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绿帽离奇勒索(港),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01

《缺席的人》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缺席的人》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他们最好的废柴小仵作小杰克的攻击的士速递4我放纵情欲的夜晚猎魔人:血源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记在街上相棒第19季毛驴县令之天外来客+-正负之间老大不小之都会好的扑通扑通的青春留住最后一支舞猪笼草之梦阿波罗男孩降灵日历美女蛇岛求生爱的保镖镖行天下之风云际会跟红顶白大三元金发野兽你是我的生命美女总裁爱上我我女朋友的男朋友2火力少年王4HIStory4-近距离爱上你恐怖绘本第三季布里奇顿第三季森林的终点是海

《缺席的人》长篇影评

 1 ) 由《缺席的人》想到的

很久不写长评,随着观影量的增多,我的观影习惯和各种类型片协同进化,都在各种套路中转圈。

但最近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还是记录下来,怕时间久了就忘了。

电影讲述主人公过失杀人被判死刑的经历。

他深陷旋涡中时常超然物外,克制冷静地像是在旁观别人的遭遇,反而更凸显了周遭世界的荒谬与冷酷。

电影的主题和结构和阿贝尔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神似,几年前读小说的时候,我都是晚上看,在那些生活化的描写中读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疏离,然后昏沉地睡着。

最后一晚读到结尾,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赴死,仿佛是一个迷路许久的旅人,突然回头瞥见了世间的绝景。

那份对生命的留恋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同等的绝望,于是那天我和主人公一起失眠了。

我们每天被日常工作、生活琐事包围着,感受是熟悉却疏离,只有当你真正要选择离开它们的时候,或好或坏,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

如同一个躲在收纳间深处的工具,如同藏在书柜角落的书本,你搬家整理要扔掉的时候才惊觉它的价值。

只是生命是个特殊的物件,我们只能暂时地拥有,但交还的时候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更进一步,把主人公的疏离感建立在了世道的不可预测里。

让一切都更像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让我们更能带入《局外人》的世界。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理发师Ed和自己的小舅子合开了一家理发店。

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老婆Doris出轨她的老板Dave;Ed理发时遇到一个干洗店商人,他决定入股,但手头没现金。

他写了一封匿名恐吓信给Dave,敲诈他交出钱财;Dave交钱后发现事情不对,争执中,Ed失手杀了他。

Dave为了筹钱做了假账,而Doris作为会计也参与其中,正巧她当晚喝得大醉没有不在场证明。

于是讽刺的,警察抓了Doris作为杀人嫌犯。

还不算完,Ed帮老婆Doris打官司,花重金请了当地最好的刑案律师。

Ed再去找干洗店商人要钱,却发现他已经卷包跑路了。

最初Ed有些怀疑他身份的时候,商人一直虚张声势,“你要是怀疑就找一个律师来!

”。

当然Ed没有照做。

生活的宿命感在找律师这事上再次应验。

Ed跟律师和老婆说出了真相,想以此来为老婆开罪。

律师拒绝了他的提议,理由是真实的版本太曲折,不容易让人信服。

是啊,人们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位大律师引述了量子物理的测不准理论:“你的观察会影响被观察的物体;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眼看就要胜诉,Doris却畏罪自杀了,而Ed因为其他的巧合走向了电椅。

他满心欢喜的资助邻家女孩去找大师学习钢琴,借此寄托自己人生的希望;结果大师看过之后只觉资质平平。

回家的路上,女孩会错意想要以身相许;他一时惊慌出了车祸,女孩也因此丧生。

行刑的时候,他坐在那里狱警给他剃头,如同他在无数个工作日里做的那样。

前一晚他刚好看到了飞碟,它凄厉的光笼罩着他,却让他感受到了平静。

相比死后的一切未知,飞碟至少是个熟悉的概念。

加缪的《局外人》的结尾,主人公如是说: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

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

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

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

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

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

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而《缺席的人》里,即将走向电椅的Ed如是说死亡。

:It’s like pulling away from the maze. While you’re in the maze, go throughout willy-nilly, turning where you think you have to turn, banging into the dead ends,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But you get some distance on it, and all those twists and turns are shape of your life. But seeing it whole gives you some peace.死亡对我就像从一个迷宫中脱身。

在迷宫里的时候,你总是迷茫无知,跟着直觉转弯,跟着直觉进入死胡同。

渐渐地你学会从远处看,那么迷宫里的千回百转就是你的一生。

现在俯瞰这个迷宫,反而让你感到平静。

I don’t know where I’m being taken. I don’t know what waits for me beyond the earth and sky. Maybe the things I don’t understand will be clearer there, like when a fog blows away. Maybe Doris will be there, and maybe there I can tell her all those things they don’t have words for here.我不知道死亡将会把我带向何方。

我不知道在天地之外还有什么会等着我。

也许一些我尚不清楚的事情到那里自然会清楚,如同浓雾一样被吹散。

也许我的妻子会在那等着我,也许她可以听我诉说我经历的这一切,在这个世界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切。

Ed之于他生活之外的世界,如同头发之于人体。

除非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终究都是别人生活里冷漠的看客。

这种冷漠并不是主观故意的,我们的视线永远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干扰,真正的事实也永远与观察者隔着一道鸿沟;《乌合之众》里说,全世界每天都会有人因车祸、意外死亡,吸引人注意力的却永远是骇人听闻的谋杀案。

不得不说,这是科恩兄弟一部深沉阴郁的电影,配合Roger Deakins对比强烈的黑白摄影,仿佛在现实之外创造出了一个陌生的时空。

但大量文学性浓厚的旁白透过纵切一个人短暂的一生,顺道展现了世界的一个剖面——错综复杂,荒诞乖张。

这是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个共同之处,《缺席的人》尤其精彩。

众多导演之中,科恩兄弟的电影始终是最对我胃口的,他们总是将镜头对准不知名的小人物,以此折射这世界的形貌;带点戏谑和嘲弄,却不刻薄地鄙视,而是津津有味地记录他们的历史,仿佛他们是改变世界的王侯将相——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改变。

《醉乡民谣》的结尾,不得志的音乐家还是背着吉他在追梦路上;《巴顿芬克》的结尾,去好莱坞闯荡的百老汇编剧还是一无所获;《抚养亚利桑那》的结尾,不孕不育的夫妇归还偷来的孩子决定丁克。

从前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酷爱乔布斯,特别喜欢一句不知是不是出自他口的名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我也曾深以为然,并且把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一百多名政商科技伟人视为偶像。

但渐渐我明白了,比起遥远的梦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眼前的自己和身边的人。

电影《熔炉》里说,“我们活着不为改变世界,只是让这个世界不改变我们”。

怀着悲悯的态度去感受去观察去帮助,何尝不是一种更脚踏实地生活方式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世界想得太简单,成功学的鸡汤恨不得用几个公式几行定理就能把这个世界建模;但事实上,或许这个世界就和《缺席的人》里那个律师讲的一样,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它太复杂了,比起参考简单粗暴的心灵鸡汤和故弄玄虚的厚黑学,我宁愿遵从内心的直觉,简单平凡有所取舍,以“不被改变”作为理想。

顺便瞎扯点最近的观影心得,在我现在的认知里,好电影永远是多维的体验,是由剧本摄影调色配乐剪辑一众要素构成,而不仅仅是情节。

情节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只看情节,那不如去看更曲折的八点档肥皂剧和内容更丰富的故事会。

就像我们看一幅名画,读一本经典,你永远不能用几句话粗暴的概括;好电影传达出的意象和感受也是如此。

之前和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聊天,在冰岛长途跋涉就为了看一栋老楼。

我问她为什么非要去现场看,影像和模型不能替代吗?

她反问我,那你看一幅画为什么要去看原作?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必须要现场感受、碰触、丈量才能体会。

现在快餐文化横行,影评人自媒体人如过江之鲫,到处都是“x分钟看完xxx”的视频和先入为主的影评。

我自己有时也借此消遣,但仅限烂片。

这些影评视频仿佛通过概括和解说就能帮观众省下宝贵的时间——但省下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看更多的影评?

前段时间我爸跟我说,他看《毁灭之路》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电影的真谛。

我看过之后,暴雨下的深夜街道如一幅末世绝境,充满了浓烈的宿命感。

而这些,都只能看过电影才能体会。

所以写这些也不过是突发奇想的记录,既不解读也不概括,只是推荐你去看看这部《缺席的人》。

 2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科恩兄弟

除了那部《老无所依》之外我只看过后来出的《阅后即焚》,再看《阅后即焚》的时候我为了让朋友陪同一起观看不惜扯着脖子宣讲了一通《老无所依》的强大,用获奖的事实来打动不像我这样的刚性消费者,而在看完了《阅后即焚》之后我很尴尬,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内外同时产生环绕周身。

昨晚和杨sang看了《THE MAN WASN'T THERE》一部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和林奇的《穆赫兰道》并列的一部被评为科恩最细腻的电影。

荒诞,超现实,表现主义等等这些词藻过于华丽和飘渺了,我实在不懂也不想用这些来修辞。

那么直接说影片,剧情和演员不多说了,直接说影片全片感受确实很混乱,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是在解释不了科恩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我就记得其中几句话和几个镜头,印象还颇为深刻。

比力鲍勃桑顿扮演的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说头发是这个小人物一生以来转移自己人生真谛所嫁接的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所有人的头发,而所有人的头发都是这样的。

灵魂的抬头和在被唤醒之前就被消灭,在生活中毫无灵魂的进行一种模式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消灭灵魂的过程中,侩子手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而还是有无数的人来请求他消灭自己的灵魂从而让自己消除烦恼,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诞的表达,有多么令人无言以对。

还有关于那个飞碟,我实在不知道科恩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干洗、奸情、勒索、剃头、抵押、杀人、飞碟、律师、侦探、lolita、口交、撞车、死亡、仪式、贝多芬的《月光》。

最后只有这一首歌,当贝多芬创作他的时候已经聋了,他一辈子也听不到自己所创作的这一首《月光》,理发师从没有提及过自己的头发,作为一个倾听者他从未对老婆的任何行为和言语给予过建议或者反驳,他没有意见的生活在为别人消灭灵魂消除烦恼的世界中,当他意识到自己欲望再一次被唤醒的时候,他选择为了希望而奔波,却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却并非所寄托希望的人的希望,未来不是现在可以预测的,聋了的人却可以创造举世闻名的音乐,默默无言的人也可以称为杀人犯却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在一种完全混乱的世界中他慢慢的在车里面在高速的镜头里面缓慢的吸烟,这部电影确实太牛逼了。

我的确一时无法理解只能把感受一股脑宣泄出来。

科恩兄弟,或者就如同VICTOR&ROLF兄弟一样,改变世界的人要先认识世界。

THE MAN WASN'T THERE 最后一句话是我不需要说什么,THE MAN WAS EVERYWHERE我并不认同《缺席的人》这种字面翻译或者《找错杀手杀对人》这样的典型港式翻译,科恩对于人类本能欲望的探究将会在未来得到一种正确的认识。

 3 ) 没那么单纯的黑色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

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

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

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

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

《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

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

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

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

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

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

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

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

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

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

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

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

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

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

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

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4 ) 烟雾缭绕背后的眼睛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

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

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

观察后得到了什么?

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

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

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

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

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

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

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5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中,关于硬币的独白。

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

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

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

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

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

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

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

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

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

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

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

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

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

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

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

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

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

)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

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

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

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

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

(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

)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

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

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

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

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

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

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

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

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6 ) 《缺席的人》:缺席之「存在」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

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

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

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

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

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

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

」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

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

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

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

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

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

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

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

确实荒诞。

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

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

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

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

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

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

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

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

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

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7 ) 《缺席的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这不是教科书,就是我一感悟。

若不喜绕行,别随地大小便,那不文明!

自己不写,却要到处撒泼,那不该是值得骄傲的技痒。

如果实在憋不住,非要排泄,脱了马甲再来。

) 很多经典的故事之所以精彩,人物之所以深刻,恰如雨果笔端慧言,它们拥有“复杂得像海一样的性格”,选用这样的故事主人公,他们幽静而多变,危险却迷人,深沉里蓄积着咆哮的力量,湍瀑中隐露出微澜的怡然,不想其惹人注目都很难。

《弹簧刀》里的比利.鲍伯.松顿是这样一个人,杀手雷昂是这样一个人,剧院魅影杰拉德.巴特勒是这样一个人,总之类似这样的戏剧人物多得数不清。

而在科恩兄弟的镜头里,从不受冷落的明星角色,恐怕也是这样的人物了。

《缺席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代表,也是科恩兄弟作品中让我异常喜欢的一部好电影。

整部剧用精雕细琢的黑白色调,柔光中流泻妖娆的魅影,显露出了复古的、追忆的电影魔法魅力。

黑白画面里一次曝光的明暗变化,在记录、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雕刻着纪实与戏剧的反差,又在沉淀着记忆与回想的颜色。

另外,电影类型而言,无论于形于核,对色、光、谱、影呈现的效果,或以一种悲情的方式袒露社会阴暗面的主题概念,是缅怀上世纪传统黑色电影的追访之作。

刻画的旁白亦不拘泥于某种古板陈旧的启幕效果,衔接上电影尾部,艾德狱中书写传记的“倒叙”方式,整部剧借口述,娓娓道来的各种精彩,很自然地被圈进了画外音勾勒的框架内,使这场错位盘绕的“环状”凶杀事件益发交融无隙。

除此,科恩兄弟又特别擅长用镜头构建可纵深扩张的叙事画面,往往通过一种不易察觉的角度,摄入恐怖或犯罪的气息,制造猝不及防的戏剧冲突,从而营造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这似乎成了他们必选用的烹饪作料,对我而言,这一点也成为体验科恩式电影的乐趣之一,但他们从不滥用,所以不致廉价做作,便更为人称道了。

比如《血迷宫》里有段戏,讲的是艾比抛弃老公马迪,住到情夫雷伊家里,次日清晨,艾比在客厅被马迪伏击的过程。

当时科恩兄弟把镜头对准马迪的忠犬时,整个画面爆发了意想不到的能量,相当不俗。

《冰血暴》也举一例,谢利的岳父被矮个子古怪男枪杀,之后谢利赶到现场查看,当时斜线分割的镜头对准谢利的车身及不远处躺在地上的人,后备箱打开的刹那,画面显得智慧极了。

《缺席的人》中也有类似的,就在开场不久,艾德夫妇宴请戴夫夫妇那段。

镜头架在艾德身后,随艾德的目光向前方灯火通明的房屋望去,艾德讲述妻子与老戴夫一起洗碗玩暧昧。

突然,戴夫出现在艾德身旁,出场的入口是画面外,这种镜头语言很神奇,巧妙地营造了画面的生动感,还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另外,镜头向摄入目标慢慢推近,或使运动的物体在静镜头中渐近,这些也都在科恩兄弟的画面中作为贴标,在别样的意境中显露出不凡。

再说电影《缺席的人》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危机婚姻与倦怠人生,引发的一场生活革命,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了人生,没有了未来,大家天堂见,或者是地狱再斗。

显然,这一次科恩兄弟又玩起了“非正常死亡”的游戏,依旧延用他们一贯热衷的题材,跑不出金钱、婚姻及怀才不遇的人生话题,像《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等等,只不过多了一种哲学角度的因果轮回的思考,还表露出了对人性“欲望”的探索。

而且,这些电影在划分地域与环境的过程中亦集中而现实,有意放大背景,拟出真实可信的“报道”之韵味。

尤其突显于组建人物与事件的过程中,剧情的推进,时刻遵循着人要打破环境桎梏,人被欲望驱使裹挟,人向往高处且要出人头地的心路轨迹,这是物欲横流之世,你我皆无法摆脱的现实。

故事从一个叫艾德的中年理发师开启,他兴致索然地自我介绍,听起来他这日子真没法过了。

有些神经兮兮的小舅子弗兰克自以为是,话唠,整天折磨他的耳朵;在服饰店工作的老婆多丽丝勾搭上了店老板戴夫,他却看在眼里口难开;他自己呢?

沉默寡言,满腔郁闷,机械生活,情感麻木,作为入赘的女婿做了岳父大人的第二接班人,而在他心底里,对理发师这种人生选择却毫无热情与渴望。

说来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每部剧里不论主角还是配角,必有话唠之辈,滔滔不绝像一把无休无止的机关枪,除此,科恩兄弟的电影又在有心抑或无意中放大了嘴巴的功能,且不谈大段大段具有哲思韵味的旁白画外音,就近景中一张张被聚焦的唇齿而言,那些用语言透露出扭曲、夸张、伶俐、狞笑的面肌,无不在电影中形成一种特别的叙事语言。

当然,与之对应的便是沉默,正像艾德所说的那样,他不大说话,只理发。

如此,以景、及人,一静一动,科恩凭心理透视的锤,场景调度的斧,无限开拓边缘地带。

再回来说艾德这个角色,反正,他就是一条在死水里挣扎的鱼,需要滋养生命的新鲜氧气,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背水一战。

结果,这世界如此小的调侃,果真在艾德的生活里再现了。

一位找到商机却没钱投资做干洗店生意的胖老板走进了艾德的理发店,一切冥冥中注定,两个人从此被无形的索命锁绑在了一起。

然而,悲剧回溯的源头却是早已发生了的“勒索”事件,艾德不知道而已。

胖老板曾经看到过服饰店老板戴夫与多丽丝偷情,他又了解戴夫的发迹史,全部仰仗他老婆家族的财势与提携,这些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敲一笔钱的原始犯罪事实。

不过,发给戴夫的几次匿名信,未收到回复,胖老板大概是要放弃这条来钱路的,他一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便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亦暗示了其另谋他路的决定。

巧遇艾德,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剧中虽未表露,此时的艾德也已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为了满足重重回击戴夫的复仇心理,为摆脱被戴绿帽子的懦夫身份,为改变死气沉沉的理发师角色,“勒索”的计划便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艾德手里。

随之,令人回味无穷的诡异布局也将全盘托出。

从这里也能看出,科恩兄弟的编剧能力让人仰视。

全剧所有的犯罪支线都可独立成章,而且都以每个角色自身的动机为出发点,向内延伸,聚焦最终的中心点,这种庞杂的叙事布局,在提升全剧的看点上功不可没。

甚至在易于忽视的某些细节上,都经过了缜密的部署,不能不令人感叹。

当艾德进入旅馆,拿起勒索来的现金走入胖老板的房间时,我当时的感悟是,艾德太过粗心大意了。

事实上,科恩兄弟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分析艾德这个人物,便知道他不是个有着各种犯罪经验的老手,不过是个被痛苦折磨着的普通男人,但也不能认为他是个白痴,选择胖老板所住的旅馆为交易地点,就是他略施心机,自以为是“两全其美”的算盘。

这出戏,后来在戴夫的办公室里被曝光,成为了特别自然生动的剧情铺垫。

这一铺垫,直达剧尾,干脆揭开了“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谜底,胖老板是戴夫干掉的,但为此丢了性命的却是艾德。

除此还有很多,比如多丽丝上吊的那场戏,她的死,揪出了一大堆服务于情节的惊艳信息。

多丽丝不是戴夫单纯的情妇,至少她是深爱戴夫的,肚子里的孩子说明了一切。

但讽刺的是,戴夫不会为了多丽丝放弃事业放弃家产,他为“被勒索”的事焦头烂额,已动了与多丽丝断绝关系的念头,这在戴夫与艾德密谈时,有所透露。

另外,在艾德对律师坦白自己是杀人凶手时,律师虽误解了他的话,但艾德漫不经心讲出的事实,多丽丝应该是心如明镜的,这或许也是她选择放弃生命的原因之一。

总之,这部戏里没有一处情节不是为整个剧情服务的,无一处可割舍。

道具或配角的辅助作用,同样用得精妙绝伦。

理发店里剪下的一缕缕发丝,长的、短的、卷的、直的,它们是被抛弃的,用扫帚收纳进垃圾桶里,因还有新生的秀发装饰在头顶。

而修剪过的发型,也不过是那样的几种,生命似乎就是在一种一成不变的重复中被吞噬被抛弃。

当然,胖老板的假发更是点睛之笔了。

再加上艾德随身携带的手帕,在递给戴夫擦眼泪用时,简单的镜头,已比较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

后来在艾德阅读报纸时,特写的两版新闻,新型干洗技术的无限前景,与新墨西哥惊现的UFO,一个为胖老板失踪的后续做着铺垫,一个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及人心的渴望与欲望。

爱弹钢琴的少女贝蒂简直成了黑白画面里娇艳欲滴的紫罗兰,不否认斯嘉丽摇曳生姿的青春倩影为影片注入了活力,但尤为精彩的还是贝蒂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角色。

亦静亦动,半纯真变妖娆,乖顺背后隐藏着叛逆,激情前修饰着伪装的沉静与得体,成长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如剧中的贝蒂,被看做问题少女也好,天才少女也罢,这种不可或缺的角色陪衬,正是深入刻画本剧人性的某种借力手段。

贝蒂弹奏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作品,缺少激情的演奏,在艾德心里却是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天赋与印象。

以至于,他模糊了“爱”的概念,想要与贝蒂一生为伴,便想象他自己可以做贝蒂的经纪人,一手把她打造成世界巨星,以此赢得他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尊严。

显然,这不是在讨论谁对谁错,在艾德的心中是一种认可与不认可的问题。

但最后,连这点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了,贝蒂的轻佻是元凶,不过也有另一层的寓意,在父亲面前扮乖乖女的贝蒂用成人的方式取悦或感激艾德,这是否也是在寻找“自我”呢?

而说到人物性格,这又是本片特别值得玩味的。

简单说来,几乎主要人物都符合一种不满现状,力求改变的心理特征。

重点是无一雷同,深刻细腻至骨髓。

艾德需要改变他整个的人生,为了尊严,为了生命意义。

戴夫需要改变他目前危险的境地,之前尽管如意,他也因某种空虚选择了背叛妻子。

多丽丝借助情妇身份想要拥有可以被自己完全支配的服饰分店。

艾德的律师想要保住无往不胜的美名,直到多丽丝自杀,给他留下遗憾,他想要证明自己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了。

少女贝蒂需要什么?

也许需要的正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渴望的关注、认可与理解。

而那个卷钱跑掉的胖老板,他需要的自然是金钱,是可以把握住商机的机会。

总之,就是这些普通的人,为了各自无法掌控的欲望,一同卷进了生死抉择的漩涡。

如果说全剧在首尾埋伏着两个地雷,那么一个是胖老板,第二个便是没有野心甘于平淡的弗兰克了,法庭上他给艾德的最后一拳,既毁了律师完美的演讲,又把艾德彻底送上了电椅。

台词“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弗兰克质问艾德,这句话也曾出现在艾德与戴夫决战的那一晚,戴夫也是这样质问艾德的。

这种不做作的有意编排,点缀在故事的各个角落里,也给看客留下了可解读的不同空间。

最后加一句,鲍伯松顿的演技再次令人折服。

“不要再玩弄你的忧伤,它像秃鹰吞噬你的生命。

——歌德《浮士德》

 8 ) 一曲写给局外人的悲歌

描写小人物倒霉命运的电影多不胜数,但在科恩兄弟这部《缺席的人》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不是主人公有多不幸人生有多无常,而是那种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玩弄于鼓掌、分明找不到任何出口却还要保持一副冷淡表情的苦涩。

男主角Ed是小镇上的理发师,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沉默寡言、无足轻重的中年男人,这样的男人往往是最不容易看透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平凡太不起眼,很难让人生出仔细审视的念头。

从出场到落幕,Ed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唯一的,你只能透过缭绕的烟雾,从他的眼神和眉宇间嗅出一丝内心波动的微妙迹象。

Dave在发现Ed就是写匿名信勒索他的人之后诘问,“你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后来Frank在法庭上也冲他吼出了同样的问题。

自己是如何成为现在这副模样,Ed恐怕自己也无法作答。

这样一个小人物,之前的人生看起来是那么不假思索而又顺理成章。

和妻子的婚姻是他们交往两周后Doris先提出的;结婚之后在小舅子的店里做理发师,不是首席,没有产权,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职业,却被本能锁在理发店里一干就是好多年。

你甚至会有种错觉:仿佛这一切只能是这样,从来不曾有过其他的选项。

看起来,投资干洗业似乎是所有问题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命运的转折点,这只是中年危机作用在Ed身上产生的种种不安症状之一。

对于Ed来说,命运是不存在一个清晰明确的转折点的。

悲剧的实质不在于无意中触发了某个机关然后一切急转直下,而在于不触发这个机关,问题就已存在,无可回避。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Ed就是一个最蹩脚的演员,只会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语气冷漠而机械地朗诵自己的台词,没有丝毫差池,也不投注任何感情。

Dave的死,妻子的背叛和自杀,Frank的崩溃,都没有让他的生活节奏和处世态度发生多大改变,仿佛这一切都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命运列车的加速脱轨就如同不停生长的头发一般不可控制,面对种种嘲弄他只能深吸一口烟,然后陷入更深的无力。

Ed从头到尾付出的最大努力大概就是为Birdy张罗职业生涯的事。

这里面多少有点中年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作祟,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转嫁。

他在Birdy 的琴声中找到了某种逃避和平静。

Birdy的年轻让他看到了对人生把控的可能性,他不能再一次袖手旁观看着机会流失掉,更无法容忍Birdy陷入和他一样身不由己的泥潭。

当然,命运只是再一次证实了他的渺小无力。

除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表现手法的精心运用也突出了这种无力感。

黑白影像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和慢条斯理的冷静独白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随着情节推进不断加深的孤独基调。

配乐也给得相当简洁,全片除了舒缓干净的钢琴奏鸣曲(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借用Birdy之手),没有过多嘈杂激烈的配乐。

科恩兄弟将对节奏和气氛的精准把握一并溶解到了这些留白之中。

叙事上同样如此,虽然影片是关于失控的人生,却以一种非常有控制力的手法展现出来,情节有多次转折但交代得非常清楚,没有丝毫突兀杂乱。

讽刺对比、黑色幽默也随处可见,都不是那种事先张扬或过度夸大以博君一笑的:Frank喋喋不休的八卦、投机商人眉飞色舞的说辞、律师夸夸其谈的测不准原理,探监时另一位犯人的痛苦嚎啕......只是将Ed的沉默打上更深的烙印。

细节上的多处呼应也布置得精巧自然不做作,比如飞碟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了某种不可知;Dave关于当兵的言谈和战利品小刀后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他;还有Ed上刑时狱监给他刮腿毛的桥段,和之前他给妻子刮腿毛那一幕以及他身为理发师的那套“头发哲学”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

不知道科恩兄弟在创作影片的时候有没有特意借鉴加缪的《局外人》,至少在我看来,那种掩藏在平静表面下难以言说的憋闷和不安,那种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毫无触动的游离状态,那种在荒诞的审判体系中全然插不上话的绝望无助感,都何其相像。

他日复一日生活着,始终和人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一个自始至终不在现场的人。

但你瞧,他并没有看得更清楚,反而陷在迷宫中脱不了身。

就像影片中提到的测不准原理:观察改变了事件本身,你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应该发生什么。

观察的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或许人生就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

 9 ) 连续剧式的电影

《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

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

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

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

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血迷宫》预算1500万;票房2100万;《Fargo》预算700万;票房2400万;《谋杀绿脚趾》预算1500万;票房1700万;《缺席的人》预算 2000万,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预算700万;票房900万;《老无所依》预算2500万;票房7400万;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

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

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

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10 ) 人不在那儿,谁在那儿

片中律师施耐德为艾德妻子多丽丝杀人案做辩护时,引用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理论,道出了正是科恩兄弟意欲表达的荒诞的人生观——“测不准”的人生,这也是贯穿科恩兄弟多部电影的主题。

德国物理学家沃纳。

海森堡认为,微观世界的测不准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为了获得数据,就要和被观察的对象发生能量上的交换,从而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量就会改变粒子的动量。

律师施耐德的真实意图是告诉艾德——“看到的越多,知道得愈少“。

给陪审团和法官更多的信息,反而会使得杀人的真相模糊成一团迷雾。

律师施耐德告诉艾德,被杀的戴夫并非他自称的二战英雄,而仅仅是未上过战场的吹牛者和暴力狂。

这一微妙的信息将改变人们关心的焦点,诱发对被杀原因的其他猜测,从而模糊“真相所在”。

《绿帽离奇勒索案》影片有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而黑白的风格无疑更加凝聚有力,光华内敛,贴合科恩兄弟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图。

主人公艾德是小镇上的一名理发师,每天的生活就是为顾客剪去丛生的头发,周而复始。

他开始质疑自己生活的意义。

凭借丈夫的直觉,他认定妻子多丽丝和妻子的老板戴夫必有私情。

一次偶然的机遇,他遇到一名鼓吹干洗生意的掮客,在他描绘干洗业前景的花言巧语时艾德动心了,把这当成改变自身刻板无聊生活的福音。

艾德决心敲诈用自己的“绿帽”为由勒索零售店老板戴夫一万块钱。

然而此后发生的一切全都出乎艾德的预料。

掉入圈套的戴夫并非傻子,很快就得知艾德的诡计。

在搏斗中,艾德出于自卫将戴夫杀死。

而警方却将妻子多丽丝当成了疑凶,因为正是她和戴夫一起做假账,使得账上少了一万块钱……警方认为多丽丝因侵吞公款败露,被迫杀死了老板戴夫……影片原名

直译为《不在场的人》。

不过按照《绿帽离奇勒索案》的片名译法,倒是颇有匠心地把故事的主要元素罗列了出来,而“xx案”的命名,也体察到科恩兄弟对好莱坞悬疑类型片的戏仿。

偷情、勒索、凶杀这类悬疑片的陈腐元素,在导演编剧自出心裁的安插结构下,竟然玩出了存在主义的荒诞意味。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远离了真相。

在戴夫被杀的案件中,警方从未怀疑过艾德。

律师施耐德听到艾德自认杀人时也毫不相信。

而艾德做出帮助弹钢琴女孩的行为后,却发现女孩内里的淫荡一面。

就在艾德的善良大爆发之后,警方却将另一宗杀人案的罪名套到了艾德头上。

艾德荒诞的遭遇(从无罪到死刑),验证了人生的“测不准”原理,这也是科恩兄弟一直以来从《血迷宫》开始在表达的东西。

接近片尾,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画面:艾德的汽车撞出公路,一个车轮的护壳缓缓的飞过树丛、草地、山坡,弧线优美从容。

背景渐渐黑化,只剩这一个银色的圆片,兀自旋转着从银幕的左方飘向右边……这完全是幻想中的画面,却又优美异常。

科恩兄弟惯于混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

失控的圆盘是否正在嘲弄着人生的失控和荒诞呢?

《缺席的人》短评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7分钟前
  • 保卫胡萝卜
  • 还行

确实挺精致 billy大叔演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悲剧小人物 给大叔鼓掌了

12分钟前
  • 经典客串
  • 还行

当你存在感极低时,你干啥别人都觉得不关你事

15分钟前
  • Pentecost
  • 还行

That's pretty odd, isn't it?

20分钟前
  • Dolan
  • 还行

节奏仍然是惯有的节奏,但是剧情就很无聊了

24分钟前
  • 小葵当当当当
  • 较差

在元素添加中逐渐体会到精妙的革新合理性,是类型片的诸多碰撞,黑色电影的哲学化改写;是新时期的影像复古反真,彩色胶片转制出的黑白魅影;是文本层面的存在询问,以局外的视角看纷乱的人间。荒诞的幽默感当然是科恩兄弟的看家本领,但在这部中,喜感却高于以往的作品,这份高于正是由于看似“不合理”的人物设置,在激烈事件内,旋涡中心的主人公却是镇定至极的情绪反应、顺从而下的接受结果,不同早期的反抗中的不可逆与单纯经历向的被动,新千年后头一年的这部是混合以往商业与艺术脉络的合并体——以虚无边缘的存在而稳固立下的主角设置。与影像一同返归四十年代的是时间设置,后现代书写美国崛起之时,科恩带了绝佳的讽刺口吻,在人物无感情交往中,却往往与金钱相关纠缠,这一商业的诸多交际,内里其实有着对于资本体制的诸多调侃。

28分钟前
  • 云雾敛
  • 推荐

黑白演技等等形式感都不错,故事一般

30分钟前
  • 阿托品
  • 还行

家里装的卫星高清投的片名是<绿帽离奇勒索案>,真想杀了这翻译的人,整个破坏了影片意境!英文片名超赞,直译<缺席的人>多到位啊~ 影片里的沉默,黑白画面,构图所诠释的一种内在的优美是无与伦比的,但科恩兄弟继续的这种荒诞我一度无感,更喜欢<大地惊雷>~

34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藉助科恩兄弟的這部與加繆《局外人》有密切思想和形式聯繫的影片所提供的視角,我倒是得以更好地理解顏丙燕主演的《萬箭穿心》(2012):普通人為了報復對象的背叛而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就引發了不可控的嚴重連環後果,把本來只是死氣沉沉的人生徹底推向死局,兩部片子都以宿命論式的悲劇陳表人生的虛無與荒誕。本片的光影語言運用非常出色,經得起進一步拉片。2020年5月9日凌晨於海甸島家庭影院,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五十二。

39分钟前
  • Bork
  • 力荐

绿帽离奇勒索。黑白光影特别艺术化,选角非常出色,鲍勃桑顿棱角分明,斯嘉丽约翰逊性格狂野

40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这种故事太垃圾了,还能拍成电影,也不要谈论什么演技不演技的,根本就没啥好看. 还是用黑白交卷来拍摄,就为了降低拍摄成本,布景和调色的费用都省了. 差差差 大烂片! !!!

43分钟前
  • 影片评审专家
  • 很差

艾迪从头至尾的从容不迫按部就班,他冷冷的眼神与少言寡语的性格,让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变得慢下来静下来。离奇怪异的故事情节与如此舒缓陈述的表达,这种碰撞还挺妙。他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成为理发师,但职业早就成了一种习惯与不可割舍,许多发型的特写,也能代表了这点。总之平淡又离奇

44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看了两遍。第二遍是因为忘记曾经已经看过一遍,只隐隐记得谁杀了谁谁又顶了罪。比利鲍伯的轮廓好适合黑白,整个片子有一种诡异的华丽。散文的独白和有些荒诞的情节揉在一起,阴郁的氛围太重,有些不适。

49分钟前
  • 陈囿
  • 推荐

不知所云,对于我来说完全是浪费时间

50分钟前
  • Feel L
  • 很差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52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中间稍微睡了一下,5分钟吧。

53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推荐

一帮倒霉蛋,命运玩你没商量!

57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二星的原因是片子比较闷,又难懂,也许很好,但闷是事实

1小时前
  • coolasice
  • 较差

垃圾电影,记流水账,实在没看出来好在哪里,浪费了我将近两个小时

1小时前
  • 卡拉什尼科夫
  • 很差

看不懂,也不想看,不喜欢沉默的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人,无趣而自大

1小时前
  • 橘子 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