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遇到敌人的时候,是选择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还是一名奋勇杀敌的战士。
一个人的同胞杀害了另一个人的同胞,他们是敌人吗?
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交战,民众之间是否该水火不容?
所谓国仇家恨,真的凌驾于一切道德标准之上吗?
最近看了两部反战争题材的电影,欧蓉的弗兰兹,和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
乐天事件,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反日,反韩事件。
身在德国,目睹了默克尔的难民政策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这些年,越发的对于政治和战争感到反感,且带有深深的无力感。
民众是多么的善良,且容易被煽动。
电影中,巴黎酒馆里,战后的法国男人一起高亢地唱着马赛曲。
呼应着德国酒馆里一起唱着国歌(更正:守卫莱茵)的德国男人。
那份慷慨激昂,在国产的黑白抗战电影里似曾相识。
在德国的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听到过他们的国歌。
想起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环境的熏陶也好,人文的教育也罢,看着那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国旗在风中缓缓飘扬,冉冉升起,在幼时的我的心里,总感觉那一刻是神圣的,不敢有丝毫的亵渎。
义勇军进行曲,想必我到死都是会唱的。
德国人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两场战争,或许才真正认识到战争的恶果,甚至“国家”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的模糊。
现在的他们是痛恨战争的,他们说希特勒不是德国人,他们为前人犯下的错误道歉,他们对那些对于其他民族犯下的罪行感动羞耻。
现在的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智慧且低调的民族。
我相信,现在的他们,是不会为了捍卫他们的“家园”而去杀害其他国家的人的。
爱国主义情怀,不该是杀戮的借口。
任何杀戮,都没有正当的理由。
战争是国家的最高机构和最高机构之间的较量,而代价,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生命。
那是我们仅有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电影中的安德里亚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得到了一生一世内心的谴责和折磨,他永远无法摆脱他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善良的热爱和平的年轻人的事实。
电影中的安娜,失去了两个生命中挚爱的男人,并且永远懊悔于爱上一个不该爱上却又爱上又不能在一起的人的事实。
弗兰兹失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他的父母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孩子和他们生命的寄托。
那些巴黎的父母失去了孩子,德国的父母也同样。
战胜方,战败方,对于民众来说,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失去了平静快乐度过一生的权利。
那些热血澎湃的豪言壮语,为国捐躯的觉悟,都是思想被操控之后的表现,都是变成政府工具的最终体现。
影片的最后,色彩由黑白变成彩色。
马奈的“Le Suicide”,卢浮宫。
安娜说,只有看到这幅画,我才能平静。
是的,不用走向冰冷的湖底,我们的心已经在那一场浩劫中死去。
安德里亚说,安娜,要快乐。
可是就连他,也是做不到了。
Le Suicide, 1877 by Edouard Ma--守卫莱茵 Die Wacht am Rhein (来自Wikipedia)德国爱国颂歌,流行于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歌词来源于Nikolaus Becker 写的 Rheinlied (莱茵之歌),表达了发誓守卫莱茵的愿望。
Es braust ein Ruf wie Donnerhall,wie Schwertgeklirr und Wogenprall:Zum Rhein, zum Rhein, zum deutschen Rhein,wer will des Stromes Hüter sein?一声呼喊如同闪电,像利剑和海浪:前往莱茵,前往莱茵,前往德意志的莱茵,谁愿成为河流的守卫者?
Lieb Vaterland, magst ruhig sein,lieb Vaterland, magst ruhig sein,Fest steht und treu die Wacht, die Wacht am Rhein!Fest steht und treu die Wacht, die Wacht am Rhein!亲爱的祖国,请您放心,亲爱的祖国,请您放心,坚定而真诚地站立着的守卫,莱茵的守卫!
坚定而真诚地站立着的守卫,莱茵的守卫!
我知道在阅读文学作品和观赏电影时,应该尽可能的让自己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主观偏见与狭隘影响了整体的观感体验。
我理解导演想要倡导的反战思想,但是当安娜和阿德里安接吻的那一刻,我还是感觉到有点反感。
安娜和弗兰兹结识多年,甚至订婚后为其守寡,我理解安娜内心深处一直郁郁寡欢,可能需要一个人带领他走出来。
背负谎言生活也确实难挨,在经历过想要自杀的念头后,想要去找阿德里安也还算是勉强可以接受,毕竟谁都会有情感上的动容。
但是想要和阿德里安在一起,甚至在站台上接吻,我真的受不了。
明知道阿德里安就是凶手的情况下,无论是不是在战场上,是否迫于无奈,阿德里安这种杀人后还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取自我心灵救赎的方式,都让我觉得,我无法说服自己,做出和安娜相同的举动。
喜欢谁,我们决定不了。
但是如何处置这份喜欢,是我们可以做的。
安娜,需要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新的生活里的确不应该有阿德里安,这样对双方都是折磨。
我不喜欢不计后果在车站台前的拥吻,看着有诀别的凄美,但实际上,却是对未婚妻无言的伤害。
这个吻对未婚妻的伤害,绝不是战争所造成的,而是两个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人所造成。
所以,最后在那幅《自杀》前的背影,我从没有期待过是阿德里安。
我喜欢安娜的新生,最后的彩色转场,才是她为自己所带来的。
虽然对两人的做法我略有微词,但是影片整体是真的不错的,我首先是因为皮埃尔尼内知道的这部影片,看完才知道原来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作品,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切换运用的非常娴熟,特别是有一个两人钻过一个隧道的场景,随着深入,画面的颜色渐起,很是神奇,代入感极强。
还有对弗兰兹的想象,也是彩色画面,这种彩色真的不免让人敬畏生命的美好与律动,亲情与(并不存在的)友情所带给人的生机与活力。
全片最喜欢的应该是下面这一段话:“是谁把孩子们送上战场的?
不就是我们,他们的父亲们。
当我们获得胜利,打死法国人的孩子时,我们在这里喝啤酒庆祝;当法国人获胜,打死我们的孩子时,他们在那边喝葡萄酒庆祝。
我们都在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
完美的影片。
说说印象深刻的点。
一是,颜色的经意而又非常自然的运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黑白片,之中间以很少的彩色镜头。
黑白镜头部分用色非常奇妙,画面感既肃穆沉郁又非常清澈明朗,彩色镜头部分非常温暖明丽,映照着女主的心境。
别出心裁地以色彩来烘托剧情,令人大开眼界会然于心。
二是,男主拜访德国和女主回访法国的剧情和细节形成了明显的镜像效应,很深刻很生活。
换位思考可以触动人性,令观众不禁反思战争和杀戮。
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反对战争。
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康🙏三是,非常感动影片中的那对善良温暖的老夫妇,爱屋及乌之情令人动容。
特别是老医生对着他的一桌老友直斥战争和仇恨的荒谬和残酷,大意是:我们这些父亲为敌国父亲的儿子被杀而干杯欢呼,敌国的父亲也在为自己的儿子牺牲而痛哭。
振聋发聩,一语点醒战争狂。
四是,善意的谎言是最好的善良,女主自己承担了压力,带给老夫妇以安宁和聊胜于无的些许安慰和幸福。
她的这点人性的光辉令人感动。
既已打开心扉走出去,如此善良美丽的女子必将有温暖的人陪伴着温暖的人生。
Anna背诵的那首美丽的诗歌,是来自Paul Verlaine的Chanson d'automne,全文如下:Les sanglots longsdes violonsde l’automneblessent mon cœurd’une langueurmonotone. Tout suffocantet blême, quandsonne l’heure,je me souviensdes jours ancienset je pleure. Et je m’en vaisau vent mauvaisqui m’emportedeçà, delà,pareil à lafeuille morte.大大名鼎鼎的诗人魏尔伦,基于他与兰波的暧昧关系诞生的电影Total Eclipse,曾经好喜欢的一部:
心之全蚀 (1995)8.11995 / 英国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阿格涅丝卡·霍兰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大卫·休里斯二战时期,这首诗曾被作为诺曼底登陆的作战暗号,由英国BBC广播公司播出,由英国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向法国抵抗军the French Resistance发出信号,1944年6月1日播放第一句:Les sanglots longs / des violons / de l'automne,表示两周内开始行动;1944年6月5日23:15分播出第二句:Blessent mon coeur / d'une langueur / monotone,表示48小时将行动。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the Normandy Landings(行动信号Operation Overload, commonly known as D-Day)。
十多年前就听的Serge Gainsbourg的歌曲Je suis venu te dire que je m'en vais,将这首诗的诗句揉进歌词里,而我听了那么多年居然都不知道。
我们本就习惯在虚构的色彩之中聊以慰藉,又如何问责软弱的沉默和善意的欺瞒?
电影的黑白色调很美,闪烁的发梢、肩头的树影、映入眼眸的水光,流动的明暗让人看得出神。
彩色部分确切来说既不对应回忆,亦非随机出现,似乎可以概括为失去至爱后内心压抑已久的死寂忽然重新被生活的实感浸润的时刻。
坦白真相前,阿德里安作为战后德国小镇的法国“闯入者”,给安娜和弗兰兹父母创造了一种与弗兰兹生前种种再度建立联系的契机,这契机允许他们以一种不那么悲戚的方式回看那些已无可能复现的往事,安慰他们说弗兰兹仍将被人铭记,虽死犹生。
关于爱情,电影主要基于安娜的视角叙事。
无论是臆造的巴黎回忆,还是升C小调夜曲,或是河滩上的漫步长谈,加之阿德里安身上与弗兰兹太过相似的气质和喜好,一来二去,移情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
安娜欣然接受阿德里安各种邀约,看他时的神色也愈发透着迷恋和不舍,直到真相大白,内心陷入煎熬,爱意却不改变。
她没办法让自己憎恨这个在战场上杀死未婚夫又出于忏悔之意千里迢迢来乞求原谅的年轻人。
她担起所有的重负,向弗兰兹父母和阿德里安编造着双向的谎言,甚至在书信退回后远赴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一度怀疑阿德里安对安娜的感情中更多是愧疚,他的邀约和告解只是出于负罪感的抵偿,他的体贴温柔只是教养的自发表现。
当然也许他确实早已爱上安娜,但出于善良与软弱,出于坦白后未被原谅的痛苦,丝毫不敢设想安娜会保有对他的喜欢,也就选择了放弃。
于是安娜孤身一人来法国,几经辗转找到他家,以为终于为思念和爱意找到安放之所,却最终发现阿德里安已接受母亲的安排继承家产,一个月后便要和人结婚。
法国部分的几次急转真太让人揪心。
影片末尾,安娜得知这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欲图离开,阿德里安抓住她双臂劝说先留下过夜明早再走,两人面庞靠近时她想要亲吻,阿德里安却仓皇避开。
也许他那个时候才突然明白,安娜来找他并不是为了述说原谅,而是出于某种孤注一掷的果敢,不顾一路上的不解和嫌隙,来向他确认爱情。
可他仍然怕了,面对家业和母亲,他只是个辩解无力、任由支配的孩子。
第二天,阿德里安与安娜临别时拥她入怀,安娜抑制不住哭泣,随后二人吻别,阿德里安叫着安娜的名字,她悲喜交集,却只说:“已经太迟了。
”
关于战争。
影片创设了一种近乎对称的格局,使身处德国的阿德里安和身处法国的安娜经历了类似的排斥和疏离,包括酒馆里群起激昂的国歌、公共场合的侧目和冷眼等;又经角色之口讲述了爱国情怀、胜利与死亡之间的矛盾,如弗兰兹父亲所言:我们都一样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酒馆里的国歌关于重中之重的艺术。
在相识的最初,安娜和阿德里安在弗兰兹墓前,她放下花束,起身后用法语念起魏尔伦的《秋歌》:“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她说弗兰兹生前爱读魏尔伦,自己则喜欢里尔克。
里尔克也有一首《秋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两诗相衬,恰好呼应安娜失去弗兰兹后的生活常态。
而说到诗歌与生死,又不由想起布罗茨基。
他习惯从死亡的必然结局出发看待人生诸多际遇,认为唯有语言能与流逝的时间对抗,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电影中即便生死相隔,诗歌仍是感情维系的纽带,它联系着写作的人、阅读的人,牵连着无限留恋与期待。
安娜在自杀被救后回到家里,翻开新到的书,扉页上印着魏尔伦的名字。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小提琴的意象在故事里同样举足轻重。
诗歌、音乐、绘画作为不可替代的线索贯穿影片始终,不仅在审美层面赏心悦目,也延展了个体故事的历史纵深。
结尾处安娜将贯穿全片的马奈《自杀》称为维系生活的力量来源,和画作本身的主题一样匪夷所思。
电影散场后,愣在位置上很久没能缓过神来:半分钟前我竟还以为她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又想,安娜听到了阿德里安与母亲的谈话,且大概早就觉察他的软弱温吞,因此在临别时得到爱意的回应,对她已经等同于救赎,而非跌落谷底的绝望。
阿德里安从一开始就是安娜生活的闯入者,而从结局看来,他也是将安娜从过去那种无尽怀旧的封闭生活中释放的救援者。
安娜从德国到法国,阿德里安不自知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安娜则从某种意义上杀死了过去那个沉溺于丧失、被责任压抑窒息的自我。
她用谎言慰藉弗兰兹的父母,也在这虚构背后给了自己真实的自由。
艺术是虚构,虚构亦是生活。
他当了三次凶手:(小心剧透)第一次,是在战场上枪杀弗兰茨,这本无可厚非。
第二次,是试图谋杀(气死)弗兰茨年迈的父母。
表面上说来赎罪,但先是一连串的谎言,与老人家建立感情之后,又要和盘托出实情。
这份残忍,和毒疮赐鹅肉有何区别?
第三次,是试图谋杀(击溃)弗兰茨的女朋友安娜。
在谎言之下,明知道安娜已爱上自己,却突然托出实情,无异于在安娜胸口突然上插上一刀。
后来,安娜追到法国,她得知阿德里安已有女友,伤心欲绝。
但阿德里安带领女友邀请安娜合奏爱情歌曲,这是补的第一刀。
而后,面对心死欲离的安娜,他竟然还邀请安娜参加自己的婚礼,这是补的第二刀。
刀刀致命,这得多狠心啊!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阿德里安是善意的。
这我同意。
但如果一个人会因为善意而到处杀人(或害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那不是更恐怖吗?
所以,我不同意这是爱情片,这是一部居心叵测的恐怖片。
没有看过佛朗索瓦·欧容的其他电影,没有对比,没有影评的经验,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很长的镜头,行云流水,从一个战后女人的视角。
她美丽、她悲切、她隐忍、她接受生活的闯入者,她走出家门跨入另一个世界。
电影开篇是穿着黑色长裙的安娜,嘴角是波兰人式的苦情下垂,仿佛忍受着巨大的悲伤而不告知。
我随着导演的叙述,慢慢地了解她的生活,她如何与未婚夫弗兰茨相爱,她会在墓地读书,最喜欢法国诗人魏尔伦。
法国人阿德里安的出现,是她看似平静生活洪水的闸口,此前她一直为失去未婚夫而悲伤,却又要作为未婚夫双亲的支撑,她勉力支撑黑白的生活,她为别人而活。
她和医生一家接纳了前来赎罪的阿德里安,在他善意的谎言里怀念弗兰茨。
安娜想象着弗兰茨在巴黎求学的生活,舞会、卢浮宫、音乐会,都是她也向往的。
导演弗郎索瓦·欧容在描述阿德里安敏感、脆弱的艺术家特质时,特别地为他的谎言作了一些加工,让人以为他们的感情绝不止于朋友。
或许这一方面是导演擅长的特色,一方面又回应安娜最喜欢的诗人魏尔伦与兰波的感情。
执着坚强的安娜把自己投射于魏尔伦的诗歌,导演也把诗人的感情投射于她。
而瘦弱又才华横溢的阿德里安,就像兰波一样,第一次,他的谎言使安娜的黑白世界富有色彩。
第二次,是山野间的散步与谈话。
第三次,则是电影的结尾。
安娜在医生夫妇的支持下远赴巴黎寻找阿德里安,一路上她看到法国的城市成为废墟,人们因她是德国人而投来愤怒与怀疑的眼光,看到荣军院残破的肢体与墓地。
小酒馆的男人们高唱马赛曲,女人们则同她与医生太太一样,表情凝重,默默承担夺取她们丈夫、父亲、兄弟的战争,毕竟荣耀归于男人,痛苦归于女人。
阿德里安在德国所遭遇的种种,安娜也感同身受,她更加能理解赎罪的不易,残垣断壁之间,人人的心都是破碎的。
但是,追寻爱情并不是赎罪与原谅这个故事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新的故事,阿德里安并不能承受她的爱。
或许安娜自己也明白,毅然决然的找寻更像是对自己爱情的一个交代。
在阿德里安的家里,有举止优雅的母亲、有着美丽歌喉的未婚妻,都是战后女性的缩影,她们勇敢地支撑着家庭,支持着从战场回来疲惫恐惧的男人。
这一次,安娜决定为自己而活,她没有回到德国,而是在巴黎停了下来。
她一直向往去巴黎看一看,在卢浮宫马奈的《自杀》前,她的脸庞又一次明亮起来,双唇回复了血色。
马奈《自杀》一战后整个欧洲陷入深渊,战争的惨烈迫使人们开始为死难者立起纪念碑,使人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第二次战争,于是各国政府在面对法西斯时以中立、绥靖取代积极应战。
这些决策者都是男人,是医生在酒馆里道出的事实,父亲推着儿子上了战场;充当保护者与父亲角色的政府推着人民上了战场。
很多人从法德和解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导演对这一段历史,与对未来的看法,但我总觉得有些错位。
导演的镜头是私人化的,女性视角的,假想中的阿德里安与弗兰茨的交往带着同性的暧昧,安娜最爱的诗人是魏尔伦,以及重复多次的马奈的《自杀》。
个人的感受与关怀在国家至上与爱国主义面前是如此飘零,就如魏尔伦《秋歌》中的黄叶。
色彩的变幻也恰好是安娜个人蜕变的节点,医生夫妇曾说安娜支撑着他们度过丧子的悲痛,安娜也与阿德里安讨论到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
当医生夫妇在阿德里安与安娜织成的故事中得到慰藉,转过来支持安娜寻找她的爱情,安娜这才能放心奔赴巴黎。
与阿德里安的无疾而终最后也让她意识到原来为别人而活的安娜已经死去,所以她嘴角微笑,对并排坐着的忧伤少年说:“是这幅画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 在哭泣 悠长难耐的阴郁 ,刺痛了 我心脾。
沉沉闷闷 ,迷迷蒙蒙 钟声荡起 往事如烟 ,在眼前重现 我泪落如雨 。
我走了 恶风卷着我 东飘西零 飘呵,飘呵, 宛如那 枯叶飘零。
——魏尔伦《秋歌》
《弗兰兹》威尼斯首映一结束,有导演朋友疯狂称赞,说是本届最佳。
影评人们的反应倒还比较冷静,只是总体持积极态度。
细想一下,法国鬼才欧容向来被誉为欧洲电影界的坏小子,关键在他对于宏大话题和故作艰深的反感,更不屑于遵循法国电影的学院派模式。
他的天才,在于把看似琐碎化或个人化的事情拍得引人入胜,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比宏大的说教更有效。
不依赖于故事本身,依靠对电影语言完美的掌控而取胜,自然赢得导演同事们的敬佩。
影片改编自流亡美国的德国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名作《我杀的那个人》(Broken Lullaby,1932),讲述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赎罪和爱情的故事。
热爱艺术和法国文化的德国青年弗兰兹(安东·冯·鲁克Anton von Lucke饰)在一战中死于战场。
他的未婚妻安娜(宝拉·比尔Paula Beer饰)是个孤儿,战前便长期住在他家,弗兰兹死后更是她对两位老人像亲女儿一样。
但一位神秘法国人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Pierre Niney饰)的来访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他声称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结识的好朋友,只是没有人能够确证。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阿德里安就是在战争中杀死弗兰兹的法国士兵,然而与弗兰兹一样温柔优雅、热爱艺术的阿德里安已经俘获安娜芳心。
三十年代的原作以男性视角为主,但一向妇女之友的欧容想要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重讲这个故事,对剧情也有所调整。
比如在刻画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之间虚构关系的闪回镜头中,将两人关系表现得十分暧昧,又暗示阿德里安对女性身体的抗拒。
于是影片又比原作多出一种解读,也继阿德里安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的情人,但却不得不在战场上面对彼此。
至于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诉说的,只能以死亡来掩盖。
影片大部分以黑白拍成,这与欧容一向喜欢玩弄色彩的风格很不相符。
他解释说,在采景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的夏日景致在镜头下显得非常艳俗,并不能体现影片需要的那种战后的萧瑟忧伤。
然而片中有几个场景还是用了彩色,并且一点儿都不俗。
最重要的两场,一是阿德里安在弗兰兹父母的恳求下,用亡者留下的小提琴为老人演奏,音乐响起,幽怨清冷的黑白被温暖的彩色取代,好像音乐给了丧子的夫妇和失去未婚夫的安娜重新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另一场是男女主人公在野外游玩,安娜逐渐对这个阴郁的法国艺术家产生好感,爱情在牧歌般的背景下诞生,把生命重新染上了颜色,驱逐战后萧索的阴霾。
虽然影片大量刻画战争带来的痛苦和遗留下来的仇恨,对爱与艺术的信念是导演的终极信息,尤其是艺术。
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热爱音乐和诗歌,作为德国人的弗兰兹还是个法国文化迷,最爱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后者与兰波的爱情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禁恋故事。
魏尔伦最著名的作品《秋歌》(Chanson d’automne)在片中屡次出现,和音乐一样,成为语言尽头人物交流和情感流露的终极手段。
也许语言会造成误解,但艺术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抚平战争的创伤,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弗兰兹》中另一件贯穿始终的艺术品,是一幅罕为人知的马奈画作《自杀者》(Le Suicidé),其直接作用是暗示阿德里安在难以承受的创伤下有自杀的愿望。
《自杀者》是马奈作品中无法被归类的一幅,让艺评人和艺术史家们伤透了脑筋。
最后大家都说,这也许是马奈对当时存在的任何绘画技法和流派的一次全面大背叛,包括对自己的风格。
这幅画现藏于苏黎世,很少与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欧容为了剧情需要,把它的复制品放在了卢浮宫中。
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
所以很少有人放弃戾气而选择爱与艺术,所以我们常怀仇恨与后悔。
但这种“自杀”是真正的涅槃,是人类得以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在卢浮宫无数藏品中,只有选择《自杀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
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也是欧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题,导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放弃暴力和仇恨,让爱与艺术把色彩还给生活,还给世界。
【本文修改版首发于三联微信公号2016年09月05日,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摒弃了明艳色彩、酷儿元素和奇情故事的欧容,这一次讲述了二战后重建心灵生活的故事,无论是色调、题材还是节奏上都更加接近传统的经典电影。
不再一次次地抛出悬念和反转,也不再用叙事技巧来震惊观众,在电影三分之一处,欧容就早早地揭示了阿德里安悼念Frantz的真相,虽然核心仍是虚实结合难辨真伪的故事,但欧容在这部电影里试图更多地去挖掘此前不曾触碰的沉重主题,尝试表达超越家国民族甚至时间的情感体验。
前半部分阿德里安的德国之旅和后半段安娜的法国之旅使得Frantz的故事情节呈现镜像式的对称,同样地受到排斥,同样的国歌合唱,同样的落荒而逃,同样的家庭聚会,同样的谎言,同样的演奏音乐,以及同样的告别方式,记录了二人在类似环境下的心路历程,阿德里安在不安绝望中寻求救赎和原谅,安娜在悲痛欲绝中寻求新生的希望。
但过于关注对仗工整的结构,以及安娜的感情变化稍嫌铺垫不足,与全片营造的凝重缓慢气质不太相符,说明欧容在表达这类题材时难免露怯。
不是渣男吗?
看评论说是懦弱,是不敢接受女主的感情,我不觉得,如果是懦弱,不会有勇气跑到弗兰兹家去请求原谅,去面对逝者年迈的父母和至爱的恋人和所有当地人的敌意,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到的。
而且所有的举动都精心策划,去墓地献花,找弗兰兹父亲看病,和女主聊天取悦她,裸泳展示美好肉体诱惑她,和女主参加舞会展示魅力,和弗兰兹父母吃饭获取他们的喜爱,做所有他们喜欢的事情以博取他们的喜爱,女主也看出来他是很受女孩欢迎的,并且丝毫未透露青梅竹马的女友半点风声,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至于会不会给被害者家人造成二次、三次伤害,他并不理会,但是显然他的行为就是在弗兰兹家人伤口上撒盐,对女主更是始乱终弃,所以是彻头彻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在战场上杀人就是战争的罪恶,男主因为面对面杀人在良心上始终无法得到救赎所以跑到受害者家去寻找谅解寻找解脱,只能说极端自私,作为受害者家人,本来只要面对战争就可以了,现在跑出来一个鲜活的个人,你让家人如何面对?
他让一个对制度的审判转换成了对一个人的审判,而个人显然是无须承担责任的,这就是一个极端鸡贼的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他人头上的渣男。
改编有形无神,不合常理之处增多也映衬着加强情感编排之刻意做作,对原剧本的修饰反而将其唯美至简的情绪表现渲染地太过用力失了真。更怀念刘别谦了。
家国恨,儿女情,杜鹃啼血猿哀鸣。
懦弱的法国男人和坚强勇敢的德国女人,还有即使忍受丧子之痛依然善良的德国父母。剧情不错,给5星是因为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诠释战争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很沉重,看完稍绝望。
欧容的故事很精巧,这次的内容不太像他之前的风格,主题是战争带给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
seriously?欧容怎么变成这副鸟样子了
莫名其妙的爱情线?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不要以为黑白就能装13好嘛!!最后强加上去的爱情线什么鬼啊!男主让我们的女主心好累啊,真的好想捅死他啊
茨威格说的一战期间民族情绪煽动是多么疯狂可怕。父亲把儿子送上战场,男孩们为了被利用的目的杀人或死去。弗兰兹在巴黎住宿在妓女穿梭的旅馆,阿德里安射杀没有实际恩怨的敌人陷入无法摆脱的阴影,战后的人们互相仇恨。这一切都像是荒唐的玩笑,然而痛苦是真实的。安娜怀着勇气接纳了“杀夫”仇人,接纳自己的命运,但一切“太晚了”。弗兰兹就是这场无意义的战争之果,折磨阿德里安,折磨安娜,折磨霍夫曼斯塔,折磨所有在战争中丧失亲人的人。
不同于以往大玩乱伦、同性、变性、援交等现代禁忌元素,这次《弗兰兹》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聚焦宝拉·比尔饰演的德国女人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这时,皮埃尔·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
爱情线转变自然,但依然忒俗。把战争跟爱情挂钩不是个好主意,大义不该降格为私情。
为什么叫“弗兰兹”,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阿德里安来说,安娜只是弗兰兹的未婚妻,他的赎罪券,所以他会问“他们最近怎么样”,会说“你想起了弗兰兹”,是战争将彼此物化,而真正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战场上的杀伐而自责,毫无知觉地沦为集体主义的箭矢。
他一定是缺钱了
3.5 翻拍刘别谦,强力到刻意的复古,但又没剥离私货,对欧容来说还是拍的平庸俗套了些。色彩变换刚开始有意思后来就迅速审疲,落位点稍诡异(正能量?),不过情感足够细腻。大家急切想要看欧容玩狗血花板子,不只是聚焦战后谎言和遗孀的内心世界,结果欧容来一套工工整整,大家就接受不了了...
战争死亡之下的种种就这么一桩接一桩的,以一种奇情的视眼声东击西,接着又将这肤浅的印象转移到下一个目标
爱好和平被法国人杀死的弗兰克太可怜了,未婚妻竟然爱上请求原谅宽恕杀他的人。还不如两人出柜演绎一番。
细腻又动人,前半段的激情四射,后半段的止于言语的爱慕,都很美。
这个女主看着咋这么显老啊,那重重的眼袋……对于这种杀人凶手,不会欲除之而后快么
摄影是美,故事是不错,但整体看来就是感觉普普通通,看完就忘。
男主这种搞艺术的怂逼男青年忽然能在短兵相接的时候奋起抢先杀了弗兰兹我不信...好吧可能女主的审美就是一以贯之的弱鸡小男人,把他们都抛弃之后才能掀开新的人生。
一部细腻、哀伤而余韵悠长的反战片,在德国/法国的对称结构中展现个体被战争划归为对立的群体之后可怕的异化,和从战争中脱离出来之后重新想象、理解他人生活并产生共情的可能。喜欢片中对色彩的处理,欢乐被找回的时刻,压抑冷峻的黑白世界渐次恢复色彩。片中最可贵的是展现了复杂人性中高贵的闪光,每个人都是偏私的,而每个人又都在ta追寻、坦诚、宽恕、理解、克制、选择甚至是欺骗的时刻,显示出了真善美的存在。(欧容说:“我想讲的是在混乱的年代,比如战时或战后不久,那种时候,秘密和谎言可以让人们有勇气,有希望活下去,可以让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这其实也隐喻了我们对虚幻的需求和渴望”。)
艺术电影,如果仅仅是魏尔伦和里尔克的诗,马奈的画,里姆斯基的乐的堆叠,那无疑是炫技的堆叠,浮光掠影,带来一瞬的高潮,继而消逝。好的艺术电影则会将这些元素以辅菜的形式偶尔点缀,将故事的完整与灵魂升华。欧荣做到了,黑白的萧瑟会随着一首乐曲一幅画转暖,我的眼泪也在凌冬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