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看完四集,还不错,算是一部大众心理关注和知识普及的片子。
好像也是第一部针对心理主题的电视剧。
心理咨询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不是主业工作,但是自己喜欢且正在从事的,所以很关注这部剧。
基础专业名词解释,普遍性主流心理问题案例呈现。
外部整形与心理疏导,两大科室冰火两重天,大众钱的流向,即对自己外在VS内心关注的呈现。
目前看到第四集,希望这部剧能让大众关注心理健康,不误解不偏见,接纳自己,由内而外的唤起生命活力。
第一幕就进入宣泄,然后跑去日本还是宣泄,开场有点不太能接受。
习惯性宣泄真的好吗?
对待病人的态度太强势了,说教太多,居然病人还买单了,这不符合心理师的特点。
前情回顾的太早,没必要一一都快闪做解释,搞得都没点悬念。
好好谈谈心理和爱情也就罢了,结果还是医院体制牵扯的很深。
玲玲等等把原本应该放在治愈这个问题上的文章给淡化了。
只是画面还比较养眼,抛开心理治疗这个层面,还是个不错的爱情剧。
原贴见http://t.cn/ESLRmdi 《爱上你治愈我》上映后,除了收到一些正面的评价、表达被剧共情而感动、对剧中肯的有用的意见建议,(作为制片人,全部接纳!
)也被朋友转发过来几篇针对主演的措辞非常主观刻薄、态度很不友好的文章。
我需要代表出品方对于一些基本事实做一下说明。
第一,最早的后来被多家公号引用的某圈文章作者我不认识,但是那篇文章发出的第一时间,一位名字我比较熟悉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并且很不友好地对窦骁进行了评价。
我第一时间收到了截图。
我很纳闷我有他微信怎么我看不见,原来是屏蔽了我。
第二,这个人确实曾经是剧方的宣传,服务于窦骁所在的经纪公司,在拍摄期偶尔驻组,目前也确实已经离职,并且供职于那篇源文章发布的平台。
除了屏蔽了我,那条朋友圈他也屏蔽了他的前任老板。
第三,他为什么要用那样的措辞攻击人和剧,我没办法猜测,但是他所说的并非是全部事实。
我只想对于我所知晓的事实做些说明。
首先,从来没有一个剧方导演组、制片组的人对窦骁苗苗的演技、工作态度有过否定甚至是微词,窦骁确实是在另一位已签署意向的主演突然离组的情况下十分匆忙地接颜书仁这一角色的,这个角色对他来说非常陌生而有挑战,他甚至认为自己更适合陈一凡那个高智商低情商的角色,但窦骁以一个专业演员的素养和修养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拍摄期的变化性非常大,窦骁的中文读写是比一般演员慢的,但是他完成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台词,我们剧是收原声不是配音,还有多场高难度情绪跨度极大的戏,窦骁也完成得很好。
剧组对他的评价非常好,绝不存在他自认是B角而情绪恶劣!
其次,【苗苗记不住台词造成拍摄延期】?
苗苗唯一一次与剧组就拍摄产生的分歧是在“劝退意图报复社会的持刀人”那场夜戏,苗苗认为那场戏应该在一个没有灯光比较狭仄的空间拍才能表现出气氛的紧张感,但制片组那天晚上没有备选的转场,且导演组认为不需要强调氛围的可怕,担心那样会对黄金档观众有压力也不利于审查。
最后维持了原计划拍了那场戏。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些都是对戏负责的工作态度,哪个狭隘的“剧方”会制止这种非常有必要的讨论呢?
除此之外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所谓因苗苗记不住台词而延期的事件了!
第四,出于对当事人最后的尊重,我没有发出来你的那些对话截图,但是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你在借助自己供职的公号“公报私仇”,希望你及你的平台都好自为之,对得起你口中所谓的“新闻伦理”。
第五,两位主演一直自爱自律零绯闻,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人品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但是他们毕竟是在明亮的台面上,阴暗处的诽谤,或多或少会对他们会有影响,我在力所能及之时,有必要做此说明。
《爱上你治愈我》只是刚刚上线两周,我相信少量的黑粉不足以影响一切,这部剧主题是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愤怒”和“原谅”“和自己真正和解!
”的,对于真实世界里剧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磨难,我们都选择理解、尊重,并感谢窦骁、苗苗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人为此付出过的超出你们本职工作的艰辛。
祝大家都收获来自内心深处的治愈和幸福!
每一故事都有被启发。
有人评论说医疗过程太简单,二十分钟就治好了一个人。
但是二十八个故事也可以让人了解心理的二十八个症状,这么多的故事总有几个在你身上或身边找得到。
当然要写出具体治疗和康复的过程,对编剧的实力要求非常高,还有国内的电视剧编剧不写恋爱剧情就没有安全感,对观众没有信心。
弃剧后的补充:这部电视剧想表现的太多了,但是编剧却有没有很好的把一切融合。
后面开始探讨男主的病情之后,又加入了职场政治斗争,我对原剧的期待(单纯的心理剧)落空。
要知道写单纯的心理剧就已经很难了,好怀念当年港剧和日剧的那些职业剧啊,看完了之后未来想做的职业总是能改变
第一次在优酷上面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全程都在快进,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决定重新认真看一遍这部剧,这个决定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压力,那段时间我的精神状态很不好,看爱上你治愈我的时候每集都要哭好几次(我本来不是一个爱哭的人),因为我能在孙树,王大帅,那个爱整容的男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看完这部剧之后我由消极以对的态度转变为主动向外界寻求救助。
在医院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的时候其实我的心里没有多大的意外,甚至还是觉得死亡也是一种解脱,可是我想到了孙树和整容男孩的对话“孙医生,你知道人在什么时候最勇敢吗?
”“嗯,走投无路的时候”。
我当时想:是啊,既然我都已经知道失去自己是怎样的痛苦,那其他的对我而言都不值一提了吧。
事实上,我到现在都在畏畏缩缩的伸脚试探走出痛苦,我还是不敢向前,但是愿意伸脚也是一种莫大的进步了吧。
“有时候向前一步远比永远呆在痛苦中,更难。
”
上周,第二季《声临其境》正式收官啦,不知大家有没有观看呢?
要问这一季《声临其境》的黑马选手,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窦骁。
在《声临其境》的舞台上,窦骁带来了一个配音舞台上最难的片段《变形金刚》。
借用内蒙“呼麦”绝技,仅凭借一副肉嗓,就配出了具有强烈金属感的机器人的声音,而且一次就是五个。
不仅如此,还反串女声,并为自己搞笑冠名“托尼总监”。
窦骁的低调和优秀,为他圈了一大批粉,其中就包括剧主。
最近窦骁新剧开播,剧主冲着窦骁,点开了这部《爱上你治愈我》。
然而看了不到十分钟,剧主就产生了弃剧的冲动!
影片刚开始,就是精神病医生颜书仁(窦骁饰)在引导一个感情失意的女子走出心魔直面自己。
看着女子狰狞的面孔,用尽全身力气,将球棒奋力一挥,咬牙切齿的把面前的假人打到。
剧主还以为这姑娘遇到什么过不去的人生难题,难道是被上司性骚扰?
害怕导致精神崩溃,才来这里发泄的嘛?
结果并不是!
原来这只是个痴情女孩,因为前男友劈腿,情感才受到重创。
看到这里,实在忍不住吐槽一下演员浮夸的表情,有没有跟《深夜食堂》里的吴昕有些神似?
好吧,我忍,也许演员就是想表现一个,内心极度脆弱的女孩受到情感欺骗后,进入到某种癫狂的状态呢?
那么,为这么崩溃的情绪做引导,一定很难吧?
就在剧主等着专业精神医师颜书仁大彪演技,用大段大段的专业台词砸晕我的时候。
结果一个因为被绿,精神一度崩溃的患者,竟因短短的两步操作瞬间平复。
仅仅通过棒打假人,哭泣发泄。
就能在短短十分钟内放下仇恨,原谅劈腿的前男友?
这到底跟用三步把大象放进冰箱有什么区别?
编剧你是不是对心理治疗有什么误解?
你的专业性又在哪里?
这部剧对精神科心理学的理解,真的只是停留在满屏的书本专业术语里。
这些名词解释,剧主有手,百度也能自己查!
观众想看的是专业的职业剧啊!
但现在的专业呈现,完全是隔靴搔痒,根本打不到痛点。
比如第一个案例中,得了躁郁症的共享单车创业者王琳珑。
王琳珑从小品学兼优,但她压力非常大,母亲从不允许她失败一次。
在她小时候,考试只要不是100分,就要被罚抄错题100遍。
分数低于90的时候,更会迎来一顿暴打。
就在这样的畸形环境中,在母亲极端的教育方式下,王琳珑变得非常要强,也变得越来越压抑。
之后王琳珑选择出国深造,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几年后,留学归来的王琳珑更加在意母亲的评价,拼命想做出一些成绩证明给母亲看,自己才是正确的。
于是王琳珑开始创业,做共享单车的项目。
一开始,投资人一窝蜂的看好这个项目,王琳珑也得到大笔融资,然而好景不长。
不过短短一年时间,公司的资金就出现难以填补的大漏洞。
公司黄了,自己的失败再一次被母亲言中。
因此王琳珑患上了精神疾病。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心理医生孙树(苗苗饰)了解完王琳珑的家庭情况,不由自主想起了自己与母亲的紧张关系。
并认为失败的家庭关系是王琳珑生病的主要原因。
但在孙树与同医院的精神科医生颜书仁,讨论王琳珑的病因时,颜书仁却提出异议。
认为王琳珑躁郁症的病因也有可能是遗传,为了进一步治愈王琳珑,他建议与孙树协同合作。
然而就在剧主等着看各位心理专家,是怎样合力查出王琳珑的病因,并愉快的结束这一案例时。
神奇的是,这个案例居然就这么结束了!
结?
束?
了?
拜托,这是什么骚操作?
有人给剧主解释一下吗?
晃点观众到底对剧集有什么好处?
这糟糕的节奏把控,直接抛弃了职业剧的模型,开始大谈男女主角的相处日常了。
这时,剧主才发现。
原来这不是一个职业剧,而是一个披着职业剧脆弱外壳的都市爱情偶像剧!
好吧,我再忍!
正经职业剧看不到,就当来看窦骁演技了。
然而这部剧连这个机会都不给剧主啊!
令人出戏的配音,时刻环绕在耳边,口型都对不上!
人物处于远景时,演员表演的是一个状态,听到的配音却像在演另外一部戏,自说自话。
心累啊!
收录影视同期声难道就这么困难?
虽然现场收音的技术难题,导致电视剧多为后期配音的一部分原因。
但是很多制作优良的影视公司,要么找演员本人重配,要么找更加专业的配音演员,来弥补个别演员台词功底差的情况。
可这仍然架不住个别演员扎戏档期满,现场不背词,后期又没时间配音。
演员不在现场说1234567,已经很给面子了。
制作公司再找一些并不专业的配音演员来糊弄观众。
正是由于这一切不专业、不敬业的综合因素,才会出现如今众多国产剧中,大比率人物配音违和的情况。
所以,以后只要再发现剧中出现大比率配音违和的情况,多半也就可以弃剧了。
因为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制作方,连配音都可以糊弄观众,整个创作的严谨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也曾是一名暴食者。
有多严重呢?大概就是从下午六点开始一直可以吃到夜里一两点钟,直到把下班回家买回来的所有东西都吃光,而这些东西可能几个人一两天才能吃完。
我独居,有一个正常大小的冰箱,里面一直都空无一物。
我无法想象自己可以储存任何吃的东西,那些东西会像僵尸电影里僵尸寻找的活人气息一样,被我毫不犹豫地吃掉。
每吃完一餐,我已经几乎饱得快要窒息了,但只消等上一时半刻便又会感到饥肠辘辘,那种让人难以自持的饥饿感会迅速卷土重来,挟持着我的理智和意志,彻底将我击垮。
夜色下的我,像一头怪兽。
但我并不是怪兽。
我的饮食癖好让我从一个苗条的姑娘变成了体态臃肿面容模糊的中性人,我每天穿着宽大的衣服,在人群中沉默,容忍着来自于各处的轻视和忽略。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孙树治疗了和我有着相同症状的贪食症患者闫瑶。
她因年幼时身体肥胖被同伴嘲弄,在喜欢的人面前丢脸,又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导致她对自身认知的偏差,虽然她在高强度的压力下瘦身成功,但也埋下了长久的自卑阴影和进食障碍。
多年后,她在职场遇到的压力唤醒了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饥饿感报复性地袭来,只有进食,在食物疯狂地吞咽快感之中,她体会到了片刻的安宁。
罪恶感和恐惧感是我和闫瑶在疯狂进食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她胖过瘦下来,但无法满足的深渊巨口又恐将一切努力推倒重来,她暴食后用手指扣嗓子催吐,吃进体内的食物全部被迅速呕吐出来,而不会被身体吸收发胖,身体的正常代谢被严重破坏。
更可怕的是人的意志在一次次的暴食和催吐之中已经被完全摧毁,因为被恶意的男同事发现她催吐的秘密相要挟,闫瑶终于还是陷入了她幼年时期被同伴孤立嘲弄的境地。
我比闫瑶幸运得多,幼年时候虽然相貌普通却有母亲一直宽容的开导爱护,我总是会暂时忘掉人们对外在的屈从和对虚妄的美的赞美。
长大,生活的压力却从四面袭来,无视与冷意使我无力招架,在自己的小屋里,锁上房门打开电脑,压力在麻辣香甜的调味品包裹下,穿肠而过,那一刻我体会被老天眷顾的幸福,独自享受味蕾的刺激,像个终于被生活善待的孩子。
食物是甜蜜素。
也是毒药水。
闫瑶因为被同班的优秀男生照顾而得来更多的欺凌和嘲弄,连父母也未曾开导她身材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终于瘦下来却眼见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艳羡,闫瑶才更厌恶自己从前的身体,那虚妄的厌恶感和疲惫感无处投递,深渊又渐渐张开她的血盆大口,然后一口将闫瑶再次吞下。
我开始吃减肥药了——头晕口渴心脏过速——它们装在一个透明塑封袋里,叫不上名字。
我几天几乎不吃一口,母亲宽容焦虑的眼神像把刀子一样割得我心疼。
她的宽容劝解终于没能再说服我不去相信那些无法忽视的可能永恒不变的社会潜在规则和审美标准。
度过最难熬的几天,身体开始变轻灵魂似乎也变轻了,我每天清晨抚摸着自己变得纤弱的手臂,变得快乐。
母亲勉强说服自己这就是对的了。
我讨厌励志成功学和鸡汤文,他们宣扬普世价值以瘦才是美,只有瘦人生才能成功,体重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失败者的精准量度和照妖镜;仿佛灵魂早已无用,只剩下美好皮囊才得以存在于世,多样性和迷人的灵魂沦为不值一提的人类特性。
而这几乎成为不顾一切追求外在的物化社会的最有效证词。
她空虚的胃更像一场社会价值体系的错乱,她反复验证的正是深陷在价值失控中的人如何沦落与自救。
闫瑶的病并不是她一个人的病,孙树给闫瑶的药也并不是只能医她一人。
后来的我,瘦了很多,但很快我又复胖了。
复胖的我更是马力十足地向深渊底部进发。
但是,现实还是教会了我接受社会的准则,也开始接受成功学里那些节食健身的建议,关注健身达人的公众号,每天按时到健身房打卡健身。
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确实改变了我许多,但我仍然珍视那些痛苦的日子,珍视我仔细聆听内心和闫瑶一般躲藏起来的日子,尽管那些日子未来或许还会不期而至。
(文章转载自崔健)
人的一生,除了出生这件事无法选择之外,似乎一切都可以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这些不同的选择累次叠加,于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你便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这些选择中,总有一些是那么刻骨铭心。
《爱上你,治愈我》中媛媛的母亲罗红燕因为毒瘾发作在购买毒品的过程中被捕,被拘留。
毒品让罗红燕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她只能听凭本能,放弃了自己的孩子。
两个孩子留在家中,姐姐薇薇活活地被饿死,媛媛经人抢救,终是逃过一劫。
然后,媛媛也作出了选择,她选择忘记,忘记死去的姐姐,忘记母亲,忘记这段可怕的过往。
媛媛被一对香港夫妇收养,改名叫丽萨,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个精英。
她的忘记,应是她身为一个无力反抗命运的孩子最好的选择了吧。
然而峰回路转,忘记似乎总是为了能够重新记起。
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城市,见到曾经一起玩耍的书仁哥哥,她的记忆之闸被掀开,那段可怕的回忆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无法面对那些深埋的回忆,她的内心不由自主地重复起当年的痛苦。
这些痛苦像海啸一般排山倒海而来,猝不及防间便将她击倒。
与此同时,她的母亲罗红燕已经到了生命的尾声,她罹患绝症,希望在临死之前再见到女儿,获得她的原谅。
面对曾经对自己和姐姐犯下可怕罪行的亲生母亲的忏悔,面对那些可怕的回忆,是拒绝、抵抗,以此摆脱它们的纠缠,还是包容接纳这所有的一切呢?
《爱上你,治愈我》中的案例无数,每个有心理障碍的人背后都有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悲伤。
但是,独媛媛的故事最让我百感交集。
生而为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无所知的世界,它纷繁芜杂,毫无规则,我们唯有在其中摸爬滚打,挣扎求生。
媛媛和薇薇姐妹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在她们年幼之时,也无法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她们如微尘般被人遗忘,被人放弃。
最让人忧伤的是,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2013年的南京,因为母亲的荒疏,两个孩子被活活饿死在家中,一个不足三岁,一个不足两岁,民警发现她们的时候,“女童尸体呈风干状态,内脏分化消失,死亡超过两周”,此时,她们的母亲仍然在外未归。
两个孩子,连选择恨母亲的机会都没有了。
至少,剧中的媛媛活了下来,她很幸运地长大了。
即便如此,在她回忆的封印被解开的一刹那,她历经十几年重建的心理世界也在瞬间崩塌,饥饿与恐惧再次侵入了她的整个世界。
她有极充分地理由恨那个抛弃自己和姐姐的母亲。
她最终选择了让母亲也经历如自己和姐姐过去所经历的一般被人抛弃,孤独死去的命运。
罗红燕没有等到女儿原谅自己,便离开了人世,而选择不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媛媛似乎并不能释然。
她在病院外,看到母亲一直想交给她的遗物,得知母亲的死讯,却仿佛仍然没有接受的勇气。
在罗红燕去世之后,媛媛回到了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她看到了曾经与姐姐相依为命的自己,看到了与书仁哥哥一起快乐嬉戏的自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的自己,看到了被所有人关爱着的自己。
她在这个承载了太多痛苦和欢乐的地方泪流满面。
《爱上你,治愈我》中,媛媛过去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虽然直到母亲临死也无法去面对和原谅,但是最终,她选择与母亲、与可怕的回忆达成了和解,她所接纳的一切,想必能让她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一个人选择去直面过去的一切,去坦然地接受发生在身上的一切,她一定会变得更加真实而完整。
从此她不再只是一个叫丽萨的被收养的孩子,还是一个名叫媛媛的,被人抛弃过,也被人爱过的孩子。
我想,她会带着姐姐的那一份对生命的渴望,更好地活下去。
在人的一生中,要经历无数次地艰难选择,甚至因为其艰难而产生出了一种心理学的病症,选择恐惧症,病症患者在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满意的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症。
或者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或者是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又或者是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哲学家Ruth Chang在TED的演讲中阐述了如何面对艰难选择。
她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之所以难,不是因为我们无知,而是因为没有最优选项,所有的选项对选择者来说都有类似的价值。
我们选择其中一项,势必会放弃掉另外一项,那另外的一项也是好的,它和其他的选项也许一样好,只是我们必须放弃掉。
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便是如此罢。
那么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作出选择,究竟该如何去做呢?
Ruth Chang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创造理由。
当我们为自我创造原由去成为这种人而非那种人时,我们就打心底里完完全全地成就了真正的自己。
正如媛媛最后选择放下和接纳自己的过去,她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拒绝过去,拒绝母亲,相信没有人会认为她这样做是不对的。
但是,当她作出这样选择的时候,我们会为她的勇敢所感动,她在心中创造了原谅过去的理由,这个理由是无数人在她以后的日子里用爱为她构建的,这些爱弥补了创伤,让她走出了阴霾。
“唯有在这个有艰难抉择的世界里,我们才能锻炼自己的规范性力量,以创造自我的原由,让自己变成心中想成为的人。
”愿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 章华文)
这是一部讲述心灵成长的治愈系都市爱情电视剧,也是近年来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疗为创作素材的职场情感剧。
思康医院精神科医生颜书仁也是燕北大学最年轻的客座教授,是颇受关注的行业新星。
书仁在治疗一个走不出失恋阴影而自残的女患者时,陷入了与初恋女友孙树突然分手的回忆中。
书仁与孙树八年前均师从陈沅庚教授,因家事突然分手后,孙树留学日本攻读心理学,二人再无联系。
八年后,孙树的母亲林芝繁突发脑膜瘤,孙树紧急回国。
受陈沅庚邀请,孙树入职私立思康医院心理科与书仁再度重逢。
一个特殊女躁郁症患者意外出现,让书仁与孙树的情感再度交缠。
与此同时,孙树与众不同的智慧和个性深深吸引了完美主义的思康医院整形医生陈一凡,作为颜书仁最好的朋友,陈一凡看似是二人情感道路上的障碍,实则成为了二人复合的“最佳助攻”。
三个个性鲜明的年轻人因为一个个患者的伤痛和治愈越走越近,随着故事发展,书仁意外得知母亲八年前的车祸另有隐情,他藏在潜意识里的深度自责与抑郁症状日益显露,陷入对自己的职业成就产生了痛苦的怀疑中难以跳出。
这个微缩了都市人伤痕和希望的思康医院,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在轮番上演,每个看似阳光的人,都曾抗争过阴影。
在孙树的坚守与陪伴下,书仁完成了终极治愈,二人收获了美好的结局。
40集的长剧完整的看完了已经用时间肯定了作品,如果大家能更准确的理解关注自己和身边人,也许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再好一点更好一点。
真希望这部剧能在传播度更广的电视台播出,有更多的人通过这种题材理解自己和他人,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个治愈自己的人,也在努力治愈另一个人。
窦骁和苗苗还有每一个故事的演员都演得很好,演员能有幸参演这种作品,对自己应该就是一种治愈,窦骁的演技让我刮目相看,同龄演员中,仔细想了想好像没有能对打的,希望保持这种路线,多演绎一些有意义的角色,特别好的作品,特别好的演员,爱上了,也被治愈了😊
我不禁怀疑是不是现代人身上没几个心理疾病和生理问题就不叫现代人了?是个人都爱说自己有病吗?
题材很有社会意义,鼓励一下。
看到弹幕说:颜书仁遇到了治愈他的孙树,而我呢?人生就是充满那么多的苦难,我在想,是不是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在苦难中产生抑郁的情绪,而我们呢,找到像孙树一样属于自己人生大海里的一粒糖就好。很喜欢孙树这样的人,外柔内刚,满怀善意与温暖,独立个性,永远用阳光的心去对待别人。
看了声临其境,对窦骁挺有好感的,还可以的一部剧 三星观望。
剧情一般般,但是看着还是挺轻松的
这部剧值得推荐。虽然剧情清汤寡水,但看起来很舒服,开拓的也是新领域。我也萌生了想去读一个心理学学位的想法。
弃 披着心理的壳在谈恋爱
一星送燕云台的主演窦某
一直觉得窦骁的演技很令人惊艳,但是这部剧真的太平了,毫无吸引人的点
好烂 弃了 金老师再演这种角色连他的演技我都要嫌弃了【。全剧最佳田护士
虽然出现了很多专业术语的台词,但实操的专业性还是弱了,不是你让人家打打模型再切到大海的画面就代表患者海阔天空了。过多的画面上的注释也显得有些刻意为之。但整体品质还行,写作和拍摄都算精致。整容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外vs.内的讨论也还挺有新意的。但周一围的配音我真的要吐了。补充一下:到了第八集算是一个大高潮,但实在是有些让人失望... 专业性,戏剧性,这么重头的剧情操作成这样,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插科打诨能看着杀时间了...
题材很棒,很多心理细节很真实,男二好可爱,但是这部剧若是收视率不能成正比那可能就是毁在名字上了
这个电视剧节奏慢,但是静下心来看,还是有收获的,治愈系列电视剧!主演和配角演技都非常精彩,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某些真实部分,很不错的题材,可惜没有上星!打五分!
挺好的临床心理题材,就是编剧太不专业。妄图通过专业名词,字幕等在外手段吸引观众,太肤浅。没有将心理学与生活,影视有机结合,就是“道行”太差,回去再修炼五百年,就差不多了。
窦骁还是很帅的
略冗长,弃剧了//国内难得较多职场描写的医疗剧。但剧本是否模仿太多了?无意收了红包这个极其别扭的桥段似曾相识。
这样说吧,每个故事的选材都很真实,带起了看者对心理的思考,现代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是,很平淡,没有让人有喷薄而出的情感代入,看着看着就很乏味,不知道是剧情编排还是演员没有撑起来的问题。这类型的题材很看好
🙄之前看到专有名词很开心来着,后来觉得不瘟不火不对劲,再后来🙃莫名其妙嘛,案子这样就结束了,恋爱更多。。。来豆瓣一瞅,果然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它只是个爱情剧。。
很专业的心理剧,看不懂的建议先去补习一下相关知识
前三集有明显的叙事剪辑问题,后面渐入佳境。从内容来看,非常反映社会现实,无论是医患关系,还是不同心理与精神问题的患者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场景,所呈现的戏剧冲突皆非哗众取宠般极端巧合设计,剧情影射的真实案例背景足引起观众共鸣而引发社会反思讨论。另外,男主窦骁身为有抑郁症的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与生活间的挣扎矛盾与专业治愈的呈现,刻画生动形象真实可感,演技台词好评!女主气质卓然,清新知性,人设完美,台词还有改进空间。男二与一众演技好评的配角各司其职,非常棒的营造了整体叙事空间与人物关系。愿有更多关照现实生活的真诚作品,以艺术叙事与演绎之手段,用人性之光照亮生活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