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On Children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情介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疾速追杀3父母爱情方世玉之胜者为王水姑娘食女潜行者路易斯安纳鱼子酱风云际会正义之刃盟军狄仁杰之通天谜案莽荒纪义妹生活少数意见夜归人之1号嫌疑犯法外之王布朗神父第七季使女的故事第一季非战区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地窖芳心他属之后2青川入梦我的帕瓦罗蒂梦魇绝镇第三季小偷家伙,小偷骗子游击英雄雪中灰龙城生死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观看的过程中,黄大姐就开始频频思考亲子关系问题。

平日里看到太多歌颂父爱母爱的作品,也记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

虽然不认为亲子关系的经营很容易,但绝不会想到那么难。

电视里无论家境富贵、贫穷,无论阶级属于上层、底层,无论家庭氛围活泼、严肃,无论孩子优秀、平庸,父母与子女都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努力要学习、努力要成功、努力要攀登的心态野火一般从第一集燃烧到最后一集。

刚看完有点迷惘,细细一想便发现这种扭曲都有据可考。

【缺失的父亲】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女主角丈夫外遇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女主角老公常年不顾家里还家暴,儿子基本是女主角在负责;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女主角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老公鲜有的露面都在玩手机,仿佛置身其外;第四单元《孔雀》,一样是女主角管控家里大小事,丈夫只是听之任之;最后一单元《必须过动》,建立在女性直接人工受孕的设想基础上,丈夫角色直接被抹除。

单亲家庭不敢说占比多少,但在中国丧偶式育娃在目前是很常见的模式,大部分男性在配偶生育后就开始失踪,一问就是要养家要挣钱,一问就是带娃是女性的责任,一问就是自己母亲配合着带娃已经分担了一大半压力……总而言之,即使不离婚,孩子的成长基本也不参与。

可以大胆的说就算大陆和台湾制度不同,在育儿方面的难题也是大同小异。

很多男性终其一生都未曾认真思索过自己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所应该起到的作用。

不是只要工作挣钱就好,中国(包含台湾)女性除了带娃也在挣钱养家;不是只要按时上下班就好,女性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带孩子;不是诈尸式偶尔参与一下孩子的生活,女性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全方面掌握孩子的状态;不是做饭洗碗就算分担了一半家庭责任,女性工作、带娃意味着完全失去个人空间、时间,除了明面上的喂奶、洗澡、哄睡还有时刻注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带来的不同心理需求。

剧里每一单元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妻子在没有丈夫支持的家庭生活里,心态逐渐失衡、扭曲,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同时也把负面情绪倾注于孩子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迷惘、迷失,中年期的妻子压抑、无助,源头都在所谓的父亲、丈夫那里,而他们却可以做到坦然自若。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被丈夫背叛、被丈夫暴打于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优秀说明自己的隐忍、坚持是有用的母亲;成为家庭主妇却念念不忘自己高学历、底层采茶女希望女儿进入白富美阶层,于是力所能及无孔不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加注到孩子身上,以此把孩子打造成最优秀孩子的母亲;一个只能向上的社会,母亲必须教育出优秀孩子才能住豪宅、享受人上人待遇,自然而然要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这些母亲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好。

她们把自己失去的或是未曾得到的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控制、要求他们听话,问就是“为你好”,全然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需求,一味输出自己的辛苦与牺牲。

她们面对丈夫、家族、社会的时候柔柔弱弱,可是逼迫起孩子来却比谁都心狠手辣。

她们本来也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天真少女,她们贤惠、勤劳、隐忍、克制,但被丈夫、被社会一点一点抽去热情、希望、快乐,然后把孩子当做唯一的救生浮木。

她们当然爱他们,只是纯粹的母爱被混乱复杂令人失望的外界干扰后,便忘记最初对于孩子的期冀原来不过是要他们也健康快乐而已。

【孩子是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缺失,所以家庭失去平衡,没有依靠的母亲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去教育孩子;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妻子便把对丈夫以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因为社会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太肤浅,失去丈夫的妻子逐渐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母亲。

正常的亲子关系被打破甚至四分五裂。

小伟喜欢绘画同时喜欢一个同样爱画画的女孩有什么问题,他长大了可以当画家;不,小伟妈妈眼里的成功是心无旁骛只要学习就好,她忍受着丈夫背叛的痛苦,就希望儿子又乖又听话,可小伟三心二意,要画画要参加毕业旅行,甚至还和一个女孩走得很近。

不行!

阿衍功课不好有什么问题,他懂事又孝顺,只要正常长大,总有他能做得好的事情;不,阿衍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圆妈的丈夫对她好坏与否,生活已经很苦了,阿衍作为能够带来希望的种子,小圆妈自然不能放任阿衍得过且过。

不行!

茉莉那么优秀却在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一女(台湾最好的女子高中)后选择自杀,这样的优秀有什么用;不,茉莉的自杀一定是交了坏朋友、一时冲动想不开,和作为美国名校硕士毕业的茉莉妈妈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了茉莉、可莉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的那天就牺牲了自己成为教授的光明未来,她们凭什么不努力不上进不补偿自己的损失。

不行!

巧艺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有什么问题,她成绩好,手工也好,迟早有发光的一天;不,夫妻两个在底层打拼了那么久,知道身处底层的辛酸,所以即使是假的,巧艺妈也要给巧艺营造出“白富美”的幻象,直到拆东墙补西墙拼凑成真的。

不管家庭承不承受得起,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一家人就得跟上步伐。

就这样认命,,不行!

若娃考不过鉴定有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爱她,和她一起住贫民窟难道就不幸福,未来的出路那么多,总有若娃发光发热的领域;不,爱不爱都是虚的,只有能为自己带来荣誉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杨鹃早就看透了这浅薄的亲子关系,她爱若娃,但她更爱自己。

想要接受自己平庸没资质,不行!

在父亲那一边,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都事不关己,有妻子就好了;继而妻子变成纯粹的母亲,然后丈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出轨、家暴、隐身。

自始至终,孩子所需所想他们从来不知道不关心不在乎。

这些孩子不能选择出身,却都在懂事后被灌输“既然你出生,那你就要……”、“要不是你出生,我本可……”,他们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就被安排好未来的路——你只要照着走下去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有,那就是不懂事不孝顺不听话。

母亲们用所谓“爱”铸成牢笼,既捆绑孩子也束缚自己。

对于社会来说,不管你是父亲这个角色还是母亲这个使命,只有学习好、念好大学、找到体面高新工作才是成功,其它都是浮云,孩子不成功意味着父母的失败。

所以一个无辜的孩子降临人世,只能怀揣着父亲的漠视、母亲的捆绑、社会的压迫自己摸索着道路前进。

他是父亲的孩子、母亲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唯独不能成为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剧相当紧凑、精致,每一个单元都诚意十足匠心满满。

第一个单元典型的台湾风情加上科幻,最后结局真是神来之笔;第二个单元压抑沉闷氛围加上奇幻与黑色幽默,被钟欣凌的演技打动;第三个单元布景呈现出一种几何对称的美感与一丝不苟的乏味并行却又不矛盾的氛围;第四个单元用艳丽浓重的色彩映衬主角一家的贫穷与荒诞;第五个单元用近乎纯白的空间展现高科技与扭曲欲望杂糅的世界,不断延伸的空间与层层被压抑的追求重叠交织。

确实有一种《黑镜》既视感(该剧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只是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地区能够拍出来并且感同身受。

 2 ) 妈妈是为你好

纪培伟伪造成绩单,纪妈妈强迫他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否则就让他永远活在星期三,永远重复这一天,永远没有明天。

而纪培伟如果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纪妈妈就不会同意他去毕业旅行。

要么永远活在星期三,要么不去毕业旅行,两边都是悬崖,纪培伟毫无选择的余地。

明明纪培伟就不喜欢吃苦瓜,纪妈妈还要强迫他吃。

 3 )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完成希望的工具

刚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四个故事《孔雀》整部剧用一种科幻的方式放大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现实。

《孔雀》给人的感觉有点毛骨悚然,但是又让人觉得这就是现实。

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可以努力摆脱现在的生活,但是总是用错了方式。

考大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踏板走向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

怎么考大学,不是说学校有多好多好考上的机会就有多大,还是要靠孩子的天赋和努力呀,如果孩子不够努力,或者真的不适合这种应试教育,哪怕你把他送到多好的学校也是无用功。

反而会增加孩子和这个家庭的压力。

每个故事里,孩子都很可怜,但是总的看下来牺牲最大的还是都是妈妈,因为她们为了这个家庭,为了孩子放弃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时间,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

希望以后每个女孩子成家之后都有自己事业,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被家庭捆绑。

作为母亲,有了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喘息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间。

 4 ) 你的孩子

传说中的“台版黑镜”。

看起来真的很窒息,父母对孩子十足的控制欲。

虽然现在已经过了中学生的年纪,但是仍然很有代入感。

感觉这个妈妈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如果说私制公章拿假成绩骗人是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改正,那吃不吃苦瓜、穿什么衣服这种小事也要完全控制吗?

还发现了一个bug,既然有这个遥控器,直接重开考试那天不就行了,第二次的时候就知道题目了,肯定能考高分吧。

第二个故事里的妈妈是可悲又可恨,被家族其他人看不起,被出轨的丈夫家暴和指责,但她不对这些伤害她的人反击,而只是把所有气撒给孩子。

平行时空本来就有点混乱,加上为了过审删减很多,衔接不上更乱了。

阿衍演技真的很好,给家教老师讲平行世界杀猫的时候,眼神看得我害怕。

最后的结尾挺好的,阿衍不用在学习、考试这条路上走到黑。

最后的最后和那个女生那里的结尾没看懂。

在前面两个的对比下,乍一看第三个故事还好,但是却是最有冲击的,一开头茉莉就跳楼自杀了。

妈妈是留美的硕士,却还是成为了家庭主妇,自己的成功使得对孩子的高要求似乎是自然而然了,但选择是自己做的,不要用“如果不生你们,我现在也是教授”这样的话来道德绑架孩子了吧。

这几个故事中,爸爸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都是缺失的。

过度的删减让很多地方都显得没头没脑的,如果能看到完整版应该会更好。

孔雀这个故事的设定并不新奇,但是孔雀好吓人啊,可能因为有“爱慕虚荣的人”这层含义,所以才选择设定为这种动物吧。

妈妈的转变有点太突兀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原本是关心孩子的,但是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就成了女儿可以变成孔雀但维德不能成为普通学校,好奇怪。

虚荣心真的是人永恒的弱点,没有条件硬要塞进私立学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是好事。

不是家长觉得“你不要攀比”就行了,没有和同龄人的共同语言、青春期的自卑心理,都会让孩子无比痛苦。

最后一个故事相对来说最宏大,但是也最让人窒息。

因为不是某一个家庭病态,而是整个社会。

所有妈妈们,从发型到服装都一模一样,“母亲”成为了她们唯一的职业。

一刻不能松懈,因为哪怕住了15年的家,也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被赶出去。

她们看待孩子,是骨肉情深的亲情,还是不需要带有感情的业绩的载体呢?

若娃是几个故事里最好看的主角,台剧的选角都蛮有特点的,不是说个个都好看到没缺点,但是个个都有记忆点。

很乖的孩子,只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就要被销毁。

每个故事的色彩也有很大差别,孔雀那个是相对来说饱和度最高的,色彩非常艳丽,包括家里的装修、穿的衣服等等(可能也是为了呼应孔雀吧)。

最后一个就基本上是大片的灰和白,有种空旷的冷感,让人害怕。

玲娜阿姨的那片森林就像世外桃源,像小彩蛋一样,其它故事里的主角也都在这里,喜欢画画的可以自由画画。

(气死我了,居然被查封破坏了)

 5 ) 媽媽們,孩子們(全劇終)

《媽媽的遙控器》 「畫」 少女指著松本大洋的《乒乓》,說少年的畫風跟他有點像,紀培偉搖搖頭說不認識,少女問他「那你有喜歡的畫家嗎」,他說了漫畫家「井上雄彥」,少女一臉欣喜「《浪人劍客》?

」,他有點跩跩的說「當然《浪人劍客》啊,《灌籃高手》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是他口是心非。

他明明就是那麼喜歡籃球啊,房間牆壁上頭畫著籃框與準備要灌籃的運動員黑影,每天一起爬出床能看見NBA球員海報,老師找他的時候也是拿著籃球,一邊投籃一邊讓他稍微放鬆,連自己最天大的印章秘密也是藏在球鞋盒裡,喜歡畫畫也喜歡籃球的少年,《灌籃高手》對他而言應該是多麼崇高的作品,但這樣的口是心非,只是為了在她的面前要露出最成熟的一面,連自己的問題也不能說出口。

少女第一次走進他的桌子前,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裡,媽媽說他現在有「資源」,一件事做一次容易失敗,但是做十次總不會失敗了吧,更何況這其他的九次所要費的時間,只有他自己會知道,所以當他被母親困在時間重覆的監獄裡,他沒有別人可以述說,母親的期盼與愛是那麼的重,他不得不遵守,他翻開英文課本,上頭畫著的人物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因倒回而消失,他焦躁不知所措。

他第一次看見少女的時候,少女用著奇異筆畫畫,他拿著她遞來的奇異筆,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桌子,她帶她回自己家的時候,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畫布,紀培偉在這裡,在她的畫裡嘗到了自由,甚至是真正的愛情。

當媽媽用遙控器倒回,只為刷掉這些被她視為骯髒的少女與畫畫時,紀培偉一死再死,最終妥協,他像是逃走了般接納母親的一舉一動,最終變成另一個母親,就像女友在他的住處刷牙洗臉,她把洗水台弄的濕答答,他不發一語,有些潔癖始終冷靜的,將多餘的水擦掉。

正如他的住處,乾乾淨淨,沒有一絲多餘。

與他相親的女人點醒了他,夜晚,他點開了臉書要搜尋她,但他只打第一個姓臉書搜尋欄就已經出現了她的名字,這代表,這些年來,他有無數次是多麼熱切想要知道現在的她,是不是已經達成了心願,有沒有去紐約認識了很多很厲害的人,但是他沒有勇氣,沒有勇氣去面對她,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年的妥協。

當他鼓起勇氣,去拿回那支遙控器時,他對著媽媽大喊「它是我的!

」,他一直都很清楚,他的人生始終都是他的,而不是母親的。

回到初識少女的時光,少女準備拿出奇異筆在桌上畫畫,少年一邊哭卻也一邊笑,他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能正視這幅畫,這幅畫在他的心裡,從來沒有淡去。

也許這是他這輩子看過最美的畫吧。

-- 「水」 她被人叫作「紀太太」好像總是那麼理所當然,她的思緒停了一下,但坐在對面的紀先生一說「陳小姐妳不要太過份」的時候,她醒了過來,對啊,現在不再是幸福的紀太太了,只是單純的「陳淑麗」了,是在應徵保險業務時履歷上頭寫著的名字,是他寄來的情書上寫著的名字,醒了之後,她一直望著前方的那杯水,她一直望著,望著。

她問身旁的律師「請問有杯墊嗎」,玻璃杯緣旁凝結成的水珠滴落在桌上,像是多餘的,她拿起紙巾用力的擦著,多餘的東西就要把它捨棄掉,對面的男人說什麼她都不在乎,最後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在那盛滿水卻只有她看得到兒子模型的玻璃杯,她一口都沒有碰。

兒子陷在水裡望著外頭,跟那場開頭戲的鏡頭焦點總是對不到焦,是類似的,這個沒有愛的冷淡世界是多麼的模糊,她也陷在水裡,看什麼都看不清,唯一看的清楚的,是名字裡的「培」是她取的兒子,她一直望著,望著。

搬家公司來,骯髒的腳底一踏進房子裡,她一臉不安心,拿著抹布沾了水一直擦一直擦,沒有辦法控制這些男人,那就只好不停的阻止,克制他們的骯髒弄污了自己的世界,就像她發現紀培偉刻了一大堆印章要偽造文書時,她想的,不是怎麼好好跟他溝通,而是怎麼克制他內心的骯髒,一定要中止他的骯髒。

當她拿到遙控器的時候,她覺得這真是太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那到底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就像她在腦海裡想像著那個男人寫給她的情書上的名字可以倒回,這樣錯誤就不會發生了,重覆回溯,在變髒之前就可以先讓它乾淨,沒有比這個還要更棒更正確的事情了。

紀培偉在做她覺得是正確的、是乾淨的事情時,她打果菜汁給他喝,她燉雞湯給他喝,她煮粥給他喝,這些水是營養的,是乾淨的,這些水是她的愛呀,但她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不良少女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衣服給弄髒,就像她搞不清楚,為什麼兒子會走到這一步。

紀培偉自殺的時候,第一次在充滿水的浴缸割腕,第二次在充滿水的浴缸放下打開的吹風機,第三次選擇跳樓的時候,她在玻璃杯倒著水,滿溢了也渾然不知,這些愛難道太沉重了嗎,難道還不夠愛他嗎?

她一邊哭一邊祈禱神可以讓他好好的振作起來,他一定可以再變成那個她能精準克制的純淨兒子。

但她不知道紀培偉想要的水,是在墾丁的海灘旁的那片大海,那片水裡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最喜歡的女孩子,他們會一起玩鬧,那片光才是他最想要的青春,她硬生生地剝去他的這些自由,她一次又一次的給予他難得寶貴的機會,唯有如此,他才能考上好學校,走向好人生,「有一天他一定會感激我的」,她一直這麼想著。

她把紀培偉困在時間的監獄裡,其實她早在第一次按下倒回時,就已經把自己陷在裡頭,陷了一生(腦補:她跟他都有一件黑白相間的橫條紋上衣),因為她花了一輩子,一定能精準控制這個男人的一切,甚至讓他成為像自己的男人,然後去控制他要喜歡的女人,她活著這樣的世界,正如她擦去那些多餘的水珠般執著。

在最後的最後,紀培偉對她說了最後一個謊言,她大喊「紀培偉!

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因為他就算能挽回這次已經淨潔到什麼都沒有的人生,但之後的人生,她一定會努力地,用力把將那些骯髒排除,不管要花費多少心力或她早就不在乎的時光,她一定能準確的控制了他。

但之後紀培偉發生了意外,逃離了這座監獄,她錯愕,最後,紀培偉的青春世界裡也沒有了她。

魏如萱在結束時唱著:「Don’t cry/Don’t cry/大雨裡的烏雲啊請帶我離開/Don’t cry/Don’t cry/就不用害怕靠不到岸的大海」。

少年的水珠卻從眼眶裡流了出來。

也許是他終於知道,自由的味道像雨也像海,鹹的讓人心痛。

--《貓的孩子》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裡面寫著:「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

這就像鍾國衍每一次的「死」,都是在「生」之中並存。

就像在慶祝阿公生日的壽宴裡,自己的自尊被那些親戚給殺死了。

就像在平行世界裡殺死貓,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復活。

就像最後是在「貓的孩子」的誕生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就像最後他問羅志葳「如果妳是耶穌,我殺了妳,妳要怎樣才會原諒我」,她的回答,是他的正解:「所以我根本就不會死,我只是死給你看。

」 他每一次的死,都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某處的崩壞,蝕的更碎,裂的更深,就像從一開始就根本補不好的天花板,它碎的像是鍾國衍的自我,活在真實與平行世界裡分也分不清,但屋裡的裝潢被蓋上了一層薄薄的防塵塑膠膜,沒有人知道他蝕的裂的早就已經掉落滿地,只是看起來正常。

知道他不看小說的家教老師,丟給他一本《1Q84》,也許是從他看似正常和緩的語氣說出什麼「藍色月亮」、「平行世界」這種詭異詞彙,捉摸到一點點他與這個真實世界的連結,沒有人知道鍾國衍有沒有讀小說,他把《1Q84》丟在學校的樓頂,羅志葳抓著他,一次又一次一起落入平行世界裡,讓所有的事態從最好變成最差,第一名變成最後一名,不敢傷害他人的少年變成不眨眼的瘋狂殺手。

《海邊的卡夫卡》裡的「Johnnie Walker」殺貓是為了收集靈魂,一心一意期待死亡,但鍾國衍殺貓,只為証明自己還活著,在那個平行世界,還能藉由這種殘忍的舉止找到自己早已碎的沒有人關心的那顆心。

他當然知道媽媽活的很累,被什麼都不敢負責的父親揍(媽媽被凹的時候他只敢在旁邊搖搖頭),親戚把她當作比傭人更下等的人,因為她總是對著這些外人們不停地說「謝謝!

」、「對不起!

」,笑臉對著他們,不斷的隱忍。

聽兒子被打被揍不敢吭一聲、明明大家都是媳婦卻只有她折完所有的蓮花,他知道媽媽早就已經是那個最瘋狂的人,情緒最極端的人。

當鍾國衍崩潰的時候,他那句「你們看不到的時候我有多努力!

」,這不只是他的心聲,彷彿也說進了媽媽的心,是啊,又有多少人看見了她的努力,她的一心一意,她的愛,而他們最終在貓的誕生,他們找到和解的出口,得到了救贖。

她說,「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 崩壞了沒關係,不需要對不起,因為所有的瘋狂及平靜,都在生與死之間來回反覆,只要能夠理解彼此,也許這才是重要的,才是真正的愛。

-- 「牆」 茉莉的最後一天,在牆的外面戛然而止。

茉莉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顏色的牆,總是冷冰冰的客廳的牆漆著淡藍色,跟妹妹同住的房間的牆漆著可愛的粉紅色,認為茉莉還沒有長大所以沒有拔掉的監視器,將茉莉的一舉一動鎖進那黑漆漆邊框的液晶螢幕,層層疊疊,茉莉被困在這些牆裡,逃也逃不開。

媽媽碎碎唸著茉莉跟妹妹,「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看妳們兩個啊」,妹妹不經意的回嘴「外面,誰在看啊」,是啊,在牆的外面到底有誰在看?

到底要做給誰看?

茉莉不知道該說什麼,所以什麼話都沒有開口,因為對茉莉而言,這些無形的「牆」比有形體的牆還要冷峻,深深地將茉莉封進更深的黑暗,就算大喊也沒有人會聽到吧。

綠色的茉莉,最常聽見總是穿著粉紅的媽媽大吼的一句話是「我要是沒生妳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因為這是媽媽賭氣時,最後的最後一定會說的狠話,但茉莉跟妹妹都不能理解,如果自己存在的價值,原來是可以這樣子被量化,就只是一個讀書讀的很成功的地位與名位,那自己到底算什麼?

憤怒痛哭的妹妹說,「妳以為我們想被妳生出來喔」,媽媽無語,她回答不出來,也許她想著這些年犧牲的歲月,到底能換來留美讀到的碩士學位後能得到多高的成就,還是一點一滴看著女兒們長大的青春?

沒有人會知道,就像爸爸說「只有茉莉,沒有人知道她在跳下去的當下在想什麼」。

也像茉莉最喜歡的作家出版的那本短篇小說集 (實際上是這集編劇洪茲盈自己的著作),叫做《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媽媽只是跟茉莉一樣,被看不見的「牆」,牢牢地困在裡面,沒有光能照進裡面。

茉莉的最後一天過了之後,媽媽絞盡腦汁想要找出「茉莉為什麼要結束生命」這個問題的源頭,最後她透過高科技,終於能讀出茉莉的腦子裡在想什麼,幫助她的技師告訴她「茉莉復活了」,但她腦子裡想的,是綠色的茉莉被困在冰櫃、被困在透明的牆,想逃也逃不出來,雖然殘忍,但只有透過這種方式,她才能得到救贖。

她在「茉莉的最後一天」裡,看見了茉莉書桌上那一隻隻螞蟻,明明是群體生物卻看起來這麼孤獨,垂死著,掙扎著,多麼痛苦,最終,看見了一個名為「聲耀」的男孩姓名。

對,就是聲耀吧,就是這些文學跟小說吧,嗑藥、自虐、同性戀,這些黑暗的字彙居然出現在茉莉的牆裡世界,她無法想像,她痛苦地對著灰牆裡的警察說,「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子在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在建中學校的外牆,聲耀卻大聲地對她吼著「茉莉真可憐」,明明擁有撰寫故事的才華,卻硬生生地被限制住,他說「她是天才,所有人都叫她一定要寫下去」,媽媽不解,「所有人?

」那些牆外頭的人到底又懂什麼?

讓她接觸到這麼黑暗的事物,有如墮落,將她拉下更沉的世界。

心理師告訴她最後的真相,以及茉莉擁有什麼樣的黑暗。

原先她認為是孝順象徵的髮飾,居然只是茉莉一個「很爽」的念頭、茉莉無數次那些輕生的念頭、在高牆的上方不停徘徊,還有被她藏起來的割腕的痕跡,還有聲耀要告訴她、茉莉心裡那幾句最真誠的話:「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讓我擁有寫作的能量,我沒有什麼才華,只是被痛苦選上,也被寫作選上了而已。

」 在劇裡彷若知悉所有人內心那道牆的心理師,總是唱著的第一句是,茉莉的千頭萬緒的黑暗痛苦心情:「又過了一天/我過的是什麼時間」,被痛苦選上,最終用小說寫出痛苦的少女,就像是只能最後一天,才能讓媽媽知道,自己過的是什麼時間。

她崩潰,她一手築出的這道牆,才是造就「茉莉的最後一天」的主因。

在最後的最後,她回到有如產房,也像是被透明塑膠布所圍成的牆牢牢封住的實驗室裡,坐在高科技躺椅上,她回到茉莉的最後一天,也像是回到了她見到茉莉的第一天,那個沒有牆困住的孩子。

綠色的茉莉哭著說著這些不成句的話:「媽咪,謝謝妳,可是,對不起」。

謝謝,是感謝媽媽給了她第一天,對不起,是懊悔她只能給媽媽,她的最後一天。

她哭著笑著,只能說出最後一句話,「媽媽愛你」。

她打開了手臂,打開了牆,像是要緊緊抱著那個看不見的茉莉。

也像是用盡一生的氣力,她要抱進懷裡。

-- 「炫」 維德高中的那隻孔雀,從來不開屏,但這所貴族高中裡的所有人,都是會開屏的孔雀。

這就像伊藤潤二的長篇連載《漩渦》裡有則小短篇「捲髮」,女主角住在被漩渦詛咒的城鎮,有一天她的長直髮突然成了大捲髮,頭髮突然有了自己的意志,渴望引人注目,所以頭髮不停地吸收身體精氣,只求壯大捲髮漩渦,更張狂,更要能迷惑眼目。

而這則短篇的結局是,另一個與女主角競爭捲髮漩渦的女學生,在贏了之後決定在街道上遊行,「呵呵呵大家快看我呀!

全都看著我呀!

」,但身體終於負荷不了,可怕的模樣就像木乃伊,她倚靠在電線杆上吐出最後一口氣,而張狂且充滿人性裡那被受注目原始慾望的頭髮,就在伊藤潤二在這則短篇的最後畫上眾人緊盯著她那令人畏懼的頭髮,並寫上最後一段文字結束:「她的頭髮之後又纏在電線桿上,張揚了好一陣子。

」 這伊藤潤二筆下的「捲髮漩渦」,如同孔雀開屏,只為爭人目光。

劉巧藝身處在貴族高中,每個人開口閉口都是與奢豪有關的形容詞或名詞,這些張狂的言論就像那漩渦般,無論是有意無意,他們美麗的羽毛都像帶有魔力般的引牽著根本連翅膀都沒有的劉巧藝。

原來這升學率極高的貴族學校維德高中,竟只是一籠龐大的孔雀園。

每個人都在討論要買什麼禮物給眾人目光的焦點「樂樂」,最新款式,名貴香水,這些能拿上檯面的炫耀之物,她都沒有,劉巧藝拿出了一張她自己親手做的卡片,旁邊的同學說「巧藝擁有的天賦真是無價之寶耶」,她什麼都沒有,就只有這樣的美術天份能讓她在瞬間變成焦點,但眾人話鋒一轉,焦點又變成誇耀金錢的開屏大賽,劉巧藝終究還是得面對最真實也是最急迫的問題:她沒有錢。

在最一開始,她與那隻象徵著慾望的孔雀做了交易,用自己無價之寶的天賦去換可以讓她在其他孔雀一同開屏的能力,金錢,但劉巧藝終究不是擁有美麗翅膀的孔雀。

但很快的,她發現這並不是項公平的交易,孔雀這有如惡魔般的交易手段,在最一開始會讓對方嘗到甜頭,讓對方把「覺得自己最不需要的東西」給牠,但後頭的代價卻是完全不成正比,因為在不自覺之間,身體會逐漸變成「孔雀」,就像用聲音換第一名的轉學生,也像用雙腿換升學率的校長,他們從象徵性的孔雀,變成了被慾望支配,變成了真正的孔雀。

劉巧藝的媽媽拼了命的賺錢,不停的工作只為了要讓小孩可以爬向更高處,不要像她這個只有國中畢業的職業婦女,就算再有能力,沒有學歷就等於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的自己只能透過錢,去買一個她未來的希望,一定要考上名校,就算拼上了命也一定要讓她長出了翅膀,一定要飛上天。

那個小而凌亂的家(還有爸爸的計程車裡),色彩繽紛,如同家人身上的穿著充滿著各種燦爛的顏色,劉巧藝的花襯衫,爸爸的花襯衫,媽媽採茶時的袖套、客廳壁紙上炫爛的綠色,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最終,只能用這些顏色來讓自己沾染上一點孔雀的炫麗顏色。

在最後,劉巧藝即將成為孔雀之際,她告訴媽媽,「其實不是公不公平,不是妳能不能達成夢想,是我們一開始就太貪心了,誰叫我們一出生就是這種階級的人?

」 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卻無法認清自己終究不是孔雀,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成為孔雀,劉巧藝在最後懂得這個道理,而媽媽卻怎樣也不能懂,因為那就是她要用一輩子去犧牲的「炫」,能開屏的翅膀,能張揚的捲髮漩渦。

在媽媽的尋人啟示裡,她穿了一件孔雀羽毛花紋的上衣,似笑非笑。

也許,不開屏的牠,是看見了劉巧藝最後身上那件寫著「NTU」的衣服。

也許,這就是牠用一輩子能換就的,最燦爛的羽毛。

-- 《必須過動》「太陽」 楊鵑帶著若娃走在車站裡,光靜無瑕的走廊玻璃外頭,牆壁大大的寫著郭松棻的短篇小說《奔跑的母親》裡的一段字句: 「每當火車來而復去,鐵軌兩旁的矮屋就顯得更其矮小,蒼鬱的綠野舒展成為全部的天地。

遠去的笛聲揭開了天空的奧秘。

只有這時,你心甘情願做成了小孩。

長腳鷺不是被驚動,而是為了迎合急駛的火車,紛紛從田裡飛起,在空中吐露了生命的寒弱。

這時,即將太陽還在頭頂,只要仔細望去,雙連附近總有一團露靄在移動。

凝聚了又擴散,擴散了又凝聚,從你的面前一直流蕩到圓山鐵橋。

」 心甘情願在她面前做成了小孩的若娃,看著她站在被光照的閃耀的舞台上,楊鵑就像是個眩目的太陽。

楊鵑吐出的每字每句都充滿著力量,「教育促成階級流動」、「母職萬歲!

」這樣美好的詞彙,鏗鏘有力,她是若娃眼裡唯一的光芒,就算自己沒有辦法得到滿分也沒有關係,那個像太陽的母親,在眾人面前傳達出來的信念,是只要有愛,「全心全意的投入愛」,在這個看似不需要男人父親的世界裡,這就是最棒的成功,若娃深信。

但楊鵑為了要讓若娃了解得到滿分的重要性,帶著她到了陰天沒有太陽的回收場,若娃不解,「那妳為什麼要在大會上說只要努力就可以翻身」,楊鵑皺著眉頭,話鋒一轉,直接告訴若娃,「我是給他們希望,事實上在這種環境,就是沒資源,沒救了」。

這顆曾經耀眼到讓人無法直視的太陽,在那個瞬間,露出了她一部份的黑暗,即便她一直像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裡頭,用自己的光芒來讓旅人感受到熱,脫下了衣服贏了比賽,但她口口聲聲說著的「愛」,散發出來的熱,始終都帶著疏離。

楊鵑總拿著平板電腦,不停看著若娃的一舉一動,視角在上方,遙望著她,漠視著她,因為楊鵑身上唯一真正會發光的象徵,那燈一顆顆的熄滅著,她焦燥不安,而她唯一追求的太陽,是永不滅的金質徽章,那金閃著的光,才是能讓她安心的救贖,能讓她這隻鵑不用去住鴿子籠的安心所在。

楊鵑最終想出了「必須過動」這個理由,好讓她與若娃這孩子之間找出平衡,若娃說要跳樓,以便讓醫生更能診斷成過動症之時,天空依舊沒有太陽,楊鵑在下方撐著傘,與眾人一起看著這個沾染上自己光芒的小太陽,露出有些害怕的神情,不知是害怕若娃會不會不小心就墜了下來,還是害怕被眾人看破謊言,或是看著這樣的烏雲讓她想到若傑決心自殺前的陰天,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

若娃在抽絲撥繭之間,逐漸得知母親的真相,在巧合之中,她到了一個被太陽照的溫暖的森林裡,原來,在那樣溫暖的世界,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這個社會不管成績好或成績差,為什麼都過得這麼絕望」,原來自己還能擁有這樣的美好希望,但是看著這樣的希望,讓她下定決心,要再為自己,再勇敢一次。

就算被燒死也沒有關係,她決定要勇敢的去擁抱那個她曾經帶給她所有美好的太陽。

若娃問她「妳愛我嗎」,楊鵑沒有回答,只是把她緊緊抱進懷裡,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只說,「好,那就夠了」。

楊鵑最終還是拿到了那個閃亮的金質徽章,她說「自己幸福,才能給孩子幸福,沒錯,愛自己,總是會有方法的」,是什麼方法呢,太陽只是笑著。

若娃被銷毀前,躺在床上看著一盞又一盞的燈流過,那明亮的光讓她想起了什麼,最終,她與若傑的最後一句話竟是相同,「謝謝」,謝謝這美麗的太陽,曾經是他們最信任的對象,曾經照亮著他們短暫的人生。

回到最初,這第五個故事是整體概念的頭也是尾,既是幸也是不幸。

回到最初,回到車站旁寫著的《奔跑的母親》,故事最後一頁寫著的段落,竟也能呼應全部的愛,以及她們的溫暖。

「在那犧牲自己也犧牲別人,在犧牲別人也犧牲自己的眩暈中,不知道有誰能夠安然擠身於幸福天軍的行列。

在那精神旺盛的年代,哪一個不曾夢想過歡樂的無限。

隨著火車尾聲的離去而悠然出現的黑夜與海連接的那片遼闊,也許就是你安身的好所在。

你將流汨的暮色一一收攬入目,一如你在記憶中收攬著母親的體溫。

」 犧牲著,也收攬著。

 6 ) 女人,请你爱自己

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你为什么要养孩子?

多数人似乎特别感同身受,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母亲的绑架,但是请你仔细回想,淡去来自影视剧中的恐怖元素,那些被放大了的冲突,仔细回想剧情中本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妈妈的遥控器》,还记得起因么?

小伟的爸爸因为小三的孩子选择抛弃他们母子,然后妈妈病了,变得神经质,她只剩下小伟,她抚养他长大,她想要他出人头地。

小伟呢?

小伟只想要那唯一一次的毕业旅行,于是他自己刻了印章,制造了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妈妈,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或许小伟妈妈最开始不是这样子的,她的控制欲没有那么重,但在一次次的重启中,她不仅折磨了小伟,也折磨了她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猫的孩子》,这个故事一开始的诙谐,映衬的后面越加阴沉。

但我不想再去谈论学习的压力之类的东西,大家都在讲,我也很清楚,因为我本身就是在一个军事化管理的私立学校上的初中,压抑程度不亚于第四个故事《孔雀》。

阿衍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迷信、自卑,她还是那种典型的以夫为纲的女人,但她的内心是柔软的,她把自己的爱寄托在了猫咪身上。

她知道阿衍的不正常,但只要他成绩好,能拿满级分,什么都无所谓,直到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第三个故事是《茉莉的最后一天》,茉莉是一个很乖的,成绩很好的小孩,这个故事很打动我,因为我见过这样的人,这个人,和故事里的这家人很像,但死的是妈妈,一个学历很高,老公很好,孩子听话的女人,她跳江死了。

茉莉妈妈总在说,她是留美的硕士,是可以做教授的,孩子学习不好她丢不起这个人。

那,为什么不去做教授了,而是成了家庭主妇?

生完孩子,她为什么留在了家,没有再去找份工作?

是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第四个故事是《孔雀》,非常现实的,比起其他故事又更加超魔幻色彩的一篇。

在五个故事中,他们活得最真实,也最辛苦,房贷压身工资微薄。

巧艺妈妈说,因为大学生的空降,她失去了那个职位,于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做那个被顶替的人,被随时可以取代的人。

她不想让自己吃过的苦,在吃的苦,让孩子也吃。

她错了么?

只是她的期望太高了,家人想要的也太多了,于是她丢掉了自己。

最后一个故事是《必须过动》,非常泪目的是,这个故事把之前的小演员都请来了。

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虽然意思可能不太一样——那就是“爱自己”。

这个故事极其自然的呈现了一种撕裂感,极其反乌托邦。

你好好学,双方受益,你不好好学,两个人都无法翻身,连带着你的后代。

若娃的妈妈,她不仅仅是若娃的妈妈,她只是,三个胚胎的妈妈。

她自私,她虚荣,她冷血冷情。

这些都没错,但我们不妨回到那个“虚构”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胚胎真的管分配,一下子就回到了母系社会,但是是被操纵的母系社会,我不由联想到了《使女的故事》,虽然我也不晓得为什么。

他们所获得的资源,和胚胎的学业直接挂钩,这个家的地位与声望,全靠孩子。

如果这个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就要失去所有,但如果是个残次品,就可以送去精进,再次重来。

在感到恶心的同时,我想问个问题,有多少人曾想过,不想被父母生出来,但有了自己的孩子的?

又有多少未婚的敢信誓旦旦的说,我一辈子都不会要孩子,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想不想被生出来?

这道题无解的,除非科学水平很发达,就像义务服兵役一样,义务冷冻精子卵子,结婚也会可有可无。

我再问一个问题,你知道五个故事里,那些妈妈的名字么?

不是谁谁谁的太太,也不是谁谁谁的妈妈,她们只是她们自己。

把五个故事串起来,我只想说,女人,请你爱自己!

去上学,好好读书,什么文凭无所谓,至少学出个模样,知道万千世界的美好,然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也行,至少养活自己,不要依附男人,靠不住的。

如果不想单身,不能单身,就找个爱自己的丈夫,凡是出轨家暴都不要有丝毫的留恋,哪怕有了孩子,请你离婚,断个干净,多为自己考虑一下。

当你有了孩子,请让理性战胜感性,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不要害怕所谓的它长大了会后悔,会恨我,恨就恨!

在每个学业阶段的开始和结束,请拿出摄像机,做个“访谈记录”,然后告诉他,这些是你自己的选择。

那么多人在为难女人,请女人不要为难自己。

多爱自己一点儿,瞧瞧那些人,他们都在告诉你,少管“闲事”,如果平衡不好,就尽量集中吧。

 7 ) 世界真是一个循环?

很多问题,念书的时候在思考。

思考社会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变成怎样的人,我不得不成为怎样的人?

成年后我发现我暂时可以喘口气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了,但当我有了孩子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又开始思考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主语变成了“他”。

思考很久,没有答案,原来一直以来我一直都在这个循环里始终没有走出来。

 8 ) 它拍出了社会的青春阴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

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

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

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

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

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

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

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

”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

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

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

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

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

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

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

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

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

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

《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

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

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9 ) 现代母亲活得都这么悲催吗

看这部剧带了点自我投射,尤其是第一集遥控器。

毫不犹豫记下了一些台词:“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呢”“花这么多钱供你上私立学校”“你为什么要让我失望”“画这些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不是原话,但同等的意思几乎都经历过。

永远记得有人跟我说过,我们家就靠你了,我们的希望都在你身上。

但是扭脸就说你看我们根本没给你什么压力。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超级迷约翰尼德普,到了周末只要我能用电脑,就会去刷片。

也很喜欢动画片,有一天很开心看完了美食从天而降,兴高采烈描述这个电影多么有意思,换来的回答是:成绩都什么样子了,就知道玩。

当然,很倔的我是要顶回去的,直接撂下一句我不考了(高考)。

“老子供你这么长时间,你说不考就不考?!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需要记住这个“培养成本”,我是一个“投资”。

另外很多细节联想起过去,也很有意思。

比如家长总会认为,才多大年纪,就化妆,染发,不学好。

以前也有这样的伙伴,每每和我说起这些总是一副“别人家孩子都不学好,还是我家孩子最乖”的神情,甚至连别人家女儿偷偷买高跟鞋都带着批判说一番。

结果呢,其实现在是我在羡慕别人的状态。

还有一个观点,我妈也很喜欢。

“想要赢,除了学历,还要说话大声,后台要硬”。

对社会地位的强调已经到了我想不通的地步。

某某儿子考了军校,现在是个干部出入有人跟着,就来一句早知道你也去考军校。

某某女儿在航空公司当了经理,就来一句你要是去航空公司就好了。

觉得教育行业好,老师待遇好,就来一句你看叫你当老师你不去。

甚至有些狗血剧看多了,我推测大概是《翻译官》,就说觉得做翻译特别有地位,你当时就应该学外语。

至于我想做什么,不知道,不重要,或者直接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你想干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稿费,大概对我想从事的行业仍然无比鄙视。

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悲伤,而是为他们悲伤。

我希望他们把我丢下,自己计划去旅游,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剩下二三十年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就放在狗血剧和孩子身上。

做到这一点,对中年女性来说好像尤其难。

我不止一次说过,想想你喜欢什么,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哪里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从年轻时候起,她们一直被灌输要“付出”,不可以有自我,以至于老了竟然发现不知道要怎么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个故事里,孩子的另一端都是妈妈。

所有人都告诉女性,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无休止的付出理所应当。

付出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就成了控制欲。

没有自我,老公出轨了就发疯,最后买个遥控器控制孩子。

被家暴,把孩子看作唯一出路。

做了家庭主妇,拼命想把孩子教得“出人头地”,觉得对得起自己也满足了面子。

当母亲的总爱说一句话: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问题是,我不是一块肉啊。

身体是你们给的,但生命是我们自己的。

对于你们也是,生命是自己的,开心用完它。

最后再说一句这个剧,立意很好,但BUG也是真的多,节奏也不太好,但我们需要它。

看见回忆也好,看见不可思议也好,这面镜子有价值。

只是,我们的爸妈根本不会看这种剧吧。

 10 ) 猫的孩子

为庆祝爷爷的生日,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喜讯”连连,张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医学院,李四家的孩子拿了全额奖学金,王五家的孩子拿到了教师资格,轮到钟国衍,他却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差生。

回到家,因为屋顶漏水永远修不好,爸爸从来不回家吃饭,并且会一直打妈妈。

对于国衍的分数,他也只会采取打手心的办法来惩罚他。

爸爸:啊衍才考才考几分,你还有时间养猫?

养猫?

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在外面养女儿,我却不能在家里养猫?

国衍: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么多啊,你今天要考几科,有时间问东问西,为什么不把英文拿出来背。

新老师与啊衍、啊衍妈一起吃饭妈妈:他肠胃不好不能吃太油,外食也要小心,像这个汤上面的油,要把它全部捞起来才可以。

师:你麻麻真的很爱你。

妈妈:我这个人,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点成就。

罗志薇,一个考满级分的乖女孩。

一次,钟国衍误入她的平行世界后两人结识。

罗志薇告诉他,她在平行世界里揍了最后一名,在现实中就可以拿满级分。

终于,国衍考了最后一名,他成了罗志薇的祭品,两人打了一架,国衍赢了。

自此,罗志薇开始考0分,开始被大家欺负。

天台上,啊衍问罗志薇怎样拿满级分,罗志薇说:跟着你自己,跟着平行世界里的你。

说着大笑着跑下了天台:继续崩坏吧,反正我们永远也离不开。

(个人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中二)随着小家庭矛盾的升级,爸爸家暴不断,甚至扬言抛弃妈妈,把房子过给外面的女人。

深夜妈妈边哭边做家务,国衍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先去读书,让我自己安静一会。

于是,国衍跟着另一个自己,找到了拿满级分的方法: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考一次满分。

镜头一转,爷爷走了,国衍站在最前面为爷爷致悼词:爷爷一辈子含辛茹苦,支撑我们一整个大家族,他这辈子没念过什么书,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读书,有好成就,光宗耀祖。

……不过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模拟考,我考了满级分。

叔叔伯伯姑婶妯娌都围过来……爸爸也回来吃晚饭了。

有一次考试,国衍在考场中听到很多猫在叫,请老师处理一下,老师找不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于是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找猫。

国衍不断地听到猫叫,妈妈不断地在找猫,两个片段快速交错。

最后,国衍看到顶上落下来一朵鲜红的花,那是死掉的猫变成的,“每当我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们就变成了花,我在现实里就可以考满级分。

”顶上不断有花瓣飘落,国衍疯狂地把花瓣拂开。

这一次,国衍并没有考到满级分,爸爸有一次拿棍子打他的手心。

爸爸:我就把房子卖了,把啊衍送出国。

妈妈:你不可以把我和啊衍分开,不可以。

爸爸开始打妈妈,边打边说: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妈妈只得把国衍送到机构去补习,补习老师的体罚,爸爸的打骂,妈妈的期望……啊衍开始在现实世界中诱猫杀猫。

直到有一天被警察抓住。

妈妈在路边看到国衍在警车里,奋力追上去问:钟国衍,你怎么在这?

你怎么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钟国衍:你爱我吗?

你爱我吗?

为什么我会在这里。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

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

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

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妈妈:你不要这样,我爱你。

钟国衍:你不爱我!

画面一转,罗志薇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

只有一个镜头。

妈妈带着怀孕的猫咪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不要带回家。

妈妈坚持,走上楼梯,一整面墙都是红色的“虐猫者死”,她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进去。

猫咪快生了,啊衍想要帮忙,妈妈不理他,啊衍转身割开了自己的手:妈,妈,妈!

妈我受伤了,妈!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诶!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好不好。

妈妈:加油,叮当加油。

啊衍:加油什么!

妈妈:加油,快了。

啊衍蹲下来:可不可以抱我一下?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我只想要你抱我一下,可以吗?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紧抱住妈妈。

妈妈:放开,你干什么。

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你呢,你拿什么回报我?

你拿什么回报我?

啊衍:那你干嘛生我?

我去死就好啦!

钟国衍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妈妈不停说说你放开我,国衍却哭着说你就不能抱我一下吗。

最后,猫咪生了,妈妈和国衍都平静下来,国衍对妈妈说:对不起。

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国衍在维修师傅那边干活,妈妈送来便当,还和师傅调侃了几句,妈妈离婚了,国衍开始赚钱养家。

最后的最后,国衍拿着便当跑了,在草坪上和罗志薇一起吃。

国衍问: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影片描述了在家庭中,大家追逐分数,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自我、地位等,都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家庭的变异,自我的变异。

【大家庭与小家庭】【小家庭的变异】,表现在爸爸与妈妈,还有国衍。

爸爸从一开始国衍成绩差不愿回家吃饭,国衍考了满级分回家吃饭,国衍再次考砸又不回家了。

以分数作为维系亲情与家庭关系的衡量,以分数决定家庭地位的高低。

妈妈的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到后来的执拗偏激:老师,他只能打,不打的话是教不好的。

老师,我一生没什么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一点成就。

老师,我们只报第一志愿……国衍从一开始的学习障碍到后面不忍妈妈被欺负而开始杀猫考满级分最后考砸以后开始诱杀猫咪并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你根本不爱我,你眼中的都是你自己。

小家庭的亲情关系自此彻底变异。

【大家庭的变异】,由一开始各家亲戚夸耀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家庭地位就高,而国衍的妈妈自然被大家踩在脚底下。

这是大环境的逼迫。

再来看学校中,罗志薇由一开始的满级分,到后面平行世界崩坏以后的0分,同学们开始肆意欺凌,而罗志薇也 “疯了”,雨天在喷泉里跳舞,周围人冷眼,躺在为已故爷爷折的金莲里。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逼迫,在以分数排名的考试制度下,在蔑视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中,人人冷眼,人人自危,能上岸的冷眼旁观,快溺毙人人自危,已沉底的,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唯一一点的“娱乐活动”。

【施暴者与受害者】l 爸爸对妈妈施暴。

爸爸的想法,啊衍没考好成绩,因为妈妈基因太差,没有教好,总是修不好的漏水的屋顶也是妈妈的错,全部的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在内心,爸爸对于妈妈是厌弃的,他眼里从来没有这个老婆,因为老婆不美,没有高学历,很笨……总可以找到刺。

这是一种封建大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俗称直男癌。

自己没什么本事,却自鸣得意,穿着汗衫偏要吃牛排,张口闭口:这个社会,只要学历高,声音大,谁就是老大。

可他为什么能这么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人反驳他,面对家暴,妈妈一声不吭,儿子一声不吭,大家冷眼旁观。

反而,受害者还要把自己放在比施暴者更低的位置上,对于援助者冷漠拒绝。

女老师对妈妈说啊衍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妈妈拒绝:你不教我儿子就不要打扰他学习。

老师想找啊衍说,啊衍:你不教我就不要打扰我学习。

受害者反而成为施暴者最大的拥护者。

永远修不好的屋顶,也象征着这段家庭关系的岌岌可危。

l 爸爸对儿子施暴爸爸把分数作为糖和棍子的区分,考得好,万般宠爱,考不好就要挨棍子。

而国衍作为受害者,他除了说对不起就再没别的。

他也觉得是自己错了,却并没去想想为什么。

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没有为什么。

一家三口和女老师吃饭,爸爸发出没有为什么言论,女老师反驳说她从小就很喜欢问为什么。

这时候爸爸和妈妈妈妈异口同声问:为什么?

这也是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

l 妈妈对儿子施暴 儿子对妈妈施暴妈妈对儿子的施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叫做亲情绑架(自创名词,勿喷)。

影片最后国衍一直在问:你爱我吗?

你爱我吗?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

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

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

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确实,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互相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妈妈的的和爸爸的教育,确实也可以称为一种丧偶式育儿。

爸爸什么都不管,妈妈要处理所有事情。

在日积月累下,确实比较容易扭曲。

l 儿子对猫施暴国衍从一开始发现猫,养着他们,到后来开始杀死猫。

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施暴,可以说他杀死的是猫,也可以说,他杀死的是自己。

杀死猫可以得到满级分,为什么杀死猫就可以一下子会做所有的题目,到后来平行世界崩塌以后又都不会了呢。

杀死猫的是平行世界的自己,那么考满级分的是谁呢?

所以我说,钟国衍杀死一只猫,就象征着他杀死了一个自己,一个自我,杀死了那个有学习障碍的自己。

(大晚上写着写着后背一凉,突然害怕)。

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少个自己呢?

到后来,平行世界的崩塌是不是象征着他自我人格的彻底崩塌呢?

其实,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互相的。

就像伤害也是互相的,或多或少,在不同意义上,每个人都会在对别人施暴后,自己也受到伤害。

毕竟力是相互的噻。

【猫的孩子】再来说说最后一段钟国衍与罗志薇的对话。

国衍: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个人脑洞比较清奇,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罗志薇死了。

因为有一个镜头是她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那时妈妈给已故爷爷折的要烧给爷爷的。

所以这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想罗志薇怎么死了哈哈哈哈哈。

也有一段画面,妈妈到一座山上给爷爷烧莲花,请爷爷保佑啊衍考得好成绩,画面持续了几秒在被熊熊大火所吞灭的金莲上。

看第二遍是因为突发奇想要写影评,去看台词的。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罗志薇本身没死,可能死去的是她的自我人格,也可以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她。

最后他们在草坪上吃便当,然后展开了上面的一段对话。

说耶稣本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把它比作自由纯洁的灵魂,也就是被现实世界所湮没的自我。

你扼杀了它,它并未死,只等你发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还活着。

画面一转,两人站着,满身是伤,相视而笑。

我把它当作这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在笑,也就是死而复生的灵魂,音乐响起,这也是两个人重新获得了自我,治愈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第三个版本,哈哈哈哈哈自己脑内出一部史诗级大戏。

那就是,考满级分,是因为他们在平行世界中杀死了自己,然后,平行世界的那个自己,暂称为坏人吧哈哈哈哈哈,代替了自己去考试。

那就是,其实躺在金莲上的就是罗志薇自己,最后吃饭的是两个坏人,带伤而笑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被治愈了又掌握身体权,或者他们就是手牵手去天国了。

哈哈哈哈哈很神经病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就不能拍得再好一点呢,好气,这样就不会显得我很神经病了。

本来不准备写的,因为本人是杂食,并且猎奇,什么奇里八怪的都看过,比如黑镜这种,比如美国恐怖故事那种,没有我不看的,什么类型的都看过,再比如人体蜈蚣那种,呕。

这部剧是因为前有黑镜作为噱头,才进来看的,并且看了第一二集后还是蛮失望的,猫的孩子这个故事看第一集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还蛮中二的,到第二集快结束时,两段钟国衍与妈妈的对手戏,一段是马路上你爱我吗,一段是家里你可不可以抱抱我,瞬间被击中,觉得这值得写篇长评了,真是一时冲动,我估计看我这片影评可能比把两集短剧看完,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哈哈哈哈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短评

@2021-09-12 23:06:49

5分钟前
  • 凯瑟琳奇异KC
  • 推荐

对母亲的定义完全妖魔化,而且有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吗?故事转折全部靠意外或自杀。考试制度不做改变,只怪家长(或者说只怪母亲)有什么用?

8分钟前
  • Shaw喆宇
  • 较差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天是演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非常好看! 其實是血淚交加,……我相信在台灣有某一群孩子是處於那樣的境況裡,特別是菁英份子的下一代,……這個故事的女主角鍾欣凌演的媽媽角色,又壓抑又外放,整部看下來,還包括那孩子的心理狀態,真的非常緊繃,似乎隨時要一觸即發的令人難以承受的事情就要發生……真的覺得非常無解的時候,那個ending還真的安撫到我。(完全沒有雷哦~這是一部驚悚片啊)

13分钟前
  • vitality
  • 力荐

必须过动=必须死全剧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之笔是很多父母最本质却不愿意承认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14分钟前
  • 福贵
  • 力荐

就第一集能看

1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茉莉的最后一天,还有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比较有意思。最喜欢的还是茉莉的最后一天

19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浩浩
  • 还行

4+ 不知道是删减还是什么原因,看得有点断续。每个故事都围绕着父母的期待,喜欢这种有点发颠又真实的剧情,挺值得看的,准备去看原著。

24分钟前
  • 聿子狸。
  • 推荐

熊孩子最怕的父母。

27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这剧太棒了!值得所有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好好看看,重新理解什么是母爱什么是生育和养育的真相以及什么是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义。每一个故事都细思极恐,看起来荒诞离奇却直指残酷的人性本源。

32分钟前
  • 夏小暖
  • 力荐

打着黑镜的名号,但是还是湾式小清新啊,竟然还有大段鸡汤对白。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没有新意,炒冷饭。台湾影视风格很明显,但是很单一。很多年了,看不到发展。

35分钟前
  • 🌈洛夫古德🌈
  • 较差

金馬奇幻影展《必須過動》放映場。完全可以想像劇本是倉促趕完的⋯電視作品拿到大銀幕上放,也有顯著的粗糙(特別是表演)。不過葉全真的表演、科幻氣氛的經營,在台灣算得上是成就了。

37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非常深刻接地气,即便有参考一些的嫌疑,还是要为这类直视中式亲子关系的片子打CALL!!!

42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第一个故事简直恐怖片,生理不适。第一个故事看完之后,发现后面的都很雷同,时间轴都拉的太长…不如婚姻那部有创意有多样性

46分钟前
  • 下午三點
  • 还行

每一集都可以被窒息到,但致命的问题是把所有矛头都对向了母职,缺位的父亲呢?

47分钟前
  • 是蛋一七呀
  • 推荐

情节拖沓,导演摄影剪辑都太嫩。故弄玄虚,东施效颦。

50分钟前
  • 荒芜到岸
  • 很差

矫情做作,犹豫要不要再看下去😖

53分钟前
  • 记得跳舞
  • 较差

剧中对母亲高压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些歇斯底里的母亲成为亲子关系扭曲的典型符号。但更值得追问的是:“那父亲呢?”剧中父亲角色的普遍缺位或失语,恰好暴露了另一种家庭结构性问题——教育责任的失衡。当母亲被单一价值观“绑架”成焦虑载体,父亲的沉默、功能性缺失,同样是亲子关系困境的推手。这种叙事不仅是对某一角色的批判,更折射出传统家庭分工中,父亲在情感联结、教育参与上的长期“退场”,让母亲独自背负高压教育的枷锁,最终共同酿造家庭关系的悲剧。

57分钟前
  • 312
  • 较差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1小时前
  • 忘川
  • 力荐

打着剖析社会乱象根源旗号的《你的孩子》其实是病急乱投医这一社会心理的外化结果。这部消费了痛点却拿不出药方的台剧不但无法解决在公共与家庭教育领域产生的疑难杂症反而道出了我们于当代社会真实的生存困境:作为人的人已经向科技低头并臣服于其长期稳固的统治。未来不再是瞬息万变的七色板,而是恒定重复一万回的星期三。

1小时前
  • Muto
  • 较差

【2021.36】魔幻主义,看得很压抑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