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八尺门的辩护人

八尺門的辯護人,Port of lies

主演:李铭顺,范逸臣,潘仪君,初孟轩,雷嘉汭,陆夏,洪毓璟,马国贤,苏达,黄健玮,杨烈,吴翰林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阿美族語,爪哇語年份:2023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照

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3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4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5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6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7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8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19八尺门的辩护人 剧照 NO.20

《八尺门的辩护人》剧情介绍

八尺门的辩护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镜文学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同名长篇小说《八尺门的辩护人》,唐福睿原为执业律师。 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为凶手死刑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 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 饰)组成三人小组,面对民意、政治、司法、财团、多元族群等各方压力,于复杂人性和善恶矛盾中追寻凶案真相与司法正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复活的鲁路修我只喜欢你部长和社畜的恋情令人着急错视画的利牙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2宽宥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二季玫瑰物语家庭之友亲爱的爸妈万里归省刺客逃亡分时度假鬼屋异能被她的名字所困扰偶像星愿外传天亮·分手深海狂鲨2蜡笔小新外传2玩具大战绯闻女孩第六季权欲第三章第三季格瑞的困扰家有父母非常同伙工作细胞特别篇:感冒侏罗纪世界:重生咒怨新娘城中大盗我的男男男男朋友

《八尺门的辩护人》长篇影评

 1 ) 大法官的儿子很难长成这样

崇尚效率和追求精英的教育之下,很难有莲雾这样的年轻人出现了。

他们自小就深谙人际关系里的等级,即便父母努力教育要重视平等,还是会在生活中处处看到等级带来的红利。

他们懂礼貌知分寸,不会把对等级阶层的看法写在脸上,甚至也真的明白要尊重不同阶层和文化的人。

但他们人生的触角、很难伸到任何可能引发不适的领域、更绝不可能冒着失去既得利益的风险,去追求空空的理想。

他们深信精英才有资格去追逐更伟大的理想、但理想不至于让人头破血流,就算是自我实现至少也要有基本的体面。

我无意责备这群人,因为他们的选择都太过人之常情,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会这样选。

因为何必呢?

放在坚固甚至残忍的现实面前,我们所谓的那些理想,经得起多少撞击?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站到更高的地方,是不是才能实现更多的改变?

那么多复杂的构成里、理性多数时候都压着感性在前进,有些人认为民族种族是最重要的理、有些人秉持着正义之理、还有理性的极致代表——可以进行等价交换的各种名利场。

感性是什么?

是不被认可的身份、是不被看见的歧视、是无需掩饰的优越感、是无法割舍的爱恋纠缠,这些不论放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里,都不曾消失。

它们常常被归类为不重要、没关系、或者无需计较。

它们真的不重要吗?

那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教育训教下,还是不曾衰减或者消失?

当我们感慨日子无聊时,我们感叹的是那个数字增长不够快?

还是当它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好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越来越稀薄?

越是什么都算的清清楚楚的人,反而得到最少,因为他们不明白,能够被计价的人生体验毕竟是有数的。

排除所有风险、去计算最极致的性价比、走最安全有效的路径,是多么无趣的人生啊。

不是不想、是不敢冒险;是眼前仅有的这些也岌岌可危、好像小心翼翼才不会失去,即便这样还要被指责无趣,又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的感性和理性,这就是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这就是怀着谬误或者幻想,依然冷静度日的我们。

 2 ) 《八尺门的辩护人》全集观后无雷心得,力荐此剧!

超高水准的综合制作能力、完美的节奏,加上一群演技在线的演员,这部剧即便拿到国际间与 HBO、wowowo 等相似社会类型影集做比较,也是华人之光。

首先是关于演技部分,表情与台词、画面之间的搭配,完全满分通过,气氛代入感相当强烈,这类型的影集往往带著谎言交织、斗智与谋略,但本片却没有卖弄这些常见的伎俩,剧中演员大部分都是属于心照不宣的演法,不会有太多「心理想著 A,表情也是 A,而嘴上说著 B」、「明明这么明显但还是骗到其他角色」这种情况发生。

再来是对于关键信息不用障眼法、不模糊焦点、不会刻意交代不周,也就是不会矫情的制造反转,而是很科学的,大家没有想到的部份透过抽丝剥茧与时间的推进而有了新的线索,不会让观众有种看了几集所累积的信息都没用这样的感受。

剧中的法律知识,不会太过刻意的去咬文嚼字,加上里面没有那种「超级神探」,所以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每个不同身分的人所具备的独特角度,也没有刻意出错拖累团队的戏码。

理解一件事情、理解一个真相、理解政治、理解利益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的都是取舍,里面的角色几乎都贯彻了自己从一而终的理念,实际上每个人物的想法都能够理解。

剧中场景是从渔港发生,是所谓的讨海人,在创造文明的背后有著这么一群人卑微的过生活,这种态度与内心的感受,是我看过所有国内外影集里面最真实的!

比纪录片还要真实!

题材部分,牵扯到了「废死」这件事情,这议题也很冲击,我始终认为判断杀人犯没有什么好想的,重罚甚至毙了就好,可是明知死不足惜但又带著矛盾的感受、确实应该如此但又不完美的感觉,每分钟挑战著多数人的价值观。

总之,这部剧真的是神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是,再说一次剧本、质量、演技真的到位,非常推荐各位观赏。

 3 ) 八尺門,八手衡

海報上最高位的法槌,裁決生死,是神的權柄。

下方卻被七只手相互掣肘制衡,法官,綠袍公辯,紅袍檢察官,法務部長,證人,通譯,被告⋯⋯「所有的殺戮都一樣」,但殺之付出的代價卻大不一樣,死刑是運氣問題,是時機問題。

漁民殺鯊魚,原住民欺凌外勞,漁商封口原住民,賄賂律師,檢察官欲繩之以法漁商,法務部長政治博弈操控民意。

電車難題,政治立法血淋淋的代價,個體正義還是司法正義,而這只是基隆。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

個人認為前提是被告往往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法官不語」,可只要不是神是人就會語就會有傾向(吳燦基準和司訓蓮霧)。

holy媽祖,佛珠,古蘭經亂燉,超越信仰種族,法律終究是人制。

喜歡第六集佟的結辯,然而第六集之後才是英雄主義的現實,是妥協,是算計,是取捨,是轉機。

 4 ) 废死派们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呢?

废死派其实跟动保组织环保组织还有某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剧里偏向废死,却拿不出废死的理由。

只有可笑的误判一个理由。。

笑死。

宝驹问替代役的死去的人怎么办,替代役没有正面回答。

欧美白左那套,有些人就是要去真信,什么人权?

死去的人因为死了所以就不配有人权了?

挪威枪击案,死69伤300,杀人犯以杀人为乐,顶多被判21年,进了七星监狱,里面什么都有,超市图书馆健身房游戏房……废死派是些什么玩意?

我不理解,无法理解。

影视结局,最坚决的废死派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杀了罪犯,同时也推动废死向前一步,我只觉得恶心。

我震撼大卫戈尔的一生结局,以死推废死。

一个是死自己,一个是死别人。

挪威枪击案,只不过是欧美白左们的一场政治狂欢。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903181?utm_id=0

 5 ) 从法律视角解析本剧的专业度

一、佟宝驹的辩护策略①二审开庭,先把翻译回避了,保障被告人的程序性权利。

②交叉询问证人:证人1:警员。

证据法规则:交叉询问的范围应当限定于直接询问中涉及的事项以及影响证人可信度的因素。

佟宝驹对警员的反诘问(交叉询问)集中在质疑其可信度。

弹劾证言有两种方法:①证明证人不诚实的品格。

②质疑其作证能力。

佟宝驹提出醉酒事实、让他指认刀柄图——就是质疑警员的观察能力。

这里有一个细节,在反诘问大副时,大副提出“我可以看凶刀的照片吗?

”佟宝驹反对,“这部分超出待证事实。

”也就是:大副作为检方证人,并没有被检方问及这个事项,也就不在辩方反诘问的范围内。

辩方的反诘问应当限于检方直接询问涉及的事项之内。

但是,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同意了这一请求。

因为即使佟宝驹反对,检方大可以再次询问证人,问及到这个事项。

辩方的反对没有意义。

证人2:大副大副说,凶刀是被告人在船上偷走,又带到被害人家中(案发现场)的。

佟宝驹辩护,运用的是意见证据法则:即普通证人只能就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不能提出自己的推论、猜测、评论。

所以大副的证言不能被法庭采纳。

证人3:渔业公司老板作为幕后黑手,洪老板显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证人。

之前,洪老板就凭借从被害人住处打来的一通电话,敏锐的意识到,辩方可能发现了这个事情。

于是,上庭作证之前,他就精心准备了一套说辞来应对。

可没想到,他不疾不徐的说完,佟宝驹一句“传闻证据”就把他自认为毫无破绽的证言全否了。

洪老板傻眼了:“什么是传闻证据?

”传闻证据就是,被害人与洪老板的对话,由于被害人已经死亡,不能到法庭作证,洪老板只是转述这些话(二手资料),不能被法庭采纳。

但是洪老板太聪明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马上改变了说辞——改成转述案发现场被告人的话。

被告人阿布多就在法庭坐着,转述他的话不算传闻,可以作为证言被采纳。

且由于语言不通,被告人还无法反驳。

③精神鉴定:申请重新鉴定的策略,真是把法理技巧玩得炉火纯青。

这个方法简直闻所未闻,没有十年的律师实务经验想不出这么狡猾的招数(检方在庭上怕不是气得内心地震了)。

其实,内陆司法,诸如严重犯罪的辩护策略,也基本上和剧里演的差不多,犯罪事实几乎是铁案,没什么推翻的可能,律师基本上闭着眼过——要么找程序瑕疵,要么申请精神鉴定(律师费就这么好赚)。

所以,一开始,律所主任才对佟宝驹说:“不要搞精神鉴定(走过场),在犯罪事实上跟检察官正面对决(才牛逼)。

”回到精神鉴定,佟宝驹的辩护策略是,利用翻译没有具结——那么,翻译转述被告人的话给鉴定人员,相当于传闻,没有证据能力,就能申请重新鉴定。

在这里,编剧又紧接来了下一个炫技——本以为出现“新证据”,法官可以同意鉴定了,没想到又运用吴灿基准把鉴定申请否了。

“吴灿基准”是什么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背景——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

判例在英美有“先例拘束原则”,即以判例为主,制定法居于补充地位。

相反,台湾隶属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判例居于补充地位。

但实际上,判例在台湾影响很大,相当于法规的效力(详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这一点与内陆非常不同。

此外,剧中控辩还争论了“国际公约”作为一种法源的效力(运用蔡京京案的判例,争论国际公约是否有“强制效力”)。

检方在反驳蔡京京的判例时,强调不能僵化运用判例设定的“强制基准”,而是要对比两案事实的不同,并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法院判死不应该依赖精神鉴定。

”(暗含检方“不能利用精神鉴定就在严重犯罪中免死”的观点)佟宝驹是怎么反驳的呢?

他显然要强调精神鉴定的重要性。

站在这个立场上,理由是:并非把精神鉴定作为一种程序性事项,而是作为犯罪事实(实体事项)认定的一部分。

强调精神鉴定是判断“教化可能性”要件的重要事实。

教化可能性是实体法定罪的一个要件。

因此,无法准确的精神鉴定,就无法准确判断教化可能性,也就无法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也就是,退一步讲,程序性事项可有可无,但实体事项不能不清不楚就判死刑,这是共识。

在这里,剧本的专业度真的非常好。

编剧几乎是连环炫技的程度。

不看三遍以上,几乎反应不过来其中的法理论证。

最终,法官相当于推翻了吴灿基准,自己还演绎了一番论证理由。

法官认为,即使需要判断教化可能性,其方法也有待检验。

进一步讲,“教化可能性”也许本就是个伪概念,因为它属于犯罪学实证范畴,不是法学概念。

法官还分析了科学与价值的区别,即价值概念可能是一种伪科学。

因为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够运用标准公式得出相同的结果。

精神鉴定,不同的人操作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其中就含有强烈的价值因素。

简言之,它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可证伪性。

(进一步论述可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再最后,澄清一点误区。

剧中“具结”的意思,相当于宣誓。

有人认为和认罪认罚具结书的“具结”是一个意思,我觉得不对。

其实,剧里的“具结”就是英美法“宣誓”的替代物。

宣誓的来历、依职权宣誓等这些概念,可以参照英美证据法上与神学交叉的那些著作。

二、废死问题:从法律的视角走出来,走到司法与政治的交叉点上,就可以讨论死刑问题。

因此,死刑存废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它不是一个纯法律问题。

应该说,是一种人人皆可发表见解的价值命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就像在美国,同性恋、堕胎、这都不是纯法律问题。

(当然,剧中也展现了观点:生命权怎么能付诸公投?

生命权是宪法层次的问题,不能交由民意决定)我关注的是晋平对“罪疑惟轻”的一段论述,深刻至极。

他说:“只要有合理怀疑,就要判无罪,等于限制法官的权力,却更容易引起大众质疑。

如果判死刑或无罪都没办法说服自己,就判有罪,但是找理由减刑,这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做法,这就叫人性。

相反,‘疑罪从无’不符合人性。

”——再加上他对“误判”的认知,我有充分理由怀疑,晋平在台大一定修过内陆刑事诉讼法这门课,并深入了解过赵作海、佘祥林、杜培武、李锦莲等案。

三、司法文明莉娜就是年轻的佟宝驹。

佟宝驹因为家庭变故,不认同部落的生活方式,走出去念书,从此,他的心里就打开了“司法文明”这扇窗户。

但是,部落的老人还停留在原地,他们祖祖孙孙自有一套丛林规则,甚至不理解法律是何物。

就像老船长,也有一套与大海为谋的生存技巧。

当社区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佟宝驹为什么要为杀害自己表哥的凶手辩护——只好说,“还不是为了钱。

”警察是第一个理解他的。

因为佟宝驹对他说,“那你为什么当警察?

警察是一份工作。

律师也是我的工作。

”后来,警察为了抓大副阿民,也要背负着与部落为敌的压力。

调查取证时,他向超市老板调取阿民的交易记录。

老板不愿意,“警察了不起啊?

”警察回答:“你有看过CSI吗?

”说到底,警察与佟宝驹是一样的人。

他们虽然站在对立面上(犯罪控制VS人权保障),二人同样在脱离熟人社区与族群部落。

因为其工作、眼界,逐渐开始理解现代司法的运行机制。

就像刘检对佟宝驹说的:“你是执法人员,违背法律,才是叛徒。

”莉娜也无法理解什么叫“辩护”。

她说:“做错了事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印尼人对救赎,一贯诉诸的是“宗教”,而不是“司法”。

被告人,印尼小伙阿布多,作案后跪在看守所的地上,虔诚的对着光做祷告。

对于惩罚、罪恶、赎罪,他们自有一套宗教上的思维认知。

可以说,他们内心与外界的制度、刑罚机器都是极其疏离、冷漠的。

但是,当晋平领着莉娜走在空荡荡的法庭上,她第一次闯入了人类司法文明的世界。

她感受到了浩大、辽阔、尊严、正义。

她就像一个异族的入侵者,既不能完全理解,却又深深为那寂静里饱含的庄严和哲理而折服。

她说:“我想学法律。

”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态。

我不是法学科班出身,从来没有机会在法学院听过什么课。

我全部的法学知识都是看书自学。

法学,给我打开了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法律是什么?

我觉得是“人的尊严”。

凡讲司法文明,不可能不强调这个概念。

一开头,佟宝驹就说,“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而不是这个法院。

”在犹疑着买新房子还是申请重新鉴定时,佟宝驹的脑中闪过了父亲的那句话:“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当年父亲杀了人,跌跌撞撞回到家,把带血的工具扔在地上,眼里噙着泪光,不停重复着: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佟宝驹想起了母亲临终前对他说:“记得给爸爸寄钱,出狱时去接他。

不要怪爸爸。

”在法庭上重新回想的那一刻,佟宝驹恍然谅解了父亲,谅解了父亲的反抗、勇莽与绝望。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而不是法院。

”晋平把这句话重复给他爸时,他爸说:司法中代入个人情感是危险的事情。

”在他爸看来,法官只是冷漠适用法律的机器。

佟宝驹讲了一个笑话,其实挺尬的。

他说:“有一次,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大家说笑话比赛。

法官先说:‘无罪推定。

哈哈哈哈。

’检察官说,‘侦查不公开。

哈哈哈哈。

’律师说,‘律师伦理。

哈哈哈哈。

’正当大家觉得笑话不分上下的时候,被告跑到法庭,对法官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哈哈哈哈……”四、落幕有一种法庭文明是,法庭上控辩再激烈、再撕破脸、你死我活,下庭还是要一起打篮球、开huang笑话、洗澡……检察官、辩护人、法官都是法律人,他们使用共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身份认同。

这才是法律人共同体的世界。

一个理念共同体、法律职业认同的世界。

刘检说:在司法里最珍贵的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正义。

”佟宝驹说:“真相、真相,它会使你发疯的。

”这段戏带出了一个思考,也是亘古不变的刑诉法考试题:发现真实还是保障人权?

最后一集,佟宝驹让晋平离开,交待他,遇到记者就说是路过:“记住,法官不语!

”晋平逆着汹涌的人群,哭着走了。

也许,未来等待他的是高墙大院内日复一日、埋首公文的生涯。

他却永远不会忘记在公辩室,与穿着红球衣的宝哥手舞足蹈——那刻的快乐。

 6 ) 随想|《八尺门的辩护人》的罪与罚

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3)8.7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 唐福睿 / 李铭顺 范逸臣

我们与恶的距离 (2019)9.4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贾静雯 温升豪一个既定事实的谋杀案,到底有没有值得辩护的空间?

《八尺门的辩护人》比《我们与恶的距离》更近一步的是,从舆论媒体调转到司法内部,以一个原住民出身“不怎么受欢迎”的公辩律师,撬动诸如原住民、外籍移工、渔业劳工、国际环保运动、废死等议题,并用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使杀戮铿然而至。

“判决是为了被告而存在”。

如今仔细琢磨这句话,让我想到阿伦特有关human rights的阐述。

她提到:唯有“人”才能保障人的尊严。

这些放到现实中颇具理想化的言辞,共同指向了modern political system与其律法不可避免的系统性弊病。

而在求真和求善中间,人性则将鸿沟越撑越大。

台剧的深度早已走向了另一种维度,它延伸出了更复杂、更有争议性的讨论,这些讨论不再高屋建瓴,也并非二元对立,每个都有可释的空间。

在对人性的窥探上,也有了比以前更加熟练的表现空间。

本剧最好的一个设计可能来自于,在法务部长陈令秋提前拿到对被告有利的证据后,竟巧妙地安排了一场“误杀”。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杀在最合适的时候”。

这次合适的误杀,让自己、政府和民意达成了暂时的三赢,既结束了纷扰的审判,又能再次提出废死的提案,更保住了自己的仕途。

唯有真相和死者,被永远地遗忘在那片幽暗的海底。

 7 ) “司法为民”

开头必须用“holy妈祖”问候。

这短短八集的篇幅,前边让我惊讶--这是能说的嘛,中段让我主动捂嘴--你这是在“危险”边缘自杀式试探呢。

可我转念一想,嗯,也不是不行。

他们就是可以!!!

(老羡慕了)到了最后,看到剧情重现阿布在船上被折磨的经历,举着发黑的指头,哭着念着古兰经经文。

他在郑船长家里犯病,从失手致两岁女孩溺水死亡,到把刀扎向让自己痛苦源头的人。

杀上头的阿布,已经失去理智,就连无辜的人也没放过。

这里给我种因果论的感觉,因为阿布在船上恐慌哭闹,所以船长掐着秒表计时,两分钟的时长不会致死,却能让人吃够苦头。

偏偏在船长家的时候,小女孩因为妈妈忙着去厨房炒菜而忽视了,她在房间哭泣的样子被阿布看到,这个诱因让他发病导致恍惚回到船上的日子,才会有这出惨剧发生。

镜头再一转,莉娜劝阿布把自己真实的出生日期说出来,以寻求最后一丝生机,“2022年7月26日”他边哭泣边说出来,可在场的人就算听见了,也丝毫不在意。

这一场以死亡为代价的闹剧,无论是站废死,还是坚持死刑的人,皆是帮凶。

至于阿布和莉娜是谁?

他们是外地劳工,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台湾寻找机会的印尼人。

这群没有护照,没有本地户籍和身份的人,更没有获得相对的薪资与权益。

编剧很巧妙地将“阿美族”和“外地劳工”用佟宝驹(简称阿宝)这一人物串联起来,他不仅是前者的当事人之一,更是后者的公*辨**人。

故事采用穿插剧情的方式,把同样是少数者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境况描绘出来,“为什么打工那么久就是挣不到钱”和“难道我们不是人吗”来自佟家父子的诘问,道出了这班“边缘人”的生存处境,人权、公平与尊严皆失的遭遇,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条条被逼急了,走上的绝路。

当年的老佟持刀上门杀人与此刻发生的一家三口灭门,“大同小异”的案件,这接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故事依旧在上演,只不过主角从“山胞”换成了“外劳”,偏见一直在。

夹杂其间,剧情引出民众对“死刑”的看法,借由阿宝的口说出,尽管他们认为穷人比富人判死刑的可能性高,但叫嚣死刑的人还是一路高涨到八成五。

这民意,它的确让人沉默。

民众是怎么想的,重要吗?

不重要,起码在执政高官的眼里,这些人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己私欲,统统可以拿去利用。

就算是人命,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这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令秋,这人物的设定,比起好人主角团们,更复杂与立体。

讲真,剧中比她还坏的人多的是,他们都自私自利得明明白白的,但让人最反感的是顶着信仰的帽子,双手沾满鲜血的伪善者。

她身披的这层慈悲之下的自恋,不过是站在高位对权力的上瘾,对操纵人心的得意,对身为“拯救者”的自我感动。

“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这话一出,我竟没法坚定地给出肯定的答复。

我希望的是一回事,但现实给我的一巴掌又是另一回事!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民众们被蒙蔽住的双眼,需要她来揭开,即便拿他人的性命为引子,那也是通往成功路上难以避免的牺牲。

用阿布的死去动摇那些投“废死”票民众的决心,这招的确狠。

就阿布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又回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掰扯中去了。

(不是此剧的重点。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你瞧,民众自以为通过抗议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亲手给他们递上刀子的工具人。

这不就是主任所说的,“给了他们想要的,就会忘记他们应得的”的现实演绎版嘛。

如果法律的逐步完善是需要用鲜血与生命的沉重才能推进,还真是让人心生复杂啊!

不可否认,我对所谓的政客有着“高要求”,我认为的发声者就应该像《造=-浪--者》里面的女候选人那样,虽然竞争路上是肮脏的,但我希望她是相对干净的。

是的,我理想化了。

在政治高层圈里的,怎么可能片叶不沾身呢。

至于,她加速阿布死刑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向废除死刑这路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把阿布推出来稳住民心,以便后面好反击的政治手段。

我,是琢磨不清的。

真相是怎么样,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影片结束后,我拉进度条准备截图,刚刚好停在这一秒这一帧,画面中间的“司法为民”四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此刻竟然显得有些可笑和可憎。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氛围里,阿布劳工案暂时画上句号。

我就在想啊,故事还会以哪个身份哪些处境重蹈覆辙地出现在角落里,然后鲜血淋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再一次次煽动与算计,最终不了了之......

 8 ) Holy妈祖,李铭顺主演最新台剧《八尺门的辩护人》,揭示司法背后的黑暗面!

首发于公号:杰拉德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出生在基隆八尺门的佟宝驹(李铭顺饰)是该地区的公设辩护人,因一件发生在中国台湾的渔工杀人案,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嫌疑犯辩护,不得不与曾经的原住民亲朋好友们对簿公堂。

八尺门(历史地名)在今中国台湾基隆港东北,和平岛南。

因与和平岛间的水道狭窄似八尺之门而得名。

今为基隆市中正区公所驻地。

包括和平岛、桶盘屿、中山仔岛等岛屿。

面积10.1平方千米。

人口约6.2万。

西南部为基隆市街北片的一部分,日占时曾为商业区,1945年光复后设区,1960年代阿美族人(台湾原住民族。

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在此聚居。

今市政府、台湾银行等设此。

基隆内港东岸码头在区西南,北海岸有八尺门渔港和八斗子渔港。

和平岛有中国台湾北部最大的造船厂。

海洋学院、海事专科学校和水产职校在八尺门东南。

名胜有海滨公园、和平岛千叠敷、蕃字洞等。

- 人物介绍 -佟宝驹 | 李铭顺饰作为公设辩护人已满25年,即将退休。

在退休之前,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渔工辩护的案件,这名印尼籍渔工因涉嫌杀害远洋渔业船长阿群一家而被逮捕,而被害人阿群是佟宝驹的原住民表哥。

佟宝驹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船长,但年轻时佟宝驹的母亲因病去世,而作为船长的父亲因常年出海没能陪在他们身边,因此佟宝驹对父亲和其他原住民船员都心存芥蒂,因此与原住民同乡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曾经的佟宝驹,为了辩护人的案子亲尽全力,想要通过法律帮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但随着时间流逝,也逐渐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以至于现在对于越发的躺平,一度想尽快退休并加入林鼎纹的私人律师事务所赚钱享福。

演员李铭顺为新加坡籍男演员,籍贯广东潮州,生于马来西亚,近年来与周渝民合作出演过剧集《逆局》,主演高分台剧《做工的人》,也曾发行过个人专辑。

他的妻子同样有很高的人气—曾经出演过多部新加坡电视剧女主角的演员范文芳!

连晋平 | 初孟轩饰公设辩护人专长替代役,台大硕士,剧中其父亲是法院法官,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自愿来到公设辩护律师的岗位工作,虽然他可以选择其他更好的地方,但却因为小时候现场旁听过佟宝驹为拾荒老人辩护的案件,深受触动。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这句佟宝驹曾经说过的话,也深深印刻在连晋平的脑海中,因此他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剧中年轻的连晋平的加入,让已心灰意冷的佟宝驹又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重燃辩护的“斗志”。

而“一老”带“一新”的配置,李铭顺与初孟轩在剧中的互动也颇具看点。

初孟轩曾主演过《天桥上的魔术师》,也参演过《台北女子图鉴》和《不良执念清除师》等。

莉娜 | 雷嘉汭饰印尼外劳工,曾经在原住民家庭中当佣人,经常会遭到男主人的骚扰,后来偶然机会认识了佟宝驹,为了能与印尼籍渔工沟通正在寻找翻译的佟宝驹也诚意邀请莉娜与他合作来当翻译,同时也将莉娜从男主人的骚扰中解脱出来。

彭正民 | 范逸臣饰原住民,为人义气,在原住民部落中威望较高,与死者船长阿群是好兄弟,与佟宝驹相识但关系并不融洽。

后来佟宝驹因工作关系帮助嫌疑人印尼籍渔工阿布辩护,因此彭正民对佟宝驹的印象也更加不好,两人的关系也是降到了冰点。

范逸臣,作为曾经知名的歌手、演员,在2008年主演过《海角七号》,也曾演唱过《放生》、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台湾版主题曲《I Believe》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2023年参加综艺《声生不息·宝岛季》,又让歌迷重新认识了现在的范逸臣。

陈令秋 | 潘仪君饰“消失”了很久的潘仪君,本剧中饰演法务部长陈令秋,年轻时曾是佟宝驹的女朋友,印尼渔工杀人案审理过程中,也在暗中帮助佟宝驹,剧中已有家庭的她又与黄健玮饰演的角色有一段婚外情,关系稍显复杂,前4集的戏份也相对较少。

潘仪君也曾在中国台湾台视94版《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纪晓芙及杨不悔,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关系图

这部看似讲述原住民与印尼外劳之间的纠葛,也是讲述司法公正,人们在利益金钱、人性人权、感情正义之间进行的抉择。

同时建议大家不要着急跳过片尾,可以听一下这部剧的片尾曲,由A-Lin演唱的新歌《天亮之前》,虽然这首新歌7月14日才会正式数位上线,不过可以提前在电视剧中听到,很好听的一首歌!

这部8集的剧集,目前已更新4集,每周日晚更新2集,喜欢司法剧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9 ) 牺牲一人性命达到以死废死的政治目的

可以说前七集全是铺垫,阿美族,外劳,渔业老板等全是为了介绍这一案子,而本剧的高潮和精华在最后一集,最经典语录“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信用语录,不为商业,只为纪念。

 10 ) 《八尺门的辩护人》:顶尖的华语政治剧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台湾省又出电视剧佳作。

新近完结的8集连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已经连续两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榜单的NO.1。

《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唐福睿的同名获奖小说,由唐福睿自编自导。

唐福睿曾是律师,跨行写影视小说,之后又跨行成为导演,干一行,行一行。

八尺门位于台湾省基隆市正滨渔港附近,曾是台湾阿美族人的聚居地。

故事由一起发生于八尺门的灭门惨案说起,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被20岁的印尼籍渔工所杀。

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受命为印尼籍劳工辩护,却不料随着案件的深入,牵扯到盘根错节的势力。

由一起灭门惨案切入外籍劳工为何犯下灭门惨案?

他是有预谋的吗?

真相到底如何?

……如果观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剧集,恐怕会感到失望;真相当然是重要的,只是真相并非剧集的呈现重点,剧集的重点是通过该不该让杀人犯死刑(“杀或不杀”)的博弈,剖析台湾社会族群、外劳、资本、政治等议题。

为死刑犯辩护的公诉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佟宝驹代表的是“不杀”的一方。

作为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本身就有义务为外籍劳工辩护;他在调查中,亦发现本案存在的诸多疑点……而从私人角度来说,佟宝驹老油条的形象下一直有着未被泯灭的正义感,他全力为外籍劳工辩护也出自一种“同为弱者”的共情。

之于台湾省的汉族人群而言,阿美族是少数族群,也是弱势人群;但对于台湾省的人而言,外籍劳工就成为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佟宝驹的成长过程中,当族人遭受伤害时,很少有人为族人辩护,也出于这种愤怒,佟宝驹拼命挣脱族群,成为公诉辩护人的他终于“融入”台湾的主流社会,拥有为弱者发声的机会。

但这起命案的复杂性在于:船长一家是阿美族人,是佟宝驹的族人,甚至船长是佟宝驹的远亲。

一向团结的族人,对灭门惨案义愤填膺,自然也就对佟宝驹替杀人犯辩护感到不解和愤怒。

佟宝驹的父亲劝说佟宝驹放弃辩护,既来自族人的压力,“不帮自己人,比狗还不如”;也源于父亲年轻时的境遇,父亲曾因遭遇不平愤而杀人,父亲深知制造不平的人的庞大势力,担忧佟宝驹是蚍蜉撼大树,“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佟宝驹的工作不为族人所理解这时,剧集经由“杀或不杀”触及的是台湾省的族群问题。

不仅仅是民众关注这起灭门惨案的判决,台湾省法务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陈令秋(潘仪君 饰)也密切关注。

陈令秋是佟宝驹的前女友,两人在大学时代曾是恋人。

陈令秋并不太在意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她关注的是“废死”(废除死刑)议题,她支持“废死”,但台湾省主流民意坚持死刑。

陈令秋希望这起灭门惨案可以成为她推动“废死”的契机,所以她一路不断“帮助”佟宝驹,提供辩护策略或者一些被隐蔽的关键信息。

陈令秋(潘仪君 饰)是非常有手腕的政客在这里,剧集经由“杀或不杀”,指向的是台湾省争论不休的“废死”话题。

有人争取让杀人犯免于死刑,但更多人希望杀人犯尽快被处以极刑。

比如渔船所隶属的渔业公司的洪老板,他的渔业公司在鱼类的捕获量上在全球名列前茅。

事实上,印尼渔工愤而杀人,与个人在渔船上遭遇的非人待遇相关,而渔船上的外籍劳工普遍遭到残酷的压榨,并且,渔业公司一直滥捕,从事走私、洗钱等肮脏勾当,甚至涉嫌杀人。

洪老板要求杀人犯“一定要死”,他担心如果凶手开口说话了,渔业公司的各种非法行径会遭到曝光。

渔业公司老总认为杀人犯“一定要死”经由“杀或不杀”,《八尺门的辩护人》揭开台湾渔业资本肮脏的一面,披露了台湾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

面对陈令秋的咄咄逼人,洪老板并无怯色,因为他的势力早就渗透到台湾执政党的高层,毕竟选举就是烧钱,有赖于这些大资本家的支持。

执政党的“总召”蒋德仁(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总召集人被称为“总召”)早已成为洪老板的爪牙。

蒋德仁与陈令秋又是各取所需的情人关系。

陈令秋透过蒋德仁推行她的“废死”理念,蒋德仁则透过陈令秋了解灭门惨案的推进过程,并对陈令秋“威逼利诱”,要求她不要再插手灭门惨案,让凶手尽快被执行死刑。

政客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由此,“杀或不杀”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揭开台湾省政治博弈机关算尽的阴暗一角。

豆瓣上有观众说,《八尺门的辩护人》“难看”,并不是说这部剧差,而是说这部剧并不那么容易进入。

确实如此。

因为剧本看似有通俗的悬疑推理外壳,但编剧经由这起命案延伸出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多个复杂议题,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它没有浮于表面、沦为社会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自然地编织到情节中去,并直击问题要害。

以上这一切,让《八尺门的辩护人》成为一部不错的剧集。

但它能“封神”——被誉为台湾省写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峰,更多得益于最后两集的设定,高开神走,让这部剧的各种议题最终收拢为台湾省政党的民意操弄,窥见政治博弈的深不可测,以及政治野心家究竟有多么狠心辣手。

佟宝驹获得了一个“不杀”的核心证据——印尼劳工的护照信息有误,他犯下命案时尚未成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不必执行死刑。

佟宝驹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陈令秋,要求再审,陈令秋让佟宝驹不要声张,她会处理好一切。

实际上,因为陈令秋强力推行“废死”,已经损害了更高的政治人物的选举利益,蒋德仁对陈令秋放出狠话:假若灭门惨案凶手不死,那么她的“部长”之位就难保。

蒋德仁此举也有他的政治算计。

因为他酒后闹事的丑闻,为了避免被政党抛弃,他打算推动反对“废死”议题的“公投”,利用台湾省民意反对“废死”来为政党博取声量,同时转移公众对自身丑闻的焦点。

台湾省政客利用民意来转移自身丑闻如此一来,未成年人杀人犯明明可以不死,陈令秋明明如此强烈地反对死刑,她仍然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里也就有了全剧最骇人听闻的一句台词:“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陈令秋试图“以死废死”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成功玩弄民意的政客,脸上难掩笑意固然佟宝驹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他也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但陈令秋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刻画得最为深刻复杂的角色,由一个女性来承担这样的功能更显难得。

在采取选票制度的机制中,政治人物为了讨好选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虚伪到怎样的地步,在陈令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民意的操弄又是可以多么地“神出鬼没”“鬼斧神工”,经由陈令秋和蒋德仁的运作也可见一斑。

《八尺门的辩护人》由此成为华语剧集里少见且顶尖的政治剧。

当然,这部剧的一些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新人替代役的戏份总体寡淡;再比如剧集看似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废死”与否这一议题,可实际上剧集的价值立场明显偏向于“废死”,其对“废死”的一系列理由又不具备说服力,诸如杀人犯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问题的“结果”,社会应该反思云云……然而,再完美的社会都会有扭曲人格的人存在;谁也没有权利替受害人的家人谈“饶恕”,不谈受害人的人权,大谈死刑犯的人权荒诞可笑;真有社会问题存在也不该由被害人承担,社会的改进与死刑的存在并不相悖。

至于死刑可能杀错人的理由也站不住脚,随着司法的完善,死刑的执行本身就很少也很严谨,死刑的吓阻功能不应舍弃。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为“废死”提供坚实的理由,这就让佟宝驹的一些台词和理念看似善良正义,却很容易陷入“伪善”“伪正义”的困境中。

比如“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佟宝驹好像忘了,被告席上不只有弱者,也有权贵;而大结局时,在未成年杀人犯被处死后,佟宝驹愤慨地呐喊“所有的杀戮都一样”,将杀人犯杀人之“杀”,与杀人犯被处死之“杀”等同,偷换概念且相对主义。

无论如何,《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我们以批判性视角欣赏。

它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八尺门的辩护人》短评

不认同废死。

4分钟前
  • 穗尔Sybil
  • 还行

holy妈祖,这什么剧情,节奏慢的像蜗牛。全剧都在围绕台湾的司法体系和废死制度做文章,律师什么的不过是陪跑而已,政客的虚伪才是主线。直到最后黑恶势力也没扫掉,看的一点也不痛快。

6分钟前
  • 草帽岳飞
  • 还行

太用力。太符号。冰山一角的横断切面。

7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外籍劳工、原住民问题,一场证据确凿的谋杀,二十分钟不到便图穷匕见:废死;堪称美剧式的政治正确元素叠加,观感骤降。PS:那些拉踩大陆社会与法制的,建议看看《守护解放西》、《我是检察官》以及《是这样的,法官》等,到底是哪里在不断完善、进步

8分钟前
  • Rex
  • 较差

比内地的司法剧也就好六七八九十颗星吧

13分钟前
  • 唐清流
  • 还行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14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节奏有些慢,剧情中规中矩,没太大亮点也没太多问题

16分钟前
  • 哪哈啦🐽
  • 还行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杀,那就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时刻。”所以审批了,然后改变民意了。可是之后呢,民众依旧是政治博弈的棋子,富人依旧为所欲为,底层人依旧互相碾压,莲雾们走进社会,被塑造成一批陈令秋,继续以“最恰当”“最睿智”的方式管理这个体制。审判为了废死诉求,为了渔业出口,为了政治资本,为了经济帮扶,但始终不是为了被告。

17分钟前
  • 王春妮
  • 力荐

真是一个好结局。当年外省人欺负本省人,今天台湾人欺负外劳。法务部长最懂政治,最高法官操纵规则,检察官欲惩法外恶,公设辩护人对审判最认真,穆斯林女佣解开头巾,富二代信念贫瘠,女朋友外强中干,老渔民困于大海,未成年提前成年,富人不易被误判,穷人支持死刑。荒诞才是现实,holy妈祖。

21分钟前
  • 一只狗
  • 推荐

李铭顺的表演一开始觉得很浮夸,但后来越看越顺眼!

23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大卫·阿布的一生

27分钟前
  • 兆龍他城
  • 推荐

不错,有一些出戏的配角扣分

29分钟前
  • AntonioChai
  • 还行

剧本厉害的地方在于开了无数个议题,虽未能尽善尽美,却几乎面面兼顾,并且堵死了每种立场的绝对性,甚至全剧尽管倾向废死却又用政客虚伪的“以杀止杀”来完成最后一个笑话(说这部是被动的《大卫戈尔的一生》不敢苟同);与之而来的自然也就是荒诞而无解的多重困境——全剧数次避开了关于“死者的人权”的质疑。但除此之外,故事里每个人物的“身份”属性及其带来的困境与认同才是最与众不同的看点,印尼劳工、阿美族原住民、佛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甚至包括TW等。不赞同废死,但死刑需要更严谨的判决过程。P.S.互相伤害的永远都是同为下层、边缘、穷困的不同人群。

32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用一个死刑来演示不应该死刑的制度,真是让她们玩明白了!

36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整个故事没有掉进窠臼之中,每个人物都最大程度凸显小人物的真实感。刑侦剧最容易变成造圣运动,不管是死者、杀人犯还是破案人,必有一圣,圣人也好,圣愚也罢,或者拥有自洽逻辑的恶人,都不是一个普通人,都是戏剧写作的某种歌咏,调子都太高了。这个剧最好的地方就是始终在一个低八度徘徊,没有善之圣者,只有普通人在生活的四面楚歌中的进进退退,胆怯懦弱,一腔孤勇,无能为力。这个剧也没有写恶之圣者,它的核心理念是平庸就是恶,事不关己就是恶,在一个正义都可以当作正义筹码的牌局游戏里,恶可以是次好的善,可以是最不坏的坏事,可以是让除了受害人以外都心满意足的安排,它是一种无力感。我其实没有很被打动,我觉得还有更好的空间进步,但已然不错。

4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不同意政治观点

42分钟前
  • 池恒
  • 较差

创作者的三观决定了作品要表达的三观,湾湾的创作者在人文关怀这块走得太前面了,远远甩开内娱

44分钟前
  • 乔八两
  • 力荐

陈令秋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女性角色,演员能演到这么丰富的人设真是福气。看到最后一集她的操作让我瞪大眼睛,死刑本来就是政治,用一个人的死刑推行废死,有点意思。。。

46分钟前
  • oiamuneven
  • 还行

台剧真的给大陆剧甩好远

50分钟前
  • 九级星球
  • 力荐

答应我,最后一集之前,别再给弯弯这种逼片子打分了好吗?

51分钟前
  • Vsun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