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女主的故事,或者说是女主群像故事——和日本近几年的搞得如火如荼的政治上的女性地位提升,社会上的me too运动和学术上的女性学研究遥相呼应——故事讲得好,光影处理得好,节奏类似于“海街日记”,温情婉转却让看客品得津津有味。
剧中华子(Hanako)的设定是医生家的三女儿,住在“松涛”——老牌的高级住宅区,基本上都是一户建,据说麻生首相家老宅就在这里。
妥妥的生在罗马的东京富贵花,原生家庭氛围也是好得不得了。
大姐自由恋爱嫁给了青梅竹马;二姐估计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所以成了整形医生,但是剧中出现的时候离异带娃;三妹华子自由恋爱却遇到了渣男,明明已经有了婚约却在跨年那天悔婚当了逃兵。
在跨年晚宴上,华子突兀的一个人出现时,长辈们没有责备,却是热心地让她向前看并且各家都给华子安排了相亲对象。
剧中美纪(Miki)的设定是考入了“慶應義塾大学(简称庆应)”的地方上来的大学生,但是所有关于大学的取景却是在“青山学院大学(简称青学)”——不过这也很应景!
因为“青学”就是这样的存在——几乎所有权贵、名人都会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青学”幼儿园,然后小学、高中一直读到大学——这样的学生被称为“内部生”,凭实力考进去的被称为“外部生”。
美纪就是这样的“外部生”,只能说“住む世界が違う”——看过《北京折叠》的朋友们很好理解,同一个北京,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同样的空气,但是人和人就是不同。
“青学”在林真理子的随笔里就有这样的讲述:看着走在青学校园里的头发黑亮衣着整洁的年轻お嬢様,幻想着如果能把自己的女儿送进青学该多好!
——林真理子真的这么做了——笔者在青学读书时,曾作为志愿者参加小学部的“English Day”。
林真理子的女儿在手工课上就坐在笔者身边。
美纪凭实力考到东京,凭实力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却不能有更多的奢望,即使自己十年来的床伴是幸一郎——如果去追求和自己身份不符的东西——只能是被高高举起又重重坠落。
美纪对男人没有幻想。
华子的闺蜜——小提琴手逸子(Itsuko)给的镜头不多,却是令我映像深刻的女性角色。
她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所以决定一定要自己养活自己,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即使在恋爱中、在婚姻里也要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随时离开的能力。
在无意中发现了幸一郎和美纪的关系后,她为华子两肋插刀,立马约见了美纪打开天窗说亮话——这不是愉快的会见,但我并不是要道德审判你,也不想让你和华子针锋相对,女人之间没有必要互相碾压。
然后设身处地聊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父亲花花肠子有过很多外遇甚至是私生子,但是母亲因为经济上依赖父亲一直妥协。
反过来造就了逸子的特立独行。
因为她的坦诚,美纪也放下了戒备,之后的三人会谈也更像朋友间的聊天。
这次经典聊天在1小时10分左右,建议会日语的朋友去听一听——女人的敌人并不是女人。
第一次面对情敌时,华子拿出了“お雛様展(女孩节的人偶)”的门票,送给了“情敌”美纪。
也促使了美纪下决心和幸一郎分手。
这部剧讲的是一段段“求不得”的故事——剧中人人都是有执念而“求不得”。
原生家庭巨好的出生在松涛的华子希望嫁得良人最终却和幸一郎离婚收场;小镇做题家美纪希望融入到东京这个大都会最终辍学做陪酒女勉强养活自己,年轻女子成为大都会的养分,和幸一郎有缘无分——被对方当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存在;幸一郎呢?
剧中没有明确说他想要什么,但是对于这样的财阀+政治世家,幸一郎从出生开始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个家族里出生的每个成员都是按照既定轨道运行,怎么能有自己的选择呢?
幸一郎的原生家庭在地位和财势上,是远超华子这样中产家庭的存在。
在幸一郎带华子第一次见家长时,幸一郎爷爷就开门见山地说,我调查过你——华子,你可以和我们家幸一郎结合——这就是豪门——简单、直接、不废话、不用考虑听众的感受。
剧中给到华子的都是暖色调,给到美纪的大多是冷色调,而幸一郎的设定是“雨男”——轮到他出场一定是雨天,但是在最后一幕,离婚后的幸一郎在某处小学偶遇华子,那天没有下雨,室外到有点暖洋洋的余晖——是因为他们都做了从心的选择,幸一郎也解开心结了吗?
幸一郎是帅帅的配角,毕竟,女性群像闪闪发光——觉醒而出走家庭的华子,主动提出分手自己创业的美纪,和美纪一起创业的老家的高中同学,华子的闺蜜小提琴手——她们最终都是单身,活成了“贵族”——配得上剧名“东京贵族女子”!
女主挺幸运的,原生家庭好,她还有得选。
大部分底层女性如果从小家庭环境不好,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甚至于连想走一条被安排好的道路都不得。
如果你还有忧伤的权利,你是幸运的,很多时候哭是一件很花力气的事,顾影自怜并没有谁想看,还是省点力气,希望今天不要加班活或者站在流水线的时间能缩短一些吧整部片子充满了粉红色的意向泡泡和自以为洒脱的明朗气息。
女主的角色不想说了,想结婚就结婚,离了婚马上就变身事业女性,闺蜜正好是知名小提琴家。。
编剧但凡多关注点日本真管新闻,都写不出这样所谓的大小姐。
水原希子更是编剧对所谓小镇奋斗女性的臆想集大成者。
考上庆应大学,在日本那种升学极其残酷的地方就是万中挑一了,结果人家退学去陪酒还碰到赏识的客人。
男主又没有过分的要求,还介绍了不少靠谱的客人。
这些靠谱的客人照顾了生意,也没有非分要求。。
除了没有豪门公子的真爱,虽然分手的那段可以看出女主的丈夫明显动心了,大学同学借笔记实在是太俗套的日影纯爱桥段。
最后这个世界哪有什么自由,每个人都是被当下社会经济角色束缚住的动物而已。
我们不断努力更多时候都不是为了摆脱现有的位置,而是为了不被挤下去而已。
电影全篇有点道理的就是那句,每个人都是圈层中的动物,只看得到能够看的到的风景。
这种指向不是你换个工作甚至你嫁不嫁人就可以改变的,而指的是你的阶级,你的趣味,你的三观和你的思维模式。
女主离了婚就脱离了她的圈层吗?
可笑!
服务发型变了变,就成职业女性了,这是什么变装游戏吗??
相信这种片子逻辑的女性,我祝愿你在轻易摆脱自己原来生活轨迹后,也有一个著名小提琴的不婚闺蜜,也展开自己的环游世界的经纪人之旅。
最后说下我这几年看这种关于女性成长的,日影小清新氛围片的感受,刚开始觉得画面干净,打光舒服,人人脸色平和,街道干净,大家都好亚撒西。
在这种氛围里,即使主角做着最无聊的事,我也能默默感动流泪,感叹真好呀,嗯对追寻你的自由和天地吧!!
但年岁上来了,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再多看点纪录片,了解下真实的日本社会,就能明白日影跟韩剧一样都是小国为了突破国土限制向外发散影响力的方式,跟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们只要把细节做得精细些,人物感情转变处理得细腻些,就仿佛能把所有情节合理化?
但实际上结构上没有突破,进程上控制得再好,不过是加速这个社会的衰败和固化,停滞不前,一片死气沉沉。
很喜欢美纪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坦然。
她的人生平并不平坦,但她一直处之泰然。
好不容易从小镇考上名牌大学,家里人却因为付不起学费要求她退学,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开始自食其力打工挣学费养活自己。
和家境殷实的女同学去高档餐厅吃下午茶,看到菜品特别贵,也只是在多年后感慨那价格高得吓人。
打工实在支撑不起学费,就退学打工当陪酒女郎,陪酒时碰到大学同学,还主动大声地打招呼。
同学会上碰到油腻男拿她以前的工作经历羞辱她,直接问她约不约,美纪也只是一脸你这种男人我见多了的无语表情,冷眼盯着看。
和富家公子再见,她很清楚对方只会止步于肉体关系,她也只是把对方当很好的朋友、难得的人脉,对方未婚妻找到她,她立马表态,积极断联,就像同学间吃个便饭明天还会再见一样,就这么说了拜拜。
对方未婚妻找她聊天,她也带她去自己的家,坦荡地把并不豪华宽敞的房间展示给贵族女子看。
考上好大学却被迫退学、落魄时遇到人生顺利的贵族同学、被同学恶意羞辱、见证内部生的顺利人生,每种情况都足以给人冲击,可能产生极大落差感、抱怨世道不公,但美纪没有就此浑浑噩噩,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泰然自若的爽直态度,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好像任何难题都化小了。
我很喜欢这种人生态度。
开局很努力地抓住了小镇青年的机会,却没能如愿得到理想的结果。
脚踩自行车,每一步都瞪得费力的人生路上,却总能看到富家子弟们在隔壁的马路上坐着平稳的出租车向前飞驰,甚至还时不时要和他们产生交集。
每当我认为她会颓丧下去时,却总能看到和预期中截然不同的反应,哪怕抓到不好的牌,她也能心态平稳地接着打,抓住眼前能抓住的机会,做到自己能做的。
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好的变化,尽自己所能维持和改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确实会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电影的结尾,她凭借自己的职业积累和好友创业,也终于站在东京繁华地段的高楼上,笑看曾经吃高档下午茶时看到的风景,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希望许许多多像美纪一样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都能像美纪一样获得理想的结果,尽管过程存在些不尽人意、误打误撞,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那个位置,笑着欣赏曾经貌似遥不可及的东西。
1.日本的阶级固化很严重,顶层政治家、大手,接下来是医生律师,各层级讲求门当户对,婚姻就是一门生意,不同阶级的炮友只是工具人。
2.从庆应这种名校也有明目张胆的内部生和外部生制度,土鸡想变凤凰,你还是退学做陪酒女吧。
3.日本的礼仪真的很恶心,之前看大松绘美的平林老师教见家长礼仪教学,跟剧中基本一致,恶心到死的敬语、男尊女卑的世俗、模式化的笑容和动作,连伴手礼都是同一款,女主连挥手都是真子公主同款(最近新闻看多了)。
4.服饰造型太用心了,不同阶层光看服饰就能看出来,例如小香套装珍珠项链birkin包VS一般名牌例如西太后。
5.在日本做陪酒女不是不见得光的事,比例还不低,同学不但不会鄙视你还会找你约炮。
6.两年前去过富山县鱼津市,也就是剧中出现那个,感觉是虽然高山好水好米好寿司好刺身但真穷真小真破,跟大东京没法比。
7.什么时候国内也拍一个北京或者上海的?
广州就没必要了。
电影娓娓道来两个不同生活阶层的女子的日常生活。
通过很细微的细节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贵族阶层的女孩子,在还没有对象的时候已经被家里人说明年是要嫁出去的。
生活的规划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底了。
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情,即使是男子也是,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仿佛生活已经被规划好了一条已经可以看见的路线,只要你不出错的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就可以了。
你的想法不重要,就像个提线木偶一样完成既定的动作即可。
而生活在底层的女子,贵族女子唾手可得的东西都需要去努力争取的,即使努力争取了,她依然从大学辍学的,但她就像一颗勃勃生机的小草一样,想自己要做的事情。
努力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
虽然贫苦困难,但生活是有颜色的。
虽然很辛苦。
就像一句话一样,活出自己的色彩。
1.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女生会面和解未婚夫找情人的问题,拿捏恰到好处,不狗血,很细腻,全片拍得最好的地方。
2. 有人因为家庭贫穷辍学,被有钱人当做随叫随到的人,但是她却不依附于谁,她能养活自己,她能在东京这个大城市里创业拼搏,虽然房间又小又简陋,但这一切都是属于她自己的。
3. 你现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4. 有人娶你并不是因为爱你,又可能是因为你适合结婚。
没有交流没有爱没有独立人格的婚姻很难维持。
5. 女孩子靠自己也能活的很好。
重要的不是你结不结婚,而是你过得是否幸福。
6.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的台词真心不错,拍摄手法精妙自然,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废话,没有多余的表情,看着很享受。
我一直在关系中迷惘,因为我意识到我欠缺些什么。
但是我说不出来。
今天悟透了的我真的瞬间眼泪充满眼眸。
这个电影透露了一个道理:把一个自己不喜欢/爱的人留在身边,前提条件对方喜欢/能够爱你的前提下,对对方是一种伤害。
我很幸运,一直被爱着。
遇到的男人都是独立自爱聪明有人格的,从来不会物化我或者把我当作sp, 反而是我,在之前的恋爱中,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
原来看来,是他们都比我会爱人、懂爱人。
聪明到当我内心不喜欢他们时,马上会意识到,而这种意识,马上就会变成规避伤害的举动。
所以电影里,她是听了那番话后,提出离婚的那方,“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有得意登顶的时候,也有失望落魄的时候,但无论怎样,在身边有愿意听你倾诉的人就值得了。
”而另一个她也道出她和他关系的本质:这个杯子虽然不太好看,但因为合适,拿在手上很方便,所以就一直用着了,家里面总有这种锅碗瓢盆,不喜欢的话,也会留下来。
回家后,她说“有什么想要倾诉的,跟我说吧,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好。
”他却兴趣寥寥,“你有梦想吗?
对我来说我只想老老实实继承家业,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表明了态度,我并没有对你有所期望,就像我老老实实继承家业一样,我结婚生子,也是为了这点去进行的,对我来说就起在自然不过的事。
所以你的存在也是这样。
只字不提,爱情,喜欢,所以她赌气的转头,离开。
我们有谈婚姻,说两个人在一起,是综合的考量,这样男方就不会出轨。
我说我想要的就是男女之间最自然的爱情,除此之外别的在我看来都是世俗的考量,我觉得那样的婚姻即使男方不出轨,我也觉得没有意思,我是不会为了这种什么所谓的利益共同体是最稳固的婚姻观念而奔向那样的世界的人。
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冯唐说过哪怕是去赴死也要有爱情存在过的痕迹哪怕是火烧成灰烬也值又谈了一句“你说的有那种可能性的男人之所以会在外面找女朋友,是因为他的另一半没履行到女朋友的职责。
”好多妻子找丈夫的时候,也是不爱对方的吧。
什么到年纪了,家里催,奉子成婚,那个人很好虽然自己不喜欢也凑合过了,这样不能说不好,只是纯粹浪费生命的行为,会把你的人格里面精彩的,好的部分渐渐弱化,消磨殆尽。
今天讨论了海不海的话题。
原来根本没有所谓的“被海”的人,而是有的人喜欢骗自己,以为没有的事物反而会存在。
我从来都是在喜欢自己的人里面去考虑,是一种聪明,避觉了被伤害的可能性,所以才能一直被爱。
因为不爱我的人,我根本不会想到要去接触。
但是原来世界上真有人,期盼从水泥地里长出花来,这类人在我看来,也许有自己笨拙的坚持吧。
又有人口中不停嚷嚷着自己被海,谁又辜负自己。
但又迷恋这种感情游戏。
其实不过是好玩乐罢了。
也许前一天说着自己被海了。
转头又寻找下一个猎物了,这种人在我看来真是啼笑皆非。
也是。
人生苦短。
快乐就好。
反正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谁信呢看客不过是当嗑瓜子谈笑间的娱乐,而自己内心最深邃的感受和情感,才是宝藏。
文字原创,图片转自知乎,侵删。
双女主的对称结构,排除了镜面下折叠的东京。
演员虽然都很年轻,但是细末到微表情都处理的很真实。
对于女孩友情的刻画非常真实,记得有几个温暖的细节,一个是在不允许双人骑车的、但是没什么人查的晚上,一路大笑回去,两个人互换。
一个是在桥上,华子挥手和陌生的女孩之间那种构筑的真实又梦幻的乌托邦。
一个是华子推朋友坐儿童车,好像从来没有那么开心。
一个是美纪和朋友商量要去褪毛一起养老。
……总之本片又许多回味无穷的细节,我无比喜爱这种又意识,在镜头语言的选择和演员的互相成就下,展现出来的情节与现实世界链接的广和深。
门胁麦在无数聚会中都坐在下手边缘,今天是母亲家的待泼之水,明天又在婆家熬鹰。
华子最美的时候不是在五千日元的高级餐厅,而是在她穿着平底鞋像个平常人走路,坐在海边吃着随随便便食物的时候。
相亲的过程未必窘迫,确实可笑。
整场婚姻回归到一个分开却站在一样高度的楼梯上微笑有些做作。
华子没有变成勇敢跳下去的rose,她合理地退却,合理地愠怒,合理地憔悴和被鼓舞。
美纪也无路可退了吗?
回去不了三两天根本就没有共同话题的男性和被处处停留在昭和的女性们。
无法抱怨的过去和不确定的将来:这就是一位勇敢的女性的现实。
连美纪都不禁说:真正在东京获得的东西大概不需要用太多的钱去巴结就能收获了。
如果要吃五千一位的下午茶,那应该是被骗了。
确实,她们都被骗了。
本片的女性们从不狼狈(苦笑)。
是否可以借助一个大学开始住两个人屋子的女孩的独立空间,刻画她在半集体生活中的挫败感?
再好的朋友那种龃龉和互相扶持共存的珍惜感不是也很难得吗?
打工时姨妈带来的胸胀、高跟鞋磨破的脚皮、累的只想一头栽进油锅睡觉的狼狈——陪酒女不是那么好当(我都没面试上不是?
说到底是一个女性地位表面平等但是处处都是被凝视的女性和凝视自己的女性,凝视男性的女性共同存在的折叠空间)导演打过工吗?
导演真的当过那种大城市毫无脚跟的边缘人吗?东京折叠很有趣,它展现了这座想像空间的围城感。
开放和包容是一种表面的虚妄,而恐怖的是对这种幻觉意在愚昧。
进入庆应之后,片中对美纪刻画太过完美,因此我始终无法相信她内心也有不坚定、甚至有求自杀以放弃的冲动过。
她为何不能摇醒那个只知道进入她的身体但是不愿意好奇她是谁的男人,告诉他自己来自石川县的鱼津?
——或许现在的我能懂一点:东京真如美纪说的是一场梦,可是现实是它提供了某种成为情妇一般本质是道德堕落的、同时又是没有被真正理解和看见的“圭臬”。
而现实的东京恰恰充满了这种诱惑。
它根本就不是农村女性的避风港,而是一种错愕下的无奈。
就像地方和东京的关系是下与上、女与男的平行一般。
没有力量说出口,更没有人使用过这些词汇,这使低位者显得幼稚、急躁、低劣,因此他们首先要忍耐一些本就无法入耳的东西,装作很感兴趣的模样,其实不仅在对于自己的责备中浪费时间,而且缺乏实践带来的惯性压抑最后只会异化自己……女性正因为比男性先接受了规则,先学会了乖乖服从,所以愈发受到迫害。
直到社会产生的表面平等、政治正确等等已经使“受害者”无法意识和寻找幕后的黑手的时候,这种不公平就变成了隐痛——连拿自己开刀都不成。
四位女性,除了小提琴家那句“我要有随时离婚的勇气”真的挑战了某些人的高傲,那么剩下的呢?
电影显然告诉我们这些一般劳苦大众,也不要羡慕“贵族”了,无论出身,你看你也是题目中写的“贵族女子”嘛。
可是或许你还记得那场十年好友分手的戏,男主说自己也有痛苦,美纪说才不是,男主说就是,美纪说才不是呢。
正因为这个折叠并没有真正被言说,因而和电影里讨论的几乎所有议题一样,在真的有任何破局之前,就蒸发了。
虽然整体的节奏比较慢,但用缓慢平淡的方式诉说一个故事,本来也是日剧一贯的风格。
贵族女子生活优越,从小就被呵护,在一个特殊的环境成长,首次见男方家长的小小礼仪,就是几代人积累和传承的教养,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他们的习以为常和自然,和平民女子已经有经纬分明的阶级差别了。
但是即使贵为特殊阶级的女子,也是从出生就被规划了人生,被教育成为某一类人,没有过梦想或者自我,从出生就看得到自己的将来,其实和平民女子一样,不离开小镇,就看得到自己的一生。
平民女子即使离开了小镇,活成东京女子的样子,但是本质还是没有改变,也依然被城市压迫。
所幸影片中的女性都比男性来得勇敢,都走了出来,开始尝试做自己,或者说开始探索自己的梦想和发现自我。
而贵族男子依然按照家族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过着看得到头的一生,比较起来女性更加鲜活,最后女主和朋友在阳光下嬉戏打闹,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周日下午正纠结要看什么片子。
想看《brutalist》,但是又决定和朱璨去看这个电影,于是暂时搁置。
不管怎么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我很早就听说就很想看,之前在M+放映的时候就没有抢到票,现在看来自己在M+办的会员有一点没用,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为了恢复自己的观影习惯,我充值了一个infuse的终身会员,600多人民币,其实我本来是想用apple tv app来看的,但是同步的这一过程怎么都没做到,于是就买了infuse会员。
后来昨天同步芝加哥的时候,选择了手动同步,就非常的好,于是这600元也白花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吃一堑长一智呢。
BCsunday这次是第一次参加,穿上新衣服,喷上香水,颇具仪式感地去戏院,先在隔壁的M记吃了晚饭,走进影厅,人满为患,这能有多好看呢。
在漆黑的影院里看电影一直以来就像朱璨和我说走进剧院的走廊一样具有仪式感和快乐的程度。
这次在BC也是如此,捏着电影票找座位,找到地方坐下,把包卸下来,放在大腿或者旁边的椅子上,然后深呼吸,等待广告的结束,电影的音乐或者开场字幕缓缓地出现,两个小时眼球和思绪跟随着导演的调度被玩弄,对我来说是很享受的体验。
“她们是贵族”,电影台词如是说。
或者可以用标题:那些孩子是贵族。
贵族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本片最主要想要讨论的核心就是东京的阶级,阶级森严的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和达官贵族的生活是银幕前的我难以想象的。
出生于医生世家的华子从小到大都不需要考虑任何个人发展的问题,家里会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她口中所谓的帮助家里做事,其实也就是学学针线、学学插花和礼仪,看看电影,偶尔泡一泡茶。
与未婚夫的爱情告吹也不能在她的心中留下太多的波澜,很快她就被安排去认识各种各样的男人们。
有与职业匹配的但是笨拙痴呆的拍照狂魔,也有完全不在一个阶层的在烧鸟店见面的男人。
总之一直没有心水的男性,也被姐妹们在家里说背地里的话。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似乎参与家庭的联姻就是她接下来唯一的出路。
她的学小提琴的朋友似乎没有选择将婚姻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因此活得十分精彩,在德国也有自己的男朋友。
直到在餐厅经过姐夫介绍认识了幸一郎,她确认这是心动的感觉,二人迅速陷入爱河,在那个会发生大事的雨夜。
他们很快确定关系,并且幸一郎也对她求婚了。
在求婚当晚华子知道了幸一郎在外面还有一个女孩名叫美纪。
美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庆应大学,但是读书并不能轻易改变她的命运,因为在私立大学里,光是生存下来就十分困难,时常在姐妹聚餐的时候面对账单面露难色。
大学也分很严重的阶级,这和富山可不一样,这里是东京,大学生之间有可怕的厚障壁。
是需要金钱,又或者是需要慰藉,总之美纪还是陷入了幸一郎的圈套,成为了他随叫随到的那类女孩。
她当然不认为他们会结婚,会有未来,她也许是为了逃离自己卑微的出身和绝望的家庭吧。
作品中间,美纪和华子相遇了,美纪果断地选择了退出,没有一丝丝的对爱情的留恋,因为其实实际上爱情似乎从来没有来过。
本片无意手撕渣男,也无意去讲男性和女性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讨论性别议题的电影,这是跨越性别意义上讨论“贵族”“阶层”的电影,穷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被迫退学去赚钱养活自己,放弃了努力了许久才得到的一切。
同时所有的富人都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就像华子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幸一郎也只是为了完成家族的意志成为议员,和华子结婚。
美纪和华子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的人生意义也许就在于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如果这个人必须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那么华子最后的结局就是和一个最亲近的陌生人在一起,每天说不到两句话。
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完成家族的任务,但是他们自己的苦闷无处去说。
华子多么希望幸一郎在工作上有什么事情可以和她分享,她或许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烦恼,但是幸一郎不是不想说,而是他也不知道怎么说,他们的结合来自于爱情,但是相处又无法达到爱情的标准,因为这一开始的动机就是非常反人类的。
影片的最后,华子迈出了第一步,她跟幸一郎说了很多的心里话,但是幸一郎没有回应,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华子会想起美纪充满自己味道的房间,想起在天桥上看到的骑一辆脚踏车的女学生,也会想到自己走在东京街头,片刻的自由和宁静。
影片如果在此时,或者在华子和幸一郎离婚后,华子过得更好了,去追求所谓的自我生活的话,这部电影和所有的女性电影一样落入了一个俗套的怪圈。
但是最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将结局二人的心态放回了爱情,在音乐厅二人的对视,充满了对往昔甜蜜的怀念和和不舍,我想二人的爱情是存在过的,哪怕只是在餐厅的时候,二人一瞬间的眼神对视,其余的都是家族联姻的现实图景。
在最后的结尾,我们能感受到二人爱情的遗憾,也许只有一瞬,但是也非常的珍贵。
所以困顿于阶级的人们是很不幸的,美纪通过与朋友的创业试图走出来,但是影片也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结论她是否走了出来,但是人生是在慢慢变好的。
华子最后也没能走出来,影片没有给一个结尾。
就像华子的小提琴朋友说的那样,在东京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是互相接触不到的,阶级的固化是导演最想去探讨的主题,在这个框架之内生长的男女爱情也在影片中铺排的很好。
我想当逸子,有优越的家境,有良好的教育和教养,有自己擅长的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有不随波逐流的决心和安然,有淡然宽容对待世界的心态。
感觉像是一群日本人演了个中国相亲故事,女主还叫华子,东亚三国一家亲
光拍贵族的所谓“苦”了,没见穷人真正的苦,此种女性主义表达手段略显拙劣。
华子和美纪就像两条相反的路,可是最后却又交汇在了一起
拍这种片 也是有点超理想主义了 如果不是水原希子 我可能不会点开看 (这么有钱怎么总只打车啊 你贵族的chauffeur呢
2020.06.13 SIFF
平淡
看不下去
表达的东西好浅~时间又抻这么长~太没劲了
「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良夜是婚姻,良夜是东京,良夜是高门大户。东京塔本身不是骗局,而是你先认可「局」的存在并主动入局,交付放弃自己,它才是骗局,这部所有都架构在虚的局上。画面很美。(实在对门胁麦无感,但她很适合这个角色,高良健吾和水原也都适合
“贵族”的气质、举止,嫌贫爱富挑三拣四,真让人作呕。
全片唯一可能不是刻板印象的人物:庆应典男(x)
谢谢alili!
對於探討獨立女性的論述不足,內容支撐不住主題,整體雖然拍的美但很膚淺。分數虛高,即使兩位女主角的表現很出色,尤其是門脇麥。
女性主义甚至沦为了包裹阶级矛盾的糖衣
人物好單薄啊。。。劇情也白開水。。。而且上流社會的女兒一定是傻傻憨憨沒有人情世故的經驗的嗎?是不是有點一廂情願了。從設定上看男主是那種為了家族利益放棄愛情的角色?可電影裏又一點表現都沒有。還不如去看19世紀20世紀的現實主義歐美文學。
国产剧还在斗小三的时候海那边在拍什么。虽然独立女性的主题不新鲜,故事中的文化糟粕家族也并不罕见,甚至国人更熟,但演员们细腻沉静的表演让这出「东京折叠」并不无聊,很有滋味。长久陪伴的友情,婚后丈夫的淡漠,都是点到为止,不需刻意渲染。其实华子家只能算中产,有钱无权,青木家才是贵族。中产的女儿被打耳光,在贵族面前也只能跪着。
同样是贵族生活,政治联姻,女的比男的憋屈多了。华子生在贵族活得依然像个女佣。
照着文本拍,有什么价值呢
高良健吾,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