后可能会哭。
领会到导演的诚意以及努力的埋伏。
话说回来,崔健哪有不诚意的作品呢?
我看不到。
听不到,中国的明星里,崔健的才华影响力都是最大的,却也最低调。
这一点,他和另一个惺惺相惜的大院子弟王朔很像。
二人都是那个时代风头无两的人物,又都自愿选择消失在这个众生喧哗的网络时代。
崔健和王朔,也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两个人。
王朔在《无知者无畏》里有一篇谈中国现代文艺的文章,说崔健横空出世,『哑着嗓子一吼,就像天上下刀子,刀刀砍中人麻筋儿』。
时隔十几年,我又重新听崔健,还是这种感觉,热血沸腾,脑子发热,享受的起鸡皮疙瘩。
这部电影整体给人种MV的感觉。
还是个摇滚MV。
他把曾经在歌词里出现的几个故事,意像,融合到这一部电影里。
(《蓝色骨头》《迷失的季节》《超越那一天》《城市船夫》等)它讲述了一个跨越几十年的,两代人的故事。
文革时期的父亲母亲的故事,以及『红旗下的蛋』---儿子的故事。
但此处有个硬伤,就是这个儿子年纪太轻。
另外,崔健在《锵锵三人行》上公开辟了一次谣:他其实不是和林立果住一个大院儿的。
年纪也对不上。
据说最早出自他的经纪人酒后戏言,后来越传越真,说崔健小时候和林立果住一个大院儿的,林穿军装抱吉它,听Beatles,完成了崔健对西方音乐的启蒙。
这是不确的传言,崔健是61年生人,林立果45年生人,71年就死了,林立果死时,崔健才10岁。
但林立果喜欢摇滚乐是确有其事,我在《Mao, the Unknown story》里看到,林立果不仅喜欢摇滚乐,还团结了一批当时同类的军二代,组织过好几次秘密暗杀毛的活动,这些有为青年大多因为事败而亡,张戎根据访谈和其它佐证材料生动得写出这批人一起听西方音乐看西方电影,举事前饮酒宣誓的场面,当时看的挺感动的。
---我们都在感谢蛋炒饭,其实如果林立果成功了。
中国可能又是一番景象。
这是题外话,虽然是误传。
但崔健表示他小时候的确在大院里见过军装抱吉它听摇滚的大哥哥大姐姐,也在空政文工团见过同性恋。
其实没有时代背景不影响欣赏,那个时代是什么呢?
就是强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禁欲,禁美。
一切美好的,个人的,都是罪大恶极。
这部电影里用《蓝色骨头》作为反抗,显得更加个人,只是为童年的委屈,洗脱童年的阴影。
其实在表现这个主题上,崔健有一部更宏大的《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雪换掉我的志如钢意如铁。。。
给我点儿刺激大夫老爷给我点儿爱护士姐姐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这简直是一代人的心声。
其实崔健这半生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在表达着一个主题:脱赤。
抹掉红色的记忆。
用种种方法。
崔健在访谈中说起军队大院的生活,其实比大家的想象自由的多,摇滚乐,西方毒草书籍,内部参考影片,王朔也是一样,王朔曾说起那个时代偷听邓丽君,感觉太不同了,心慢慢融化。
在一个不自由的年代里少有的可以享有部分自由的特权阶级。
他们,还有姜文,都觉得童年少年生活挺幸福的。
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真正的外部世界和一个疯狂中国之间的文化冲击。
这种冲击下,有了崔健的摇滚乐,王朔的『痞子文学』。
在我们看来,压制越激烈,反抗就越有力。
而直到今天我才忽然意识到,比之普通人的懵然无知,其实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压制的。
他们表达的力量,来自对自身的困境,来自『天生骄傲』之后的失落与困惑。
来自对那个时代的『呕吐』--因为早早醒觉却又无力反抗。
崔健说他一直在战胜自己(这一点我们在他作品里看得出),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崔健对网络的认识不像某些影评人说的那样低级。
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事而已。
在访谈里他也重申,网络是什么?
就是屁眼。
Asshole,只要你受得了肮脏,你就知道这世界吃了什么和缺少什么。
你不得不佩服崔健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其实崔健的歌很多都是写给某一类人的励志歌曲--追求智慧和美的人。
《蓝色骨头》里他把父亲安排成一个智慧的人,特工,发明间谍手枪,监控高手。
把母亲安排成追求美的理想主义者。
而在儿子的挣扎与妥协中,集成了母亲的艺术天分以及父亲的智慧(发明病毒)。
《蓝色骨头》这首歌阐明了生活的三大要义:事业,健康,爱情。
之后又申明了蓝色代表未来、理性和智慧,我觉得崔健是少有的认识到这一点的艺术家。
大多艺术家太强调自己的天才和抑郁症了。
崔健在很年轻就成名,但他一直都很清醒的分得清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这种尊重艺术和智慧的人才会老而弥坚。
抑郁症们随着时代的流水逝去不见踪影了,留下来的是沙滩上这些坚硬、形状独特的石头。
“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在那个时代却不能谈论那个时代”。
蓝色是最冷的色彩。
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
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
天蓝:最浅的蓝,几乎不含有红的痕迹,好像天空的清冷。
《蓝色骨头》是崔健的歌,“多年的政治运动使人们厌倦了红色……我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堕落”。
纯洁,宁静,宽容,神秘,悲伤,忧郁…… 它是充满梦幻的色彩,始终保持清澈、浪漫的感觉 蓝色是忧郁,blue在英语里常代表忧郁的心情或状态 蓝色的象征意义取决于它的明度:明度高的蓝色象征清新与宁静;明度低的蓝色象征庄重与崇高;明度极低的蓝色象往着孤独与悲伤。
蓝色产生有寒冷、消极与肃穆的心理联想。
蓝色是万鸟翱翔后的天空和千帆过尽后大海,宁静,明亮,干净,透明、深邃,遥远,寒冷,忧郁,温柔,被动,梦幻,内在,智慧 《蓝色骨头》信息量超大: 影射林立果选妃、同性恋等敏感题材。
在与首长儿子谈了场不成功的恋爱后施堰萍去了文工团,造化弄人,组织上介绍的另一半却是个对女人没有兴趣的同性恋。
施堰萍内心受到打击创作出了《迷失的季节》歌词。
首长913出事后施堰萍因为牵连被调查。
在文工团被除名后去了回老家重庆支教?
老钟去重庆找到施堰萍并组成家庭。
家庭破裂后施堰萍被枪砸坏掉的面容,施堰萍得了创伤性失忆症,后来改革开放后去了美国,最后成为一名流浪歌手,并在美国组成新的家庭。
晚年老钟因为枪击而患癌症,想自己给自己办了个葬礼。
从看完到现在一直想尝试着把所有线索在脑海中理清楚。
NB的舞蹈版《迷失的季节》还有程琳英文版《迷失的季节》,修改了歌词的《蓝色骨头》,还有梦境一样的蓝风筝。
杜可风的摄影确实太美,电影呈现出的信息量太大。
我现在也没法完全用语言一一的表述出来,小钟那天线我就不说了,不过施堰萍角色太成功,真的忘掉了“她”演员的本人。
看完电影感觉施堰萍像极了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女歌手---玛尔塔·库碧索娃解读这个涵义的钥匙就在玛尔塔自身的人生之中。
面对自己曾被剥夺自由和歌声的国家和意识形态这个庞然怪物,坚持在斗争前沿奋战不屈的女歌手在自己的人生中,折射了这个国家的苦难的历史。
1991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捷克人重获自由,人们既欢喜雀跃又为即将投身资本主义激流的前景惴惴不安,在忧喜参半的这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又到处响起了披头士的《嗨 裘德》,外人或许不明白,只有捷克人清楚其中隐藏的涵义。
就像《蓝色骨头》结尾,阴霾终会过去终会迎来一片洁净的蓝天。
1989年冬,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家建筑公司当打字员的玛尔塔·库碧索娃,受邀参加一个大学生集会。
库碧索娃曾是一名歌手。
她以为学生们会让她演唱国歌,或是她的成名曲《玛尔塔的祈祷》。
“突然,学生要求:‘请唱《嘿,裘德》吧!
’库碧索娃有点儿慌。
这曾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首翻唱歌曲,但她已有20年没唱过了。
她被禁止参加一切演艺活动,她的唱片被禁,就连歌迷埋在后院里的唱片也会被警察挖出来,销毁。
学生们鼓励她唱这首歌:“歌词我们都记得,我们可以告诉你。
”很快,1990年初的布拉格街头,到处都在播放这首歌。
“嘿,裘德,你为何哭泣,灼痛的眼睛,冰冷的泪水,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只有几首歌……”这是捷克语版的《嘿,裘德》。
歌曲中的裘德被设定为一个少女。
库碧索娃的歌词看似无关紧要,但上世纪60年代末在捷克斯洛伐克唱响时,人民听懂了她的话。
1968年,库碧索娃通过广播听到《嘿,裘德》的时候,还是一个偶像派的人气歌星。
彼时,苏联的坦克还在布拉格街头横冲直撞。
库碧索娃翻唱了这首感人的歌曲,安慰民众,表达抗议。
那是她漫长苦难的开始。
她翻唱的《嘿,裘德》成了这个国家变革的动力。
一切都始于1968年布拉格之春,其时杜布切克施行自由宽松政策,一时文艺界百花齐放,玛尔塔·库比索娃也在这时刚出道,成为歌坛巨星。
但悲剧突然越境而来。
苏军坦克一夜之间占领布拉格,杜布切克被赶下台。
抵抗的市民,横冲直撞的坦克,玛尔塔目睹了这一切。
内心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严重抵触。
一夜之间,玛尔塔从一个偶像歌手变成了一个女斗士。
玛尔塔的武器是歌声。
就在混乱和恐怖中,玛尔塔听到了披头士的《嗨 裘德》,她想到可以用捷克语翻唱此歌传递信息。
这一举动,宣告了她漫长受难岁月的开始。
1968年8月的一天,玛尔塔做梦也想不到苏联会突然蛮悍入侵布拉格,尚未被占领的电台成为捍卫自由和尊严的最后堡垒,播音要求军队撤出捷克,把捷克还给捷克人。
那些播音员一直坚持到身后响起枪声的最后一刻。
玛尔塔将“玛尔塔的祈祷”的歌曲磁带交给电台播放。
一时间头脑混乱短路,不知做什么才好。
她拼命思考,该为祖国做什么!
第一个把苏军的暴行拍摄下来(10分钟长度)的是玛尔塔的丈夫南曼奇,就在事发当天他乔装躲过苏联人偷偷出国把录影带送到奥地利电视台,很快就在西方很多国家传开了,在第一时间把苏联入侵真相公诸于众。
南曼奇说,他让苏联没机会像二战时期那样做一个虚假的捷克人手捧鲜花欢迎的场面。
玛尔塔与南曼奇商量决定在她准备出的新专辑中加一首争取重获自由强烈信息激励人心的歌曲,这时恰好电台在播放披头士的新曲《嗨 裘德》,玛尔塔想到翻唱这首抒情歌曲,在其中加入只有捷克人才心领神会的暗语信息。
比起麦卡特尼的歌词,玛尔塔捷克语歌词甚至更有诗意一些。
1968年9月布拉格之春后,杜布切克被带离捷克去莫斯科受审,一切重回老大哥的轨道。
亲苏政府给捷克人两种选择:要么拥护,要么流亡。
玛尔塔选择了第三条路:斗争。
当局要求各界名流发表公开拥护合作的声明表态,很多人被迫屈服配合了。
玛尔塔不顾身边的人纷纷低头,专心做她的专辑,特意把《嗨 裘德》放在第一首。
她与友人词作家一同执笔写歌词,把裘德换成捷克少女形象:“嗨 裘德/ 你为何哭泣/ 灼痛的眼睛/ 冰冷的泪水/ 我没什么礼物送你/只有几首歌·······你的歌喉/发出优美的歌声/告诉了我们不幸背后的“真实”······歌词是以两个少女对话的形式,一个给另一个激励勇气,“虽然人生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痛苦/ 但不要烦恼/要相信自己的人生。
告诉她,“人生多么美好/有时却很残酷,歌曲最后鼓励裘德要用歌声正视人世间的黑暗。
此外玛尔塔还在歌曲《妈妈》视频里抱着身上扎满针的布娃娃,走在模拟的战场废墟上,一看即知是在指责苏军侵略行径。
玛尔塔这种被视为挑衅性的行动得到学生和市民的支持,《嗨 裘德》发单曲达60万张。
1969年当局向玛尔塔发出传讯令,审问《嗨 裘德》歌词的含义。
有些歌迷把唱片埋在地下,遭到告密给警察挖出来销毁。
1970年玛尔塔被永远逐出音乐界,所有唱片遭禁,不得参加任何演出活动。
玛尔塔没有了经济来源,丈夫南曼奇也失去饭碗,生活一下子陷入绝境。
为了活下去,玛尔塔开始打零工。
南曼奇则用别名写一些剧本。
那时人人难以自保,没什么人能帮他们。
既没工作又没钱,南曼奇开始喝酒浇愁,一看见玛尔塔在家糊纸袋就和她吵架。
做了一年,警察就命令工厂不准再给她糊纸袋的活儿干了。
凄惨的生活让南曼奇终于熬不住了,像米兰昆德拉一样1974年他选择申请出国流亡,玛尔塔却选择了留下来。
之后的玛尔塔为生活所迫再婚,一代歌王沉寂下来。
在东欧剧变的前夜,玛尔塔在捷克播下自由的种子,功成身退再次离开了历史舞台。
1991年柏林墙的倒塌如风暴迅速蔓延到捷克,哈维尔顺理成章当上总统。
应哈维尔的邀请,面对百万民众沉寂了20年的玛尔塔登台演唱了《玛尔塔的祈祷》,“愿和平在这片国土上常在,愿敌意、嫉妒、憎恶、恐惧还有纷争都烟消云散······”继而很多大学的学生集会纷纷邀请她,她以为他们会要求她唱捷克国歌或是《玛尔塔的祈祷》。
突然学生请求她:给我们唱《嗨 裘德》吧,玛尔塔说很久没唱了记不住词,学生们呼应她:我们都记得。
玛尔塔很激动,说这是给我的最大安慰。
她和他们一起唱起:“嗨 裘德/ 你为何哭泣/ 灼痛的眼睛/ 冰冷的泪水/ 我没什么礼物送你/只有几首歌你常唱的歌/嗨 裘德/ 甜言蜜语虽然动听/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所有押韵的歌词背后/都有弦外之音/在对我们倾诉人生多美好/人生多残酷/可是裘德/要相信它/人生给我们带来创痛/或在我们伤口撒盐/或毒打我们直到棒断/人生玩弄我们/但请不要悲伤嗨 裘德/你有你的歌/当人们唱起它/眼睛闪闪发光/而只要你低声哼唱/所有听众都会跪倒在你脚下/你来这边/我往那里/但裘德/即使和你相距千里/我心依然和你亲近/此刻我为自己羞愧/除了听你唱/我无能为力/愿上帝惩罚我/没有你那引吭高歌的勇气嗨 裘德/你也知道/口中刺痛那嚼石般的痛楚/你的歌喉/发出优美的歌声/告诉了我们不幸背后的‘真实’/嗨 裘德······”
“太可惜,也太可气。
我刚刚看见你。
你是春天的花长在秋天里。
”像是轻啜了一口酒,沉沉的压过舌头,最初是苦涩,夹杂着辛辣,慢慢的好像还有点甜了,细品压根也就没有甜,就是一股子劲儿,有力量,却说不出在哪。
掩盖不住的摇滚气质,无可奈何。
剪辑比较跳跃,剧情却是出奇的完整,完整的像拼凑的而不像这个故事。
这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在w g那个年代的氛围里多么不合时宜,这杯酒中最烈的部分被放到了最前边。
禁忌,压抑,就是那个时代,却不是时代下的人性本身。
痛苦扭曲甚至狰狞的舞姿,合着宛若天籁的歌声,恢宏的背景音乐把个人内心的暗涌澎湃刻画出来。
“你说你愿意,在这迷失的季节里,你还说你愿意…”人性的真,与时代无关,与任何都无关。
故人说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内心的东西是骗不了人的,也是最能感染人的。
借助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推起了全篇前段的最高潮。
敏感的题材,不知道怎么会过。
年纪太小,没经历过那个时期,也听不懂崔健。
倪虹洁的表演可谓惊艳,再不是曲美那个倪虹洁
崔健的这部作品不能说多么出众,但是绝对文艺,非常自我,首先让我讶异的是,从票房来看,可以得知当下的所谓的文艺青年是多么的伪文艺,或许这个群体的实质数量是很稀缺的,所谓的文艺青年更多的是小清新一把,咔嚓咔嚓拍照发朋友圈即可……回到这部电影,文艺的彻头彻尾,因为故事主人公也很文艺,也都是文艺工作者,有的影评称这是崔健的处女作,然后训斥一番,其实,要搞清的是,这不是崔健第一次不务正业,这并没有什么,只是,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又属性是摇滚乐,那么其实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摇滚的,这部影片也是摇滚的,只是形式上的摇滚无法弥补内容上摇滚的残缺……影片是三个故事组成,二元的呼应,三个故事分别是儿子的当代故事,爸爸妈妈的文革故事,以及妈妈和两位军队青年的解放后故事,依次而言,后两个故事是远胜于前者的,特别是最后那个故事,那段音乐配着小战士舞蹈的戏,想想那段三人间,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杂糅,OMG这真有点大师的味道了,然后中间那段故事就开始平庸,接着第一段故事完全成了无病呻吟式的呢喃,一下子电影水准low到低。
如果说曾经的故事有回忆和自传色彩,现在的故事显示出的只是作者和这个时代的脱节,他根本不了解这个时代现实主义应该如何表达,屌丝和草根如何生活,于是,崔健继而采用的对应的二元,曾经的政治和现在的金钱来映衬,这是多么简单划分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模式啊,一下子故事单薄到成了吹弹可破的薄纸……当然影片的作为音乐电影,作为一部音乐人的电影,音乐编曲是非常悦耳的,影片讲述故事的不断闪回,不断交叉叙事,蒙太奇的使用应链接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割裂不断被弥合,特别要说的是,影片的画面处理得很有水平,这要感激杜可风,特别是后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实在弱爆了,影像无法弥补内容的空白……回顾体味这部电影,不由得五味杂陈,这部电影也是摇滚的,摇滚有着其特有的追求,追求自由,追求一种批判,追求一种革命,但是追求中所透露出对现实的迷茫和无法驾驭,正是崔健本人真实写照,是崔健人生轨迹的谶语,崔健有他的历史地位,但是他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对他来说是如此的虚无……正所谓瑕不掩瑜,观赏度虽然一般,但是文艺度还是值得一看的……
總體來講個人風格較強,但也較明顯地看出是初導電影,讓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也是我覺得算是精彩之處是文革中的醉舞與結尾部分藍色骨頭的演唱,兩代人,一父子,是革命時代的濫觴,是青春活出自我的質感和顏色,一種憂鬱,一種批判,一種懷疑,在一場夢中感傷過去,在夢醒後掙扎於現實,是放棄亦或妥協,吾不願做坐簽,吾不想坐等,盡情去做,帶著骨頭去做,去做自已!
再說一處隱喻,林彪事件和林立果選妃,如果歷史有寬容的話,希望聽聽他們的真實感想,那怕一曲唱腔,一場搖滾樂!
崔健早年间拍的《修复处女膜时代》,就已经彰显他对电影贫瘠的掌控力和理解力了。
一个摇滚教父,不好好做音乐,非要掺和拍电影,确实是自大了。
《蓝色骨头》是首好歌,但《蓝色骨头》这电影,不及格。
这电影想卖弄一下特殊年代和互联网时代碰撞出来的情怀,但两个年代都没描绘清楚。
特殊年代流于表面,互联网时代更是只披了一件快要掉下去的黑客外衣。
可能崔老师觉得枪、特务、互联网演出、飞鸟病毒这种东西来劲,就像他写的那首歌《网络处男》。
憋着一副“我追上潮流了”的嘴脸,却根本还是在90年代的思潮里打混。
陈凯歌拍《搜索》,至少把人这个东西研究了一下,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说白了还是人心的龌龊。
到了老崔这,他不考虑人怎么样,考虑的全都是概念化的元素。
一部由元素拼成的电影,也就真和飞鸟和鱼一样,四三不靠。
我真为那段在录音室的调情感到脸红,崔老师,如果您拿不起来电影和音乐这两把刀,别老妄想耍双刀流了,好好的关公舞大刀,专精一门吧。
别临退休,最后把自己整成了老顽固。
2015年1月5日
《蓝色骨头》上映第六天,全国票房累计348万。
从上映第一天12%的排片率,下降到了今天的1.87%。
电影院很现实,他们要挣钱,挣很多很多的钱,他们发现《银河护卫队》的上座率比《蓝色骨头》高多了。
所以,排片越来越少。
观众也很现实,好不容易约会和放松,当然选择3D大片,看着爆炸和打斗的大场面,不用费脑子的剧情,看完开开心心吃饭或者开房。
崔健的歌里,好多的金句。
这部电影里,好多的台词也完全不输韩寒的《后会无期》。
但是电影还是受到了一些指责和质疑。
缺少文艺片应该有的踏实叙事,多线条讲故事,搞的混乱不堪。
如果单独把施堰萍、陈东以及孙洪三个人文革时期文工团的三角恋展现出来,再完整的去讲钟华和萌萌的故事,会舒服很多。
结果被剪辑得乱七八糟,观看的时候,就好比在做爱:前戏、进入、加速,马上就要来高潮,突然身子底下的人把你推开,喊了声“我去上厕所,我让我妹妹过来,你们继续啊,不过我一会儿随时还回来,看我蹲厕所要蹲多长时间,到时候,再把我妹妹踹开,不过我今天拉肚子,要是还要去厕所,我妹妹再过来”。
任何人都会被折磨得阳痿。
无论你有多爱崔健。
但是我依然爱这部电影。
依然钟情于施堰萍、陈东以及孙洪三个人的三角恋。
作为一个腐女,我认为没有比同性恋再美好的相爱了。
有一场戏,孙洪叫陈东起床,他坐在床边,陈东坐起来,俩人打闹了两下,如果我是他们,一定幸福得都化掉了。
后来,施堰萍爱陈东,她问陈东:他爱的是你,你爱的是谁?
之后两个人做爱,第二天因为那首《迷失的季节》三个人受到审查。
孙洪被送上火车,施堰萍被送回老家,唯有陈东下落不明,电影里没有做任何的交代。
后来我在想,陈东应该是留在了文工团。
他出卖了她,他也出卖了他,在前途面前,爱着自己的男人,自己爱着的女人,屁都不是。
崔健的歌曲《蓝色骨头》里的几句词我特别喜欢:哥儿们之间谈论爱情认真也是假的只有在姑娘面前动感情才叫算是真的当你真的爱的时候理论都是虚的只有分手的时候疼痛才是实的崔健的歌以及电影里,展现了太多的真实,我们能从这种真实中映照出自己的虚伪。
我想,在上映之前,一定有和我一样现实的人,劝他线性叙事,劝他把电影改个名字。
如果电影叫《他爱他,他爱她》或者叫《摇滚不死,快感不息》,哪怕叫《鱼鸟之恋》或者《迷失的季节》,都应该能有更好的票房。
但是崔健不像我们这种俗人,向生活妥协,向钱低头。
所以,人家好几十年了,一直是摇滚教父。
进电影院前几个男的风一样从电影院门口跑过,边跑边唱着并不可惜也不可气,拿着票在心底暗骂了一句傻逼,然后默默走进了电影院,坐下来正好在放一代宗师的广告,打开手机顺手清了下CC的ap。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很待见所谓的摇滚青年,垮掉的一代或是在路上都没有在我的人生中占有过太大的分量,在音乐节就像是文艺青年庙会的这个时代,我并没有觉得摇滚乐是件多了不起或多特别的事。
了不起的是音乐本身,而摇滚不过是在我喜欢的音乐中占了比较多的数量,仅此而已。
十几岁的时候我跟婷小姐还有小V一起趴在她家的地板上拿小本本记录出生年大记事,然后我的那一页上占得最多的是乐队名字和专辑名字,而其中之一的green day,就是把我带进耳机世界的罪魁祸首。
对于从生理年龄和心灵年龄都明确处于中二时期的我而言,when i come around就像是把我拉出苦情歌世界的救生圈,只是没想到我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的朝那个抛出的方向游了过去。
那时候朋克这个词儿洋气得不可一世,嬉皮士和破牛仔裤简直就是酷炫的代言,恰好那个年代流行的电影是郑伊健的古惑仔,于是我的城市里就风靡着一种高中生抢初中生零花钱初中生抢小学生冰棍的酷炫游戏,一直到我高中毕业后我才知道,原来那里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一种成长经历,要么被人抢过钱,要么抢过别人钱。
是的,解读那个时候的单词就是cool,它比青春更加明晰,而理所当然的,音乐也很cool,比如punk,或者rock,cool到简直没朋友,所以只好一个人听。
哪怕都听不懂歌词里唱的什么,也不懂为什么barrett能用吉他的六根弦弹出那种声音,但就是向往和喜欢,哪怕没人可以分享和讨论,但自己一个人晚上躲在被子里塞着耳机就很开心,直到睡着,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戴着耳机睡觉的几年。
再后来些在打口摊上被老板送了本界音,看到了那本X的生与死,那时候还没有杀马特这个词,资讯匮乏的初中生更不可能知道视觉系这种东西,只是觉得那些文字里描述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感动,于是淘到了blue blood,只是没想到这个后来同样被写在我那张生日年大事记的纸上的名字,让我遇到了这辈子最爱的乐队。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音乐就成了我生命中最为神奇的一件东西,尽管它跟我从来没有什么交集,就连钢琴尽管是我最喜欢的乐器也一样被我中途放弃,但还是拼了命的听,去淘碟换碟,晚上偷偷溜出家门一路狂奔换几张碟又一路狂奔回到家满头大汗,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不被在客厅看电视的父母发现我偷溜出了书房。
唯一的交集大概就是大学的时候跟几个bbs上认识的朋友组了乐队,大家在一起玩,那时候当键盘,后来吉他离开了我就临时成了吉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来便是给几本当时正风生火起的音乐杂志写稿,也因为这样认识了一个做中摇的姐姐,是她我才开始听起来中国的摇滚乐,在此之前除了02年被我姐姐带去过一次迷笛外,我是从来不听国内摇滚乐的,当然,校园民谣和许巍除外。
那时候中摇刚开始有起色,通过杂志听到了一些年轻乐队的demo,觉得不错便慢慢地一路挖到了源头,逆流而上甚至爬到了春秋盘古什么的,崔健便理所当然的在其中,只是在此之前,我对这个和黑豹一起出现在小学时我哥的磁带架上的名字,并没有半点多余的认识和感情。
如果不是一无所有恰好是89年4月发行的话。
就像我对贴着摇滚青年标签的人没多大好感一样,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国内的音乐人就像国内的音乐市场一样太过样式化,大概也算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只是当听到很多国内被捧得至高无上的音乐时发现这只不过是某张国外专辑的翻版而已时,又或者...太过形式艺术化的时候,就难免忍不住产生一种摒弃之感。
但这始终都只是种偏见,也是种无知。
事实就是谁都无法对自己没有接纳过的东西做出评判一样,就像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晓松长得跟个傻逼似的,但现在我至少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才华,虽然长得还是那么傻逼,也经常干那么些傻逼事。
对崔健的印象也是如此,盛大的光环下让我对他的音乐了无兴趣,只是那张一无所有听着听着,才发现那些都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调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发现你喜欢上的女孩,居然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和你有过一段短暂的缘分一样,心里面瞬间就装满了那点窃喜和温暖。
虽然到最后他也算不上是我喜欢的音乐人之一,但至少,那些年他奋力做出来的音乐,能够确实的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他想表达的一切,每一个音阶和字句里,你都听得出这个男人在唱的是一种赤裸和用力。
而摇滚,不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北京杂种终归是难免过于形式化,满满的一种不伦不类的cult味,让我再次对音乐人搞电影这种事充满了不屑,那这么多年以后的蓝色骨头,大概也就是一部长篇mv吧。
然后直到文工团里施堰萍她们三演绎迷失的季节的时候,我觉得老崔终于真的拍出了一部电影了。
如果你知道崔健对文革那个时代难以言喻的芥蒂,就不难看出他这极具主观色彩的时代描述是多么的用心用力,可是如果没有热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挣扎。
片里面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每次节奏想起前排的三个男生都忍不住大声的跟着唱几句,整个场子里加上我就只有六个人,他们第一次唱的时候我在心里骂了句傻逼,可后来慢慢地我便理解了。
就像写现代乐迷实录的时候虽然有那么多嘲讽,但事实上我在每个自己喜爱的live现场,未必就没这么傻逼过。
毕竟也许,那真的就是他们赤诚热爱过的一腔情怀,尽管别人永远没法解释和明白。
既然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也确实是一部好电影,那喝彩和激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毕竟,我也在X的现场哭过。
「網絡世界是虛擬的, 所以網絡上的自由也是虛擬的.」「《迷失的季節》舞/奏/唱 三人行」「浪漫都是虛擬的, 而孤獨才是真實的. 慶幸的是, 只有孤獨才是穿越時空的途經, 而浪漫, 只是穿越時空的目的.」「偷聽敵台和創作反動歌曲在那個時空里哪個更是錯誤? 我媽她並不在意, 因為她就不是那個時空裡的人.」
《迷失的季节》配独舞,《蓝色骨头》联网演唱,这两段实在赞爆,摄影和剪辑堪称震撼!杜可风的镜头真强大。以舞台、剪辑台或电影呈现电影本身的方式,很有灵光。独白很崔健,那种孤傲的味道。崔健能准确抓住的还是过去,对于当下的判断,多少有些陈旧。
老崔定位自己是“被军事化了的文青”。可惜坏趣味年代,时态和语言稍稍独特一些的作品,就会被嚷嚷着看不懂打入冷宫。另外,《迷失的季节》这歌词,真是林立果的?
半场好片。我应该想做聪明的那种人。
剪辑很大程度上救了这部电影也注入了很多眼前一亮得东西,观影时多次想到李阳的短片。大量的闪回与强烈的诉求欲望又令整体过于拖沓,而且作为音乐电影歌这么难听真的是不能忍。
甚至都没有故事,情节都像是构成一次音乐演唱会主体的情境展示。叙事碎片化,只是在情境中抽取它的概念价值,而表达又直接干脆,还是很音乐的一个东西。所以真正打动到我的还是最后的演唱部分,前面所有铺陈的东西都是为了它的一场高潮。
故事的立意和叙述比故事本身好看。花洒下的舞蹈最佳。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下都有不同的活法,有的人爱自己,有的人他爱他、他爱她、她爱他,有的爱制度,或金钱,有的爱自由。还是偏个人的一部电影,活在过去。摄影是杜可风,怪不得画面好看着。
看前半部还想说可以去教韩寒,看到后半部分觉得应该让韩寒来教。我哥说别是有什么重大历史隐喻吧?我实在看不出来。
寻回老爹失去的蓝色睾丸
“太可惜也太可氣,我剛剛見到你。你是春天裡的花朵,長在了秋天裡。”喜歡這部電影,喜歡它的「不合時宜」,喜歡它的「孤獨」,也喜歡它最後的「釋懷」,尋找到自己的方向。
现代那条线不好。摄影很奇怪。音乐不好听。所以经历过七十年代的人觉得自己是在红色中国争取爱情、艺术自由,而二十世纪之后的人只是在商业利益前维持最基本的道德?
宿醉未醒,早班飞机上迷迷糊糊的看完。
作为崔健转战大荧幕的处女作,他选了两根审查刽子手很容易下利手的高压线小心翼翼讲着自己碎片式的故事。还好有杜可风操刀摄影,整个片子的风格还属于神散形不散的状态,时不时的闪回画面让整个故事和节奏还算有些灵性。文革的故事拍的还算及格,那段独舞跨时空的剪辑是全片最大的卖点和亮点。
#蓝色骨头#特特文艺范儿,有点做作有点矫情,有点无奈有点伤感,更有点想要追求个情怀。嘿 崔健大叔,我们知道你想要对年轻人说教,嘘,这不是你的那个时代啦!
很特别的一部片子。音乐情绪化表达的方式。剧中版听起来比导演演唱版带感呀。
蓝色的骨头?不懂,就对了
比想象中的好看,倪虹洁的确很漂亮。可以再看一遍。
你要去看他想表达什么,在这片土地这很难得。
比韩寒拍得好。
也太难看了吧,唯一贡献是保留了倪虹洁最美丽的时光,设置一个男同角色结果又白白酱油了,好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