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会像藤蔓一样,慢慢攀爬,缠绕。
悄无声息,有时也会用尽力气,在每一个白天黑夜里。
我们会感知它的存在,就像一切发生在周围理所当然的事一样,却又找不出根源。
于是会想,或许是与生俱来的。
当Miranda在自己的作品结尾录下那些话,摇头晃脑神经质的发疯时,当那个女人在空旷的屋子里默默看完视频,并最终打去电话时,这并不是自怜自艾,也不是猩猩相惜,只是每个人都走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在沉默中找寻着出路。
fuck you,fuck me,fuck old people,fuck children,fuck peace..是呀,为什么事情总是变得鬼使神差,无法控制。
人总会变得曲折难懂,不易靠近。
我想了一百种可能,想到以为就要成真,可每次出现的都是第一百零一种。
我为你凿开我冰封许久的保护层,让小心翼翼维护的自尊一丝不挂,我愿用一生与你,来换取一个电话,为何你却还要疏离。
我不禁自问,我的骨气哪去了,我原来那么鄙视不堪,而现在莫非我不是如此?
我伤害着我自己,如此的决绝,以为真的会有浴火重生,但时间仍是一分一秒的过,不带有一丝怜悯。
鸟儿应该在树上,脚应该在鞋里,太阳会每天按时升起,正如要忍受疼痛,是在所难免。
人生就像排队,每个人都向着一个方向,追着前面人的屁股拼命地赶,好像停停就会落下什么,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底。
而如若你转个身,迎接你的会是大堆的丰富的表情,微笑,伤感,兴奋。。
只是走了那么久,有谁会甘心将自己踩扁揉碎从新审视呢?
sitting here thinking about yesterday,how we shared a laugh and played,how we celebrated all my good news,just me and you.
老人说:我会和艾伦在一起,我爱她。
我只是希望五十年以后我还能见到她,然后那样,我就还需要70年的生命为了艾伦那样的女人准备。
后来,艾伦和老人说分手。
她说她快死了。
老人说。
她说的总是对的。
老人说,所有的一切消失了,人群,城市,就剩下我们一直在一起。
他们在公路上行驶。
注视着那个被一个父亲遗忘在车顶上的水袋里的金鱼。
减速和停止,惯性会让袋子摔在地上。
老人说,对它说些什么。
她说,“这是你最后的时间了是吗。
我想你知道,你是被爱的。
我爱你。
”金鱼在水里逡巡,金色的鳞片闪亮着,沉默着什么都不回答。
然后,袋子滑落。
那孩子,他们,我,都哭了。
她说蒂龙街的西面是终点,那是她的停车点。
他说我的车停在蒂龙街的东面。
她说我们还有一条街的路程,他说冰地街是中点。
她说,那是联结点,让我们知道会有分开的一点。
他说,我们还在好的这段路上,不会相互讨厌。
她说,我根本不会讨厌你。
她指着冰地街的路牌,过去的六个月我们一直很好。
他说是过去的二十年,她说也许剩下的是到人生终点的路程。
然后他们就在阳光里走完整条街,在蒂龙街的路口说再见。
她说她的脚踝太低了。
鞋子总会磨痛脚的。
他说我们以为痛苦是生命的事实。
但是生命的事实比那个更好。
晚上的时候她轻轻地穿上。
两只鞋,柔软漂亮的舞鞋,她在一只上写着“ME”一只“YOU”。
逃避、追逐、靠近、躲闪。
终于在一起。
温暖的,柔软的,轻轻抚摸着观者的眼睛、唇角、胃、手臂、和灵魂。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很久没有收到如此的惊喜。
Miranda July的导演处女作《爱情你我他》仿佛一首章节寥落的散文诗,很难跟踪线索叙述出完整具体的故事,却流淌着细腻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欲望、疏离、亲近。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怪僻,但是导演却善于挖掘他们这些“难以启齿”的秘密,以不加修饰的态度展示在观众眼前。
或许会让部分观众感到不安、惊慌,但更多的时候,简洁而富有意味的对白,突如其来的场景段落却让你会心一笑;幽默的元素随处可见,不是黑色,却像女主角的那双鞋子的颜色。
男主角:满脸皱纹。
分居,带俩孩子,均是男仔,但基本都不搭理他。
男主因不能挽回婚姻而自焚,也就是烧自己的手。
有点胡闹,不过他手好了之后,揭开纱布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很美。
他的工作,在百货公司卖鞋。
女主角:“老人的士”的出租司机,实际身份是爱好艺术的自由份子,经常在家倒腾一些艺术作品,从未发表过。
她在创作时,称自己处于“撞脑阶段”,而且她的创作周期并不短。
相遇:女主角陪老人去买鞋,遇到男主角。
男主角出于职业习惯,想多卖一双,顺势让女主买鞋。
女主说,我买鞋不好买的,脚后跟经常磨破。
可能是我的脚后跟长得太低了。
男主安慰:没人必须忍受这样的痛苦。
就这么着,女的喜欢上男的。
主动接近男,被赶下车。
不死心。
后来又去百货公司,临走掏出名片说:如果有一天你老得开不动车,可以找我。
当然女主的不死心还表现在积极把自己推销给艺术展览馆的人。
最后可想而知,女的得到爱情和展览馆对她的肯定。
其中有个小女孩,肚皮圆滚滚的,大大的,经常微皱眉头。
长的不漂亮,且不是那种从小就钻研打扮的女孩,但却从小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嫁妆,名为“嫁妆箱”或“愿望箱”。
里面是她攒钱买的各种东西,以送给未来的老公和女儿。
这就是影片比较小做作的地方,有点装可爱。
但也不必较真,这是可以原谅的装嫩。
至于其他的,恩,配角们都挺可爱。
由于男主的两个男仔,见到爸爸几乎不说话。
气的爸爸说,你们都不理我,没关系,我跟你们在一起就当参禅吧。
他们还是照样不理爸爸。
不过这并不说明没有爱。
不说话一样可以怀抱各自的困惑和希望,陪着对方无言地生活下去,互不打扰,挺好。
人总觉得生活就是得忍受各种痛苦,比如被鞋子磨疼的脚踝,你说是你脚踝偏低,你不觉得在忍受这种痛苦,你认为这理所应当,但这些疼痛其实并不应该。
所以,如果从现在做些改变,人生其实可以更美好。
我们的生活普通、平淡、乏味、甚至无聊,你和我都知道,也许你并不甘心,你想做些什么,但又却害怕做出改变,因为你担心所有的事情会变得不可预料,变得更糟糕。
你不会傻到用酒精烧自己的手来拯救生活,因为那不会有用。
也许你觉得偶尔变坏一下,可以帮助你成长,但最后你被自己的这个念头吓坏,落荒而逃,刹那间,你觉得事情很滑稽,原来变坏不是成长的唯一途径。
而此时,长大却又是这么不知不觉。
也许你自以为是地认同着自己的骄傲,用厚厚的冰冷外壳将自己包围,但内心却那么渴望一些意想不到的激情,但当被现实狠狠嘲笑之后,你是不是会对自己的以前嗤之以鼻?
也许有些怪异的事情一直让你失眠,睡不着,但你却害怕走进黑夜去看个明白,但当某一天,你鼓起所有的勇气去查明真相,却发现面对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甚至还有更美好的意外收获,你会尝试么?
也许你几十年都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一起生活,但你们相敬如宾,平淡温暖地相守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然后你是否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去享受已经陌生的爱情?
车顶上被遗忘的金鱼,在它最后的时光里,永远不会知道,虽然并不认识,但是有人在为它担心,为它祈祷,,为它哭泣,他们爱着它。
你也可能永远不知道,在某处,TA用一双鞋子或者一双手套,上面写着你和TA,你们在某个时空心心相印。
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只是屏幕上的文字标点,大街上行色匆忙的身影,但总有人会把你当成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那也是我们要认真活着的原因。
好吧,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一起许个誓言吧,然后每一天都像人生的最后一天那样去生活。
如果说我看过的电影中有奇特的作品话,这部应该是其中一部。
一个没有明显主线、主角庞杂、故事平淡的电影竟然能够让我心情浮动、忽而开心忽而失落甚至于笑绝甚至于黯然神伤。
我不明白一部如此委婉而简单的电影竟然能够轻轻松松让人莞尔,笑得既温暖又平静,这部电影是下了魔咒的电影,一定是。
对于这部电影,我没有介绍剧情的必要,但是我忍不住诘问我自己在哪里被吸引,又在哪里被打动(不是感动),或许只是某个小小的表情,或许只是句简单的台词,但是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在无心间打入你的心房。
让我开始大笑的那一刻,莫过于小孩子那句“我把大便拉到你屁眼,再拉回来,再来回去,直到永远——”这是句多么肮脏的话,但是孩子的眼睛是清澈而真诚的,即使是这么不堪入耳的话,却让那个“Forfever”结束得那么震撼。
这个小黑小子是个宝物,我佩服他的演技,更羡慕他那颗不着灰尘、单纯的心。
让人愉快的莫过于女主角和男店员的淡淡爱情,没有低俗的暧昧、没有干柴烈火的激情,只是一次次的试探和对话,让一切都那么小心却又美好。
当然,那句“请你下车”也一定伤透了大家的心,有时人心就是这么奇怪,在追逐中较量,在衡量中犹豫,如同那双写着“YOU”和“ME”的鞋子。
但是结尾的团圆并不重要,只是有过这样的煎熬和美好,人生即使残缺又有何遗憾呢?
或许,在许久以后,我已经忘记了这部平淡的小品,但我相信,当我再一次虔诚地观看这部电影时,收获的一定是再一次的温暖,如同那个在钱币敲打中缓缓上升的红日带来的温暖。
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脸上,方向向外,所以每个人都只认识一半的自己。
如果你不经历生活,你不会知道原来elder cab的司机也可以过上小神经的生活。
拍出来的影片不像那个现实的自己,那个自己不会对着会说话的镜子一遍一遍按出I love you的语句,不会去抱怨那个一直在磨自己脚的鞋子,而是自己在找自己的原因,到底为什么会磨脚。
直到遇见了他,他看见了另一半的自己,那个藏在粉红鞋子里的自己。
他不会知道现在的日子应该要什么,直到他想到了以前叔叔给他变得魔术。
于是打开了打火机烧了自己,火在手上燃烧着,现在的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他总是会去告诉别人什么是什么,而当他自己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会在下一路拐弯,然后从车里吼下自己应该遇见的人,开走。
电话号码在手中一遍又一遍的翻着,反而在要打的时候把自己藏回了已经卖出粉红鞋子的鞋盒子里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够很好认识的小细节,那个被遗忘在车顶的金鱼,那个属于少女的嫁妆箱子,那个贴在窗外上意淫的语句,那个在长椅上相遇的小黑蛋。
于是我们总是徘徊着寻找另一半的自己,有时候我们会看着初升的太阳跳起,拿着硬币敲着路边的灯柱;有时候我们会拉开窗帘看看窗外,有时候我们会对朋友自言自语,而朋友却回复的津津有味。
另一半的自己并不好寻找,所以我们不断的不断的寻找着知己,伴侣,或者网友。
这是讲述大家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每一个人,就像你现在一样,你经历的时间都是没有彩排的电影,可以小神经,也可以小文艺,也可以充满的冒险,也可以做反派。
你想要去经历的,都是你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过程。
时而艰难,在电话前守候;时而开心,画廊里的电影幕后是通向喜悦的彼岸。
只有鸟在树上才是美好,鞋合脚才是舒适,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去出发,走上一个欢乐的旅途。
因为只有开始认识到你是在寻找,那么当你发现的时候你才会感到:自己喜欢高山,寻找到的另一半其实是高山的倒影。
这样美好的事物就可以喜欢两遍。
又是200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电影,我如愿坐在最后一排,感受了女主角的勇敢和坚强。
故事围绕着一个小社区里的人和事展开。
Richard与妻子分居,Richard变得失魂落魄;邻居家的小女孩待嫁箱的梦;邻家17岁的两个女生与肥佬的文字性挑逗;Richard的14岁儿子Peter成为邻家17岁俩女生的性爱试验品;Grace为老人开车当司机;Grace自己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艺术作品;表演艺术家July通过色情网站满足私欲的同时,竟然遇到了Richard 7岁的小儿子……每件事情看似独立,却又有着不同的联系。
事情仅仅是有联系,却不能进一步发展,总有种保护各自领域的感觉。
导演July,在影片中也就是那位表演艺术家是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里面,人与人虽然好像都能一一联系在一起,可惜其中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呢?
翻翻影片的简介,说“能走在一起的人,你以为有缘,其实是有感觉,所以脆弱。
”所有的小故事,他们之间有联系,但他们为保护自己的空间,即使真有了感觉,各自也不轻易敞开、靠近,使得关系显得脆弱。
镜头一:YOU and ME 执着与勇敢Grace,我很喜欢她。
她有很多白日梦想,发呆、幻想其实是很有趣的生活。
她自己会一个人对着一幅海边落日的图片,独自配音,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她会拿着DV拍摄奇怪的短片。
在她的生活里,除了满足自己的艺术欲望以外,她会为令她怦然心动的人疯狂,如同对待自己的艺术作品一样疯狂。
卖鞋的服务员Richard,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介绍她买了一双粉红色的皮鞋。
Richard出于对顾客的负责,对她脚踝的痛苦作了分析,建议她买双舒服的鞋。
Grace买回家后,对鞋思念,也对人思念。
她感觉到自己遇到了人生中的一双好“鞋”,尽力去拥有和穿上它。
有一段画面,是Grace在粉红鞋子上面写上YOU、ME,自己穿上以后,左右脚在互相追逐、触碰。
她多么希望在现实中也能和Richard追逐、触碰。
于是,Grace用她的勇敢和执着,想方设法去接近Richard。
和他走在路上,用言语比喻街道为人生,试图走进Richard;在商店卖场,想借怪异的行为引起Richard注意;想对Richard说“I love U”,却借用会说话的相框道出心声。
如果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有Grace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对生活的热诚,也许现在的社会不会再那么冷漠无情、人情淡薄,尽管这种想法很天真。
但,Grace给了我们希望。
镜头二:我们需要梦想影片里面,还有一位脸上长满雀斑的邻家小女孩,她不漂亮,但是她最可爱,因为她一直拥有梦想。
她把梦想装到一个大大的箱子里,里面有她对未来的期待,对爱情、对家庭、对儿女。
她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梦想。
当她和Richard 14岁的儿子Peter躺在房间里,她很平静和温馨地幻想着长大后厨房如何,对着Peter描述着她与儿女幸福的时光……我想她一定能实现。
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梦想来支撑,如朋友对我说过的“只要你坚定,梦想永不会消逝”!
镜头三:钱币敲响,相拥结束一同观看影片的車掌问我:最后那个钱币你想通吗?
的确,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是每部电影都那么深奥的,不需要看完就深究她的含义,也许导演并不是那样想。
最后,我给出的答案是:他每天都在等车,每天敲着钱币,过着一样的生活,也就是要敲出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片子最后他的确引起了Richard 7岁的小儿子的注意,有改变平凡的迹象,如同最终敲开了一个人的心。
Richard接受了Grace的拥抱,他们相拥结束,不正是将脆弱的关系打破,变亲近了?
画中的鸟变成树上的鸟,原本格格不入的感觉却变得如此真实、亲近。
对了,应该就是这样了。
网友见面那个太讽刺了把...不过我还是挺喜欢那个帮助接老人的女士的..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偶然與你相遇》講著一群怪人的故事,卻又令人感覺他們十分平凡,像是走在在街角會偶然遇上的任何人。
他們彼此間有著一兩種簡單的相互關係,她是他的前妻、他是他的弟弟、他們是不太熟悉互有利益的鄰居、而她們只是他搭訕過一次的陌生人。
看完電影之後驚覺我竟記不住任何一個角色的名字,很顯然的,借用這群人彼此與各自的故事,這部電影試圖營造一個非特定的寓言,一如原文片名一樣,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以自己為中心出發,和最靠近的人之間,到所有認識或深或淺的人之間,樹枝狀蔓延展開的人生構圖,他人在你我的故事裡是他人,但在別人的故事裡我們則屬於那個他人,就是這麼實際的相對存在。
這部電影的主軸是情感議題,但不僅止於男女或女女或老少之間的愛情、友情、親情,回歸簡單而基本的眼光檢視,它說的是人際之間最純粹的互動。
女主角(恕我真的記不起任何一個名字)穿上那雙象徵愛情的粉紅鞋幽幽起舞,右腳寫上的Me和左腳的You相互閃躲嬉戲、依偎靠近而後若即若離,在這個簡短的鏡頭裡作出了對人與人的最大隱喻。
面對離婚處境,試圖用自焚左手來拯救人生的他,以及平日以接送老人為業,不得志的前衛業餘藝術家的她,是片中兩個最大的非比尋常之人。
在那一段賣場往停車場的人行道上,他們把這段路途喻為有彼此存在的人生,iceland是這段relationship的中繼站,太榮街則是生命終點,他們並肩而行只有短短數分鐘,卻美好得比其他人花一輩子所追尋到的更多。
然而他左手繃帶包上的除了自焚的疼痛之外,還有他自己的懦弱傷口,不能勇敢的讓她走進他的故事。
但我似乎能體會他的困惑,當他在賣場和鄰居對話時,突然間抬起頭直視攝影機,卻不知是對著誰問:what were we done?當下我全然被震懾住,也許是因為他彷彿能穿透屏幕盯著觀眾的眼神,或者是因為那一句充滿疑惑的話:我們做了什麼?
他就像演出到一半的舞台劇演員,突然意識到上演的一切是多麼荒謬,我幾乎以為下一秒鐘他就要中斷演出從舞台逃脫。
當然他還是電影裡賣著鞋的演員,但我卻被那個有點玩弄意味的鏡頭和問題給困住,the answer is nothing?在這些思想特異的人中,美術館長才是最扭曲的角色,內心過度壓抑,始終對外界維持疏離,當女主角帶著作品到美術館時,館長卻要求她郵寄到辦公室,就算在一個手臂可觸碰到的距離,也不願伸出手,看似是被過多毛遂自薦的藝術家干擾多次產生的不耐表現,實際上是她軟弱的自我保護。
於是她只能轉而藉由虛擬的網路來抒發自己心中小小的叛逆念頭,她可以拋去所有身分束縛,化身為untitle,在那個虛幻的世界裡實現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的惡魔。
而片中對何謂藝術也做了小小的嘲諷,一張廢棄的漢堡包裝紙被誤認為是藝術作品,而創作的馬克杯又讓美術館長懷疑那是自己的,何以泰迪雄和愛滋病患的幻燈片可以傳達digtal art?
想起以前逛美術館總會說,看不懂的東西才是藝術,看來真是這個樣子。
於是最後男主角和女主角給了左腳和右腳相互依偎的可能性,關係既競爭又曖昧的兩個女高中生對貼佈告性騷擾的男子作出報復,小女孩和小男孩平躺在地板上勾勒著用希望之櫃拼出來的未來的家,而小小男孩終於在清晨曙光來臨之前發現了不知名聲響的真相,解開了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因為有時候人生缺少的只是一個恍然大悟和勇往直前的小小瞬間。
La vita è poesia.
没有办法
我怎么觉得评论比电影好呀。。
真没看懂讲什么呢。看不下去。青春期猥琐的男孩女孩让我感觉不适。
一部旨在表达寂寞的美式小清新电影
fuck me and fuck you and fuck everyone. 自编自导自演。
虽然电影不是喜欢的类型,但它确实不错(bgm选得好,电影成一半)。人人都独具存在感人人都像主角有自己独立但互相联系的剧情脉络,最喜欢的是反传统处理的细节。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文艺的里边还是文艺,就等着你陷进去。
2021/10/6 有点不知所云。
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是他人世界中的怪胎,敏感孤僻又充满神经质,不可名状的嗅觉总在与熟悉的陌生人擦肩,牵扯出凌乱又芜杂的关系网,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性体验与非理性行为终难以被消化,和happiness蛮像,都是散装的浮世众生相,H更展现了人性的不堪与污秽,这部则是在文艺小清新包装下横向剥离
dammmmmmmmn love!!
……………i can nooootttttt
sweet and actually tells you something.
太过文艺了点,里面的每个人都有些许的怪异和神经质。不过我喜欢那双写了you me的鞋子,然后看着这双鞋子靠近又远离和人生一样。
真的有点混乱,也许现实就是琐碎混乱的。两个人的爱,钝钝的。
真搞笑,我只想跟你草草过一辈子,你却想跟我三生三世。想看直冲天灵盖的爱情片,不是这种疯疯癫癫。或许人家根本就不是在讲爱情,而是探讨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英文名和爱情毫不沾边。永远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别人身上,永远。文艺片劝退,十一月别看文艺片,求求了!
还有比《爱情我你他》更有趣的成人童话吗?在米兰达这部温柔如水的天才之作里,倘若你不能体会到《怦然心动》的感受,那么作为一个人类,你该去借电影这面魔镜好好观照和重新认识自己了——就像那位失恋且写得一手《烂情诗》的商品销售员,以及那位刻板又敏感的艺术策展人,还有那个懦弱又虚伪的「性变态」一样。这些暂时只能在自我想象中找到存在感的成年人抑或少年人无一例外,都不再用「面对面」这种感性的方式交往,而是都躲进虚拟世界里用「理性的符号」交流。最终在这场探讨两性之间辩证关系的艺术展上,孩子与孩子玩起了成人游戏,而大人与大人也过起了家家,就连虚假的艺术最终也成了现实的一部分。似乎也只有艺术可以把系统里抽象的人还原成真实的人,像阿巴斯的电影一样,这种帮助观众辨别艺术品真伪的「电影」才是这个后真相时代需要的电影。
荒诞的爱情喜剧,神神叨叨的味道,很多桥段形式多过实质又流于肤浅,个个人物都是怪咖,好在故事有趣结构简单闭合,每个角色的戏份安排都颇为精巧,特别是神似彭于晏的黑人小孩那条线很是搞笑
自以为是的幽默。好冷好无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