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和电视剧结合吧。
又有介绍京都人的一些语言习惯等等,我还蛮喜欢的,而且很多镜头都很文艺,空镜真的很美。
但挺多空镜都有重复出现的情况。
京都人好面子,含蓄委婉,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的感情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和京都人说话可真是太累了。
要分辨客套话之下的真义也挺难的。
京都人有仪式感,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都有合节气的食物品尝,重视传统。
在京都有很多传承多年的老店和老的职业。
比如清洗木质房屋木质家具的清洗店。
京都人的口音也很有意思。
喜欢以や、けど、わ等等结尾。
说起什么东西不错,不说“何はいいね”更常说“何はええね”。
发音也很有意思,同一个单词的声调和常规声调也有所不同。
不过电视剧部分的剧情有点让我觉得编剧的感情线只能走不伦吗?
以下涉及剧透……和果子店的七代目出轨艺伎有个私生子,身为九代目的女儿喜欢上了有妇之夫,默默在对方离开以后保持着感情不婚多年……隔壁的大学老教授原本有个未婚妻,结果结婚前一心自由逃婚了。
未婚妻另嫁他人生了个女儿,临终前告诉女儿她这一辈子只爱教授一人。
于是女儿说服家人决定嫁给老教授,老教授只好从英国逃到京都……快结尾的剧情也是陶艺师的小妻子与他人私奔……
第1集-茶房篇
哈哈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夏热冬冷!
旅游可以,定居不可。
不多此一举,认同,学习。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
虽然是在赔礼道歉,但对于陌生异性,主动把手伸进对方裤腿,有点奇怪?。
我第一反应是代入自己,因为是男的,年龄不小(又不是幼儿园宝宝),又不是自己的伴侣,所以我会有点嫌脏,递过去手帕让他自己擦,避免自己姿态卑微,且可能让对方误解,有了什么奇怪的暧昧之情。
不给对方添麻烦,这点蛮动容。
在我现在所处的背景下,茶泡饭也看着普通,我却很喜欢那种清淡耐吃的品性。
哈哈哈哈哈对于不怎么在乎的人我也觉得对方浪费我时间了。
这一长段好有感觉。
最后两张✨✨第2集-结缘篇
好快!
这之前仅仅见过一面。
她主动拿起他的手腕。
第3集-从秋到冬的味觉篇
和果子吃和果子
我爸也是,宁愿洗碗也不想做饭,我则相反。
想要品尝,蒸寿司。
长得有点像玉子烧。
这两个都好喜欢!
第4集-世代更迭篇
这集的男主因为选择在京都继承家业,不能和女友一起去东京,而提出分手。
女友竟然来找男主的妈妈(关系这么亲近吗),一起择菜,通过让自己忙起来而不哭出来。
第5集-有隐情的夏天篇
从这里开始,每篇的开头换成了夏天的风格。
前4集像是秋冬风格。
蓝色绣球花!
emmmm我时不时觉得这个老教授居心不完全端正这集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漂亮姐姐私会的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不是情人,女主的妈妈好像也开始怀疑那个长相酷似自己已逝丈夫的行脚僧,是否就是私生子。
竟然想约会!
第6集-怪谈篇没有截图。
情节怪诞离奇失,启示人类要敬畏神明、和谐共处,神明也懂得知恩图报。
也表现了女性的嫉妒和男性的贪婪,如果只能实现一个愿望,那个萌妹子是希望男主祛除灾难,而男主失望地说,只能一个愿望啊。
两位女性都很美,都懂得知恩图报。
第7集-夏天的味觉篇
京都人对豆沙是真爱啊,四季可见。
乍看有点像凉拌鱼皮,好想吃啊!
这种寿喜烧,第一次见,有点意大利风格,
第8集-水之美学篇
这张像外婆家屋后的某些屋子。
有次隔妈妈散步到很远,途径了这种静默古旧的人家。
蓝绿色调的古旧场景,略畏惧,又莫名向往。
第9集-我讨厌京都篇
这集旁白换成了女生,观察者变成了英国老教授(人类文化学者)的未婚妻(语言学家),她竟然是老教授女儿那个年纪,老教授和她母亲两家定下了娃娃亲,但老教授坚持不婚,逃离故乡、专心学术、追求自由。
在大师的点拨下,女主母亲放下寻求真相的执念。
第10集-冬天的味觉篇
味ceng
第11集-京都人的本音篇
第12集-冬天的岸边篇
甘苦春味编清明节,玄鸟至,万物发,清净明洁道明寺饼是将糯米粉蒸锅后做成外皮,但是这是用什么样的叶子来包住的呢?
让我想起了石秋的狗肉。
道明寺粉自古以来就有江户和京都两派之争,争辩谁才是樱饼的始祖。
那叶子原来是著名的染井吉野樱花的叶子,但是这种树并不是特别多。
叶子柔软,表面毛比较少,所以适合食用。
但是最关键的是,腌渍之后会发出独特的香气。
大深夜的,我晚饭又没吃,实在看不下去了,先歇一歇今天就到这里。
完结,期待京都之旅【景点篇】将军冢-青龙殿
将军冢青龙殿【青莲院门迹】
青莲院门迹【永观堂】剧中京都人爱去赏枫景点之一
永观堂
永观堂【京都植物园】剧中京都人爱去赏枫景点之二
去往植物园路上
植物园
植物园【泉涌寺】
【下鸭神社】
【妙心寺】
【相国寺】剧中主人公最喜欢的京都寺庙
【贵船神社】
【宇治】
【金戒光明寺】
【伏见稻荷大社】
【鸭川】
【岚山 法轮寺】
【石山寺】
美食篇【栗子红豆汤】主料:红豆沙、栗子、烤年糕 配料:盐海带丝(中和甜味,喝完红豆汤用于清口)
【芜菁茶碗蒸】&【九条葱拌鱼】
左九条葱拌鱼 右芜菁茶碗蒸
原料图【芜菁茶碗蒸】主料:芜菁、红色马头鱼 辅料:鸡蛋、鹿茸菇做法:(1)芜菁削去厚皮后用擦板磨成沫沫,加入打发的鸡蛋清,少许盐,备用(2)马头鱼去皮(3)在马头鱼肉上铺少许鹿茸菇,芜菁沫沫(4)蒸锅上汽后,入锅蒸10分钟(5)蒸熟的鱼装盘,淋上汤汁---汤汁制作:高汤中加入水淀粉勾芡,再加入蒸鱼出的汤【九条葱拌鱼】主料:九条葱(比小葱粗,比大葱细,京都九条特产,口感带淡甜味)、厚豆皮辅料:熟芝麻、白味噌做法:(1)九条葱下锅焯水后沥干备用(2)厚豆皮火上烤一会儿,至两面微焦后切条备用(3)熟芝麻捣成粉末后加入一大勺白味噌,一丢丢白砂糖、味淋、醋、芥末,搅拌均匀(4)焯水的九条葱切细条(注意需挤出葱叶中的粘液)与豆皮,一并加入(3)酱,搅拌【芝麻醋拌黄瓜鳗鱼皮】
主料:干鳗鱼皮、黄瓜、芝麻做法:(1)黄瓜切薄片,加盐腌渍备用(2)芝麻炒熟,捣碎,后加入香醋,拌匀(3)热锅冷油,鳗鱼干入锅炒出胶质,与挤干水的腌黄瓜,一并倒入(2)中,拌匀装盘【寿喜锅】
主料:肥牛、番茄、甜菜椒配料:实花椒、糖、酱油做法:(1)番茄去皮后切块,甜菜椒去籽切块,备用(2)锅加热,用牛油润锅,加入肥牛,再加入糖、酱油(3)炒至变色后,加入番茄、甜菜椒、实花椒(4)调味,盛出享用【鱼正骨&蒸寿司】
【鱼正骨】
主料:三文鱼骨、酒糟、油豆皮、白萝卜、胡萝卜配料:大葱、味噌做法:(1)准备一锅高汤,加入削皮切小块的白萝卜胡萝卜,切条状的油豆皮,焯水切小块的魔芋,三文鱼骨,煮一会儿(2)酒糟掰小块,加热水化开,再加入一勺白味噌,拌匀(3)将(2)过滤勺筛入(1)中,煮制一会儿,加入九条葱丝【蒸寿司】
主料:鸡蛋、醋米饭、鲷鱼肉做法:(1)鸡蛋煎薄片切丝备用(2)调汁:水、白糖、清酒、酱油,倒入锅中煮开后加入少许姜丝,再加入鲷鱼肉炒一会儿,至汤汁被鱼肉吸收,备用(3)在醋米饭中加入少许泡过的干香菇丁,烤海苔碎,拌匀(4)将(3)盛入大小合适的容器,再铺上鸡蛋丝,放入蒸锅中蒸15分钟(5)出锅后码上鲷鱼肉,完成【亲子盖饭&鳕鱼汤】
【鳕鱼汤】主料:鳕鱼、九条葱做法:(1)鳕鱼切块、九条葱切细条状备用(2)准备一锅高汤(昆布+鲣鱼干清水中煮沸),加入少量酱油、味淋(3)高汤煮沸后加入鳕鱼,煮制一会儿,出锅前加入九条葱,完成。
【亲子盖饭】主料:鸡腿肉、鸡蛋、鸭芹、天妇罗碎
做法:(1)高汤煮沸,加入鸡腿肉,焖煮至熟透入味(2)将天妇罗碎加入(1)中煮制一会,再将打散的鸡蛋均匀铺在汤上(3)鸡蛋大致凝固后,撒上鸭芹,完成。
【和果子】
豆年糕
栗子年糕
栗子红豆饭
铜锣烧
福豆
多彩羊羹
道明寺饼【白玉黑糖金时】
白玉黑糖金时
【芥末豆腐】
水无月 糯米糕切成三角形,铺上一层红豆
(不算影评,算是自己的观后感。
以当留念。
)谁能想到,被一部纪录片多次感动得泪目。
被编剧导演的故事和镜头所打动。
1,剧情丰富而有趣,通过京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饮食、感情。
点点滴滴的把京都人描述得无比丰富和立体。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京都人了。
我看到了一个极度丰富、极度充满人性的社会。
2,每一个演员都是完美的。
好像就是说的他自身的故事。
特别是在blue那一部里。
角色无比鲜活,让人不为之动容。
3,拍摄极其完美。
在讲述剧情时,镜头的运动简直让人动容。
剧情越来越到高潮,镜头从远慢慢拉近;剧情慢慢接近尾声,镜头从近慢慢拉远;无不在述说着剧情之外的故事。
美丽的场景搭配剧情适可而止的留白,没有哪个不是完美的。
4,如果你觉得剧情说得太多或太少,那就是你可能万千没理解导演的用意。
刻意而为之,并且运作自然已是非常难得。
如果你着急于剧情,那么恰恰就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实在是太渴望在影视剧里找到幸福和美好了。
从而影视剧的结局没有十全十美、没有符合常理、没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感到唾弃和厌倦。
当我看到弹幕里关于剧情的各种不满时,时常让我笑出声来。
如出轨等伦理不符合的情况。
因为回顾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太正常。
放眼望去,现实满眼皆是如此。
不应唾弃剧情,因为现实如此。
更不用厌恶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无须扣上好与坏。
扣上好与坏,引起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更糟糕。
而对现实毫无作用。
看到京都人为了制作那么一点点的东西,费尽心思。
让一个在深圳的打工人冲击很大。
看到京都人当学徒,在厨房工作了5年,才从一个帮烧烤的帮厨升级到一个切菜师。
而在切菜师之上的还有三四个等级才能达到厨师的等级。
这简直是太漫长的了。
深圳的打工人学习任何技能恨不得一天入门,3天出师。
更不用说用年来计算自身的成长。
对了,同一种鱼,在冬天和在夏天的做法和切法都不一样, 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我。
极致的细致入微才是做事的正确方式。
急功近利真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最后几集最让我泪流满面的是,三十八子的母亲。
她以宽大的爱心,去理解身边一切事物。
相比于爱,包容、宽容、格局等等词汇,在‘爱’的面前都显得无比苍白。
无论是她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还是世界在她这么大年纪依然对她不友好的情况。
她依然选择爱这个世界、爱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
一开始我觉得她太执着于一些事情,但到最后,发现其实是作为观众的我执着于她的执着,而她早以释怀或者说早已 用另外一种执着来表示一下执着,早已从中解脱,反而是观众的我深深陷入其中。
剧中常常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讲着最好的生活哲理。
另,所有的配乐都特别好听特别温柔。
也许我不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我期望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
剧情式纪录片,画面精致,配乐唯美。
先看的是修业篇,家族传承与工匠精神。
琉璃光院,一座绿意盎然的园林,连苔藓都是精心打理的,令人心驰神往。
手工烧制的陶瓷,在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现代里保持着京都人所特有的传统。
连烧烤都要认真修习的日式料理,带着满满爱意与热情做出来的面包……一边是平实朴素的题材,一边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志向意趣,倒也真符合标题,京都人的秘密欢愉。
正式篇的内容则是由美丽的和菓子店老板娘的故事说起。
她的一举一动都优雅含蓄,楚楚动人,传达出一种婉约的东方之美。
这种东方之美的优雅与以往流行的法式优雅、西方美学是不同的,像一朵翩然的水莲花,她的悄然绽放,即是美本身。
按节气进行的京都礼仪,含蓄的寒暄风格,细腻的待人接物之道,都体现出京都传统、保守的一面。
但美也正在这被传统约束的仪式感中体现。
依据时节选择食物,享用时令鲜蔬本味,赏花,赏月,祭拜,平凡的日子也因为这精致的细节生动起来。
不过在欣赏美之余,还是会暗戳戳觉得京都人匮乏小气。
吝啬待客的一碗茶泡饭,所谓丰盛的料理也寡淡至极,像没见过好东西一样。
不过这也是物产不丰富的岛国特有民风,任何特产都格外珍视,爱本土产胜过爱一切进口。
除了习俗上的差异,日本在价值观方面也比较有特色,人均昼颜的既视感。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出轨or被牵扯进出轨的故事。
女主爱上有夫之妇,女主爸爸出轨还有私生子,最后故事的结尾也是出轨收场……真是难以理解的执念。
1. 茶房篇2. 结缘篇3. 从秋到冬的味觉篇4. 世代更迭篇5. 有隐情的夏天篇6. 怪谈篇7. 夏天的味觉篇8. 水之美学篇9. 我讨厌京都篇10. 冬天的味觉篇11. 京都人的本音篇12. 冬天的岸边篇13. 月亮与京都人篇14. 等待月亮篇15. 后面的明月篇16. 月亮与京都式宴请篇17. 甜蜜而苦涩的春之味篇18. 与众不同的关系篇19. 逢濑之樱篇20. 樱花盘的秘密篇
在综合影评之外,我还想记录一个特别打动我的点,EP8中老者提到,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心气非常高,一直想找到最好的水,找了几十年切实的发现自家园中的水才是最好的,类似的说法以前看西方寓言看到过,但是这位老者所经营的茶艺店在自己家族已经传承了450年,更有说服力,其实很多人是这样啊,要搞清楚自己最需要的和最重要的是什么。
#豆狸推荐# 京都人秘密的欢愉 | 文化/纪录片/日本京都人的幸福 很简单如缓缓展开的故事般京都的人文 风俗 人情一一浮现于眼前京都人的小确幸生活的仪式感 分寸感 传承感千百年来遵循的生活方式是历史的传承 内心的安宁推荐指数:⭐⭐⭐⭐⭐NHK拍摄
也就那样
感觉可以当作旅游攻略来看呢
其实我只想看常盘贵子和老头这条线
电视剧+纪录片的手法,虚实交错,还挺新奇。部分故事情节令人不适,姑且认为是对现实的忠实呈现吧。这个世界本就明暗交织。
太美了,有和京都谈了20集淡淡的恋爱之感
伪纪录片的剧情部分大多狗血,不过对于了解京都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片。
虽然拍得很细节 但是男凝。。
迂腐的美;日本人有“无论如何只要能被白人凝视就开心了”的病
电视剧和纪录片的混剪,挺有调调也挺有小心思,节奏也是真的慢
2018
纪录片的部分和电视剧的部分彼此交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仿佛这个一千多年的梦到现在还没做完。京都腔的抑扬顿挫透着一点点柔性的娇,和额外的「分寸感」对照,实在让人怜爱啊。本片是系列开篇,《处世篇》《姻缘篇》《秋去冬来味觉篇》《传承篇》每集30min的四集。
好喜欢bar的老板娘呀
友人安利 感觉士电视剧形式的纪录片 亦或是纪录片手法的电视剧 两者融合穿插对叙述手法确实很有趣 还有 场景是真的赏心悦目 常盘贵子也好优雅又不失可爱 就是跟踪狂老头着实猥琐(2020.7.11)和深夜食堂一样 故事越往后越。。。。。。纪录片部分整体还行 取景 美食 人文都有趣
最开始看的津津有味,以为是个纯正的纪录片,然后一直卡在姐姐做寿喜锅那集再也看不下去了...过去了快一年,我应该提不起勇气看完了,弃...
演出来的纪录片。开始10集还可以看看,勉强有些风土人情演演,有些特殊行业比如清洗寺庙等的可看看。到12集以后有点看不下去。美女常盘贵子也不常出现了。
去京都之前特地翻出来看的,景色不错意境美。
拍得矫揉造作
我只是想去京都而已。说实话没啥文化可说的,但人家岛国就是可以“表面功夫”做的一流
被纪录片的外表骗进来的,看了才发现是狗血情景剧+美食聊天综艺+只言片语科普介绍。可能对了解京都的风土人情有帮助吧,但是男性凝视太重了,全片无非是美女倒贴老年人,美女爱上已婚男,导演夹带私货也不能这样吧,太影响观感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