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一个很“酷”的职业,一个曾经辉煌在香港电影中的经典招牌,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素质,也就是道哥一再强调两个不争气的手下的“注意你们的素质、素质”。
首先一个杀手应该是冷静、冷酷、果断,不会手里拎着个锤子看啥砸啥,其次是行事谨慎知进知退,也就是道哥所谓的“做事一定要低调”,最后就是穿着,香港电影里的杀手基本都是穿风衣带墨镜,比施瓦辛革还酷,比王家卫还神秘,有时还配上围巾之类的饰品,简直可以引领当年男装的风尚,这样有品位的人绝对不会把“班尼路”这样的东西当成名牌的。
同时,看到杀手二字也让我很自然的回忆起当年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小马哥”叼着牙签双手开枪的镜头成了杀手的代言人,也成了一个时期香港电影辉煌的标志。
事过境迁,如今的香港电影大不如前,在一批笃信“获奖要随缘,给老板赚钱才最重要”的王晶们的带领下,香港电影越来越超越庸俗,贴近恶俗,曾经或侠肝义胆或阴冷无情的杀手们也没有了市场,被各色的鼓惑仔和烂仔取代,混的顶好的也被招安进黑社会或派做卧底,成了黑不黑白不白的“无间道”。
杀手如同孤独悲情的骑士一样,逐渐在电影中消失掉,退出了曾经辉煌的舞台。
然而不经意间,在一个香港电影中又见到了久违的“杀手”,只不过这个杀手已经洗尽钱化、贴近生活,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各种情感和苦恼,过着琐碎的、不风光的、要为生计奔忙的日子,你见过杀手在睡觉前与老婆谈论睡衣的价钱吗?
你见过杀手一手拿枪一手拿摄像机吗?
你见过杀手为了拉生意主动打电话给以前的客人问好吗?
你更没有见过杀手在导演的安排下出场、做动作、杀人吧,除了在拍戏的现场。
你所没有看到过的,正是葛民辉在本片中为我们所展现的。
这部影片叫《买凶拍人》。
据说,在香港这个地方因为人多地小,人与人之间特别容易发生摩擦,有摩擦便容易产生仇恨,有仇恨当然就会有人买凶杀人。
影片中杀手阿Bart便是这样一位专职的杀手,在金融危机之前,阿Bart的生意特别好,因雇主大多是有钱的富商,因此他的收入也相当不错。
阿Bart与妻子阿玲在高档的住宅区买有房子,在杀人之余,他还兼炒股票和房产。
但前两年金融危机也让阿Bart手中的股票和房产大幅缩水,他竟因此成为负资产人士。
妻子阿玲非但不体恤丈夫挣钱不易,反而一如既往地挥霍无度,连买一件睡衣都要三千多块,还连称不贵。
同时受金融风暴冲击而资不抵债的还包括阿Bart以前的一些老客户,这也使得这些人不愿意再花大把的钱请他杀人,阿Bart的生意也随之十分清淡。
生意难做,生活还是要继续过,为了挣钱阿Bart不得不接受阔太太们最为苛刻的杀人条件。
名媛马太因偷情被人录像并制成VCD发售,而对令她出丑的人怀恨在心,他花钱请阿Bart为她杀掉所有的仇人,但条件是不仅要他们死还要阿Bart录下他们被杀的过程与惨死的模样,以消她的心头之恨。
为了钱,阿Bart别无选择,但第一次一手杀人一手录像的效果令马太很不满意。
为了完成马太所托的另外一桩买卖,阿Bart决定物色一个能帮他录像的合作伙伴。
在酒吧里,阿Bart见到张达明饰演的全在贩卖大麻,便决定威胁他入伙。
在阿Bart的枪口之下,全答应愿意帮他做事。
谁知其貌不扬的全原本是纽约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现在是位副导演,他的老板也资产缩水无钱付他薪水而将一包大麻当作薪水发给他,为了换钱他才出来卖大麻。
扛摄像机算是全的老本行,他与阿Bart合作的第一个业务经过他的剪辑,配上音效之后令马太和一帮阔太太十分满意,阿Bart的生意因此又重新红火起来。
其他的杀手看到阿Bart的生意兴隆,也开始效仿推出类似的服务来招徕顾客。
黑道人物标哥为了取得老大的位置,聘请阿Bart和全为他杀掉大雄,并做录像。
之前作品从不被赏识的全,这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的大导演,拍摄杀人场景一丝不苟。
全最崇拜的人是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而阿Bart的偶像则是阿兰.德龙饰演的“独行杀手”。
影片的结局绝对具有戏剧效果,一心做导演的全终于事业有成,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阿Bart也越来越像他崇拜的“独行杀手”一样酷,只不过他已经不是真的杀手,而是在电影中。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一件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作者彭浩翔自己。
原来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请他根据自己的一个概念写一个剧本,在按期完成任务交稿后却迟迟不见这部戏开拍。
不单如此,连应得的报酬也不见老板有意支付,那时并不富裕的彭浩翔在面临房主催租的困境时,只好跑到电影公司向老板讨债。
老板将他请到房里后,关上所有门窗,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包大麻交给他,并告诉他自己确实没钱,这个可以拿去卖钱就算是稿费了。
结果,彭浩翔选择了空手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想做电影”。
用曾经在电影中辉煌形象的沦落调侃电影人自己,彭浩翔的创意可谓独到;在拿自己开涮的同时还不忘抨击造成经济萧条原因的时事,其讽刺可谓辛辣;把一个另类的故事讲的大家都能产生共鸣,其讲故事的水平可谓一流;能驾御一班实力派老戏骨:葛民辉、张达明、谷德昭、林雪、詹瑞文……演出一场流畅的戏,可谓其能力之强;而能把这些人招集起来可谓其人缘之好。
“我只想做电影”,一个简单质朴的愿望,却在电影产业无比辉煌的香港找不到饭碗,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为什么不能拿来作为一个电影的素材呢?
而在香港乃至如今任何一个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处世方法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Bart之岳母为了几把麻将钱要杀掉麻将友,岳父为了姘头要杀掉自己老婆。
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了,冲突太难避免了,而我们的欲望也太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总是“来的那么快来的那么直接”,有了摩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干掉对方;黑道老大被杀,几个大哥一起哄,把其中一个比较傻的摆上台。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团队处理问题的惯例,其实大家都不傻,只是看谁更会冠冕堂皇的推卸责任;至于AV的拍摄现场的人物关系,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娱乐圈中的肮脏与丑恶,让我们轻易的联想起大陆演艺圈一些破烂事。
影片的种种笑料背后,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同时影片也将香港无厘头与杀手文化发挥到十分精彩,这样的一个杀手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我们的邻居二哥,也像我们自己,或者与其说是杀手还不如说他也是某一行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个普通的股民,一个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现代都市人。
当年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平平,可是录像带和影碟却卖得非常好。
2001年这部电影在内地是一碟难求,我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看完后便向每一个朋友推荐,当时心里就在期待着这部影片DVD的推出。
结果DVD直到今年才出来---D9,收录了被剪辑掉的部分以及导演和演员自己的评述---,毫不犹豫买了几张,除了自己收藏,其余的送人。
买凶拍人 You shoot,I shoot(2001)导演:彭浩翔(首部电影)主演:张达明 葛民辉片长:94mins看电影时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身边坐着两个昏昏欲睡的家伙了。
尤其是,当你为导演的意图而会心一笑时,他们却哈欠连天,当你想仔细看下对白时,他们却忍不住要快进。
不幸的是,在看这部《买凶拍人》时,我就遭遇了这种情况。
糟糕的观影同伴就是那种看《FightClub》都会睡着的人,这令我不禁怀念起大学时代。
那时,我寝室里有一个哥们,堪称完美的观影同伴,无论我看多闷多长的电影,他都能坚持看下去,顶多说一句:比较沉闷啊这部片。
就是这小子同我一起看完了《七武士》和牯岭街这种动辄四个多小时的电影,唯一一次例外是在看《一一》的时候,由于他要赶第二天早班火车,不得不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候上床睡觉。
说回彭浩翔和这部《买凶拍人》,那个时候的彭浩翔充满野性与各种想法,善于把各种东西crossover到一部cult片里。
说实话,看《买凶拍人》时,我还真有点第一次看《低俗小说》时的兴奋。
一个被楼市套牢的杀手与一个从纽约电影学院返来结果去AV片场打下手的准导演成为搭档。
彭浩翔第一部电影就是关于“拍电影”的故事。
令我想到他刚出不久的《AV》,同样是拍电影的故事,同样有AV片场,同样有与日本女优的感情戏。
而细心看片的彭浩翔fans应该注意到了“媚姨”这个名字,《买凶拍人》里“媚姨啊,我想揾个临记,依家就要”,《大丈夫》里,“媚姨啊,叫model上来”。
彭浩翔是个电影狂,“副导演怕导演,导演怕制片人,制片人怕投资人”,当然是他自己对电影江湖的领悟,最经典的那句“彪哥让我做producer,du(丢) you”,真让人不笑都难。
一个杀手的故事,又是一个真实的电影故事。
拍下杀人的过程,本来是拿来交差,却发展到有版权警告,有精美包装盒,还有打火机首饰到T恤之类的纪念赠品。
片头自然切入的动画,在后来的《Eurotrip》里也有遇到,但在那时却是前卫;中间的MTV,不断闪回的片断配着“Everybody shoot shoot shoot”的音乐,哪一样不是当时最好玩的电影元素。
电影里没有弱智笑料,所以对拍电影没什么兴趣的人对这部片也会像那两个家伙一样看得昏昏欲睡。
因此当《大丈夫》票房在港过千万之后,就有人批评彭浩翔面对大众让自己的独立风格有点动摇,而后来的《公主复仇记》更是如此。
《买凶拍人》时的彭浩翔所请的演员也没有大牌,都是一班实力派的“千年配角”,一班老戏骨:葛民辉、张达明、谷德昭、林雪、詹瑞文……天马行空玩电影,美国有昆汀,有盖里奇等一帮泼皮,而香港以前有个王家卫,不过玩的是艺术片,而且现在有点找不到北,而周星驰都太累了,没法把电影拿来当玩具。
还好而今有个彭浩翔,以前看他连载的小说,就觉得这家伙邪气十足,只希望他面对市场,能保持住自己的风格就好。
最后补充一点:张达明的角色“李栋全”是确有其人的,就是本片摄制组的DV组摄影师……
刚开始看电影时,看了几部流芳百世的阿甘正传,霸王别姬,肖申克的救赎等,就会觉得,好电影关键要好剧本。
看的电影多了一些之后,也觉得,这句话说得没错,好电影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剧本要好,毕竟,电影拍的是故事,好故事才能出好片子。
但后来,慢慢摆正了自己的一个思想,并非只要是好故事都能出好电影,电影的魅力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影像,最吸引人的部分往往不是对于景色心情的描写,而是某个镜头。
这个镜头传达出了一种超越文字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吸引力,使得剧本文学只能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却不能成为全部。
导演与编剧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一直横亘在我心中很久,直到看了《买凶拍人》之后,茅塞顿开。
片中葛明辉扮演的杀手为了赚钱养家开始帮富婆杀人同时需要拍摄下全过程,为了使拍摄效果满足富婆们的报复欲,于是逼迫张大明扮演的导演做摄像。
片子中也一直不断地强调——导演的作用。
导演要拍摄下杀人的全过程,还要完成后期的制作,为影片选择音乐,当演员不见的时候还要找替身,等等等等。
在分工日益细化的好莱坞电影模式下,导演当然已经不用负责这么琐碎的事情,但导演依然要统筹,要实现文字到影像的转变。
而一部电影到底是文字老大编剧更重要呢?
还是影像老大导演更重要呢?
我的答案很没有创新,都重要。
就如同电影中的情况,杀手与导演的合作中,杀手负责杀人,是片子的基础和核心;而让富婆们瞠目结舌的电影效果却是导演一手炮制出来的艺术品。
所以说,剧本是编剧的舞台,而镜头是导演的武器,好的电影没有一方可以被忽视。
平(我的)心而论,姜文,张艺谋,陈凯歌都是一流的导演,而他们也仅仅只是一流的导演而已。
王朔,苏童,李碧华都是一流的编剧,而他们也仅仅只是一流的编剧而已。
只有姜文的镜头碰上王朔的故事,陈凯歌的创作建立与李碧华的剧本,张艺谋的场面描绘的苏童的幻想,才能创造出所谓“最好的”电影。
脱离了好的剧本,他们都输在了空洞的场面,《太阳照常升起》《无极》《十面埋伏》,画面上都气势磅礴,《太》有姜文的暖色奢华,《无》有陈凯歌的飘逸,《十》是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学,但这三个电影放在一起就是“太无实”——“空”就一个字。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就是想听好的故事,而我之所以会选择到电影院来听故事就是喜欢影像这种方式。
他们都把方式演练到了极限,却没能够找到一个好故事。
这就好像赵忠祥用他在动物世界中的声音,却不停的念着“咿呀啦啼哟喉喽”。
而大家总是说,电影拍得没有原著好,我也这么说。
但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我在用电影和文学比,到底是文学打动了我还是电影打动了我?
假如王朔的小说是一个铁球,我被这个铁球狠狠地击中了头部,许久恢复不过来,沉醉其中,而改编他的小说的导演只是给这个铁球穿上华美的新衣,却没有改变铁球的形状,那当这个铁球再次击中我的时候,那必然没有上一次那样的痛,还会因为新衣而在我的头上软着陆,感觉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痛了;但如果导演把这个铁球经过再敲打,变成了一根十米长的铁针,他不需狠狠的袭击我,只要在原来的伤口上轻轻一击,我就当即毙命。
好的故事,加上好导演的再创作,总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通常,很少有导演会去好好的研究手头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几率基本上等于出好片子的几率。
编剧毫无疑问是重要的,而导演却是另一种创作,而这种创作,确实使电影区别于音乐,文学,绘画而独立成学科的关键之所在。
达里奥•福的著名剧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毫无疑问是千载难逢的好剧本,但不同的观众会选择不同的舞台剧来热爱,有人喜欢孟津辉版,而像我这样的人就硬是要喜欢赖声川版。
因为赖声川大胆选用《我愿意》这首歌给原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角度。
当赵自强高唱“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观众看到的不只是讽刺,黑色幽默,还有爱,还有生活。
这就是导演在剧本上的再创造。
而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电影业中,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融合了多种成功的因素,好的故事,好的导演,好的剪辑,好的配乐。
如果想打造一部绝世好片,缺一不可。
而好的故事并不一定非要是霸王别姬式荡气回肠悠悠五千年,好的导演也不一定是非要把热气球染成红色的大胆执著,大制作与好不能等同,只是大制作更有缔造好的可能。
可惜往往经典总是不垂青那些万事俱备的大制作影片,倒是像《买凶拍人》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总是能成为我这样的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我来说说原因吧。
首先,如同前面已经说过的,编剧导演均好。
《买凶拍人》的故事虽然没有荡气回肠,但很有味道,而且YOU SHOOT I SHOOT的理念直击电影的核心元素。
胖彭也很有表现力,其中有几个镜头,比如以组连排他们拍人的场面加上配乐,张达明和橦口明日嘉擦出火花,詹瑞文展现自己对于表演的理解(每次一看见詹瑞文三个字我就疯狂的乐)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发生过一样。
其次,我很喜欢片中的通口明日嘉。
往常看到演风尘女子的故事的时候,就很难发自内心的喜欢,顶多是对其的悲惨遭遇表示一下官方的同情,并对其难言之隐也表示理解。
而通口明日嘉所饰演的AV女,完全不带有任何色情的元素。
她就像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苦闷找不到好的角色,而谈及自己做勃起辅导员的时候她也只是自然的讲出来,面带微笑,似乎这些没有什么,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
这就是天使,可以不问出身的美好。
而人世间的事情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拖着自己长长的历史作为标签。
此时的彭胖,他的镜头不带丝毫的偏见,他没有给这样一个女子染上一点世人的眼光。
所以他镜头下得AV女星总是比良家妇女还显得更有魅力。
因为,胖彭让我看到了事物美丽的一面。
(突然想起某个友邻说,出卖肉体总比那些出卖家人,出卖朋友,出卖灵魂的人强。
)同时,这个片子中使用最妙的人物就是詹瑞文扮演的替身演员。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詹瑞文很可怜,最适合演独角戏,因为他那个样子无论出现在哪个舞台上和谁搭戏,站那不动都足够让人笑半天。
很想看看他跟赵本山,葛优同台演戏会是个什么效果……胖彭帮老詹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跳出得恰到好处。
从他穿的衣服赫然竖起的中指直指自己的头就可以看出,这个替身演员必然是一个SB。
果真,他把这样一个如同尹天仇一样的演员演到不能不让人想狠狠抽他一顿。
尤其是他那俩个酒窝,怎么就那么欠揍。
这就是詹瑞文的魅力,作为一个演员,可以把一个角色塑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就是演员在一个电影中最亮眼的地方。
谁说好电影就是好剧本加好导演,好的演员像詹瑞文,宋丹丹,赵本山,葛优,李立群,梁朝伟,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霸王别姬这出戏一直为了表现楚霸王项羽临死前对虞姬的感情和他个人的英勇。
楚霸王是绝对的第一主角。
而到了梅兰芳和程小楼合演霸王别姬的时候,梅兰芳把思凡的曲段引入虞姬的角色,并配以绝妙的剑舞,使得虞姬的戏份越来越重,到现在,霸王别姬一出已经用来表现虞姬对霸王忠贞不二,虞姬已成为公认的第一主角。
这就是演员扭转乾坤的故事。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
一部电影的诞生牵涉了太多的环节。
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是有一个或多个闪光点。
而导演,就在于让剧本燃烧成生活,让所有的环节都鲜活起来。
《买凶拍人》正是这样一部很和我口味的电影。
也是继《家有喜事二》《东城西就》之后我最喜欢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从来不喜欢大场面大制作,至多就是个武打场面无人能敌。
美国拍恐怖片拍电锯惊魂,香港的恐怖片取个名叫人肉叉烧包……到最后用了个茶餐厅里的东西,而确实,香港的电影中全是生活,就是这种生活使得电影这种团体艺术更有生命的感觉。
胖彭的《AV》《公主复仇记》《大丈夫》《破事儿》都是这样。
电影这种团体艺术需要一个好剧本是毋庸置疑的,而一个懂得镜头语言的好导演才是伯乐之余千里马的关系。
毕竟买凶拍人的时候,杀是必要的,怎么拍才是亮点。
去年这会儿正在和公司闹离职,吵得天昏地暗,身心俱疲。
早闻本片的大名,果然不出意料的好看,但是看着看着,心里就升起幽幽的叹息,人情如水,小人物有小人物难逃的悲哀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总深陷于泥泞的岁月之中。。。
多少日子过去,觉得人们总是在疲惫和纷争中学会成熟的。。。
无论这生活是如何龌龊无聊,总有春暖开花的盼望
这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我对它闻名已久,却只是因为了解些断断续续残片一样的故事情节:杀手、杀人中拍摄。
由此可见,我看电影的品味是不高的,注重故事性多于艺术性,关心视觉效果多于电影内涵。
《买凶拍人》讲述了香港经历金融危机后由于市井萧条连杀手都几乎没了生意,恰逢阔太变态的要杀手拍下杀人的过程以求最大限度的泄愤,于是片中的杀手只要尽力满足顾客的需求。
电影似乎在不停的讲着笑话,实则将各种丑陋和荒唐都展现给你看,让你笑,让你摇头。
再荒诞的喜剧还是要以人间的悲喜规律作规律,比如为了生存要卑躬屈膝,比如杀手在丈母娘那里也要低眉顺眼,比如江湖老大也有未泯童心,比如AV女郎也有感情。
说起这个,本片导演彭浩翔的另一部作品《AV》中也有这么个有感情的AV女郎,虽然做着这种职业,却让人厌不起来。
总是,推荐这部电影给能够理解香港无厘头的朋友观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54883
1.究竟萨拉热窝的华人青少年是如何用钵仔糕来医阳痿的呢?
看完此剧最感兴趣的就是这句话了,詹瑞文的这句话纯属恶搞当年亚视纪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寻》为99年上映,专讲海外普通华人,其中1到5集是讲萨拉热窝的华人,为考证詹旁白为钟景辉所配。
我找到了前五集看过,发现最为接近的为“究竟。。。
萨拉热窝的。。。
华人。
青少年。。
是如何证明自己。。。
出人头地。。。
的呢”,至于钵仔糕,完全没理出头绪,但也发现现实中确实有人这么治阳痿。
这个就更搞了。
2.邵音音艳星出身,遭封杀后转入小荧幕,专扮坏女人,难怪看着很眼熟。
戏中岳母演的很帅,wiki上讲,此女当年同马英九乘一艘船到都台湾。
不知二人在船上见过面否,也不知当时他们能料到对方的未来。
3.媚姨喜剧之王中出现的是霞姨,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媚姨,当然本片与喜剧之王联系甚多。
4.樋口明日嘉美智子甚是漂亮,76年出生,上世纪末来香港发展,努力工作,进过很多知名电影,但都属于不温不火的情况。
能百度到的最近新闻是07年。
买凶上映时25岁,如今已32。
5.李栋全戏中的阿全真有其人,为彭浩翔御用剪辑师,剪片不少,参演也多。
6.詹瑞文詹瑞文的影响更多在于香港舞台剧,如同罗家英之于粤剧。
如同戏中阿全坚持要阿Bart补拍最后镜头一样,如果缺少詹瑞文,“可能就要修改剧本”-彭浩翔
《买凶拍人》,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很适合一个人宅在家看。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名,“买凶杀人”就很恐怖了,把人杀了,还要拍下来,欣赏纪念,变态吧。
当初我也是抱着看你能多恐怖,多变态的想法来看这部电影。
结果发现,《买凶拍人》是部关于“梦想”的电影。
作为一部港味十足的香港片,影片中充斥着夸张,无厘头的笑料和自嘲的精神。
电影一开场就是葛民辉饰演的职业杀手Bart完成了任务去找雇主收尾款,雇主回了两个字,“没钱。
”甚至让Bart杀了自己,骗取保险公司的补偿,留给老婆孩子。
能花钱杀人的雇主怎么就落到如此地步了呢?
金融风暴导致了每个行业都出现经济危机。
Bart一直是想做《独行杀手》里阿兰.德龙酷酷的杀手,出任务时穿着阿兰.德龙标志性的风衣和帽子,家里的客厅挂着阿兰.德龙的海报。
Bart之前的雇主都忙着讨生活,没人再找他杀人。
Bart的老婆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日子过惯了,迫于生计,Bart开始为有钱又闲的阔太太杀人服务。
阔太太们才不是人傻钱多,人家的要求更高,像极了我们痛恨却又想成为的甲方爸爸。
“杀人还要看见被杀者死亡现场。
”才能泄一时愤怒。
在试衣间因为错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找人来强奸。
”真正的人狠话不多的社会姐,连Bart都承认自己胆子确实不大。
Bart擅长杀人,要怎样拍摄杀人过程,是个门外汉。
所以第一次拿成片交差时,阔太太非常不满意,“杀人”和“看这个人被杀死的过程”,后者才是阔太太想要的。
这里插一句,阔太太在看Bart拍的影片时,问他拍的是什么,什么都看不到呀。
Bart尴尬的拿过遥控器,一帧一帧解释给阔太太听。
这里我想到之前在新闻上看到某导演讽刺观众,说看不懂就说自己拍的是烂片。
那么请问,“大多数观众看不懂,需要导演解释的电影,能有多好呢?
”一部与观众见面了的电影是不需要导演本人解释的,电影的好坏是留给观众评说的。
有了前面Bart的拍摄做对比,后面张达明饰演的阿全拍摄的录像才让观众和剧中人大呼,“精彩”。
阿全的角色用自身的不如意向观众揭露了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
他最常说的话,“香港电影失败就是这个环节。
”遇见Bart之前,他是一个AV副导演,没有话语权,拍戏没剧本,做着打杂的活,工资也要不到,看着剧组里的人欺负女演员(自己的女神)……阿全的偶像是马丁.斯科塞斯,却因为讨要工资搞得去卖毒品。
遇到Bart之后,原以为自己的导演才华可以施展,结果是拍摄不能上映的杀人视频。
虽然是这样,但总归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可观的收入。
阿全拍摄杀人的视频很用心,后期制作也一点不马虎。
电影故事讲得好,固然重要,但电影毕竟是镜头艺术。
电影里对阿全后期制作的过程,让外行人也真心感觉一流的导演的确了不起。
在拍“杀人”电影的领域阿全成为了业界翘楚,每次和Bart合作,拍摄和后期都可以自己做主。
一次因黑帮恩怨引发的杀人任务,阿全又丧失了话语权,监制可以提要求,投资人要当主演,道具弄虚做假,不合时宜的煽情。
这本就是一个杀人游戏,搞到最后,大家都认真当成了电影在拍。
真正专业有才华的人说的话,没人听,电影沦为资本家的游戏。
美智子是一个AV女演员,就是上文提到的阿全的女神,她是真的爱自己的职业。
不管是现实还是电影中,我们谈论起从事色情方面的女性,总是带有有色眼镜。
美智子在阿全家里洗完澡,穿着白衬衫坐在沙发上和阿全谈论起自己的梦想,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整个人熠熠生辉,眼睛里有光,纯洁无比,像每一个人说起自己的梦想的样子。
《买凶拍人》故事发生在香港,几代人追过的“香港梦”,让三个怀抱梦想的年轻人难以实现,本身就是具大的讽刺。
Bart有一晚在家里的客厅喝酒,与阿兰.德龙有一段神交。
Bart说,“你这个杀手可真酷,看来我一辈子也做不到。
”阿兰.德龙反问道,“你见过我吃饭没有?
”Bart说,“你不说我不知道,整出戏里面,你都好像只抽烟。
”阿兰.德龙说,“可不是,不吃饭,就可以想扮多酷有多酷。
”听到这句话,Bart醍醐灌顶。
Bart的世界从来不是独自一人,现实生活除了他想要的酷,还有更多。
妈呀,原来我的追求只是想做一个不(shi)食(xian)人(jin)间(ji)烟(zi)火(you)的小仙女。
当 杀手遇上金融危机当 杀人佣金结不到尾期当 杀人需要附加特殊服务当 杀手不接强奸 鸡奸买卖当 副导为了尾期贩卖大麻当 杀手为了升级服务勾搭上了导演当杀人录像开始走俏当副导与勃起辅导擦出火花当杀手为了接手黑帮团单当杀手崇拜阿伦狄龙 导演仰慕马田史高西斯 勃起辅导美智子梦想成为饭岛爱一场华丽的爆冷拍人盛宴上演这是一部很冷的电影 以至于从头到尾的对白冷到了极致如果没有各自的信仰与理想,我不知道这部拥有荒诞剧情的电影会怎样不荒诞,即使是杀手也该要有做大做强争做一哥的期望;即使是三流导演接拍三流杀人电影也要做到面面俱到力求最佳;即便是不上镜的AV女优也怀揣登上AV界大荧幕的梦想,就连从出场到挨枪子死翘翘都一直保持喜感的临时演员也激情洋溢处处表现身临其境,对其如此敬业的精神无不敬佩.星爷有句台词: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臭咸鱼有什么分别?此片如果没有梦想支撑,那和荒唐闹剧又有什么两样?!"我真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阿伦狄龙做演员之前也是跟我一样,曾经是个杀手" 杀手的结尾旁白似乎就在告诉我们,当咸鱼翻身之后的欣喜.
豆瓣太逊,居然不能贴剧照重申下,我的影评离了剧照就没法看了继续重申,豆瓣上大多都是读后感,几乎没有影评,而我的是……是什么呢?
由读者来判断吧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208759-1-1.html
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拍片境界!
杀手一家和丈母娘吃火锅那段,真是搞
一群熟悉的配角来演主角的电影。彭浩翔真的把他所有的搞笑和想象力都揉到这一部片子里了。最后,真的杀手去扮演杀手,被导演说演的不像。你见过真的杀手么?
8.3分。。。。怎么来的。。。看不懂 觉得low逼啊
快进看完的。。。 不懂这种风格。
这个电影的评价居然会有8.6啊 他妈开挂了是吧 我就给一个字 忒二
香港电影告诉了我在纽约都没学到的事,要补拍的嘛…我们为了生计奔跑,我们为了爱情奔跑,我们为了梦想奔跑,我们为了影像奔跑。
两层叙事空间,不知不觉就被他灌输了他的电影观。同一类型却能反复用。如此没什么故事的故事,被这样讲得完整而跌宕。主体内容很少,细节部分优点便一一凸显。在不认同的叙事行为里认同观念。危难临头时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人无语的同时喜剧性也全出来了。童话似的美满结尾。
黑色的太明显了点
彭浩翔第一部长片,已经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编导才华和影像风格。
竟然高达8.6分,不可思议。。。彭浩翔很多电影都举重若轻,而且永远有性和脏话这两个因素
的确好看但木有传说中的那么赞
虽然感觉是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 演员也基本都是2线 不过这是今年以来看过最有趣的香港电影 甚至在全球电影范围内最有意思的作品了
看出导演想表达什么了,肤浅,流于表面,恶俗
1.Bart和阿全加起来就是彭浩翔自己吧2.觉得是他最好看的一部,我超级喜欢的故事风格。3.葛民辉的表演很很很精彩,加分不少。4.彭浩翔还是掩饰不住自恋呢。
我想打6星。常驻硬盘,一年看几遍。这么妙的一部片,还有什么好评的呢?这么丑的演员,这么破的布景,这么小的制作,可还就是这么好看。上帝保佑肥彭永远拿不到大投资。
肥彭,你还是好好地做你专栏作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那么蠢,怎么来的8分啊
以为是个喜剧片,但是彭浩翔的片子看了几部,真是不爱啊,脏话+下流话太多了,看不下去。
阿全说:“我的偶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这是全片唯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