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犹存美人迟暮少年多愁那个华丽的年代只能拨个五行以廖寂寞忽然想找纯真年代再看一遍也许那时候自己太小不懂
因为在学法语的关系,最近看有关法国的电影都习惯性“不用心”,而只注意pick up语言点。
看到这部的时候,我又准备这样了。
主角一开口,松了口气,说英语的哎,太好了,可以稍微享受下电影本身啦!
O(∩_∩)O(不过在其间出于学语言的敏感,还是pick up出了十几条语言点的笔记,暂且称为“学习职业病”)看过剧情简介以后,我暗想,我要本着学习“御姐如何优雅引诱正太”的宗旨围观这部电影。
但看完以后倒是另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就是在年轻时张狂折腾老了从容安定,和反过来之间选择,哪个会比较有趣?
男主角告诉我们,年轻时张狂折腾,可能连老都到不了,就在迷茫中自我了结掉了。
女主角告诉我们,老了才把自己真正绕进给情感漩涡里搅和,很可能会导致对衰老的莫名恐惧感骤然升腾(只是针对这位女主角来说,其他人也不一定)。
本来之前是准备积累一些智慧甘心就这么优雅变老的,自己肯定自己的快乐就行。
但是有了那么一个年轻的男孩在你身边以后,你开始把他对你魅力的肯定,当做最高的指标。
人不能和自然之道对抗,时间在流逝,这种努力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绕一圈,他离开以后还是得重新从物质安慰(比如电影里的说的买个大戒指,买买石油股票,做个生意啥的)出发,一步步绕回从内心肯定自己的快乐。
不过啊不过,感情又不是做买卖或者下围棋,怎么好一早就盘算清除步步为营呢。
就跟片子里说的那样“你开始尝到年轻的滋味以后,就想不断地回去尝。
”进去了就很难自拔。
所以感情的事更难?
所以需要更大的智慧才能摆平?
所以我们这种内外皆资质平平的人,即使有机会的话,还是不要绕进去的好?
每次面对很多电影里用整个生命来深爱的爱情,我在心里都想“千万不要来找上我”我知道它们真美,但是我真的自知没有那个招架能力。
唉太盛大的爱情就和锦涛哥的生活一样,实在是没那个智慧消化。
我怕我噎死。
这一回她送走了她的有一个情人这一回他又一次茫然的醒来,在一群他完全没印象的女人身边这一回她想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疗伤这一回他希望他身边没有了女人这一回她说他的眼睛很漂亮这一回他叫她naunoun这一次,时间最长这一回,一起就是六年这一回,她本以为她依然可以找到一个疗伤的地方。
岁月流逝,人还在,心依然还是挂念。
这一回,他以为她只是过眼云烟。
送他白珍珠,然后目送他的蜜月。
知道她的信,她的绯闻充斥着他的心。
她听说他们分手了就迅速回来了。
她以为他是真的像他一样动心了。
他听说她回来了就笑了。
他以为什么都结束了。
他可以重新爱他的小妻子。
当故事总是事与愿违。
当所有的爱都在错过。
他的选择和她的凝视成为永恒。
故事回到最初。
如果你们没有相遇。
如果没有一天,你和他说你的眼睛很漂亮。
如果没有一天,你轻轻吻了她。
故事会不会没有开始。
他不曾把头靠向你的肩。
她不曾使你变得魂不守舍。
当爱成为往事。
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混沌。
她曾在窗前等着你的归来不见踪影。
他曾走到你们门口试图打听你的下落。
最后一次,你在窗前看到一个年老色衰的女人。
最后一次,你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你的爱。
不不敢去爱啊,你很怕自己会不会就这样沉沦。
甚至你害怕她说你的小妻子。
你找了一些理由来拒绝。
最后你轻微的回头,却又决绝的带上了帽子。
最后一次,你站在窗前,你害怕,但你又很清楚的知道他不会回来了。
你轻轻的和自己说他要回来了,最后你的心狠狠关上了。
这又是一场离别。
即使你爱了,即使你狠狠爱了。
岁月的蹉跎又能怎样。
爱情的选择又能怎样,热情燃烧后,我们总是不敢去相爱。
这么好的电影竟然没人赞么!
虽说海报做的差强人意、故事结构有点老套、让法国人说粗俗的英语让人不爽,但导演并没有想把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鸿篇巨制。
从开头到结尾,紧凑明快,集幽默、抒情、伤感、悬念、激情于一体,但又井然有序,中间穿插经典镜头恰到好处,如谢利在花园抽烟离开、女主角半夜痛哭而醒,最为动人的是贯穿全片的那种真挚的爱情和纯真的人性,集中体现在两人片尾的争执和化解。
男主角谢利的贵族气质、放纵习气、单纯性格、英俊外表真是没得说了,一出场就迷住了我,一点也不做作。
他老娘的脾气也真可以,有钱不说,还能容忍儿子长久的挖苦,她对儿子在私生活上的容忍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贵族子弟的宽容。
女主角的表演也是很不错。
片头片尾的画外音让导演保持了客观的状态,又略带幽默和寓言。
总之,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小品,且是喜剧,因为不幸的结局是在开片就已经注定了的。
《谢利》的故事并不新颖,一个徐娘半老,一个风华正茂,爱过、痛过,最后却没能善终。
19岁的Cheri沉迷于酒精,流连于风月场。
作为妓女之子,他期望能像母亲一样退休,终日无所事事。
直到,再次遇到Lea,他心中的光——Nounoune。
他自然是见过不少女人的,可是Lea身上有岁月沉淀的优雅华贵,也许是区别与其他年轻貌美女人的气场,他崇拜迷恋她,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母亲的花房里,他吻了他的Nounoune。
作为职业情人的Lea,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爱情”里。
即便到了美人迟暮的年纪,依旧能处之泰然的秘诀就是远离爱情,这点使得她游刃有余地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面对青春洋溢,面容俊俏的Cheri,她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你以为我没亲过帅哥吗?
”她自认为自己不会爱上他,可偏偏就栽在Cheri的忧郁柔情里。
温暖的天气,无人打扰的庄园里,两人旖旎缱绻。
本以为的一个夏天,不知不觉就这样过了六年,两人已然是老夫老妻的状态了。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他们只是漫不经心地打趣回应一下,然后继续回归到伉俪情深的二人世界里。
可是,Cheri最终还是得回归正常的生活,娶妻生子,走上母亲安排的路。
结束,对于久经情场的交际花来说,是正常不过的告别。
Lea听着Cheri轻描淡写的叙述着即将举行婚礼,她面不改色的为他收拾行李,送他离开,并对他说到:“你要对她好一点,我们结束了。
”她没有出席他的婚礼,而是在那天,为自己买一枚成色极好的绿宝石戒指,宝石中间有道裂痕,像极了她破裂的心。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爱上一个男人,更没想到自己会为这个男人痛哭流涕。
她本以为,自己能像以前一样,波澜不惊地的结束这段感情。
思念像把刀,一点点的剜着她的心。
梦中,她看到Cheri怀里搂着别的女人,痛苦万分地从梦中惊醒,大声地呼喊到他的名字。
不辞而别,Lea走了,她回到她的猎场,只不过这次,她是来寻求慰藉的。
她的离开,带走了他的心,像掏空了整座城。
Cheri终日面容憔悴,魂不守舍的他对所有事都失去了兴趣。
在寂静的深夜,他独自一人徘徊在没有她的家门前。
他从未向任何人隐瞒过,自己对Nounoune的感情,可惜的是他不够有勇气,用行动去证明。
Cheri是个爱情懦夫,他逃避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不愿面对Lea离开的事实,他踌躇不知所措。
躲在酒店里,妻子的宽容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当得知Lea回来之后,他第一时间是买了礼物感谢妻子这段时间的理解以慰问。
Lea原以为Cheri徘徊酒店,不愿意回家是为离婚做准备,在得知自己回来以后,Cheri的一系列举动,Lea晃了神,差点没站稳,是的,她失算了,她没有想到Cheri不能为他们的爱承担责任。
Cheri还是回到Lea的身边,他们又深情的相互依偎在对方身边,不同的是,他想游走于妻子与情人之间。
面对Lea精心策划的私奔和质问,他声嘶力竭地控诉道,他的Nounoune变成和他的母亲一样讨厌。
Lea讶异的听完Cheri的咆哮,她落泪,他们曾经是照亮对方生命里的光,她陪着Cheri尝过青春的滋味,是时候要离开了。
最后,Cheri把头埋在Lea的怀里,Lea轻抚着的他头发说到:“我不能留下全部的你。
” Cheri像遭受重创一般,走出Lea的家门。
Lea倚在窗前看着Cheri离去,她捕捉到Cheri凝重而又迟疑的侧身,轻声低语到:“他要回来了“此时,只见Cheri把帽子扣回到头顶,拄着拐杖大步向前走去……他们不伦的爱,禁忌又浪漫,她是他爱情的启蒙,他是她唯一的真爱。
他们体验过爱情的滋味,却未曾和彼此谈及过未来。
她是他的教母,导师、朋友、情人,她扮演了他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角色,可唯独不是妻子。
她教会了他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却未曾告诉他什么是爱的责任。
谢利,是一位第一眼给人感觉,帅气但并不阳光的男人。
他的身上总有一种心事,如他的情人莱娅所说,“让人看不透他的内心。
”烟花巷,并不是说中国式的怡红院之类,我所指的烟花巷是法国上世纪巴黎的芭蕾公园。
法国对于妓女行业,曾经盛行一时,而他们所谓的妓女是指处在名流社会的交际花,不断通过更换情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人,他们是有一定品味、修养抑或知识的女性。
在那个时代里涌现了不少名妓。
而那个时代名妓与名流男人聚集的场所称之为芭蕾公园,为了通俗,我称之为烟花巷。
莱娅就是一位从芭蕾公园退休的名妓,据说在她年轻的时候,名声显赫,不少情人甚至为她倾家荡产。
而她厌倦了那个生活,如她所说,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我的床,而如今我的资产完全可以帮助我炒股,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在那个社会里,妓女的财富远比一部分要多得多。
莱娅的同事兼好友就是当年让人闻风害怕的皮罗斯,也就是谢利的母亲。
皮罗斯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社交高手,也就是花花公子。
因此,皮罗斯将儿子送到了退休的已经50岁的莱娅那里。
但是正是这位教母,一个当年名噪一时的妓女,一个教会他如何去爱的人,深深的吸引了谢利,谢利称呼她为“诺诺”。
而那个时候的谢利就懵懂了爱情——是他和莱娅的。
但皮罗斯并不这么认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会如何去爱,而希望他学会如何花钱玩女人。
处在那个环境里的谢利,在我看来他是唯一不受其感染的人,但是在他的骨子里,我个人认为有着一种天生的退让、妥协与懦弱。
是女人使他丧失了信心与勇气,我是如此理解这部影片的谢利。
而最后谢利也正是妥协了母亲娶了名流名眷。
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幻想,他一边爱着自己的教母莱娅,一边学会如何做一个交际场所的绅士,一位有品的男人……这部电影在谈论人物的时候,不断穿插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年轻的妓女,有已经没落的妓女,有富有的豪绅们,有为了追逐金钱而去讨好老妓女的小男人们。
当然对于谢利,在我所认知中,他是真正爱着莱娅的。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还穿插了很多名贵的奢侈品,宝石、衣服等等,尽管如此,主要人物的描写并没有出现断裂,因为导演费雷斯是在主角周围展开的人物处理,一方面是为了还原芭蕾公园当时的盛貌,一方面则是对于主角产生强烈对比,在那个拜金时代,人类爱情观的可怜存在,凸显了珍贵。
谢利与莱娅的爱情高潮仅仅是短暂的六年,六年以后莱娅离开了巴黎,对她而言是一种对于自己的从新审视,因为一个妓女的爱情,说给自己也不会相信,而谢利则是娶了妻子,并且成为一个有家室的贵族。
但是两人的相思没有停止。
在这段过程中,实际上是导演给了主角的思考空间,爱情与物质协同人性的自省,同样的也给了观众对于它的思考,直到谢利知道莱娅回来时,他高兴的抱起妻子进入了寝室,在这个镜头下,导演弗雷斯打破了思考,将人性描写的异常糟糕,爱情才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因为,谢利的妻子不过是谢利的庆祝工具而已,庆祝莱娅的归来,在谢利而言,莱娅是爱情中最真实的体现——:那就是相思,我相信只有时间与思恋可以证明爱情的存在。
而妻子不过是谢利对于母亲的一种妥协。
导演在描述爱情时推翻了人性,但是他的电影没有结束。
结尾时,谢利没有同莱娅私奔,相思让莱娅知道了最爱的是谢利,但是时间与不在年轻,使他与这位正当年华的男人产生了距离,谢利也同样的了解,他对于莱娅的爱是有时间限制的,他同样了解,离开芭蕾公园、离开莱娅他将无法生存,尽管莱娅的资产可以养活他们,但是莱娅终有一天要死去,而他没有丝毫生存能力,到头来,他可能沦落为傍富婆的男人。
这是导演又一次推翻爱情与物质的相隔离。
——爱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石上的。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谢利出人意料的参加战争,与其说是男人的体现,不如说是一种逃避,我说过,谢利是个懦弱的人,对他而言生命的折磨没有爱情的折磨更让人难以承受,但是战争结束时,谢利自杀了,因为那个时候他才了解真正爱的人是莱娅。
为什么结果如此,那是导演最后留给我们去推翻的,推翻他的一切……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
谁能那么纵容的爱你?
谁又在那么爱你的时候要放弃你?
看似是结尾却是高潮,然后留下独白恍然大悟的发现自己一生最爱的人,却那么让他从指间划过为了世俗的所谓的责任,为了男子而为的其实没那么心痛只因为主角不是我否则也许会撕心裂肺。。。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无数名家、大家,他们的文字之所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除透视了真实的生存环境,满怀责任感地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用文艺建立的生活坐标系外,其更大的魅力或许在于作者用专属的思想,修葺的永无枯竭的灵欲甘泉,即便被时光截流、掩埋,它依然存在,只待有心人凿地汲取。
查看法国著名女作家茜多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的生平及履历表,会收获一部异常前卫、瑰丽、耀眼的情景剧。
有关她自己的故事绝不逊色于她笔下曲径通幽、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
对柯莱特文字的喜爱,缘自《琪琪》,对她笔耕不辍的艺术才华,及其在法国文坛的魅力更是心怀敬意。
但对我而言,热衷八卦,不能免俗,甚至在阅读柯莱特文字时,对她私生活的浮想联翩全然超越了文字的馨香。
三段婚姻,及一场任由舆论纷飞依然维持了四年的同性爱,成就了她四次充满神秘的蜕变。
从平凡渐入伟大,使一个受世俗教化的小女孩儿,成长为自主、叛逆、独立的新女性代表,头顶耀眼的光环,任何人得此厚爱,想必都会感激生命赋予她的智慧。
19岁嫁给年长自己15岁的丈夫维利,在当时此厮有名有势,但人不厚道。
柯莱特随笔涂鸦所著的《克洛迪娜》四部曲都被维利窃去,私自发表,盖上了自己的大名,据说他还曾逼迫柯莱特“快乐”地做他的文字枪手。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不是喜剧,两人关系恶化,最终分道扬镳。
之后柯莱特开始了独立创作的道路。
在遇到第二任丈夫之前,柯莱特游走在同志圈玩了一段同性爱,在剧场的舞台上与一位女演员接吻,引发骚乱,自此她的这部剧也被禁演。
柯莱特40岁时与《晨报》总编辑亨利男爵结婚,育有一女,不久她的婚姻再次解体。
在有关她与女儿的关系上,她把自己描述成了一个糟糕冷漠的母亲,这是事实,她对女儿的亏欠,成了她在弥留之际最不能释怀的遗憾。
在柯莱特63岁那年遇到了小自己16岁的莫里斯.古德凯特,两人结婚,年轻的中年小伙莫里斯陪伴柯莱特到生命的终点。
最后一段婚姻显然是幸福的,这时期也是她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呈现佳作的黄金期。
我个人认为,简单介绍柯莱特的私生活,对于观赏改编自柯莱特同名小说《谢利》(1920)的影片《谢利》(2009)有诸多益处。
柯莱特的小说总是带有直率的自传印记,哪怕蜻蜓点水,都表露出毫无扭捏之态,这种文字风格是无法让读者摆脱作者,忘记作者的。
并非刻意比较,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交际花盛衰记》,同为讲述青楼女子的故事,意境完全不同。
《谢利》显然避开了凄惨悲凉的氛围,取截然相反的视野,推出了与上流阶层左右互动的小资情调。
就如电影开片时,所罗列出的花名册。
19世纪末开始,直到一战前,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作“美好时期”,那是推崇声色犬马的时代。
真是长见识,戛纳卡尔顿洲际酒店的圆顶原来是按照西班牙舞妓La belle otero的胸部设计的,这位“了不起”的欢场女王至少做过欧洲六位君主的情人,还引发了男人为她自杀的“风潮”,最后97岁高龄的Otero于1965年因心脏病在法国去世。
如此华丽奢靡的开场,给电影《谢利》注入了有声有色的广告,这是部无暇顾及其他,只讲世缘情爱的视听小品。
年龄似乎是个巧合,或许是个已安排好的巧合。
谢利决定终结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一年19岁。
作为一代名妓的掌上龙珠,富裕的家境,及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让他过早地踏入了荒淫浑噩的舞台。
这段被概括的生活是塑造谢利人格的重要过程,但不是本片的重点,关键在他见到“努努”后的一切变化与成长。
“努努”又叫莱亚,谢利的教母,曾经与谢利母亲斗艳争芳的同行姐妹。
如今,脖颈上的横纹,松弛的皮肤,都泄露了她芳华不在的悲哀。
但她依然美丽,在公众场合,依然像朵怒放的鲜花,不可方物。
她风光无限的过往并未在胶片上留下痕迹,为合并两个人的人生,攒一个美丽的故事,电影始于爱情滋生的地方。
谢利爱上了像母亲一样的努努,努努真心真意地做了小谢利六年的情人,直到谢利被迫迎娶富豪家的千金,以壮大家族的名誉、财富。
生活由甜蜜变成痛苦与折磨,爱情也从阳光下躲进了阴暗里。
不知道要不要怪罪谢利的母亲?
我的问题太幼稚,以出卖身体营生的女人多半是不会懂得爱情的。
即便老妓女成全了自己的儿子与老姐妹,这爱情或许会在更加残酷的决裂中消失,那还不如留下完美的遗憾。
其实剧情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就可说明,但情很重,我希望用两种方式解读。
从谢利的角度看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可看到一颗生命陨落的痕迹。
对谢利来说,生命比爱情轻薄,确切地讲,他的人格中缺失了承担生命的其他力量。
这在很长的某一时期,被作为阴柔的美德存在着,它滋长在男人体内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于是在戏剧中演变成了悲剧。
相反存在于女人的身体里,那就是天性,要逆来顺受,要放弃自我,寄生在强悍的物种下,是悲剧也要像喜剧那样演下去。
柯莱特换位塑造的性格特征,非常狡黠地反映了她对女性权益自由自主的主张。
努努因无法忍受谢利结婚的现实,在谢利蜜月期逃离伤心地,之后得知谢利为她搬离了新婚的家,欣喜回归。
这在谢利毫无规划的人生旅途中,被迫独自冥想,虽然是现实的,但绝对是残酷的。
似乎是一段不可避免的自我迷失过程。
看似可怕,却十分可贵,结局并未给他成熟长大的机会,可能早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他从此迷失方向,选择死亡,选择彻底消失,就有了很深的寓意。
接下来从努努的立场给这段不伦恋写悼词。
记得莫言先生曾在《白棉花》里写到,“小青年最初的恋人多半都是比自己大的女人,孩子半大不小,青杏半熟,有酸有甜,既需要母爱又需要性爱,大女人正好一身二任。
”当然这是为《白棉花》的故事铺陈,但多少都采撷自生活。
电影中,努努最后自我检讨,极力还原自己伟大形象,她犯了最自私的错,但这错又是唯一可通的路。
几乎可以认定是她把谢利引入了绝境,在谢利找寻“母爱”影子的时候,努努以此为诱饵设计了年轻的孩子,结果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谢利是完完全全的“孩子”,他从没长大,也没能力长大。
绝没有怪罪努努的意思,这女人也是一个悲剧符号。
不伦恋,忘年恋,不管是什么,努努把它当做真爱,当做让生命绽放意义的土壤。
土壤消失了,生命的意义自然不复存在。
这里没有大标语、大口号可喊,就是爱情闹的。
幸亏现实待柯莱特不薄,她的姐弟恋修成了正果。
影片结尾略显仓促,或许是后续的旁白打破了唯美的意境,想想谢利犹豫不决的背影,也就看到了他那浮萍般飘忽不定的未来了。
而努努直视镜中的自己,脸苍老了,眼睛苍老了,心也苍老了,她的前路也苍老了,我看到了这些。
喜欢柯莱特的文字就在此,尽可指责你不待见的一切,也尽可喜欢别人所不齿的一切,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一阵风就可带走前尘往事,爱情中的错与对,分不分,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最后赞一赞米歇尔.菲佛,精美的古典华服穿在她身上,一点没瞎。
不仅演绎出了半老徐娘独有的风韵,不减一丝一毫高贵优雅的气质。
加上纯熟的演技,轻松地把鲁伯特.弗兰德带入戏中,两人的配合看不到缝隙。
不知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评价这么低。
看完以后我毫不犹豫的给了满分。
英伦风格的画面深得我心,演员长的干净漂亮,画面优雅,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刻画的细致,导演处理的很巧妙,我看的不得不很投入。
看完片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并不是难过也许,是沉重,然后折射出很多人心里的影子。
两个人缠绵的那几年,什么都不畏惧,一味的向对方贪婪索取,将世界踩在脚下,不畏惧他人的眼光,最后竟因为世界和真实而被束缚,说起来有些可笑。
你看出他们爱的很用尽,我却觉得他们爱的很卑微。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爱情面前,再趾高气扬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乞求得到那一点点卑微的爱情。
得到,不得到,失去,不失去,藕断丝连,叫人肝肠寸断。
嫉妒,憎恶或者伤痛,血淋淋的。
他们要的也不多,只是对方的那一点点,可是对方就是连那一点点都给不了。
卑微的索取,卑微的渴求,卑微的将自己的身心灵魂全部交予一个人手中。
无奈怎知对方也是残缺的。
最后卑微的决绝的歇斯底里的自己亲手把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剪断,自己拖着自己滴着鲜血的身躯躲起来,疗伤,却还要在外人面前假装的无畏与高尚。
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要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里?
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的一个理论。
一个人的心刚开始是完整的,来了一个人,给了100%。
那个人走了,心少了10%。
再来一个人,给了80%,那个人走了,心又少了10%。
如此往复,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心,给不了别人任何,自己也剩下0.那些少掉的百分比并不能由其他人的出现而弥补。
少了就是少了。
空了就是空了。
只能由麻木去填充。
这个世界不乏老实本分的适合过日子的人,也有那些痴迷爱情的疯子。
麻木的人好当,疯子却要有挑战世界的勇气,去支持并且鉴定自己日益模糊的信仰。
当世界被物欲,麻木,贪恋以及残暴填满的时候,只有疯子是幸福的。
因为爱情不需要任何物质形状,不需要任何实体去支撑,更不需要任何理由。
我感觉太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视角都局限在君生我未生,或者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情结上了,很可惜,我觉得就是因为很多人这样的去看待感情,思考感情,才会停滞不前,让这样的感情“悲剧”几百年来一直都在上演。
其实从谢利的角度上看,完全不是这样的,他只是想要成长,从一段段关系里成长,可惜不如人愿。
第一段关系,他和他的母亲。
这其实反而是横穿整个电影中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而且女二也就是他的母亲,老演员了,私以为比女主演得好,那种纵容溺爱又带着强迫的感情,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从一开始男主的母亲就说了,看见小时候的谢利,心都化了的那种感觉,绝对是要星星不敢给月亮。
我觉得谢利的出身包括这个家庭就注定了一切,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任意妄为,可是永远有一些最深处的东西是他无法得到也无法改变,比如他的母亲的这个背景,一开始也说了,可以说他们这些人包括后来他娶的妻子,所有这些人其实是被圈在远离主流社会的一个社交圈里,这没有办法,毕竟这些女人是交际花出身,她们的子女也不被世人待见,可以很有钱,也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但也就仅此而已。
作为谢利,有一个如此溺爱他的母亲,他自己从小也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的那个脸,可能只要多看了几眼女人,那个女人就会觉得心里砰砰直跳,但这又怎么样呢,我觉得谢利的心里其实早早的就对这一切产生了厌烦,所以才会过着那么放荡不羁,醉生梦死的生活。
他的母亲知道,但也无动于衷,因为她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给谢利,直到她觉得谢利应该恢复正常的生活,不然都没法结婚,好了其实这是一桩交易,看片到最后我也是深刻的感觉到谢利和他的母亲做了一桩交易而已,这个放到最后说。
就此,他的母亲在谢礼遇到女主之前只能提供这么多,说实话,有些事情也得考虑到当时的背景,第二段关系,他和他的努努女主是看着谢利从小到大的,女主和他的母亲虽然有点绿茶闺蜜,但她俩确实关系还是可以的,至少谢利的母亲其实是很看透女主的,女主只是表面故作洒脱,但其实心地还是有一丝柔软善良的,这在风月场上已经很难得了,所以男主母亲也是放心得把儿子交给女主,我总觉得男主母亲其实是有一种让男主见见什么是好女人的感觉,男主母亲心里还是很认可女主的,也感觉男主之前的生活遇见的人都太糟糕,女主在她们这个圈子里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了。
其实片子里就男女主在一起相处六年描绘得特别少,只是说教会了爱,但到底怎么样的一个相处情境,除了给男主请一个拳击教练,培养他的意志力,别的并没有太多说明,说实话,我看到这里内心也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在女主钱财充裕的保证下,他们的生活物质上肯定不用太多考虑,但有一次提及,男主说“他不值么”?
总让我感觉怪怪的。
总而言之,后来想想,他俩在一起的六年有点类似像伊甸园一样的生活,衣食无忧,只需要很好的享受就可以了,我不知道这样的陪伴到底算不算爱情,但两个人在彼此的人生中能有这么一段安心的舒适日子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是不是就已经算圆满了么?
我觉得这个问号看完片子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因为他俩的感情有一种天然的缺陷,还真不是年龄,其实女主后来对着枕在她膝盖上的谢利说的话前半段是真的看清了问题,没有让谢利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但后半段却打转在她自己年龄老去,这真得是陷入了她自己的思维里,男主试图打断,但欲言又止,在这里,我想说个题外话,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老灵魂来说,年龄外表从来不是问题,因为人人都会老去,世间那些追逐年轻肉体害怕老去的人,我只能说他们太年轻l,根本没有看透时间这个东西,而且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他们其实眼里永远浮现的是彼此初次相遇的容颜,所以根本也不在乎外表这个东西。
女主形容男主眼睛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情场老手的套路,但她有一句说对了,男主的眼睛下其实是有一个老灵魂,当然让我定义的话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疲惫的老灵魂。
其实后来问题的爆发反而是男主看得很清楚,他不想要一个事事给他安排妥当的母亲,这种看似安排其实和控制无疑,他想要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真正的能站在女主身边的男人,这真得很难,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能带入男主,这真得和爱情无关,已经很爱了,想想如果真得抛下一切和女主在一起,别人要怎么介绍男主,一个交际花养得小白脸么?
这其实才是一个最大的难题,从来都不和年龄有关,也从来没有什么白玫瑰红玫瑰。
而是“我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在你身边”。
最后那一天的早上,女主尽情的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她对年龄的顾忌,她对俩人未来的设想,还有她内心深处的一种对爱情的不安全感,可是说完这一切,唯独男主欲言又止,也就是因为这样,我觉得男主肯定很失望,他心里真正在意的东西原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考虑到。
其实每个人,每一个人,包括他的母亲,女主,甚至是他的妻子,每一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都是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点的不安全感去拽住男主。
母亲想要一个儿子,妻子想要一个孩子,女主想要一个爱人,真的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他,可惜,就是没有人想到男主真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段关系,和他的妻子我不知道为什么世人总觉得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会很适合,怎么会呢,我看他俩的时候觉得他俩都是缺憾,他们都缺一样的东西,如何在一起抱团取暖,根本就暖不起来啊。
而且片子里导演的剪辑也很能说明这一切,没有女主,男主就是一个空壳,根本无法和另一个人生活在一切,只有当女主出现了,他才有心情回家好好安抚他的老婆,这确实很悲哀,但这真的和红白玫瑰无关,他是真得对这个妻子无感,或者我可以用能量来形容,如果没有女主的话,男主真得是毫无能量,就和一个行尸走肉没有区别,其实后来的结局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世人如何能明白其实真正能在一起长长久久的人必然是能相互为此赋能的人。
经历了三段关系,最后的结局男主选择了吞枪了断,他既不想成为他母亲的一个玩偶,按部就班的为人夫,为人父,但他又不知道该如果逃离这一切,以什么样的面貌陪在女主的身边,他的出身包括他的母亲也让他非常受限,这就是一个死结。
唯有这看似物质丰裕不劳而获的生活算是对他那疲惫灵魂的安慰。
服装、布景、陈设、人、花园,一切都好美
不知所谓
哎哎。。。忘年恋?
相差24岁的忘年恋,MP好适合这类角色(法语词读成英语也忍了),服装场景美…片末旁白带出6年后出版的小说续篇La Fin de Chéri的结局…和Gigi一样有自传影子,Colette第一任丈夫比她大14岁,和继子(第二任丈夫的儿子,相差三十岁)有过不伦,第三任丈夫比她小16岁.亦有想到差24岁且师生恋的马克隆夫妇
老女人何必折磨我们小萌男
Kiss me
柏林光来大妈了
爱情就是永远都不会满足,并且怎样都会后悔。
她是他唯一爱过的.更多的是不是一种恋母情结呢?有点闷.
令人生厌的故事
庄园老少恋
Pfeiffer老了,当年演猫女的时候多媚啊。这故事小说比电影好看点儿,山寨开花实在演不出那种天真少年的范儿,关顾着注意他的瘪嘴了。。又要追求真爱又不肯舍弃财富最后明明两样都得了还要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的样子闹着要自杀,这样的玻璃心男人不知道是真天真呢还是蠢。
一对璧人,不敌时间。他憔悴不已终于等得她归来,于是可以安心回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她看着他一瞬间踌躇的背景,还是情不自禁地期待“他要回来了!”,但是他没有,她只能独自面对镜子轻抚脸颊,黯然老去。英俊少年在私家庭院吞云吐雾的剪影,足以原谅他任何事。
搞不懂女神喜欢男主哪一点
她是你心口的一点朱砂痣,她是抬头方可见的一缕飘渺雪花,曾几何时你遇见了这样的女子,醉倒美人裙下,拾起几经风流
古堡的内部装饰很漂亮
一个小白脸和一个老妓女的爱情 故事
无聊= =。
呃、 女主太瘦了、、、恐怖,记得在stardust里觉得蛮漂亮的
除了颜,这部片子没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