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字数了转影评(含剧透)整体来说比较俗套的一个电影。
全篇以the last film作为噱头,但我觉得对于胶卷的探讨还是挺少的…除了偶尔片段中透露出老父亲对于记录生活的热爱基本没怎么深挖胶片的意义and摄影的意义。
整个电影主要围绕着男主和父亲亲情的修复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讲述原谅与理解。
但恕我直言,这种从小伤害的弥补与和解怎么可能只靠同情心来修复。
整个电影除了结局我没看出父亲个人的魅力在哪,只觉得他是个asshole到老了开始后悔。
虽然我很理解他的性格以及百分之一百二的理解他的心情,但即使我和他有一样的心情,却无法认同以及接受他的做法。
所以男主和父亲感情的修复线也很崩。
btw,女主这个线除了推进剧情我觉得真的一点用也没,生硬地离开与回归,怎么就突然接受不了走了???
然后结尾又突然回来,exm?
除此之外结尾本身也挺生硬的,老父亲突然就坐着圆寂了,还那么帅。
配乐除了结尾的三四首歌也很一般…虽然早就猜到最后电影结尾了,但男主放幻灯片的时候依然被感动到了。
或许整个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比较不错的点只有传承吧,父亲以自己的一生为例子,教会儿子如何面对未来,更好地与自己和解,接受生活。
btw 演员演技还都挺好的 and 最后一群胶片摄影师中有个索尼大法是什么意思hhhh 不应该都是哈苏莱卡rollei照片可以定格时间,never forget about these shots.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男主婚姻不顺,父子关系不好,事业遇上挫折。
通过一段旅程与父亲达成和解,捡回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的爱人。
传统叙事,对吧。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暗示了旅行中的磕碰与曲折,也是旅行题材可以承载生活、治愈、爱这些永恒的元素的原因。
我很羡慕剧中男主为了父亲能果断拒绝自己的事业机会,我想要是我,恐怕会苟着,何况是来之不易的说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妹子的作用似乎倾向于粘合剂/中介,使这对“冰冷”的父子能够连接起来。
但似乎工具人属性较强,情感厚度不够。
整体上这个治愈也有点牵强,看过白日梦想家的人很容易猜到结尾。
我也曾相信旅程有如此魔力,仿佛走到最美的地方,看到壮丽的景色,会印证自己的渺小,会忘我,以至于忘却烦恼。
然而当我真在那景区时,我才发现我所焦虑逃避的,始终萦绕在心中,一个工作电话,我还是会打开后备箱的笔记本;导游催促的话语“几点前要赶回去”一直在耳边,仿佛有个巨大的倒计时。
男主说前妻抱怨他一直生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
她说的不对。
也许她说的对,也许丢掉过去,活在当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想改变,便可以改变。
炒鱿鱼就被炒呗。
这部电影还是挺感人的。
有的人一生都无比专注和热爱一件事情。
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人的内心,一定是细腻又强大的。
爸爸的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演的非常的好。
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的背后,也有非常温柔细腻的情感。
尤其是他在医院非常脆弱的时候对他儿子说的那段话,很感人。
他很怀念他在很小的时候,靠在他身上睡觉,他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和他的baby smell。
他也曾许下很多的诺言,要爱他,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任何的伤害。
但是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心里破碎了。
他泪流满面。
好感人。
后来儿子决定带爸爸逃出医院。
他们父子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密感。
来到冲洗柯达胶卷的点,很多的摄影师集聚于此。
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家交卷店要永远的关门了吧,他们都在这里守候,相信很多人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冲洗他们手头的胶片了。
他的老朋友很高兴他能来,他说自己留了一些药水,just in case他会来。
其实早在一开始我就知道这几卷胶卷是关于他儿子和他的母亲的照片,我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悬念,因为人最珍爱的东西,永远不会是非洲的某一场战争或者阿富汗的难民,一定是和你的人生最密切的那些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定不会是和你在床上滚了两天的情人,一定是你觉得亏欠的妻子或者孩子。
很奇怪,人就是这样。
剧情到了最后也是这样。
《骡子》也是这样。
最终你发现你多么的爱你的妻子和孩子。
well,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观众的心里预期。
我觉得这个演员最打动我的就是最后的那个晚上,他在酒店,他的儿子在洗漱,然后他擦拭着他的胶卷,然后他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说,你听,然后他眼中散发出那种炯炯有神的光芒,我到现在都没有忘记那个眼神里充满的智慧,这足以让我给这部电影打上满分。
然后他儿子从卫生间走出,计划着今晚的出行,他已经安静的闭上了眼睛。
然后他的遗体被搬出去的时候,外面站着两排的摄影师,他们拿着相机,很多人喜欢拍照正是因为这个老头儿。
他们尊敬他,他是他们心中伟大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一直影像着他们。
他们将相机朝着天花板的位置按着快门,以示对这位摄影师的敬意。
很感人,这个画面。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失败的部分就是最后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那个护士的出现。
很破坏画面,一个多么感人的场景,他和他的回忆,他的母亲的回忆,和他的父亲对他的所有的爱,你都能从那几张完美的照片中看到。
我觉得最后几张照片,拍的真的好极了。
只是这个女人的出现,真的大煞风景。
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推荐。
2018-04-22 丹阿 重生的艺术史 导演 Mark Raso,编剧 Jonathan Tropper影片灵感来自2010年的一件重大事件,柯达克罗姆胶卷最后一家冲饮服务社关闭。
2010年,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For Kodachrome Fans, Road Ends at Photo Lab in KansasBy A. G. SULZBERGERDEC. 29, 2010https://www.nytimes.com/2010/12/30/us/30film.html情节就是唱片公司的儿子Matt接到老爸Ben的私人护士/助理Zooey的通知,著名摄影师的父亲,查出肝癌晚期,命不久矣。
家里还有4卷几十年前拍摄的柯达克罗姆胶卷没有冲洗,然而一周之内最后一家冲洗服务部就要停止Kodachrome胶卷的冲洗服务,所以想找Matt送老爸去洗胶卷。
然而。。。
1. 色彩 一切,几乎一切人造物的配色,都有目的的选择了颜色,特别是红+黄这两个柯达标志色的应用,出神入化。
个别场景为了营造孤独寒冷的气氛选择了冷色调。
男主Matt (Jason Sudeikis) 公司的墙面-红色,女秘书的衣服-黄
老爸Ben (Ed Harris) 的坐车出场,街对面的雨棚、墙壁,全是红色,垃圾桶(报纸零售箱)是蓝绿色(Fujifilm)。
旅馆的门,大红
餐厅里黄色的墙,红色的沙发
路边老爷子的遮阳伞-黄色⛱️,🚗配车-红色
冲洗出来的 Kodachrome 胶卷里, Matt 的妈妈穿着红色的裙子
2. 人物与化身personage & personification整部片子里三个主角全是拟人化的化身老爷子 Ben 就是kodachrome的化身,胶片冲洗服务的最后一日,也是摄影师生命的最后一天。
胶片虽然不再,但是给活着的人留下的是穿越时间的回忆。
男主Matt (Jason Sudeikis), 是摄影的化身, 成长在胶片如日中天的年代。
女主Zooey (Elizabeth Olsen)是数码摄影的化身,年轻漂亮,各种看着顺眼用着顺手。
作为胶片的“护士和私人助理”,照顾着老胶片,一遍给胶片续命(本片是Netflix买下,数字播放), 一面在要了胶片的老命。。。
于是故事就成了,用数码很多年的儿子回去看病入膏肓的胶片老爸,一路旅拍,一晚搞了数码美女,发现真好,但是数码表示“不伺候胶片老爸”了,受够了。
well。。。
最后在观看40年前的片子的时候手里还是抱着数码后背的,不是吗?
最后收场的黑白色KODACHROME, 这是彩色胶卷的墓碑, totally Monumental
最精彩的是,导演 Mark Raso 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故事包裹在一层层的面粉糊面包糠中,这样炸出来外焦里嫩,口感松脆。
黄灿灿的油炸鱼和薯条,沾着红色的Ketchup, 亚克西!
(走错片场。。。
)当然,以后大概再也不会有这种“放了40年没洗的数据卡,不知道拍的什么” 的事儿了(并不是)\
Leica M4-p…… 全文首发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zQ0NTM4OQ==&tempkey=OTUzXzVuMjZ6dU9nTUNLYVZpNmpIWVRiVkZuZDZlYjMtSDEwNW0yMTlMMEZ4MEVXTW9oc2ZnalhzQk56aE1YdmM2QjZqYkJ0RjB1Q0tiZU9RV3BrOGlQdFhGTEQ1dUdVc1Z3WFl1OVlwZ3FzbmQwUFJaLUo0aFJFUFB3a3RFQTRzTnlyN25obVpHSE56ZTVyUEVyVl92T1g3dmVtU1dSLTFIcXBqWlhXYnd%2Bfg%3D%3D&chksm=7d05ca5b4a72434d7a3de9c8da03207017cd9228bad9f92429478232b2077c012b78da54e485#rd
还可以的公路片。
赞美摄影、摄影师那段,诸如保护主义、定格瞬间那一套东西,虽是老生常谈但也让人动容。
但我对于捧高胶片贬低数码的那一段相当不适。
引出那一段独白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儿子对老爹说如果你拍数码,那我们就不用这么麻烦跑这么远冲胶卷了。
首先老爹要冲的胶卷是数码相机还没发明的年代拍的,只是一直放着没冲;其次只是这款柯达克罗姆需要专门跑这么远冲,普通胶片并不需要。
只需简单的剖析就能发现以上完全不是胶片和数码之间的矛盾,而剧本还是这样简单粗暴地制造了这个矛盾,然后通过老爹表达“数码照片是 electric dust,留不下任何印记”这样的观点。
1 胶卷有硬盘可靠?
2 我就问问咱把 jpeg 文件晒成照片阁下该如何应对???
怀旧是高雅,现代是俗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如果想讨好胶片佬等潜在观众,手段要高明点,硬去批判现在的照片载体是说不通的。
如果说早已逝去的2017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原文载于公众号:yuanfangfm 关注城市和旅行看过一种情景,某个排队的门口,总有人焦躁不安,然而他们一旦通过了闸口,又突然变得闲庭信步。
——我们似乎想尽办法节省时间,却不知道时间到底何用;我们有了无数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017年过去很久了,我很怀念她。
如果说那一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克罗姆胶卷》《柯达》的剧情灵感,源自于2010年的真实事件——由于数码时代的冲击,柯达即将关闭所有的冲印业务。
电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摄影师父亲作为胶片时代的留守者,和儿子横跨半个美国,寻找最后一家冲洗店。
喜欢本片,并非因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只是很久没有享受不赶时间的旅途了抛开电影里的亲情爱情不说,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的慢,慢慢摄影,慢慢旅行,仿佛人生没有deadline一样,即使片中的老父亲已经罹患癌症。
和如今动辄2小时的电影相比,本片只有105分钟,但他特殊的慢节奏,会让你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漫长的旅途中。
慢摄影摄影本应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比起绘画,虽然可以一键成像,但是调试、采光、取景到后期的过程,并不比绘画简便。
数码相机的出现,仿佛简化了这一切,而节省出的时间,人们真的是用来思考艺术么?
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停靠站,父亲都会整理相机,繁琐的享受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父亲反问,你摸过假胸么?
在考究的人眼里,很多数码相片,就是一份数据,一抔电子尘埃,是夺命连环拍之后,从几百张里撞大运蒙上的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照片而已。
机械相机的浪漫如枪械一样,看似结实,实则需要细心保养。
有一瞬间,老人特别像印第安纳·琼斯在取景器里足足瞄上几分钟,然后颤抖的摁下快门,最后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那种集考究、创造、惊喜于一体的情感,才是摄影的灵魂。
发哥最有发言权,甚至怀疑《寒战2》这段台词是他自己加上的有人说,艺术就是浪费时间。
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慢工细活。
所以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替代,因为淘汰他们的时候,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这个世界急躁了。
就像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我们聊热点和效率,而品质和原创已经逐渐遗忘。
慢旅行主人公们的旅行,同样很慢。
GPS和地图的冲突很有意思,习惯了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走错路时遇到的惊喜。
生命究竟在于终点,还是在于过程同样在旅途中,有些人会因为一场暴雨懊恼不已,有些人则自得其乐。
这世界给予人们东西是相同的,不同的心境,取决于不同的领悟。
年轻人在焦急的等待雨停,老人在寻找下一个作品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由行才是旅行的真义。
然而当海外代购、打卡网红地、种草热门餐厅占据了旅行时间表,我又忽然觉得,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长途车随遇而安才是我想要的。
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在旅行路上肆无忌惮的睡觉了有一年在去往凤凰的路上遭遇了堵车,于是我终于有工夫处理了相机里的几十张照片,看了一部电影,随后美美的睡了一觉。
虽然到达凤凰已经是晚上,我反而精神饱满的去感受夜生活了。
致敬柯达胶卷看过《逍遥骑士》,看过《在路上》,我们在歌颂生命和自由。
而《柯达克罗姆胶卷》更多了一重含义,歌颂那个有柯达陪伴的岁月。
父子到达了目的地,前来洗照片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对胶片时代落幕的道别,又像是一场摄影师版的毕业典礼。
摄影究竟是什么,也许看完本片,你会有新的理解最后,庆幸未曾错过的胶片时代,致敬那个缓慢的从前,致敬柯达。
原文地址: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柯达是个完美的悲剧故事。
第一款数码相机诞生于柯达的实验室,然后数码相机再剩下的时间里不断进攻胶卷相机的地位,逐渐取代胶卷相机的地位,击垮了柯达。
或许是电影名字让我太有感觉了,这部电影并没有怎么让我惊艳。
一开头就是标准的中年危机电影,父子关系不和家庭片,开车穿过整个美国的公路片。
从电影前几分钟的铺垫里你就能猜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那四卷胶圈拍的是马特小的时候,父子关系终将和解。
我当时想如果男女主角最后在一起了那可就太俗了,不过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不过当故事进入主线,没什么能阻止你去享受一部公路片。
孤独的美国公路,一望无际的美国平原,鲜艳的老爷车,性感的女主角。
不去计较故事情节的发展,只关注一个将死之人的最后旅程,去接受一个老混蛋,感受他生命中的闪光点。
电影是伤感的,那种再温暖中淡淡的伤感。
就像柯达注定破产,老头终将死去,我们早就预想到事情的结局,可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难掩伤感。
就像重新认识父亲的男主看到父亲死去,就像早就猜到故事结局的我,看到结局仍感到伤感。
电影里还有更多的触动点来自对白,来自父子两人的默契,来自说不出口的爱。
这绝不是一部烂片,他只是有些套路的痕迹,一眼望穿后丧失了些许的趣味。
但他任然值得一看,给平淡的生活加上那么一丝色彩。
柯达特约赞助的论述亲情的片,垂死之际的本杰明年轻时是一位风流成性的伟大摄影师,本片前半部分主要都是叙述本杰明与儿子和解的故事,音乐经纪人儿子迈特不想与年幼就抛弃自己的父亲来往,由于自己正准备洽谈的乐队需要陪伴父亲完成冲洗照片的旅程才能约谈,无奈且命中注定地展开了这趟行程。
后半部分对摄影师的描述可谓吸引了不少外行人的热忱目光「看着时间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最后冲洗出来的照片走马灯式地回放,回忆杀确实赚取了不少男主迈特和能与亲情共情的观众热泪。
彩蛋🥚值得重复观看,片尾在女主依偎在男主肩膀的画面中结束,但紧接的大师作品欣赏令观众不惊但喜,能够借一部电影涉猎这些大师照片,挺满足的!
P.S.女主的脸蛋和身材是超养眼的!
初登场的deep-V简直抢尽观众的眼球,如此风骚的女人竟然也遭到前夫出轨?
剧情反转,但也属意料之内,她出轨了她丈夫。
Netflix 一直是玩剧情的高手,但不算是个伟大电影制作的推手。
网飞电影口碑崩坏的很多,不一一列举,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的一部是《无处为家》,融合了黑色幽默、诸多荒诞元素,整体气质诡异、独特、不可言说;没想到这部 Kodachrome 也带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感受,有一些震撼,一些惊喜,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很多朋友看罢可能会觉得剧情过于 predictable 和略有老套,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它绝对不乏味,如果你有过一些在与父亲交往时的不愉快经历,那《柯达克罗姆胶卷》能为你带来的很可能是无尽的感慨和一点眼泪。
我们判断一个电影是否是佳作的标准可以很简单:不必在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做到绝佳,或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者能够触碰到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共情、和深度思考,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列为佳作。
对于这部没有观影难度的电影来说,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欣赏制作班底的诸多艺术安排、并认真投入到剧情中。
《柯达克罗姆胶卷》是基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改编而成。
那么究竟这部故事情节简单但十分强大的电影,是如何逆转看似老套的剧情,通过独具一格的论摄影风格、叙事节奏、情感共鸣来成为一部佳作的呢?
首先分析摄影风格。
片子从头至尾,画面的色调高级,构图保持了很高水准。
令人惊喜的色调突变其实主要的三个角色就是唱片业经理儿子 Matt Ryder(主业是喜剧演员的 Jason Sudeikis 饰演),知名摄影师父亲、癌症晚期患者 Ben Ryder(西部世界 William 晚年扮演者、老戏骨 Ed Harris 饰演),和父亲的护工/助理 Zooey Kern(漫威猩红女巫扮演者)。
男主Matt在姑姑家的卧室 不经意展示的布景显示诸多细节这个卧室也是主要取景地之一,男主 Matt 在唱片业工作的人设丰满过程、童年经历、Matt 和 Zooey 音乐品味的娓娓道来,以及男主性格另一面的展现、男主在谈及音乐时的从容淡定专业、Zooey眼中第一次对他闪现了光芒,都是在这个小小的卧室中。
叔叔家的 Dining room: 与角色颈部保持平行 画面有重点 便于观众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演员微表情、Ben微微驼背的体态等主要细节本部电影固定镜头比较多,所以构图上来讲更容易调动审美感官。
从一个看似普通的画面:
进化到一个近乎构图完美的画面就在几秒钟的时间,随着Ben的向前行走:
影片主要交通工具与矛盾冲突发生地:红色敞篷车,颜色选用也是有讲究的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欢迎大家截图后上传到影片图片详情页。
其次,就是整体剧情进展的有序节奏。
【Spoiler Alert: 以下开始涉及关键剧情剧透】电影前50分钟,制片组不遗余力地塑造诸多剑拔弩张的场景。
Ben 身体不适,Matt的眼神中尚且看不出太多关切,更多还是冷漠转过来看Ben:
这一眼冷冷的目光后,随即(近乎是摔)关上了卫生间的门诸多复杂的眼神不胜枚举:
Ben 的弟弟,在 Matt 13岁后抚养其成人的舅舅发现自己的妻子曾经和自己的哥哥有过一夜情时当然,这些剧情主要塑造的就是一个令常人无法忍受的艺术家、摄影师、总在捅别人伤疤、不在乎 family value 的 grumpy 老男人 Ben 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镜头标志着冲突开始化解。
第50分钟:Ben 第一次展露笑容,源于拍摄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到这个细节,并开始进入到导演的圈套中:开始思考这个艺术家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的摇摆,也是逐渐调动观众对 Ben 的好感的开始。
但导演自然不会直接制造这个套路,随后三人去到 Matt 需要签约的乐队的现场,努力争取他们的合约,但为了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合作告吹,被公司开除,但 Ben 也没有表示丝毫的感激。
此后的剧情节奏可以从以下的时间轴略窥一二:1:17 在医院 Ben 第一次哭,开始向儿子道歉,但不乞求原谅,并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其实很多中国式的父子/亲子关系就是:双方互相不理解,都在等着对方的道歉,但从来不会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
而这个顽固、执拗的老头,终于在病床上被自己儿子的一路陪伴感化,也是感知到了自己所余时间不多了,任何任性都必须到此为止,不然将来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是一个催泪点。
1:21 催泪点一过,两人立刻开始开玩笑,给人会心一笑和暂时的放松。
1:26 二人终于到达位于堪萨斯州的洗相片的目的地,Ben 在众人包围中,说出了如下的话,Matt期间崇拜并骄傲的目光给了多个镜头。
We’re all so frightened by time, and the way it moves on, the way things disappear. But that’s why we’re photographers. We’re preservationists by nature.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About as good a definition of art as any, I guess.1:29 摆弄着相机,Ben 坐在 motel 房间的凳子上,最后一句话是问 Matt "Do you hear that?“,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召唤,随即坐着头一沉,便溘然长逝。
(但画面和台词转到了尚未发现并继续和父亲说着话的 Matt,此处这样的处理也是比较克制的,不强求探讨死亡造成的悲伤,更多是营造一种无奈但却震撼人心的氛围。
)
Ben 去世前的最后镜头:伴随着夏季蝉鸣,一句 Do you hear that? 便是最后告别1:30 随着 Graham Nash 的一首 Wounded Bird(Ben 曾经给 Matt 当做安眠曲的曲子)的旋律响起,在诸多专业摄影师的眼睛与相机的双重注视下,Ben 的遗体被抬出 motel。
以上时间轴,主要是电影后半场关于 Ben 的有序的节奏进程。
有观众认为接近越结尾,越容易来得仓促,前期的人物塑造、冲突制造也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即坑没填好),但通过后半场按分钟逐个记录来看,以3-5分钟为节点的情感变化点非常有节奏,不显得密集仓促,也不会对时长造成压力,总体来说剪辑师对这点的把握还是比较可圈可点的。
最后,就是情感共鸣的塑造。
终于到了研究人物心理和感情的阶段了。
Ben作为时而蹦出一句人生哲理的老人,活完了具有挑战性的一生,投身于事业中并创造了伟大的成就。
Matt 作为一个共情心很强的人物,潜意识里和行动上(除了影片开头)始终有主动改善父子关系的愿望和 endeavour / attempt / efforts,更代表普通人,比如我们;而那些多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痛苦与敏感复杂的感情,注定了 Ben 要承受更多、思考更多。
正如他所说,happiness 对艺术创作是无用的。
这也注定了他会度过孤独、不被理解的一生。
Matt 在机场面对冲印出来的照片怅然若失,心中的遗憾、悔恨等情感复杂交织这段临终前的父子公路旅行,满足了他最后的愿望,即使他已经在拿到冲印的胶片之前溘然长逝,但他留给儿子 Matt 的,是对自己家庭生活重新燃起的渴望、对爱别人的能力的 reclaim,对拥有一颗更 open 的心灵的惧怕的克服。
除此之外,电影描绘的还有胶卷业的没落带给人的怅然若失、时光飞逝之感;这与父子亲情持续几十年的矛盾、误解、隔绝,到最后的和解相辅相成,随着 Matt 观看 Ben 想要千里迢迢 cross half the country 打印出来的竟都是自己童年时的照片,预计观众的情感共鸣终于将到达顶峰;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击碎了许多观众内心的最后一道墙。
结尾处,Matt 和 Zooey 并肩站在幻灯片前,看着 Ben 留给 Matt 的童年记忆笔者认为,Zooey 代表着陪伴他历经父亲的最后旅程和对过往的和解、再一起走向将来的人。
这一瞬间,就是过去和未来交织在一起的瞬间。
也是剧情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不同意认为这个角色显得多余的论断。
综上所述,其实电影讲述的就是一对父子的《你一生的故事》。
Everything is so predictable yet so touching. 即使我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猜到了后续的几乎所有剧情,但看到摄像对镜头语言的展现,看到剪辑师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感受到了这一切情感共鸣,使得《柯达克罗姆胶卷》总体上瑕不掩瑜,仍然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导演虽然年轻,但已经能看出颇具潜力;Ed Harris 老戏骨为影片整体增色太多,眉宇之间、一走一动都是戏,Elizabeth Olsen 的演技为奥尔森姐妹又增加一部不错的作品,Jason Sudeikis 在剧情片的尝试也证明了更多转型的可能,毕竟他对角色性格的整体把握功力还是不浅。
恭喜也庆幸 Netflix 没有把这部我一直很期待的电影拍糊。
希望能够看得到这位加拿大新人导演 Mark Raso 未来的更多作品。
最后配上一幅芝加哥镜头第一次写系统性的影评,有很多细节可能不够完美,还请读者朋友多多见谅。
此外也对影片里涉及的内容做了选择性的分析,比如结尾的照片展示,我希望能够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就像导演也为“潜在的照片展览“留白了一样。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我的梳理和分析得到一些独特的启示。
在告别之旅达成和解,小冲突大治愈,父亲至死都是个酷酷的少年。
剧情老套,但是完全为了胶片、公路、摄影和美女的颜而来。
:你开始听一些觉得能让自己显得新潮的乐队,但是,拜托,他们也无可救药的(hopelessly)成为主流。电影的画面一点美好都没有:)胶卷在里面更像一个道具而已,结局的照片内容也猜中了。
跑题作文
让人性成形
父子关系展开很好,感情线可以删掉,不必要煽情。不是你想要得到,就一定会得到。
虽然剧情cliche,但还是有点戳动我。Ben有句话说得很好,原来的胶片真的是记录的美好,现在数码相机记录的不过就是一堆electronic dust。啊,对奥妹真的没有抵抗力啊,太喜欢了,怎么都好看!
35mm柯达胶片作画 胶片不死摇滚不灭 片尾收录的照片听挺有质感
古怪的父子情
觉得奥妹特别可爱吗
看到套路片的开头,我就告诉自己,结尾如果放的不是儿子的照片我就去吃屎。
伊丽莎白奥尔森太好看了,这片子如果能有她十分之一好看该多好。
是那种典型的你会知道起承转合但是还觉得清新的片子。加上音乐和公路元素看完舒适。照片确实拍的美,但是这么多年过去,这样的奶茶喝起来已经腻了。简单粗暴来讲如果不是为了公路而公路,一开始老爹可以把胶卷邮寄给冲洗店,影片就结束了哈哈。最后奥妹真是美
3.5分 / 怎么说呢,一开始就能猜到路上那些要冲洗的照片大概就是Ben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了,中间的整体剧情走向也是中规中矩,甚至对于我来说是有点直白了。no bad...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虽然一开始就预见了结局,却依然被那些照片惊艳到,哭成狗~
一个时代结束了。
故事都是套路,可还是哭到缺氧,Ed Harris 太会演,也大概是迎来了又一轮的低潮期。
致死量的鸡汤
即使剧情老套,可最后播放意料之中的胶片内容时还是难以抑制地掉下眼泪。老车,公路,摇滚乐,胶片,这里面充满了我爱的元素,或许到我变成一个怪老头那天时为了和孩子和解也会来上这么一次旅行。我不喜欢新的事物,我也认为数码相片是一堆电子垃圾,而胶片则是真真切切的是物成的像,时间是真正在经过化学反应后定格在那里的
如果我是男主,就算牺牲自己的事业也不会和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走这条路。过去那么多年都是坑货,现在得绝症了想洗白了?早干嘛去了。最后洗出来的照片不是父亲和历任情人的性爱照片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