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Casey Affleck,忧郁的眼神和屡显低沉沙哑的嗓音、说起话来语速不快不慢,很少大笑,更多的时候是面无表情或是无奈的苦笑,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冷静、沉稳而且有点单纯的大男孩。
从《神枪手之死》到《失踪人口》,Casey Affleck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整日想着出人头地的劫匪,一个是遵循法律富有爱心的私家侦探,但两个角色在片中的结局却不尽相同:Robert Ford选择杀死神枪手Jesse James以换来人们的喝彩声,结果换来的是人们的唾骂、不屑、仇视甚至是谋杀,而死去的Jesse James却被人们当作英雄朝拜;Patrick选择将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小女孩归还吸毒的母亲,虽然他知道有很多人付出了一切就是为了让小女孩得到更好的生活,Patrick还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以求更好的结果和内心的平静,结果似乎事与愿违。
Casey Affleck扮演了两个成功的角色,片中同样遭遇了不成功的结局,而结局的出现都是源自错在一道选择题上,而错误的结果就是用一生来弥补...好在只是电影,当然Robert Ford是真实的人物,而Casey Affleck在刻画两部片中的人物真可说得上是入木三分,而我个人认为只有他能最好诠释这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改变现实获得最好结果却事与愿违的失败人物,Casey Affleck,the light going out his eyes,你就读懂了一切。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失踪宝贝 (2007)7.8200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本·阿弗莱克 / 卡西·阿弗莱克 米歇尔·莫纳汉
被“绑架”还是回到妈妈身旁,小女孩会不会有自己的答案呢?
她太小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作为旁观者也不能判断,到底哪个选择对她更好。
男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女孩妈妈是个烂人,但她也是个可怜人,女儿是她唯一的珍宝;姑妈不能生育所以对女孩也视如己出。
所以也不能说女孩一定会不幸。
三个男人看似在帮助女孩其实各有私心。
瑞米见过遭受虐待暴力的孩童,他可以不择手段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我觉得这样极端的做法跟他童年也许有关,片中有个细节提到他还娶了妓女。
而且还有那笔钱的利益在里。
女孩的舅舅动机也差不多。
老局长死去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痛,他可以用小女孩来弥补和抚慰自己痛苦,他也觉得自己能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
在看完奥斯卡档的大师系列之后,我发现沉闷而慢节奏的开篇似乎成为了“好电影”的标志。
于是我厌烦了,也许小金人并不厌烦。
不敢说那样的电影是烂片,但起码我看的艰难,除了科恩兄弟的叙事手法之外,我不认为其他影片的纪实式风格是高明的。
因为我终究不是美国人,也不关心他们曾经肮脏的历史。
往往一部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是对社会的,还是对人类本身的批判?
大概是想让观众自己去悟吧,怎奈我悟性不佳,不得其意啊。
直到今天的这部《失踪人口》,情节很好莱坞式的悬疑,虽然烂俗,但不会睡着,手法并无独到之处,但题材令我拍手叫好。
加之我乃Casey Affleck的忠实粉丝,这部电影的评价给满分。
一个孩子是生活在瘾君子的母亲怀中?
还是将她夺走,送到富裕人家去抚养?
,从道德层面来说,很多人认为当然是良好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若是呆在自己家里,这个孩子不出10年就成为了街头的小太妹。
也许结果是这样的,但谁有资格替她选择,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唯独家庭不行。
影片里的警察都是好人,包括Casey Affleck的女友,但他们狂妄地认为自己是道德的法官,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只有Casey不这样想,他固执的决定把小女孩儿送回自己亲生母亲的怀中,即使她仍旧是个狗改不了吃屎的bitch。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恨他,直到最后似乎连Casey自己也并不觉得是做了一件好事,道德的界限是迷糊的,这时法律执行起来似乎更为简单。
无论一个多么富裕的家庭,他也不能夺走一个不堪家庭的孩子。
这就是法律,就好像Casey开枪打死一个恋童癖时的无措,从道德上来说,打死他是合乎情理的,但你是上帝么?
不是,所以你没有权利夺走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Casey明白这样的道理,当remy问他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会不会开枪,Casey回答:no。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如果Amanda在警长家里长大,最终发现自己却是被人从生母那里偷来的,就不感到悲凉么?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那起码得坚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Casey坚持了,也许他的行为定义了法律,却没能定义大家心中的道德。
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让观众去思考了,我们没有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也没有被大师们调戏。
似乎大家都把自己置于了影片之中,每个人做着各自不同的选择,这样就已足够了,不是么?
孰是孰非啊,在我佩服导演才华的同时,也对影片结尾留下的境况遗憾。
小女孩阿曼达的成长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她的狗屎妈妈还是那样。
摄影是约翰托尔,手法上趋于写实,没有过度的修饰性光线,日景里人物的低反差处理更接近现实。
大量镜头进光的运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卡西阿佛莱科好像在什么电影中都是一种样子,觉得他该变变戏路了。
Ben导的作品先是半年前看的《城中大盗》,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口味清淡印象已经不深刻,也不知是文化共鸣不强还是看片情绪不对。
这次《失踪宝贝》看完却是着实震惊了一把,有点想把《城》翻回重看得冲动。
令人惊艳的处女作!
说回正题,片子一开始还以为又会是一部晦涩的个人色彩浓重的文艺小品,悠扬的小配乐,沙哑的旁白(Ben老弟的沙嗓根他哥如出一辙),镜头不断扫过街头巷尾的ordinary people,无处不透露着导演小矫情。
随着剧情缓缓道来,导演对人物细节刻画和剧情起伏把控的能力让人在慢节奏的代入中毫无疲倦感。
整篇风格就同男主角青涩的面庞上透露出的那份冷静一般,极少大起大落。
然而大段的旁白或是无声的画面却极具力量,在缓慢地推动剧情的同时描出一个个当事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为着结尾的爆发耐心铺垫。
影片结尾是悬疑片常用的一波三折设置,纯追求悬疑的观众可能兴趣到此为止并且会大呼不过瘾。
但导演的野心远不止此,悬疑揭晓后的15分钟剧情将近些年西方世界多次提到的选择命题抛出,当然这次的问题侧重到了伦理、社会、家庭。
10多分钟的激烈讨论让大家回溯了前篇每个人在事件中的一举一动,在所有的可能性和要素都被摆在眼前的时候,男主做出了选择,警探做出了选择,男主的女朋友做出了选择,他们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并且努力地继续live with that。
镜头再次在伤感的小配乐中扫过一个个ordinary people,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导演已经成功地把命题抛给了观众,质问他们是否有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的结果呢?
当男主看到女孩的妈妈一如既往的生活邋遢,关注点不在女儿身上,完全不会watch language,一分钟的对话喷出来6个F-word,临走也不会kiss自己女儿说一句 I love you,小女孩只能坐在堆满垃圾的客厅的破沙发上看卡通,怀里抱着还是那唯一一个破布娃娃的时候,男主脸上那淡定的笑容也随之消逝 —— 他还敢说他可以live with自己的选择么?
Everybody looks out his own windows.或许他能做的只有多陪陪女孩,或许这些问题本就没有正确答案。
——————————————番外:看老外这种探讨人性、社会的题材总容易感动,其实内心里很多时候并不是去共鸣那命题中的某些态度,而是看到西方国家在完善的制度下对自身的反思的同时,一个神奇的畸形国度现状的悲哀。
当别人反思法律制度时候,我们连法制的边儿还没摸到;当别人在讨论道德约束力的时候,我们的基本道德都沦丧殆尽;当别人在讨论孩子的教育是前途结果重要还是尊重伦理维护抚养权为先的时候,我们还想着怎么把领导人的思想放进孩子的课本里……"Kids forgive Kids don't judge, Kids turn the other cheek" Remy
昨晚写完作业心血来潮看了Gone Baby Gone,不曾想忧郁了一整天。
第一次听说这片子是因为本阿弗莱克处女作,后来看到丹尼斯勒翰原作改编稍稍动了一下心,后来也许是偶然想起了,索性就下载下来了。
确是一部独立佳作。
卡西阿弗莱克和他哥相同却也不大相同,都生得俊俏,但大本因为高大的身躯和长年面瘫的表演给人略显笨拙的感觉,小卡西的娃娃脸和丰富的表演则令他显得格外精明。
卡西在剧中化作私家侦探Patrick,操着一口含糊不清的南方口音,不会过分的热情却也从不一脸冷淡,颇有些马修麦康纳的影子(对了他俩在interstellar里演父子)。
故事依旧发生在勒翰笔下的波士顿。
私家侦探Patrick和女友Angie接受委托调查儿童失踪案件,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后结局却出乎人的意料。
Patrick是个精明的家伙,他推测出了女孩失踪的真相,最终在法不容情的想法之下,把孩子送还给母亲——一个对女儿不管不顾的瘾君子,整天把孩子交给别人,天天纵情毒品和烟酒中的女人。
这样一部犯罪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探讨“何为正义”的心。
所有人都无比痛恨那个杀了小男孩的恋童癖,认为他倒在Patrick枪下罪有应得,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忽略Amanda的母亲有多么不负责任的事实。
(媒体只是一味渲染这个母亲如何“悲痛”,旁观者不在乎女孩失踪的事。
)只有那几个“好人”关心这个孩子的未来。
然而这几个“好人”却也两死两入狱,这个颇为完美的对小女孩的“营救”计划彻底宣告失败,一切又回到起点。
结尾Patrick指着Amanda的娃娃问,那个是米拉贝尔吗?
女孩否定了,说,这个是安娜贝尔。
对于Amanda来说,这场历程也只是换了一个娃娃而已,像她的母亲换了一件衣服,换了一个约会对象然后继续逍遥。
生活回到了起点。
Patrick只是一脸的茫然,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错了。
尽管他知道自己一系列行为害了四个好人,自己也失去了女友和甜蜜的日子,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沾染毒瘾的纹身女人哭着拉住他说“正是你当年的报警电话毁了我的人生”,又也许不会。
生活还得继续,它不会有丝毫停歇。
只不过所有人都意识不到,生活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圆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电影标题——Gone Baby Gone,原本是“再见,宝贝,再见”,倒也可以引申为失踪的孩子再次失踪了,第一次失踪是从母亲那里失踪,第二次失踪则是孩子从美好安宁的生活中——从“爱”里失踪。
这样的事情也必将再次发生,因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随着生活一同,循环着,继续着,循环着,继续着。
突然就有些忧郁,孩子是纯洁的、无辜的、单纯的,大人们都知道伤害孩子是最可耻最没人性的,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命运早已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抉择中被悄然改变。
这些孩子失去光明的未来,就是大人们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人们为什么总是这么不负责任?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是这样。
比如我今天突然发现人们常说“现实就是如此”或是“没办法只能是这样”,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的回答,这是一种多么不在乎听者的说法。
自以为对一切深有体会,看到了所谓“黑暗且现实的”真相,随意的、自私的回应着别人的苦闷。
以为是安慰,实际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但是人就是这样不是吗,人们就是这样习惯于无意识地伤害他人。
这就是生活——人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取悦自己,伤害他人。
P.s.本阿弗莱克的文艺范一开,谁都挡不住。
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大本早已为《逃离德黑兰》的成功铺好了道路。
直观的感受:非常温柔的镜头语言。
温柔的人温柔的伤害,连刀尖也是抱着牛皮刺进肚里。
在最中间的地方车里放着歌:I'm leaving, I'm fxxking leaving……想要从生活中逃离从工作中逃离从道德中逃离从人生的一切中逃离,去往某地。
用大本看世界的镜头试图了解大本比观察他的演绎更私人化一点,但……更有趣。
第一部电影有显然的生涩和更显然的特色。
故事看似以失踪案为焦点,镜头却不,从不。
它被放在显眼而不主要的位置,角色来来往往,自成一派,大人们,成熟的脸不断游走。
Patrick的脸,眼神闪烁游离,街坊冷漠与热心并存。
他追踪失踪的孩子,追踪失落的孩子。
经历一次枪击,从一场好人的梦里醒过来。
整个影片的最后三句台词简直是是一个满级外挂,攻击力强悍且持久,我被震得回不过神……最后也只能想想这句话。
Kids don't judge, kids forgive.题外话:1.Nick的葬礼让我一瞬间穿越到了BVS,Patrick和Angela的车越开越远又让我想到GWH,一想到万物冥冥终能找到联系就觉得感慨。
线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抓着线头。
2.这不是第一次从大本的故事里分离出许多不好描述的灰色部分了,他真的是一个有点dark的人类,还伴随着迷人的中产阶级社会责任感,我喜欢他所营造的道德困境。
周日蔷薇十字军来袭,可惜我周六在陆家嘴受了风寒,晚上不能陪他喝红酒。
在被窝里捂到八点半,噩梦连连,爬起来看电影。
《GoneBabyGone》里面的演员除了万年配角甲摩根弗里曼和万年配角乙艾德哈里斯,其他的几个年轻后生我都叫不出名字,不过演技都很不俗。
电影拍的很精确,把美国小镇那种“世情” 铺陈在人面前,叫你猝不及防。
最重要的是,用不那么落俗套的手法,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绑架儿童案的故事说了三遍,当然,不是罗生门那样,每次说,都会让观众感觉自己慢一拍,你刚以为你猜透了这是戏中戏,导演马上用一个细节揭示了,原来还有更深一层戏。
电影提出了许多道德伦理社会家庭上的敏感问题,当然,如果你纯粹当悬疑片来看,是不必考虑这些的。
父母失职的儿童,是否应该转移到更加富有“爱心”的家庭培养?
在差劲的父母,只要是亲生的,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缺少的爱?
避免畸形的成长到底是先天的血脉亲情更重要,还是理性和健康的家庭环境更重要?
这部表面上的侦探电影,实际中却有好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摩根饰演的老黑人警官,幼女惨遭撕票,代表了社会中那些受到巨大伤害,需要填补家庭空白的夫妻;艾德饰演的白胡子警官,心比天高,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正义的执行者,爱儿童,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保护儿童,他和失踪女孩的舅舅一起组成了社会中那些采取实际行动,来将儿童从亲生父母身边转移开的人,这类人,因为种种原因,不相信人(儿童的父母)可以被改变,但他们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就能确保儿童能够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成长;私家侦探某某某,他的作为和选择,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观众和大部分“社会良知”,从道德和传统家庭的角度去一刀切,我们心里实际上并不真的关心那个小孩,但我们要维持某种秩序,即便最后出现了悲剧,那也是秩序的错,不是我们所做出选择带来的错;侦探某某某的女朋友和小女孩的舅妈,那就是无私的推己及人的母爱的代表了,她们可以给与儿童真正身心上的关怀,但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因为她们既不是既定秩序的一分子,也不能和那些获得“充分优越感”的好心人分享道德果实,女侦探想都不想就在黑夜中跳进深水矿坑,只因出于爱的本能。
@陈灼
五星给原著,影片留下的人性豁口和讨论空间。
结尾长时间的定格长到让人动摇。
我恨patrick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换做是我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不打死恋童癖变态和报警交还孩子。
宝贝,是的,其实没有人真的爱你真的在乎你,我只是自私的希望今生都不要有机会去替别人选择人生。
影片留给观众的是道德人性的挣扎和无尽的冷汗。
ben afflect导的三部电影我观看的顺序刚好和时间顺序相反,在我看来,这一步技术是最差的,前三分之二节奏拖沓,不耐心的观众肯定看不到高潮就翻篇了,我差点就在四十左右睡着了。
用风云变换黑夜白昼作为过场在城中大盗里也用了,别再这样了好么。。。
但是后半部随着真相揭开冲突层层上升高潮迭起冷汗尽出,但导演依然克制冷静的继续讲完故事没有批判没有赞扬,最后用一个颓长压抑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一个开放性的结局,黑幕落下时观众内心不会宁静。
铺垫和呼应也有照顾到,ben在编剧这方面确实很有才华也很用心。
但是选角问题,既然想前半段这么慢慢悠悠的讲故事抖包袱,是不是应该选些养眼一点的演技好一点的演员替你留住一些观众呢,你弟弟没有你的马脸,也没有你帅,但是和你一样不会演戏,脸上的表情就是放空和笑两种,不过他眼神比你活泼点,忽闪闪的有点要入戏的感觉。
别再演戏了,专心做导演吧。
无比惊艳的导演处女作:悬念的设置,破绽的拆解,道德与法理的纠缠,剧情张力十足,每个细节都那么精准。结局处那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真是太合我意。
She's better off here. 看到最后我第一次有了哭泣的冲动。
很多低评因为没看懂而误伤友军,蛮好笑的。
说实话没看完
情与法的较量 这个类型的影片往往十分出彩 也很感人 情节比较跌宕 直到最后才揭露真相 不过之前都猜得到 不喜欢结尾 虽然残酷但渲染程度不足 表演整体上比较精彩 本·阿弗莱克导演 凯西·阿弗莱克主演 很吸引人的阵容
旨在塑造Casey,Ben很懂自己的弟弟,浑然天成的正字脸,抬压眼皮自然地带出倦意,被怜惜之情柔化困境,成为角色。对Monaghan(及剩余的人)就残忍地物化了,而她的表演却和Casey同步静默,不在工具人体系之内,出挑的苍白。
故事还算讲得不错。不过对所谓道德困境的探讨完全是狗屁。
剧情拖沓散乱到一定境界了
雄性圣母婊。绕来绕去讲了一个这么简单又粗糙的故事,一个观念墨黑的伪文艺片。孩子为啥要托给老警察而不是别人?还这么巧是负责办案的高层,警察吃饱没事干至于吗。感觉美国全都是烂人瘾君子,老了就转型正义,连贩毒的胖子也做了善事,给毒贩洗白?卡西一脸丧样
命运是什么,概率与可能性。应该做什么
What a mess! How would you choose? -- 2011-2-1
內些說男主角弱說男主角聲音難聽的我要咬死你們!!!!(#‵M′) !!
说真的,我看不明白。
孩子是人生的责任,有些人的确不配承担。
大烂片,我第一个豆瓣标志的想看片,10年之后终于看了。但是剧情真的太不满意了。
不是给电影了,给Casey Affleck这B的
其实还不错的。
悬疑片开始,伦理片收尾。美国主旋律片。
What a sad ending....What an amazing ending!
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