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一部高深莫测的片子。
最耐人寻味之处,莫过于观察一个心理医生如何治疗史上最强悍的哲学家——尼采。
一个好消息是,伟大的弗洛伊德先生以年轻帅哥的形式在本片登场;而遗憾的是,在本片中弗洛伊德仅仅是个配角。
电影采用了大量对梦境的描写——不仅包括睡眠中的做梦,也包括片中角色被催眠后看到的幻景。
这些段落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考验导演对视听语言的把握能力——你不仅要把梦境视觉化地表现出来,还要加入充满隐喻的文本。
本片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估计一般人会看不下去这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娱乐片,反而带有很多学术探讨的成分。
心乱如麻的人们也可以从这部片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省——即使你不如尼采那么强悍,人类很多想不开的地方还是共通的。
最后,尼采哭了。
尼采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
尼采是个天才,可他也是个凡人。
是凡人,就必须承受人类的有限性。
有时候你记住一些事情,往往是因为你选择忘记了更多的事情。
人心其实就是个狭小的容器,它因为平衡所以脆弱、因为不平衡所以坚持。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孤独本身并非某种际遇,本质上还是自由意志个体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觉得,那个上帝其实从未死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来过。
http://www.leeforce.com
让我们感到不自由的,正是没有看清自由和束缚本身的我们自己。
哲学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就像一场行为艺术,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对追求真理过程的刻奇陶醉,高喊出自由生命这样空泛而崇高的词语。
we only live once,对时间的畏惧是本性也是兽性,唯一能克制兽性的是使我们不成之为兽的自己,假设人生是一个不断重复倒带的线性进程,我们身在其中,没有所谓主动权,因为我们是被控制的,被设定的,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切,是可以究其原因循其规律,自然,或是更为强大的被我们以命运冠名的力量,像是规律的设定者,布好了一切,看我们演戏,看我们苦苦挣扎,看我们自信满满以为操纵了一切。
它笑你愚昧自负,笑你自以为清醒,殊不知连你对它的窥探对既定的一切的反叛,都在它的计划中。
在这样的悲观假定中,唯一不受控制的不是思想,而是脱离了经验的想象,当你的思考不再以现实为汲取营养的土壤,而是从另一个,纯粹由你的力量而产生的,架空的空间内生长,才算是脱离了轨道,脱离了束缚,真正的自由,算得上活了规定之外的另一个生命。
他们说自由只属于灵魂,只属于思考,只属于大脑,无论是怎样的名字,都只是既定规则下的代号,但自由是无法分享无法理解或被理解的,所以名词对于自由的媒介没有意义,我们无须向别人描述我们是如何获得了自由,或是解释自由为何物。
那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定义的,可以称得上感受,的东西,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它才真实存在,而不存在在语言里,当你和它蓦然相遇的那一刻,仅仅是相遇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它,用你自己的思考去定义了它,它就在你的意义中活了过来。
自由,另一种人生,脱离了既定剧本的人生,脱离了可以被遇见的未来的人生,只会活在你自己的思想里——一定是,在思想里——并不是说现实中就毫无自由可言,而是一定要通过思想,才能找到它,否则你只是在现实给你附加的负担中产生了自由的幻觉而已。
医生最终的自由是认真对待当下,把现在拥有的一切作为那个乌托邦本身,不知道编剧这样安排是否是为了迎合社会普遍价值观,或是为了积极向善的教条意义,但作出哪样选择的医生,的确是自由的,无可非议。
跟着医生的想象去追求自由的时候,观众能体会到的荒诞和痛苦,是尼采,这个被称为离自由最接近的男人,所承受的痛苦,所轻蔑的荒诞,that's why,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哲学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勇气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Take someLose some
很不错的片子,讲述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次心灵探险。
看到前3/4时,感觉心理学家弱爆了。
尼采指出了布洛伊尔不堪忍受平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身边的诱惑与刺激,但这也使自己深陷黑暗的泥潭。
这其中虽然隐含着布洛伊尔对母性的渴望(细想一下,确实爱情与母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有那么一个人永远在意你、抚慰你,不论狂风暴雨她都能给予你永恒的安慰,不同的只是男人在母性面前可以偶尔脆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则要担当坚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布洛伊尔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不堪忍受和对尝试别样生活的渴望。
布洛伊尔被尼采的思维所引导,但尼采却依旧是摸不透探不明。
不禁暗想,尔等区区心理学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哲学家经历过多少矛盾与挣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堪称铁板一块。
你们心理学不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接触,尽快地分析病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嘛。
毕竟不如人家哲学水深。
但是,到最后1/4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布洛伊尔通过弗洛伊德的催眠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别样生活,却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亲手毁灭自己的生活。
心中滋扰不休的幻象被击破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诀窍也就不言自明了。
布洛伊尔的痛苦解决了,尼采的孤独在这二人的对比之中就浮出水面了。
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忘乎理智的追求,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等着他。
但是尼采放弃对莎乐美的爱慕,余下的就只有孤独了。
尼采的孤独因其思维的深邃伟大是难以消弭的。
毕竟,有几个在个人生活里如鱼得水的交际达人会去思考这些幽微深邃的哲学问题、穷究人性和伦理而成为哲学家的。
(中国的哲学偏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不在此列)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工人运动的思想家,罗素是个半道出家的哲学家,能够免俗,但其他大多古典哲学家则多半忍受着深邃思想与之相伴的孤独。
这点倒和我国古代“人生不幸诗情幸”的情形有些类似。
布洛伊尔对尼采敞开友谊之门,意图消解尼采的孤独。
而尼采因哲学家的使命却不得不与之分道扬镳。
看到尼采读自己小册子上的记录时,心中为他伤心不已。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深邃的哲学家,也不愿世上多几个孤独的灵魂。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孤独里游荡。
有时候,浅薄一点也未必会损失什么。
毕竟,不论深邃还是浅薄,最终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同样的。
与其驻足思考得出神,倒不如积极勇敢地迈入。
PS 莎乐美真是个西方的婊,撩动这么多的人心自己又能回应多少呢。
弗洛伊德倒是和布洛伊尔的夫人有点暧昧的意思,但未必真有什么。
电影拍得比较忠实原著,值得看看。
不过近来我觉得Yalom大人小说的一个遗憾之处在于,他把人们无意识中的东西或者说防御下的内容揭露得过多过于明显,致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心理治疗师天天脑子里就想着性,想着某个来访者如何性感动人,如同他在《诊疗椅上的谎言》中写的恩尼斯。
自我功能比较强的群众会说,看!
治疗师也是人哪!
超我比较强的群众就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呸!
一派胡言,毫无根据!
本我比较强的群众则心里暗喜,觉得找到了知音……但就如同《当尼采哭泣》里布洛伊尔的最后一个梦,也就是他被弗洛伊德催眠的那一次,分析虽然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付诸行动,但那绝对不是分析的目的。
布洛伊尔通过梦境预演了如何去过自由的生活,发现将内心冲动付诸行动的结果很可怕。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目前的种种防御机制都针对我们过去生活中曾发生过的焦虑,或者是人类共同的焦虑,比如俄狄浦斯关系,如果贸然解除这些防御,焦虑(或者信号焦虑所预示的危境)必然翻涌而出。
一个老练的治疗师会像《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的恩尼斯一样对自己的欲望了若指掌,也会像无数次强调责任(Duty)的布洛伊尔一样并不任由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节选自:http://studentstat.blogbus.com/logs/12013905.html
简介:事情开始于一个漂亮女人莎乐美向布雷尔医生求助,请求他秘密帮助她曾经的情人——尼采,他患有深刻的绝望,有自杀的冲动。
布雷尔医生当时正纠结于上一个案子当中——她的女病人——波尔塔,在长期的医治过程中对布雷尔医生产生了爱恋,这导致布雷尔不得不放弃对她的治疗并将其转移到其他医生的门下。
尽管布雷尔医生不再受到波尔塔的纠缠,但是他内心深处总是受到扰动,似乎自己很享受和波尔塔在一起的感觉,似乎他很爱很爱波尔塔。
现实生活中,布雷尔医生是一个在当时社会颇负盛名的医生,新创造了“谈话治疗”的方法受到了同行人士的极大尊重;而布雷尔在家中总是板着脸,与妻子关系冷淡,并常常将自己关在书房里。
布雷尔有一个学生兼好友,这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整部影片中给布雷尔医生带来了不少启示。
布雷尔医生答应了莎乐美的请求,开始与尼采会谈,但尼采拒绝接受治疗并否认自己有心理疾病。
而尼采在最近的几件事上明显地受到了打击,布雷尔医生通过其作品和生活事件的了解,察觉到尼采确实有心理疾病。
但如何说服他接受治疗实在是很困难。
后来,在“以意识整合无意识”的构想下,布雷尔与尼采达成了协定,在治疗期间,布雷尔是尼采的生理医生,而尼采成了布雷尔的心理医生。
治疗逐渐开始……影片以布雷尔在弗洛依德的催眠下,获得全身心解放之后重新筑起幸福家庭关系为结束。
小感与分析:历史上,布雷尔确实是弗洛伊德的老师,而莎乐美也是一个崇尚精神分析者;波尔塔的原型是布雷尔的女病人——安娜.欧,安娜.欧患有癔症,确实恋上了他的心理医生(移情),布雷尔因此将其转介。
影片与历史不是完全对应并有很多出入。
1.布雷尔为何对尼采的病有兴趣?
影片一分半时,布雷尔在和弗洛伊德的聊天中说道:“我不知道”,“也许我需要这样一个挑战”。
联系布雷尔当时的情况——因为女病人波尔塔的转介感到受挫,我认为布雷尔答应莎乐美的请求是通过期望治愈尼采而使自己获得安慰,毕竟尼采这种人是不好“对付”的,因此他将此次治疗称为一次“挑战”。
另外,我认为布雷尔答应的另外一个原因(他说不知道,其实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说出来而已)是因为尼采的情形与他自己很相似,而他内心里不敢承认。
(布雷尔对女病人波尔塔存有爱恋,这与他的身份极不符合,他只能选择压抑,压抑的后果便是淫梦的反复)2.尼采怎么会答应布雷尔的提议:在布雷尔的诊所里充当布雷尔的心智医生?
布雷尔做出这个决定是很有把握的,他看过尼采的书,对其的思想有一定了解。
他称尼采的书“是对绝望的彻底治疗”,他深信尼采会因为此而接受这个提议。
(当时社会很少有人理解尼采的思想,他的书很少有人买)尼采的答应包含着遇到知音的喜悦和感动。
3.影片中,尼采给布雷尔做了几次催眠,好像尼采也是位称职的心理医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尼采给布雷尔做“厌恶疗法”,希望布雷尔能够借此对波尔塔产生厌恶,其次是利用催眠,布雷尔出现爬雪山,看见山顶上裸露着的波尔塔的幻觉(使之直面内心的肉欲)。
我不知道尼采究竟有没有心理治疗的经验,但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对人的心理的洞悉,对一些方法技术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尼采也会实施催眠。
4.关于布雷尔的梦的解析虽然此部影片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典型借用,虽然我也读过他的《梦的解析》,但是我也只能从他的理论中“捻”点东西出来去尝试解释布雷尔的梦。
布雷尔的梦中片景:波尔塔(鲜红的头发),对布雷尔重复的几句话:我爱你,你永远也不会后悔的……;家中失火,妻子遭殃;父亲从墓地中爬起……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波尔塔就是布雷尔医生的肉欲象征,家中失火妻子遭殃是他潜意识里希望妻子死去,以至于他可以和波尔塔名正言顺地在一起;关于父亲的梦可能是他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不能给出细致的解释,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布雷尔的内心,我将结合他的话语做出我的解释:布雷尔是一个犹太人,他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培养并被寄予高的期望,要有伟大事业跳出犹太人的圈子。
他的少年和青年生活都背负着极大的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自由,而他现在的生活也十分呆板和无味,没有激情,没有奇迹,似乎除了行医生活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感到绝望。
在梦中,和波尔塔一起浪漫地散步,感到无忧无虑,不受束缚,享受到了人生的极大欢乐,这种欢乐是他在现实生活恰恰没有得到的,也就是说波尔塔的梦正是他渴望自由,渴望激情的欲望的满足。
波尔塔的鲜红头发正象征着生活的激情;梦中时间的消失、陷入无底深渊正是他平时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带来的困惑和绝望,而和波尔塔散步的那种宁静和悠闲正满足了他对生活的期望。
他害怕死亡,而梦中和波尔塔在一起从未感到死亡的恐惧,难道是波尔塔吗?
不,是他的母亲,因为波尔塔和他的母亲名字一样,母亲的死给他造成了极大创伤,“how could she leave me ?”布雷尔很是悲痛。
说到底,布雷尔的过往经历使他失去了体验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生活的机会,而幼时父亲的期望,母亲的死亡给他造成了极大阴影,目前职业上的不顺利加重了情绪困扰,梦将所有的内容进行压缩,并就近取材,将波尔塔替换为他的母亲给予他渴望的爱,在梦中享受到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
5.对影片纯粹的直接感觉尼采的形象甚是可爱,也更值得我们去同情。
他内心藏着深深的孤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你有你的家,我有我的伪装,有我忍受孤独的秘密小方法……”他是那么爱莎乐美,以至于后来因爱生恨,那是一种刻骨的爱和撕心裂肺的恨,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理解和爱,从而更害怕失去。
他的思想,他的无所畏惧,他的爱与痛,也许就是社会对他的冷漠造成的,也许他的“上帝死了”、“忍受孤独”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培植于他的!
“我只是不想孤独的死去……罗给我带来希望……”片名“当尼采哭泣”在告诉我们什么,或许只有在影片结束时才能感觉到:“如果你的眼泪会说话,它会说什么?
”“我感到如此羞愧……它会说:‘我们自由了’。
”尼采在治疗布雷尔的过程中,布雷尔的眼泪和最后的自由正是布雷尔期望尼采可以达到的,最后确实达到了,尼采没有流出的泪,布雷尔替他流出来了,那一声漫长的啜泣预示着尼采的解放……我想这也是导演对尼采这位伟大人物表示理解的方式吧。
“这是我最后一次展示我的孤独”、“我们是朋友,我喜欢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这个……我喜欢,我喜欢……我们是朋友,它很好……”“我们是两条船,最终会走向陌生,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定律,祝你平安!
”尼采,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他孤独过,也有过深厚的友谊,但他还是走向永远的孤独。
导演没有让尼采从孤独中彻底走出来走向平常人的道路,而是让他走得更高更远,走向我们世人最终都难以企及的地方。
-Free them? this is madness. -Suddenly i find that i'm ol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ve!-Since when is there your life and my life?We made a convenant to share our lives.Leave if you want.But not until i tell you about the cruel joke of freedom.I wish i had your freedom,Freedom of a man to obtain an education,to choose a profession.I wish i had the vocabulary,the logic to express just how foolish you sound.
很早以前就看了很多关于尼采的东西,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有了一些改观虽然没有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尼采的孤独因为他是哲学家,他必须孤独,必须怀疑,必须具备无比众多的特性,必须具备一切高等和低级追求,内心对立的危险和自我厌恶的危险。
必须不仅是个旁观者,而要成为立法者,法官和被告...不愿意接受任何信众的哲学家打破一切谎言的真理,伪善的美德为什么哲学家少有成就,因为决定着他们存在的条件一般都有毁灭他们的特性。
《尼采生存哲学》尼采是超前的,不能也不敢想象那样的痛苦片子的最后医生获得了解放,我想不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而是他害怕了,而尼采还是坚持,不然以他的觉悟,大可以找个借口,像所有人一样,时刻地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
他明白他的智慧,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存在的查拉图斯特说:‘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它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关于心理学医生的方法是可行的一直逃避很多问题,就像电影里说的你会渐渐的不记得原因但是其实问题没有消失后来,我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没办法正常的睡觉和交流,我不敢睡觉我觉得一睡着我就会分不清生活和做梦,常常看到恐怖的幻象听见声音,分不清现实的感受真的太可怕,但是出于自尊和从前一直的自律,我没办法接受被这些困住的自己,不愿意别人知道真相没办法让别人帮助我,可是自己还是走不出去,每一天都好可怕。
后来自己开始往另一个极端发展,然后也是又走回来了。
和医生一样家人的力量。
虽然那段日子很可怕,但是现在的自己回头看又会觉得,我的性格如果不经历一次这样的考验,我想以后一直也都不会开心,永远想不通,虽然在尼采看来这些也是幻象,但我们都不是尼采,没有他的勇敢无畏坚持,我们不需要去探讨真理,只需要给生命找个好理由,我们还是可以有信仰学些‘虚伪’的美德武装下自己,但是我还是看尼采的书,因为他说,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寻找你们自己。
一个人可以不必感到羞愧的去服从自己,而且表现自己是受支配的。
电影里尼采没有阻止医生回到家人身边,没有劝医生和他一起追求真理。
事实上尼采也没有让人去信仰和膜拜他。
医生认识到了生命的虚幻,却还是去追求家庭的爱和温暖,我相信医生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不管在遇到什么,都很难会动摇,会一直很本分的爱着家人和工作,而且发自内心的珍惜和开心。
尼采的书里似乎常常充斥着‘恨’‘恶’‘谎言’这样的词但是其实明白了这一切的爱才是真的爱不是吗?
生命有太多幻象,我们总被幻象迷惑控制伤害,总是在不肯定的状态下,错失很多,当你知道真实情况的时候,只能遗憾。
我相信和尼采一样他想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想过,但是我们想了矛盾了,但是并不能确信,或者不会因此写书来与社会道德战斗,如果能够看清楚这些幻象,再去面对人生,也许是一件好事。
关于我对尼采的看法,不过可能仅限于我个人,因为看他的书没有让我悲观,反而让我觉得人生积极了。
还有很多不能理解的部分,所以也许这篇评论不能代表我最后的看法,就像尼采说的,没有比圣哲更具欺骗性的了。
好书提供的是问题不是答案。
答案在你自己那里。
《当尼采哭泣》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同名心理治疗小说。
影片开头,在尼采眼中已变成“披着宠物外衣的掠食者”莎乐美出于把前情人尼采甩掉的内疚和关切,求助弗洛伊德的导师医学家布雷尔,救救承受着深切绝望要自杀在生死边缘的尼采。
莎乐美这名字相当于我们提到褒姒妲己,仿佛爱上这样的“致命女人”都得发生点杀人流血的恋爱故事。
在王尔德根据《圣经》新约改编的戏剧《莎乐美》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因施洗者约翰的坚拒和无视,请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
最终,公主捧着约翰的头颅如愿占有了他的吻。
公主莎乐美用残酷的方式攫取爱,现实中俄国贵族莎乐美则“残酷地”拒绝爱她的男人们,这位受过良好教育、人格独立的女作家堪称“欧洲先锋思想收割机”。
尼采在她身上看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智慧与自由意志”而为之狂热,因她与好友保罗·雷断交,与她分手第二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她小十四岁的情人里尔克,在她智慧成熟的精神引导下,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她还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与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交集。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敢跟莎乐美谈恋爱的艺术家最后都被莎乐美搞怀孕了,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以电影里也把莎乐美的魅力再度放大,布雷尔难抵她的半强塞半诱惑,答应了做尼采的医生。
表面上看,尼采受困于莎乐美的情网,布雷尔沉迷于和病人贝莎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可背后牵扯出的是四大终极关怀母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影片多处用意识流意象呈现了这几个主题的具象画面,如天鹅湖上天空巨大时钟,隐喻了对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快登顶却发现爬错了山而身后不断塌陷,无路可退的不自由和无意义感;地面液化坠落进兔子洞似的深渊底棺材旁,隐喻了死亡焦虑。
尼采与布雷尔互治互疗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调教思想让妄想消失。
尼采用哲学化的理性分析直接攻击布雷尔的妄想,但这些完全是不得要领的热心劝诫,因为我们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
尼采又提出厌恶疗法:想象贝莎屎尿屁、发病等不悦的意象,骂出对她的10项侮辱,没有一个能成功退去贝莎对布雷尔的魔力。
第二阶段尝试了行为疗法,试图通过控制行为让妄想消失。
想到贝莎就吼“停下来”,掐自己;指定时间去想她;想她就投钱币捐给反犹太人(布雷尔是犹太人)的公会。
这些别具巧思的小小惩罚,像驯兽师训练一只用后脚站立跳舞的熊,但人的心智太复杂了,不能用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与人类的忧虑交手。
影片用1882年作为叙事背景年份,是巧妙的时代设置,因为在这会虽有精神科医生但还没有心理治疗这一说呢。
比如维多利亚式对待女性“疯子”的疗法触目惊心,包括监禁入收容所,用水蛭放血,阴蒂切除,频繁性交,或来自“关心的”丈夫的一顿好打,都是把症状病理学化,却无视她们怎么会“变疯的”。
也就是说精神机能障碍,要么赋予超现实的解读,被视为魔鬼附体;要么施以道德治疗;要么被单纯看作生理器质性病变,用药物治疗或辅以催眠暗示,压根就没有我们今天两张舒服的座椅上,心理治疗师跟病人面对面,以谈话的方式释放疏导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莎乐美的前情人哲学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医学家布雷尔抛开听诊器、检耳镜、眼底镜这些传统医疗器材,通过十几次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地“聊天”,触发了谈话疗法,完成心灵的交换和自我存在的解脱,启示了后来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
我们在生活的跑道上奔走疾驰,却轻易忽视与自己内心对话。
直到有一天,猛然走到“半百”的岔路口,看看前途,回首来路,心中浮出无数个问号:我正努力做的事情真的令我满意吗?
真的有意义吗?
我得到了我25岁梦想得到的一切了吗?
我的家庭幸福美满吗?
……这些发端于中年的危机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人生的再度检视。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自由的我可以左手拿橡皮右手握水笔,那么人到中年会作何打算?
布罗伊尔、尼采如是说:【布罗伊尔:人生就是在偶然之中寻找必然】平淡的生活期待色彩,就像静止的湖面渴望蜻蜓一点。
布罗伊尔沿着父亲设计的生活奋斗拼搏,按部就班却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迎娶一位美丽贤惠的大家闺秀,拥有人人艳羡的身份和地位、家庭和财富,但是对生活无尽的失望以及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却攫取着他的心。
用他的话说,“生命就像是一场意外”,奋斗是自己的拼搏是自己的,但选择却不是自己的,一切如同履行既定程序一般,他陷入“文化无意识”的怪圈。
他被生活所绑架,厌倦了眼前的人事,同时又丧失了对未来方向的控制感,他的内心在大口地喘着粗气,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沙漏在争分夺秒地蚕食自己。
如果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布罗伊尔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做困兽之斗,他要激情四溢的人生、要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快感,这样做既是出于对已逝年华的补偿,更是源于对“本真”的追寻——究竟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当下的生活意义何在?
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满足了我全部的欲望吗?
——安娜•O的出现即是这种想法的客体化,为布罗伊尔继续审视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他的“超我”手持道德的标尺正襟危坐,“义务”二字仿若选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铮铮发亮、寒气逼人,叫布罗伊尔怎能越雷池一步?
更何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布罗伊尔又怎能用假想的人生去“剪切-粘贴”实实在在的人生呢?
于是,充斥着幻想的场景在布罗伊尔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刺激而讽刺。
幸而,布罗伊尔的身边有弗洛伊德这个好学生,能为老师施展催眠术,使绝大部分被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想法得以集中爆发。
离家出走背妻离子,千里迢迢众里寻她却遭遇背叛,目瞪口呆——他抽搐着啜泣着,但不肯停止催眠,因为新生的后果始料未及。
从催眠中惊醒重回现实,布罗伊尔倍感欣慰,不仅验证了尼采的“恋母”猜想摆脱了“爱恋”的迷思,而且庆幸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用意识去整合无意识”,布罗伊尔的人生看似像尘埃一般做着布朗运动,然而实际却是难以超越的完满归宿,至少与已在催眠中被验证过的人生幻想相比是如此。
布罗伊尔是幸运的,他可以以催眠的方式体验神秘的未曾经历过的生活,那么尼采呢?
【尼采:人生的终点指向孤独】在片末,尼采哭了,那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泪水。
他曾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告别孤独,但却最终又深陷进孤独的漩涡。
就像布罗伊尔所说,课堂哲学和生活运用原本就是两码事。
尼采的哲学是犀利而悲悯的哲学,他痛斥社会道德与准则的流失,因为他看到了穷途末路的人类未来,这是连上帝也无法救赎的。
他曾试图拯救一匹马,在被马无情地踹倒之后仍站起身对马以礼相待,我想这也是他对整个社会所持态度的一个隐喻:我帮你,因为我爱你。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鲍鹏山对他的评价是“眼极冷,心极热”,我觉得用这句来形容尼采也相当精准。
他心底的热度如此炽烈而不加掩饰,以至于灼伤了周围常温的人群,人们视他为无法沟通难以理解的另类,他就像查拉图斯特拉一般被普罗大众当作奇异的独角兽逐出视野,一个人默默忍受孤独。
但他,宁愿与孤独为邻,也从未妥协,因为他的心灵沐浴着神圣的“济世”之光。
这是成长在精神家园的他,而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人。
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隔绝了他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了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加之沿袭精神生活中的“高自尊”,他把自己的尊严高高悬置,神圣而不可侵犯,一旦对方有“进攻”倾向,他便拿起自我防御的盔甲予以反击——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气场的冲撞。
尼采对“权力”有着相当固执的理解,那就是他渴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不愿接受催眠就是出于对“让渡权力”的恐惧,在他的爱情观里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
他希冀得到爱情的滋润,与莎乐美的相识相知是他人生中一段最美的邂逅,于是他在第一次约会时便激情澎湃地跪膝求婚,不料遭到断然回绝。
对于这段感情的挫败,与其说是囿于他对莎乐美动机的错误理解,还不如说是当他心甘情愿开天辟地交出“主动权”而被拒之后受到重创难以重振旗鼓,就如同当面遭人掌掴一般颜面尽失无地自容。
所以,直到最后,当布罗伊尔医生幸运地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法找到了人生的平衡,与此戏剧般相对应的是,尼采孤独地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赴无人识己的地方继续过着孤独的生活。
所以,尽管尼采的孤独是文人式的孤独、伟大的孤独——他和庄子一样,也是一棵在人类精神家园孤独守望月亮的树;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孤独又是苦行僧式、西西弗斯式迂腐的孤独,对“权力”的固着遮蔽了他对于“权力亦可流动”的见解(正如“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与生命、与永恒的历史相比,“权力”又是一个多么短似惊鸿一瞥的东西啊!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我真希望尼采可以绘出无数张更加灵动的图景。
***********************************************人生若只是草稿,我们便随时有机会修正它,但这个假设终究经不起事实的追问,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嗟叹,因为只要是不断审视的人生,都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到:“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当布雷尔医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弗洛伊德用终极之梦救赎了这个在痛苦与煎熬中徘徊的男人。
在布雷尔找到弗洛伊德之前,他跟尼采说道,自己一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对妻儿的本分,为了成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
但是尼采的话让他感慨万分,“在成就你的妻儿之前,首先成就你自己。
越出马蒂尔德给你建造的监狱。
”于是,想要逃离这个现实的想法深深攫住了布雷尔医生,他为自己要延续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感觉的想法而恐惧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自己的终极之梦:优雅的白色别墅,欢快玩耍的孩子,训练有素的侍仆,布雷尔医生在这个熟悉的场景里终于发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呐喊。
布雷尔首先在阁楼上把他用来做实验的鸽子放飞。
他认为自己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有义务给予这些无辜的囚禁者重获自由的权利。
这为下面他的自由做出铺垫。
之后,在富丽堂皇的家庭客厅里,布雷尔医生与他的妻子马蒂尔德进行了短暂的争吵,时间虽不长,但这之于这对夫妻而言已是很大的突破。
在情节初期,现实里,马蒂尔德无奈的对着前来做客的弗洛伊德埋怨布雷尔医生从来不跟她讲话的问题、家庭宴会中压抑的氛围体现出这个家庭的不和谐、布雷尔医生因波尔塔的原因与她发生争吵摔桌离去等等。
他们之于对方由气愤不解到麻木冷漠,而在梦中,双方的交流以这种激烈争吵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夫妻双方矛盾不断的积累,终于在布雷尔的梦里得以爆发。
在他俩的对话中,布雷尔医生其实站在了他妻子的角度来陈述问题,比如他一直以来对这个家庭的忽视;双方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水平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不同等等。
这反映了布雷尔其实一直想试图与妻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他也完全能够理解妻子的想法与行为。
但是要尽责任、收好本分的想法让他过多的被禁锢在妻子圈定好的框架里,这些是栅栏,圈养着他的生活,让他根本无法挣脱。
不得不说,他与妻子之间长期的缺乏交流,是他对波尔塔心生情愫的原因之一。
在他接受尼采的治疗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一直研究着无色科学、带着同一个医药箱、穿着一成不变黑西装的科学家,他需要激情,他需要魔力,而这个就是波尔塔所代表的。
同时,波尔塔与他因为医患关系而有非常多的接触与交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关怀。
正如布雷尔医生自己陈述的,“他已经到达一个别人不曾抵过的世界。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是波尔塔的内心,是充满了布雷尔医生气味的花园,而绝非马蒂尔德构建起的冰冷的围墙。
波尔塔对他讲,“YOU ARE THE ONLY MAN IN MY LIFE, ALWAYS.”这句话在布雷尔脑海中生根发芽,他坚信波尔塔是如此般至死不渝的爱着他的,他需要找一个这样爱他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波尔塔,需要去寻找她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自由的意义的原因。
终极之梦继续。
他义无反顾的踏上火车,去寻找自由,寻找波尔塔。
他来到医院,护士说波尔塔与医生在花园,让他上楼去等。
当他上去后,发现只是一堵坚实的墙,他需要重新推开一扇门才能看到外面的花园。
在有的希伯来文学中,女人经常会以房屋来代表,门户代表着生殖器的阴门。
布雷尔医生此时唯一的一条路是要推开一扇门,巧妙的暗喻了此时波尔塔已不再忠贞于他,暗示了下面他将要看到的背叛结局。
波尔塔对着年轻英俊的医生说出一模一样的话,“你将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唯一的男人”。
布雷尔躲在石像后面,听到后神情痛苦激动,他一直赖以为生的信仰就此破碎。
慌忙之中惊扰了波尔塔,他们面对面时,他依旧力图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与镇静无谓的神情,这反应了布雷尔医生着实是个在社会中,用面具驾驭生活、并且受到禁锢的男人,这是他的现状,在梦中的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示。
火车车轮滚动,不知是继续向前,还是回到最初。
布雷尔医生在遭受到打击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无奈、后悔、自责困扰着他。
尼采说,“你必须用你自己准备好的火焰烧掉你自己,如果不化为灰烬,你怎么可能重生?
”火焰是指布雷尔医生想要逃离现在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急需自由的想法和欲望。
波尔塔的出现让他的这种想法和欲望变得更为炽烈。
在克蒂斯(F.S.Claus)所编的《人类生活百态》(Anthropophyteia)这本研究各民族的性生活所必读的课本中,数次说某些地方的德国人讲到生产孩子的女人,便说:“她的火炉已成碎片了”。
起火及和起火有关之事,都深含性的象征。
火灶或者火炉代表着女人的子宫,而火焰代表着男性生殖器。
他的欲望通过火焰来表达(这个象征也体现在之前布雷尔做过的马蒂尔德被大火烧死的梦境中:他对波尔塔的情欲使他排斥妻子,潜意识里希望妻子离去的思想通过大火实现。
这也反映了他要逃避责任的想法,因为火灾是与他无关的灾害,他可以给自己与波尔塔结合的理由,并且无需感到愧疚。
在梦境的结尾,布雷尔医生与波尔塔站在一艘船上,这也代表了布雷尔一声对波尔塔的情欲,船在梦中意思即为女人,这个信仰是为语源学家所主张,他们说Schiff的原义为泥造的器皿,而和Schaff(意即为木桶或木制器皿)相同)。
他陷在自身情欲设置的迷宫里,找不到方向,要真正的重新开始需要真正的回归到零。
布雷尔医生剔掉胡子,重新打扮,焕然一新,去到他与莎乐美第一次见面的露天咖啡厅里做服务员。
工作的拙笨艰辛让他失掉了原来的体面,尤其是在碰到了俨然已成为恋人的弗洛伊德和莎乐美时,他的骄傲、他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一是作为服务员的工作地位低,二是弗洛伊德-这个比他年轻的学生后辈与莎乐美-这个曾经吸引住他,并且成为他的性幻想对象的女人之间的恋人关系使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地位被破坏,自己也没有任何资本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
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种愚蠢的方式。
布雷尔医生在做梦时,本身就有这种感觉,在梦中他借莎乐美的角色说了句:“真是个可笑的人。
”其实反映了他在这个梦境的现实中对这种不体面的服务员生活的否定,这种暗示可以帮助他消除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想法。
布雷尔医生不断的跑,弗洛伊德不断的追。
这个长长的梦境反映出的现实是在弗洛伊德的催眠治疗中,布雷尔医生可能出现了排斥的现象,但是弗洛伊德要紧随着他的思维与梦中场景不断跟踪治疗。
布雷尔一声穿过草地、越过栅栏,最后无路可走只好跳进水中,不断下溺代表着他在这种对自由的想象生活中的沉迷和对波尔塔的不能自拔。
弗洛伊德毅然决然随他跳入水中,只为去拯救他的生命,这与现实生活中,弗洛伊德用催眠疗法帮助他摆脱恐怖想法的做法形成对照,在梦里得到了对应性的展现。
当布雷尔医生从这个终极之梦醒过来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自己曾一直想要延续的自由的感觉,意识到重新追求全新的生活要以牺牲自己已拥有的妻儿、名声是多么的不值得。
别样的生活未必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的生活是在现实中,成长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抛掉了这些情节的困扰,他的生活将会变得坦荡自然、简单充实。
电影里,借助两个男人的思想对话与灵感迸发,讨论了生命这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
在天鹅湖之梦中,天空中迅速转动的时钟代表着他们对生命流逝之快的恐惧,电闪雷鸣是生命最后时刻的象征,尼采用否定的方法方式来释放自己对死亡不屑的躁狂,布雷尔则被枷锁紧紧套住而无法摆脱,因为他充满了焦虑和烦躁,他无法像尼采一样独身一人坦荡对待死亡,他有未竟之事,对妻子的愧疚,对波尔塔的罪恶感,以及对母亲的罪恶感等等。
生命被人类的各种情爱束缚着,布雷尔医生对波尔塔的冲动爱恋,尼采对莎乐美的疯狂偏颇。
在尼采的一个梦中,他激烈着演奏着钢琴,指挥着交响乐奏起瓦格纳的歌剧。
弹钢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性活动的代表,尼采弹奏的越亢奋,旋律越激烈昂扬,越显示出女人仿若魔兽撕咬着他的灵魂。
这是身为一个孤独的哲学家所遥遥期盼又从不奢望的事情。
爱情、母亲、生命、自由,这些深刻沉重的字眼在两个男人思想交锋的火花中被得以完美诠释。
布雷尔医生在绝望里生活了那么久,才有勇气去产生要抛离绝望获得重生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是充满了欺骗性,是被诱惑包装好的糖果,波尔塔代表的情欲、自由都是一种诱惑,让他想逃离自己本来充实满足的生活。
在尘世里,人们总要面临这样的诱惑。
在这种诱惑下,人们徘徊、游离、思考、反省,有的人可以像布雷尔医生一样,在外界的帮助或自身的努力下安然抗拒诱惑,而有的人可能会做出疯狂的举动,像布雷尔医生自由的在终极之梦里所经历的冒险一样。
但是布雷尔医生在梦里,梦醒后他可以继续自己新鲜的生活,而生活之于现实而言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
正视珍贵的生命,不要逃避,不要用虚幻的梦境来演绎。
这就是你的生命,你别无选择。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知道小说怎么样电影尼采是打酱油的装逼犯
表达得非常不好啊,感觉就是利用尼采的概念乱来一通啊
谈话疗法。很出色的一部电影,虽然产于零七年,有些噩梦中的效果并不像现在的心理电影做得那么真实,老练,稍微显得笨拙。不过,在影片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转换,情节合理,对话深入人心,也透露了很多电影以外的东西。
当尼采哭泣,他的眼泪说明了什么?孤独一旦被分享,它们就蒸发了;或许寻找真正的自由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代价,并且这份代价多于自由的意义,那么后悔是必然的。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尼采、布雷尔、弗洛伊德、莎乐美。配乐很棒,经典古典交响乐的集合。尼采很疯狂很偏执很孤独,但他教会你去释放自己,perfect your life。
分明就是两个情场失意的老男人在敦伟大基情,却搞得信息量很大的样子!!
编剧根本没读过任何尼采,居然把尼采和莎乐美描述得如此愚蠢
喜欢尼采的人都应该看,布雷尔的无意识是我们集体的无意识,我也曾幻想过另一种生活,但每一次自我选择后的痛苦都驱使我回到现在,现在我明白我向往的不是幻想中的生活而是幻想本身,就像尼采说的:“一直在外面和进去再出来是不同的。”
如果尼采学会催眠,会把更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歪曲灵魂的心理学误导。心理治疗永远是和哲学相冲突的。
看第三章书看不下去,太男了。早就失去了阅读传统角色作品的耐心,b站解说里布雷尔对于性欲的纠缠吸引我,发现这部剧我居然看过了,没什么印象。从中间部分又看一遍,布雷尔的催眠全篇最佳。尼采的劝说———跳出轮回,布雷尔的幻灭———碰撞真实,全篇最佳。也深刻意识到我并不喜爱“成为”尼采,至少我是一个普通人。“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布雷尔有点既得利益者,可能我们是命运悲惨不幸的尼采。最后用史铁生的话结束:我想结束的是痛苦,不是生命。
约瑟夫长的像siggy,最后还是siggy的无意识催眠是重点
实在缺乏想象力,画面表现捉襟见肘。除了摘抄几句名言,根本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I come too soon! 孤独是无需言说的,因为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被言说,便会蒸发~
越接近真理,越complicated,越痛苦,越挣扎,越不知生活;那我想知道,真理的正中央是豁然开朗吗?
尼采 莎乐美 弗洛伊德 布雷尔。 或者书比较好看?
原来,之所以能拯救尼采,是因为被弗洛伊德所拯救。原来,做梦是认识自己内心的最好方法,不过,像我这样很少做梦(至少很少记得做了什么梦)的人来说,认识自己拯救自己难度系数似有增加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来凑热闹。
拍得也太对不住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