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
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
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
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
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
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完全又理由生气!
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
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本片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
剧情发展到菲洛梅娜来到皮特家时,才看到的回顾安东尼一生的幻灯片,其实已经被分散成若干片段,细致地穿插在了整个影片之中。
稍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来到修道院,男孩和女孩已经下飞机来到美国。
两人来到美国发现安东尼已经死了,正准备离开伤心地,幻灯片却呈现了安东尼和玛丽在美国家里玩耍的场景。
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找到玛丽,玛丽无法回想起安东尼提及爱尔兰的任何只言片语,幻灯片里的安东尼已经和皮特耳鬢斯磨。
当马丁在与皮特联络时吃了闭门羹,曾经的安东尼却已经步履蹒跚和皮特踏上飞机前往那个他的生命开始的修道院。
等菲洛梅娜终于敲开皮特的大门寻得安东尼生命的归宿来到那个故事开始的修道院,安东尼却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虽然时间已过去8年之久,但安东尼在那个墓园里静静地躺着,仿佛一直都在等待他母亲的到来。
本片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翻版,只不过这里是『亲欲寻而子不待』的故事。
影片使用这些幻灯片意图模糊时间的界线,仿佛安东尼也活在同一时间点,和母亲一次次擦肩而过。
导演不愿让观众很早知道这些幻灯片实质是一个追思,却把这些片段装扮成了一个愿景,让观众也和菲洛梅娜一起盲目地想象,仿佛是一同和菲洛梅娜体验了50年来每一个痛苦的夜晚,想象着自己能亲眼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幸福成长,想象着在故事的高潮能和儿子不期而遇。
但导演是残忍而天才的,在美国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菲洛梅娜的所有愿景都破灭了。
残酷的现实使得大西洋的距离甚至也不再如此遥远,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个让一切可能都变成不可能的阴阳相隔。
一个母亲将儿子放手了之后,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像菲洛梅娜讲的那些故事一样出人意料,这个距离竟变成了永恒。
那些幻灯片总是早一步呈现菲洛梅娜和马丁将要发现的东西,菲洛梅娜这个走失儿子的母亲,追啊追啊,但最终安东尼还是走得太快,去了一个她母亲再也追不到的地方。
导演使用的结构如此贴合影片的叙事意图,以至于这个体例已经在触及观者的内心,这实在是太精彩。
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圆,菲洛梅娜的整个救赎之旅就是一个回放,这从一开始便有导演的暗示。
记得菲洛梅娜出发美国前在机场给马丁讲故事的那个略显冗长的片段,他们那时搭了一个机场便车,穿梭在人群之中,菲洛梅娜详细地给马丁讲了一个发展意外的小说故事,他们在车上正好是倒着坐的。
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想到倒带,暗示之后的整个旅程只是一个回放,最终他们会循着安东尼的轨迹又回到英国的修道院。
甚至他们的旅程和便车上的那个故事一样发展意外。
更诡异的是,讲完故事菲洛梅娜想把书借给马丁,马丁说他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而现实情况里,马丁也确实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安东尼,甚至和安东尼有过一面之缘。
我不太记得菲洛梅娜讲的故事了,观看的时候我也和马丁一样,早就在某个时候丢失了菲洛梅娜的叙述,完全和马丁一样坐立不安,大脑放空。
现在想想,一前一尾两个小故事也许和剧情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但只有出了碟再注意看看了。
说完影片结构,还是想谈谈影片的一些深层面思考。
我认为这个片子的主要文本深度,来源于对宗教信仰的讨论。
我甚至毫不怀疑这是导演的叙事动机。
叙事意图是一个终点,前文主要就是分析叙事意图,叙事动机是一个原点,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埋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本片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否有神灵存在』或者说『信仰有什么用』。
我的影评写于《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之后,我觉得这篇影评和我有几乎一致的着眼点和基本认识,所以我也不再过多做陈列,就说说我和这篇影评在除去基本认识以外的分歧点。
正如揚所说,导演并没有对信仰做批判。
影片只是把有神论和无神论做了对比,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更多的是菲洛梅娜代表的性善论和马丁代表的性恶论的对比。
马丁这样的无神论者,无论马丁怎么辩解,哪怕他说自己有信仰,信仰的是真相,但也被菲洛梅娜的台词所取消,因为那根本不是在信仰什么,那只是一种窥私癖。
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马丁就是影片塑造出来的一个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
与其说自己是信仰着真相,暴露人性的丑恶来伸张正义,其实自己也在变成一个吞噬丑恶的人。
媒体人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要兜捕素材的缘故,媒体人是天生相信人性恶,所谓的职业嗅觉(就像剧中GOT里猫姨扮演者的角色一样),无非是一种丑恶能如何放大的算计。
马丁自以为把正义握在手里,于是才有片尾和老修女的那一番口舌制裁。
马丁一开始不屑于做『人情味记事』(Human interest story),或多或少是因为人情味记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讲编排、具有煽动性的题材,马丁这种志向严肃新闻文学的人,是绝对知晓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
但影片越往后,就越展现出马丁实际上和那些媒体人没有区别。
因为马丁质疑宗教的出发点就在于:上帝慈悲为怀,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种质疑其实是对人性的质疑,实际上换种话说就是:不存在性本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是一种极端主义,但这种逻辑很有市场。
放到新闻业界上说,就是这个社会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各种悲惨故事中得到快慰,悲惨越被放大,人越有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人情味记事』总是很流行(《知音》《故事会》),但总上不了台面(详见凤姐与《知音》《故事会》的那些事儿)。
马丁和尼采所说的一样,在吞噬恶的同时也被恶所吞噬,最后就坠入了虚无,以至于愤怒和偏执消耗了精神,菲洛梅娜一眼看穿了他,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
而修道院出身的菲洛梅娜,虽然被修道院奴役和束缚,但菲洛梅娜却并不反叛,也不试图说服他人,她是真心相信她所相信的,并且抱着人性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和事。
所以她把许多陌生人当做『百里挑一』,即使马丁讥讽她说『你煞有介事地讲概率,你算数体育老师教的吧?
』(台词有巨大改动)菲洛梅娜真心相信人性本善,以至于她为修道院的『魔鬼』辩护,以至于忠实地相信修道院把孩子卖给美国人是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马丁对这些幻想都嗤之以鼻,带来了他自己或许是更接近真相的解读。
但菲洛梅娜的意思更振聋发聩: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
这就是影片讨论人性善恶这个分歧最后抵达的地方。
对于菲洛梅娜的信仰有没有动摇这一点,又是影片另一个暗线。
我看完片子想了很久,觉得与其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动摇过,不如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质的改变。
信仰所编织的谎言让菲洛梅娜陷入对性的无限自责,但自然的本能告诉她这没有错(甚至那一场告白戏都是以一片美野为背景)。
欲望不该是一种罪恶,欲望有其自然性的美感。
菲洛梅娜把这个包袱放下之后,那个因为自己犯了罪过所以孩子理应被剥夺、理应被母子分离之痛所折磨的等式便不再成立。
菲洛梅娜在马丁潜意识的操控之下对信仰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想去告解室进行自白,得到上帝的宽恕。
但在告解室菲洛梅娜明白了,50年的痛苦折磨并不能将她救赎,上帝也无法扭转时空让她得到救赎,救赎更不可能来自于告解室,救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对救赎的期待都是自欺欺人。
因为哪怕终于找到了儿子,获得了儿子的原谅也无法扭转当时她少不更事的错误,更无法弥补50年来儿子没有获得的无法替代的母爱。
菲洛梅娜从教堂走出来没有再用圣水洗濯双手,是她的一种认命。
她知道无论如何上帝无法给她一个救赎,50年来日日夜夜的折磨是她的命,这种折麽注定伴随她的终生。
倒是造化弄人,菲洛梅娜确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失去儿子将是她一生的十字架,她必须背负。
所以说她实际上并没有抛弃信仰(我觉得这里其实还是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导演可能是天主教黑),只是她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她更加投入地相信人性的善良,怀着一种对被自然所接纳的感激,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说到底儿子也有过他的成功和幸福,也思念着亲生母亲,这一点至少让菲洛梅娜得到了些许宽慰,因为最后儿子至少回到了她的身边。
(其实如果是过度诠释起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几百年前宗教改革激起的一朵涟漪。
天主教在本片的形象是讲究精神控制的,教会用罪的概念束缚住人的本能和自由,教会为罪做诠释并且主张自己是消解罪的唯一途径,从而利用人对神罚的敬畏将善良的人奴役,自己却从中牟利(卖孩子)。
这都一如中世纪荒唐的赎罪卷,我相信影片对此是有所影射的。
所以就本片的题材来说,实际上是很具争议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并没有开展很强势的商业宣传。
主题上来看(不免又可能过度诠释),菲洛梅娜在最终不仅原谅了教会,而且和信仰获得了和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从而在儿子墓前得到某种宽慰。
这种人性的解放再加上对告解的怀疑,出教堂没沾圣水这些仪式上的拒绝,都依稀让人看到改宗换教的意思。
加上故事上从爱尔兰到美国从美国到爱尔兰的安排,这场『西游记』的宗教性释义是一个回归原点回归人性(回归圣经),从新教国家『取经』皈依新教获得纯粹化信仰的故事。
多的就不说了,毕竟是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导演和编剧或许是有自己的着眼点,或许他们也对这个故事有着过度诠释。
新旧教的话题总是很敏感,我加上这一段只是将影评完整起来,多余的东西都留给诸位的眼睛细看吧。
)这部片子有着强大的卡司。
丹奇和库根都是拥有深厚积累的演员,在影片中的许多片段都发挥了十足的功力,让人无比触动。
库根也是本片的主要编剧,在影片中却甘当绿叶,用一个心理发展更加静态的角色去衬托丹奇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数个片段都把一个多年来愤世嫉俗而不失幽默感的记者表现得非常到位。
丹奇的表演是如此的真实,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最让人感动的表演有几段。
一段是菲洛梅娜在饭桌上被说服去美国,菲洛梅娜说她50年来每天都在思念着安东尼,一颦一簇表现出那种不与外人道的痛苦,那种无法释怀的自责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另一段是马丁终于想起曾经和安东尼的一面之缘,菲洛梅娜就从马丁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只言片语中仿佛看到了儿子站在自己面前,丹奇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眼神,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欣喜和对儿子存在痕迹的执着实在让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禁鼻酸。
当然父母和孩子不是所有都是完美而幸福的,但有些疏离会像片子中一样变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现实中一定也很多。
影院内大多是老年观众,影片结束有几个老人结着伴呆呆地坐着,影院门口也有许多老人静静地讨论。
我觉得这部片子或许有点经历、做过父母的人理解会更深,共鸣也会更多。
感谢剧组为大银幕所做的一切。
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英國小品《千里伴我尋》(Philomena)是一部滲透著回憶、歷史、親情與溫情的電影。
這部作品的妙處出於在處理罪與罰、過去與現在、正義與邪惡身上。
看這部電影不是要質疑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尋親塑造過去一段無知且不光彩的歷史。
《千里伴我尋》的精彩之處在於在劇情的推動與觀感上,也沒有呈現一種輸打嬴要,爭取公義的手法。
而是用上了軟性、人性化的角度帶出寬恕、帶出信仰上的愛,同時也帶出了陌生人之間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
真人真事的電影並不容易拍攝,一不小心就會寫得煽情、定位不正確就會站錯邊。
比較妥善的方法是帶出問題,把接下來一系列誰是誰非、道德判決的問題帶到觀眾身上。
過去曾經有不少「尋親」、「尋秘密」的類型片,加拿大的《母親的告白》(Incendies)就是一部從子女的角度出發,找尋母親的身份,做到追本溯源,奈何電影帶有黑色的色彩,相當的壓抑,看完電影後也承載了包袱。
相對《千里伴我找尋》來說雖不至於陽光,但在面對過去與現在時,主人公都能夠有一顆從容的心,當真相揭開之時讓人感到溫暖與欣慰。
當五十年前,女權主義未完全興起時,有些地方埋藏著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而這件描寫的事情通過BBC記者的Martin的手裡記錄下來,然後就有了這部改編而成的電影。
女主人公Philomena曾經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著一個「錯誤」與陌生男子發生一夜情而誕下嬰兒。
在當時的社會對墮胎存有禁忌,且女主角一家是信天主教的。
在現代教義來說,有一些規條是很荒謬的、包括是不准用避孕套,不准婚前性行為。
在當時Philomena只好遵循家裡的訓示,走進修道院「贖罪」。
結果,修道院的經營背後收藏著驚天的交易,自此與兒子相隔多年。
事情過去了五十年,尋人有如大海撈針,但仍一試。
誰知道真相竟然在起點,走過半個地球,方才發現最愛的在身旁。
通過電影的對立與矛盾,呈現了宗教世界那種唯我獨尊的一面。
雖然電影不志在批評任何宗教,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背離教義,講一套做一套。
第二是,記者的道德問題,傳媒在報導上會否有越界、影響到當事人的行為。
當記者的為了追尋新聞真相,會否違背初衷,反成為了傷害者。
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但不同崗位的人最終只要透過關心與愛也會成為朋友。
一切的問題,彷彿也不重要。
從多方面去看《千里伴我尋》會發現到一些普世的問題,比如說是同性戀、愛滋病與政治,還有的少不了是媒體與信仰,各種議題共冶一爐。
雖沒有特別的特究,但大致把當代世界裡被邊緣化的事物呈現出來,有一種反傳統、反常規的感覺。
當下覺悟,得知一直尋找的兒子原來是同性戀者,那一刻女主人公的反應異常平靜,在觸碰想像與現實的空間裡看到人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即使天主教裡不容許女性發生不道德的性行為,但女主角卻視這次性興奮為人生的驕傲。
與所謂的道德價值完全是相反,在處理宗教信仰上女主角比起修女們更為厚道,更懂信仰的意義,起碼她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待人接物方面較為親和。
相對電影裡的修女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是自私、偏激,與女主角的仁慈相比實在無法比。
至於記者的角色,在電影裡就是事件的第三者,用局外人的目光試圖了解這件事,他的角色反映了觀眾的觀感,面對此等荒謬的事情,採取不原諒的態度,有種替感到氣憤的觀眾出氣的意思。
電影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沒有每個解釋,相反是它將這些帶到觀眾身上。
把問題加以的融合,就像是一個球一樣的把問題包裹著。
不代表不關心,只是世上有很多東西解決不了,再加上不能夠在短時間改變他人的價值觀。
電影可以做的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旨意灌輸大愛的價值,而是要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達至和而不同的環境。
《千里伴我尋》最大的意義是在於坦誠面對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本著自己的信念做人就是了。
那管它什麼罪與不罪,那根本是人訂出來的。
聖經裡記載「不可論斷人」,其實很多時候都不過是當局者迷的把戲。
文/Dorothy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
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
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
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
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
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
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
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
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
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
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
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
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
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
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
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
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这题目绝对不是为了骗粉,一会儿我就会扣题的……就说一点,中途菲洛梅娜对信仰是有过放弃的,最起码也是有过动摇,就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忏悔室外哭了一声那次,从教堂出来时也没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来却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谅你”理论及她儿子墓前的小耶稣回归宗教了,让我觉得有点突兀,不知道这确实是菲洛梅娜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实我倒能理解这种突兀的转折,就像我工作这么多年,单位一直在给上社保,然后辞职了,明知道这东西根本信不过,但还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样,我们总会干一些自虐的事,只为了看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还不给我点奖励?
也可以说是对彩蛋的期待,让我扣一下题吧……比如那个终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辈子不破功不就是觉得最后能上天堂吗?
菲洛梅娜大概也觉得上帝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这么久,自己都没放弃他,现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还跟他混吧,说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终奖呢?
这也是我们互相厌恶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写出来没人要的稿子还是要把它写完……等等等等人类神秘sm事件的终极奥义。
人生有始有终,所以即便你是个标榜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废柴,其实你也在为“终身半途而废”这个伟大征程能够有始有终而努力着。
不管如何,我还是决定从这个月开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让我上天堂。
影片最后,菲洛米娜对老修女说的“我原谅了你”当然是整个影片的“戏眼”,影片固然有着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乃至批判(马丁就代表了这个立场),但整体叙事依然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里面,无论原谅与否,菲洛米娜长达50年的煎熬、苦难和最后的宽恕,都是一个基督教语境下的对自我和信仰的认知故事。
信仰是永恒的,但只有在自身体认的前提下,信仰才是我们最终的救赎。
菲洛米娜在信仰中首先原谅了自己,因此她不再需要“告解”;然后她才原谅了老修女,因为这个时候,仇恨已经不重要,宽恕却能让内心获得更大的平静安宁。
这正是信仰至重的关键核心。
而朱迪丹奇,这个老戏骨,表现地实在太经典了。
她极富层次的表演,细致入微地向观众完整展示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自我救赎的整个过程。
整部影片,镜头没有特写到菲洛米娜流泪(她得知儿子死讯是一个人躲在宾馆阳台的阴影里哭),影片进行到菲洛米娜看录像片得知真相时,我们看见的菲洛米娜,更多地是终于见到儿子的慈母的疼爱、欣喜、心酸,甚至宽慰,依然没有眼泪。
而最后,在安东尼的墓碑前,镜头给了菲洛米娜左眼旁淌下的一行老泪,而这正是——她对老修女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我原谅你了”之后。
因此最后要大赞一下编剧。
这个故事的叙事太经典。
从爱尔兰-美国-爱尔兰的寻子大循环到菲洛米娜首尾两次向马丁介绍手上的小说内容,构成了完整地周而复始的圆环(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与菲洛米娜自我救赎的过程构成同构,也是西方宗教哲学的典型思考样式)。
而录像片段的插入乃至最后成为影片转折的关键点,则在编剧结构上起着千里伏线、把控节奏的巧妙作用。
而以上这些,完全是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就还有一个必须努力适应原型的掣肘与恰当诠释故事内核的问题。
何予何夺,取舍之间可见编剧的非凡功力。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当之无愧。
PS:影片中扮演菲洛米娜女儿的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也是英剧《布莱切利小组》里灵魂人物苏珊的扮演者,我很喜欢这个演员。
四星半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老太太——或许因为岁月压弯了她们身材,我们背地里还管她们叫“小老太太”。
她们并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见过什么高大上的场面,没什么高谈阔论,没什么艰深哲学,于是印象中她们总是一副带着慈祥的微笑坐在阳光底下晒暖的样子。
然而一旦了解了她们的某些过往经历,我们又会惊异得张口结舌,欢欣于她们恣情与得意,悲戚于她们的坎坷与不济,叹服于她们坚韧与力量——只有经过不轻松的岁月才有的淡然和原谅。
片子的情节设计的很巧妙,寻子的过程并没有像侦探片一样抽丝剥茧的拼凑细微的线索——刚演到一半就确认了50年未见的儿子的身份,并且发现他已经去世;后半程则又通过对周围人的寻访使儿子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观众随着老太太的脚步一起慢慢认识小安东尼,心情一同起伏;时而穿插一句句英式幽默的对白,也将气氛调和,避免了过度的悲伤与批判。
导演Stephen Frears曾执导女王,之前也与Judi Dench合作过一部<亨德逊夫人的礼物>(Mrs. Henderson Presents),也都是很好的“老太太”的故事。
Judi Dench这次也不再是女王、富孀或特工老板,变成了一位读着情节俗套的言情小说、没吃过酒店自助早餐、要用Ann Boleyn代称自己的爱尔兰老太太。
其实我们无法想象五十年来对失子的想念是怎样一种情形,无法想象再次站在看着儿子远去的窗前、栅栏前是怎样一种心绪,而这位老戏骨通过菲洛梅娜的彷徨与笃定,隐忍与宽恕,再一次让我们温暖、感动。
寻子旅程的终点又回到了那件修道院,记者引述了艾略特的话: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站在儿子的墓前,菲洛梅娜说:He knew I'd find him here——其实,她一直知道儿子的一切。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
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
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
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
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
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
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
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
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
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那个未婚先孕是件违背上帝旨意的50年代,菲洛梅娜和其它女孩一样,被家里送到修女院,产子、做苦力,美其名日洗涤罪恶,男孩子2岁时在她眼皮底下被人领养走了,50年后她和女儿说起了这个事情,女儿又找了一个记者(作家)来写她的故事并帮她一起找这个儿子。
故事就是这样在现实寻找和菲洛梅娜的回忆中展开。
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宗教、同性、爱滋、母爱亲情、家乡等等。
但主要表达的是宽恕,一个人能不记仇不容易,能宽恕就更不易,同样的《坚不可摧》中那个飞行员战后回到日本主动找那些集中营的看守,表达同样的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宽恕。
对一个能把夺走她的孩子,不告诉去向,孩子生前回到故乡修女院找妈妈,却又不告诉她,不让母子见上最后一面。
等等我们平常人感到恶行的始作蛹者,连一声对不起也不肯说的老修女。
她还是当面原谅她了,她依然每天向上帝祈祷,经常去教堂忏悔。
在我们眼里她是宗教受害者,可她没有恨,她的不易还在于她的信仰。
正是她的信仰让她终于找到了孩子。
了结了心里的情结。
影片再次把人性的光辉在小人物身上熠熠发光,好多感人的细节值得玩味。
据说记者写的同名小说也很畅销。
女主角朱迪丹奇,本届奥斯卡女主提名,她多次提名过奥斯卡奖,在《沙翁情史》中仅凭出场7分钟,就获奥斯卡女配角奖,把当时英国女王的傲慢、冷酷、粗鄙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把一个有点俗气的,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又爱憎分明,认命懂得宽恕的老年女子,演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平庸之人也可以品德高尚。
而一直修行,动则搬出上帝的旨意,违背人性。
寻子之旅,感觉实在比较普通!不推荐观看!
看完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我根本想不到这个结局,一百万年也想不到”,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太难体会片中关于救赎原谅和不可饶恕的博弈。大赞片中的表演,当菲洛梅娜在电脑上第一次看见儿子的照片,第一反应是“he&#39;s dead ..isn&#39;t he”,那个表情终生难忘,当你发现真的已经离开自己最爱的人。
3.5 太讨巧了,不够打动人心
磕磕碰碰老少行。它对天主教的态度还蛮妙的:教条曾经害苦了子民,教会机构时有虚伪之举,但又是教义中的仁爱慈悲成为老太太的信条和支柱。同样的宗教可以孕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点和不信教的并无不同。
3.5。其实故事挺妙的,而且真的是万里挑一的概率,偏偏是个在政府工作的同志,实在是故事力MAX。可惜BBC的这个制作感觉略流水账,但日常感还是不错的。想起隔壁倒着活的Stuart了。
本来是一部宗教批判的片子,因为老太太的原谅而让批判力度大减,五十年后才想起找儿子,以及如此轻易的原谅,可能更多的还是出于赎罪,而不是爱吧。当然,也可以把这个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批判:宗教对信众泯灭人性的洗脑太成功了。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真是拍的相当之无聊…居然这么多提名和获奖,也是醉了。
想要她看的那两本小说。
敢于直面现实,淡淡的哀伤,整部影片所表达的值得深思
温暖
朱迪·丹奇把寻子过程中伟大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真相令人愤怒伤心,影片抨击了修道院非人道罪恶行为
2015年10月11日第一次给分四星,2016年8月21日回头看,发现完全没有记忆点。唉,降两星。
平淡无趣。老太太表演深刻。
Cette quête du passé perdu s’avère un voyage introspectif vers le pardon. La qualité indéniable de Philomena se traduit sans doute par sa formule assaisonnement d’un mélodrame avec un duo équilibré et efficace sans pour autant laisser divaguer un sentimentalisme mignard
看了30分钟实在有些看不下去,感觉是母亲千里寻子的故事,为什么会打上同性的标签呢?感觉宗教这个标签更适合?我还以为是百合片,虽然海报上出现男的确实让我疑惑了几秒,但是我还是选择相信了标签。(强迫症还是让我看完了,只有竖琴胸针让我touch了几秒)
他们可以告诉你规则,但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和决定。人类社会里信仰就是信仰,没有谁可以成为信仰的代言人,更无法成为信仰的执法者。心怀信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什么是宽恕 为什么宽恕 因为一开始心里就没有恨
这个评分水分太大了
信仰与真相的冲突总是伴随着情感的烘托化解在泪水之中,很像李安的作品。后劲十足的故事,啧啧,你看即使剧本谈不上一流,只要演员和编导用心,电影就一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