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敦刻尔克

Dunkirk,邓寇克大行动(港),敦克尔克大行动(台),敦刻尔克大撤退

主演: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奈林·巴纳德,汤姆·哈迪,马克·里朗斯,巴里·基奥恩,基里安·墨菲,詹姆斯·达西,肯尼思·布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7

《敦刻尔克》剧照

敦刻尔克 剧照 NO.1敦刻尔克 剧照 NO.2敦刻尔克 剧照 NO.3敦刻尔克 剧照 NO.4敦刻尔克 剧照 NO.5敦刻尔克 剧照 NO.6敦刻尔克 剧照 NO.13敦刻尔克 剧照 NO.14敦刻尔克 剧照 NO.15敦刻尔克 剧照 NO.16敦刻尔克 剧照 NO.17敦刻尔克 剧照 NO.18敦刻尔克 剧照 NO.19敦刻尔克 剧照 NO.20

《敦刻尔克》剧情介绍

敦刻尔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畏:中途岛之战胡桃夹子和魔笛公主致命射杀狄仁杰之借尸还魂回来后填满圣诞坏公公双重爱情曼哈顿爱情故事超时空要塞F背叛非礼勿言应尽的反击好想告诉你第三季惹鬼回路红辣椒俱乐部错心超能外星人大红包仿生人间刑警本色卧底全世界都不如你诱惑街头猪猪侠大电影·星际行动帅哥不可以王牌特工2:黄金圈莲花太子血色黎明被众神捡到的男孩第二季野战惊魂2

《敦刻尔克》长篇影评

 1 ) 留得青山在

总有剧透的。

最好是看过片子再来读影评。

我看片的切入点是花痴,跟着演员看片,不跟导演。

这些年最让我死心塌地的导演是拍了《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的龌龊司机家姐妹,这个没有办法,《黑客》于我,那是inception级别的电影。

说到Inception(《盗梦空间》),其实很多诺兰的片子看的时候很爽,看完并不特别想看第二遍,虽然他用过贝尔,用过贝尔的片子,我就会再去看一遍,比如蝙蝠侠系列和The Prestige(《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真的特别好。

《盗梦空间》的视觉当时非常惊艳,也喜欢“概念植入”的想法,然而小李多看实在没有胃口。

《星际穿越》我喜欢的是面向宇宙的视野,故事本身不太感冒。

他爱玩的花哨技巧和时间线,对我来说并不神秘复杂。

(注:贝尔是我的后宫)所以对诺兰没有包袱,喜欢的片多看一眼,不喜欢看过就算。

《敦刻尔克》有点不同,里头没有我的后宫,好像也没有潜在后宫,却去看了第二遍。

(Cillian Murphy一直喜欢,但没有爱上,朋友说你要去看Peaky Blinders。

嗯。

这且按下不表。

)《敦刻尔克》的技巧已经不花哨了。

一周一天一小时的时间线,稍加留心很容易明白。

这个技巧也很实用,为的是搭建敦刻尔克撤退这个事件的时间和空间感,并在最后制造高潮,高潮就是三条时间线终于会合,民间船只抵达海滩,主角小哥被从水里拖上月石号那一会儿。

也许因为诺兰不再刻意炫技,同时《敦刻尔克》的调子实在质朴,才踏实地喜欢了它。

也可能因为对这个片子没有任何预期。

诺兰用一个节点呈现敦刻尔克撤退的8天,33万人的获救,和将近7万人的牺牲。

他没有把这40万人全部表现出来,海滩始终只出现了一段,城市只有一角,飞机只有几架。

很多人死去,更多人活下来。

基本上,观众看到的,就是当时一个士兵能够看到的。

然而,对于这场撤退中的绝望、艰辛、残酷和壮烈,观众全都感受到了。

在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的敦刻尔克,一个盟军士兵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肉,敌人的子弹和炮弹当然会杀了你,你的死活全取决于你站/蹲/趴在哪里;大船会杀了你,如果它沉下去之前你没游出来或者跳错了边;碧蓝的大海会杀了你,如果你的飞机迫降了然后舱门打不开;绝望会杀了你,如果你一次次逃离失败,完全丧失了活下去的意愿;甚至你的队友也会杀了你,他们为了上船就把你抬到了船上,然后船就炸了,如果他们不抬你,你在海滩上说不定能多活一会儿... ...你死了就死了,哪怕之前做了多少努力和挣扎甚至救了别人;你活下来就活下来了,哪怕之前有那么一会儿你是个混蛋。

看完电影,观众会和那位眼盲的接待大叔一样说:活下来就够好了。

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生存。

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

留得青山在,愚蠢的人类过境之后,树木还会长出来。

然而那些死去的,和所有抗争过努力过的,我们要记得他们。

这中间包含了我们愚蠢的人类仅有的一些可取之处。

悲悯。

而战争,丝毫不值得拔高和美化。

以上是看过《敦刻尔克》想到的。

作为观众,我不能对一部电影要求更多了。

为了传达这些想法,诺兰所用的画面、剪辑、音效和演员,无不妥帖。

如果心中没有预设,只用自己的感官去全心感知这部电影,应该会喜欢的。

如果心里想着诺兰是大神,这是大片它将烧脑,敦刻尔克是大事件,Harry Styles是小鲜肉...... 那就不好说了。

可惜,如果您没有看过电影却读到这里,也已经有了预设了。

Inception真的是非常强大。

因此还是佩服诺兰一下。

最后,点评一下本片的帅哥(9月1日循众要求多加两名 / 9月4日意识到自己不够兼收并蓄又加了几名。

捂脸):青少年组第五名:

Barry Keoghan 演乔治。

这部里他并不出彩,不过这位爱尔兰小哥似乎很会演戏,来头不小。

青少年组第四名:

Aneurin Barnard 演法国小哥。

其实他的颜足以排到头牌,可能我对他没有什么感觉吧。

青少年组第三名:

Fionn Whitehead 演主角Tommy 青涩脆弱诚恳青少年组第二名:

Tom Glynn Carney 演小船东Peter 优雅青少年组第一名:

Jack Lowden 演飞行员Collins 金发碧眼 一句好整以暇的afternoon秒杀无数中老年组第四名:

肯叔Kenneth Branagh到哪里都是大牛,这部里头不够出彩,是因为我觉得他的功能就是一个交代必要军事背景的花瓶。

虽然是花瓶,他也演得非常好。

中老年组第三名:

Mark Rylance 演月石号船主 爷爷年轻时肯定非常美中老年组第二名:

James D'Arcy 演一个高个军官 忘不了他在《云图》中的演出 嗯其实他一点也不老中老年组第一名:

Cillian Murphy 其实可以用你的眼睛淹死所有的德国人呀。

诺兰最宠的很难说是墨菲还是哈迪。

我觉得是墨菲,因为他的戏份最精彩。

特别奖:

Tom Hardy没法排名。

他实在是帅出天际,尤其在本片里。

可是,不露脸你叫我怎么办?

诺兰心里肯定对Tom有非常特殊的情结。

Harry Styles 我完全不知道他的来头,虽然听说过One Direction。

啦啦啦。

他在本片里洗尽铅华,演得很好。

不过颜值比不过其他小哥呀。

你们不要打我。

 2 ) 借地推几部喷火题材电影电视剧

Dunkirk明显红了喷火战斗机和Farrier/Collins这对喷火飞行员,论人,喷火组有名机、制服和颜值加持,可以同时满足三种观众--飞机控、制服控和颜值党--的需求,红,自是毫不意外,比起地上摸爬滚打的,天上飞的自然帅上不止那么一点,要不那句俗语,“陆军土,海军洋,空军都是小流氓”怎么流传下来的?

论机,此前喷火式战斗机的鼎鼎大名大概只局限在军迷领域内,Dunkirk一上映,顷刻堪称家喻户晓,人人嘴上都是一句“喷火啊,好帅”,可以说,诺兰煞费苦心“卖”喷火、甚至借Mr.Dawson这个资深海员之口强行、先知式卖喷火,是成功了,然并卵,除了推动模型销售,大概也不能怎样了,毕竟再有钱的人现在想买一架能开上天兜风的喷火也是不容易的。

关于当了背景板,连脸都没露一下就挂了的三机编队的长机飞行员,是由Michael Caine配音的,MC当年在Battle of Britain里扮演了一位Squadron Leader,最终也挂了,座机在空中直接爆开。

但他的飞行员姿还是可以放在此处,供大家脑补一下长机的丰采的。

MC和Plummer两位Squadron LeaderDawson作为一位牺牲的飓风飞行员的父亲,对喷火有着深沉而热烈的爱,当喷火三机编队在月光石号上空掠过时,他仅凭发动机声音就能辨别出那是喷火(不是飓风),并发表了一通诸如“喷火,Rolls-Royce Merlin发动机,海峡上空最美妙的声音”或“喷火,史上最伟大的战斗机”这样的赞美,令观众为之感动。

讲道理,飓风装的也是Merlin III发动机,仅凭声音如何分辨?

再者,空军部36年才下了喷火订单,38年5月喷火试飞员Quill才飞了第一批量产机,认为她和原型机基本无差,38年8月第一架喷火才服役,接收她的是19中队,从38年8月到40年5月这段期间,喷火经受了什么实战检验?

虽然她的性能确实优良,但一款战斗机实战表现才说了算嘛。

Dunkirk这才是第一步呢。

在影片当下就让Mr.Dawson如此赞美/吹捧喷火,不免令人怀疑他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言归主题,电影大家见仁见智,我就不多发表意见了,只想借地介绍几部关于喷火的电影电视剧,拍得相当少,但还是有那么几部(如有疏漏,请大家踊跃补充):Battle of Britain,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全明星阵容的全景式巨制,飞机搜刮得多,双方战时王牌(Tuck和Galland为代表的一堆人)当的技术顾问。

Reach for the Sky, 讲无腿喷火王牌Douglas Bader的,勉强算传记片,不是太详实,Galland这些好基友都没出场,我看之前还特别期待他和Rudel的会面呢,结果并没有。

Piece of Cake,六集电视剧,一个喷火中队从法国战役到不列颠之战的过程,黑色讽刺剧,里面的喷火飞行员大都很欠揍,不是传统的“The Few”的光明形象,全剧给我印象最好的飞行员是有国情和军队习俗差异、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74中队呆过的美国人外援Hart。

但此剧的人物塑造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讽刺手法上和讲一战德国空军的Blue Max(《蓝马克斯》/《蓝勋飞行员》)甚为相似,比如两者里都有的钻桥洞死人的重要镜头。

英国人不吝自黑的精神在剧中发扬得淋漓尽致。

(突然想到,ep1里英德之间刚进入战争状态,在泰晤士河口上空,Blenheim把喷火当成了Me109,喷火把Blenheim当成了Ju88,于是悲剧了……这一友军交火事件,也许是讽刺的Battle of Barking Creek,1939年9月6日74中队和56中队的友军交火事件,以74中队Malan带队的喷火击落56中队的两架飓风告终,一名飓风飞行员死亡,这是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场伤亡。

我本命中队的黑历史啊……)A Yank in the R.A.F,北佬参军记,美国拍的,Tyrone Bower主演。

此片告诉你RAF飞行员怎样在Dunkirk刷存在感。。

片尾有个约10分钟的喷火大战109的空战戏,是由RAF方面协助拍摄完成,合作的喷火中队打完BoB当时正在休整。

The First of the Few,喷火之父、飞机设计师Reginald J.Mitchell的传记片,此片由Leslie Howard自导自演兼制片,也是这位伟大英国演员的最后演出,43年他被纳粹空军击落。

影片中的飞行员配角们由打过BoB的真实飞行员扮演。

喷火虽然是二战中的皇家空军名气最大的战斗机,关于她的影视题材却并不多见。

尽管BoB里也劳苦功高的飓风相形之下更难得出现在大小银幕上。

希望Dunkirk是一个好的开始,能推动今后更多的喷火、飓风题材涌现。

那么诺兰“卖喷火”就是个大恩典了。

以上提到喷火之所以用“她”,是因为喷火试飞员Jeffrey Quill说的那句话:‘Here’, I thought to myself, ‘is a real lady’.

 3 ) 《敦刻尔克》观影外挂包,你知道或不知道但必须要知道的细节们

财哥表示,他要来写一写盟军到底是怎样怂到敦刻尔克的,于是我就帮他发了一发文/旺财1940年5月26日,海风呼啸,大雾弥漫,铅灰色的汹涌海浪拍打着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

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

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敦刻尔克海滩,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

元首拿出了几乎全部家当(两个坦克集团,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要把这支从1939年9月1号开始,只宣战不打仗的联军彻底消灭在法国的敦刻尔克海滩边。

此时,元首斗志昂扬,在欧洲大陆简直是横着走。

十多天之前的5月10日,德军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国家。

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欧洲大陆,直击英吉利海峡。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四十多万名英法联军被元首撵着,严严实实地被包围在法国北部法兰德斯地区。

英国和法国面临着失去国家所有能打的青壮年的危机,大西洋对岸的丘吉尔算了算手里的家当,清了清嗓子:要么,同志们努力努力,咱们争取运个三万兄弟回来?

……为啥英法联军怂成这样?

这还要从法国人修的那条固(mei)若(sha)金(luan)汤(yong)的马奇诺防线讲起。

马奇诺防线——它和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同名。

这玩意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耗资50亿法郎。

(后来冷战的时候法国人又把这玩意重新拿出来用了一段时间,1962年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价格不菲的旅游景点)这条牛逼哄哄的防线主要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

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

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听起来不错对吧?

当时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在修防线的时候偏偏绕过了靠近比利时边境那块崎岖的阿登森林(当时法国人认为元首的坦克师没法通过那种鸟不生蛋的鬼地方)。

于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纳粹德国A集团军利用坦克部队奇袭了阿登森林。

德军就这么绕过了法军最依仗的堡垒,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巴黎,就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元首的坦克师面前。

就在这次奇袭之后,可伶的比利时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直接投降了,留下一脸懵逼的英法联军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站在敦刻尔克海滩边上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英国人带走的比利时人都比法国战友多,以至于负责殿后的40,000法军最后都来不及撤退就直接被德国人送进了战俘营!

正所谓,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敌那啥一样的队友)从1939年9月,英国人就打着“宣战”的旗号,“动口不动手”。

事到如今,你是想打也得打,想跑也得打,真刀真枪再不往外招呼,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兄弟们可!

就!

回!

不!

来!

啦!

Collins小哥然而英国人剩下的家底也真是少的可怜,除了几艘大型的驱逐舰,英国本土都没剩下什么可用的船只了。

海军中将拉姆齐大人灵机一动,发扬了天朝光荣传统,发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撤(tao)退(pao)过程中,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了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861艘,其中还有豪华游艇。

所以,诺兰老师讲的,英国人从小就听说的“敦刻尔克精神”,就是英国版的豪华逃命大全“四渡赤水”。

《敦刻尔克》是一部文艺青年看了会赞不绝口的史诗。

然鹅!

对于各位军迷小伙伴来说,什么配乐啦构图啦艺术处理啦,再牛逼也比不上鱼雷击中游轮的那一声巨响啊!

为啥会有鱼雷呢?

这就是导演懂行的地方了。

熟悉二战的小伙伴们想必都知道“狼群战术”——这是一种以多艘潜艇集结攻击,使得破坏战的成果大幅提升的作战方式。

由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发明并付诸实践。

恐怕在英国人从全国各地紧急征召的各种大型船舶千里迢迢到达敦刻尔克之前,它们就已经被德国人的潜艇盯上了。

可惜的是,当时急于回家的英国人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大型船只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击沉了!

在影片里,每个讲到“U boat”的士兵脸上都是一副见鬼的表情。

恐怕比见鬼还可怕!

Cillian Murphy所扮演的PTSD小哥一开始搭乘的船就是被鱼雷击沉的!

导致他被救上来之后密闭恐惧,再也不敢进船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逃命千万别扎堆!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撤(tao)退(pao)靠渔船,英国本土能打的军队为0,要保护撤(tao)退(pao)的陆军,只能靠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喷火式战机了。

在电影里,敦刻尔克的故事被分成三条线讲述,“一周”线讲海滩撤退,“一天”线讲平民渔船,“一小时”线主讲空军,汤老师和Jack Lowden代表的空军组基本上是丧满全场的电影里唯一的英国民族自尊心体现。

然鹅,被他们驾驶喷火式战斗机追着打的德国BF109战斗机也不是吃素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科普一下这两种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Spitfire)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单发液冷式引擎战斗机。

(剧中喷火式第一次从道森老爷子头上飞过去的时候,他看也没看一眼就直接说道:超级马林制造,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

)传说中他就像一个美丽而娇蛮的大小姐:虽然设计复杂让设计师伤透脑筋,在试飞阶段更是几次险些坑死了驾驶她的试飞员!

但其优美的气动外形和接近音速的俯冲速度在当时简直是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当然要是气动不行的话 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也不可能驾机滑翔这么远对吧?

Spitfire作为不列颠民族工业的骄傲,喷火式不仅在敦刻尔克挽救了数十万英法联军,更是在一个月后开始的英伦空战中大放异彩:她和顽强的英国人民一起捍卫了不列颠的领空,硬生生的把元首挡在了海峡的另一边。

日后更是转战整个欧洲、亚洲和北非。

可以说半个地球都留下过她战斗的英姿。

(当然德国的BF109也是一路追随,相爱相杀,不离不弃)在影片“空中一小时”的时间线中,RAF的飞行员们驾驶着他们的喷火式战斗机从英国本土起飞,当时,英国最大的军用机场就是位于伦敦的希斯罗机场(对,就是今天英国最大的航空港,当年就是靠做空军基地起家的)。

当他们到达敦刻尔克时,油表显示机内燃油还有50加仑(约等于222.27 公斤)于是飞行员们给自己留下了40分钟的空战时间,也就是说40分钟以后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返航。

(任务油量=出击用量+返程用量+滞空时间。

喷火式战斗航程760公里,即使他们从英国最东边的机场起飞。

到了时间也必须返航!

这已经是挂载了副油箱之后的极限了。

)然而,天空中仅有的几架喷火式最后却都没有返航!

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更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主动放弃了返航,和对面的德国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甚至在机内燃油耗尽后处于无动力的状态下时又多敲下来一架德国人的轰炸机!

那么问题来了!

气动性能再好的飞机能不能在无动力的状态下还能保持和轰炸机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呢?

这真是一个“剧情需要纯属巧合”的问题。

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英勇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动容。

在影片的结尾法瑞尔绕场一周,迫降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

他在销毁了自己的座机之后,以一个英雄的姿态被德军俘虏。

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应该难逃被送进集中营的命运,至于他能不能活到五年以后,二战胜利,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问题又来了,培养一个空军的飞行员需要150小时理论课程,220小时飞行时间,所以说一个王牌飞行员的价值可以换多少陆军马鹿啊!

而另一边,同样是液冷式引擎战斗机的BF109使用梅塞施密特Jumo 210发动机。

与喷火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BF109和喷火式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生的对手,以至于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喷火式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汤老师在影片开头的那一场空战中打的这么吃力,瞄来瞄去都瞄不住)

BF109有意思的是,在BF109开发之初,德国人尴尬地发现他们刚出厂的原型机居然没有适合的发动机!

怎么办呢?

找对岸的英国人啊 经过一番谈判,劳斯莱斯很快就答应了德国人购买梅林发动机的请求(对!

你没有看错!

就是一样的发动机!

毕竟谁会和小钱钱过不去呢?

)那时是1935年,离纳粹德国席卷欧洲还有4年,你们说英国人要是知道了当年此举造就了一个在未来10年最难缠的对手,会不会分分钟想跳大西洋啊?

在影片中,除了BF109之外,德军阵营中还有另一款被英国飞行员视为重点猎杀目标的恐怖轰炸机——当它每次呼啸着掠过敦刻尔克沙滩的时候,所带来的就只有爆炸, 恐惧和死亡.......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Ju 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

JU87俯冲轰炸机Ju 87俯冲轰炸机这个最拉仇恨的大块头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它那双弯曲的鸥翼型机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

它在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中取得非常大的战果能,1940年后纳粹德国空军在非洲战场及东线战场大量投入这种轰炸机。

Ju 87俯冲轰炸机不但给予地面目标大力的打击,其独有的发声装置所发出的尖啸声,同时也对地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尤其是大家在看IMAX版《敦刻尔克》的时候,你听到的轰鸣声据说会比当年更加恐怖!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到6月4号,英国的渔船在喷火式战斗机的保护和一片混战中运走了338,226人,给了丘吉尔一个巨大的惊喜。

于是影片最后,丘吉尔终于能够放下心来发表了一通冗长又煽情的演讲。

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惨烈的。

一共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共造成28,000余人死伤。

其中还包括一艘被英国政府征用的豪华游轮,造成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葬身海底!

那么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逃)退(命)是否意味Happy Ending呢?

错!

伦敦空战就在一个月之后。

影片最后,当飞行员Collins被BF109击落,差点因为机舱打不开淹死,被救上船去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逃回祖国,却一脸懵逼地被军需官谴责:where the hell were you的时候,他们都不会知道,一个月之后的英伦空战,将是这些撤回来的飞行员最后的表演。

 4 ) 《敦刻尔克》的唯一细节

在《敦刻尔克》的结尾,诺兰(Christopher Nolan)解放了被置于战争边缘两小时的我们,他让战斗机飞行员(Tom Hardy)滑过长长的海滩。

飞行员也恰好结束了时长一小时的飞行。

这个场景像是暴风雨之后的寂静,一场狂轰滥炸之后久违的缓和。

但空中飞行却远非这个场景的核心,在画面中心之后,我们看到一排排房屋,它们的立面形象——窗户、样式,毫无疑问仅出现于1940年后。

诺兰像是故意忽略了这些房子——这几乎能看作是他对历史事实的公然违反。

这个历史错误应该是出于诺兰对计算机CG技术的厌恶,他要求《敦刻尔克》是一种完整的体验,一场沉浸式的影像沐浴。

诺兰对历史描述的准确性不感兴趣,却对感官体验的准确性感兴趣;在《敦刻尔克》中,这种感官刻划的准确甚至脱钩于历史。

这是诺兰对现实的探索,他试图以毫米为精度,描绘我们的心理景观。

但问题仍旧存在。

当我们观看飞行员飞过长长的海滩,观众对他自己在电影中的位置产生了疑虑。

我们应该像Tom Hardy一样恐高吗?

一定要像他一样,带着痛苦与乡愁吗?

甚至,我们应该在那里,在机舱里面吗?

感官就一定是现实的吗?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曾经阐述感官和现实的关系:“一种感性的写作方式,品尝、沐浴一切,不等于现实主义”;“有些艺术是感官的,却不现实;有些是现实的,却不感官”。

除了感官和心理的同步,诺兰还能给我们什么?

这就是《敦刻尔克》里唯一需要注目的细节。

其余的细节都不再需要被挖掘、被单独陈述,因为它们都与诺兰的这个“感官的整体”无关。

这排建筑立面——窗户、样式,是湮没一切的感官洪流中,唯一的现实主义。

 5 ) 二刷之后,我看到了诺兰的野心

提前一周买《敦刻尔克》的电影票,看到我家附近常去的一家电影院排了一场零点场,而且还有黄帝座,就火速买了两张。

付完款后才发现,原来是普通的数字厅,根本就不是IMAX场,当时摔手机的心都有了。

一怒之下,又买了上映当天万达CBD的IMAX场,抢到了第八排正中的黄帝座。

从观影的感受讲,第一遍虽然看的是普通的数字厅,但因为是第一遍看,从头到尾都有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被配乐和声效彻底的震撼到了,心脏差点爆掉,这场的观影感受非常不错。

次日下午去二刷,万达的IMAX场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看了一场假的IMAX,整场的感受反而不如第一场。

二刷可以说,看的毫无感觉,一点神秘感都没了,一点可回味的都没有。

我在想,是这家的IMAX场的问题,还是我二刷的问题,还是这片子根本就不值得二刷?

看过诺兰电影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电影往往都需要二刷,因为太烧脑,第一遍往往看的很吃力。

正是因为这点,我一开始觉得二刷很有必要,结果发现,这部新片根本就不需要二刷。

我二刷选择IMAX场,观影体验都很一般,没有了第一场声效和配乐带来的感觉,我觉得是这片子的问题。

诺兰以往的电影,都会使用压缩时间的技巧,将故事处理的非常复杂,让观众想看懂电影,有种挑战智商的优越感。

这次的《敦刻尔克》也玩了时间的概念,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了,就是40万士兵在防护堤海滩上的一周,英国民众自发响应政府,参加海上救援的一天,还有英国空军开着喷火式战斗机在空间歼灭敌军的一小时。

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叙事线,逃亡的年轻士兵,防护堤上的军官,月光石号救援船的民众和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四组人物平行剪辑。

压缩时间和平行剪辑都是诺兰以往招牌式的叙事技巧,比如说他的《盗梦空间》,几层梦境里的时间概念都不一样,一层梦境影响着上一层梦境,几层梦境是几条叙事线,几条叙事线采用平行剪辑。

诺兰的电影,只要一到第三幕的高潮,采用的都是平行剪辑,甚至《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那样的电影,第三幕的平行剪辑会让觉得笨拙。

到了《敦刻尔克》里,诺兰把以往电影里第三幕的技巧扩展成了100分钟的电影,现在整部电影就像以前的一个第三幕,三条叙事学,四组人物采用平行剪辑,从开始到结尾基本上就是100分钟的高潮戏。

这次的时间概念,并没有烧脑的东西,只有一个三条叙事线到某个时间点同步的设置,剪辑上有两处在凸显两个相遇的时间点,剪辑上可能会让第一次看片的观众反应几秒,然后就没有难以理解的东西了。

所以时间的概念,在这部电影里,听上去是诺兰一贯的技巧,但从叙事的效果上,时间并没有起到让人惊艳的效果,就算片子不提这个时间的概念,三条叙事线这么平行剪辑,从叙事效果上看,结果也是一样的。

不过这里时间的概念,还有一层叙事的功效,就是凸显时间的紧迫感,它像一种时间倒计时,可以有效的放大故事的戏剧张力。

这里的时间概念,就像很多电影第三幕的时间倒计时,起到最后一秒钟营救的效果。

而且整部电影想要凸显的都是这种跟时间赛跑的争分夺秒,包括汉斯·季莫的配乐,采用的谢泊德音阶也是为了这种效果,音乐一直让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从电影一开始第一声枪响,这张紧张感就在配乐和声效剪辑的夹击下,一刻都没有停歇。

这部电影的紧张感,很多都来自拍配乐和声效。

很多人诟病这次的配乐太满,无处不在,可能是这次台词太少,情节太简单的原因,配乐一直就像我们的心跳,有一种错觉,仿佛一旦跟不上配乐的节奏,我们的心跳就会漏掉几拍。

而子弹和轰炸的声效做的同样很震撼,加上故事的极简处理,我们看不到敌人,只感觉到危机四伏的现场,只有主角们是暴露的,子弹可能从任何角度飞过来。

电影第一发子弹打出来,声效有点吓到我了,第一遍的观影感受,那种不安感和紧张感跟《血战钢锯岭》的观影体验差不多,是一次非常棒的感受。

将传统电影的第三幕扩展成100分钟,加上故事层面上的极简处理,这种做法非常的独立电影,这对诺兰来说,是一次很有实验性的尝试,毕竟是拥有1亿美元的大投资,是这种体量的好莱坞大片。

从创作角度上讲,它和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差不多,都做了极简处理,故事全程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摄影机时刻跟着我们的主角,而主角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

这虽然是一部战争片,但是故事的层面上省去了全知的宏观视角,不交代作战双方的背景和行军进度,什么都简化了,只留下英军,连同样被困到海滩上的法国同盟军都沦为了背景。

故事极简处理之后,就只保留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用小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再现宏观的历史。

这点跟《拯救大兵瑞恩》那种传统的全景式的战争片很不一样,诺兰这次的剧本骨子里是一部独立电影。

整部电影都像高潮戏,叙事的节奏给人的感觉非常快,每条叙事线都在争分夺秒,给人一种速度感的错觉,有点像《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那种电影,从头到尾让人感觉到狂飙的速度。

诺兰其实一直在用各种叙事技巧来加强故事的紧迫感,从大的一周一天一小时,到每条叙事线内部的设置。

一周那条线里利用了退潮涨潮,等六小时的涨潮,才能等来救援的船;一天那条线里,设置了一个颤抖的士兵和一个受重伤的男孩,返不返航都属于人物身陷道德困境;一小时的那条线里,汤姆·哈迪的飞机一直在计算剩余油量,战斗机里的燃油量越来越少,面临坠机是分分钟的事。

从叙事技巧到声效和配乐等技术支持,整部电影都是在为这种速度感服务,最后的效果也很不错。

要论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应该就是IMAX摄影了,以前诺兰的电影都只是部分使用IMAX摄影机,这次全程使用了这种70mm胶片的大格式。

据说在原生70mm胶片IMAX厅,1.43:1的画面比例,可以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先不论这年头想要看惯了3D的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有多难,这种2D的电影想达到VR的错觉,至于效果如何,也许只有看到1.43:1真IMAX巨幕厅的影迷才有发言权吧。

国内只有东莞、昆明和哈尔滨三个城市的影迷,才有机会体验到这种大格式的魅力,像我看到的北京万达CBD那种IMAX厅,二刷的体验还不如第一次看的普通影厅。

这种对于技术和放映设备苛刻的要求,估计和李安去年那部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差不多,只有在技术达标的影厅里,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体验到画面从未有过的清晰和震撼,甚至可以看到演员胳膊上的汗毛和血管。

像我这种没有体验过真70mm胶片IMAX厅的观众,就不谈什么体验了,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

反正诺兰这种将笨重的IMAX胶片机绑到喷火式战斗机上当GoPro用,用这种摄影机玩肩扛摄影,拍超大的脸部特写镜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也只有诺兰这种级别的大导演才有机会这么玩。

这对于观众来说,恐怕是只有一次的体验,下一位有能力这么拍的导演,还不知道是谁呢,所以有条件的观众一定要去真正体验一把。

这种大格式胶片的清晰度和画面的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因为画面的大和超高的分辨率,整部电影几乎上都是实拍,尽量的不使用特效。

一方面是诺兰一向追求这种真实的重量感和实拍的质感,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么大的画面和清晰度,特效稍微有一点瑕疵,就会让人觉得虚假。

国外影迷的评分和国内差不多,《敦刻尔克》的口碑并没有《盗梦空间》和《黑暗骑士》那种一边倒的好评,也和前作《星际穿越》《黑暗骑士崛起》一样,有一些影迷觉得低于预期,只能给到及格分。

但我很喜欢,非常欣赏导演这次在创作方向和技术上的双重实验性突破,他用超大的投资拍了一部视听体验极佳的独立电影,我们也是第一次可以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诺兰作为导演的主观表达诉求。

这部电影的各方评分其实都很不错,但是如果拿到奥斯卡上能提名什么呢?

我觉得只有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音效剪辑3个奖项有机会拿到提名吧。

进入了9月,很快就是年终的奥斯卡颁奖季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首发于公号 亵渎叔推荐

 6 ) 四十万个噩梦、诺兰与小津安二郎

打小喜欢看战争片,曾经有十二岁老老实实看完三个小时的《漫长的一天》,但是这次看诺兰的《敦刻尔克》确实是不一样的感受。

从前根据历史重大事件改编的战争片,多是选择胜利的战役,主要是围绕着战略战术本身讲故事,但是《敦刻尔克》取材的却是盟军的一次大撤退行动。

而且故事其实也十分的简单,没什么战术战略可分析,没什么大英雄将领,就是一边在想方设法的逃生,另一边想方设法的消灭,非常简单的故事。

即使是分了海陆空三条线,也依然很简单。

整部电影里,我当然最爱的是我汤老师,但是如果从故事讲述来说,我最爱的还是陆军的一个小小士兵这条线。

这个看上去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代表着当时在沙滩上的很多年轻人,渴望生存,渴望回家,想尽了一切的办法。

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读过龙应台讲她父亲的一段故事,一九三七年,日本动员二十五万人,中国动员七十五万人,打了三个月后,中国已经有将近二十万的年轻将士阵亡,龙应台的父亲是守卫雨花台的宪兵。

“退到一(音)江门,城门竟然是关的,宋希濂的部队在城墙上架起机关枪,不让我们出城,因为混乱到这个地步,守城门的部队竟然没得到通知书说要撤退!我拼死爬过一江门,逃到长江边,没有船可以乘,日军的炮声已经很近,结果几万人堵在河滩上。

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我心生一计,就和几个离散的士兵扛起两根大木头,放在水里,然后用手做桨,慢慢的划到对岸去”这个十八岁的少年整整在长江上划了一天半,浑身是血的爬上岸,在他的身后的南京城,紧接着就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看了这么多战争片,战争对于那些曾深陷战争之中的人来说,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我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看了《敦刻尔克》,诺兰所表达的,和我心中所想的,才真正的清晰起来。

战争是什么?

战争是一场噩梦。

他是小小士兵汤米的噩梦,他看到海滩上四十万人,噩梦就开始了,家就在眼前,敌人就在身后,他想活下去,于是想尽一切的办法,反反复复的折腾,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到沙滩上,回到他的噩梦里,这噩梦没完没了,一遍一遍的轮回,仿佛永远不会停止。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身处噩梦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你觉得一切都是一场梦吧,事情不会变的更糟糕了吧,不会就这样完蛋了吧,也许睡一觉就醒了,一切都会好了,可是你醒来之后,发现你他妈的还在这个噩梦里。

可怕的大海,天空的轰炸机,身后围攻的敌人,你随时可能死,可是还没死,你只能在恐惧中等待,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我觉得这才是战争给人最真实的感受,海滩上四十万人,做着四十万个同样的噩梦,战争就是全人类的噩梦。

它一旦开始,你就不知道要怎么结束它。

一旦掉进这个噩梦中,你就不知道出口在哪里,要怎样醒来。

这样无休止的噩梦,才是人间炼狱,而死不是,死是结束,也是解脱。

我想这也是诺兰在这部电影中,从始至终都使用背景音乐的用心良苦,他想让每个观众不仅仅是听一个故事而已,而是真正感受当时每个人那种深陷无休止的噩梦之中的感觉。

这感觉恐怕也只能用音乐来做媒介。

去年春天的某个时刻,我因为身体状况,陷入了一场个人生活的噩梦之中,那时候每次觉得心绪不宁,就翻出一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来看,看着看着,情绪就慢慢稳定下来。

在秋刀鱼的滋味里,父亲和女儿为了女儿的婚事发愁,在街上遇到了从前的老部下,老部下拉着他去喝酒,这时候电影才交代,原来父亲在二战期间,曾参加过日本海军。

两个老人坐在一起叙旧,老板娘就放了一首战时的音乐,这时候父亲只是由衷的说了一句话,他说,“就这样战败了也很好啊。

”深陷于噩梦中的人,不管是死也好还是活也好,失败也好,胜利也好。

大概只求从噩梦中醒来就好吧。

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带着深深的疲倦,受够了啊,真的就是受够了。

就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抚慰人心之处,这样朴素的家庭就很好,哪怕家里人有些现实和市侩也很好,哪怕平凡的生活已经很好,当你身处噩梦之中,觉得黑暗无边无际之时,哪怕是这样平凡的生活,都是一种奢侈。

有的人即便能够活过战争,也被卡在了噩梦之中,比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闪回,意思是你曾经经历过的一些瞬间会不断在你脑海里回放,有的人可能会终身不治。

永远也摆脱不了那可怕的梦魇。

龙应台说,小时候,她的爸爸给孩子们讲往事,孩子们总是不耐烦听,做功课的做功课,看漫画的看漫画,通常没人搭腔,只有她敷衍的从鼻子里“哼”一声。

而父亲则尴尬的自言自语说“死的人,好多好多啊”然后父亲沉静好一会儿,看实在没有人理他,自己也觉得没趣了,就拿起警帽上班去了。

孩子们都不太喜欢听这些普普通通的平凡小兵的故事吧,他们当然是肯定更爱看那些拯救世界,拯救国家的超级英雄。

然而看完《敦刻尔克》后,我想,在我们这个曾经历过11年的噩梦的国家,如果我们这些后辈对战争的理解就只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用那些假high的东西去告诉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战争,而不能真正的理解那些死去的前辈,我们才真是愧对他们。

在电影的最后,小兵汤米和他的伙伴终于坐上了回家的火车,一觉醒来,车窗外阳光灿烂,英格兰的田野映入眼帘,在那一瞬间,不知道他们是否像古老东方那个叫庄生的人,一瞬间恍惚,不知道自己是回了家,还是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做了个回家的梦。

诺兰是仁慈的,他最后还是让人充满了希望。

那希望就是,回家。

小津也是仁慈的,他给战后疲惫不堪的人们打造了一个家。

愿世界和平,人类永无战争,永无噩梦。

 7 ) 從不是Nolan粉,這反倒是我第一部愛上的Nolan電影

說真的真沒看出那麼多問題,反倒覺得這是Nolan最不矯情的作品,那些覺得不夠火候的是失望這部沒能讓閣下賣弄你們無所不知的智商吧?

湯老濕螺旋槳停頓在空中滑翔時我全身雞皮疙瘩則一路開啟,著陸的那一刻我緊捏著拳頭嘩啦一聲流下了忍耐已久的淚水…… 別小看這個幾乎不露臉不說話的角色塑造,絕對可以影史留暉。

從來不算湯粉,只是覺得他很有魅力,但這部真的覺得他帥得與日月齊輝。

不史詩不震撼甚至談不上感動,但就是像戰爭一樣深深刻在你心裡,或許這就是戰爭的本質。

或許Nolan無論在畫面還是敘事還是基調上 - 刻意給觀眾呈現的 - 這種貫穿全場的bleak感,真的就是經歷過戰爭的人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Bleak,或者bleaky,是我能找到最好的詞,包含許多意思…… 翻譯成中文,好像就脫離Nolan這部電影的調調了。

真實的Dunkirk有時候呈現戰爭真的不需要那麼史詩震撼感動,畢竟每個實際參與戰爭的人都只是像男主一樣純粹想活下來再見到家鄉,像老湯一樣為保護祖國人民默默地油盡燈枯,更多的像Murphy一樣留下一生永不磨滅的創傷。

不打造英雄和煽情,只是從每一個戰爭參與者的心境出發,用實質的畫面呈現他們抽象的心境中的一切。

或許Nolan這次真的沒什麼別的意思,只是純粹想讓我們 - 像在山邊觀看一場逝者如斯的風景一樣 - 靜靜地用心感受一場戰爭的本質和艱難。

Nolan的返璞歸真之作,嘩眾取寵的花哨過後,我怎麼覺得這個才是最本質的他?

英軍返鄉的史實照片

 8 ) 我看《敦刻尔克》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现!

三条不同时间的战争主观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

《敦刻尔克》影片表现的是一次大败仗,大溃退,这在过去的影坛中可是不多见的。

无独有偶,前不久去内蒙集宁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惊讶地发现我们过去不知道或很少提及的一个解放军的大败仗:“第二次集宁战役”。

抗战胜利后,46年1月我军抢攻下集宁,为第一次集宁战役;“46年9月起,我军集中50个团十几万人攻大同,久战不下;敌军傅作义部转攻集宁,解围大同,战斗非常惨烈。

大同集宁战役前后历时1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敌军1.2万人,不可谓不英勇。

但是由于指挥失误,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

这次战役的失利,使解放军重镇张家口处于傅作义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也导致了晋察冀军区面临的形势急剧恶化,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也极为被动,胡宗南趁机进攻延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 当然,48年的第三次集宁战役可是大胜仗,不仅收复了集宁还直接导致傅作义的起义及平津战役的胜利。

集宁的战役展览馆用事实、图片详实地记录了这三次战役,使我们看后大为感慨,这段历史真应该拍成电视剧啊,因为有大失败才有后来的大胜利;而且无论胜败,战火中的战士、指战员的奉献都是应该歌颂与铭记的。

我们不能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能只回顾过去的胜利、成就,不反思过去的失败与挫折。

今天看到诺兰的这部关于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电影,实在是即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又高出期许。

当然,导演在银幕时间上的精彩探索与创造,更值得电影专业人士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9 ) 大逃亡之精神胜利法

时代背景二战,英法联军在德国强大攻势下,溃不成军,因此,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边境小港口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兵。

nili诺兰也是real牛逼,把不积极抗战导致主动撤兵逃亡换个角度就拍成为大局着想的不得已行为,然而,tali英法联军却退的非常狼狈,放弃了大批百姓和重型武器,以及最终让英国势力撤出欧洲,灰溜溜的逃回英国,等苏联老美打的德国快落败的时候又出来嘚瑟捡漏,这种丢人现眼的事,也能吹吗?

这其实就是当时英法联军怂了导致不得不退兵,一直被逼到敦刻尔克附近。

最后退回英国的人有30多万!

这么多人联军打不过孤军奋战的德国?!

还丢了大量的重型先进武器(给德军送人头)以及超豪华军需物资哦,并且敦刻尔克这个地方几乎夷为平地,当时的死伤也是数万人,杀敌一万自毁三千,非常惨烈并且毫无意义的一次撤退好吧。

当时的丘吉尔也说了,不要把这次撤退说成胜利,战争不是撤退赢回来的。

真的,不要歌功颂德这样的历史,会让人误解的的,用两场更惨烈的战役换来的逃亡,用无数人的血和军需换来的逃亡,就麻烦不要洗白了ok?

就电影而言,电影的画面和配乐的确不错,然而剧情依旧是欧美电影在特效或者战争电影里的弱项,人物刻画来说一点都不深入,所以对我来说,毫无代入感以及觉得看着无聊,看的一脸冷漠,并且男主的演技撑不起整部电影。

你们奉以为神的诺兰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希望没粉撕我,口味不同而已。

好了,其实我都是胡言乱语,反正看评论都那么多人跪拜了也不差我一个,诺兰依旧是你们的神,毕竟能看到大溃逃不一样的视角,还是值得国内导演好好学习的,说来我国的导演还真可能拍不出来,毕竟三观正,不会瞎洗白某些事件。

 10 ) 细节剧透!!!一步逼格高的主旋律电影

小伙伴们,细节剧透来了!!!!

这个Dunkirk剧情其实蛮简单直接的,懂历史的童鞋肯定知道,1940年5月底到6月初,法国和英国的联军(其中也有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被德国纳粹打的一叫一个惨,好几十万人被包围在法国Dunkirk这个小地方。

英国于是搞了一个发电机行动,动用大量民用船只,把大部队撤到英国本土去,保存实力以后跟德国死磕。

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成功撤离了三十多万人,振奋人心。

这部电影就是讲这个事,一部逼格很高的主旋律电影。。。

好了,废话太多了,咱们讲剧情吧。。。。

i. The Mole (a week)这一条线讲是海滩上撤退港口发生的故事,时间长度一星期。

影片开始,一队英国士兵无精打采的在街头溜达,天空中不断地飘着纳粹的宣传单,口渴的去喝水,无聊的开别人家窗户去捡个烟头,我们的主要人物Tommy (这片我个人认为没有主角,所以不好说这是男主)一个有头脑的年轻士兵,捡了几张纳粹宣传单脱了裤子准备拉屎,说时迟那时快,德军的炮火一下子打了过来,Tommy提上裤子就赶紧跑,其余人团灭领了便当。

(这拉个屎容易吗!!!!

屎估计硬给憋回去了,好难受)Tommy来到海滩,看到了成千上万排队等待撤离的士兵,脱了裤子拉完屎,他看到了在一边埋死尸的法国士兵Gibson。

这个Gibson想要冒充英国士兵提前登船撤离。

(这里有点开放性,他埋的那个英国士兵究竟是他杀的呢,还是战死的呢?

不知道,人性啊)这两个年轻小伙有点基情,Tommy看出来这哥们可能英语不行,也没废话,过去默默地帮他一块把人埋了。

撤离有规定,伤员先撤,这两小哥挺聪明的,抬上一个伤病号就赶紧冒着被轰炸的危险往医疗船上跑,不过还是被人赶了下来,于是,他俩悄悄地藏在码头甲板下面,想趁机跳上医疗船。

这还没来得及呢,德国轰炸机一个俯冲,医疗船沉了。。

这俩小伙够仗义,在混乱中救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士兵Alex(这哥们人不怎么地道)。

这三个人呢,在夜晚成功地登上了另外一艘军舰,准备撤离。

Tommy和Alex进到船舱里面啃着面包,英语聊着天,聪明小伙Tommy吃完面包拉着Alex蹲在舱门口,觉得那里会安全一点。

Gibson怕暴露自己的法国人身份,默默地在甲板上喝着风望着岸上的灯火(这里挺凄凉的,打起仗来,真的活命最重要)。

点背不能抱怨党,这时候德国的潜艇发射一枚鱼雷打了过来,船舱瞬间进水,听不到哀嚎,大家全部被淹,就在Tommy和Alex快要淹死的一刹那间,Gibson打开了舱门,他俩逃了出来。

三个人被救援的小船又拖回了海滩(内心是奔溃的,想要逃命咋就这么难呢)。

隔天,他们和一队英国士兵登上了一艘被遗弃的民用船,想要借着涨潮,离开海滩。

然而,德国的战斗机把小船打成了筛子,海水开始从弹孔里喷涌进来。

Alex不地道的一面显露出来,他说Gibson这哥们从头到尾就没说过话,肯定是德国间谍,让他出去,这样船能不沉。

好基友Tommy替Gibson说好话,这时大家也都知道这哥们原来是法国人。

争执中,船慢慢下沉,最后大家不得不逃出来,Gibson却被锁链缠住,在水里溺死了。。。

(这里还挺压抑的。。。

就是那种感觉他能活下来,但是还是死了)。

ii. The Sea (a day)这一条线讲的是从英国出发的Dawson 老爷和他儿子Peter 还有Peter的基友George开着民用船去Dunkirk救人的事。

时间长度是一天。

英国海军为了救人,开始大规模的征用民用船只,Dawson老爷义正言辞,爱国之心爆棚,不等着征用,自己就出海了。

途中,他们在海中救了一个有点神经不大正常的上尉,战后创伤,整个人都是懵逼的,被救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激动,就想一门心思赶紧回家。

在得知Dawson老爷他们其实是去Dunkirk救人以后,精神就崩了,说你们不要去送死,赶紧回去啊,救下我不就行了。

Dawson老爷当然不甩,于是发生争执,在扭打中,可怜的基友George被误伤磕到了头,眼睛看不见了 (可怜的小乔治,跟Peter讲本来还想当回英雄来着上个报纸啥的,这下挂了。。。

)精神不正常的上尉看到闯了祸,也就老实了,不闹了。

他们一行人继续前进,正好遇到空战,一架英国战机在击落德机后也坠落海中,就在飞行员Collins马上就要被水淹死时,Dawson老爷驾着船赶到,救了他。

其实Dawson老爷的大儿子也是飞行员,而且刚刚牺牲不久。

Dawson老爷驾着船继续朝Dunkirk开去,准备救更多的人。。。

iii. The Air (an hour)这一条线是讲三个飞行员出航保护救援的故事,第二线中的Collins就是其中一个飞行员,时间长度为一个小时。

飞行员Collins和Farrier还有另外一个酱油哥一起出行任务,打击德国空军。

上了酱油哥被德机击落,Collins和Farrier配合默契把敌机击落,但是Farrier的飞机被零星的子弹击中,油表盘坏了,他用粉笔记下来了剩余的油量和返航的时间。

两架飞机继续飞行执行任务,之后的战斗中,Collins击中敌机,但是自己的飞机也被击中,降落在海中,被Dawson老爷救起。

这时Farrier发现了德国的轰炸机,他要么追击要么返航,追击的话就是自杀,因为油肯定不够,但是不追击的话,轰炸机会炸沉更多的船,炸死更多人。

Farrier思想斗争了一下,毅然决然的朝轰炸机飞了过去。。。。。

以下是三线和一!!!!!

Tommy和Alex从破船里逃出来,漂在海面上,这时旁边的军舰正好被德军轰炸机击中,慢慢沉入海中,油泄露在海面上。

德军轰炸机被Farrier所击中,坠入海中,顿时火烧一片。

Dawson老爷的小船从远处靠近了过来,救起了很多水中的士兵,包括Tommy和Alex。

被救的士兵告诉Peter,他的好基友因为头部受伤过重,死了。。。

在救了很多人以后,Dawson老爷的船和无数民用船只一起返航了。

Farrier驾着没有油的飞机划过海滩,拼劲最后的力气击中另外的德机,海滩上的英国将士备受鼓舞。

Farrier最后降落在德军控制的海滩上,点火烧毁了战机,之后被德军抓获。

Tommy和Alex获救之后回到英国,被民众们热情接待,送啤酒啊,送报纸啊,被视为英雄,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Peter为了完成好基友的心愿,去了报社,第二天, George上了报纸,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最后,在火车上,Tommy读着报纸上丘吉尔的敦克尔顿演讲给Alex 听,影片结束了。

剧情讲完了,咱们就聊聊这部电影逼格怎么高。。。。

一句话概括,诺兰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三条线交叉错综,一小时47分钟的电影,毫无尿点,节奏紧凑,看似碎片化的故事情节,被镜头连接在一起,变得连贯。。。

加上Hans 的配乐和大屏幕,直接高潮。

全片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毫不做作,除了最后飞行员Tom Hardy强行耍帅以外,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

就是紧张。。

压抑而又有释放。。

我这个脑残粉只能跪舔了。。

本影评纯属瞎扯,如有雷同,纯属缘分。

《敦刻尔克》短评

诺兰个人特质几乎被战争题材吞噬。过分倚重音效。结构软弱。有点失望。期待下一片。

3分钟前
  • 七重
  • 还行

战争中,没有人是懦夫,只要能活着回家的,都是英雄。

8分钟前
  • Ying
  • 推荐

“做得好,孩子。”“我们只是活了下来。”“这就够了。”

12分钟前
  • 芒果布丁可乐
  • 推荐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14分钟前
  • Velox
  • 还行

教科书般的剪辑,诺兰的平行蒙太奇对三条故事线的交叉叙事的水平非常厉害,然后其他的都不厉害。

16分钟前
  • HolyC
  • 还行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20分钟前
  • 高高高
  • 推荐

太吃力了。。

2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诺兰首部烂片,没人有演技

22分钟前
  • sproblvem
  • 较差

于战争中,一切个人的努力,用尽全力的求生,声嘶力竭的呼喊,超强的意志力,巨大的生存欲望,全部不值一提。通俗点说,前一秒“一定要活下去!下一秒“啊!”死了。怎么说呢,但愿再无战争吧。

23分钟前
  • 刮刮油
  • 推荐

号称是战争悬疑片,实际上是独立电影。从这点来说很像《细细的红线》。细节很好很足,但是堆砌感很强,因为Nolan不太懂得讲故事的技巧。交叉剪辑导致看不出时间推进,好像变个戏法人就都得救了。Hans Zimmer的音乐更像是音效。Kenneth Branagh很好。

2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awwww 可能上完班好累 中间一度睡着…一直打打打轰轰轰 背景音乐没有怎么停过 搞得人好紧张 时不时突然来几发子弹 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幸好还有好几个帅哥 默默欣赏颜值 画面音效都很棒 感觉没什么高潮 整个像个纪录片…到最后真是就盼望着快点演完我要回去吃东西!@amc试映会

27分钟前
  • 西北偏北
  • 还行

大部分对白没听懂。不过整个节奏其实也不出彩,配乐更是比星际穿越还糟糕。看完大家早早就散了

28分钟前
  • 好名字被狗取了
  • 较差

用错乱的时间轴,来掩盖故事的苍白。诺兰从《星际穿越》开始下滑,可是豆瓣评分依然居高不下,你们这样对得起平行宇宙里正在拍《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的诺兰吗?

30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较差

我的天哪,十星。实在是太牛逼了。

33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居然用 Following 的结构玩战争大片,而且是一开始用相似的天光迷惑观众,后来用白天黑夜和同一演员不同场景教观众区分不同叙事线。平行剪辑设计得不错,漏水的船想密闭而不得,坠海的战斗机要开舱开不了,对称而相反。

34分钟前
  • 元非
  • 力荐

总共也没几架飞机几艘船,就靠着汉斯寂寞的配乐在那烘托气氛,渲染的有些过分了,配不上镜头里的场景。然后时空切换太过突兀,法国这边在黑夜,英国那边突然就变白天,故事并没有同步进行。对话也很少感觉寡淡,但音乐渲染的很厉害。

38分钟前
  • 海之岚
  • 较差

其实就在讴歌英雄主义,但选择的历史事件却是一次大撤退,上岸之后垂头丧气,属性平衡了成功;撤退需用大量船只,焦点只在一艘小船,尺寸平衡了勇气;统治海岸上空的汤老湿,以个人事迹是最可能丰盈满框的,偏偏不让露脸!道具平衡了完美……和最贵(斯图尔特戏王之王中扮演马戏团小丑全程带着面具)。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爱国主义加成对别国观众没用,平行剪辑基本没用,很多地方差一口气对人物刻画不够。相比导演其他片,很失望

44分钟前
  • 陈永仁
  • 很差

四星半。反个人英雄主义(英雄不会死更不会被俘),反常规叙事(多线交叉),反高潮(因为每一秒都是高潮),反煽情(戛然而止)…诺兰用最不战争片的方法拍了一部战争片;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后话,仅仅交代了这场“撤退”本身,如果说作为导演的斯皮尔伯格是聪明的那个,那诺兰必定是最勇敢的那个。

45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給Gespenst老師猜對了,這片並沒有比1958年米高梅版的《敦克爾克》(Dunkirk)更好;至於要我來說,差距的關鍵只有一個,即諾蘭與華納顯然都沒有搞懂,何謂真正的狼狽。

48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