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李碧华小姐的文字功底其实一般,不过编剧出身的她是说故事的一把好手,她善于铺陈奇幻迷离的意境,营造幽暗诡异的气氛,我不太欣赏这种风格,总觉得她笔下的人物含混不清,有一种晦涩难明的暧昧。
可令我不得不叹赏的是,李小姐的作品一旦被改编成电影就仿佛脱胎换骨般大放异彩,例如《霸王别姬》、《古今大战秦俑情》、《青蛇》,无论哪一都堪称经典。
这个国庆节长假的最后一个夜晚,S城暴雨如注,我窝在房间里,看完了根据李小姐短篇小说集改编成的电影《迷离夜》和《奇幻夜》。
窗外风雨凄迷,幽暗的屏幕上鬼影幢幢,魑魅魍魉,张牙舞爪,看得我小心肝乱颤。
剧情演绎到高潮部分,老爸还很景的跑过来笃笃笃的敲门,以致于看完电影良久,我心脏还砰砰砰跳个不停。
两部电影共计六个小故事。
《赃物》讲述落魄潦倒的中年人关富强失业后怨天尤人,指责命运的不公:“没前途、没工作、没人、没物”。
在生活中四处碰壁后,仍然坚持最后的底线,不愿意申请宗援(相当于内地的低保)。
这时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穷极思变,陷入绝境的老关剑走偏锋,决定盗取他人骨灰,勒索赎金从而改善生活。
黑暗中的墓室鬼气森森,阴风阵阵。
灯光明灭不定,角落里传来长吁短叹的吟哦。
老关敲敲打打,精心挑选了两个骨灰盒,留下勒索纸条,满心期待失主的赎金。
没想到所谓孝子不但一口拒绝,还冷嘲热讽,失望的老关愤怒的将骨灰盒倒入抽水马桶,结果引发噩梦连连,无数孤魂野鬼拍打老关木屋简陋的房门,大声呼号:“收留我吧,收留我吧”。
老关冷汗淋漓的从噩梦中惊醒,意外的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死者朱永杰的堂兄,堂兄遭遇车祸,死的凄惨,他愿意帮助堂嫂支付赎金。
子夜,空无一人的小餐馆,老关东张西望之际,来人神秘出现,银货两讫,老关转身之际,发现来人已神秘失踪。
楼下供桌上有一张死者的照片和来人一模一样,只不过手里多了一个骨灰盒,恍惚之间,死者似乎透过照片在和老关轻轻招手。
回到家后,老关惊恐万状的发现,皮包里的赎金已变成一堆冥币。
老关心急慌忙找来火盆焚烧冥币,不慎引爆屋内的易燃物质,最后引发火灾,老关被活活烧死,成了一个真正的孤魂野鬼。
故事最后镜头切换,死者朱永杰的灵柩内突然响起了手机铃声,妻子打开骨灰盒,发现丈夫的手机上多了一张照片,上面的恻影正是老关。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关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罔顾他人的利益,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任达华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可惜演而优则导功力实在欠佳。
影片的视角不错,通过表现香港中下层市民面临的生活困窘:“盖楼的没楼住,切叉烧的连叉烧都吃不上”,反映人人需要一个归宿的基本需求,可惜作为新人,经验不足,影片中不必要的支线太多,比如反复出现的布偶娃娃、面色苍白的小女孩、不断吞咽粽子的贪吃鬼等等,有喧宾夺主之嫌,使得故事结构太过散落,反而削弱了主题。
《放手》除了个别镜头有些惊悚,不少段子不乏幽默搞笑。
风水师何可有阴阳眼,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鬼魅。
何可提倡用音乐替人驱邪避鬼,因为昂贵的租金被迫关张。
就在准备结业的最后一天,何可遇到了前来求助的张先生夫妇。
张太太声称两三天前开始感到背后有一股阴风如影形随,屋中总有一股又臭又烂的海水味。
何克把这对夫妇介绍给了同事王小姐。
等他再次转回办公室,意外的发现室内多了一个少女。
少女声称无意间路过此处,希望何可能帮她预测一下爱情。
何克闻到少女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海水味,搁置在桌面上的左手紧握成拳,最让何可感到不安的是,少女进屋后,罗盘的指针不停的跳动。
何克谨慎的询问少女的生辰八字以及男友的姓名,少女充满戒备,当何可示意少女打开左手观看手相时,少女一怒而去。
少女负气离开后,何克发现罗盘的指针立刻停止跳动,而少女坐过的椅子上则留下了大量的砂石。
何可把刚才的遭遇告诉了王小姐。
两人发现少女和前来求助的张先生夫妇有种微妙的联系。
王小姐根据少女身上的校服式样,查到了少女所在的学校,原来张先生是某学校的泳队教练,少女陈小婷则是他的学生。
三天前在海滩发现一具女尸,尸体被发现已怀有3个月的身孕,死者被证实就是陈小婷。
张太太在居室遭到陈小婷鬼魂的袭击,何可和王小姐赶去救援。
纠缠的过程中,打开了小婷的左手,发现了少女的秘密。
天真单纯的少女爱上了高大健壮的教练。
相爱的甜蜜时光,教练在少女左手掌心刻下了“love "的字样。
少女信以为真,珠胎暗结后,教练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悲愤的少女跳海自杀后冤魂不息,仍然紧紧攥着当初爱的誓言不愿意放手。
陈慧琳饰演的神婆十分喜感,“戴美瞳能看到鬼”的段子听起来好像一个冷笑话。
颜卓林饰演的女鬼清纯可爱,相比日本恐怖片中戾气十足的女鬼,最后的结局也显得温情脉脉,既然爱情已经变质腐烂,不如放手。
《惊蛰》由陈果导演,陈果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确实名不虚传。
曾看过他的另一部作品《饺子》,十分精彩。
《惊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无非是厉鬼复仇。
初看十分平淡,细细品味,演员不凡的功力,古老的风俗,外加导演的铺陈,使得整部戏韵味十足。
旧中国的农业社会,流传惊蛰祭白虎的风俗,祈求借助白虎的雄威,镇压蛇鼠虫蚁。
以免害虫为患。
“打小人”就是在这种风俗下,产生的带有诅咒作用的民间巫术仪式。
“小人”就是你不喜欢的人,有可能害你的人。
依照民间的说法蛰伏中的万物被春雷惊醒之日,各种污秽不堪之物也开始活动。
因此六日初日,乃传统中国宇宙观里的阴日,故也选在次日进行解除小人之日。
60岁的朱阿婆在湾仔鹅颈桥帮人“打小人”。
惊蛰日,朱阿婆的摊位前生意兴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最后摊位前来了一位面目阴森的少女,忙碌了一天的朱阿婆疲惫不堪,本想推拒,转头看到少女的一只赤足,心念一动,接下了这单生意。
少女要打的小人一共有四个:三男一女,她接过朱阿婆递过的鞋跟,一边抽打,一边啜泣。
朱阿婆在一旁偷眼观瞧,神情紧张,她见过这个少女。
一年前,朱阿婆收工回家,在小巷内看到少女被3个古惑仔挟持上了一部出租,少女拼命拍打车窗呼救,朱阿婆因为畏惧,不敢作声。
第二天,朱阿婆从报纸上看到少女曝尸荒野的新闻。
念及于此,朱阿婆从鞋架上抽出当初少女在挣扎中遗落的球鞋,递给少女,温和的说:“你穿回它吧,过奈何桥会比较安心”。
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作了改动,更加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朱阿婆当日的见死不救不仅是胆小破事,还因为她在车上发现了自己的儿子安仔。
第二天警察盘问真相时,朱阿婆隐瞒了实情。
一年后,少女前来复仇,也把朱阿婆列入了“小人”名单。
故事进入高潮,伴随着少女咬牙切齿的抽打,晃动的蜡烛一盏一盏熄灭,镜头切换,当初欺负少女的恶少一个个离奇死亡。
朱阿婆想起儿子安仔,惊恐万状,她冲出马路,一边奔跑,一边打电话给儿子示警。
安仔终于还是没有逃脱少女的诅咒,死于非命。
朱阿婆也被汽车撞倒,奄奄一息。
命悬一线的她不顾自己的安危,仍不忘向女鬼哀求:我是安仔的妈妈,你让我代替他死吧,安仔是我儿子,你千万不要让他死,你让他坐一辈子牢吧,别杀他了,求求你了。
少女高举的手停在半空,终于缓缓放下,母爱的伟大感动了女鬼,象征朱阿婆生命之火的蜡烛熄灭后又重新亮起,血债必须血偿,恩怨还是需要分明。
《枕妖》的故事中借用了古典名剧《枕中记》的外壳,又有几分《聊斋志异》的风格。
在一场歇斯底里的争吵后,男友浩康负气出走,音讯全无,静怡频频发送短信,全部都石沉大海,得不到半点回应。
失落不已的静怡夜夜辗转,饱受失眠的困扰。
在杂货店老板的推荐下,静怡买下一个据说有助于睡眠的中药保健枕。
神奇的枕头帮助静怡迅速进入梦乡,见到了多日不见的男友浩康。
梦醒后静怡有些恍惚,梦境中一切都是那么清晰:男友犀利的眼神、低沉的嗓音、指尖的温柔、以及缠绵欢爱时带来的痛楚和快感都仿佛身临其境般真实。
静怡渐渐想起浩康早就在那场争吵中被自己失手误杀,尸体被装进一个真空袋子,藏在衣柜里。
在警务人员面前,静怡镇定自若的接受盘问,装作若无其事,夜深人静时却无法逃避愧疚和自责。
当静怡再一次从梦中见到浩康,由最初的惊惧疑虑转为欢喜欣慰。
她越来越沉迷于梦境中和浩康的欢会,不愿意醒来。
在梦中和静怡缠绵的其实是一只枕妖,他利用的静怡的心理弱势,幻化成浩康的样子迷惑静怡。
不明真相的静怡沉迷在和枕妖的欢爱中不能自拔,日益憔悴,奄奄一息。
真正的浩康的魂魄无力阻止枕妖,又不忍见静怡死于非命,转而发短信给静怡的女友求救。
静怡最终是否获救故事并没有说明。
浩康的宽容让人感动,片尾打出的字幕十分耐人寻味:“永远躲在梦中,自欺欺人,就不用面对现实中的爱恨忧伤”。
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陷入僵局,然而平凡如我们,始终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逃避犹如饮鸠止渴,但至少能暂时忘却痛苦,偷来片刻的欢娱。
故事的最后,静怡抱着枕头,安详微笑,明知会有危险,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甘之如饴。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勇气,有能力做一个真正的勇士。
《迷藏》的故事情节在恐怖片中司空见惯,画面音效有模仿日韩恐怖片的痕迹。
为了给好友Ceci庆祝生日,当年的小学同窗一起返校庆祝,学校即将面临拆除,大门紧锁,当少男少女们准备翻墙进入时,大门竟然自动打开。
等到少男少女们鱼贯而入后,大门又在他们背后缓缓关闭。
学校曾发生过SARS,许多教员和学生都在那场可怕的疾病中死去,废弃的校舍空无一人,少男少女们流连其间,嬉戏打闹,面对校工陈伯:“天黑以后不要在此逗留”的警告置若罔闻。
暮色降临以后,他们甚至在学校里玩起了“天使捉鬼"的古老游戏,不知不觉间,曾在这所学校逝世的冤魂纷纷复苏,一起参与游戏,少男少女们受惊多度,相继死去。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一个镜头就是在少男少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原本挂在学校墙上壁画中的人物一个个从画面中走下,加入少男少女的游戏队列,等到少男少女们死去以后,他们又相继走入画面,重新组成了一幅壁画。
生活中有些禁忌必须遵守,一旦违反,就好象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后果不堪设想。
《黑伞》是一个带有几分魔幻色彩的恐怖故事。
画面之血腥暴力让我想起彭浩翔的《维多利亚壹号》。
渡轮上,身形佝偻的林伯戴着墨镜,喃喃自语:“这个世界有没有鬼?
你见过么?
整天以为死了就会变鬼,不会的。
鬼是没形态的,无处不在”,受到周围年轻人的嘲笑。
林伯摇头叹息,下了渡轮后,林伯手持黑伞,行走在泥泞的街道上,这天是七月十四,传说中的鬼节,家家户户在道路两边焚烧供品,祭拜亡灵。
香雾缭绕间,林伯看到有小鬼穿梭其间,偷吃供品,黑暗的楼道里,白色的鬼影一闪而没。
林伯是一只老鬼,修行百年,今夜是他留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晚。
他分别救下差点被车撞倒的阿婆,被高利贷追杀的赌徒、又苦口婆心的劝说抢劫的瘾君子,非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换来对方的破口大骂,恶语相向。
林伯摇头叹息:这个世界人鬼不分,好人难做。
林伯每做下一件好事,就在伞上刻下一道划痕,就在林伯还差一件好事就功德圆满时,遇到了站街的妓女莫绮雯。
莫绮雯故意撞到林伯,假装扭伤脚,要求林伯送她回家。
进屋后,莫绮雯开始色诱林伯,在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她召唤同伴对林伯拳打脚踢。
林伯终于崩溃,昏暗的小屋内形势逆转,光影摇晃间,室内血光弥漫,地上一片狼藉,铺满了内脏,半人半兽的林伯撕咬着莫绮雯的尸体,吞咽着她的内脏,呵呵作声。
故事颇有点感慨世态炎凉的味道。
人性的丑陋远比厉鬼更可怕,视他人的善意为理所当然,一旦遭到拒绝立刻反目成仇。
林伯的百年道行毁于一旦,莫绮雯原本打算接下最后一单生意就回家给父母上坟,最后落得惨死异乡的结局。
谁也没有获得善终,可悲可叹。
总体而论,六个故事中,《惊蛰》最出彩;《枕妖》的故事很别致;《放手》的剧情最完整;《迷藏》的画面音效最恐怖;《赃物》和《黑伞》相对次之。
欧美的恐怖片血腥暴力、日本的恐怖挑战人的心理底线。
香港的恐怖片结合前两者的特点,又融入了香港的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独树一帜,有六朝志怪的风格,惊悚诡异的故事情节中寓含着警世喻世的作用,所谓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其实和芸芸众生一样,都逃不开七情六欲的爱恨纠缠。
自己感觉,其实真正“打小人”的高手是那个中年女人。
片中开头,中年女人下车后,看见了一个光着右脚的女孩儿,应该不是巧合,或者她能与这个女孩儿沟通。
当她拿着一张“儿子”的结婚照去找“打小人”的老太婆时,撕掉了照片中“儿子”的头像,又说要把相片压在香炉底下。
老太婆说她是个高手。
试问谁会狠心去害自己的儿媳和儿子,而且还故意撕去“儿子”的头像。
由此看出,中年女人就是想让“儿子”死相那么惨的。
或许她知道害死女孩儿的人就是他,女孩儿可能是她的女儿。
片中提到,她的儿子和儿媳去旅行,而断头死的那个男人根本就在香港和朋友打牌。
片尾结束,中年女人诡异的一笑,突然让我明白了,中年女人一手策划了这场惨剧。
为自己惨死的女儿(猜测)报仇。
1,整體上好於《奇幻夜》太多,無論是整體的結構性以及氛圍的塑造,劇情完整度等等,就是對麵粉的過度使用讓人有些不知道說什麼好,一種臉上要是不塗三斤麵粉怎麼好意思出來當鬼的節奏。
2,初執導筒的任達華表現對我來說還是很驚艷的,我有看到其他評論說任達華導演的《贓物》支線太多以及過多的物品特寫讓人莫名其妙。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鏡頭和影片本身還是有一致性的。
而且《贓物》這部短片的野心或者是想表述的內涵還是在其他五個故事當中至少是中等偏上的。
2,《放手》的開篇真的讓人覺得會是一個不錯的恐怖故事,然而他走的竟然是溫情路線。
看完下來就記住兩點:梁家輝的演技真是太棒了以及那個小女鬼長得實在是太好看了。
3,《驚蟄》可能是六個故事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推薦。
就冲着这部片的诚意,我就觉得能打五星,已经很久没有一些好的鬼片出现了,不能说是多吓人,但故事真的挺好看的,可能这也跟我自己喜欢文艺风的作品有关,就好比《越南画的抽象少女》,我就很喜欢。
《赃物》这个故事描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相当接地气。
首先,他就想靠自己找两餐温饱,却接连受到现实的打击,生存压力跟对社会的怨气都非常大:压力导致失眠,跳骑马舞,自言自语,被炒遇上面包升价,种种穷途末路逼得他拿着尊严放弃原则去盗墓。
林雪的贪吃鬼吃到吐还要吃,应该就对男主的一种讽刺;而元秋直接出来说教还是觉得挺突兀的,她到底又是属于什么身份。
其次,相较于赃物这个主题,归宿就是一条线索,“活人要床位,死人要灵位,挨生挨死都是为了一个位”,开头的小女孩,一堆拍门鬼都是为了一个位置一个归宿。
朱永杰也不例外,除了从男主手中拿回骨灰瓮,更重要的还是跟他老婆通讯。
为什么他要拍下男主,可能男主没死的话,真的会收到他老婆给的钱,可见,世界也没那么绝望,关键是不要钻牛角尖走错路。
《放手》情节比较一般,香港鬼片中都不乏女学生偷吃禁果的题材,《饺子》去堕胎的女学生就是例子。
泳队教练色迷心窍欺骗女学生,让懵懂的她以为那就是爱,死也不想放手。
整个故事就靠梁家辉能看见鬼这个梗撑着,遗传给儿子的技能,他儿子的琴声是靠着幽灵而作,才能更让女鬼心生悲伤。
《惊蛰》的好评大多数源于邵音音的演的朱婆婆尖酸刻薄的市井小民形象吧。
朱婆婆的见死不救是该死,回头想想,要不是朱婆婆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本身有问题,又怎么会在当时就默许他的做法,显然对于儿子平时的小混混行为,早已经见怪不怪又无奈了。
所以看到女鬼,朱婆婆多少都开始认命了。
最终女鬼把仇都报了,但跟其他鬼片略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作者把关注点放在了女鬼报仇后的虚空感,就算他们都死了,她也不可能在世上生存了,她才是个少女。
当李碧华联手安乐公司推出鬼魅系列时,众恐怖片迷奔走相告,大呼老式经典鬼片又回来了。
怪谈啊,三段式结构啊,夹杂着各种民俗传统的都市传说啊,爱恨嗔痴恩怨情仇。
六位导演,六段风流。
六个故事,六种风格,要排个先后,说难也难。
《赃物》任达华小人物演的到位,导演处女作却太追求意识流,枝蔓太多,线索没有串起来,各种解释不清,好像一张张得过大的网,收不起来。
《放手》神棍神婆搭档联手卖萌,而且遇上的还是一个能讲道理的鬼。
不阴森,非常卡通化的都市传奇小故事。
感觉都能单独做成一个系列,就起名《何哥兰姐工作事件簿》神马的。
梁家辉老戏骨真心而恳切地对人说话时,常让我直接想起“真心人”。
至于Kelly,眼睛已经大得不能再大,还顺便黑了美瞳一把。
《惊蛰》最惊艳的片子。
各种细节,前面有铺垫,后面就有解释。
后面有镜头,倒回前面,就会发现前面原来此地还有伏笔。
诸多线头最后能阴差阳错都收拢。
就这点而言,《赃物》远远不及。
烟火气最浓厚,配乐也极好。
《枕妖》画面极其清晰唯美,韩片风。
故事倒是古典聊斋式的,并不新鲜,类似故事早年《阴阳路之红噹噹》就讲过。
有些细节没有解释和处理,但大体能自圆其说。
在《奇幻夜》里这节故事莫非主打“情欲”?
裸戏床戏如此多。
《迷藏》典型脑残扎堆鬼屋找死型故事。
恐怖桥段也有,多不新鲜。
实话实说,受过香港过去二十年恐怖片洗礼的,大概不会觉得这片有多吓人,实在是各种桥段用烂了。
而且no zuo no die的主角,真心让人烦。
《黑伞》线索散乱,最后的警示语也不知所云,跟故事主线没一毛钱关系好吧。
完全就是为了突出最后一个血腥大反转么?
最后妖性大发时,他也不是靠伞制服敌人的啊。
估计在《奇幻夜》里这节故事主打“血腥”。
我的感觉是《惊蛰》>《放手》>《枕妖》>《赃物》>《迷藏》>《黑伞》,《奇幻夜》整体比《迷离夜》低一档,影片本身也更三级。
再来细说我最爱的《惊蛰》。
作为三段式鬼片的压轴之作,果子陈的《惊蛰》火候功力比当初拍《饺子》时又进步了。
将香港的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光怪陆离的大都会里却保留着最传统的诸多习俗。
长镜头和群戏非常自然,仿若纪录片。
细节设置也极其到位,比如拾荒为主业,打小人为副业的朱婆婆,用的手机不过是七八年前的老款诺基亚1110——对比《赃物》中落魄的老关用的还是触屏智能机,是说明老关虽然穷,但也赶时髦么?
原著中有关惊蛰的介绍,这里转化为阔太拿到的鹅颈桥惊蛰宣传单。
由阔太车上默念有关惊蛰和打小人民俗的来源演化,搭配鬼妹妹果决的复仇,再好不过的旁白效果(虽然“魇胜”并不仅仅是“打小人”这么简单)。
在故事情节反转前,朱婆婆这个角色更是让人大爱,邵音音把一个精明市侩自私护犊子的小市民母亲演的活灵活现。
跟客户的讨价还价,打小人时的妙语连珠,跟临街卖报阿婆的对骂,(那阿婆看到朱婆婆儿子死在自家摊旁的门上,第一反应不是惊恐,而是咒骂母子两人都跟她过不去,当妈的常把米撒她身上,当儿子的平日不干正经事,如今死在这里让她以后怎么做生意,实在让人喷饭。
得给那阿婆演员也点一个赞) 发现女鬼本来面目时的惊恐,回忆起往事后的百感交集,惦记着儿子安危的焦急,倒在车下看到儿子尸身的绝望,挺有血有肉的一个角色吧。
但我给邵音音的表演点赞,不耽误我对朱婆婆这个角色说“该”啊。
有网友看完此片,觉得她“见死不救还隐瞒不报,本是罪有应得,但却原来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她的行为虽然不对,但是甘愿代替儿子而死的伟大母爱却令人不能不感动。
” 可惜,我半点没觉得感动。
当年看了部《全民目击》,总算见识到了一个当爹的是能爱女儿爱到什么程度。
这片某种角度上看,说的是一个当妈的能爱儿子爱到什么程度么?
让我们回到故事开始。
人声鼎沸的鹅颈桥下,朱婆婆的同行说她来晚了,再晚连位置都没了。
老太太怎么说的呢?
她喜滋滋地说来晚了,是因为儿子回来吃饭——就跟普天下任何一个盼着成年后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老人一样,殷殷慈母心。
打了一晚上小人,既累且乏,准备收摊时,却碰上一个坚持要她接买卖的姑娘。
朱婆婆本想拒绝,无意中发现女孩一只脚赤足时,却恍若雷击,立马答应。
那时观众大概也只会觉得这打小人的果然第六感雷达惊人,看到客户光了一只脚,就知道是鬼。
再后来闪回她读少女遭奸杀弃尸荒野的配图新闻,才知道这姑娘已死的消息全港皆知。
她理解姑娘含冤而死心有不甘,甚至递上她在目击姑娘遭劫持时捡到的球鞋,让她打小人。
那时我以为她见死不救知情不报,是怕得罪本地小混混,就像原著设定那样“她看见一个少女,被四个年轻的古惑仔截劫,并以刀威胁上了一辆车。
自己怕事,不敢做声”。
老太太虽然选择明哲保身没能救下姑娘,但至少心存怜悯和慈悲。
可随着姑娘打小人的节奏越来越快,老太太明显越来越不自在,神情凝重,听着街上喧嚣,救护车消防车一辆辆出动,呼啸而过,开始原地团团转。
看着点着的线香一根根熄灭,更是意识到什么,终于掏出手机给凶手之一示警,最后更是恨不能以身代之。
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艾玛,原来故事开始,朱婆婆所谓的回家吃饭的儿子,就是当初奸杀少女的凶手之一。
这时才能理解,为啥混混们行凶被朱婆婆撞见,不是大骂“老不死的滚开”“识相的一边去”这类恐吓之话,相反,司机微微把眼转开,不愿面对——这是做坏事却恰巧撞见母亲的不自在。
为什么朱婆婆在女孩打小人时,如此心神不宁——这是做了亏心事,就怕鬼上门的最好例证。
既然是母子,当初的朱婆婆还是一个必须明哲保身,只能“见死不救”的角色么?
难道还怕坏了儿子的好事,儿子报复她?
如果她拦下车,另两个小混混会不给哥们的老娘几分薄面么?
也许女孩的命运就能就此被改变。
可是没有如果。
她就那么走开了。
警察调查情况时,她选择隐瞒不报,当然是为了儿子不入狱。
“本是罪有应得,但却原来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凭什么“母亲为了保护儿子”就突然高大上了呢?
最见不得这种母爱论。
你家孩子的命是命,别人家孩子的命就不是命?
自家孩子做了恶事,当妈的某种程度助纣为虐了,也没见你做啥补救,人家一条命都送了,你儿子牢都不能坐?
最后惩罚上门了,才想起来求情,情愿代死,你早干嘛去了?
连求情时都半句没提“是我儿子对不起你”,一句话的道歉都没有。
相反,只是说“我是安仔的妈妈,你让我代替他死吧。
这个是我的儿子,你千万别让他死,让他坐一辈子牢。
求求你,别杀他了”——瞧瞧,遇上报仇的厉鬼了,就觉得不如让儿子坐牢了。
要没这鬼复仇呢,牢都不用坐。
问题是,要代死早死啊,怎么没见她在看到报纸报导女孩遇害案后,在圆滑地应付了警察问案后,羞愧地自杀,代替儿子以死谢罪?
等人家有本事复仇了才想到代死,人家没本事复仇时你在干嘛?
还不是欺软怕硬。
那“甘愿代替儿子而死的伟大母爱”,不过是看到女鬼不放过儿子要来报仇了,没办法了,才愿意一命换一命,代替儿子去死。
可笑的是,本来这位好妈妈就是人家要索命的三男一女中的女啊(这个包袱甩得真好,在车砸向朱婆婆前,怎么也没想到一女指的是朱婆婆,还以为另有一太妹帮凶呢)。
你一个本来就是要被索命的人,有什么资格代替另一个要被索命的人?
车都砸你头上了,你还当自己是无辜路人甲呢,想代死?
你有这资格吗?
真是划算好买卖。
电影1:36'18''-1:36'21''时给了朱婆婆一组仰拍的特写镜头,伴随着鬼妹妹狠狠地拿鞋底打小人,一旁的朱婆婆神情严肃,投给女孩一个意味深长的默默凝视,接着垂下眼帘,皱眉转头,再看时眼神甚至带有几分狠厉。
简直让人相信,如果不是少女已经死得不能再死,她甚至能让她再死一遍,不要骚扰她儿子。
想起多年前网上看到的一则简笔漫画,某人幼时杀了自己的妹妹,扔到了井里。
第二天去看尸体,尸体不见了。
5年后因为和朋友吵架,杀了他,然后把尸体扔进了井里。
第二天去看时,尸体又消失了。
10年后杀了一个很讨厌的同事,尸体又扔进了井里。
第二天去看尸体,又不见了。
20年后杀掉了年纪过大,不能自理的母亲,尸体还是扔进了那个井里。
第二天去看时,这次尸体没有消失。
第三天第四天,尸体也没有消失。
第九天第十天,尸体也没有消失。
最后一幅图写的是,“因为处理尸体的妈妈已经不在了”。
这是何等的母爱!
讽刺么?
哦,肯定是会有人感动于这伟大的母爱的。
多少网友大呼感动,母爱无价啊。
但炮灰掉的那些人就没有母亲疼,没有孩子爱么?
就你家儿子是儿子,你家母爱算母爱?
养儿不教,养虎终为患,你自己死了是咎由自取,可怜了别的受害人。
谢天谢地,鬼妹妹最后没有圣母,真的如伟大母亲所愿,让她一命换一命。
虽然这柔软心肠的好姑娘,最后放过了她一命。
但让她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在眼前,也许是比让她死更大的惩罚。
谁知道呢。
往后多少日日日夜夜,她是不是会悔不当初,一千遍一万遍地想,如果当初她拦了车,救下了女孩,如今儿子就不会惨死。
《惊蛰》片尾的警示语跟其他几则故事比,没有那么小清新,那么形而上,非常现实:“血债一定要血偿。
但报仇后,只剩一片虚空”——这话说得没错。
但再虚空,总不能怕了最后的虚空,前头的血债就不要血偿了。
凭什么白让恶人逍遥人间。
人间的法律主持不了正义时,亏得有这个魑魅魍魉的世界,让鬼魂来复仇。
外国的轮奸复仇片,喜欢设定女主虽饱受凌辱,但最后一定没死,满血复活,直接血腥复仇。
而亚洲的鬼片喜欢设定被强暴的女子一定也被杀害了,化为女鬼再来复仇。
甭管两者谁更假,谁更理想化,血债血偿都是必须的啊。
帮凶也是一样。
就跟那个孕妇骗少女上楼,供丈夫猥亵,再联手杀害少女的案子一样,孕妇简直跟那个丈夫一样该死。
回到鬼魅系列。
来看是听了人推荐,且把《奇幻夜》排在《迷离夜》之上。
所以我先看的《奇幻夜》,看完虽不能说大失所望,但也觉得有些盛名难副,尤其是最后的《黑伞》,鬼片不像鬼片,倒像纯恶心血浆片,那么多脏器特写,纯靠恶心打动人么?
再看《迷离夜》,心想还不如《奇幻夜》,估计更差。
任达华的处女作《赃物》,开始还有几分期待,结果情节乱七八糟,枝枝蔓蔓,太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看到《放手》出现梁家辉一阵惊喜,待陈慧琳出场,更是笑料频出,以为这就算是本片最佳段落了,相当于《鬼4虐》《鬼5虐》中班庄·比辛达拿刚拍的段子一样。
没想到最后还有陈果的《惊蛰》等着,尤其当这片对比李碧华原著,只好不坏时——二合一的陈太周太,儿媳二奶一起打,儿子丈夫分别被两个女人夺走了,自然比只被夺走一个的阔太更怨怼;横空出世的梁震婴自认“我帮香港消灾”,自然比买卖不顺的生意人更引人遐想;而女鬼要打的四男变成三男一女,打小人打到自家头上,还有比这更反讽的么?
和一班朋友去公寓过夜时一起看的。
当时看到编剧是李碧华,还在想是不是作家李碧华,因为没看过她的作品。
三个小短剧。
任达华的那个虽然很假不恐怖,但是想表达的对社会的控诉还是表达的很明显很有意思的。
第二个短剧,师生恋的那个,就显得比较tvb式狗血了。
最后一个堪称三者最佳,小惊险+小思考+小推理。
剪辑按这个顺序排列三部剧,也算合理啦。
如何讓《李碧華鬼魅系列:迷離夜》更迷離一些,再迷離一點,超迷離一倍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六個月的評述鏈接2013年的七八月份,《李碧華鬼魅系列》的迷離與奇幻夜相隔一個月不到,在香港地區上映。
這是兩部真有鬼的電影,在天下無鬼的大環境下,似乎顯得有些突出,或者不合時宜。
迷離夜的片長較長,演員陣容和拍攝預算似乎也更充足一些,當然電影,特別是恐怖片的品質,跟片子的投資很多時候並沒有直接關聯。
兩部鬼魅系列各有三個小故事,這種形式當然由來已久,不說陳可辛“領銜”的《三更》,就是李翰祥早年的鬼怪情色喜劇片,很多也是這樣的“結構”,就跟折子戲似的。
但我對於這種安排並不是很鐘意,畢竟電影是“時長”的藝術,人為的割裂,把只有主題對應,本質上沒什麼聯繫的仨故事,刻意的塞成一個鬼片“三明治”,本質是偷懶又“傳統”的做法,畢竟中國電影,包括港片,對於結構是向來不太上心的。
除非最後發現這三個,甚至是六個故事中,有驚人的聯繫,而且這種聯繫並不只是通過開始時沒交待的人物情感或血緣關係,以及意外事件。
李碧華之前的小說題材好象古裝居多,很多都有些奇幻元素在,至於鬼,當然就得想起《胭脂扣》來,只是那個故事的鬼味並不濃重,而且分為古今兩個時間段,後者都市裏的戲份並不多,而整個故事更側重於感情的堅守與抽離。
《迷離夜》以任達華先生自導自演,初“執”牛犢不怕“鬼”的《贓物》開篇,任生扮演的男主角人到中年,獨自生活,有點“神神道道”,看起來精神有點問題,打工無著落,總是被開除,但他似乎又非常有原則,就是不拿綜援救濟。
但很快,他又變成了一個沒什麼原則的人,受了報紙上相關新聞的啟發,去“綁架”骨灰壇,敲詐死者的至親,然後……在這個也挺重口味的故事裏,任生扮演角色的轉變,其實是有點讓人疑惑的,他雖然做事看起來並不麻利,腦子也不太好使,總是被人開除,但還是非常想找到工作,不想只靠綜援度日,但這樣一個人,因為報紙上一則負面新聞,便有樣學樣,負能量大爆棚,總是讓人有點不明所以,更何況,除非他對於放置骨灰壇的地方熟門熟路,近水樓臺,不然終究是隔行如隔山,再加上他面對林林總總的可“綁架”對象,對於到底敲詐哪個好,沒有事先考慮,都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讓這個鬼故事有點太過謀事在人,“壞”事在“鬼”。
而對於這個鬼故事,我的設想是這樣:一個曾經的富豪,因為外因內因不但生意失敗,而且身敗名裂,在曾經屬於自己的大樓天臺,跳樓身亡。
死後火葬,骨灰被和一般的骨灰“擠”到了一處,雖然據說這樣像“籠民”般一格一格的,價錢也非常貴,但和這位曾經的富豪的“心理預期”還是不相稱的。
雖然在陽間,這位老兄已經破產了,但他生前住慣了豪宅,突然在死後變成了“籠民”,非常不習慣,於是跟自己同“宿舍”的骨灰級舍友之間,是水火不容的,這複雜感情中有歧視,有憤懣,還有不甘……而任達華先生扮演的,不是這個死鬼前富豪,而是這個骨灰“宿舍”的管理員,他是個看起來很粗獷,實際上心思,感應細膩的男子,之前一直以骨灰“宿舍”,或者說膠囊鬼旅舍的祥和太平而自得,但沒想到因為死鬼前富豪的入駐,把這裏搞得雞飛狗跳,晚上一直有敲打和吵鬧的聲音,其TA舍友希望把前富豪趕出去,而前富豪希望自己可以一個人獨佔整個屋子……任生的角色沒辦法,於是聯繫前富豪的親友,說了這邊的矛盾情況,認為前富豪不適合跟別的骨灰住在一起,小廟容不下大佛,還是另擇容身之所吧!
但所謂的親友當然不想理這種事,更是覺得任生的角色腦子不正常。
任生沒辦法,把前富豪的骨灰壇拿出去扔了,但他總是能找到“回家”的路。
矛盾更是在激化,任生的太平日子看來一去不復返了,他越來越神經。
這時候,死鬼前富豪竟然給任生出了個解決之道,他生前知道富豪圈裏不少秘密,因為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還發過毒誓,絕不互相出賣,而死前他也因為自己已經身敗名裂,就算用這些秘密敲詐別人,也挽救不了自己。
但現在他都是鬼了,而且還“鬼”落平陽被犬欺,就無所謂名節不名節了,那種五雷轟頂不得好死的毒誓也就沒意義了。
他希望任生的角色幫他一把,也是幫自己,用他生前所知道的秘密,去敲詐一下那些富豪,錢兩人平分,而前富豪只希望能搬到大一點的地方去“住”。
任生考慮了一番,答應了,依死鬼前富豪的辦法行事,那些活著的富豪果然為了息事寧人,乖乖送錢。
但一次又一次,事情當然不會永遠順利,任生被對方發現了身份與住處,當然也知道了幕後還有死鬼前富豪在“打小報告”,雖然這一說法聽起來很難讓人相信,但富豪們是信了,因為那些秘密知道的人極少,一般情況下,任生這種底層的“垃圾”絕不可能知道。
接下來富豪們討論如何解決此事,有人認為不如斬草除根,但問題是,如果任生也變成了鬼,然後又把秘密告訴給哪個活人,這個敲詐富豪的遊戲,就會沒完沒了。
這時有個比較精通“法術”,又很重口味的富豪出了個點子,讓任生打開死鬼前富豪的骨灰壇,逼他把骨灰吃下去。
任生為了活命,抑制著噁心,真的把前富豪的骨灰全部吃了下去,一點粉末都不剩。
這時那個精通法術的富豪上來一陣施法,任生接著突然覺得腹中巨痛,像吃了觀音土一般,全身抽搐,然後便漸凍症式的,全身僵硬,進了醫院,病因不明,整個人就跟植物人一般。
而富豪們自願負擔任生的巨額藥療費用,讓沒有知覺的他住單獨病房,而且還成立一個基金,呼籲大眾對於這一特殊病症的重視與關心。
前富豪此時似乎已經了了心願,一個人住,房間寬敞,冬暖夏涼,視野開闊,滿屋子的高科技儀器,讓人安心放心舒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此時他全身僵硬,就如同整個人化為一捧碩大的骨灰壇。
而富豪們派手下全天候用探頭監視著任生,雖然可能性極小,但也要防止他意外醒過來,最好他永遠這樣不生不死,不人不鬼的“活著”,也算是“守護”著富豪圈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私家秘密。
第二個故事是由李志毅導演,名為《放手》,本質上還是個愛情故事,又因為游泳池,海水味等元素,跟水有不解之緣,同時更是把放手這一象徵性的辭彙,在電影中落到了實處。
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現代天師的角色,是由梁家輝與陳慧琳扮演,當然兩人很接“地氣”,沒那麼誇張,而是在鬧市樓裏開設堪輿等等業務的小店,裝潢得挺別致,亦中亦西,亦古亦今。
但問題是,這與其是李志毅導演的愛情趣味,還不如說是李碧華先生一貫的“放愛一條生路”的主題。
這本身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作為一個當代都市鬼故事,不管篇幅長短,這個《放手》,似乎都沒能與時俱進,如果把短片中的服化道換了,變成民國或者更古代的時間背景,似乎沒多少違和之處。
對此,我的設想是,這個故事裏與鬼有關的元素,不用那麼豐富,比如美瞳,火性的水晶,紅筆等等,而只要聚焦到一點,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一點,那就是CD。
CD在現在的片子裏,同樣是個關鍵道具,只是沒有那麼舍“它”其誰。
比如梁家輝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個想結束營業的“神棍”,而是一個音樂家,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時他準備出總結自己職業生涯最有代表性作品的CD精選集,好不容易錄好了音,但很快卻發現母帶出了問題。
於是重錄,但問題還是存在,就是那麼幾小節,不是演奏的問題,也不是錄製的問題,是CD母帶本身的問題。
那個錯誤的聲音不斷在變化,最後變成了女孩的尖叫。
其實是一個怨靈凝結在了CD中,而且會從一張CD盤“擴散”到另一張中去。
而這個女孩跟梁家輝的角色之間是有前史的,只是他“貴人多忘事”。
曾經有一個女孩極為崇拜梁家輝扮演的音樂家,甚至由崇拜產生了愛慕之情,但梁家輝的角色其實並沒有太在意,因為像這樣的粉絲實在太多,注意不過來。
而後來,這個女孩自己也找錄音棚錄了一張CD,都是自己創作,自己彈奏,出來後大家的評價都不錯。
但問題是,其中有一首曲子,跟梁家輝的角色剛出的一首曲子,有幾小節都是相同的。
梁家輝所在公司把女孩告上法庭,起訴她抄襲,但這只是一個巧合,女孩都是原創的,可能是因為兩人太過“心意相通”,於是都想到了一處。
女孩那時想跟梁解釋,但後者那時正是人生中最忙碌,而且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於是沒工夫理她。
她傷心過度,等於是人財兩空,敗訴,而且是被自己的超級偶像給告了……於是想不開,尋短見死了,但她的怨念囤積著,一直附著在CD中,之後更是被梁家輝所演角色要給自己錄回顧的精選集CD給啟動,於是想報復,至少先得把梁家輝的角色給弄聾了……但這一人一鬼,最後還是在音樂的“調解”下,達成了情感上的諒解,與音樂上的更共鳴。
至於陳果導演的《驚蟄》,打小人這一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分男女老幼,童叟無欺的傳統文化體育,甚至是競技類的活動,不難想像,如果你在打別人“小人”的同時,別人也在找別的婆婆打你這個“小人”,也就是說,此乃“雙”打小人的活動,不就是成了競技了嗎?
邵音音老師的表演,以及陳果導演的調教,確實讓一部“鬼”風俗的短片,有了一種紀錄片式的感覺,可能也是因為這事還發生在街頭,特別是橋底,就更有“生活韻味”,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撲面而來。
如果這第三部短片,全片都能以這樣一種紀錄的方式來完成,而且鬼氣十足的話,那倒也是一絕,但可惜的是,記錄只是一時,之後當女鬼上場後,不管是氛圍,對白,還是最後不同於原著的報復結局,都顯得虛構有餘,而記錄不足。
打小人,當然也就是詛咒的一種,只是感覺比較“正大光明”,或者說是直率豁達一點,而相對於那種把恨的人做成小玩偶,然後在胸口扎針那種而言。
打小人,可以看成是某種原始的心理治療,但也可能沉溺其中,而導致心理的愈發扭曲。
如同剛才所言,陳果導演讓《驚蟄》的前半段特別紀錄式的氛圍,好象只是在客觀的描述一種民俗。
那問題是,打小人,到底有沒有效果呢?
不單是指自己解氣,更是在那個小人身上,到底有沒有被“打”呢?
可能邵音音扮演的這位“職業打手”,效果特別出眾,被打的小人真的會惹上災禍,程度或大或小,於是她的名氣越來越大,當然麻煩也是,甚至連兩幫黑社會火拼之前,都會出高價找邵姐來打,而且是雙方都找,看哪方對於“打小人”的抗擊打能力更強一些……而這些事,有時候不是皮外傷這麼簡單,還會出人命,而且誰會想到,香港黑社會爭地盤的事情,不是靠誰的功夫好,西瓜刀更鋒利,而是得看邵音音打小人的結果。
接下來,香港警方,特別是反黑組,也找上門,邵姐煩不勝煩。
而且她用來打小人,累計打了無數個小人的那只鞋,還被偷了……雖然最後是被找回來了。
但她打小人這麼靈驗,靠的當然不是那只破鞋。
而是早年她曾經陰差陽錯的,救過一個小鬼。
而這個小鬼也很知恩圖報,瞭解到晚年的邵姐靠打小人賺錢非常辛苦,於是真的去懲罰那些被她打的小人,讓邵姐在橋底聲名鵲起,賺多點錢,貼補家用。
這當然是一個非典型,另類,暗黑的鬼怪報恩故事。
而當邵姐瞭解到真相,這一切都是當年那個被自己救的小鬼搞的鬼,她雖然靠打小人賺錢,但不想真的害人。
於是跟小鬼之間產生了矛盾,小鬼惱羞成怒,無法理解自己一片“好心”,被當成驢肝肺,於是反過來要報復邵姐,最後邵姐那只“打小人”打到吸收了日月精華,打到成了精的那只“破鞋”,把變成厲鬼的小鬼給打死了。
本來看開頭,就不難判斷,起初是想把《迷離夜》與《奇幻夜》一併寫完,但礙於篇幅,以及注意力集中的上限,今天行文至此為止,接下來在適當時候,會繼續把《奇幻夜》的仨故事,評述完畢,感謝閱讀與期待。
《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果然是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由陈果导演,邵音音主演,在看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习俗:打小人。
相传惊蛰之日,也叫白虎日,惊雷四起,万物逢春,蛇虫鼠蚁妖魔鬼怪都苏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当天靠着白虎神威震慑四方,打小人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惊蛰当日,会出现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湾仔鹅颈桥下聚集打小人。
这些打手来自香港个个角落,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口号,一边打一边念,比如:打你个小人嘴,让你有东西不能吃;打你个小人肚,让你肠穿又肚烂;打你个小人脚,让你有鞋不能穿……,这种咒语是自创的,也有代代相传的,总之能有多毒辣就多毒辣,能有多犀利就多犀利,反正每个打手都有一套自己的FreeStyle。
那么有人问,这打小人到底有没有用,非常难说,这种打小人的习俗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会演变成不同的方式,比如将讨厌的人的生辰八字,嵌入纸人用针的压胜之术;日本的用钉子钉在树上;也有人说是东南亚的蛊术。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解恨和宣泄,打过小人之后,看到讨厌的人受伤或者生病,都会联想到是打小人作祟,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
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邵音音演的角色叫朱婆婆,她平时捡捡破烂,在惊蛰这天,会去鹅颈桥下打小人,打一次50元,全套300,而且要花很大的力气,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一晚上只要你肯花力气,那么赚的钱比捡几个月的垃圾要赚的多,这一天朱婆婆来晚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孙子难得回来吃饭。
朱婆婆摆摊没多久,就来了一位富婆,富婆原本要打二奶,以及二奶的肚子,后来转念一想既然开打了,那就连她的媳妇一起打。
在她的眼里,儿子娶了这个女人,就目中无娘了,现在夫妻两人撂下孩子又出去旅游了,大小老婆都要打,富婆还贴心的把结婚照上儿子的那一半扯去,让朱婆婆看准了打。
打完之后照片不能烧,富婆要拿回去压在香炉底下,压满一年,再烧,真是又狠又阴毒,富婆走了之后,正好和一个女孩擦身而过,但是回头这个女孩就不见了。
富婆走后,朱婆婆撒了一些米去晦气,正好撒到了隔壁的老婆婆,还引来了警察,最后给了点钱息事宁人,邵音音把一个斤斤计较的市井老太太演的十分到位。
朱婆婆第二个客人是卢海鹏演的黑社会大哥大梁震婴,朱婆婆笑了他的名字(我理解的这个梗是和粤语林正英发音相同),他想打那些阻碍他上位的小人,他嫌弃朱婆婆力气太小了,自己打,越用力越好。
差不多夜已深,朱婆婆也准备收摊了,她发现有个女孩子坐在她的摊位前,她奉劝女孩早点回去,她已经很累了不再做生意了。
那个女孩也没有想要走的意思,朱婆婆一回头,发现这个女孩子披头散发,只穿了一只鞋,她心里一惊,赶紧坐下来,做完她的生意再走。
女孩子要打四个人,三男一女,不知名小人,而且要亲自打。
朱婆婆看着女孩打小人,回到箱子里,拿出一只染血的白布鞋,告诉女孩,穿上鞋,上奈何桥会舒服一些。
女孩接过鞋子,没有穿,而是狠狠的打起来了。
随着女孩每一次敲击小人,往事历历呈现在朱婆婆面前。
当天晚上,她亲眼看到这个女孩被三个男生劫持上了一辆轿车,也是亲自在车下捡到这只带血的鞋子,几天后报纸上赫然印着女子疑似被人奸杀,就是这个女孩子的脸。
朱婆婆不敢发声,只能静静的看着女孩子打小人,小人已经打烂了,当年劫持她的三个人,第一个在按摩院血溅当场。
第二个在天台打麻将,突然起身开始了他的表演,纵身一跃从天台下去了。
朱婆婆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心里十分恐慌,她赶紧打电话给她儿子。
她儿子,孙子还有媳妇一起坐电梯出大厦,但是电梯到达底楼后,媳妇和孙子动弹不得,儿子一人接听朱婆婆的电话走了出去,高架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高架碎片直接插入朱婆婆儿子的胸膛。
朱婆婆看到儿子的惨状,她后悔当初不该放任儿子犯下弥天大错,当天就是看到儿子参与了这场劫持,所以默不作声,现在追悔已经来不及了,女孩还在打小人,三男一女,现在就剩下个女的了,只见一辆车突然行驶到朱婆婆面前翻车,把她压在了车下,其实细想一下,助纣为虐的人更可怕。
朱婆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定死在眼前,但是无能为力,她只有不断的念叨着是自己不对,用自己的命去换儿子的命,女孩终于停下手中的鞋子,流泪不止,原本熄灭的蜡烛重新燃烧起来了,朱婆婆被人从车底拽了出来,她虽然大难不死,但是心如刀割!
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不由的重新去找了一下导演的作品,原来他就是《三更饺子》的导演,早期还拍过很多各种电影,戏路也十分宽广,这部电影和原著区别蛮大的,原著内朱婆婆和犯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因为害怕而没有举报,最后只能看着女孩惨死,她留了一只鞋,等女孩回来取,相比原著,无脑护犊的电影版朱婆婆更有冲击力。
其实在上一个故事,我就很希望陈小婷能干掉渣男老师,但是最终用释怀来结束。
这个故事的女鬼,我真是由衷的佩服,给个赞字,她报仇的干净利落,绝不伤及无辜,朱婆婆媳妇和孙子,被她定在了电梯里,真的是好鬼啊!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最后一个《惊蛰》比另外两个故事更为完整,而且情节铺垫自然,人物演绎的也很有张力,属于本场最佳。
感谢@unundead的回复,果然对粤语不懂,我瞎说了,谢谢哈梁震婴=梁振英上任香港特首所以才有所謂“為香港消災”的說法。
跟林正英八竿子打不著
刚刚开完,首先吐槽一下第一个小故事,虽然是任达华的导演处女作。
故事很无厘头的靠老套的镜头切换和声光效果来吓唬人,剧情真是无趣,最后男主也是莫名就神经了,自己烧死自己,看完这段本来在暗暗后悔票买亏了,多亏李志毅的第二段还算不错,镜头语言较朴实,人物也表现的比较有趣,但是为什么梁家辉那么看重那一张CD一定要找回来没看懂,难道那一堆不都是一样的版本?
另外颜卓灵长的很像汤唯有木有。
陈果那段也感觉一般般,可惜陈静的好身材了,窝在那里敲啊敲了大半部戏,居然还能分身去搞掉伤害自己的其他人。
总之只能算作部很普通的鬼片,没事打发一下时间还可以。
TMD恐怖片拍的太好了就不适合在电影院放了,会出人命的。
大半夜一个人看大屏幕,我的小心脏啊看恐怖片吓得喊出来,这好像还是第一次,不过,真挺过瘾的。
电影阵容很强大,梁家辉陈慧琳都干上了。
三个故事,其实一个比一个恐怖系数低,第一个最吓人,最后一个基本就没什么了。
感觉港式恐怖片拍好了比美式的吓人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