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讲几个点。
1.刘烨口口声声说要第一个打进敌师部,后来又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537高地。
那么请问,敌方是孤军深入暴露在你面前,还是两军对垒你按部就班冲锋,还是你兵出斜谷出奇制胜一击制敌?
敌师部被拿下的意义是什么?
你们打的是哪一场战役?
537高地和敌师部的关系是什么?
537高地的难度在哪里?
就稀里糊涂的打,稀里糊涂的爱,稀里糊涂的牺牲,稀里糊涂的胜利,稀里糊涂的在一起。
整部电影找不到一条主线。
2.我的战争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请问,除了一首雄赳赳气昂昂之外,除了几个美军之外,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是抗美援朝?
可以看出战争是发生在朝鲜半岛?
朝鲜战争的因素体现在哪里?
3.又想表达场面的壮观,又想表达人物的英雄主义,又想表达爱情,又想表达人性。
但是看到的只是对剧情弱智的理解。
关键时刻一定是慢动作,志愿军可以飞来飞去,英勇无比。
美军每次都是呆若木鸡坐以待毙。
和兄弟连差五十年,和太极旗飘扬差三十年。
4.九连遭受伏击苦战,人员基本没有减员。
拿石头把美军的路堵了,就直接冲下去了,美军就没有幸存的和你继续战斗?
王珞丹又能唱歌又能弹琴又能护理还能做手术,厉害了我的哥。
最后冒出一个刘烨又想表达什么呢?
除了最后王珞丹挺漂亮之外,不知道这个剧最后的一星来源于哪里。
以下内容可能有剧透。
没想到,我的豆瓣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在失望和遗憾中写下的。
这个观影体验真的并不愉快。
观影前其实我有些心理准备的,因为先期宣传的时候,了解到导演是个香港人时,我不禁心理一沉。
他能体味并拍出“朝鲜战争”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吗?
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他搞砸了。
朝鲜战争是近些年非常难得能搬上荧幕的电影题材,也是按道理来讲,能拍出好电影的题材。
刘烨、王珞丹、黄志忠也是适合饰演军人的演员,然而《我的战争》呈现的,辜负了这么好的题材,也对不起刘烨,王珞丹,黄志忠还算可以的表演。
这三人的表演,是这个电影难得的令人稍稍感到满意的地方。
中秋节,影厅里只有五个人,在我紧靠的左边,是一个父亲,在中秋节带着孩子来看战争电影。
人受到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父亲张嘴说道,咱走吧,孩子没有说话。
估计还在期待着什么。
过了有一分钟,孩子张嘴说到,咱走吧。
父亲于是就带着孩子走了。
这位父亲是个好父亲,他不想跟孩子解释,看,你的爷爷辈的志愿军老战士,就是这么倒下异国他乡的。
我在最后攻山头的枪炮声中有几秒已经合上了眼。
《我的战争》最大最大的硬伤恐怕在于,你们钢铁先锋九连的指导员在哪里????
反正我是没看到,真不知道是谁。
有谁知道请一定告诉我。
对于电影镜头我不懂,就不多说了,但里面那几个类似于射击游戏的第一人称镜头不仅没把我带入电影,反而让我有不适的感觉。
作为一个战争电影爱好者,我关注的是关于战争的细枝末节:既然讲朝战,朝鲜、韩国人哪里去了?
难道总局会因为朝鲜核实验把朝鲜人的镜头都剪了?
拍出一点两面三三制真的很难吗?
美国人用马克沁重机枪干什么?
美国人的巴祖卡安上二战德国的坦克杀手的防盾做咩?
九连撤出阵地之后讨论如何对付敌人坦克并费劲在山上安放炸药炸山石的时候,美国人的坦克恐怕早就从公路跑过去了吧?
九连哼哧哼哧地扛着日本人的九二式步兵炮真是让人心疼捉急,就不会搞个迫击炮?
我都懒得回想美军手里到底手里出没出现过加兰德步枪,都懒得去纠结水连珠到底出没出现过在志愿军手里,因为这和我回忆起除了主角外例如什么大迷糊、文艺兵甲乙丙丁之类的角色一样困难。
这部剪辑杂乱的电影,真的很难让人记住那几个如草芥般死去的人物。
我不禁感叹,我们先不要说和韩国的朝鲜战争片比了,你连十年前冯导的《集结号》那十几分钟涉及朝战的内容都比不了。
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集结号》竟然是这些年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商业战争片了。
影片后面,看到志愿军人海般冲向阵地时,我不禁有种难过的感觉,难过的不是他们在电影中的牺牲倒下,而是,当年志愿军牺牲倒下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样的进攻方式,放在2016年,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电影,如果还是以人海战术这样的方式呈现志愿军的进攻作战的话,是不应该被原谅的。
朝鲜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给王珞丹受伤的右手特写镜头就能反映的。
养父子情谊,爱情什么的掩饰不住这部电影的生硬费力。
这只能让人感到尴尬。
真是令人感到不安,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中国,竟然拍不出能够在电影院唤起观众情绪的朝鲜战争电影。
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什么时候能够像韩国电影《高地战》中,那个双手伤残的女孩问金中尉我的双手还不能不长出来时带给我的震撼,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从中国的荧幕上,震撼我的心灵。
这道伤疤,就如同女孩再也长不出来的双手一样,韩国人心里永远有着这道伤疤,他们敢去触碰,残酷的朝鲜战争应该是这样的,对谁都是这样的。
一场一扫百年耻辱的战争居然被现在有些国人所污蔑!
真是可悲!
居然不懂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居然连最浅显的政治意图和军事意图也看不出来!
只能用幼稚和无知来形容!
为什么要打,很简单:古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起因确实由于金日成想统一朝鲜半岛,对南韩的入侵,然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开始介入,其中还有想反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军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敌视,此时北朝鲜节节败退,金日成发电报请求中国出兵,在此期间美军飞机空袭我鸭绿江边的丹东人民。
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旦北朝鲜彻底覆灭,美国扶持的韩国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缓冲地带将当然无存,整个辽宁将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范围内,甚至离北京也很近!
这种后果就如头顶悬了一把剑,人家想什么时候刺你,就能刺你!
中国能让这样一把剑悬在头上吗?
所以,必须要打,坚决要打!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击美帝国主义援助朝鲜人民共和国保护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首先最近看了很多战争片,包括八佰、金刚川等等,还有《那年那兔那些事》也看完了。
表示部队有文工团没毛病,但不管是文工团还是医疗兵,为啥会有那么一大片出现在最前线?
有个别两三个女通讯兵之类的就够了吧,前面的一些细节略微神剧。
另外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问题,这个和金刚川里面的分3个视角的拍摄方法都一样没有起到很好的观影效果。
至于537中的人海战术应该是想显示出先辈敢打敢拼的精神,当然因为是537,所以,我理解这种战争烈度,但537的真实情况应该还要比这个更惨烈。
演技都没问题,只是剧情节奏把控方面有些出戏,爱情片的加入也没什么问题。
我对国产片都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除非特别烂),另外又是这种敏感类型。
说到这里,反对部分人一到国产片就提什么反战吹毛求疵,一到外国片就各种舔。
最后,虽然在这种类型的爱国抗战片中这样分析不太好,但如果让我选一个的话,我选金刚川。
立国之战,感谢先辈!
铭记。
最近看了“1950 他们正年轻”,在看“假如爱有天意”吴俊河参军的地方,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爱情片不算爱情片,战争片不算战争片,爱情战争都有点, 都又演的朦朦胧胧的。
以爱情片的标准,这部电影不及格,以战争片的标准这部也是槽点很多,我确出奇的喜欢这部电影。
志愿军战士那时也是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美人,也爱慕英雄,也渴望甜甜的爱情。
但是在哪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哪里知道一次战斗任务结束,是不是还活着,孙百川对 孟三夏 也只能 若隐若离 ,每次上战场就像交待遗书,孙北川其实也渴望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抱的美人归。
可惜,“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孙百川和孟三夏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孟三夏对孙百川是有好感的,可惜孙百川战死沙场,我不知道孟三夏最后一吻的时候是否已经爱上了孙百川,但这段朦朦胧胧,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爱情应该会让孟三夏永生难忘。
这部电影就像简介写的那样“ 这群平淡而不平凡的小人物,在残酷艰辛的战火岁月里,抒写着因爱交织的战地故事 ”也许这个电影不完美但让我感动。
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儿女情长是调料,家庭观念是底色。
新时代的主旋律,当然要讲究与时俱进。
既要有西方的浪漫,也不能少了传统文化的忠君报国孝道伦理。
影片的思想境界简直完美。
这剧本我也能写,无非是英雄儿女加烈火金钢加董存瑞加谷子地加李云龙加兵临城下加007。
刘恒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作家了,只能说贵圈真low!!!!!!
从技术上讲,战争场面主要靠低音炮加慢镜头,战术主要靠打了鸡血的人海,军人形象主要靠江湖气质,对白主要靠一口纯熟的京片子外加几句半生不熟的洋泾浜方言,颜值主要靠台湾小鲜肉,感人主要靠死人,窝只能说窝野屎坠惹!!!!!
这导演我也能当,无非是怎么作死怎么来嘛!!!!!!!
为神马还给两颗星?
志愿军军歌反复出现,也算是不辜负那么多亡灵!
朝鲜战争值得研究,不能忘记,它对今天中国的影响不小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还是怀念过去的战争片,烈火金钢之后,国产主旋律战争片的水平真是每况愈下!!!!!
这个电影吧,没法说 演员都是好演员,刘烨是吧王珞丹是吧黄志忠是吧杨佑宁是吧单拿出来放在合适的本子里都撑得起来,放在这部电影里,真是....... 电影的主题也不错,就是吧,本子和镜头实在一般 想说大了,劲儿不够,想说小了吧,那个台词又太空,几个小配角也一般 就主旋律可能真的不好拍吧 就真是很一般的电影 就这样吧,凑活着看还行
从坐下来,到离开电影院,除了开头到第一场战斗的前20分钟外,就是100分钟的噩梦…你说为啥前面还行?
那是因为还没开始进朝鲜境内开始打仗啊!
整部片子,看不出当时美军百倍我军弹药基数,对一个山头几万发炮弹倾泻的恐怖景象,只能看见镜头里我军神奇的从更高的山坡,往下冲的去占领537高地,你特么都更高了,还往下冲什么??
537高地不是山头是半山腰么??
也看不到我军连夜急行军侵袭百里的奇袭,只有一场场莫名其妙的遭遇战和文工团女兵把光荣弹甩出手榴弹雨效果的绝杀场面。
看不到无补给时志愿军战士的绝望,只有大家喜气洋洋抢馒头,知道多少次打的伤亡惨重的强袭战,只是为了能抢点美军补给让队伍不至于完全丧失战斗力?
战友的战斗友情也在这里变成戏剧感严重的老三篇。
然后战火下的爱情…为啥感觉整部戏爱情变成了主线了?
而且居然还有两对?
真的需要么?我军的反斜面战术呢,美军的磁性战术呢,我军的夜间突袭呢,山体坑道呢?
你特么就搞了一个“人海战术”,表现还是个错的…哪有像你这样扑山头这么高密度堆人的啊?你当共军老兵傻的么??人家大分散小集中,确定目标,小群多路,让人觉得到处是人好么。
捏着鼻子看下来,没有悲壮,没有感动,没有泪点,只有看抗日神剧时一样的脱线感,导演你到底是想对观众表达什么啊??
全片一点都感受不到当年这场战争,原本有多么残酷。
亲情,战友情,爱情,导演大概是想从这些点去呈现故事的吧,可是视角和方法都拧成了麻花,最后变成了个笑话。
大量莫明奇妙的运镜方法,什么倒放的爆炸,什么第一人称视角和枪口稳定器下的主角自拍,又不是让你炫技来的,况且炫的那么不合时宜。
当之无愧是部烂片,极度伤害了我的期待。
==========================================================================随便说点可以吐槽的:1、文工团妹子黑夜战斗后,统一的右脸擦伤妆,化妆师能不能走点心换点花样。
2、小神仙每次开口那港台腔的尴尬出戏。
3、前面说到的打537高地居然还有冲锋下山的镜头。
4、喜笑颜开吃大白馒头的场景当时不是没有,可出现在镜头里时,我真对在朝鲜现场上饿死的那些兄弟不值。
5、有必要在这种片子里面加上你侬我侬恋爱戏?
加点也可以,可特么也太多了成主线了快要。
6、冲537时机枪手负伤,连长和某人拖着他就往下撤,结果从方向上看居然是拉着人朝冲锋的方向拖?
什么鬼啊…7、诡异的坑道占领战,美军撤出坑道??
在外面裸打?
8、动员时,你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远不如换那句“祖国就在身后,我们无路可退!
”9、前面也说过…文工队女兵拿光荣弹丢出我军特技手榴弹雨也是醉了10、经常站开阔地顶着空袭,炮击,摆姿势扫射,这80年代的拍摄手法,改真实点不行么。
11、敌人和自己的相对战斗位置完全交代不清,经常让人搞不清为何前一秒两边人贴脸怼,后一秒就距离起码500米的扫流弹撞大运,前一秒战场上恨不得有10个连,后一秒就好像都死完了周围只有一两个人放对。
12、快结尾时,小神仙背着连长原地转圈打手枪??
你当组合金刚么。
配着悲壮的音乐…满头黑人问号…13、拿下537时,两人抬头望着的那个相隔起码两公里的高山又是什么情况。
14、537高地占领后,夜里清扫现场,有台坦克残骸在山头上?
当平射炮用的?
15、孟妹子你最后是穿军统的大衣和皮靴来接车么,我军当时真没这种常服。
16、还有大量的尴尬台词…实在不想回忆。
老黄,老邱,老罗,千千万万牺牲在那片土地的英雄们,你们在上甘岭,青松岭,松骨峰经历的那些,不应该被这种电影表现出来…说史实,说催泪,这真的连那年那兔那些事这动画片,都甩他几条街啊…
战争线索稀里糊涂,感情线索牵强矫情。
先说道具,道具的确进步了,但是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美军的潘兴怎么那么山寨啊,慢啊慢,抖啊抖,我都怕它散架了。
还有美军的重机枪韩战应该是M1919A4了吧,老是M1917A1的特写。
美国空军用B26俯冲轰炸吗?
A1攻击机呢?
M1步枪呢?
还有手榴弹为什么一直那么大威力,手榴弹和航空炸弹的威力一样。
再说说战争戏份。
一场突围战,一场攻坚战,如果不是剧情提示,我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
没有战役背景,没有战术描述,就是打砸抢烧一通。
烟花表演一场接一场。
还有美军是日军复制粘贴上去的吗?
我们是在打僵尸吗?
就是一通突突突~~~突围不知道怎么突围了,没看出围,也没看出突,比如文工团一通乱扔手榴弹就突围了,我都看傻了,这么近那美军干嘛呢,这也太简单了吧。
攻坚看出冲了,没看出攻,怎么就赢了,美国空军人海冲的时候没来,阵地混战的时候来了,就为了扔一颗炸弹,配合小神仙的反人体力学的腾空表演,我都看傻了,莫名其妙。
战斗我觉得气氛烘托铺垫,战术说明这些比战斗本身更有意义,更能表现战斗的特征和人物特点。
但是本片这些基本忽略了,所以才完成莫名其妙的开打,莫名其妙的结束。
如果不是剧情强调这是抗美援朝,我真的有点出戏。
战争中的人物,个个都是情种啊,感情线索太矫情了。
什么我不准你死,你给我回来,我的天啊,青春偶像剧啊。
还有我们的连长,刘烨影帝,演技不错,可惜了我们这个不死连长和作死连长的角色设定了。
我最怕的主角小强特征结果还是发生了。
主角至少两次反坦克火箭弹近在咫尺爆炸,拍拍灰,继续。
我的天啊,是不是震不挂也给您震晕了得歇会啊,咱们体现主角英勇,战斗残酷,咱们哪怕手雷炸松土里,我还能说服自己。
最让我无语的是我们的不死鸟为了剧情的设定,还是作死了。
攻坚战到最后,好么,英雄本色的镜头都出来了,又抬又举的,手枪转圈打,就差这一个人高度的射程(捡把枪啊,捡个火箭筒啊),还有刚打死这几个敌人,大部队就上来了,就赢了,就差这一会时间吗,就差这几个敌人要你死磕吗?
这段没看出英勇,看的只有鲁莽,只是觉得这种牺牲设定一下子价值就缩水了太多,更觉得根本没必要为了牺牲而牺牲。
真的太不合逻辑了。
战争的视角。
现在这种纯粹描述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已经过时了。
我要想看单纯看场面,那我还不如自己玩游戏呢。
不是耀武扬威的一通打,我们英勇,我们赢了。
战争本身就没有赢家,都是悲剧,都是痛苦。
切勿把战争写的感觉武侠小说一样酣畅淋漓。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的反思更是重点。
本片还停留在战争唯胜轮的套路里,对于战争内核的剖析还是欠缺一点。
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从这点上来看,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然而遗憾的是,全片也仅此而已了,并且,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
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其中前两场遭遇战,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
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
好,那我就打给你看。
”因此,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
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什么?
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
不好意思,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当然,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
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然后就没了。
《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
并且,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就连一票主演,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以至于看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
哦,当然,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到了影片快结束时,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但显然,“我”这个字,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
我眼中的《我的战争》,只有“战争”,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
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强行炫技,强行凑戏,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但我还是真心觉得,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应该说是对小孩会起到很好教育的一部战争片,个人觉得导演是很走心的。
好片不怕喷
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痛恨xx到任何沾边的事都要喷的地步了,米国主旋律为毛隔岸洗脑功力能这么强劲呢,什么年代了还当米国是救世主?为理想和祖国安宁而付出生命的战士真是枉死了!很喜欢彭氏的电影,之前看报道说导演对接到“安排”不能正面拍“敌人”表示愤慨,加上刘烨渣演技没去看,现在有点遗憾。
正宗主旋律,还挺煽情。
最近见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团糟。然而,更糟糕的,是那些否定抗美援朝的装逼差评。矫正自己的历史认知,并不代表凡是历史教科书说的都要反对,凡是公知、外国人说的都去赞成。装逼也是需要智商的,盲目叛逆只会走向虚无。
有多少人是为了黑而黑呢,说实话这部剧简直是抗战剧类的良心剧了,没有主角光环,每一场战争都那么真实,完全不是五毛钱特效的感觉,都是真真实实的飞扬的血和土。最后说一句,也许历史有错误的选择,但那些曾经为此献出生命的人,他们依然是令人值得尊重的烈士。
这部主旋律电影特效是亮点
北川,三夏,洛东 看见这三流编剧的起名老子就已经吐了
从第一个镜头味儿就全错 编导好歹学学马列基本原理学学党史学学战争基本理论 开战初期入朝都是保密的哪这么大张旗鼓 没有制空权还净大白天开打 看到敌坦克车队也不占据制高点也不布置战略战术 也不切断分割 就随随便便开枪然后给我冲 全靠狂轰滥炸的又长又臭的战争场面塞满时长 战前动员和最后冲锋全是屁话“还有没有种”?!把政委当空气吗 这是一支为无产阶级同志而来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文明之师信仰之师 想展现人性的东西就只会把战士弄成不守规矩的流氓兵痞样这就是你们理解的活生生的个人吗
主旋律红色电影...中规中矩....表达的有点不明确啊 远不如集结号有内涵.
还是得多学历史,我是说真正的历史
这部“我的战争”绝壁能成为骄傲,不管是哪个方面都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在电影院看这种片子真的是内心受到撞击太大了,尤其是看到孙北川牺牲的时候,好想哭。
6/10.毁于言情。没讲将军们怎么指挥战役,只讲了基层指战员怎么战斗,从这一点上看还是很不错的。但抗美援朝中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本片中都化作分不清第几次战役的乱打,也不讲什么战术,都什么场合了还在谈情说爱?不过,用山石砸坦克的桥段倒是有的,写在我正在看的王树增著的《朝鲜战争》(修订版)里了
可以看出是用心制作的,不是圈钱作品。但是毕竟不是纪录片,除了战争画面还是要看他的其他因素,首先剧情没有什么新意,人物刻画也不明显,演员口音有一个台湾的?,除了刘大头飚方言比较符合形象之外,其他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太违和了,还有文艺兵还上去打仗?打仗带那么多女兵?这都是漏洞。还有那感情
不是很喜欢战争片,看的眼花缭乱。。。和平来之不易,结尾很感动。这片子是不是有人在刷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也不至于一片一星啊?
其实还能看,不就是保皇党特色吗
爆破戏好吓人啊,隔着电脑屏幕都感觉到炽烈了,不知道现场是个什么情况,看刘烨的采访说拍摄过程受了很多伤,真的是捏一把汗啊。
喊着“亲嘴”光荣的战士也是没谁了,对比《英雄儿女》和《团圆》讲述的阶级情谊,主打爱情牌的《我的战争》只能说是格局小了。
还挺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