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Blitz,战火寻亲路(台)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主演:西尔莎·罗南,埃利奥特·赫弗南,哈里斯·迪金森,本杰明·克莱曼汀,凯西·伯克,保罗·韦勒,斯蒂芬·格拉汉姆,雷·吉尔,Mica Ricketts,C·J·贝克福德,阿历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的9岁男孩George(埃利奥特·赫弗南 饰)的史诗之旅,他的母亲Rita(西尔莎·罗南 饰)将他送到了安全的英国乡村。George不屈不挠,决心回到伦敦东部的Rita和外祖父Gerald(保罗·韦勒 饰)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冒险,却发现自己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而心烦意乱的Rita则在寻找..详细 >
“闪电战”的宏大故事更多的是一种背景板式的内容,更多想表达的是战争中反映出的种种人性,但巨大的叙事野心最终毫不意外地沦为了各种议题的胡乱杂糅,这一点与《艾米莉亚·佩雷斯》有着相似之处。但史蒂夫·麦奎因比雅克·欧迪亚还是要高级得多,前一秒还歌舞升平的宴会瞬间变为盗贼的狩猎场、梦境中温暖舒适的地铁站下一秒就成为现实中被洪水无情吞没的炼狱、还有在炮火连天的夜幕中突然闪现的代表希望的雏菊,总好过莫名其妙说唱就唱要跳就跳的尴尬插入,作者标签这个东西可不是说能有就能有的。
端庄流畅的英式大制作,就是少了些棱角,多了些说教,黑人警察的训诫宣言和夜总会废墟里取闹两段没必要。
时间过得真快,西尔莎罗南已经从赎罪的小女孩,变成可以演妈妈的角色了
巨型流水账,小男孩的身份认同从“我不是黑人”到“我是黑人”只花了十秒。
政治正确片
有点平~不懂就问:电影取名“闪电战”的寓意是啥?
罗南的角色没发挥空间,一番女配。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实在过于无聊了不过罗南最后的戏还是很感动的。
回家
影史上以儿童视角表现的战争片经典太多了,而本片除了声音设计以及Hans Zimmer的配乐之外,只能算平庸。无比怀念那个拍出《羞耻》的麦奎因
不知不觉罗南也开始到了演妈妈的年纪了,我的天。宣传的是冲奥之作,但是故事实在平庸,母子双线,过去的闪回都毫无意义,浪费两个小时,主要罗南在里面扮相也不够养眼,有点失望。
每熟一部明年奥斯卡就往小年迈进一步。
可以抓一两条线走一下深度呀 有点浪费好cast啊
整体还行,但槽点也很多,电影结束在小男孩和妈妈终于见面抱在一起,那为什么外公炸死了而妈妈却活着?是因为妈妈没有待在房子里还是房子塌的时候只伤害到了外公?电影没有交代。另外Jack这个角色很迷啊,明明感觉到他是喜欢小男孩妈妈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中错过和她进一步交流,是懦弱?还是迫于战争?在避难所给Jack和小男孩妈妈的特写我觉得也能说明一些问题,Jack似乎是有种强撑下去的感觉,而小男孩妈妈则抱着小女孩目光坚定地唱着歌,这是不是也侧面印证了Jack真的很懦弱?另外就是小男孩爸爸被带走的时候,为什么其他黑人都只是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出手甚至出口说明下情况,明明是个黑人聚会,是迫于当时的环境压力,还是冷血?电影没有交代。总之电影整部剧情中上,没有太让人感动的点,结尾也平平淡淡,老觉得故事没讲完
片名和故事完全是两种概念,除了叙事背景沾边,其余的内容应该叫《一个孩子的回家路》才对。影片采用的双线叙事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两者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性都硬靠着角色关系支撑,运用的并不好。对于战争造成百姓水深火热的场景画面过于流水账,配角的始终也没有交代清楚,整体的情绪感染力不强。叙事主旨议题表达也很杂乱,反战主题用流水账堆积,种族矛盾又表达的很刻意,反复的使用善恶对比,将善意全部塑造给了有色人种,很明显有政治正确的参与。西尔莎•罗南成熟美满分。
72/100
曾经《赎罪》里眼神闪烁着对世界无限好奇与憧憬的小女孩;在《可爱的骨头》中化身为遇害后从天堂俯视人间的纯真苏茜;在《布鲁克林》中诠释着对爱与梦想的执着追求的漂泊者;在《伯德小姐》里跳车逃学满身叛逆与不羁的少女;在《小妇人》中用笔触记录生活点滴性格独立、有主见的乔;在《菊石》中与温斯莱特一同探索化石与情感秘密的少妇,不知不觉中,步入而立之年的西尔莎罗南不再只演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女性,更能展现出岁月的厚重感,2024年她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超脱》中的救赎自我的酗酒者,《闪电战》中在二战的死亡阴影下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的母亲,体验了“初为人母”的心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西尔莎·罗南3⭐for罗南难以言喻的浅蓝色眼瞳永远光芒
儿童视角挺好的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不仅片名起错了,而且感觉小黑孩是多余的……没看完,没有更多要说的,一星鼓励。
冲着片名来的,得骂街不?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