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非专业演员能够让人感到鲜明的真实感,从而让一个屏幕上的故事获得现实般的质地。因为那些角色之间除了角色的联系首先已经有现实的联系,所以我们仿佛也自动置身于他们的现实之中。不把现实当作纯粹的呈现对象,打破生活和表达的界限,很有启发。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全部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处,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但在此刻,主人公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开始创业。下岗不过从头再来,中彩票也只是一时的欢乐。时代和生活本身荒诞,如实记录就很独特。取材于下岗工人再创业的真实故事,几个工人本色出演。无台词实拍,全程上海话,并保留了上世纪末上海的影像。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鲜活地记录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模样;我的家乡要小城市一点,和那个年代上海的街道、市场、饭店的状态也比较相像;是像活相册一样的片子;四人火锅一场戏,人物在热气氤氲里,一直以为是镜子,后来才知道是玻璃窗,印象深刻;有些地方剪辑的方式会让我觉得有点跳(比如第一次和出租车司机对话的镜头组接),瑕不掩瑜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SIFF26#挺真实的,有一些伪纪录片风格,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之前在新闻综合频道看过,不错的片子,最主要的是都是真人演自己的角色,这几位演的也太好了吧!很喜欢这种纪实风格的电影,建议一看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1.“真实”电影 2.彩票 @2020-07-29 05:41:59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阴晴阴,散聚分,无望希望失望,昨天今天明天。真实下岗工人本色出演,近乎是纪录片,辛酸的现实,真实宝贵的时代印记。扛着门板唱着时代金曲过江的结尾实在是全片精神的提炼,大好。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伪纪录片式的年代还原,全素人出演让影片更具真实感,下岗工人如何维持生活,又如何走上创业之路,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案例。归根到底一句话,横竖横,豁出去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非专业演员能够让人感到鲜明的真实感,从而让一个屏幕上的故事获得现实般的质地。因为那些角色之间除了角色的联系首先已经有现实的联系,所以我们仿佛也自动置身于他们的现实之中。不把现实当作纯粹的呈现对象,打破生活和表达的界限,很有启发。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全部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处,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但在此刻,主人公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开始创业。下岗不过从头再来,中彩票也只是一时的欢乐。时代和生活本身荒诞,如实记录就很独特。取材于下岗工人再创业的真实故事,几个工人本色出演。无台词实拍,全程上海话,并保留了上世纪末上海的影像。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鲜活地记录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模样;我的家乡要小城市一点,和那个年代上海的街道、市场、饭店的状态也比较相像;是像活相册一样的片子;四人火锅一场戏,人物在热气氤氲里,一直以为是镜子,后来才知道是玻璃窗,印象深刻;有些地方剪辑的方式会让我觉得有点跳(比如第一次和出租车司机对话的镜头组接),瑕不掩瑜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SIFF26#挺真实的,有一些伪纪录片风格,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之前在新闻综合频道看过,不错的片子,最主要的是都是真人演自己的角色,这几位演的也太好了吧!很喜欢这种纪实风格的电影,建议一看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1.“真实”电影 2.彩票 @2020-07-29 05:41:59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阴晴阴,散聚分,无望希望失望,昨天今天明天。真实下岗工人本色出演,近乎是纪录片,辛酸的现实,真实宝贵的时代印记。扛着门板唱着时代金曲过江的结尾实在是全片精神的提炼,大好。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伪纪录片式的年代还原,全素人出演让影片更具真实感,下岗工人如何维持生活,又如何走上创业之路,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案例。归根到底一句话,横竖横,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