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把叙诡成功影视化了算是加分项吧,但是硬伤真的太多。
原作本来除了叙诡和故弄玄虚的山庄模式之外真的一无是处。
首先杀人动机真的弱得一逼,真有人为了自己的臆想就就非要惨烈地弄死6个好朋友吗?
岛国年轻人的心灵状态真是太纤细了吧?
然后是这个犯罪手法,真、的、好、累,啊……第一次觉得凶手真的太不容易了,就为了这么薄弱的理由,还把自己给累成狗,到底图什么……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作者有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诡计,为了突出表现这个诡计,其他的动机啊、手法啊、建筑物设计啊、人物性格啥的都一点不重要了,随便糊弄糊弄就过去了。
甚至名字里那个所谓的十角馆,在整个犯罪手法里面的必要性甚至不如柯南剧场版里每年都会毁一个的地标建筑。
太多没必要的设定了。
最后的泄底纯粹是凶手自白,而对凶手最深的一击并不是“因为误解了社团伙伴们所以自己犯下那么可怕的杀人”,也不是被主角侦探团发现自己的罪行,而是“没能读懂恋人真实的愿望,天人永隔后再无弥补的可能性”……什么鬼?
你都不反省一下因为这种莫须有的理由杀了那么多人吗?
现在凶手杀人的动机都不讲基本法了吗?!
然后说回来演技,因为都选择不怎么有名的年轻演员的原因,演技就非常普通。
其他都可以忍了,但是所有人不分场合的テンシン上がる真的超级别扭,除了埃勒里可以说是角色性格之外,死了三个人后因为一点点推理就高兴得笑起来参与讨论的爱伦坡,和知道整个岛上朋友都死光光了后还能开心地跟范讨论案情的柯南道尔,这种表现太奇怪了,如果是年轻演员对角色理解不到位,为啥导演还不纠正?
或者说导演就需要这种奇怪的演绎?
(摊手总之,本来十角馆也是一部历史地位远远大于实际水平的小说,能影视化到这样,也还是不错了。
给影视化成功2分,史上最累凶手1分。
没有再多了。
翻阅豆瓣记录,距离阅读绫辻行人《十角馆事件》小说已过去将近八个年头。
和日益稀疏的头发一样日渐淡薄的记忆力,或许是这次观看电视剧版《十角馆事件》所获新鲜体验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也确有优异的素质。
至少,对我来说,以下几点都是令我对它心生好感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或许都与“推理”没有太大关系——其实早在当年阅读小说前,我就从好友那里听他转述过一遍故事情节,依稀记得我们边走边聊,他一边手舞足蹈地讲述,一个好故事总是在不断地复述中产生出许多有别于原作的新魅力,也由此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叙诡作为“观看”(摄影机的眼睛)的影像和作为“遮蔽”(所指与能指)的语言文字打了个平手。
虽说影像也自有其欺骗人的障眼法、蒙太奇,但在呈现逻辑上与纯文字的诡计还是大有不同。
在电视剧版的《十角馆事件》中,对镜头语言略微敏感的观众,一定会在景深、站位、虚化、正反打、特写中很轻易地捕捉到其中的欲盖弥彰,但即便你早早猜到凶手是谁,对一部推理作品而言,也只是破解了众多谜团中的一个,仍有与之相伴的其他迷雾萦绕在故事中等待你去扫除;甚至,在另一些以犯罪者为主视角的作品中,看其一步一步实施犯罪,成败与否的疑问(也可以是一个谜团)同样扣人心弦。
在本剧第五集结尾,当凶手之谜揭晓的一刻,或许我们不如读小说时那般吃惊,但应该会被那股倏然刮过的怪风撩拨吧?
应该会被那凌乱披落的长发所形塑出的从陌生到熟悉的面孔惊艳吧?
那一刻,是属于影像的慢镜时刻,怎一个酷字了得。
建筑“馆”系列作品中我个人最爱水车馆,最想看钟表馆,对暗黑馆的影视改编最为好奇(这部作品我觉得冗长无趣,但它行文里就是“视点”如何如何的,俨然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或镜头)。
而作为开山之作的十角馆,就跟电视剧里的那幢建筑一样,有种十角形钝角般不张扬的内秀——这一特殊的构造,在电视剧中总是(也似乎只能)通过高空俯瞰的角度呈现,以一种超然冷漠的姿态注视着人间发生的卑小的恩怨仇杀。
另外,每当在推理小说中读到密道与暗室,总有种吃到脏东西的膈应,偏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或者说,“馆”系列建筑群背后的总设计师中村青司先生,特别喜欢在馆中安插此类机关。
对于注重纯逻辑流的读者来说,密道或暗室的存在(尤其在主打“密室”诡计为主的作品里),往往意味着取巧的作弊、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设计。
但是,当它们在电视剧里被发现时,无论是向下窥探时的黑暗幽邃,还是向上抬头时的明亮纵深,都能让我从那种构图或影像中感受到空间拓展所带来的迷人魅惑。
岛田洁在“馆”系列作品中,岛田洁一直是个存在感薄弱的男人。
我在短评中曾经这样描述他:十角馆:那个毫无存在感的侦探打着酱油般再次于结尾出现人偶馆:绫辻行人笔下的「侦探」岛田洁自诞生之日起即存在感稀薄,而自上一本迷宫馆起,他虽然始终一如既往的毫无建树,但却也逐渐演变为一种trick的手段了——虽说也只能算是种可有可无的诡计吧,呵呵。
惊吓馆:彩蛋般的鹿谷(岛田洁的笔名)渐渐成了某种毫无意义又令人翘首期盼的存在,仿佛向读者宣告着:「缘,妙不可言」。
但是,这次电视剧版让我感受到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得益于奥智哉(饰演江南)、望月步(饰演埃勒里)、小林大斗(饰演守须)这些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当他们沾沾自喜地展开推理,或玩世不恭地耍宝逗趣时,让我很有种很强烈的置身事外(既没有身临犯罪现场的自我危机,也没有身处调查的辛苦严谨)的代入感,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新本格中强调的推理作为一种智力消遣的趣味性。
结尾然而,结尾的那种悲剧况味是原作没有的(我印象中应该是没有的),江南等人得出的错误结论对凶手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讽刺与刺激。
因为,就连他的努力与复仇都被加到了被害者身上,成为他的“替身”(替罪羊),而他“置身事外”的安全既是一种保护实际也是他个人的怯懦,而正是这种怯懦,或许才是导致中村千织当初殒命的原因——在最后一集凶手的独白中,对于其他人加诸中村千织的迫害,几乎就像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一厢情愿,而这,恰恰或许正是因为凶手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罪愆。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十角馆杀人事件》是由日本推理作家绫辻行人创作的小说,该书是“馆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同时也是绫辻行人的处女作。
它还有个漫画版,由清原纮所著。
两个版本都没看过,单以这个剧来说,绝对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推理作品,堪称又一版本的“无人生还”。
该剧一共五集,目前看了前四集,感觉非常上头,值得好好聊聊这个复杂的团灭案。
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一年前,大学推理社组织酒会,成员中村千织意外身亡。
半年后,千织的父亲中村青司,死在了位于角岛十角馆旁的蓝屋之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妻子和枝以及佣人夫妇。
四人死前都服用了安眠药,佣人夫妇是被捆绑砍头杀死,青司是全身被淋煤油烧死,和枝是被勒死且被砍断左手。
刚上岛不久的园丁吉川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悬案。
蓝屋和十角馆是青司设计建造的,案发当日红次郎与岛田洁在一起,有不在场证明。
事后,红次郎把十角馆低价卖给了范的伯父,范也是推理社成员,于是推理社将要去十角馆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生活。
成员一共有社长埃勒里、法学部卡尔、医学部爱伦坡、文学部勒鲁和奥希兹、药学部阿加莎,以及范七个人。
从这里开始,故事分为城市和角岛两条故事线,因为前推理社成员孝明没去角岛,但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司的信。
等他回想起蓝屋案之后,立马跑去找红次郎询问,刚好遇到了好事的岛田洁,他们俩组成了城市调查团。
第二日,十角馆的桌子上出现了五名被害者、侦探和凶手的塑料板,像是七个人要玩一场推理桌游,可无人承认是谁准备的。
之后的每一天,角岛接连出现命案,奥希兹被勒死、卡尔中毒死亡、勒鲁被砸死、阿加莎中毒死亡、爱伦坡中毒死亡,从塑料板的提示来看,埃勒里是侦探,范是凶手。
不过埃勒里通过各种分析和案件还原,始终坚信青司没有死,就活在某个隐藏的密室之中,为女儿向他们复仇。
他通过咖啡杯的隐蔽记号,真的找到了密室,里面有一具枯骨。
而孝明和岛田洁通过调查分析,初始也怀疑青司没死,之后发现青司对千织并没有那么关心,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
所以孝明和岛田洁大胆假设,千织是红次郎的女儿,那么和枝消失的左手,大概率被青司寄给了红次郎。
对此,红次郎也亲口承认,蓝屋按就是青司犯下的罪,他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弟弟证明,和枝永远和他在一起。
如果青司确实已经死了,那么密室里的枯骨就是失踪的园丁吉川诚。
换句话说,若红次郎没有不停往返于十角馆的话,那就根本没有外人向推理社复仇,凶手不是范就是埃勒里。
角岛发生大火,警方发现埃勒里有往自己身上淋煤油的痕迹,是侥幸未死的幸存者。
当警方询问孝明和恭一在社团的代号,恭一回答了一个“范”,凶手呼之欲出了。
原来范和千织是地下恋人,范是为千织复仇才设计了这场连环杀,利用小艇趁黑往返于城市和角岛之间,还利用孝明充当他的时间证人。
其实范在第一集就出了个线索,孝明在收到青司的信时,曾打电话询问恭一有没有收到信,当时被家属告知恭一去了角岛,结果当晚就出现和孝明见面,说自己去画画没去角岛。
由于开始没意识到恭一和范是一个人,但却觉得恭一有往返的可能性,没想到凶手真的是他。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
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
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
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
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
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
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
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
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绫辻:你们聊。
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没有看过原著,也算是完整地享受了悬疑破案类型片的解密乐趣。
设定是有点像无人生还的,也很明摆着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当然,谁都有可能有动机。
但是我刚开始就猜到了凶手,只是觉得频繁拍到他感冒的情节有些刻意。
比起其他人,范的氛围感更像是凶手吧。
岛上的人一个个离奇死亡,岸上的破案小组也在一步步追寻真相。
直到第四集的结尾处,当被问及他俩的昵称时,我突然完全反应过来了。
范!
他一定会说自己是范!
他的头发被风一吹,他拿下了眼镜,低沉着说出自己的昵称。
这一幕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还是有很强的冲击力。
原来叙诡的点在这里!
本以为岛上的一家死亡是有联系的,没想到是虚晃一枪。
也没想到案子不能算是“破了”,而是凶手的“自白”。
但是whatever,杀人手法和动机也算完整,是一部有观影乐趣的悬疑片。
一口气看下来的,标准的本格推理,感觉悬疑部分还是很到位的,演员们选的也不错,群像戏演出了各自的特点,没有出戏的。
剧情用双线叙事推进,本以为江南是主角,结果只用来串联了青屋案,实际存在感很弱,而且到最后也没推理出来真凶,最后还是靠真凶的回忆自述来还原案件的,缺乏破案的爽快感。
故事的杀人手法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趁夜深人静的时候下毒,趁人不备下药,还有力大砖飞用暴力打人。
最大的悬疑点在于叙事诡计,通过中村青司的案件来迷惑观者,混淆真凶。
不过话说回来,这凶手也太变态了,千织根本就是自己喝的酒好吧。
本来以为她是被欺负霸凌了,结果推理研究会的全员对她都挺好,课余时间大家一起开心讨论推理,也没有谁强行灌酒,提议喝一杯是在不知道她病情的前提下大家一起举杯给她庆祝生日的,出事后医学生还在努力做心肺复苏(全剧里医学生最忙,救人验尸安抚同伴,是阴森的十角馆里难得的可靠存在,可惜最后也没逃过被杀的命运)。
千织之死顶多算是过失,再怎么样大家都罪不至死,就为了这事凶手能迁怒朝夕相处的同学,还一个个痛下杀手,只能说这人偏执残忍到极致,判死刑都不冤。
故事最后给了个开放式结局,凶手看到漂流瓶被海浪冲回来认为是神的审判, 暗示了自首的结局。
但总觉得不够痛快,如果漂流瓶没回来了呢?
江南和岛田来回奔忙也只破了中村青司案,十角馆里众人冤死的真相和所有物证还是被湮灭在一把火里(岛田好像从画里看出端倪,但没有证据)。
我倒宁愿像金田一或者柯南剧集一样,侦探推理出真凶,真凶懊悔不已,在胜利的BGM里痛哭流涕跪倒在地上,虽然俗套但也比看着这个变态优哉游哉走在海边舒服多了
作为馆人痴第一时间去看了十角馆电视剧*^_^*写点repo!
先说总结,这部剧是80%忠于原作的,基本上所有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情节都没动。
看得出来加了一些编剧自己的喜好,小南的戏份变多了,在推理的劲头完全不输岛田洁呢。
名侦探江南…!
有几个我比较在意的点被改动了,首先是在角岛失火后,岛田洁的哥哥询问范“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上岛”。
这之后引出了后面第七个客房没有住人,巩固自己不在场证明的伏线。
大概编剧觉得这间破屋子的存在实在不合理?
但这一点实在是没有办法忽略啊。
范可是与角岛存在直接关联的人,如果他叔父没有购入这座地产,众人根本没有上岛的途径。
这一点在警方调查中实在不能忽略吧。
第二点是千织的代号,这一段剧情简直像是范达因的梦呓。
文中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代号,千织的代号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
一般会觉得是入部时间短还没有取得代号,在剧版里直接改为大家要千织继承“已经退部的江南‘道尔’的代号”。
但注意时间线,千织死于江南参加过但提前离开的第三场酒会,此时江南不仅没有退部,甚至还没有告诉大家退部的意图。
江南下决心退部都可能是因为千织这件事的导火索,这不是完全因果倒置了吗。
变成褫夺封号了…第三点是奥西兹手上的戒指,这个倒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书里范一开始是被迫砍手,是因为奥西兹手指肿胀无法取下戒指,走投无路才选择砍手,并且找到了模仿犯这个理由,在随后的卡尔之死上也是如此。
主动砍手这个剧情显得太过冷酷了,我觉得范多少对奥西兹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吧。
不过都连环杀人了这点怜悯也不值一提,所以改了就改了吧。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改动,比如范不愿岛江二人继续“玷污”千织所以宣布自己要退出(这显得好孩子气),岛江二人被强化过的互动,以及最后江南提出的关于埃勒里和千织在交往的猜想。
江南的存在感确实是更强了,演江南的这孩子也挺可爱的希望之后还可以多多出演~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倒是处理得还不错,思路和漫画版是一样的。
范并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在角岛也上一直没有切过特别近的镜头,倒不如说角岛上特写拍得本来就少。
(印象最深的是厨师的骷髅)这点我甚至觉得比漫画版还隐蔽,感觉漫画版里两人美得很相似(笑总得来说是一部没什么大错的剧,比较忠诚地把原文搬上了荧幕。
对我而言确实还是更喜欢漫画版的改编,但是也算是比较合格的小说改吧。
今天熬夜看完了《十角馆之谜》电视剧,本来想等六日有空的时候再看的, 但被人推荐后实在忍不住,就今天(准确的说法应该昨晚)一口气看完了 为了好好享受这部剧我还专门买了零食和饮料准备大吃一顿(夸张), 然后正式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下载的4k片源拉了跨,剧中翻译纯机翻,有种毫无逻辑的美。
最后没办法只能再重新下了个1080p画质的片源(下更高画质的话花的时间有点久) ,在这里感谢推理学院的大佬们。
虽然开头有些磕磕碰碰,但正式看起来果然很过瘾, 很开心的一口气看完了,只可惜推理部分没多少,这大概就是“新本格”不走传统路子的特色之一吧虽然在看之前做足了不被剧透的准备,但还是在找片源的时候被剧透是“叙诡”了,这就导致我在观看这片的时候察觉到剧中角色没有人说过“人数”的时候(入部照片十二人,岛上七人,岛外两人,死了一人,毕业人数不知),一度以为有人冒名顶替了,没想到居然完全相反了。
不愧是狗头侦探我呀,永远会踩到最深的陷阱。
最后说下标题吧,虽然说是“攻击”,但实际上是吐槽我在豆瓣看到的一些评论 看完电视剧之后马上来看了眼豆瓣,想着“这么好看应该豆瓣评价很好吧”,然后被打脸了。
豆瓣评价感觉有些两极分化,评分高的人表示“虽然没看过原作,但电视剧好看”,大概给到四五星评分低的人表示“看过原作,虽然很用心拍,但演员都是新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多给三星emmm, 没看过原著的人,在看完电视剧考虑评分的时候一般是从后往前推并且采用“减分制”,也就是在心中先给满分再通过不喜欢的地方扣分,比如情节,比如节奏,比如我来会怎么拍等等。
看过原著的人, 在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开始评分并且采用“加分制”,也就是原著超级好看,你(电视剧)要从零开始追赶,比如剧情还不还原,比如有没有用我喜欢的演员 ,比如制作组的努力 ,比如有没有像我想的那么拍等等。
一般来说正常的翻拍作品其实不会这么两极分化的,可这部作品就出现了这种苗头,emmm,只能说原著太高,而电视剧中规中矩。
但在我看来,中规中矩就是好!
(←被国产改编所害苦了的孩子)
有一个设计很奇妙,剧情里说明明是十角馆,里面却隐藏了11角的杯子,11个房间。
算上死在十角馆的人,六个大学生,馆主夫妇,佣人夫妇,花匠,正好十一个。
下面是我对凶手想法凶手认为女友是被迫喝酒犯病,是其他人挽救不及时而去世,认为其他人不挽救女朋友,是因为想要刺激,想当侦探,而我认为,凶手才是那个想法。
他其实并不是为了复仇,而是借着这个理由实施一下犯罪,和别人玩一场推理游戏。
他要复仇早就可以实行了,一把刀就可以。
还说想杀了他们后自杀,可他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和侦探玩游戏,完成一个推理案件。
比如耗费精力做不在场证明,比如给自认为的侦探发信息。
他其实在享受,享受自己愚弄他人的感觉,觉得自己战胜侦探,满满的自以为是。
如果为了复仇,就不会杀掉女朋友的朋友。
他其实只是想让自己的演出完美
这个影片本身就是一个挺矛盾的存在,因为那个难以影视化的叙诡,对于推理迷来说对于如果先看的原著就会太过在意,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选择先看剧版再看原著又有点本末倒置。
大概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先看书再隔一段时间看剧版。
剧版的年轻演员基本还算贴合原著,演技也算可圈可点吧,几乎没有全程都拉跨的人,特别是开始死人后大家的演技都比较自然了(),开头感觉就是尬聊。
比较让人遗憾的是埃勒里塑造得太轻浮了,原著里应该是更高冷疏离的,在特别是刚收到塑料板时他的质问也很严肃甚至有点焦躁反感,绝不是玩乐看戏的态度:“到底是谁?
”埃勒里耸了耸肩膀,“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
”没有人说话。
在尴尬的沉默中,七人面面相觑。
“埃勒里,”爱伦·坡开口了,“干出这种恶作剧的,不是你就是阿加莎。
”“别胡说八道,我说了不是我。
”“也不是我,你太过分了。
”大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沉默逐渐使众人不安起来,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的神情,希望有人能失声大笑,然后突然跳出来承认。
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只听见远处传来的海浪声。
“我发誓,不是我做的。
”片刻之后,埃勒里打破了僵局,他不苟言笑地问着每一个人,“真的没有人承认吗?
我再问一次——范?
”“我不知道。
”“好吧!
”埃勒里撩起鬓角的头发,“凶手——可以这样称呼吧?
毫无疑问,就在我们当中。
没有人承认,说明有一个,或者几个居心叵测的人混在我们当中。
”“居心叵测?
”听到阿加莎的提问,埃勒里冷冷地回答:“这还不清楚?
有人在策划阴谋诡计。
”剧版演得太邪魅造作、没心没肺了.....很多时候甚至感觉在看舞台剧,到后期正经推理时才感觉好些了(漫画版埃勒里应该是三版里最好的了,颜值担当加贵公子气质,最重要的是把原著最后的愚钝也改了)。
岛田则是从潇洒随性变成逗比,但是很微妙地,又有种是在用这种逗比来掩饰真实想法的感觉,所以不能说OOC吧,跟江南的化学反应也还算不错。
而最重要的角色—守须的演员应该说演得很到位,剧版对叙诡的处理方式就是照搬了漫画版,连揭晓谜底的分镜都一样:
但是比起漫画,正因为有演员对岛上和本土两种完全不同形象和性格的演绎,才使得叙诡更具有迷惑性,可惜的是有时候镜头扫到范的全脸,应该还是有眼尖的观众会发现吧......剧版的剧情节奏把握得不错,没有特别拖沓或匆忙的部分,尤其是将第五章完全留给守须的自白,可以看出导演想要以凶手的心理变化作为全剧内核的意图。
在这个故事中凶手是绝对的主角,他的犯罪过程是本作的主体,他的内心独白是故事的结尾。
原作中只是模糊地暗示着千织对守须犯罪的否定,可以解释为守须潜意识里的自省,或者只是作者借此表明复仇不正当性的立场:(……千织。
)他在心里呼唤这个名字。
(千织、千织……)闭上眼睛后,那天晚上的冲天火焰仍然就在眼前,撕裂黑夜飞舞而上的哀悼之火包围了捕捉到猎物的十角形圈套。
她的幻影浮现在火光中。
他再度呼唤千织,她却垂下眼帘,默然不语。
(怎么了,千织?
)火焰越来越猛,随风四处乱窜,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一切。
恋人的身影被吞没在火光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
而剧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强了凶手的自省和内疚。
一是加入千织的正面描写,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立体的存在,她和守须及推理社成员的关系更是成为侧面反驳守须犯罪动机的关键。
原著里守须并非那么执着于两人恋情的秘密性:自己没有告诉任何人(千织应该也不知道),并不是刻意隐瞒,也不是羞于启齿,而是两人都生性怯懦,唯恐公开恋情后自己的小世界遭到破坏。
剧中略去了原著里守须悲惨的身世,着重描写守须对千织的独占欲,并以此与中村青司对和枝夫人的独占欲呼应,他们出于对这对母女偏执的爱最终犯下相似的罪行,而千织和守须的相识相爱过程,也补充了守须执行计划的强烈动机。
饮酒会时守须提前离开社团活动室,千织却反常地劝他多留一会,因为守须的孤僻别扭使得他没有选择守护在千织身边,所以他才说“是我害了她”,犯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应该被所憎恨的对象,还有比这更令他愧疚的吗?
而剧版改编的江南来到海边与守须的谈话,主要也是为了“虐”守须。
他虽然说命运交给神明,但是当江南把他的计划猜得八九不离十时,他还是紧张得咽了一下口水(这里守须演员的微表情真的很到位),再来就是借江南之口让他知道千织真正的想法,一直都想和社员们成为朋友的千织,怎么可能原谅犯下如此罪行的自己呢?
如是,为了让守须这个罪犯惊吓并醒悟,导演又特意安排了一碗房东对江南的鸡汤,江南才从原著的默默下线变成了海边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剧版也有意弱化第三轮酒会时社员们的责任,原著里江南很明确地说“平时的聚会,她只参加第一场就回去,但是那天我们硬让她一直留到了第三场,实在太不应该了。
她原本就身体虚弱,听说大家还拼命给她灌酒”,只凭这一句社员们就是全责。
剧版里虽然增加了医院里社员们为了摆脱责任冷言冷语的场景,但将直接原因归咎为千织为了融入大家,勉强自己喝下酒,而爱伦坡也为其做了心肺复苏,以及从守须视角想象了社员们没有及时将千织送医、反而将她的不幸作为一种难得的刺激,其实都有暗示守须的憎恨主观性太强,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下判断的意味。
漫画版则是完全改写了千织死亡的背景,也正面及侧面表达了社员们的愧疚,而守须的犯罪完全出于误解,社员们对千织的死算是完全免责了。
剧版像是介于原著和漫画版之间的折中。
两版改编都削弱了社员们的责任,从直接的“罪”降级为人性的“冷漠”,将原著尖锐的矛盾模糊化,孰好孰坏见仁见智吧。
再说几处看了电影又重温原著想到的细节:原作中守须拿着警告信时的描写:“被你们这帮家伙——杀害的——千织——”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着排列在信纸上的印刷字体,心乱如麻。
烟吸进喉咙几乎难受得要吐出来,守须把只吸了两三口的烟揿灭在装了水的烟灰缸里。
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心乱如麻”是因为计划开始实施时的焦虑不安,“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可以认为是指江南遇到了岛田,最终看穿了自己计划的人。
最后的塑料板是“侦探”和“杀人凶手”,从守须营造的假象来看,埃勒里是他塑造的“杀人凶手”而他自己是曾参与推理的“侦探”,而岛上的真相是埃勒里是推理到最后的“侦探”、守须则是凶手,形成了一个很巧妙的对称。
原著里岛田在海边见到守须后只是说自己想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完全没有说明推理过程。
剧版则是用岛田去摩崖石刻确认暗示了他的怀疑:
可能是暗示因为守须提前准备了画作,所以几个月以来石像的一些变化没有在画中体现出来。
最后一点是全片最糟糕的缺陷,身为医学院高材生的爱伦坡居然不知道心肺复苏应该在平硬的支撑面上做:
请勿在沙发上做心肺复苏啊啊啊!
笨比式改编 不动脑的影视化😓
剧情有点假,不合逻辑。演员演技还可以!
演技过于浮夸 动机过于变态
很久之前看过小说,想着重温一下诡计,果然叙诡拍成电视剧还是有点难度啊,中间有点明显是同一个人,还有若手演员这浮夸的演技。。。
冲着能把这个叙诡影像化(老早读的小说了早忘记了就记得反正是个馆就有密道- -)就愿意在四星基础上加一颗星了。剧情本身是行人的底子,拍出来我觉得还比写得好看些。这房子和屋内各种十角形道具拍出来很有趣味,咖啡下毒trick实际演示真的可行?!小说里岛田洁我一直觉得是个非常无聊的工具人,青木崇高演的这鲜格格的至少有点性格,可惜这部里其实没有正面推理连续杀人,等于是叙诡性的犯罪小说。望月步演的聪明装逼犯社长埃勒里又好笑又挺对头,凶手这位也演得不错。ps草刈民代这咖位很具迷惑性啊
怎么做到毫无波澜的
这是在欺负脸盲……
看过书了,再看这个实现就有点平平,叙诡是最不适合改编的,同一个人不是换个发型就能遮掩的。
没看过原著,看了一集大致有点眉目,那个学长一直病也没正脸应该是个伏笔。演员有点做作,像一台话剧。
其实整体的情节铺排还可以,只拍了五集而不是拖到七集十集这种的,因为这个案件本身确实很一般,高仿阿婆的《无人生还》,但和《无》相比无论是手法还是动机都差太多,只能说凶手真的是时间管理大师,作案动静这么大却没有被发现也只能发生在虚构故事里了。除了原著本身的硬伤,这些年轻演员的演技也…太尬了,看着看着就出戏,就好像一群大学生在孤岛自己拍悬疑电影一样,演得很明显…有一些片段来来回回地用,观感也不太好…基本还是能看的,两星半吧。
大师的故事本身很nice,但是拍得不痛不痒,有点可惜了。
拍得比预期好一些,剧组还是很用心,说不定“馆系列”还会接着拍。
虽然凶手露行有种似成相识的感觉,但还是被震惊到了,前四集完全被骗了,之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全程沉浸式推理也看得津津有味的,杀人动机弱了一点
叙诡的尴尬就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没叙诡对案件和小说层面的故事也没影响 对读者层面来说见多了也没啥感觉了,反而会觉得作者在玩小儿科的东西
想磕点岛江但是两位演员都好丑
几个大学生的演技加起来还不如一艘摩托艇,奎因像个挤眉弄眼的油耗子,真想穿进片子里先把他勒死!原作我就很不喜欢,真人剧居然还能精准踩我雷点,能说不愧是你吗零食老师
[3]没看过原著,但是其实感觉这样的诡叙会更适用于文子,作为影像上的改编总觉得差一口气,谜底揭晓的时候也不觉得有多惊讶,有点儿平淡了。作案手段跟动机也天真的很,反而对案中案的展开更感兴趣。
中分头做作的让人有些不适了....凶手体力惊人不睡觉不是在杀人就是在赶路......女成员凭啥给这群歪瓜裂枣端茶倒水做饭啊.......
演员选角和影片质感都挺不错,挺有内味的。就是总感觉是金田一耕助在探案哈哈哈(bushi
原著十年前看的,非常成功的改编~ 对于影视化难度很高的谋诡计,没想到是这么质朴的呈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