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强硬手段的领袖,她的女人身份可能是实行这一性格及行事作风的一大阻碍。
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总是被冠以一些特定模式的。
电影中也多次提到了,那些议员们的讽刺之语,'be a mother',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这足以激起她们朝这些沙文猪们吐口水了。
像我这样的极端者,简直想冲上去暴打一顿了。
——好吧其实我写这篇影评其实也没有去做关于这位伟大女士的功课,不考证这部电影的立场或者与真实的差距,不过以我浅显的了解写点非常个人的感受。
撒切尔夫人确实是铁血风范的,她一往无前一路杀到首相这个位置上,跟她一向的强硬作风不无关联。
如果她曾经有一点儿表现的像个温和的女性——如周遭环境所想让她妥协、安稳、老实做个家庭妇女的那样,那么她也不会在那个年代的英国政坛上走那么远。
就是因为自己非常Push的性格,所以才能开辟一片女性执政的天地。
马岛战争,她赢了,民众情绪高涨支持上升,仿佛一瞬间她真的是每一个公民的的代表,她为他们说话,代表他们的利益,她是他们信赖的首相。
经济一团糟的时候,罢工、游行、示威,于是所有人又都把责任推给她,都是政府的错,都是她的错。
——所以利用完了,就抛弃了,毫不思考。
正如电影中撒切尔说的那样:我们只会感觉,而不会思考了。
我们只记得我们的感受,纯直觉的,不加处理跟思考的,就要据此作出行为和反应。
民众从来不会想,这里面我有没有责任,我有没有什么没有做好的地方;政客们也从来不会想,这是不是我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政策的问题。
所有人都可以推诿,那么一个女首相,又是从来都不示弱的一个女人,责任就都被推到她身上——因为她不妥协,不退缩,她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女人或者一个母亲;她太强势,太特殊,群体就都不容纳她。
——这算是一个对抗普世价值观的牺牲品。
她有野心,也有成就野心的意志力,但野心往往是有攻击性和侵略性的,这会招致非常多的敌对者。
——所以最后,她被同一群人,成功的推上台,成功的拉下去。
PS: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如果英国民众真的多一些这样push性格的人,也许现在的英国经济不会这么长久的处于一种疲软的萧条衰退状态。
再PS:电影本身拍摄的非常碎,唔,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是零零碎碎的,线条不明朗的感觉导演功力有待提高,对人物和背景的挖掘还可以深入——这片子像是故意要把撒切尔拍成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什么女首相。
导演像是想说,这不是名人传记片,这是一个性格强硬的女人的回忆录,甚或,晚年日记。
不过像每个人评论的那样,为了梅姨精湛的表演,这片子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每当看到撒切尔夫人身后坚定地支持他的丹尼斯时,我便想起诗经中的歌词,人生遇一知音难矣,能得知音终生陪伴,不离不弃,难上加难。
上学时候了解到的撒切尔夫人似乎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这样,在那个狂热劲头还没完全过去的年代,我所了解的撒切尔夫人还是一个独裁者,其实目前依然有很多的英国人对她恨之入骨,但她能够坚定地走下去,不为舆论所动,实在令人钦佩。
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是靠选举上台的,并不像某党某国政权又红又专,而在精通讽刺挖苦之能事的大不列颠,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随波逐流,似乎更加困难。
有很多人会质疑撒切尔夫人所做的一切,打压工会,削减福利,征收人头税,她所信仰的人生而不平等,要追求平等必须get down to work的想法,并不为世人所接受,毕竟欧洲不是中国,人们养尊处优惯了,削减他们的福利必然会迎来暴风骤雨般的反对。
每当此时,丹尼斯都成为撒切尔夫人的坚强后盾,他了解妻子的信念,他会同妻子一起咒骂政客和这个世道。
就算阴阳两隔,撒切尔夫人依然对老公念念不忘。
回到电影本身,好多观众感到片子剪辑的凌乱,让人头昏脑胀,可我反而觉得,片子在凌乱中反而体现了晚年撒切尔夫人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错乱,时而陷入对过去黄金时代的怀念——只有现实是无法接受的。
铁娘子的性格怎样形成的?
铁娘子是怎样拼搏到首相的?
铁娘子到底是怎样治国的?
看完电影似乎依然一点也不知道,从这一方面讲,本片是十分失败的。
电影成功之处在于从新塑造了一个“女性”的撒切尔夫人形象,一个在雄性的政治世界中渴望获得支持与认可的女性形象——这个世界上知我者甚少,又有多少人会谓我心忧呢?
支持她的议员被炸死了,支持她的下属反水了,永远支持她的老公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能去何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不要提新芬党和北爱共和军的镇压,不要提英阿马岛战役的胜利,也不用提私有化和 打击工会,有多少人会理解一个女首相所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不知者谓我何求?
”你会受世人唾骂一阵子,但却会被赞美几辈子“,当世人离她而去时,除了丹尼斯的肩膀,她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信念了。
当看到现在这个潦倒的老太太那痛苦的现状时,不禁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我对于传记片一直带有怀疑的眼光。
因为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哪个人的人生能被客观中立地浓缩到两三个小时之间的。
必然会选取一个角度来叙述,必然也就会有所取舍,而由于商业或者艺术上的种种原因,也就必然倾向于去美化主人翁。
但更可怕的是,有的时候传记片不光无法客观中立地给你讲故事,甚至它连故事都讲不好。
细细观看这部铁娘子就会发现,其实撒切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这片子根本就没讲清楚。
首先有必要稍微普及一下英国政治的常识,并重新把历史梳理一下。
英国议会只有下院是选举产生的,上院是贵族世袭。
在英国最大的反对党会成立影子内阁,而内阁和影子内阁成员一般都由下院议员(MP)担任,而因此,参与内阁/影子内阁决策的和不参与的MP就分为Frontbench和Backbench两个等级,尽管Frontbench MP不一定都是内阁成员。
撒切尔当选MP的过程是很艰苦的,她自25岁开始竞选MP,经过三次大选,到34岁时才当选MP.而两年后(1961)她就被提拔到了Frontbench,当时的首相是保守党(Conservatives,昵称Tories)的MacMillan.这段按说对于任何一个英国政治家都很重要的过程,几乎被省略了。
于是直接跳到撒切尔在Edward Heath内阁出任科教大臣的时候(1970-1974)。
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是什么规矩,不过现在坐在发言席面前的绝对不会是科教大臣,而是首相,副相以及财相。
顺便一提辩论这里的称呼the right honourable是对MP的固定称呼,就像the majesty对应女王一样(英国人可麻烦了)。
Heath政府碰上了Trade Union强盛的时期,保守党的紧缩政策导致了当时英国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的大罢工,造成大量的停电(片中内阁会议撒切尔拿出电筒那会)和社会动荡,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停工。
之后撒切尔的整个十一年半的首相任期的主要经济措施之一就是打压Trade Union,也因此非常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至今仍然被当作是她任期内的重要遗产,包括工党现在的主席Ed Miliband都作出了正面评价。
当然这片子显然觉得这事对于撒切尔来说不甚重要,不然它至少会把这事讲清楚。
撒切尔对于北爱新芬党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的态度是很强硬的,这片子仿佛想要暗示IRA炸死了她竞选时的得力助手MP Airey Neave跟她之后的强硬政策有关,这很不负责地给了撒切尔安上了感情用事的不专业印象。
同样的Falkland Islands战争尽管能感受得到这片子是在重点刻画,但更想突出的仿佛是她给阵亡士兵家属写信的部分……不得不说之后的那段快速的新闻事件的剪辑简直是个灾难,加上最后撒切尔下台的部分(Poll Tax到底是个什么讲清楚了吗?
Geoffery Howe如果只是个起草内阁议程的,他的辞职能对撒切尔有什么影响呢——关键是他是从撒切尔第一次内阁就入阁的副首相啊),根本就没说清楚前因后果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光顾着大撒玫瑰花瓣之类的制造幻觉一般的氛围,然后一切就这么过去了。
就连重点讲述Denis Thatcher的部分,都显得过分细碎而隐蔽。
撒切尔给了她丈夫很高的评价,而事实上Denis对于撒切尔的支持相当重要,而且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曾经在撒切尔第三次当选首相之时就预见了她的下台——而这一切都被简化成了一个生为背景死为鬼魂的存在,不得不令人扶额。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部铁娘子,其中心思想无非是想向大家表明:铁一般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女爵,其实也是一个女人,必然具有女人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个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的女人罢了。
这个立意倒是不错,关键是承认撒切尔是女人,与其去渲染她相同于一般女人的部分,不如去突出她不同于一般女人的选择。
她的确是个女人,但她是作为英国前首相而被记住的,她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光,必然是她作为英国首相的那段日子。
而本片选择将这段大量浓缩,而是以她的老年作为主题,首相时光闪回插叙,无异于自取其辱。
而更令人不满的是,这种首相撒切尔和女人撒切尔不能共存的视角,其实相当反讽地给我们表明,编剧和导演(两位都是女人)还是潜意识地对于女人首相有偏见的,对于撒切尔的政策还是不愿意去赞同的。
或许正如撒切尔的子女对于这部铁娘子的评价一样:自始自终,都不过是左派的意淫罢了。
It used to be about trying to do something.Now it's about trying to be someone.——我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只会挽着丈夫的手臂保持安静和优雅的女人,或者独自在厨房里刷盘子的女人!拿破仑称我们为店小二的民族,他的本意是侮辱,但在我看来是赞美。
这就是他为什么没有打垮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希特勒没有打垮我们!
我们要给人民创造机遇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尤其是青年人。
不要假装人人平等,人从来都不平等,将来也不会。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去的比我们更大的成就,因为孩子们将是我们明日的领袖!
你只需要记住出你以外的人都很粗心或者无能,或者两者兼有。
自己掌舵的时候就要勇敢。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政党,领导它;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国家,领导它。
你拥有赢得最后胜利所需要的一切。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被那些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管理。
我更关心思想和意识形态。
别问我“你觉得怎么样”,问我“你在想什么”,而我想“我很好”。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如果我明知我是对的还不去做那我还当什么领导。
——夫人恕我直言当人们经历过战争……——恕我直言,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
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
电影过多闪回叙事太乱,靠梅姨撑起了大半边天,但毫不影响它感动到我并且勾起我了解撒切尔夫妇生平的愿望。
wiki了一下下撒切尔先生,整理如下:Denis Thatcher和Margaret Robert于1951年底结婚,彼时他已经是个百万富翁成功的商人。
Denis是二婚,前妻也叫Margaret,因为他工作太忙聚少离多两人结婚6年后离婚。
对这段婚姻他从不愿提起。
1987年Margaret刚第三次竞选首相成功,Denis就预言她一年内会被民众厌倦。
Thatcher said quietly to his daughter Carol, "In a year's time she will be so unpopular you won't believe it". 事实上这个时间是12--18个月。
1990年Denis Thatcher被授予男爵头衔,他是英国最后一个被授予世袭爵位的非皇室成员。
虽然我真的哭得眼睛又肿了。
挺煽情的不是。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其他的评轮,大约和我要说的没什么两样。
而由于我对英国的各种政治问题毫无研究,于是就只能通过一个天朝人士的眼光去看这位曾经被称作铁娘子的女人。
话说我小学的时候,香港回归了。
然后当时很多报道称赞小平同志的强硬手腕。
以及撒切尔夫人摔的一跤。
我觉得这一个事件才是最能体现她身为一个女性领导人的矛盾。
没办法呀,必须穿的高跟鞋,要是这事换男人了,一个恍惚倒还不至于要摔跤(-"-) 废话打住回到片子。
一开始真的好飙泪啊,我也是知道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的深厚,所以一开始就没忍住……可是越看越觉得不是味儿,泪点依然很足梅丽尔大妈的表演也很是老练……但是人家比较想看她怎么把那些男人杀得片甲不留啊!
片名是铁娘子!
我要看一个铁娘子!
不是一个现在已垂垂老矣的女人啊!
她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啊英国人!
她是你们的前首相啊!
尼玛写她柔情就是等于把她大力把国民福利都砍掉的屠夫般的生猛形象的玷污啊!!
她怎么奋斗的啊!!
没说啊!!
只说了她要去竞选然后老公跑啦!
女儿怒啦!!
不上驾驶课啦!!
然后不知道怎么的镜头切来切去就当选啦!
马岛战役不想吐槽啊!!
明明连女王的小儿子也差点在那边挂了啊!!
这么淡定不可能啊!!
再看一遍后糟糕的感觉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想啊!!!!!
从我第一次看开头的时候就想按照顺序写好不好啊!!
尼玛出来的是倒叙啊!!
还是断断续续的倒叙啊!!
多想在本剧高潮的时候看到她在三届任期里面做的那些“下地狱”的事情啊!!
搬出唐宁街10号有那么浪漫吗!!
还玫瑰花瓣!!
人家叫撒切尔不是叫玛丽苏啊!!
看现在欧元区一片混乱啊!!
英国人偷笑啊!!
这又是谁的功劳啊!!
怎么都没说啊!!
要是她是希腊领导人,希腊根本不存在经济危机啊擦!!!!!!!!!!!
没有说她有多么讨人厌就直接说晚景凄凉,因果都失控了好吗!!
绝不原谅那些赶她下台的人也没错啊!!
反正圣人都会犯错啊!!
失业率都这么高了不是吗!!
后来的哪一个男首相不是做美国的小跟班啊??
美国是你们英国一手带大的好吗!!
而只有她老年痴呆她才变成一个女人【编剧们的自以为是】,才有了煽情的材料。
【不禁要问一句,是这样吗?
】毕竟老公去世了她还是会脆弱的。
【这个才是真的!
】所以剩下的都是编剧的错!!
只有男人【最懂她的男人已经去了】才知道她在想什么啊!!
你们两个女人在瞎搅和什么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过没有啊!!
她老了但是心没老啊!!
而不争气的儿子似乎就是特意为了加重她的病情存在的——又有谁敢说她儿子一度变成全球通缉犯和她早年专心往上爬一点关系都没有咩!
老说住在南非住在南非!
他再婚了你也不知道啊!!
现在连自己都已经只成为一个符号而已啊!!
名字不仅代表她自己啊!!
还代表一个时代啊!!
真是又光荣又骄傲啊!!
亲爱的你看了记录自己一生传奇的片子不要觉得太陌生!!
因为那个女人是你但又不是你啊!!!!!
据说现在英国已经考虑了给她安排国葬了,即使是恨她的人也觉得她很伟大【恶魔般的伟大?
】,即使她完全不像个女人,不煽情,是个女权主义者,强得像鬼一样,被时间一点一点地蚕食着。
但是TM的她依然是那个号称铁娘子的、强硬不屈的、真实又充满智慧的撒切尔夫人!
ps.诶,不如发起个“我给撒切尔夫人写张生日卡”活动……就是不知道这算是调戏还是致敬。
==========================================过了很久再回来看看这个影评,百般滋味涌向心头。
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我年轻,想法多。
现在看来,对于英国来讲,她做的其实根本没错。
如今老人家早已仙去,若她还在,看到现在的欧盟不知道要讲什么呢?
2015.10.06
Like most of the former English movies, The Iron Lady speaks excellent English in wording and phrasing, however every single person who ever see the bloody movie would have to speak out with all due execration, "WTF is the movie trying to say?"
在一个疲惫的下午 终于挤出时间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首先对于三次奥斯卡影后的 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表示敬意, 最早注意她是在2007年搭档美国新生代女演员 Anne Hathaway 安妮·海瑟薇出演的商业巨片 《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那潇洒硬朗一副绝情女人的气派 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其苦情女主角的印象.这一次她本色出演英国前首相,也是欧洲第一位女首相,书写了无数传奇的撒切尔夫人,对于这位奥斯卡大奖拿到手软的实力派女演员来说,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看看她登台领奖时那霸气外露的发言: 当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再次颁发给我时,我就听到周围人都在喊 怎么又是她?!
Margaret Thatcher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这位出生于杂货店商人之家的中产阶级之女,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政治气息.刻苦好学的她,个人生活没有被华丽的服饰和各种诱惑人的娱乐活动所占据.因此也被牛津大学录取.在政治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勃勃雄心,让她逐步打破了各种传统和惯例,一步步地登上了英国政坛的最高点,这得益于她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以及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挑战权威.即使周围所有的家人和同僚反对,她也要为那别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全力准备努力,最终出人意料地把前首相拉下马, 成功入主唐宁街10号.执政后各种一刀切的政策,在引来了民众不满的同时,也降低了她的威信,使她被称作英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首相.但是她那坚定不屈的毅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无论旁人如何议论纷纷质疑反对和低估,都不会动摇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正如电影里她所说的:“我是首相,我有权决定要做什么,正因为如此我才是他们的领导者!
”“也许我这样做当下很多人都会谴责我痛恨我,但是事后他们会感激我好几世!
”在和阿根廷马岛的战争中,她那果敢的反应力,不顾国内同僚的反对以及美国政府提出的各种妥协方案,坚决开战.电影中那经典的一幕令我印象颇深,当各位大臣跟她百般劝说不要开战的时候,她用坚毅果断的眼神对着皇家海军统帅冷酷镇定地说出 “给我击沉它!
Sink it!
”这幅果敢与坚决是其他同僚所不具备的.她的座右铭就是 Never Compromise 永不妥协!
夜灯之下,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亲笔给每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写慰问信.语气陈恳真挚感人至深.最终凭借着这次胜利,她成为了英国人民心中的宠儿,被称作英国继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同时英国经济彻底走出了低迷,实现了二战后的中兴.她也成为了执政最长的英国首相之一,强势连任三届.在下榻的酒店遭受爱尔兰共和军袭击暗杀的情势下,她同样表现得坚强果敢,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她心爱的丈夫.以至于晚年的她时常臆想丈夫仍然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旁,而不愿意承认他已经离去的现实.但是最终由于对于欧洲问题的固执表现.诸如拒绝与欧洲大陆过多来往.以及欧共体以及是否使用欧元问题上,让她饱受诟病.主动宣布辞职之后,从唐宁街走出时留下的眼泪在英国也产生了不少的震动.直至今日,英国人对于撒切尔夫人依旧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她拯救了英国,反对者认为她那不通情理的政策几乎分裂了英国.本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梅姨把这种冷酷冷血硬朗不屈的气质演绎得真是淋漓尽致,真是和普通欧美女性那种顾家温柔派截然不同,查阅资料得知梅姨是德裔美国人...瞬间了然.真是德国女人的典型代表,当然提到刚毅的德国女人不得不提到如今的欧洲乃至世界第二代铁娘子 德国女皇 默克尔.每一次那铿锵有力地发言配上刚硬的德语腔调,备显钢铁之国铁血女皇的本色,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令欧洲各邻国深深觉得,那个强大固执的德国又回来了...不过值得称赞的是 她和撒切尔夫人一样,令自己的祖国变得强大.完成了中兴的过程.当然在世界政坛上也不乏其他强势女性政治家的存在与活跃,比如08年差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总统的 希拉里.不过个人觉得,这位克林顿夫人,与其说刚毅果敢不如说是精明过头.和美国人讨论这点的时候 对方也深表赞同.无论如何,撒切尔夫人的成功是不可抹灭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她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关系也是非常深厚.我们深刻祝愿撒切尔夫人能够继续安享晚年.有时间我会买她自己写的传记来读一下.当然要得到她的亲笔签名传记已经不大可能了.很喜欢她的这句话: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思想决定人生的高度.“所思成所言,所言成所为,所为成习,人格既然,命运不过如此而生!
刚刚惊闻撒切尔夫人去世,突然想起了这篇稿子,和那些没能寄出的明信片。。。。。
果然是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时间分割线————————————■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
---电影《铁娘子》要到1月6日才会在伦敦卖出第一张电影票,但英国人早早就在报纸上读到影评了。
有趣的是,撰写者大多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时政评论家们。
但他们依然惴惴不安,英国《卫报》时评家马丁·凯特尔甚至将此列为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要在评论中避免简单标签化,即便是对撒切尔夫人这样早已有了刻板形象的人。
”要定义撒切尔并不容易。
1979年,她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连任两届,执政11年。
期间她以“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将英国推向时代的前端。
撒切尔成了20世纪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有名词——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
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
”- 褒贬不一的《铁娘子》,褒贬不一的撒切尔然而,拍摄这部充满政治寓意电影的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却并没有此类政治片的拍摄经验,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根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妈妈咪呀!
》。
当她打电话给老搭档梅丽尔·斯特里普,邀请这位奥斯卡影后出演女主角时,斯特里普也犹豫不决。
因为她很确定,作为一个美国人,扮演一个在英国历史上如此经典的形象,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批评。
“但我的优势恰恰在于,我是一个局外人。
正如撒切尔夫人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她永远是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政党工作,她总是出现在她并不属于的地方。
”斯特里普说。
在英国人心中,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分裂的形象。
在右派看来,她是个备受追捧的英雄,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左派人士的眼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独裁恶魔,在任期间镇压工人抗议,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直到今天还有英国人念念不忘地抱怨,就是这个女人,结束了英国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英国人对她爱恨交加。
在BBC评选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中,撒切尔夫人排名16,是目前在世的提名者中的第一名。
而在另一份关于“你最痛恨的100个坏英国人”的评选中,她又位列第3,排在她前面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和英国艳星乔丹。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他们甚至连印有撒切尔夫人头像的海报都不放过:“这应该是本周最差劲的海报了,哦不,这肯定是本年度最差!
”不过似乎批评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电影本身。
在观看了电影对媒体的提前放映后,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
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英国《卫报》为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甭管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得好不好,你喜不喜欢现实中的撒切尔夫人?
结果,88%的人投票给“不”。
--“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2011年11月,在《铁娘子》北京首映后的交流会上,一位英国观众站起来说,他年轻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还在执政,那时候他也曾经围住过她的车子,愤怒地朝她扔鸡蛋,高喊“撒切尔滚蛋”。
虽然现在他仍然不赞同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对昔日首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卫报》评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
这位女首相执政期间的坎坷大事——大规模抗议、人头税暴动、矿工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爆炸——统统轻描淡写地略过,甚至对于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都只字未提。
影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背后的心酸。
影片还原了撒切尔夫人的工作处境:在满是灰黑色男性西装的议会里,只有一个穿着亮蓝色裙装的她,孤零零地坐着。
为了能够适应在清一色男性的政坛立足,撒切尔还专门接受过培训,改变发型、整形牙齿、练习说话腔调。
女儿卡罗尔曾提到,母亲的衣橱里面没有一件女性休闲款的衣服,齐刷刷地挂满了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
虽然生活在男人帮里,撒切尔依然保有很多女性特质。
像不少女性一样,她也随身不离手提包,但是除了梳子、口红和手帕,包里还有应对断电的手电筒、防止反对者朝她脸上泼硫酸而毁容的解毒剂。
据说,撒切尔夫人会把手提包放在会议桌中央,在辩论中随时从中取出文件应对。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年轻时曾质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读过凯恩斯,撒切尔夫人从容地从手提包里拿出这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反驳布莱尔。
如今,“手提包”在牛津词典里,多了一层“抨击或者威吓”的意思。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熟悉撒切尔夫人铁腕形象的人,恐怕会认不出电影《铁娘子》片头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
她行动迟缓,语无伦次,眼神里充满了怯懦。
这正是如今的撒切尔夫人。
“母亲一生的最爱只有两个:一是唐宁街10号,二是父亲丹尼斯。
她的最爱都被剥夺了。
”女儿卡罗尔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可撒切尔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据女儿卡罗尔介绍,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会在餐厅里挂上丈夫的画像,一边吃饭,一边跟“丈夫”说话,有时候还会跟女儿解释:“看,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们!
”与撒切尔夫人结识30多年的琳达·麦克多戈感叹道:“我曾经是那么羡慕她身上所拥有的那股常人鲜有的自信,而现在,我只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胆怯和犹豫。
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即将上映的《铁娘子》掀起了英国国内的评论热潮,有影评人认为该片将会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夺冠热门,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如今,86岁高龄的撒切尔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读报纸,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家里。
每天早上醒来,她会坐在窗边,盯着不远处的海德公园里游玩的人们发呆。
由于年轻时专注工作,和家人接触少,她跟儿女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平均6个月来看望她一次。
虽然在任期间交友广泛,但当她过77岁生日的时候,本以为至少能收到几十张贺卡,最后只收到了4张卡片。
它们被精心摆放在壁炉台上,闲下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会出神地盯着它们。
为了跟即将上映的电影相呼应,《每日邮报》记者特地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去她家门口蹲点,捕捉昔日铁娘子的风采。
可是,他既没有拍到儿女来欢聚,也没有政客来寒暄,只有替她开门的警卫和搀她走路的护士。
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风光不再,她左手扶着门框,艰难地向前迈步。
刊于2012年1月4日原文地址:http://qnck.cyol.com/html/2012-01/04/nw.D110000qnck_20120104_1-35.htm
看完这部电影,才慨叹又受了豆瓣影评的骗。
之前那些所谓的评价比如,只靠梅姨一个人撑起整部电影,闪回零乱,政治重点模糊之类的。
我勒个去!!
这是电影好吗,这是影评好吗,不是你们尼玛装B显摆自己历史和政治知识有多强大的舞台好吗!
如果看不来电影乖乖回去看纪实片吧!
别在这里瞎叫唤,毁了好好一部电影的声誉。
传记片如果猪脚不出彩,那还叫传记片嘛???
梅姐也挽救不了左派的意淫。五星是给梅姐的,与电影无关。
我觉得一般吧,中规中矩的……演技倒是真心不错
有些人注定成为传奇
梅姨的表演太出神入化了,晚年的撒切尔让人看得心酸
你妹的把撒切尔拍成老年痴呆
影评: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4272901/思想决定人生的高度.我是来看撒切尔的生平回顾的,不是来看表演她的晚年琐事的.爱尔兰军,打击罢工,政绩最差,马岛战争,不公税收.thought→word→action→habit→character→destiny.
A person's life has to mean something.
导演失败,政治、家庭两手都想抓,两手都不硬。加一颗星给梅姐。
我也是,不知道导演想拍啥
《铁娘子》讲的是撒切尔如何从一名杂货店老板的女儿成为英国保守党党魁,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英国女性首相,并在其11年任期内统治大英帝国和后来卸任后变得抑郁甚至人格分裂的故事。从扮相和举止动作上和撒切尔本人还是非常像的,斯特里普这次应该能再拿个小金人回家。看好你哟,梅姨~
四星,因为斯特里普
对比着撒切尔夫人国会辩论的片子看的。。。梅姨有点用力过猛了,特别是咬字和表情上。。。咬字重音过重,表情方面则太丰富,一看还是一时尚女魔头,只不过这次女魔头竞选议员了而已。。撒切尔本人其实跟默克尔大妈差不多——所有的政治女强人都差不多,包括吴仪或者我们单位的前老大,她们说话的权威感
三星半,把本来平凡的传记拍成不平凡的传记片需要导演非凡的创意思维,声音设计的学习素材
我觉得比《国王的演讲》好。
铁娘子的励志和勇气永远值得赞颂。
完全为了梅姑!只要是梅姑,都5星!
闷~
美国人这次太不厚道了啊
7.1分,我倒并不觉得剪辑烂了,但许多情感表达都挺私人的,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很主观的视角,我就很好心导演是撒切尔夫人肚子里的蛔虫吗,一些很私人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是说这些是导演意淫的?表演加分,电影水平一般。
梅姑在片中的演出堪称杰作!可以媲美的大概只有helen mirren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