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被大卫的爱深深感动,因为他的无私和执着.可是我却觉得特别的虚无和不值得,尤其是看了他被遗弃后的部分.首先,他的爱很自私.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感觉.他只在乎自己去爱,并且强烈的要求与被爱的对象在一起,很强的占有欲.或许,他只被输入初级阶段的爱的程序吧.他无法感受对方的感觉,所以他固执的认为莫妮卡也是强烈的爱他的.他不能接受对方很大程度上只把他当做某种形式上的玩具.其次,他的爱其实很虚无.之所以会对莫妮卡产生强烈的爱,仅仅因为被输入了那几个代码.也就是说,他也可能会爱上另一个人,如果当初向他输入代码的是那个人.悲哀的是,他无法选择,因为爱的印记被设置在了硬盘上.总之,我无法觉得这样的爱是美的,只是觉得压抑和可悲.为了一个根本虚无的爱,千年的执着和等待.更可悲的是,大卫祈求蓝仙女可以把他变为真实,但蓝仙女只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连存在都算不上.倒是舞男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我存在着;我存在过.这就足够了,存在即真实.
电影一开始,我以为是科幻片,然后看到莫妮卡的纠结后觉得是伦理片,Blue Fairlady出场后我明白可能是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的睡前童话+家庭温情片,看到机器人屠宰场我猜这可能是类似于X战警挑战冷漠又贪婪的人类的非主流物种逆袭励志片,直到后来外星人出场了,我想好吧,这是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纵横很广的宇宙博爱片,直到后来一缕头发的复活让我忍无可忍,找不着北。
情节狗血,剪辑冗长拖沓,总之觉得这片子有点过誉。
可惜了小演员的演的那么好!
If someone love you unconditionally? should you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ove him/her back?如果这个人很美/帅,也许答案很容易回答。
如果这个人很富有/有才华,答案也不难回答。
如果她/他貌不惊人,稀疏平常,穷困潦倒,那么答案又会是什么呢?
如果一只可爱的小猫小狗死心塌地忠心于你,你肯定会love back。
如果是集强壮,搞笑于一身的汽车人大黄蜂,你肯定更是求之不得。
但是如果是恐怖的,丑陋的,恶心的,但是爱你一样纯洁,真诚,永远,动人的丑男/女,或是癞皮狗,异形,霸天虎,等等,会激起你心中的所谓的responsibility吗?
或者爱上你的是一个同性,一个老人抑或儿童......你会说:oh, pls stop, it's crazy.我觉得这就是AI童真的外表背后所要质问我们的(也许斯皮尔伯格觉得库布里克提出的问题太哲学,太尖锐,于是给它披上了这么美丽的一件外衣。
)。
爱究竟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是需要回报的,还是一相情愿的?
当不顾一切的爱降临在你身上时,是该欣喜还是害怕呢?
当爱变成人工的,是该相信还是排斥呢?
当你所认为的一个物品(机器人也是物品吗?
有了自我意识的一把牙刷是不是呢?
)拥有了感情,并且爱上了你,你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回应呢?
如果一个人长了三个耳朵,有可能性你会爱上他吗?
那么四个耳朵呢?
100个耳朵呢?
太复杂了!
不是吗?
我们的爱,等级森严。
可以这样子定义它的内涵吗?
爱:是指一个生物个体,对于另外一个同族类的,生理健康的,不缺少任何外部组成器官的,异性的或特殊情况下的同性的个体所产生的,本质上基于化学物质的,在大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愿意长时间亲近,表示讨好的,全身心投入的,并期望对方给予相同情感输出的一种感情。
而它的外延,就复杂多了,它涵盖了一个生物族类拥有自我意识以来,几乎所有的行为,包括,氏族的形成(对爱,以及爱的人的保护,占有),战争的形成(对试图去抢夺爱的人的打击),国家的形成(引申到一个群落之间的爱的保护,以及对外族的打击),家庭的形成(爱的责任,道德的产生),等等等等。
暂且否定我们文章开头的问题,那么爱的条件是什么呢?
拿BBS上的lovebridge的交友条件来分析一下:Photo,身高和体重:一般来说,能上十大头条的,拿得出手的photo是必需的,1.65/1.80及以上的身高是加分的。
清纯/清秀的外形让人心情愉悦,身材娇好/肌肉发达的外形让人赏心悦目。
丰满/肥胖的身躯则因人而异了-〉所以外形或者说是体外器官的标准化是爱的一个必要条件。
名牌大学,研究生,央企/外企工作,9K/M,有房有车:一般来说,只要有这几点中的一点或以上,那么求偶者就会成数量级的增长。
-〉能够构建安稳的,长期的生存/享受(因人而异)基础,是产生长时间亲近,表示讨好的,全身心投入的,并期望对方给予相同情感的前提。
请在来信中附照-〉爱是双方的,需要原始刺激的物质。
...所以AI中给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产生爱的物质被计算机模拟了它的产生,对象,以及持续时限。
然而却没有得到等量的回报。
Mommy并没有像爱martin一样爱David。
为什么呢?
再我看来,很简单。
我们上面分析了,爱的条件太多,太复杂,又拥有那么多不同的等级。
那么多变量呢。
哪能那么容易模拟。
科技还需进步啊。
“David is 11 years old. He weighs 60 pounds. He is 4 feet, 6 inches tall. He has brown hair. His love is real. But he is not.” 为《AI》写点什么,很早以前就想过,不是要突增悲哀,只是有些东西,看过便不能忘记。
一如“他的爱是真的,然而,他不是”。
初涉南北极冰融化,海水淹没城市,气候变幻莫测,饥荒肆虐蔓延……一个正在崩塌的家园,末日一样的未来。
这里,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以及自己最杰出的产品——人工智能,它的影子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也许,还将到那不可被替代的情感。
科学家们在争论不休,新的Robot将应运而生,他们“超越简单的情感模拟器”,他们将记忆痛学习爱甚至会做梦,他们的感情将永恒不变,而人类,“能对这份爱付出相等的回应吗”?
Monica,孤单而悲伤的母亲,不能面对儿子Martin因绝症躺在冷冻箱里将渐渐死去事实,陷于情感崩溃的边缘。
David,11岁,身高4尺6英寸,金发的机器男孩,他的到来是为了抚平年轻母亲的伤痛。
小小身影逆光走进Monica的家门,迈下第一步台阶,翘起脚尖轻轻敲着地板,然后转过身说“I like your floor”,一个有双清澄蓝眼睛的小男孩冲她坦诚地微笑。
惊惧,Monica无法接受这种情感的替代,却为一个如此真实的孩子而疑惑,丈夫Henry说“A made child”,“这是一次普通的免费使用,一个极好的向公司表现的机会”。
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也许在那一刻已注定了David在这个家庭里的最终命运。
爱的体验孩子,爱也盼被爱的孩子,人工智能赋予David不可变更的身份。
“登陆注册之后,机器小孩的爱将被密封储存,永远成为他的的一部分,……即使被收养的父母遗弃,亦不再出售”,唯一的结局是销毁,爱的前提是残酷。
David对世界最初体验的源于好奇,照片里的另一个男孩是谁?
Monica早晨喝的黑色液体是什么?
被关到壁橱里是一个游戏吗?
然后开始模仿,找出卫生间里的Monica,以为这也是捉迷藏;一本一眼地学父母餐桌上的动作,再因Monica嘴角的面条大笑。
这是他最简单的情感表达,同初生宝宝的第一次微笑一样,将消逝已久的快乐再次带回了Monica与Henry身边。
从开始的拒绝、排斥,到隔着雕花玻璃门的观察,再到愿意哄这个永远睡不着的孩子入睡,Monica的理智在瓦解,她只知道她需要这个孩子,而David单纯眼睛里,看不见的是,在Monica心底儿子Martin那沉睡的脸。
清晨的阳光里,七道程序启动的指令,一声“Mommy”来得毫无防备,David蜷入Monica的怀中,她的爱从此由他来承担,而他新的人生是否真正能走进她的世界?
如果故事就此打住,可能平淡却会很幸福,但那不是导演的本意,快乐易逝,悲哀却总难遗忘,也许意义的深刻才会由此而生。
寻找梦想去舞会之前,Monica对David的关心让Henry提醒她说“It’s a toy”。
David调皮打翻了Monica的香水,看着空空的香水瓶,此时Monica才开始重新思考David在她心中的位置。
“妈妈,你会死吗?
”“有一天会。
”“那我会孤单。
……你会活多久呢?
”“50年吧。
”“我希望你永远不要死……”Monica取出了Teddy——机器小熊,“Teddy是一件超级玩具,相信你们可以好好相互照顾。
”无尽的爱对有限的有机生命太过沉重,还是交付给相同机械体吧。
Teddy抗议说“我不是玩具”,可David听不到,他只疑惑50年究竟是一段多长的时间。
Martin病愈归来,序曲结束,Monica说“世界上最好的事发生了”,而David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
疑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什么是你第一个记得的?
”Martin的问题突如其来,不断强调David不是真的小孩。
嫉妒,与Martin比吃菠菜,半夜偷剪母亲的头发,在她讲给Martin的睡前故事里露出笑容,只因为他如此渴望母亲的爱,而成为real boy是他唯一心愿。
故障维修时,David对握住他手的Monica说“妈妈,我不痛”;面对愤怒的Henry说“我只是想让妈妈爱我更多”。
而Monica开始心慌,她的爱在动摇,即使她不断说服自己“这只是普通男孩间的挑战,他只是在游戏中犯了错误”,但面对Henry的“他不是人类,……他被制造用来爱人,而这也能解读他的恨”,她无力反驳。
Martin的生日会上,David终于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害怕,与希望得到保护,让他抱着Martin跌入泳池。
人们救起Martin,却将David遗忘在池底,从蓝眼睛里看池水外的世界,不知道他能否明白,其实那里他从没有真正走入。
Monica为David无法预知的行为感到恐惧,人类情感的复杂,让她无从判断机器孩子最简单的心愿,“Dear mommy, I love you and Henry, and the sun is shinning, ……I’m your little boy, and so is Martin but not Teddy。
”他其实只想做你真正的小孩,得到你他相同的爱与关怀。
David欢天喜地地踏上了与Monica去“野餐”的旅途,在Monica的眼泪中感到隐隐的不安,然后执着坚持关于被抛弃“Is it a game?
”,Monica将David推跌树下,留下的只是嘱咐他“远离人群,与同类一起才会安全”,和一句“Sorry,我没有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
学会爱却给了悲伤,学会了笑却没有眼泪。
母亲为什么离去?
是因为不是real child吗?
找到将皮诺曹变成人类孩子的蓝仙女,成为真正的小孩,David带着Teddy开始寻找自己的梦想。
自我成长David遇见的第一群人,应该是机器人,型号过时,功能不全的机器人,在一堆残骸间寻找下颌、断肢、以及眼球,形貌甚是恐怖。
然后是机械猎人,黑衣上的荧光令他们在夜间看起来像驾着摩托飞驰的骷髅。
然而这些远不及机械屠宰场的可怕,那里人类对机械的仇恨在极致中沸腾,他们因机器人被支离破碎而欢呼,看机器人被腐蚀熔化而疯狂。
其实,在这里,人比机器恐怖。
因为需要,他们制造机器人,又因为机器人的存在,他们看到自身不足,并为之感到不安,害怕被替代而猜忌,于是将其视作危险的竞争对手,最大限度的与之敌对,成人世界里潜藏的利己主义和残忍暴虐,在电影中,在对机器人的屠杀中,被戏剧化地放大了。
在这群机器人中,David是特殊的,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制造机器孩子”,他诞生的意图是特殊的,他有人类孩子的一切特质,并“有人为他倾注了爱心”,难怪疯狂的观众也要为他向屠宰场老板扔出石头,而屠宰场的工作人员也要惊奇说“David,你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尽管经历了诸多恐惧、无助并眼见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残酷,David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并坚信他的存在是“独特”的,而这种认定也许正是同人类一样对自我存在的肯定。
为找到能实现心愿的蓝仙女,同机器情人Joe一起,David来到了胭脂城,这里夜总会、俱乐部遍布,流光溢彩的城市是Joe诞生舞台。
他们找到“万事通”博士,一部信息百科全书,David想知道蓝仙女怎样能把机器人变成真正的小孩,它告诉他们Allen Hobby的书中有这种神奇力量,而童话中的蓝仙女在世界尽头的失落之城——曼哈顿。
影片中的国际都市,曼哈顿,不可避免的陷在无边海水之中,水面残存的断壁残垣述说着人类文明曾有的进步与辉煌。
在这里等待David的是他的制造者Allen Hobby,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David的自我信念开始崩溃,演化为要毁灭另一个自己的暴力;进而又遭到Hobby的另一重打击,“……在此之前,机器人不会有梦想,没有自主意识,……你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的儿子才是唯一的……”;然后发现一片尚未出厂的机器孩子,在原型模板的眼中看见自己人生的最初记忆——工厂的标志。
想爱却遭抛弃,寻找梦想只是一个童话,而自己的存在亦不能得到承认,真正的孤独与绝望,“妈妈”,带着来自心底最深的呼唤与渴望,David义无反顾地坠入茫茫汪洋……Joe被警察带走了,对获救的David说,“有一天当你变成真人,记得向女孩们提起我,我存在,我曾经存在。
” 在水下,在蓝仙女的雕像前,David祈祷千年,灯灭冰封,沧海桑田……记得很久以前,在前往胭脂城的途中,Joe问“蓝仙女是女的,还是男的?
”David说“女的。
”Joe愉快地说,“我了解女人,……蓝色对人类代表忧郁,而我能令所有女人面红耳赤,……世界上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机器人的悲剧早已注定,他们的存在价值只来自需要他们的人对他们承认和肯定,所以,David“上穷碧落下黄泉”所找寻的爱与梦想注定不会有结果,他的心愿只有让异星生命来实现。
其实,这也只是导演与观众浪漫的寄情,正如影片中所说:Come away O human child To the water and the wild With a fairy hand in hand, 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http://ealinealin.spaces.live.com/blog/cns!EB8EFA6C21DD28EF!145.entry
他的程序是爱。
当爱成为他生存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无法不穷其毕生去寻找、去等待,千年万载,轮回往复。
“让妈妈爱我”——这样一个简单到极点的愿望,在孩子蔚蓝的眼睛里闪烁。
我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泪水,为了他,为了他从出生就注定无法抹去的烙印。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
美丽的蓝衣仙女,在孩子的拥抱中风化瓦解,变成无数狰狞的碎片。
仙女残破的面颊温柔依旧,但是她曾经优雅的身躯居然是一具空壳——童话和梦想的空壳,人类谎言铸就的残躯碎体,就这样冰冷冷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斯皮尔伯格,你实在是太残忍了!
)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关切地俯下身,为妈妈送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微笑着看她啜饮。
小小的身体努力、认真地挺直着,做她最初的,最后的屏障,小小的,爱的屏障。
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再次失去她,永远地失去她了。
他从两千年之前把她找回来,只为现在这样斜倚在床边,独自一人拥有爱妈妈的时间。
他的时间——他们的时间多么少啊!
当人类已完全灭绝,当文明已成往事。
只有一个小小的机器孩子,传承着爱的使命,延续着人类的灵魂。
这不灭的人性精灵,深深烙印在数码密布的电路板上,凝聚在那双蔚蓝色的眼睛里,像天空一样寂寥,像海洋一般深邃。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如同喃喃低语,屏心静息地讲述着。
音乐仿佛辽阔背景下瞬息起伏的浪涛,配合着他的故事。
一点点铺陈,一段段展开,一层层推进,一寸寸深入人心。
最后,随着男孩的复制品妈妈沉入永恒的睡眠,这个小小的机器也静静睡去。
故事终结,该讲的,不该讲的,都已经结束了。
在时间的永恒之河中等待是一种怎样的诅咒?
等到绝望之日慢慢降临,愿望才能得以解脱。
这种漫长的等待让我放弃了对永恒的企望。
同时默默庆幸: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一种幸福。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爱过,被爱过,是幸福中的幸福。
最初观看斯皮尔伯格指导的电影《人工智能》的时候,我至多只有十四五岁的年纪。
那时因年纪尚幼与经历短浅,除了那段让人痛哭不止的片尾以及机器屠宰场部分沸腾的残忍,再也没能在心底留下印象更深刻的片段。
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个在叙述人性的残忍与爱的恒久的故事,然而如今将这部电影复习过后,发现《人工智能》比看上去的那样更为复杂而沉重。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一部披着后现代主义童话外衣的朝圣者的故事。
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讲述了一个木偶人匹诺曹经历种种冒险奇遇,在通过“勇敢、衷心、诚实”的考验后,被蓝仙女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的故事。
《木偶奇遇记》这部童话作品,在《人工智能》中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该影片。
不难看出,《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所面对三条考验,在电影中都可以找出对照——勇敢考验,对应戴维在机器屠宰场的剧情;衷心考验,对应戴维在艳都的寻找蓝仙女线索的剧情;诚实考验,对应戴维千辛万苦抵达曼哈顿,面对另一个机器人戴维的剧情。
电影中的机器人男孩戴维虽不像匹诺曹一样在历练出一颗诚实、勇敢、正直的心之后便成为了真正的小男孩,他亘久不变的爱经历了2000年冰封,也没能得到蓝仙女的厚爱。
2000年后的某一日,地球上仅存的高等机器人给了他被莫妮卡爱着的幸福的一天。
在这一天结束时,“戴维也躺下睡去。
于是平生第一次,他在睡梦中来到了那所有美梦发源的地方”。
这时戴维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男孩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却给予观影者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这部电影,确实是《木偶奇遇记》的后现代改造版。
如果单纯从童话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人们所获得的即是一个“坚持爱的信念,最终美梦成真”式的核心。
但是,我认为观看《人工智能》时,必须将库布里克创作的剧本部分与斯皮尔伯格添加的结局分开品味,否则就容易使人深陷于“爱”的皮囊中无法自拔——毕竟,斯皮尔伯格自行创作的结局太过温情,弱化了库布里克原剧情中深沉的思索与绝望,观影者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获得爱”的泪水里,为故事“完美”的结局大声喝采。
库布里克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思索,在电影中利用台词、人物、符号等元素,清晰表明了这部电影是在探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元素都如蜻蜓点水般为观影者指明了电影的核心问题——一心寻求神的我们,究竟能否得到神的回应?
可以说,去掉结局的《人工智能》,是一部探寻人与神关系的作品。
其一,影片伊始,就营造出一个“世界末日”式的背景:“因为温室效应,那些多年来的南北冰川逐渐融化,海水淹没了许多大城市,顺着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地区,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纽约……荡然无存。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里关于世界末日的描述:“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
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长,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
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
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
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
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圣经•创世纪》7:17-24)其二,在影片开头部分的情节末尾,库布里克为观影者留下一个贯穿全片的问题。
私以为,这里问题所指的并非黑人女性所提出的“如果这机器人真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
”而是哈比博士则给出的回答:“但是在创世纪,上帝不是也创造亚当爱他吗?
”于是,哈比博士正如上帝造人那般,制造了一个以爱为程序核心、具有情感官能的机器人男孩,戴维。
这番创造是一项实验,更是对神造人的模拟——戴维是人类之子,是人类的象征,而人类即是戴维的神。
其三,莫妮卡唤醒戴维爱的程序的那段情节编排很是巧妙:背景明媚的阳光柔和披洒在两人身上,莫妮卡按住戴维的后颈,缓慢念出七个单词——正如上帝用七日创造世界。
戴维对莫妮卡至死不渝的爱被唤醒了,却也如夏娃给予亚当智慧之果一般,被唤醒了人性。
戴维被莫妮卡抛弃,亦如同上帝将亚当夏娃驱出伊甸园一般。
其四,蓝仙女这一“角色”所象征的即是基督教的神——上帝。
对于人类生命来说,上帝是最终的救助和保障:“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圣经•诗篇》,46:1)这种终极的恩典,就导致了“寻求上帝之爱”的宗教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上帝被认为是在要求人生的完全服从。
蓝仙女便是戴维的服从对象,在戴维的心里,她能够满足戴维的愿望,赐予他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以及“爱”。
在《圣经•新约》文本中,代表上帝之爱的词语是agape,与eros所表达的“欲求的爱”不同,agape是无条件的、普遍的爱。
“新约”赋予agape以“给予的爱”这样一种意义,正如戴维对蓝仙女这一童话人物的认知:蓝仙女将真实的肉体生命馈赠给匹诺曹,此举便是“给予的爱”。
其五,在后面的剧情中,戴维追寻蓝仙女的过程,即是一场追寻神的过程。
在旅途的最终,才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
绝望之际,戴维选择了自杀,在放弃生的同时获得了一个永不止息的对神的希冀——在黑暗的海底,他发现了蓝仙女的塑像,从此开始对一个冰冷的塑像进行永恒的哀求。
正像是现代人仍在对上帝的塑像频频乞求一样。
另外,影片重要的元素——蓝色,亦是对神这一形象的描绘。
故事中的情人机器人乔对戴维说:蓝色代表着忧郁。
其实在这部电影里,蓝色不仅仅是代表忧郁的情感元素,有时也起到警示作用(比如戴维接电话时,特写镜头里电话上的光由红转蓝;游泳池事件发生前,莫妮卡在餐桌上分发的餐具是蓝色;抛弃戴维时莫妮卡所开的车是蓝色;机器屠宰场的男人分辨戴维是否是机器人的透视器的光是蓝色;哈比博士办公室门上镂空字体所透出的光是蓝色)。
同时,蓝色是蓝仙女的代表色,亦即是神的颜色(艳都照在圣母像之上的光的颜色),代表神性的同时反映了“冷漠”的特质(莫妮卡在为马丁讲睡前故事时,床头的光照在两人身上,而远处坐在地上的戴维脸上却打着暖光,这里的蓝色做冷漠讲;再如抵达艳都后,戴维仰视着圣母的石像,圣母身上的光也是蓝色的,这里的蓝色也可以作冷漠看待),为的就是在烘托神的带给人的绝望感。
从这种角度看待《人工智能》这部电影,就是运用科幻的题材,浓缩了整个人类对神追寻的历史的电影。
并且,这种对神追寻——剧本创作者库布里克认为——永远不会止息,也永远不会得到回应。
库布里克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是极其压抑绝望的,在他剧本的结局中,戴维和泰迪乘坐的水陆两用直升机被摩天轮囚禁在海底,“戴维不断地向蓝仙女祈祷,她也永远温柔地对他微笑,她永远都这么亲切。
最后灯光逐渐熄灭,但戴维仍然看到她模糊的身影,他存着一线希望呼唤她,他祈祷着直到海葵凋零死去,他祈祷着直至海水结冰,两栖直升机和蓝仙女都被冰封,他被锁在冰块里仍然看见,一个蓝色的身影,永远存在,永远微笑,永远等着他。
”就此,库布里克的故事结束。
结局映照开头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爱他,而他是不会哀悯人类的。
指导这部电影的斯皮尔伯格弥补了库布里克的绝望:虽然没有神的回应,但虔诚如一的人,总该得到些安慰吧。
这就是电影的第二个结局了。
看99年的《the sixth sense》的时候就很喜欢haley joel osment,眼中充满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和无助,不过布鲁斯威利斯的演技也无可挑剔,所以osment的表演虽然吸引人,还不至于到震撼的地步。
看01年的《AI》,斯坦利库布里克一直想拍未遂,最终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才知道科幻片也可以拍得这样动人,真是赚尽了我的眼泪。
人类对爱的需求,造就了“小男孩”David。
他被设定一生只会全心爱主人一人。
然而人类需要怎样对待大卫们?
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回答。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部科幻片,尽管有人称它为科幻片中史诗一样的作品。
影片开头就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类可以造出一个拥有情感懂得爱的机器人,却无法保证给予它同样的爱。
也许从机器人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和人类的不平等,就仿佛上帝创造了我们,于是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信仰,谁有胆量或勇气去考证这一切否公平,是否合理?
谁会傻到去问上帝为什么不关心我们的个人意志?
当生存变成一种施舍,生命就显得愈发卑贱而渺小。
然而人类终究是幸运的,或者说是在悲惨到极点的命运中努力追寻,寻找那一点点气若游丝的快乐。
人生七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一切的苦痛都是活在世上必须承受的,躲不开逃不掉的我们就这么存在于惨淡的人世间,自嘲的告诉自己这所有的经历就叫做生活。
怎么敢怨呢?
又该去怨谁呢?
埋怨上帝创造了我们,埋怨父母把我们带到这地狱一样的世界么?
渺小如同蝼蚁一样的我们甚至没有权利去恨,因为信仰和爱才是生存最彻底的希望。
也许发泄了恨意可以得到暂时的快感,信仰的丧失和道德的沦亡却将导致自身的毁灭。
那就单纯而直接的快乐吧,享受被欺骗的喜悦,体会谎言的真实。
就像《AI》中的David一样,接受了指令后便死心塌地的爱他的母亲,不理得失,无论后果;就像他那样,傻傻的相信世界上有蓝仙女的存在,可以实现他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愿望;像他那样固执的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真的小男孩,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
无数次的心痛地不忍心再看下去。
看到他把Monica当成自己的母亲,说“Mammy,I love you”那一刻;看到他为了和马丁一样得到Monica的关心,明知道自己不能吃食物却还大口大口的把青菜送进嘴里时;看到他在纸上写“Dear mammy, I love you and Henry, and the sun is shinning, ……I’m your little boy, and so is Martin but not Teddy”的时候;看到他含着眼泪大喊“I'm special, I'm unique”的时候……多傻的孩子啊,他竟然真的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以为只要可以像马丁那样吃蔬菜,以为只要找到蓝仙女把自己变成真的小男孩,就可以得到Monica的爱,和Monica对自己亲生的孩子Martin同等的爱。
他羡慕Martin,羡慕那个一片光明中躺在母亲怀抱里听故事的孩子,甚至羡慕Martin脸上的神气和不屑,只因为他太需要爱了。
可惜没有什么能给他爱,人类把他当作一件物品,一个玩具。
如果Martin就那样病死或永远无法醒来,也许Monica会把David当成自己的孩子,最终爱上他,可是Martin醒了,当真正的孩子出现时,代替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毫无疑问David更可爱,更懂事,更听话,懂得讨好,可是这一切在血肉亲情面前都变的可笑而苍白。
正主已经归来,替代品也就理所当然的离开。
可是怎么能离开?
当他的电路板上已经被深深的烙上了“love Monica”的指令,那对我们来说冰冷的电路板却是他的心灵,他全部的爱,低声下气,委屈求全。
也许是太渴望爱了,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只有少的可怜的那么一点可能,都要拼了命的去尝试,去抓住。
始终相信孩子是没有恶意的,也许Martin说出那些不负责任的谎言只是为了好玩,也许连Martin自己也想不到David会傻到真的在深夜拿着剪刀去剪Monica的头发,谁会相信把母亲的头发戴在脖子上就可以得她的爱呢?
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
Monica可以继续享受她那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David对她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或许连过客都算不上,只是一件玩具,比Teddy更精致可爱的玩具,或许也会闪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遗憾,或许会流下几滴所谓的泪水,转瞬即逝,廉价而虚伪。
可是David该何去何从呢?
被赋予了爱的他,一生只能把爱给一个人的他,要怎么样才能在被母亲丢弃后度过属于他自己那千万年漫长寂寞的时光呢?
幸好还有童话,那荒谬绝伦哄骗小朋友的童话,此时便成为了他全部的信仰。
传说中的蓝仙女,善良慈祥,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
David脸上夺目的光彩,眼中绚烂的光芒:“If she can make a real boy, mum will love me!
”眼泪又一次忍不住,太单纯的孩子了,有这么傻的机器人么?
执拗的相信着那烂俗的童话,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去寻找那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爱。
到头来一切真的是个骗局。
谜底被揭开那一秒种的绝望除了David自己没有人可以体会。
看到无数个David的样子悬在空中,立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这就是最后的答案。
残酷、冰冷而现实的答案。
历经千辛万苦又怎样?
受尽摧残折磨又怎样?
被人类造出的玩具应有的命运罢了,不能挣扎,不能反抗,甚至不能埋怨,那些被火烧王水腐蚀的机器人就是下场和榜样。
在飞船中静静的凝望着蓝仙女的雕像,只听见画外音慢慢地说“And David continued to pray to the blue fairy there before him, she who smiled softly forever, she who welcome forever. Eventually the floodlights dimmed and died, but David could still see her palely by day, and he still addressed her in hope. He prayed until all the sea anemones had shriveled and died. He prayed as the ocean froze, and the ice encased the caged amphibicopter and the blue fairy too, locking them together where he could still make her out. A blue ghost in ice, always there, always smiling, always awaiting him. Eventually he never moved at all, but his eyes always stayed open, staring ahead forever all thought the darkness of each night, and the next day, and the next day. Thus, 2000 years passed by.”David在海底废弃的公园度过两千年寂寞的时光,终于等到了苏醒的那一天。
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消亡,生存下来的只有他和Teddy,现实总是那么讽刺,那么凄凉。
还有更讽刺的,沉睡了两千年的David竟然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爱的母亲,尽管她早已经灰飞烟灭,尽管是她选择了丢弃他,尽管她从来没有爱过他。
当所有周围的同类希望他快乐,希望他能幸福的生活时,他的要求却和两千年一样,简单而微小——“become a real boy”,可惜——那些同类可以给他所有的一切,除了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
还好有Martin的谎言,还好Teddy藏起了那用惨痛代价换来的母亲的头发。
克隆技术可以让Monica再次出现与两千年后的时空与David相聚,却残忍的只给了他一天时间。
在仅有的一天中,再没有Martin,再没有Herry,有的只是那么多的幸福,那久违了两千年了无数倍代价才换来的爱,得到了他复杂的电路中所渴望的简单到极点的——爱。
人类成功了,有感情的机器人,懂得自主情感,知道如何去爱的机器人,终于在人类消亡后证实了它的成功,可是一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当上帝的光辉已经不能再照耀我们,当上帝的温暖已经无法慰籍我们,甚至连上帝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已经值得怀疑时,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片中大卫的扮演者海利·乔·奥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的表演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个人觉得也是不错。
大卫不是一个好演的角色,一个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该怎么表现?
我想可以用来当电影学院面试的题目了,结果估计不是太象机器人就是太象人。
奥斯蒙特对此拿捏的恰到好处。
和男朋友一起刷了这部片子。
我哭点一直不是很高,尤其是碰到动物和亲子主题的片子,几乎是一看一个准。
所以提前拿好了纸巾盒,关了灯看了这部公认催人泪下的斯皮尔伯格妙作。
看完我俩就面面相觑了,这是个啥东西?
这是想表达个啥?
“我们公司出产的LOVE CHIP可是超级有效哦!
” 这大概是我唯一能想到的。
看了别人的影评,哦,原来是在说爱和永恒。
但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机器人脑中的爱之芯片,真的能用来佐证人类拥有的爱的感情的长效性?
从头到尾,David对Monica感情过渡之不自然,成为了阻碍我对本片主题产生共情最大的障碍。
从David走入家门那一刻,隐约中一种惊悚的意味便悄然浮上水面。
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这种惊悚感愈演愈烈,最后在David将自己的脸贴上机器人工厂里那个与他一模一样却五官空洞的面孔之时,达到高潮。
What the hell?
带着看温情科幻片期待而来的我,几乎感觉被欺骗了!
我甚至无法评说小男孩的演技是太好或是不好,总之他举手投足间那种显而易见与人类儿童的区别,和他完美的人类儿童的脸,结合成了恐怖谷原理的最好诠释。
看到妈妈嘴边挂着面条时候的爆笑,与Martin争宠往嘴里疯狂塞入蔬菜时的神情,连他时常表现出的童真,都叫我害怕。
我没法信任他。
而他的爱也是猝然而生的。
只需在他颈上按压,读出几个单词,他便立刻扑入了Monica的怀中——“Mommy!
” 这没头没脑毫无过渡的深情,这只需开启imprint模式就能延续千年的爱,这种设定,首先就违背了人与人之间产生爱与感情的基本原理,也扭曲了爱的定义,架空了爱的价值。
如果我是Monica,当下除了错愕、惊讶和不解之外,一定会本能产生一种反感,对不自然事物的反感。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David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而无法获得Monica的爱,因此一路找寻Blue Fairy以成为一个真正小孩的故事。
那么, 如果David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男孩,实际上会有区别吗?
中国社会对于非自己亲生小孩的接受程度是很低的,尤其在有自己亲生小孩的前提下,对共同生活的领养小孩也好、继子继女也好,感情上的投入程度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在现代欧美社会里,能够将领养子女和继子女视如己出对待的例子,倒是很多的。
这当中文化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发展程度原因总之都有很多,这里表过不提。
即使在接受程度高的欧美社会,家庭中新来了一个你不认识的小孩,一个并不是由你生养、教育,他的三观和人格对你而言都带有巨大不确定性的小孩,要做到立刻全然认可和信任,也是不可能的。
尤其在Martin归来之后,两人之间矛盾重重,争宠和嫉妒充斥着家庭的氛围。
半夜醒来,这孩子拿着剪刀站在你的窗前;游泳池边,他抱着那手脚不便的亲生孩子跳入水中,死不放手,几乎将他溺死。
即使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想来也是无法得到这个家庭的认可和爱的。
这与他是否是机器人无关,而千里寻仙的故事也由此变得毫无意义。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画风撕裂,情节怪异,倒是诡异感始终贯彻其中。
残忍的马戏场、沉没的游乐园,处处都是仪式感十足。
结尾处“Monica只能活一天”的设定也是牵强附会毫无道理,仿佛就是为了满足煽情而煽情。
看完这部电影,最强烈的感受便是如同做了一场梦,那么这一切的诡异、割裂、仿佛熟悉的场景和莫名其妙的逻辑,也就合理了。
从最开始的地方,那个女学者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有关“道德”的问题-如果我们设定机器人必须爱人类,那么人类是否要对这种爱负有责任?
因为是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的混合作品,我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准备接受库布里克对人类的无情剖析和哲学式的枯燥思考。
所以看到Monica当真抛弃了David的时候,我虽然感到心底发寒可还是坚持看了下去-我完全被库布里克这个名头吸引相信接下来自有一番纠结-其实这时我已经有点看不下去了,尤其到了Fresh Fair上人们费尽心思地销毁机器人的一段,我想起一些角斗士的片段-那部影片是唯一一部我跟爸爸看过的电影,而且看了三遍-那个故事在特别的时期里在潜意识里影响了自己,关于命运的不可更改和强者的不可战胜。
当真正知道真相的黑市老板要以同样残酷的手段摧毁David并想趁机大捞一笔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不愿意相信长相酷似人类并且懂得求饶的小孩子是个机器人,正式因为这种舆论的压力,David才能和机器情人逃离了这个大屠杀的现场。
这种安排无疑让每个观众都松了一口气,也是影片必须安排的一个情节。
不过这并未让自己停止怀疑-这是典型的人类被表象所迷惑的事例阿!
我承认在所有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孩子会博得更多的同情-尤其是一个面容完整甚至娇好的孩子-PLUS这个孩子还懂得求饶。
于是在爆发的怜悯中,所有人都忽略了去考察眼前景象的真相、也忘记了他们在此出现的最初目的。
人类是多么无情,又是多么多情阿!!
他们自以为是以上帝自居任意摧毁自己创造的一切,又简简单单地被表象迷惑无论怎样都不肯杀一个长得好看的男孩子。
人类是多么伟大,又是多么渺小呢!!
刚才看一段评论有谈David就是无法被母亲爱的原因是“同类才能彼此相爱”。
这让我想到,虽然对于人和机器人是否可以相爱的论题争论起来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过对于这个精炼后得出的“同类相爱”的命题,倒是可以谈论一番的。
我的普遍爱情观是: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后,任意两个人都是有可能相爱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满足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人群里,肯定会有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生日相同。。
我认为相爱也是一样的。
两千年前,从屠杀场的情形就能看出,人类对机器人有多依赖,就有多恐惧-我所看过的无数科幻小说也都有这样的描写,它们一边不停地开发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神奇而万能的机器,另一方面却又矫情地呼唤保留人类的原始情感和欲望-所以Monica既离不开David,又无法真正地爱他。
(同时亲生儿子再怎么自私都是她的宝贝)关于David矢志不渝地寻找蓝仙女的主线,我还不确定该怎么理解。
也许对于每个绝望的伤心的孩子,都需要一盏希望的灯-或者或下去的意义。
但是我总是不忍看到这种情节-你可以说那是失足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纯情者讲的善意的谎言-这样对于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从David想到蓝仙女的一瞬间我就开始为他陷入深深的悲哀,有些命运是那样不可更改,宿命的强大力量让所有努力追求的过程都失去了灼目的光芒,而只留下深刻透骨的遗憾的印迹。
这一痛,就是两千年,只要还醒着,就不能忘记。
在我的印象中,怀抱着小熊玩具的孩子都是忧郁的。
比如说《EVA》的明日香,比如说《攻壳机动队》的素子,又比如说《人工智能》里的David和他的泰迪。
电影中泰迪的第一次出场,是David好奇地打翻了莫妮卡的香水,这让她开始分辨不清自己对于这个孩子的情感。
她拿出了那个盒子,她告诉他它的名字叫做泰迪,原本属于Martin,是个超级玩具。
“He’s a toy.”“I’m not.”它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轻声反驳,不知缘起的悲伤。
原著中,泰迪被设置成安慰型的机器人,它教会David用彩笔写字,告诉他“真的东西都是好的。
”“钟表指示时间。
钟表是真的。
妈妈有钟表所以她一定是喜欢它们的。
”影片应该给它更多的镜头。
在那有限的几句台词里,它说:“David,我会摔坏的。
”“你能帮我找到David么?
”然后在那个永恒的最后一日,被躲在柜子里的David和莫尼卡吓到,笨拙地坐在地上。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David也和泰迪一样,不过是新型号的超级玩具。
他从不眨眼,蓝色的眼睛里有爱与好奇;他不用睡觉,但可以安静的躺着不动,梦想是成为真正的小孩。
影片相比小说,削弱了关于真实的与美好的困惑,穿插着“皮诺曹寻找蓝仙女”的童话之旅在库布里克想法的核心蒙上一了层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然而当在世界的尽头曼哈顿城里,哈比博士为David揭幕了那样残酷现实:你不是唯一的存在时,这跟“你并非真实”具有同等杀伤力的现实使David的身体与心一同沉没在海底深处。
虽然有一个太过于科幻的结局,在那旧旧的棕黄色调里David为莫妮卡调制一杯她最爱口味的咖啡,我倒宁愿这是一个含蓄梦境;但是每一个直视过David眼神的观众,都逃避不了莫妮卡的心碎的理由,那些写在稿纸上并不完整的词句:“我亲爱的妈妈,你真的怎么样了,你爱我也一样的 — ”“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和爸爸,太阳照耀着 —”“亲爱的亲爱的妈妈,Teddy 在帮我给你写信。
我爱你和Teddy —”“最亲爱的妈妈,我是你唯一的儿子,我太爱你了有时我 — ”“亲爱的妈妈,你真的是我的妈妈,我恨Teddy ”“最亲爱的妈妈,猜猜我有多爱 —”“亲爱的妈妈,我是你的小男孩,Teddy 不是,我爱你可是Teddy —”“亲爱的妈妈,这封信只是要告诉你我多么多么多么地 —”如果真的爱他,又为何在乎真实或者唯一?
His love is real, but he is not.于是我什么也不想,只是要去寻找一只泰迪熊。
自私的人类,制造出了“自私”的机器人小孩。
这是屈指可数的我从头到味根本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可能看的时候太小?
被这个海报欺骗了、原来早就看过这个电影。。。对爱的缺失、对爱的执著…唉、很是让人心里很纠结的心痛那个机器人小孩。 相比那个《机器人管家》、这个小机器人很是不幸运。。。
不能迷信导演,我真的觉得难看
人工智能伦理。我们是否应该把AI列为需要尊重和保护的生命形式?
哟还是我大学的时候课上看的呢。虽然知道这是个名片/经典电影,但是看完无比失望。基本没有看到任何科幻意义的闪光点,AI这么有爱有趣有意义的话题真是给拍毁了。给电脑一个指令它就执行,就这么一件事而已唉,只剩煽情,煽不到我泪点。(所以看这个无动于衷的女人都是冷漠不讨喜的?)
优酷 猪猪乐园版 1520 外公家
呜呜呜就没有人管管泰迪吗 他才是一天都没有开心过…
小男孩演技不错
没啥意思.
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没有自由意志、没有选择权的不能称之为健全的人,而本片机器人的爱是被程序设定的,小男孩没有选择 hate 的权利,所以这只是斯皮尔伯格炖的一碗童话鸡汤而已。本片的立意甚至不如美剧《西部世界》,斯皮尔伯格也注定无法达到库布鲁克的高度。
这。。。。要么是导演没读过书,要么是我没读过书,可导演是斯皮尔伯格啊。。那就是我没读过书?.. 里边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貌似全是bug啊。。剧情完全看不进去
我要一个泰迪一个乔,一个抚慰心灵一个满足身体,谢谢。
前半部可以给四星;后半部拖沓冗长、低级科幻,100分钟的内容愣是拖到140分钟,编剧一定是不会结尾了
这导演拍来拍去,拍成了“侏罗纪公园”。结果这孩子演来演去,给演成了“灵异第六感”。人工智能这张饼太大了,不是什么人都能三言两语就说完的。P.S. 1) 在人工智能方面,Teddy远超David。2) 两千年的机器通上电还能用;机器那么先进,没有定位装置;外星人不能无线传输。
再次观看发现真正令我讨厌的不是煽情,而是几近病态的同情心泛滥,尽管影片对大卫塑造颇具亮点,甚至某种对人物厌恶,恐惧,摧毁意识不自觉地传递给观众很是奇妙,但斯导不节制的渲染真是难以忍受。
狗血的煽情片 漏洞真特么多 而且还特么的从头到尾都特别压抑就没有开心的时候 看了一半的时候觉得还行不看了 在超喜欢此片的舍友要求下看完后觉得简直烂死了 PS.制造出违反三定律的机器人难道不是人类自取灭亡的途径么
有一种脑干缺失的难看,,,如果电影主题是热门那几个影评写的 那应该负分 主角蠢到让我看得真的很累 剧情推进也是很牵强 很多地方相互矛盾 为了深刻的主题让剧情变成一团浆糊 多一颗星给裘德洛和泰迪熊,,,
2018年6月4日 完全萌不起来, 我是吃AI这类剧本的,塔奇克马和贾维斯都爱,唯独这个AI的鼻祖完全无感而且略带嫌弃
结局处表现的很明显,完美的一天中david终于将讨厌的父亲和兄弟从生活中剔除,和母亲永远幸福的一起沉睡。 那一天中男孩的成熟和母亲的慵懒看得我浑身发毛,实在无法认为这是纯粹的亲情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8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