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们迈克尔家小孩,在X年X月X日X时,被艾伦家的孩子以一条棍子击打致伤,经双方家长友好协商,决定……”在伤者母亲、自由作家佩雷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按下“打印”按钮前,她又谨慎的将棍子前的介词with改为动词carry,内疚的对方家长诚恳而主动的担下了这个责任。
文明社会,有话好说。
孩子的小事,无需闹上公堂,社会契约论的理性西方,保证了沟通的顺畅,理解万岁!
可就在影片完整按真实时间发展后的70分钟后,民主教育下的社会契约土崩瓦解。
“你别对我们的婚姻指手画脚”,佩雷洛普咆哮道;“你他妈的也别对我们的孩子指手画脚”,侵犯者的妈妈、投资顾问蓝茜(凯特.温斯莱特)也毫不客气。
此前的客气话彻底激愤为F开头的那个著名单词,对彼此职业的礼貌询问也上纲上线为对非我专业领域的冷嘲热讽,一切的目的只为放下自尊、激怒对方,十足一个杀戮战场。
实在吵累了崩溃了,那再以一杯咖啡回到和谈桌前,小憩一瞬。
铺垫、压抑、受挫、再重逢、再受挫、两败俱伤,这着实是一部精彩的战争片,也像极了一首最终阳痿的交响曲(动机不断受挫却始终没等来那锣鼓齐鸣的终声)。
“我们干嘛还要呆在这该死的房子里?
”蓝茜三番五次的要求那位律师丈夫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收包走人,却每每在电梯口又将矛盾爆发到高潮——连邻居家的狗吠都比不过的声调。
于是,那个总想着挽回局势的老好人、佩雷洛普那个做浴室设备销售商的老公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只好又让对方消消气,回来吃点蛋糕喝点咖啡。
电影也就因此具备了叫人过瘾的节奏和结构,一次次休憩后的重新冲锋,最终也没能收拾残局,甚至没让人见到残局。
就连每次重回室内激战的大段落,也总能在不可收拾的尴尬高潮来临瞬间,被艾伦那永无休止的黑莓手机挽救。
“哈哈,看他们夫妇俩自己斗起来了……喂……”,又一个重要的工作电话到来。
从孩子教育问题,到达尔富尔局势,双方交火的战线持续不断的变化着。
正写作南苏丹人道主义危机的佩雷洛普,在上升抵达的人权问题上,因为经验自然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也抵不过吵红眼的蓝茜一句:“你的人权只配用来擦屁股。
”而每每在某个细节问题上,夫妻双方一旦不能一致对外,就反过来激化着内部矛盾。
内忧外困,让这四个理智的成年人彻底崩溃了。
被自己电话不断的丈夫恶心到的蓝茜,甚至不可思议在主人家客厅呕吐了,吐向那些伦敦买回的精装当代艺术茶几图书、吐向阿谀我诈的中产生活。
恢复元气后,在影片的下一个高潮,蓝茜将怨气再次砸向丈夫,这一次倒霉的是蓝莓手机,而这也让刚被污秽物侵犯的女主人欢欣鼓舞。
因为美国的通缉,波兰斯基这部被迫在巴黎拍摄的纽约故事,给演技派明星们搭建了一个近乎单场景的戏剧舞台。
挖苦不断讽刺不停的台词,伴随着每个角色的伶牙俐齿适时出现,这片子简直就是朝着最佳编剧奖奔去的。
当然,电影本身就改编自近些年大红大紫的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同名舞台剧,也曾由上海班底用中文演绎过,精彩故事的最大功劳非原作莫属。
波兰斯基所做的,只是将戏剧舞台上需要观众用肉眼亲自挑出的场景焦点,转由摄像机在室内逼仄空间的运动来完成。
而惟一的两个外景,是分别位于片头和片尾的孩子放学场景,开头挥向同学的棍子,到结尾变成了两小无猜的相伴同性。
似乎想为这场中产家庭激战做一番注脚:人类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携着暴力因子,和平不过是例外,人性本恶。
毫无疑问,影片精彩至极,怎么都是五星长相,可由于它过于得益于强大的戏剧原作,所以最终在电影节一无斩获也就不太奇怪了。
无非展现了丑态百出的一面,一面装的像个文明人,一面在捍卫自己的领地。
一面看人笑话,一面向对方施压。。
电影其实挺无聊,要说的事也挺无聊。
演技挺好。
有时候不理解拍这样片子的意义。
说到底无非导演展示一下把一个枯燥,屁大的故事讲得挺好的能力。
演员演技还挺好的。
就电影本身,意义不大,看着也没多大意思,相信没人会看此片多遍吧。
大部分人看一遍也就够了。
豆瓣评论太高,太大,太上。
我呸!
出于一意想听出弦外之音的观影恶习,看片时我不断调整预期。
好的片子也就不断加大负压,直到喷、呕、射、溅的镜头,在排空/被排空的感觉里赖一会儿,这就是我所有的观影恶趣味。
P的职业是作家,我第一次坐直了身子。
女作家和一个人高马大、婆婆妈妈、喜欢带孩子的男人处一室,有意思。
这组搭配表面的违和感,立即被生活化的合理性扫除了。
一个有智识的女人找一个无欺无才的男人,make sense。
更大的合理性还在于,本来一眼望去是两个不平衡的家庭,律师组合至少属于社会中上阶层家庭,推销员和家庭主妇当属中下。
但P以一个女作家和美式劳工形象男人的结合,立马获得了某种政治正确。
你可以推断这种选择里含有一些纯属智识上的、理想化的判断。
事实也证实,P是有明显思想左倾的女知识分子(关注非洲军政府屠杀问题),而且他们生活在纽约,更容易掉入东海岸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巢臼:即是对推销员、劳工这一自食其力者阶层抱有理想化的观念。
片子发展到双方家庭为对方该怎么教育、制约自己的孩子,这种视角展开得更加裕如。
P家要是投票,显然是投民主党的,以A家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投共和党票的可能性大得多。
在面对一个"manic“儿子的态度上,这一点更加显然。
这难道不是对美国民对政府在海外用兵态度的一个隐喻么?
一桩真正的丑闻从A的手机里走漏风声,和眼前待解决的冲突相隔离。
但在一个社会资源处于弱势的家庭,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介入它。
一面是P抠字眼的道德感,另一面是她老公几乎纯属spontaneous的反应。
对于A的问题药物,他只需出于切身的实用考虑拒绝它;对于A的儿子的恶行,他也满足于接受一个表面化的道歉(至于他老婆P孜孜苛求于道歉/负罪中蕴含的普泛的公义,他并不那么在意)。
在这样一个狭小空间里,展开的社会政治光谱上,P的家庭,不管是道义上还是实质上归于传统的左翼关切范围,似乎都是更易博得同情的。
但两人的分歧也就埋在这里。
抓两个细节,一束茶几上的郁金香,是P老公特意弄来的,粉饰一种和高于自己的族类坐上桌面的”平等“。
P和A的老婆,偶然中一起翻看茶几上常摆的弗兰西斯-培根画册。
那是一个倍受后现代解构话语欢迎的作者(可以看出女主人P的底子),而其作品则进入社会上层玩票的高价流通圈子。
两个讽喻的记号,教科书般地并置着。
Nancy突然前奏性地吐了一身一地。
两对夫妻得以短暂地分处两室。
P和老公拿A唤老婆的肉麻昵称Doodle调笑,被抓了个包。
想不到两人突然变得底气不足,旁观者情绪就此开始向另一边倾斜。
你发现,首先,在P家内部存在着长期”言论压制”(她老公打开酒瓶,那副孬样就在抱怨中变本加厉);其次,P的自我道德纯洁感是和对小罪恶的低容忍度相联的(再回想到片子开头,P从儿子同学嘴里诓取事实的小flaw);最可气人的,是P对老公酒后道德虚无主义言论的猝不及防。
当然,这种气人更是气自己,倒还不在于左翼理想主义的幼稚仍有近于体感的诱惑力,而是你分明可以从这个片子嗅出对"公平“云云的道德期待里的势利。
如果你在观影过程中,经过像我这一番内心倒戈的话。
在这个关头,A接过话茬,他反而用蒙昧主义去取消这种道德虚无感。
非洲丛林中的杀戮之神,一个人类学的段子,居然在一部室内剧里逼到吐点。
“我们都是贱人”,轮番地自贱和他贱,奔向高潮的狂途末路。
这倒是很符合波兰斯基这个在“被告-法官”的身份里两面逢源的家伙的自我和解。
这样分析下来,片子好像就无趣了一大截。
编剧是犹太人,金牛座,1968年还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凡出手的戏剧均获法、英两国的最高奖,最近的一本书是跟随萨科奇一年的纪实作品。
如果她的作品里仍有一副法国左翼知识分子近五十年里彷徨于无地的样子,那好像也没什么奇怪。
首先十分感谢波兰斯基这个老头子,还有四位演员以及全体剧组,还有那栋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作为本年度所看的第300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年度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子着实给了我年末的惊喜。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
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
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
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
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
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
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
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
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
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
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
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
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
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
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
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
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
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
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
这还了得!
人之常情,给予理解。
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
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
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
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
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
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
于是就打起来了。
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
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
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
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
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
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
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
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
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
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
围绕的中心是孩子。
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
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
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
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
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
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
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
互相恭维。
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
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
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
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
夫妻内部矛盾。
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
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
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
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
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
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
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
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
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
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
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
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
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
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
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
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
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
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
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
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
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
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
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
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
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
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
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
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
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
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
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
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
她骂了P女士。
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
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
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
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
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
崇尚暴力,喜欢享乐。
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
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
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
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
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
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
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
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
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
整部电影颇有笑点。
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
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
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
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
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
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
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
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
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
第三个元素,台词。
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
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
片名取名为杀戮。
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
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
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天呐!
四个人,一个房间,如此多的戏份、情绪转折及观点输出,太过瘾了吧👍🏻!
过瘾到每一句台词我都想背下来😂!
我的观后感完全是从D & I 角度出发 ,孩子大人、男人女人、已婚未婚、职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质、政治信仰、道德观价值观……这个世界居然有那么多的不同,求同存异好难,也未免又开始自省“我以为的未必就是对的”。
最终,当孩子们恢复愉快的玩耍,不由感叹,孩子的世界反而更纯粹,更符合普世法则。
大人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体验了更多经历,其实也接受了更多的洗脑与思维固化,被后天形成的政治信仰及人生价值观所绑架左右,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冲突、矛盾及敌对。
导演本人就是矛盾体的化身,其作品里探讨的哲学理念、获得的艺术成就与自身的信仰价值观在常人眼中看来也是如此不符。
这本身也是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有人说这是两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矛盾。
其实本片真的很北美。
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真的很难get到其中有趣的地方。
很多现实生活中就发生过在我身边的例子。
所以忍不住站出来讲一讲清楚。
所谓的作家老婆其实不是算是全职作家。
因为从她和她老公的对话里看出来,她问她老公:你说我是作家?
她老公回答:是啊,你是作家呀(在他眼里)。
如果她真的是全职作家,根本没必要反问她老公。
我的直觉是,她是普通学校里或者图书馆里的研究人员,但绝对不是正规人员。
不然可以直接称呼为Research Assistance。
她老公不是五金店的老板,而是五金店的销售人员。
在律师老公问她老公关于抽水马桶的种类时,他说了如果你想问细节我老板知道一切。
这说明他只是销售人员,不是老板。
其次是这完全是两个阶级之间的一场杀戮。
其中一家不仅不是中产,从他们的住房情况来看,导演强调只有一个厕所(律师老公和投资老婆都在一个厕所清理),窗户外非常嘈杂(书呆子老婆和销售老公打开过窗户透气,当时外面的噪音特别大),窗户直接面对轻轨,都说明这一家其实不是中产。
中产基本上一人平均至少有一个厕所以上。
而这一家四口人(书呆子老婆加销售老公和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厕所,都说明其实是工薪阶级。
但是这一家有个最有意思的老婆:可能上大学读过Bachelor of Arts等文科类专业(从她对各种非洲文化的喜爱),所以在她那个五金店打工的老公(去五金店打工高中文化就可以的)眼里,她算是”非常有文化“。
而且这个老婆特别喜欢用big words。
例如armed with(武装), disfigured(毁容),deliberately(故意)等,总是想彰显一下自己有文化。
所以这一点总是被律师老公各种嘲讽。
因为说真的,这些词在律师老公的职业范畴内,可以算是起诉暴力罪犯的词汇了。
他不懂两个孩子斗殴,至于上升到用这种词汇么?
思想特别白左,一定要另一家的孩子自觉主动地道歉,如果只是被父母抓来道歉的就不接受,不然就要亲自教训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如此,五金店打工老公特别顺着自己老婆。
崇拜老婆有文化,过蜜月去印度过(以彰显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兴趣爱好,白左真的好多喜欢干这事并天天特别得意地吹呀吹)。
所以最后看到五金店老板开始和书呆子老婆开始对骂的时候,我觉得导演绝了。
他把这两个本来也是两个不同世界,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夫妻之间的矛盾开始深入解读了。
不得不说我是有私心的哈,看着白左和老公吵架,为了一些屁大点的事情激动且失态,例如是否该扔hamster,是否该留馅饼给邻居,是否该买郁金香,我心中是暗爽的。
所以第一家是赚得不多心比天高的老婆加主要经济来源但没什么文化的老公。
第二家算是我平时每日共处的同事们的情况:两个professional。
lawyer and investment broker。
律师老公从骨子里特别瞧不起这一家人,从各个方面。
例如他拉着自己老婆看窗户,还吐槽说”哇老婆,看窗外就是轻轨呀“,这意思就是:老婆你看这家人穷的,有什么必要继续和他们说话的?
此人说话特别反讽,尤其讨厌另一家老婆那种喜欢居高临下彰显自己有文化的各种显摆。
包括说自己孩子就是个maniac(疯子)。
基本就是希望此事尽快了解。
我都承认我儿子是疯子,你总能放过我们了吧?
很显然,白左并不是会这样就放弃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的人。
当五金店老公说”你工作真有趣“的时候,他明显是被挑衅了,问对方:what does that mean,然后开始逼问对方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脸上带着各种嘲讽。
最后说investment broker老婆,其实吧,她刚开始真的想当一个和事老。
职业习惯。
她虽然很担心hamster的生死(这点我不是很懂啊),但是依然忍住了没有指责对方扔了hamster的事情。
毕竟做生意,用道德指责对方是最没有效率的事情了。
她说她老公stressed out。
其实我看她老公真的是在把工作把握在股掌之间。
倒是她是真的stressed out。
她的教养让她忍住和另一家人吵架,但是她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
在那一吐之后,她开始了用一个professional的姿态(用所谓的逻辑推理和字眼推敲)开始和另一家人argue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打起架来,她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告密小人,如她所说"it's a mistake not to consider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然后开始用hamster的遭遇来指责五金店老公做人和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另一家老婆和老公的彻底情绪失控。
吐槽不下去了。
太累了。
我还得去加班呢。。。。。。
1、3分钟左右,男一(克里斯托弗扮演,后面简称男一)质问:"armed?",女二(朱迪福斯特扮演,后面简称女二)随即转头。
这时,机位从女二的视角仰视另外三个主角,并且通过构图中的视线引导男一成为画面中的焦点。
从电影第二个镜头开始之后的开场,女二被导演安排坐着打字。
原因是可以打造出3分钟左右的机位形成这种仰视镜头,传递出女二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薄弱、男一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强势的观感。
明明是女二的孩子被打了,男一却更加强势,导演就是通过这种手法传达出男一夫妻二人比男二夫妻二人社会地位更高的信息。
同时,男一也是这个屋子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2、在3分25秒处的长镜头中,从最开始男一的主观镜头跟拍到女一(凯特文丝莱特扮演,下面简称女一)调度至镜头前景再到最后落幅在两家人的客观镜头,但依然男一和女一距离镜头更近,此时男一和女一一家人依然相对更加强势;3、3分25秒之后的下一个长镜头,本来站在男一身边的女一先说:“是的,我们的孩子。
”接着女一从镜头前走到男二女二家的茶几旁,和男二女二开始交流花艺。
在这里,导演之所以让女一说完那句话之后调度女一到茶几旁,是因为在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是一个立场的;但在谈论花艺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二女二的立场一致(隐喻女一和男一在夫妻生活中可能没有共同语言)。
花艺谈论完之后,女一开始继续谈论孩子的事,这时女一再度被导演调度出画,画面上只剩下男二女二站在一起。
这是因为,回到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始终属于一个立场,因此导演在这时把女二调度走。
导演通过演员走位的方式,不断展示四个人之间政治立场风云万变的景象;4、男一女一想走,男二女二用食物留客人。
这时导演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角色调度,即:男一和女一坐一排(代表两人一个战线);男二坐对侧,女二坐在第三方。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位置?
因为不仅在立场上,女二和男二是一个战线;在这个空间中,这个房子属于男二女二家的。
所以,为了表达出男二女儿作为东道主的信息,导演安排女二坐在一个东道主的位置上(并且在西方,长桌是西方的用餐平台,往往主人会坐在第三方)。
同时这里也体现出第三个信息即:女二在家中话语权比男二高;5、在20分钟左右处,当女一看到培根的画册时,导演也安排女一跟女二站一起。
在艺术品味上,女一和女二始终有着一致的偏好(也是为了体现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培根的画册作为道具在这里象征两家人彼此间的博弈和厮杀已经展开,愤怒只是克制在文明之下,而彼此间的内心情绪,早已充满了杀戮的气息;6、基于第5点的分析,影片21分35秒左右,当男人们谈到拉帮结派这事,男一和男二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对女一和女二在生活和艺术上产生共鸣的另一面男性共鸣的论证。
但是,当男人们产生共鸣时,导演并未安排其坐在一起,两人的位置而是刚好坐在对立面。
这也是导演对男性和女性差异的一次探讨:男性之间即使产生共鸣也有竞争意味(何况他们的共情点本就是关于搏斗和打架)女性之间产生的共鸣更多是同理性;7、在24分处左右,导演安排男二给大家换洗盘子(不管女主起身离开还是换杯盘都是男主做,可见导演为了突显男二在家中话语权低这一点花费了足够心思)是为了后面让男二站在与已经站在打电话的男一交流时形成的一种男性默契感。
因为男二端着盘子到厨房,再回到客厅站着看起来会很自然,但实则导演安排男二端盘子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后面男二与男一交流的这个戏。
从25分25秒开始一直到27分29秒,其实是一段女性被男性压迫的戏。
25分25秒的机位以坐在沙发上女一的视角仰视到举着咖啡杯站着的男二,在构图上,形成一种女一被男二压迫的观感。
而在26分11秒处和26分27秒处的机位也分别运用同样的原理具有同样的视觉观感。
这一段戏中,导演表面安排男二和男一谈论买马桶,实则想通过这段对话表达男性视角下对女性性层面窥视所造成的骚扰,这是关于男性友谊之间爱谈论的话题,马桶在这里具有性暗示。
因此,作为女性,在本条也就是第7条中所列举的所有机位,都可以被我们视为关于这段戏中女性的反应镜头,因为女性们在这种时刻总会觉得被侵犯。
而在这段对话中,男性说的按钮把手和冲洗把手,是在隐喻他们玩弄过的不同类型的女性。
所以在这一段戏中,两个女性又成为了一个战队,男人们也成为了一个战队。
有趣的是,当男人达成共识的时候,导演依旧安排男二和男一对立站着,而不像安排女二和女一并肩站着那般,导演依旧想表达男性骨子里的侵略性造就男性之间的友谊充满竞争性;女性骨子里的柔和造就女性之间的友谊相对具有同理性;8、在40分56秒处,导演安排女二坐下,接着女二说了一句话:“我放弃。
”导演安排女二坐下就是为了表达她在那一刻放弃争论的心理;9、在41分左右处,男二接到一通自己母亲打来的电话。
一开始,画面中,他站在右侧脸朝右。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
在这个机位的画面上,右边的外墙白色、光明,画面左边是内室应该是吃饭的客厅,从这个机位看昏暗、陈设纷杂。
男二最开始打电话时,光明正大的说着内容;当他与母亲说的内容比较私密的时候,导演安排他转身朝向内室,象征此时他讲电话的内容变得见不得光。
之后男二赶紧转移话题并挂了电话,于是他又转身回来,象征他摆脱了私密聊天,又可以光明正大面对大家;10、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基本上很少出现两两成对坐在一起聊天的场面,而是转变为各自为政的占有一席之地。
原因是,到后半段,矛盾点已经不仅仅对焦孩子,上升到人作为独立个体与其他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生活中随处是暴力,并且真正的暴力是无形的,去年我在和一群素未相识的人相处的时候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样说是因为当你在一个野蛮的环境中和当你未进入成人世界时暴力的形式是相对比较直接的,而恰恰在一个文明、体面、和谐的环境中,这种暴力才浮出水面。
近期一些身边人身边事让我感触颇多。
每个人都很脆弱、自私并本能性的捍卫自尊,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说谎,都在忍耐、掩饰和攻击。
一味地坚持己见和自我将中伤他人,击溃他人的虚伪、伪善。
这部电影中的四个人,当每个人都在压抑愤怒、用理智束缚本能的时候,气氛尴尬、僵硬、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当每个人都撕破伪善的面具咆哮过后,气氛轻松很多,每个人也都可爱许多。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得出,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未必适合孩子,也未必适合解决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人们若能学着像孩子一样处理问题,往往问题会简单很多,而每个人也都会轻松许多。
这是部对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非常细腻的电影,映射出的伦理问题也很多,四个人展示了生活中矛盾的方方面面。
值得观赏。
艺术史人类学书堆子里出来的学者+五金店老板=女权主义的绝对优势冷漠的工作狂律师+妆容精致八面玲珑的投资人=孩子家务一手揽的怨妇这两对couple几乎能成为全世界所有婚姻不美满couple的原型。
西方文明史观+始于人类本能(暴力)行为=不可调和柯克西卡+呕吐物=最幽默的亵渎这两处冲突再次证明高雅艺术与文明难敌人类本能的摧枯拉朽波兰斯基真正用一个客厅讲了整个世界。
套用《失恋》里的台词,有些导演用巨资特效3D换你几十元电影票,有些导演用一个客厅四个演员真心告诉你电影世界的神奇绝妙。
我不评价谁更好,我只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杀戮》。
8分。
罗曼·波兰斯基编剧、导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主演作品。
听四位大咖在客厅唠叨80分钟,既舍不得看完,又希望尽快进入高潮然后结束,耳朵要爆炸了。
神片。
罗曼·波兰斯基通过四个人的对话用三层矛盾几乎杀戮了所有成年已婚观众,恨不得尽快散伙。
两个不到12岁的孩子本是好兄弟,一次偶然的突发状况,一个孩子用一根木棍打伤了另外一个孩子,导致他嘴唇破烂、红肿,并且还掉了两颗牙齿。
于是孩子的家长试图上门道歉,和平解决。
朱迪饰演的作家佩内洛普和约翰饰演的五金销售总迈克尔是一对,凯特饰演的投资经纪人南希和瓦尔兹饰演的律师艾伦是一对。
南希尝试以温柔的方式代表自己的孩子向迈克尔一家道歉,但艾伦几乎全程都在接电话,而且在他为数不多的发言中他把自己的儿子称呼为小王八蛋。
这令迈克尔和他自诩为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太太十分不适。
在虚假的寒暄后,四个人开始吃苹果梨派,然后南希在客厅直接哗啦啦吐了……这四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毛病,每一对也都有每一对的毛病,而似乎,恰恰,刚刚好,他们正是都市婚姻家庭的真实写照。
The Ghost Writer has such a huge impact on me that I didn't really expect something like this: indoor scene, middle class, conversation driven, and nobody listens to nobody.
其实高小和初中真的是一个危险的时段,不比成人的全面危机,但也不如成人的被动承受,那些危途,像刺一样直直扎人。
so not worth watching.....
坚持看完,感觉我们就是围观两女吵架的刘先生
四人一室,所谓“野蛮”与“文明”的冲突,古老的杀戮之神作怪。夫妻问题男女问题看起来是价值观的问题,其实这价值观只是你自以为相信的信条,用以粉饰门面好凸显自己是某种举足轻重的存在?我也时常疑惑这个问题。台词和表演堪称一流。
噗哈哈哈~,凯特的当桌爆吐,和那只浸水之后依然阴魂不死,在铜盘里吱吱震动着、蹦跶着的手机,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生活与婚姻与关系,皆像一只吃剩的派,令人作呕,又无可改变。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封闭空间里一群人围坐话唠的戏,只是这次不是伍迪艾伦,换了波兰斯基。
除了卡司强大,其他都远不如1994年的《死亡与少女》,要知道,他是波兰斯基,不是其他小破导演,交出这样的作品,真没啥
好无聊的说教台词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在一件又一件小事的刺激下,“文明”的人皮伪装被撕破,兽性毕露之后的每句对话都犀利、酸讽,使这场“言语间”的杀戮一步步升级最后结尾神来一反转,完美!
完全不能欣赏
原來是個室内劇……劇本跟臺詞以及表演自然是無話可説,但是羅曼加上這些演員拍出這種格局的片子讓我覺得非常浪費資源,嚴重不夠癮啊!!
可以看得出是一部好戏剧 但是完全没有拍成电影的必要 what comes from stage should be left on stage
兩星半。除了飚戲沒任何看點,看看人類怎麼被自己(觀點/看法)奴役。
简单的场景,出色的演员,演绎出了各种人性上的缺点与爆发的矛盾。一般来说爆发矛盾后,孩子们可以很快的和解,而成人却总是难以冰释前嫌,谁更注重感情,不言自明。
文明,以及文明的虚伪;沟通,以及沟通的障碍。每个成年人心中都藏着一个God of Carnage,人的面子是多么的虚伪,一杯whiskey就会让人的野蛮本性完形毕现。Polanski真是个让人过瘾的混蛋,虽然似Woody Allen式的话痨,但是79分钟仍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话剧改的,有明显的的凑戏感觉——非把四个人物限定在一个房间里,其实他们早就可以离开了不是么?所谓中产阶级的道貌岸然就是走法律程序在时间和经济的层面上拼杀,而法律没有框定的范围就会出现这剧里的情况。台词写的挺好玩,也算是有急智了,不看话剧的我也受了一些启发。四人演的挺好,福斯特稍过
波兰斯基给我们上演的一出闹剧,即使在四个人的谈话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立场,先是两个家庭的对立,然后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接着受害者女性与施暴者男性联盟,最后竟然成了三个人围剿受害者女性。沟通这种东西真是一个笑话!(里面出现了培根的画册)。
中年危机+所谓‘文明人’的嬴弱不堪,四个NB演员+一个日常故事,很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不是波兰斯基的拿手类型,个人感觉很一般。
嗯哼...
看四个老家伙吵架,还8分以上,一群装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