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戴夫 · 艾格斯小说《圆环》改编,想去看看原著。
单从电影说,这故事真是相当差。
互联网大公司毁灭世界的主题不少见了,但谁会以为全世界所有人都这么蠢?
所有的人物都蠢不可及,各式桥段不足取信,女主表演用力过度,完全失去路人好感。
极端化的推演使思考毫无根据,与现实只是表面相似,因此毫无意义。
最近看了一堆大烂片儿(至少是没那么好的片子),好多是改编,都有讲不好故事,内容形式貌合神离,导致不知所云的毛病,因此想看些原著和电影俱佳的作品(日瓦戈医生算不算一个呢?
可是我连那个都没有看过,《浮士德》其实我从未看懂,那个就别提了)。
这电影给我的教训是:千万别想在狗血的情节之中加入所谓充满主观意图的“思考”,这样做的结果非常浅陋幼稚,并且这几乎是快餐文艺的一条定义了,以后千万别犯这毛病啊。
至于小情景……整体也没有好说的,无才无华炒冷饭。
结尾是梅整完ceo,独自泊舟湖上,两架摄影机跟着拍她,最终摄像画面汇入许多许多画面,监视器似的;《贝尔科实验》的结尾也是主角杀完实验人员,呆站在空厂区前,最终画面汇入许多许多同时的杀戮结束的监控画面。
这个稍微有点可想的地方。
我觉得热评说Emma演技不好有一半都是黑的。
珂珂,这种电影还需要演技???
跟我的考场心理一毛一样,审题各种宏观微观畅想未来,到了下笔的时候首尾呼应生搬硬套,情节出bug还沉浸在自己的某处优美辞藻中以为会得高分最好来个满分。
:)好叭我其实是对我的预判各种打脸忽视很不爽——女配一开始邪教左右手姿态后来Emma上台突然反对全世界?
女主爸妈那样暴露私隐一下就过去了?
Ty和女主的奇妙碰上我就不吐槽了,同事那样的明示暗示社交压迫难道不是已经暗示了这种Circle要GG???
你给我一个暴露私隐大团圆?
真的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我完全没头绪,结局前五分钟我还以为还有一个小时来反转,我不能接受用这种结局来反讽,人物塑造完全失败,情节荒诞槽点满满。
女主又不是傻白甜你给我totally transparent,分分钟见到最高层还让他们be fucked你好棒咯,你一个friday meeting就有还在上班的工作人员在看直播,你怎么不每周五出一个改变世界十大发明?
我的世界观跟这部电影不合不好意思,1星给颜,1星给开!
头!
设定
看完整部剧《圆圈》使用短小精悍的情节描述出了当今社会上斗争最激烈的热点,隐私是否会使我们被人操控,并且也确实给出了解决办法,同样是以流畅简洁的方式展现的。
最后看到艾玛在皮艇上对着无人机微笑,我也跟随着她豁然开朗了,影片整体使人荡气回肠。
但正如艾玛在电影里所说:“我们知道飞机会失事,但从此就没有飞机了吗?
”在一个巨大变革中,必然会酝酿出新的问题与不适,这是正常的,谁也无法保证,你想出来的创新,一下子就能完美到毫无问题,都要在不断发展中摸索。
它里面说到一个观点,是颠覆现有的价值体系的新时代思想,也许未来会变为日常。
“秘密就是谎言,秘密使犯罪变成可能。
”我们有秘密有隐私,就有着不可告人的黑暗。
试想一下把生活的每分每秒都完全公开,当这变得习以为常,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就不会做出犯罪欺诈等一切邪恶的事情。
因为任何违反伦理道德的事,都会被发现,而人们的习惯会变得越来越好,即使有些小毛病,那别人也会如此,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整体在一定宽松的包容范围内,我们都会变成更好的人。
但隐私的完全公开会暴露出来的骚扰与麻烦,不必要的争斗也会更多,影片中默瑟因为做了一个鹿头灯,就被爱鹿人士谩骂恐吓到躲了起来,最终丧命,这种事已经不亚于犯罪所导致的后果了。
以后可能要使好技术能更合理有益地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会变成坏的社会结果,需要创建一系列新的法律规范与道德标准。
但这之中很有可能我们很容易就会把一切都掌握在控制这一切的资本大佬和大公司老板上,这就进入了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那为了世界确实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影片给的办法是,让这些老板与资本家也同样整天无缝连接的公开所有隐私,那他们不也就一心只为大家好了吗。
正义永远都会战争邪恶,但邪恶不会消失,它会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展现出来。
真正的镇压邪恶势力的方法,还得到时看社会发展成什么地步了,再用那时新的手段进行打击。
17年就已经有这样想法的片子拍出来,可见大互联网公司那时就已有这样的布局,是关乎未来的,每个人都能去探讨改进的新时代观念。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已经突破了10亿。
在不知不觉中,社交版图迅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悄然不知。
我们光顾着研究有哪些新功能可以开发,炫耀着高科技和极速便利带给我们的新鲜体验,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利弊,因为,这个世界变化那么快,再不跟上就显得很格格不入了。
在这么一个关口诞生了这样一部电影,这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
它关注当今的一个最热门的趋势,也就是社交网络。
他塑造了一个犹如史蒂夫乔布斯的神人,结合脸书的背景,并借鉴了马云爸爸的支付,属于乱炖一锅粥般地绝地塑造了一个新的社交王国“圆圈”。
但是这个“圆圈”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交APP,你下载了然后你使用,去改善生活,它本身还有着更宏伟的目标。
很多人都羡慕在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所以和千千万万“围墙外”的人一样,我们的女主人公Mae(艾玛沃森)也满心欢喜地加入了这家公司,虽然只是在客户服务部工作,但作为新人的她异常兴奋,感觉发现了新大陆。
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接下来可以看到最新的酷炫科技,社交网络该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首先,圆圈里的每个人就好像被禁锢着一般,住在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里。
所有人的信息都会被采集下来储存,每个人都像是被研究的实验品,里里外外全部被记录。
你的行踪随时都会被知晓,你的活动范围要在圆圈里,因为那里为你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你在周末请假回家看自己的父母和工作脱节,公司找不到你了,那你周一就会有大麻烦了,就要翻来覆去被盘问究竟。
这里引发了一个问题:当你的里里外外都被呈现在众人面前,隐私这个东西还重不重要?
Mae(艾玛沃森)的朋友Mercer被人肉后,企图逃离众人视线。
但是在所谓的心灵搜索环节,当他被众人用摄像机对准后仓皇出逃却意外发生交通事故车子从高价冲出去世的场景,引得一片哗然。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围观的看客,他们唯恐天下不乱。
这个世界上也有太多不知道限度在何方的人,以为自己是人民警察,却为他人的生活带去阴云密布。
这里分成了两种。
第一种是抓逃犯。
为了保障其他人的安全,如果你可以动用社交网络的力量去抓逃犯,帮助社会治安,这本身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但同时,如果抓到这个人后,你开始动用网络的力量去挖这个人的老底,把他的过去历史以及和他有关的人都搜索到,那就会造成对他人的困扰。
第二种是纯粹出于个人的私欲,你很讨厌一个人,或者你今天出门时有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去把对方人肉搜索出来并且进行攻击,对方可能因此会遭遇到更多的人身攻击。
如果你做任何事都要和他人分享,甚至是那些你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网友,就像Mae开通直播,除了上厕所有3分钟的关闭摄像头时间,其余时间她的生活要被全世界欣赏和讨论,而她父母的床事甚至一不小心都被播之于公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被呈现在放大镜下的部分引发了黑暗中人们的窥探欲,对于看客来说,社交网络促使你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畅所欲言,它给予了你言论发表的自由和身份伪装,却也因此会暴露人性丑陋的一面。
你的语言和网络上引发的舆论环境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的一辈子都会产生影响,人生轨迹甚至都会发生改变。
隐私是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呼吸的空间。
社交网络的搜索功能必须有自己的限度,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好奇心害死猫,另外就是:大家都那么空嘛,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啊。
在社交网络无线开放的今天,很多人甚至开始退后选择不再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留自己的一份隐私权。
其次,它的野心其实更大。
当中涉及到了政治隐喻。
比如要干涉美国大选,比如官员宣布把自己所有的电话和邮件公之于众,让大家了解到自己的透明和从政的清廉。
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科技公司想要主导在大选中的人民民意,想要掀起腥风血浪,就因为自己本身有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本身也是行不通的,当你作为个体想要凌驾于整个国家体制之上,并要干预国家局势的走向,从本身的科技领域跃入政坛,你也要看看自己本身的位置。
首先,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其次,你的创新可以改善国家的人民生活情况,使得生活更便利;但最根本的,你要服务于国家,而不是企图造反。
这是死路一条。
最后,谈谈民主。
圆圈里倡导的是要构建一个民主的王国。
它主打的内容大体是在这个王国里,没有小偷,没有罪犯,绝对安全,你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喜好,所有的决定都是你自己来安排的。
绝对民主,绝对自由。
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到目前为止,绝对民主都没有真正可以实现的根基和土壤。
这个问题太复杂,而实施过程中也有太多的限制。
相对民主可不可以呢?
我觉得是可行的,但不是像电影中那样乱来。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章去执行,才会有符合社会稳定的常态。
如果绝对民主意味着为所欲为,那人间岂不是成为了一个魔鬼的乐园,潘多拉盒子里的各种都会飘散在人间了。
Tom Hanks竟然成为了如此具有沧桑感的人,我一下子还有点难以接受。
Emma Watson总感觉没有爆发出她应该有了演技,表现还是缺乏张力。
故事的设想很好,但表现的连贯度欠缺,故事呈现的结构方面还值得商榷,尤其是剧情的转变和前后的铺垫。
社交网络的便捷其实也并不见得好。
据统计,因为有了微信,人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增长了2小时,为什么?
因为很容易就能让你工作啊,领导有什么事情忘记了,就在微信里和你说,然后你就可以能马上投入工作状态,有多少紧急时间可以通过微信里建立一个群就分配任务去执行呢?
科技改变了你的生活啊,的确,科技使得你始终出于工作状态,呵呵。
热爱狂欢的人们啊,社交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而这当中的分水岭,竟然还是在我们人本身。
我们的道德观,我们的人文价值,我们的同理心和良心。
欢迎关注林小路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讲好听的故事给你听。
让我们畅快淋漓嬉笑怒骂人生又心心相映奋斗不息。
最近看过最差的电影之一,本来快乐的圣诞节不得不忍受长达一个多小时又臭又长的东西,最后实在忍受不了找借口跑了。
不知道这个剧本到底是谁用脚写出来的,剧情拖沓无趣,人物塑造薄弱。
又整出来了这种傻了吧唧的女角色,又蠢又驴,公司的事业都被FBI调查了她还在到处跟好几个男人聊天。
还有跟着那个男的下地铁站的时候严重不适,半夜跟刚认识的男性走到这种地方,还摘掉自己手上的监视装置?
而且后面那个人威胁她的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罪犯的操控“你不许告诉任何人”。
虽然他没有犯罪,但是这种情节无疑增加了这种不安全的暗示,降低女性的警惕。
女主角,就像我之前写的,典型蠢白驴,非得自己撞了墙,自己的人生受到威胁了才终于能反应过来不对劲。
我只是单纯的厌恶这种角色设定。
更别提这部电影里面根本没有出色的女性角色,不过这电影都这样了,我还在期待什么呢?
😅
由近年很红的Emma Watson 搭配老演员Tom Hanks的一部超现实但又反应现时隐私保护问题的戏。
Circle指的是摄像头的那个圆圈。
Emma饰演的女生在好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工作,公司上上下下都充满朝气,每个人都好像打了鸡血一样。
当她无意中在自己的社交网上上载了一副朋友做的灯饰照片后,她朋友原本平静的生活立即被打破并从此远离了Emma。
Emma接受了公司的真人实验,从早到晚戴着公司的摄像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从此Emma声名鹊起,成为了类似今天的“网红”。
公司也要求她的父母参与同样的实验,并且帮助Emma的父亲治疗他的病。
Emma父亲的病情的确是有好转,但是不久Emma的父母关掉了摄像头,他们还是不习惯自己的隐私曝光于大众。
公司的这项项目的宣传很成功,大家都很喜欢Emma,也越来越多的人响应这个计划自愿戴上镜头,通过这项工具,可以找到逃逸多年的杀人犯,也找到了Emma的好朋友。
而Emma的好朋友也在被追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坠崖身亡。
Emma 在失去了好朋友之后渐渐清醒到事件的严重,这个并不是正确的商业行为。
并且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亲情,友情才是他们最温馨的港湾,没有了这些多么成功的事业都不能令他们正真的快乐。
聪明的她反相思维,将镜头推荐给了公司的老板Tom Hanks,让他直接参与自己强烈推崇的项目,也让他尝试一下把自己所有的日常生活公布于众的滋味。
除了结尾有点狗尾 想法还可以 也许这么个命题根本没有答案吧 放弃隐私 或许有利于管理 也放弃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优越 感 人类正在一步步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有人受益有人受损 和工业革命以及大财团垄断一样 历史进程大抵都如此 电影让大家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拥有隐私和保持个体独立性所带来的利弊 现在起码我们还可以选择 如果有一天没有选择 所有人都必须是透明的 否则就无法存活 那人类会进步到无所不能还是我们的文明退化到动物的水平呢 如果这一天终将到来 那我希望可以慢一点 那样的世界会是高度发达高度制度化 可是也会少了很多有趣的想法 而且没有有效的监督 也会产生很多可怕的问题 把全人类放在一辆车上面 一旦司机或者车子出了问题 那么产生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科技可以实现很多梦想 例如复制人 可是就好像火药 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道德如果无法达到同一高度 那就无法让这些科技投入使用
很多人在喷emma的演技,但是我觉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度地剖析,所以不免会有人云亦云的成分。
并且看过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云里雾里的结局感到气愤。
确实,这种烂尾也是少见,我完全get不到女主想要改变什么又或是她的目的是什么。
纵观这部电影,情节构造确实较弱,像是编剧想把很多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表现,但可惜的是并没有突出重点。
首先,社交透明化很明显会带来道德问题,即使是被洗脑,片中对用户的设定也过于理想化,即脱离现实的反乌托邦。
导演在表现矛盾时也难免呈现给观众一种流于表面的叙事手法。
其次,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所容纳的故事框架显得过于宏大,对于支线人物的塑造略显幼稚。
例如annie性格的转变,虽然交代过她工作十分辛苦,但是突然的堕落也转的太快了吧,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排斥mae,是因为嫉妒还是看不惯还是单纯工作操劳?再如kalden,话说他的设定不是跟mae相恋吗,但片中并没有很好交代两人的交集;最后两人在地下室的会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意图。
看完后觉得tom hanks只是一个辅助人物,硬拉主角反而适得其反。
但值得推荐的是,影片确实能让我有所思所想。
导演的拍摄方式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特别是mae夜里独自划船的一幕。
但或许导演内容的方向选的不太合适,明显导演没办法掌控有深度的哲学题材和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以及塑造。
只能说毁了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题材。
但emma的演技,平心而论是走心的。
mae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人,影片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是她社交方式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我想emma表现出了mae在极速前进中的迷茫和对周围事物,对自己生活的质疑与思考。
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不是时刻有各种各样的表情。
我们沉默,我们思考,进而我们从众或是反叛。
在“透明”的状态下,mae要在逐渐迷失的本我和摄像头前的完美人性之中进行无数次的转变。
有人说emma演技尴尬,但是我更赞同这不过是mae取悦众人的一种麻木罢了。
由此可知,要想成功地将小说改变为电影,一个好的编剧十分重要。
说这部电影野心很大,是因为这部电影扯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一没说好(原因),二没说到点(准确),三没说到深度(透彻)。
电影说到的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这些:1. 社交网络与隐私的关系2. 公开(的方便性)对隐私(的伤害)3. 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道德4. 反乌托邦的主题与民主5. ...1. 社交网络与隐私的关系2. 公开(的方便性)对隐私(的伤害)从Mae(艾玛沃森)的朋友Mercer只愿意当一个做做灯具做做自己的事,不愿意被人打扰,可是Mae的朋友圈把他暴露并被很多不理解的人以为他杀鹿的事情上,从Mae不小心拍到父母不可言说的事情上,可见电影是打算有所表现的。
但类似这些事件是任何一个编剧在写到这个主题都可以想到的最基本的事情。
这些事情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可是隐私暴露的社会心理原因以及对于被暴露隐私的人的伤害有多大,电影只是用看似惊人实际一概而过的车祸事件带过,并不深入去揭开这个问题。
社交网络给隐私带来的问题在于隐私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暴露,因为社交网络最初的卖点和吸引力就在于搜索并提取(暴露)相关人事的能力。
这是一部分人热爱社交网络也是另一部分人痛恨的原因。
从准确和深度这两点上来说,不得不说到黑镜,对于科技妄想症来说,黑镜整个系列都足够优秀。
黑镜第三季第一集Nosedive,把关于社交网络的虚伪和想躲都躲不开的可怕,第二季第四集White Christmas里面出现过的拉黑屏蔽人的方式,都让观众大呼过瘾又毛骨悚然。
“可怕”这个词不需要演员像TED演讲一样告诉观众什么是可怕什么不是。
可能这部电影中最可怕的感觉就是最后那两台航拍器盯着不放的时候了,但那更多的是一种令人烦躁厌恶多过可怕或细思恐极的感觉。
3. 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道德电影中有不少科技公司的影子:1. 谷歌 (Circle) - 整个园区的风格,还有那个长的像G的C如果不是我多想的话。
2. TED Talk - 汤姆汉克斯演的Eamon Bailey一开始演讲的场景3. 脸书4. PayPal - 艾玛沃森提出的想要整合所有支付到Circle一体。
(虽然我当时的想法是,支付一体化,你们想学马云爸爸哼 >.>)大部分讨论科技的电影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就是警醒人们科技如果不被正当使用是可以很可怕的。
谷歌的企业座右铭是“不作恶 (Don't be evil)”,2013年斯诺登之后我们也知道了诸如微软谷歌脸书等大公司都有参与某计划,这似乎与谷歌自己的座右铭是相违背的。
科技公司,或者说所有公司,都在做的同一件事,就是抢夺客户,而坚守不作恶的理念其实是一个道德问题。
那么一个道德问题,对于实际上于情于理都不得不追求利益优先的公司们来说,究竟能不能坚守、为什么能或者为什么不能坚守、能坚守到什么程度、能退让到什么程度、大众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会受不了,这些问题电影顶多算是点到即止,一带而过。
4. 反乌托邦的主题与民主这个问题本身我没能力讨论。
我要讨论的是,艾玛沃森演的角色Mae前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转变的不合逻辑。
一开始在Gang of 40会议上,是Mae提出要把所有服务全都整合到Circle平台上的,提出所有选民都必须要有Circle账号,并用人们对交税的心理作为类比对象。
我认为当时Mae这个角色已经脱离了一开始进公司小人物战战兢兢,并对Circle 管的太宽有所质疑的阶段,也经过了划船事件,不管是不是自愿带摄像头或心里有无抵触和矛盾(应该是有的,但可能只是觉得不妥没觉得不对),而到了开会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到了非常享受众人及世界的眼光,非常投入Circle的规划和计划了。
所以当她说这一切都是为了纯民主的时候,我勉强说服自己这是角色需要,所以就当角色本身是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的了。
但是当Mercer车祸后,她忽然说我们要改变,于是就有了改变,创始人之一都能被她一句话“我们要改变”说动,丝毫不记得之前看见Mae在大会上的表现时的不可置信和背叛感。
所以朋友的事故让她意识到罪魁祸首是Circle大老板Baily们(而不是她自己也有错)?
朋友的事故让她意识到只是这个系统需要被改变,而不是本质上出发点就有问题?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暴露Baily们的隐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而不是真的解决Circle的隐患?
这个转变和解决方法太举重若轻了恕我实在理解不了。
1. 本片是比尔·帕克斯顿最后的一部电影作品。
2. 注:比尔·帕克斯顿在片中饰演艾玛·沃森的爸爸。
3. 本片是汤姆·汉克斯和比尔·帕克斯顿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在1995年的《阿波罗13号》。
4. 有传言说艾丽西卡·维坎德曾是本片女主角的人选,但制片人最后选择了艾玛·沃森来出演主角梅(mae)。
随后,艾丽西卡·维坎德被证实是要出演《谍影重重5》。
5. 本片是由戴夫·艾格斯的小说改编,这也是汤姆·汉克斯第二次出演由戴夫·艾格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次是出演电影《国王的全息图》。
6. 整部电影的拍摄都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完成的。
7. 艾玛·沃森比凯伦·吉兰小三岁。
8. 本片是艾玛·沃森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
9. 本片是导演 詹姆斯·庞索特第五部故事片。
Translating from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4287320/trivia?ref_=tt_trv_trv
最出彩的就是主题深刻,引人深思
反乌托邦类型的电影,如果你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会怎么样?你的一切都被人观察着,评论着,你没有秘密了,你的秘密成了罪恶。我想说的是:秘密的真谛,就在于它失去意义的时候也要守护它啊。。。
Emma Watson真的是好莱坞郑爽
主题让我想起了”慎独“,感觉编剧也是想探讨边界在哪里,然而所有的事件和人物设定都实在太刻意了,结局也不够有力。。倒是屈臣氏小姐的演技有了一点点进步(闺蜜个子太高衬得她好娇小啊
全剧每个都在bitching 简直看不下去了😂
Secrets are lies. 美版天眼工程!拍的一般,立意先锋,Watson美人加一星。
看之前期待很高的片子,前40mins其实铺陈的很好,但是后半段开始不知所云,结尾也太过于潦草,很好的题材,平庸的作品。
一部劇情上堪稱腰斬的戲。因為它是故事性的電影,最後卻嘎然而止。不過這部電影密碼還挺多的,很多細微的地方會讓你會心一笑,請留意電影裡面的留言評論,那絕對是劇情的一部分啊。
文化土豆而来
我觉得有6.5分。赫敏演傻女孩让我想打她。心疼那个男孩。
虽然电影这么好,但我们这些观众没法演出一模一样的电影。所以这正是完美社会无法形成的畸形点。我们永远找不到另一个人的灵魂将去往何处。除非是被截住的,被控制的人。真是高潮了。
看似涉及了人权隐私、网络暴力等问题,实际上鸡毛都没说清。类似如98年《全民公敌》和之后的《鹰眼》均可轻松秒杀本片。吹鼻瞪眼的屈臣氏小姐,眼神迷离的汤姆汉克斯,故作高深的黑人小伙…又一部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和干什么的影片。其实Circle就特么是个高级的传销组织吧。
emma演技真让人捉急!!完全撑不起来
两个巨星主演 评分各种扑街的电影 诚然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差了些 但是剧情对于大数据VS隐私入侵的讨论 很具有现实意义 打个满分只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很多人嘲笑这部片”众人皆醉我独醒“ ”还不如一集黑镜“ 可是那又怎样呢 你知道有多少人支持片中的透明化吗 还有很多打低分的表示“没看懂”
太尴尬了,简直看不下去
好题材烂故事蠢剧情,开始直播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完蛋了。虽然如此还是希望微信这样反互联网的东西早日爆炸。
虽然。。。。,但是。。。。
20年前Tom Hanks就拍了表现互联网时代初期生活状态的《网络情缘》,如今他又探讨当前甚至未来的网络环境,包括了社 交、直播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是让我们生活的更轻松还是更艰辛?这个像“黑镜”一 样的故事足够娱乐,可信,最难得的是能带给我们警示和深思。
主题让我想起了”慎独“,感觉编剧也是想探讨边界在哪里,然而所有的事件和人物设定都实在太刻意了,结局也不够有力。
这。。什么尼玛结局,就搞垮了俩老总,做的还更过了?逻辑有点不通还有人物转折有些生硬。没隐私太太太恐怖了。艾玛素颜都这么美啊!虽然麻子有点多,但就喜欢这种真实,人人都有。汤姆汉克斯有点大材小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