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又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电影片。
这次讲述的故事已经极其隐晦了,但是我还是觉得,隐晦之下,少了那种战争的紧张感。
想起来《钢琴家》,在战火纷飞的场面里面四处躲藏,也想起了《流浪的尤莱克》,一个逃亡的时候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一只手臂撑到了战争结束的故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最后将军家的小男孩,误入了毒气营,最终死去的故事.... 二战的电影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每一部你看到的时候,内心深处都是隐隐作痛的,而且这些电影,让你难受得似乎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今天说我“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片,因为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避免这种片子了,我有意思地避免这种片子,因为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会难过上好几天。
还有那种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对于机器人的片子也是极度反感。
有关战争的片子我是心理上反感,而有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是生理上反感,反正不管怎样,反感就对着了。
我对机器人片子的反感始于什么时候呢?
始于《人工智能》这部片子,然后片子里面的小男孩,我看了之后真的是细思极恐...还有带给我恐惧的是那个做鸭子的机器人,他做鸭子的场面我也是记忆犹新,虽然说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是我还是说...很反感。
这部电影里面,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也被烧掉了,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于是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了,而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一.有些友谊,地久天长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相差至少十岁吧,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排斥彼此。
最终,两个人因为年龄的差异而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而且卡斯特纳很有创意,小星期二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小星期二说“要是你来做我的爸爸就好了。
”小星期二和卡斯特纳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离婚的话题,卡斯特纳讲说:“我认为,只有双胞胎的父母才被允许离婚,每个家长都能得到一个孩子,也可以互相交换,父母可能都不会注意到。
”你看这个作家多有创意啊,我反正是想不到这样有趣的话题的。
然后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的妹妹。
我在重庆考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我妹妹,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和我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我当时就跟她开玩笑讲说:“如果不是你每天和我聊天的话,我可能一整天都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因为我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还是很自觉很独立的,可惜了,也没有考上。
而且我妹妹,还时不时地买零食给我吃,这种买零食的行为也让我内心深处得到了安慰。
虽然我是姐姐,但是我一直在得到别人的照顾来着。
这种友谊,我终生铭记。
二.无论如何,抵制战争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永久的约定》,作者是黑柳彻子。
黑柳彻子是“豆豆”系列作品的作者,但是这本书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战争的。
伊拉克的孩子们,因为战争的缘故,有些人一生下来就会有先天性疾病,当时去援助的医生们,检测出来了孩子们的疾病,却没有药物抑制。
而且当地打仗时候落下的炸弹,含有一种叫做“铀”的放射性物质,孩子们只要接触到这种物质,就会身体不舒服,而且这种物质,如果按照自然状态让它消失的话,可能需要几亿年的时间,所以说,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到底有多么的严重呢?
隔着屏幕我都能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
还有些地方的孩子母亲,因为父亲被征兵入伍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母亲们只能说是....搞点这种行业勉强糊口,战争年代,即使是做这种工作,也不好赚钱的。
母亲们不仅仅是养不了孩子们,最后自己还得了艾滋病...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母亲的体内是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如果是自然分娩,不是剖腹产的话,孩子们在从母亲体内抱出来的时候,便会因为接触了母亲的血液而感染上艾滋病。
如果是剖腹产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可惜了,那里不仅仅剖腹产费用高,而且他们也没有钱去做剖腹产。
还有些地方,因为战争的缘故停水停电,这些人因为没有水和电,上厕所都没地方上,整座城市的设施都是完完全全瘫痪的。
没有电的话其实还可以说是早点睡觉,但是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些人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更加别说是吃饭了。
城市附近有一条河,但是河水早已经被排出来的污水弄脏了,没办法,你想要喝水的话,只能喝这里的水了。
哎,想想就挺难过的。
战争其实还是挺残酷的,我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说,抵制战争,让我们所有人和平相处。
儿童文学作家在第三帝国崛起时被迫害,诬陷其作品损害国家形象,同时与他的朋友汉斯发生的一个温情又感人让人思考的故事。
选材角度独特,主角是有思想的儿童和儿童作家,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切换到小汉斯成长的画面,成长后的小汉斯意识也展现得更加笃定,也颇有年轻时候的卡斯纳特的影子,还是个很帅气的演员出演的这个角色。
时代背景展现得很清楚,线索也简单清晰。
画面朴实,也不得不说德国的音乐确实棒,背景音乐出现得恰到好处,音乐也感人。
德國電影《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是改編自德國兒童文學家、編劇家、作家及詩人,卡斯特納和一名七歲男孩間的真實故事。
這位抱著不婚主義,而且完全討厭小孩的文學家,不但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更獲得安徒生勛章。
這段歷經威瑪共和國、希特勒上台到倒台的忘年之交,用的是溫馨不煽情的拍攝手法,卻每每在幾個真摯的鏡頭下,催我熱淚。
我好喜歡這位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員(他今年16了啦),自信又活潑的演出,讓人打從心底喜歡。
而男主從容自在的演出,與之前看的德劇及電影,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他是波士頓音樂學院畢業的,畢業後從事音樂劇一段時間後,才改走電視電影)在查男主資源時才赫然發現,我下午偷空看另一部德國電影《最爽的一天》(最美好的一天),居然是男主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耶可惜我時間不夠,沒能看完。
#一開場的流暢度及氣味讓我聯想到海上鋼琴師#最後呈現小男孩演出電影的真實片段時徹底打趴我眼淚不自覺直流#雖然沒有拍出希特勒暴行但從他們經歷的事情上可以感受到肅殺氛圍
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的傻大人。
周云蓬在他的《绿皮火车》里这样写到。
表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暴行,这个题材的电影看了不少。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依然打动了我。
抛开种族歧视和大屠杀等一切被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深刻批判的元素不谈,电影中传达的友谊与爱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惯用的手法,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复杂庞大的时代背景。
这样温暖的人文主义视角,能使宏大的题材在叙事方面有更强的亲和力与带入感。
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简单地故事和线索,却使人咀嚼到深刻的苦涩。
孩子——最透明、纯净的幼小生物,别说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
正因如此,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和缓慢转动却不可阻止的国家机器,才会在平静缓慢的节奏中产生巨大的反差色彩。
观影时,我竟产生了完全超脱于电影之外的茫然思索。
人类是多么智慧而愚蠢的动物。
我们发明了诗歌,在琴键中弹奏出悠扬的乐曲,还会在阳关温暖的午后与朋友促膝长谈,喝几杯咖啡聊以慰藉每一天的日落黄昏。
我们发明了信仰,复以意识形态控制大众的思想,我们因为个人或国家民族的利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动战争,不惜血肉,杀戮征伐。
让暴力肆虐,瘟疫传播。
阳光下的每一天似乎都能在历史长河里找到相似的影子。
否定抑或肯定,徘徊犹豫抑或勇往直前,恍然大悟于壁上的影子,抑或囿于洞穴之中继续暗无天日的生活。
“看到坏事发生却不阻止,这和做坏事一样可恶。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台词,在寻常处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不流于说教。
以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成长的迷茫,表达对战争的反思,手法也很巧妙。
罢了,也许真理不在这里,但真理一定尚在某处。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友谊,是电影一以贯之的主线,隽永绵长。
被永远禁止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和最终在前线为邪恶的战争奉献生命的孩子,他们的密码是注定被世人铭记的“埃米尔”。
德国二战视角反战电影。
以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在那段黑暗的第三帝国统治时期,这位文学家和他忠实小读者汉斯的忘年友谊犹如黑暗中一点星光闪烁。
埃里希·卡斯特纳(1899年2月23日 - 1974年7月29日)曾于1960 年获得国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勋章,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秋天,他出版了他最着名的儿童读物《Emil und die Detektive》,也因为这本书,他最忠实的拥护者汉斯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小家伙给这位崇拜的作家写信,甚至登门拜访,后来汉斯在1931年卡斯特纳编剧的同名电影里饰演了一个角色“小星期二”,这段往年交的友谊也刚刚开始。
Emil und die Detektive(1931年)海报
1933年,魏玛共和国在元首希特勒的上台后结束,而和平主义者卡斯特纳因反对纳粹政权,加之他没有像很多文化界批评专政的文人一样流亡国外,曾一度遭到盖世太保的审问和威胁,他们焚烧他的作品,指责那些书违背了“德国精神”,而卡斯特纳则认为留在柏林能更好地记录事件,他曾写过一首小诗表明立场「我是萨克森州德累斯顿的德国人,我的祖国不会让我离开,就像一棵长在德国的树,可能会在那里枯萎。
」
为了不影响“小星期二”,他勒令那孩子以后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汉斯偷偷收藏起了作为禁书的卡斯特纳先生的著作,直到若干年后,“小星期二”成长为“大星期二”(最感动的是那只腊肠犬还陪伴着战争动乱下的男孩),他偶然看到报纸上登出卡斯特纳先生去世的讣告,他为了确定这个大朋友是否安好又来到了拉斯特纳先生的住所。
再次相逢的忘年交在那样的岁月已然带给对方很多喜悦,即使身在纳粹统治的阴影下,这位少年依旧保持着正确的三观,不抛弃自己从小的有犹太血统的玩伴,可见童年时期他受到卡斯特纳先生的影响有多深远。
而二战后期,兵源匮乏,德国前线开始疯狂的征兵,那些无辜的少年们都被迫参战,汉斯也未能幸免于难。
虽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张讣告,但战争的残酷溢于言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年人犯下的错,挑起的战争,最后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要成长为青年的孩子们去送葬和善后,元首帅军的铁蹄之下摧毁的不仅仅盟军国家千万个家庭,也让德国本国的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1944年,卡斯特纳在柏林的住宅在爆炸袭击中被摧毁。
1945年,亲历了德累斯顿的轰炸的卡斯特纳在他的自传“ 自杀传奇”中为德累斯顿发出哀叹「我出生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即使你的父亲,孩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不能让你看到它,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在一千年中,她的美丽被建立起来,在一个晚上被彻底摧毁了。
」 电影几乎没有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疯狂,而是透过主人公的经历去侧面表露,汉斯战死之后,卡斯特纳先生再未写过关于第三帝国的小说。
除了两人以外,《Emil und die Detektive》这部电影里的其他儿童演员都未能从战争中幸存下来,汉斯和其他27761位阵亡者一起被埋葬在科博沃的士兵墓地里,「口令是埃米尔」这句台词已经是绝唱。
这部影片中,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甚至被烧掉了。
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并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影片一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
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
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等待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还有很多其他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苦痛。
小男孩汉斯是他的书迷。
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所以就算,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
汉斯也没有放弃,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
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剧透预警——————————非影评 是观后感—————当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任何其他美好事物,只要撞上了战争,都会被破坏的粉碎。
看到《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电影简介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结局可能并不好。
有关二战,总是越了解,越心痛。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段忘年交,埃里希·卡斯特纳和他的小读者汉斯。
看完电影的前半段,我还有些小失望,觉得它配不上影评网站上8.3的高分。
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
这部电影很像《时空恋旅人》,前半部分比较平淡,叙事娓娓道来,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但后半段情感渐起,通常这时观众才意识到,之前平淡生活的剧情已经是全篇最和平安稳的部分,而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斯特纳与汉斯的相识是在二战开始前,他们的故事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战后。
所以,影片内容也是从平和走向紧张。
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记录下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变化。
Ⅰ.书籍封皮的变化在影片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电影片段)这一系列变化,让人想起了二战前夕,许多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也被威胁,不允许再写作,作品还背上“劣等文化”等污名的事情。
这也让我联想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一句台词:“我从未因思想而受审过。
”精神,思想等,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不敢断言包含某类意志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但以一种意志去压制和清除另外一种乃至多种意志的行为一定是欠妥的。
我们需要细细考量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哪些,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以后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后果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会作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的。
当某种思想被打压,被雪藏,被遗忘,这也意味着一个族群会走向没落,不管这个族群是大是小。
Ⅱ.咖啡厅的变化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这家咖啡厅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物是人非。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德国局势越来越紧张,不过卡斯特纳依然经常去咖啡厅。
他偶尔会悄悄问咖啡厅老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笑话。
(电影片段)这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我无法想象,连笑话都要小心翼翼地讲,大笑都可能成为罪行,这是怎样一个压抑又痛苦的社会。
Ⅲ.名字的消失这又是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细节。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漫画《父与子》的作者),还有其他很多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我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懂得署名对作者而言有多么重要。
在作品上看见自己的名字,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你可以说这种情感大多是类似的,但仔细品味其实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
而在卡斯特纳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能充当幕后写手,甚至还要背着良心给纳粹做事,卜劳恩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电影片段)这就是战争带来的苦楚。
名字是证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过的重要痕迹,而纳粹做的正是要强行抹除这些所谓“劣等文化”创作者的痕迹,逼着卡斯特纳等人抛弃名字,抛弃身份,抛弃所有社会关系。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东西被迫中止,有的东西被迫开始,大家都身不由己,畏缩求生。
Ⅳ.观念的变化卡斯特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电影片段)而汉斯长大后,想要去帮助他的朋友沃尔夫时,卡斯特纳又这样说:(纳粹当时正在砸沃尔夫家的理发店)
(电影片段)这是两难的选择,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汉斯向卡斯特纳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问题。
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希望自己如果面对类似情况时,所做的行为不会让更多人受伤。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的并不是更好的那个,而是不那么差的那个。
电影结尾,卡斯特纳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但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离去,最忠诚的小读者汉斯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战争的结束,对他来说,既是解脱,也是哀悼的开始。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作者:HardTime
(一个喜欢写观后感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年纪大了,就会有耐心看一些“很闷”的片,这次推荐一部德国片《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2016年的片子。
这个故事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真实故事”四个字,很考验拍的技巧。
讲一个很传统的升级打怪成为人生赢家的招人眼泪的故事,会有我这种“贱人”吐槽味精味太浓。
如果拍的真的太真实,只怕观众席上没有几个我这样的闷蛋看完不睡着。
这部片子是讲二战前夕希特勒卷土重来的这段时间里,一个作家和他小粉丝的故事。
一战过后德国的力量是有点被削弱的,作家是一个反战人士,他觉得希特勒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且应该很快完蛋。
作家写的书,诗和儿童文学里面包含着对和平的爱好,当然可以被解读成反战的政治意图。
那他肯定就是“被斗”被禁言,出版的权利也被取消。
但是他有个小读者,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爱好他的文字,甚至为他自己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独立思想——继续和犹太同学做朋友。
结局是这个🧵粉丝少年被征兵,为二战中的德国战死沙场。
作家是个识时务的人,他自禁言后就不再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写喜剧混口饭吃,于是经历了种种逃过了征兵走过了这段复杂而混乱的历史。
情感上他为了“非真理”却没有选择而现身的孩子们扼腕叹息。
作家曾经觉得反犹不会持续良久,然历史却狠狠地给了耳刮子。
一些看似“不正确”“很极端”的东西,生命周期往往比大家想的长久。
因为这个背后有复杂的利益集团的勾连,舆论和媒体的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冗杂的信息中抽离,保持独立的思索,做平和的自己,看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刚才在跑步机上边走边听毛不易的《借》的时候,忽然领悟出来的。
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卡斯特纳这个人。
他最后幸存下来了,父子的作者自杀了,汉斯死在了战场上。
刚才,我突然明白了,我要像卡斯特纳学习,做一个清醒的人。
愤怒冲动绝望都是最自然的反应,可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
也许在黑暗里,保存自己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吧。
我记得剧中有次他和父子的作者对话,大意是,他说我们要尽可能保证我们的清白,父子的作者说,在猪圈里你怎么可能保持清白。
后者说的是没错。
但我想,卡斯特纳内心里是存有了一份不被污染的地方,这块地方永远不会被污染和侵犯。
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会竭尽全力去守护这份清白。
人在最无奈的时候,更需要清醒、耐心,和一点坚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完全没有选择,是我们让自己陷入了绝望。
我知道这不怪他们。
但正因为有更多的卡斯特纳这样的人活了下来,德国才成了今天的德国,他们记录了历史,他们讲述了过去,德国才会不断做反思,才有更民主自由的社会。
我会带着卡斯特纳的精神继续生活。
121岁生日!
🎂🎂🎂他写了那么多童书,到1974年去世前,总共写了35种书,在世界各地谈论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时,总被和格林兄弟相提并论。
他曾说“童年是一座灯塔……只有那些已经长大,却依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他却终生未婚。
因为曾经也靠给杂志画连载谋生,所以难忘剧中副线,关于海恩里希-奥赛尔,就是他用卜劳恩作为笔名,画了《父与子》。
奥赛尔比卡斯特纳小4岁,毕业于莱比锡艺术学院绘画专业。
剧中出现他时,在柏林里昂咖啡店里一群文艺青年中,是对生活最热忱的那个。
剧中关于他的温馨情节,是在医院,那个不安中期待的准父亲。
后来,看到儿子降生时,又幸福得满脸洋溢。
那年奥赛尔28岁。
纳粹刚上台时,身为犹太人的霍夫曼就受到影响,
但他的名气和才艺给了他自信和希望,以卜劳恩为笔名继续在柏林生活并创作。
1934年12月,《柏林画报》开始连载《父与子》,随后每周一个故事,直到1937年,一直被大众喜爱,也出了单行本。
奥塞尔是个好父亲,剧中有请卡斯特纳专门来为儿子克里斯蒂安扮演圣诞老人,过尼古拉斯节的情节。
但1937年后,纳粹继续对奥塞尔迫害
他被禁止发表作品,但依旧热忱地创作,希望艺术能唤起纳粹的宽容。
但1944年,纳粹开始发动战争时,他再小心谨慎,也无法逃脱。
他和好朋友《人民报》的编辑克瑙夫一起被捕,在审讯前夜,自杀于监狱,年仅41岁。
凯斯特纳一直关照奥塞尔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熬过战争,长大后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一直活到本世纪初。
整体感觉有点仓促。
最后才点题,一直很拖沓。两分给题材。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反战善讽名作家,黑暗时代忘年谊。感念粉丝一片情,挥笔入文永留迹。战祸连年谁之过?青葱少年丧铁蹄。侧写乱世纳粹狂,人性微光可珍惜。
故事不错,电影一般
这部电影和其他纳粹统治时期的电影不同,这部基本绕过了残酷的场景描绘,只留下了温情的画面,但是战争的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却贯穿始终。
983
7.8 读者是最忠诚的
旷日持久的时间线以后真实的死亡太有力量,结局出来像在打人耳光。以记录为使命的文学者很值得敬佩,不然无意义赴死的年轻士兵们将死得更无意义。
还可以 故事情节什么的只能说的过去了。
呃 是对外国片有什么滤镜吗 我觉得一般般呀 咋评分还这么高 普普通通的故事 平平淡淡的交代 二战这个大背景其实人物也有自己的精彩的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 ,但它会押韵。历史每一天都在现实中上演,虽然它终将过去,虽然暂时的谬误抵不过永恒的真理与人性光辉,但假如这占据了你一生的大部分年华,假如它夺去了你的生命,一切就更加徒劳和让人唏嘘。
电影中没有过多的战争场面,而是从更多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故事,侧面批判了战争的残酷。
管中窥豹。以后方的视角重述二战期间的德国经历的变迁。
真实事件改编,作家可以屈尊苟且,更换身份在纳粹环境中求生,他的读者却只能为了理想奔赴前线
忘年交
画面干净而不失质感,看着很舒服!情感越真挚,战争越残酷,这样几乎没有一丝正面战争刻画的电影,仍然感到当时政治窒息的压抑,还是有可看之处的。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但愿那样的时代不再来……
迷弟和爱豆的德国文革故事 设定很常见 胜在故事讲得精细 后半段精彩纷呈 台词也好
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