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新加坡人,可能就会觉得这部剧很多地方都很贴切。
里面发生的事很多都是真的,水灾,对政府的不满,因造谣而坐牢。
这部电影的意义应该在于一种新加坡独有的现象,种族和谐,kampong 的精神。
我记得我看了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其实都是特别辛苦的。
亲自下场,粪便,被打,哭 。
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马来语,中文,英文,福建话。
还有一场戏,打戏,大家一动不动的,掉了威亚,定格特效。
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了新加坡的成长,大家的成长。
淹水的那场戏是人工制作出来的,想一下到底有多辛苦,多贵。
拍一部60年代的电影一定有困难。
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又要去找道具。
电视机,风扇,德士,还有很多很多细节一定是特别难找出来的。
找出来是一回事,用的了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在我看了制作过程过后就觉得真了不起。
华人视角下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发展的缩影,穿插着新加坡1964的大暴乱、1969的暴乱和水灾下华人在海外苦苦求生存的经历,这种苦仅仅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
但是招娣在华人圈中盛行的重男轻女思想中,备受压迫与折磨,自己身为女性也成为重男轻女的一员,而且丝毫不感觉自己偏爱儿子的行为有何不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几乎被阿坤这个好吃懒做的弟弟气到爆炸 ,为了不被气死(开玩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以现代视角看过去的历史,坚持看完的目的还是为了看706的阿龙出狱后如何掀起风云以及唯一的儿子是否长成废柴,小女儿境况如何?
谁知电影居然还有第二集!
头一回遇到讲电影的第二部是第二集,难不成是电影版的《意难忘》?
这部电影真的特别真实,蛔虫、蟒蛇这些让我惊惧的东西没有经过一丝丝的镜头美化就直白地呈现在镜头前,几欲让我摔屏而走,大洪水被淹的过程也特别真实,水慢慢地漫进房子,一点点铺开侵占屋子,人物的恐惧感不用拍表情就直接展现出来了。
两次市场里面的慢动作拍摄手法给影片增添了戏剧性与荒谬感,本该熙熙攘攘的街头,在慢动作放下却如此荒诞不经,拳打脚踢、鸡飞蛋打……里面的笑点很多是依靠语言差异的梗,如阿坤媳妇用闽南语邀请706一起上床,引起误会,实际上在闽南语中“指一起吃饭的意思”,语言差异在后续的种族动乱中也有体现。
希望下一部阿坤这个祸害能领盒饭了!
第一次出国,就是去的新加坡跨年倒数,在国家博物馆、在圣淘沙的历史馆、在克拉码头的街上都感受到这个弹丸之国对于自己的历史的回顾和珍视。
这一部夹杂着闽南语、英语、印度语、马来语的电影,是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回顾,也是这个国家简短的自我陈述。
多元是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可是一切的融合都是一步步的慢慢的交互进行的,有联结也有冲突,有进步也有曲折,电影是用几个平凡人的人生去照见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也许每一部电影都是试图去传达一种思考,寄托一份情怀。
可是,每一个观影人接收到的信息和感情是有差别的,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客厅里看完了这部《我们的故事》上和下,禁不住留了三次眼泪,泪流满面那种:第一次是年三十晚,阿坤误会招弟的小儿子烧烟花射到他的盆栽,扇了他一个耳光,大女儿上前解释也被扇了一个耳光,引发争吵,阿坤赶他们走,招弟把全部孩子叫回房间,最后扇了大女儿两个耳光,大女儿说,我是不是不是你亲生的?
为什么我这么命苦。
招弟说,做大姐的就是这么命苦!
然后自己也狼嚎大哭。
她自己是大姐,所以她觉得阿坤就算做再错的事,她自己都难辞其咎。
大女儿问她的问题,何尝不是她想问她的父亲的问题呢?
第二次是招弟推着大板车送病重的父亲去医院,父亲说,你以后不要叫我四叔了,叫我爸爸。
招弟说,从小到大你不是说我和你相冲,不能叫你爸爸吗?
父亲说,我都活到这岁数了,还怕什么相冲不想冲的。
我以前一直以为生儿子才孝顺,没想到老了才发现,还是女儿孝顺。
然后,招弟就喜极而泣地叫他,爸爸。
那一刻,她终于得到了一种认可,对于她来说可能是这辈子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第三次,是招弟癌症晕倒后住院,从前那个不长进的阿坤,说把农场的拆迁费给她。
她说,不用了,留给他买政府的组屋,她说她很高兴,看到一家人一条心。
同时也对大女儿说,一直以来是亏待了她,自己不在了,要她好好照顾好几个弟妹,周围的人都在哭。
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她才是这个家庭里的最用力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那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冲在前面的那个人,扛起所有的那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的那个人。
这个一直把“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和“做人,不要计较那么多”挂在嘴边的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悲伤多过欢乐,眼泪多过笑声的一生。
上一次被感动到泪流满面的时候,还是高中时读余华《活着》的时候。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
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
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屏幕前的我们长长的深思: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end——
文/伍脊六兽授权作者:一张眼,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发达程度自是不必多说。
同时,作为移民国家,它也像一个大熔炉,包含了多元的文化。
梁智强导演的《我们的故事》,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村落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伴随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我们展现了新加坡的变迁。
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冲突,而这些冲突,在一个叫招弟的女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
招弟因为只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在丈夫去世之后就被大老婆赶了出去,而这时她还怀着身孕。
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回乡下的娘家,但在这个家里,就连自己的父母她也只能叫四叔四婶,就是因为家里人相信她会和四叔犯冲。
连她生的龙凤胎中的女儿也因为脸上的痣不吉利被要求送人。
荒谬吗?
或许吧,但就连她自己,也为自己一直生的都是女儿而懊恼。
这就是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没人觉得有哪里不对,
招弟在卖豆浆和豆花时也不那么容易,不仅有“地牛”(稽查员),还有以阿龙为首的706黑社会来收保护费。
但阿龙是个跟我们印象中不太一样的地痞流氓,他说了:“既然我收了你们保护费,就会保护你们。
”说到做到,阿龙真的为了保护他们对稽查队员大打出手。
但也是因为这个,阿龙坐了牢。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场戏大概是阿海和拉妮两家商讨结婚事宜的场景,一边是华人,一边是印度人,而中间的调和人是马来西亚人。
还有比让两个不同种族的人结婚更能体现种族团结的吗?
而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就是招弟的另一个弟弟——阿坤。
他就是典型的自私小气,并且眼高手低的人。
因为从小被惯坏了,怕苦怕累,但却想不劳而获。
因为他想开霸王车,所以就让招弟拿出卖女儿的钱给他买车;因为刚出狱想喝酒,就连家里遭水灾他都没回来;他自己的孩子把他的盆栽打破了,却诬陷在招弟的孩子身上,还让招弟买电视机赔礼道歉。
而他在贪招弟赔偿款的时候终于被全家人指责,但却出了车祸。
这个设定很老套,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是的,他改过自新了,他终于明白了招弟对这个家的付出。
他们也终于要搬到了政府的组屋去住,再也不用担心水灾,再也不用担心要补屋顶。
可这时,招弟因为癌症去世了,但在这之前,她为所有人安排好了一切。
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惨,生活给她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重击。
或许在她的一生中,感到被救赎的那一刻,就是四叔终于愿意让招弟喊他一声爸爸了吧。
看起来这么普通的一件事,却能让她感到终于被认可的感动。
与其说这部影片是剧情片,我更觉得像是纪录片。
它记录了这个女人的一生,记录了流失的方言,更记录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
但其中也有弊病,比如关于阿龙和招弟关系的这条线并不是很清楚,再比如人物略显类型化。
可能是导演想要叙述的东西太多,反而一些东西顾及不到。
但如果你对新加坡感到好奇,那就不该错过《我们的故事》。
-THE END-PS.想看这部影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伍脊六兽。
招弟,坚强大度隐忍而苦涩的女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弱小而无助的她总因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和纯净质朴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在让自己在陷落的沼泽淤泥般的人生中绝处逢生,从容言行中闪耀出暖心而夺目的光彩,迎来贵人、迎来惊喜、迎来转机,验证得道多助、理解万岁、信者信之、真情无价;阿坤,拥有被宠溺娇惯换来的安逸人生,却毫无底线与骨气,懒散成自私自利寡廉鲜耻肮脏狭隘气煞人的扶不起“阿斗”,风俗难易、惯性难改、时势造英雄,一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因为不自知,跋扈任性,一个人牺牲与成全的代价却是一生,历史洪流,滚滚波涛,席卷几重再从头,一个家的故事,千万家的哀愁,剧中人人在剧中,人看剧剧如人生,何苦怨是非曲折,叹只叹难解纠葛,时代的心酸,莫明的泪流
无意中看到的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两部,天啊,怎么会有这么接地气的电影。
这是新加坡的一部变迁缩影。
习惯了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女主,努力顽强生存。
当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不一定会公平对待别人,而是继续把这种不公平传承下去。
女主就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因生不出男孩而被赶出家门,但同时自己也重男轻女,对后来生下的儿子偏心。
对大女儿就像她家人对她一样,要承担一切作为大姐要肩负的,包括一切不公平。
女主是没有自我的,凡事为家庭,为孩子,唯独没为自己,因此直到去世都没再为拥有自己的感情。
也许对她来说,家庭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这也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
另外,看了电影后对新加坡有了多一点的了解,不得不佩服,新加坡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展成小强国,它的政府管理就很到位,得人心。
在解决种族冲突方面就值得借鉴。
当华人和马来人有冲突时,印度官员是家家户户去宣传和平共处理念的,他们的官员是可以到家与百姓接触沟通的。
也许是这样团结整个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能去新加坡看看。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
好看!
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历史的背景多数人各不相同,但是历史留下的记忆碎片,总是能戳中每个人的内心。
《我们的故事》突出人性朴实的一面,即使我们都早已孰知影片的结果,答案,但是都还是愿意看,愿意在这个里面敞开心扉的大哭一场。
一部新加坡电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分家时为时代背景,给人做小的二太太因为丈夫过世,又没能生出儿子而被大太太赶出家门,带着几个女儿,挺着孕身回到乡下娘家。
作为家中大姐,自出生时便因为是女孩而被说不祥,只能称自己的父母为“四叔”、“四婶”,此番回到娘家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剧情横跨数十年,从村落生活到政府组屋,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同处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观音,闽南语、马来语、印度式英语穿插其中,热热闹闹,导演也借由这部电影让世人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作大致了解。
相比较之下,大姐的奋斗史倒不足以成为影片的出彩之处,大姐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里一味隐忍和退让亦是让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运欺辱,这点在电影里还算写实。
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听。
广州疫情肥宅朋友圈刷到的,小儿子订亲那一幕鸡同鸭讲,属实真实又搞笑,一口气煲了三部,以下影评可能会穿插后面剧情,更多也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大家不止了解华侨,也了解现在真实潮汕现状,影评更多会提及是个人感受,讲我自己看到的感同身受的部分,带着浓郁的个人偏爱,不喜勿喷~身为潮汕人一员,这部剧真的良心之作,非常接近真实,我父母是60年的前奏,感觉讲的也是他们的故事。
60年父母那一辈,确实重男轻女严重,男人有着绝对话语权并且迷信,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大姐就像我妈,一辈子习惯了照顾大哥、小弟,无限度付出,因为生了女儿,婆家不受待见,也就被迫生了N个孩子,直到弟弟出生;爸爸是家里小儿子,生性爱玩但商量,老实巴交又带些幽默。
老实讲,父辈那一代的男人,十个九个爱赌博,打死不改,也可能是农村太无聊了吧,没有太多娱乐性活动,我同情他们,但不代表不讨厌,童年父母的争吵都是因为赌博晚归,胜在父亲那点幽默劲,性子相对软,知错会道歉,所以也没有隔夜仇哈。
关于大姐对自己的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实际上,在90后身上已经极少了,至少我父母对我们,是一视同仁,尽管弟弟最小还是男孩~所以刚出来大学,也经常被误以为独生子女,因为跟父母感情很好,几每天跟爸妈视频通话半小时,无话不说,大家,别在对潮汕人带有“重男轻女”的偏见啦,女孩子也不要惧怕,现在不会像我爸妈这样被逼生娃,我也很多同龄潮汕人家里就两个女儿的,en,就是一般两个,不管男孩女孩,我家这么多娃,放在同龄同区眼里,也是“哇”关于影片中穿插的“孝顺”线,至今也是保留着的,不管父母再错,确实我们还是会本着良心尽孝;还依稀记得,不管爷爷奶奶对我爸妈说再重的话,他们吵的多厉害,都是到点就指使我们去唤爷爷奶奶吃饭,从来都是教育我们“不管大人间在争吵什么,小孩子都不要插手,不能对长辈无理,不能不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也经常做一些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受尽不公平对待,委屈又不敢出声,在我看来,有时候是“愚孝”。
跟大姐一样,心疼又想臭骂她一顿,让她醒醒。
关于爱情,大姐的感情线真的也是隐隐作痛,完全符合60年代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讲述的,就是保守、克制,只有那么几个眼神了,好在他们有被新时代感染,只要洁身自好,正常朋友还是可以交的,大女儿那一段更接近真实,大女儿的感情圆满也是对大姐遗憾的弥补吧…外地的朋友不要再说潮汕排外啦,只要广东省内交通方便都可以,有时鸡同鸭讲也是一种逗趣,像身边很多亲戚都是省内外的,相处也挺融洽关于潮汕女人“贤惠”这个标签,我曾经也超级想撕掉,因为觉得这个标签自带偏见,是相对负面的带着浓郁的传统愚昧在里面,现在看来可能也是我对自己的偏见吧,现在开始慢慢接受它的“好”的方面,贤惠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共情力、同理心强不是错,并且现在更多是带着理性的,毕竟与时俱进,父母明事理,封建迷信基本淡化,甚至有时也会觉得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流失,带着一丝可惜,很多习俗也不像大家想得那么负面、封建,我更愿意理解为当时娱乐活动少,经济薄弱,恩格尔系数高,大部分活动和“填饱肚子,满足口欲”很正常吧,就是冠以“祭祖”神化之名,可能形容得有些过火,但这也是90后真实理解,老爷莫介论。
写的有些细碎哈,改天再修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观感极好。
影片一开头将我们带入新加坡的农村,一位名叫“招娣”的妇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娘家,快临盆的招娣走投无路,而她的大弟阿坤和爸爸竟讽刺挖苦,在招娣发誓生产后努力赚钱养家后,父子俩才同意她们留下来。
医院里招娣拼尽全力产下一女,她绝望地呻吟着,求子不得受尽白眼。
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医生告诉她腹中还有一子,招娣如愿般得生下了儿子,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双胞胎女儿被视为不详,被迫送给他人,招娣开始艰难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华人以福建移民为主,大多数人迷信,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深入骨髓,原本以为大姐在受家人嘲讽之后能将心比心地对待自己的大女儿素婷,可就在这时招娣将自己的所有怨恨发泄在素婷身上。
其一,小儿子被扇耳光,招娣心疼认为素婷没有好好保护弟弟,弟弟挨了阿坤一耳光,素婷不仅挨了舅舅的一耳光,还挨了妈妈的两耳光。
其二,招娣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苦说不出,无奈撕心地对素婷说“谁让你是当大姐的呢”,素婷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正是这句话让招娣一辈子护着阿坤。
看到这儿时,犹如当头一棒,招娣有着华人群体(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但她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此时也成为了施加者,被环境影响的人性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心疼这对母女,被重男轻女思想残害的女孩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真的好难,求和向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是糟粕,一味地忍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后来阿坤才会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大姐,推卸自己的责任,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努力成果。
他最后收到了惩罚,一家人和好如初,招娣含笑辞世。
另外在影片中强调了“种族和睦”,华人和马来人,再到后来的华人和印度人,只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让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越来越好。
随着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代的变迁,招娣一家只是新加坡华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平凡又感人。
那段故事也会成为华人共同的回忆……
被骗了,这特么是个苦情电视剧~~~
有种粉饰太平,努力温馨的感觉
『检采我有千年千百种人生 也无法度阻挡人造的恶意』读史早知今日事之下是自由与法制都需血酬的残酷真理
很八點檔的敘事!許多地方都是刻意的主旋律。但當中還是有梁智強的幽默和其擅長掌握新加坡特色的優點在
我和我的甘榜
福建人在新加坡的故事。全程都处于一种生气的氛围中。孙子磕破头 煞有介事说是招弟回来了的原因,弟弟被打明明就是招弟挡了,却还是怪招弟不详,苦口婆心以为是对的一样让她把女儿送走。另一个弟弟借钱买车让她把卖女儿的红包拿出来要她为这个家做点贡献……天啊 为什么都觉得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脸皮那么厚!!唯一温暖的就在于706送来了女儿的课本以及全程都让人感到温暖的奥斯曼先生。哎 希望我们国家不要这样。
本身而言很像新加坡版本的电视电影。但我是当科普片或者纪录片看的,知识上串了一下。
略假。但要说是喜剧电影,根据真是事件改编,还是很成功的。以女儿的身份讲述出来妈妈带着一家女孩子们的故事。
重男轻女到女性自己也自甘低人一等
过于浅显
被遗弃的人民建国后也会逆风翻盘。
喜欢这种讲诉生活的片子
从角色表演到场景布置画面简陋的有些寒酸。相比较目前主流电影,没有曲折的剧情,烧钱的特效甚至豆瓣目前的观影人数不过一千多人。从华人家庭切入新加坡的建国和发展。故事真诚感人特别是小女孩的旁白让人觉得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在我们的眼前。虽然最后大姐去世,整部电影以蓬勃的发展给人积极的触动。
新加坡爱国片,讲选举、种族冲突和居民生活变迁,浅薄地像开玩笑。倒是“重男轻女”思想还原地极好。
回顾新加坡独立后的底层华人的生活历程,拍摄手法和技术有点像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情怀之中,可以看到太多负面的东西,其实没必要传承。华人的生活,总是以hard模式开启,也很让人揪心。其实,最难释怀的还是女主与阿龙一直压抑而纯真的感情。
那个时代的故事,导演的怀旧梦~回味自己的民族故事,有时候挺有趣的,不过电影还是很新加波的味道~
重男轻女不可
不管怎样,他们是越来越好的。
一部新加坡的家国史诗,小人物,小家庭,大折射。唯一让我心痛的是,过番的福建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也带去民族糟粕。迷信神灵,重男轻女等旧习是我们事到如今也没有完全甩掉的陈旧包袱。
5是因为有新加坡有印度裔,所以整个片子也一股子印度味吗。。。莫名其妙的慢动作,转场运镜和尬煽的BGM,真的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再论剧情,也真没多出色,同样是主旋律片子,韩国的国际市场无论从剧情完整度,跨越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这部片子。剧里只是脸谱化的描写了那个女权式微的时代里,一个默默承担一切的大姐和大男子主义而迂腐的二弟,剩下还有个奥斯曼,其他的片子里的人物真都没一点特点,也不立体。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么高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