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不造作,不焦躁,内敛而又张力十足,从一开头就牢牢的吸引住你的目光,宗教、信仰、梦想、爱情,一切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映,总可以在一点片段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一个异族青年怀揣着公平正义的美国梦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当他发现繁华背后的丑陋后,毅然决定重回自己的血脉相承的地方开始自己拯救梦想的计划。
其实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故事,但是导演却把它拍得有血有肉,有理有据,让你既能看见希望,同时也觉得面对现实,又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纠结,才是我们生活共性,无论你是不是也有个中国梦。
而更让人惊艳的是,把梦想借用一个如此敏感的“911”话题,民族仇恨的框架,一个曾经笃信美国文化,热爱美国梦的异族人来讲述,但却没有血债血偿的仇恨,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讲述人性的变化,冤冤相报何时了?
不如一笑泯恩仇!
人生就是一个大茶馆,里面市井喧嚣,鱼龙混杂,生死故事流转于此,这里没有单纯的听众观者,可我们却永远也分不清自己是说书人,还是说书人口中的人。
无需纠结,因为到了天亮醒来的时候,还不是对着镜子笑笑说:“还不是梦一场?
”PS:配乐赞到爆!
时而梦幻般的MV的画面处理在生死纠结中,透露出一些理想化的美,很美。
导演:米拉·奈尔 主演:凯特·哈德森 列维·施瑞博尔 基弗·萨瑟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911事件之后的发人深省的故事,相比起之前种种美国人自己自怨自艾或自我怜惜的911后遗症电影,本片的人性视角高度更胜一筹,汗牛充栋的反思911电影,很少有如此能站在中东人视角,剖析阿拉伯世界的创伤,毕竟这个事件的受害者并不只有美国人,也包括阿拉伯人,甚至如果从战争角度来看阿拉伯人是更大的受害者。
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心态自然十分容易流露在艺术作品中,虽然很多电影在表达上也的确令人感动,那些无辜的美国人在承受着灾难过后各种各样的磨难,无论是痛失亲人或英勇救人,还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都不及本片朴实真诚的站在阿拉伯世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事件来的深刻,无辜的人都是值得我们为其默哀的,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对任何国籍差别的怜悯都显得狭隘,也只有如此的包涵才是真正的公平。
这部电影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所展现的宏观视角和博大胸襟令电影值得关注,而且导演在电影技巧层面对影片的把握精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紧贴片名在拉合尔茶馆中展开的对谈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另外一条以阿拉伯人为主角的插叙线索则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聚焦穆斯林个体,从最初的美国梦开始,直到因为911而遭受的不公,进而揭开美国梦虚伪的自由和民主,最后回归到个体的遭遇,并通过一个人的结局代表整个美国和穆斯林的矛盾冲突,启发观众思考着文化差异背后更多的是误会还是不可调和的仇恨,或许那先入为主就误解只是美国人以貌取人的不公。
说这是痛定思痛后的反思有点儿俗套了,但这样的创作肯定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才会出现的冷静和深沉,值得肯定的真诚态度令人敬佩。
在那一刻我应该感受到悲伤或愤怒,可我却只能感受到惊讶“多么大胆的行为啊”,冷血被那种胆识所带来的震撼盖过了……我不是在庆祝那三千条无辜生命的逝去……但在良心占据上风之前,你能说你从未因此而感觉到片刻喜悦?
因为有人以这种方式使傲慢者低下了头。
昌盖兹(changez)在看到911新闻时先是震惊,然后下意识地露出笑容。
我相信除了美国人以外,大部分人都会对这句台词和这段表演产生共情(尤其当下)。
我们可能不愿承认自己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情感,但其实并不矛盾,我们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感,让我们同情冲突背后无辜性命的陨落,越是如此,我们便越痛恨宣扬、制造冲突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傲慢的以为贪婪可以没有代价,他们傲慢的以为代价可以转嫁给他人。
电影以昌盖兹在拉合尔茶馆与美国记者鲍比的对话为框架展开。
鲍比实为间谍,试图调查一名美国教授被绑架事件,两人在猜疑与试探中展开心理博弈,鲍比主观认定昌盖兹参与了这起绑架案,昌盖兹则要求鲍比把他的故事听完再做论断。
影片用三个阶段来叙述昌盖兹的经历,第一段是他追逐美国梦(寻求身份认同),第二阶段是美国梦的破灭(身份认同的撕裂),第三阶段是觉醒与回归(在夹缝中寻求出路)。
在第一阶段,昌盖兹为了抛弃家道中落的贵族身份,进入美国精英社会,他尽了一切努力,几乎成为了美国人眼中宣传美国梦的模版。
他从普林斯顿毕业后进入恩德伍德·山姆森(缩写US,这里是个美国资本霸权的隐喻),并与艺术家艾丽卡(Erica,暗喻America)相恋。
眼看就要完成身份转变的同时,911的发生褪去了美国人的面具,也令他为迎合美国而做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第二阶段昌盖兹在机场被安检带走要求脱掉西装和衣物,此处没有独白,而玻璃上911画面的倒影巧妙暗示了昌盖兹压抑的情绪。
感情线上艾丽卡的态度转变也暗示着美国自911后从新自由主义快速转向保守主义(缅怀前男友是一个非常直白的比喻),而昌盖兹的巴基斯坦身份被作为先锋艺术置于展厅时(隐喻东方文化被作为西方猎奇式的消费),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他者”的身份。
在身心的双重打击过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归属,但无论如何,他都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已经把他归为一个潜在的恐怖分子,而这仅仅因为他的出生和长相。
在茶馆谈话期间,鲍比有三次试图说服昌盖兹,第一次鲍比叙述他曾经在阿富汗当记者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他选择了现在的立场,他企图唤起昌盖兹的美国身份视角,但昌盖兹用他的故事有力地反驳了鲍比,美国并没有给过他选择立场的权利。
第二次鲍比用了非常老套的说服方式,许诺利益。
这将故事引入了第三个阶段,昌盖兹与美国的彻底决裂缘于一个土耳其出版公司估值项目,昌盖兹为了拉近关系说出自己父亲的诗人身份,却遭到对方的讥讽,“如果你父亲是个诗人,你应该为你现在做的事情感到羞耻”。
随后在饭局中,他又用土耳其禁卫军的故事启发昌盖兹,这段揭露了第三世界精英在他乡文化异化尴尬处境,这个寓言故事引用地非常巧妙,昌盖兹替英国人裁撤出版社经理正是土耳其禁卫军故事的现代化版本复刻,带给他的冲击足够让他彻底放弃过去追求的身份,从而回到故乡拉合尔,而在得知其想法后,美国老板的恼羞成怒也彻底印证了他口中美国人的傲慢。
在老板的眼里,昌盖兹不过是他培养的异国战士,如果不能为他而战,他就什么也不是。
电影在谈话和记忆闪回间游走,节奏在慢慢加速,警察进茶馆抓人,以及CIA不断地催促不但完成了转场,也把紧张感逐渐注入到整个基调中。
这是巧妙的变奏处理,让整个气氛伴随摊出台面的价值螺旋上升,从视觉上也给观众以喘息。
鲍比最后近乎哀求的说服让昌盖兹产生了松动,昌盖兹的故事终于让鲍比放下偏见,放下身份,用人的共性和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恳求昌盖兹给他线索,这看似是昌盖兹的胜利,但影片设计了一个反讽结局,美国人的傲慢又一次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鲍比做了美国电影里所有英雄都会做的事——惩恶扬善。
但此刻,在洞悉事实的观众眼里,他却是个冥顽、盲目的小丑,他将在痛苦中反省自己的傲慢和鲁莽,而昌盖兹则在第二个结局中成为真正的悲情英雄,他没有选择宣扬仇恨,一如他拒绝了两次”Fundamentalist”(US老板代表的经济原教旨主义以及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宗教原教旨主义),他的双重经历让他看清冲突是个永续的循环,仇恨只能让人陷入“非此即彼”的盲目,从而变成别人的生意。
所以他在葬礼上念出了让人们放弃仇恨的悼词:已经有太多泪水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让我们不要以萨米尔的名义复仇,已经有太多的血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请求我们不要诅咒命运……要为一个没有独裁和暴君的未来而祈祷,来吧,带上你心爱的人,告诉雄伟的太阳,留住它珍贵的光芒。
影片用简单的话语和人生片段塑造了一个多维的昌盖兹,changez寓意改变,每个事件都让主角发生了转变,包括身份的改变,思想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估值在影片里也多次出现),每一次改变都让他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影片没有在反讽处收尾,而是增加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结局,也让影片没有停留在对傲慢的批判,个人的改变如何转化为群体意识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度变革,消除无效的冲突和分歧,才是影片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这种人性电影,最重要的是能挖掘人物内心思想的细腻画面,经历重大变故很容易会改变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会对以前的生活进行思考,会让你知道到底这人生该怎么过才会觉得有意义??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大幕一拉开就长靠短打一众武小生的架势,但一亮嗓却是褶子生的文艺范,有够内涵。
反恐的大旗迎风猎猎招展,旗下却是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心路历程。
奋斗、迷茫、幡然醒悟、坚守。
人常说:四十不惑,而男猪脚这货早熟呀!
他能早早的就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要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人家他爹是个诗人。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给我的第一直觉感受:我们活着只认识三个人---朋友、敌人、路人。
影片在苍凉的穆斯林吟唱开头,高潮叠起的音律,乌尔都语抑扬顿挫,古朴又不失现代,透着强烈地吸引着有灵生物的宿命感。
我喜欢这样本能质朴的歌唱,不加任何修饰地用人类的语言人类的声音在天空中回荡。
另一个感动过我的音乐是日本的民谣,男人用颤抖的忧伤的喉音表达绝望和绝望中的希望,我喜欢那样天然的韵律。
不是古琴那催人昏昏欲睡的高雅,我一直认为古琴是古人无聊到极致的行为。
在这个商业社会里,人最怕站错队,被社团和集体抛弃是人最恐惧的事,意味着被孤立、被抛弃。
时时都要选择立场,学习构建生活的模式,然后为实现这个模式去付出时间情感,这就是“梦想”的概念,美国梦、巴基斯坦梦、中国梦,,,梦,难道不是灵魂和身体选择不同立场导致的决裂吗?
选择了立场,就树立了敌人或者假想敌。
基督说我是唯一的神,穆斯林也这么说,你选择了这个神,就得去嘲笑和攻击别人所信奉的不一样的神,还要找上几千个理由说服自己,之后去说服身边的人。
宗教能带来身心的平和吗?
还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分裂?
很多人从出生就注定是个僧侣,显然他仍然有权力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追求个体的快乐--坚守自己的身份并忠于身份所赋予自己的责任,乐在其中。
可是显然这样的命运并不值得推崇,更不值得洋洋自得。
能够自己选择命运才是值得尊敬的的勇气。
痛苦的产生来自于每个人都不得不同主人公一样,发现被灌输的梦想与自己如此格格不入,“活在被别人定义的生活里”,反思和迷失之后,除了麻木不仁,还有觉醒。
剧情真实,打动人心。
来自巴基斯坦拉合尔的昌盖兹,十八岁时去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学院普林顿大学学习,四年学习所有科目全A,参加校足球队,毕业前夕被纽约曼哈顿的大公司录用,凭着出色的才华和勤奋被上司重用,并与公司CEO的侄女,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艺术家相识恋爱。
渐渐步入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衣冠楚楚、踌躇满志的美国梦。
但风光的生活后面藏着隐痛。
女友在与昌盖兹相识前23周时,因酒后驾车导致了青梅竹马的男友死亡,内疚和怀念折磨着他,与昌盖兹的交往,需要“把他假装成他”才能得以发展,而新恋情的发展滋生出新的犯罪感,女友的美貌、好家世、好的才华、漂亮的公寓,让昌盖兹陶醉和依恋,忽略了女友的精神异常,注定要这场恋爱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昌盖兹跟随公司团队来到菲律宾,评估一间汽车生产工厂的盈利提升空间,他的中肯分析建立在基层工人失业的基础上,当同事提出这个质疑时,昌盖兹仍然坚持着为中产阶级和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的立场,并为对自己的决策产生道德疑问。
这时在酒店房间里,昌盖兹目睹了美国911被袭的电视直播,他的嘴角本能浮现出欣喜的表情。
回到美国,昌盖兹在机场因为阿拉伯人的外貌特征受到安检人员的特殊检查,脱光衣服接受罪犯式的非人道的身体检查,昌盖兹感到屈辱,但前来接机的女友告诉他,袭击导致人心惶惶,“被非法强行搜身是特殊时期特殊处理”,应该理解。
昌盖兹告诉女友,自己出生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父母都希望能抱孙子,和女友探讨生育子女的可能性。
次日早晨醒来,昌盖兹发现女友在卫生间哭泣,女友在潜意识仍然不能忘记死去的前男友,并称昌盖兹是“别的男人”,对自己和“别的男人讨论生儿育女”感到痛苦和羞耻。
昌盖兹用自己高收入支付了妹妹婚礼所需的费用,并回到拉舍尔参加妹妹的婚礼。
出身贵族痴迷于诗歌不屑 于赚钱的诗人爸爸质疑昌盖兹所从事的高薪水金融分析师的道德观,对妻子接受儿子支付婚礼费用也表达出不屑和不满。
昌盖兹回来美国,见不到忙于布置艺术展览的女友,倍感失落。
这时仍处于911后的紧张时期,人们缅怀着在911中遇难的同胞,对阿拉伯人仇视和不满。
昌盖兹这时留起了穆斯林象征的络腮胡子,在街上再次被警察当做危险分子关进了警察局。
昌盖兹这时意识到,无论自己多么成功和优秀,无论多么热爱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但是由于自己的穆斯林血统,屡屡受到不公正的怀疑,实际上自己并不能真正融入这个口头上“向前看”行动上”向后看“的国家,他感到孤独,充满质疑,平静温和的心态被暴力的种子萌芽所替代。
在这个压抑的阶段,昌盖兹去女友的艺术展览,惊讶地发现女友将拍摄自己的作品,以及两人生活的一些片段作为展览的主题,女友认为这是对昌盖兹爱的表达,昌盖兹却认为女友未经过自己同意就将属于两人之间的私密公诸于众,是为了哗众取宠告诉大家”在911之后交了个巴基斯坦的男友“是一个多么时尚的博取眼球的事情。
两人大吵一场后各自决然走开。
迷茫的昌盖兹跟随器重他的小开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评估一间42年历史的出版公司是否有收购价值。
出版公司老板对充满铜臭的两个评估师表示了轻视,为了缓和气氛昌盖兹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个诗人。
出版公司老板找到一本翻译成土耳其语的昌盖兹爸爸的诗集,昌盖兹十分惊讶,他不知道爸爸的诗集还有土耳其语的译本。
老板请他吃饭,问他是什么年龄去的美国。
他告诉昌盖兹,土耳其的禁卫军是奥斯曼帝国抢回来的基督教孩子,从小训练他们成为优秀的武士,到一定年纪时就让他 们回去出生的地方杀害他们的亲人,摧毁他们的 家园。
昌盖兹十分震惊,他辩解说自己不是被他国饲养的杀手,他是穆斯林人。
此时,昌盖兹的自我选择完成,在美国和祖国的不同立场间,他选择了祖国。
昌盖兹辞去工作,回到了拉合尔,在一所大学里任教,传播民主主义的思想,深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激进组织试图拉拢昌盖兹,但激进组织传达的关于伊斯兰教《古兰经》是唯一真理的思想让他在最后关头止步。
昌盖兹虽然离开了对阿拉伯国家和人民造成伤害的美帝国主义,但也不愿意陷入狭隘的民主主义,他不愿意再陷入”不是工人,就是下 岗“、”不是美国人,就是巴基斯坦人”、“不是死,就是活”,这样建立在对反方否决的基础上的世界观这个追求人性真正自由的故事,起源于拉舍尔一个白人教授被绑架,白人教授由于间谍身份被激进分子绑架后,美国在拉舍尔进行了强势的搜索。
自由作家鲍比本来是 一个同情阿拉伯世界的人,经历了911后意识到自己美国公民的角色本能,转而为CIA服务。
白人教授是鲍比朋友以及劝其回归美国人阵营的导师,鲍比救友心切,单枪匹马找到被列为重点嫌疑人的昌盖兹,试图打探出下落,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在拉合尔最纯正的茶馆里,两人喝茶就餐,昌盖兹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代的曼哈顿街区和古朴的拉舍尔街景,把生活在同一星空下却处于不对等地位的两个世界真实展现。
美国特警在拉舍尔开着豪华坚固的越野车横冲直撞,为了救一个自己人,不惜对大批手无寸铁的巴基斯坦爱国平民展开暴力行动,到最后关头,查清事件跟昌盖兹以及爱国学生没有关系,才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流血事件。
但是由于鲍比的误判,开枪打死了昌盖兹钟爱的一个学生萨米尔。
而美国人显然不会对此付出任何责任。
影片在昌盖兹在葬礼上的演讲中结束:萨米尔的家人让我告诉你们,他们理解我们这份强烈的感受,是感情让我们有了勇气,还有一份讯息来自他的家人,如果我们无辜的,一直微笑的萨米尔可以听到,他一定会同意,他们让我们不要为他们的儿子哭泣,已经有太多的泪水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让我们不要以萨米尔的名义复仇,已经有太多的血流进这条河里,他们请求我们不要诅咒命运,我们的儿子已经在阿拉的怀抱里,擦干眼泪,为未来祈祷,一个没有独裁和暴君的未来,没有侵略者,来吧,带着你们心爱的人,告诉雄伟的太阳,留住它珍贵的光芒,我们会告诉自己的内心,追随它的光芒而闪耀。
一部震撼人心的世界视觉电影,除了引人深思的主题,拉合尔、伊斯坦布尔、曼哈顿、菲律宾多出外景风格各异,雄伟的清真教堂,诉说着曾经最伟大的阿拉伯帝国,曾经辉煌,也在努力再度崛起。
曾在美国功成名就的巴基斯坦小伙,如今成为“恐怖分子”的头目身处巴基斯坦境内,由于一起人质事件被美国方面追查。
美国人派过来的说客使劲各种招数以为套出被绑架人质的确凿地点。
蛋定的巴基斯坦小伙在茶馆中却喋喋不休的为说客讲起了当年往事。
那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机遇的年代,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巴基斯坦小伙,在华尔街一家金融公司表现出众平步青云,事业爱情两丰收。
可惜,就在幸福与荣耀触手可及的档口,一件世间罕有的“911”事件,把小伙的幸福轨道改变个面目全非。
这一些,只源于他长了一张“恐怖分子”的脸型。
影片根据巴基斯坦作家莫欣·哈米德出品的国际畅销书改编,是2007年度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决选作品,并被《纽约时报》和《出版家周刊》评为年度好书。
如今被印度的著名女导演米拉·奈尔搬上银幕,英籍演员里兹·阿迈德饰演巴基斯坦小伙,《金刚狼》中的列维·施瑞博尔和凯特·哈德森,还有基弗·萨瑟兰一众小有名气的配角搭戏。
影片在美国的主流世界并未得到太多赞誉,得到更多的只是吹毛求疵式的贬损。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国以支持独立制作影片而闻名的米尔谷电影节上,本片荣获观众奖。
就像在以高质量为准则的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一样,主流媒体打出5.4分,而观众们却打出8.6分的极大反差值,再一次证明,观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条至理名言。
严格意义来讲,影片算不上惊悚片,更偏向于剧情片。
惊悚环节完全是为了调节气氛所设,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只是为了说清巴基斯坦人在美国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转而提醒巴基斯坦人,自己的国家还需要自己来建设,在别人的国家混得再好,总还是个外人。
一旦出现危机事件,所有的荣誉和幸福终将鸡飞蛋打。
如果巴基斯坦小伙知道在60多年前,中国有位一人顶三个师的人物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的话,对于自己的不公和愤怒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了吧。
把深刻主题放在一边,容我先舔屏!
比起毒液里三三两两的镜头,这部好歹是主角,riz各种特写镜头,太太太满足啦!
人美演技好!
其实有让我尴尬的地方,对于富家女的追求很难让人相信只有爱在里面,本来第二次见,谈生意时叔叔和老板都只不过顺水推下舟,可后来酒吧里changez顺杆往上爬,以及后来床上的话,不是圣母,那就是有用心吧,观众我看了心疼中带着尴尬啊。
作为李姐的粉,舔屏的同时就一个感受:好景不长。
前面一帆风顺,电影到45分钟的时候,911发生了,后面就是被针对和不被信任。
在美国就不说了,在拉合尔的茶馆里和记者推心置腹聊了那么久,记者一丝怀疑就能推翻前面的了解,一巴掌给你拍醒这信任的梦,最后看到手机里真的是报平安短信,有种解气的感觉,changez的圣母形象跃然而出!
其实这种刻板印象真的已经形成了,多少个电影电视剧里黑道大佬或者恐怖分子是这种形象(我不知道怎么概括,阿拉伯世界的人?
穆斯林?
中东地区人?
要么俄罗斯人,虽然知道是黑,但总是塑造成深不可测,心狠手辣,随时翻脸令人害怕的形象。
试着打破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最起码不去抵触,愿意去了解。
一部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电影。
我发现自己渐渐已经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信仰与追求,观察它们演变的过程。
一个人的信仰是变化着的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信仰,那是每个人存续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的信仰形成都与其接触的环境密切相关。
贫穷使人向往富裕,压迫使人向往自由。
Changez在剧中的变化正来源于此。
一个人信仰不能放任自由,它的坚定与纯粹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细心去呵护。
因此我们需要接触对信仰有益的事务,而远离动摇信仰的因素。
如何看待信仰的变化关于如何评价一个信仰。
直觉上来说信仰不应该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但信仰是否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同类型之间的信仰存在者怎样的区别。
信仰既然是基于我们的世界观,那基于真实的、虚假的、局部的或较为全面的世界观的信仰应该存在着不同。
这些都是我暂时还不能理解的。
开放式信仰与黑白分明的信仰These young men were engaged in their own valuation.Just like Underwood Samson.Moving human beings in and out of binary columns.Worker,liability.American,Pakistani.Martyr,infidel. Alive,dead.I was tired of the reduction.I was tired of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the fate of people I did not know.Yes,I am Pakistani.Yes,I am a Muslim.Yes,I am an opponent of your country's assault on mine.But that's not all that I am.We are both more than these things,Bobby.I've never taken up arms and I never will.这是剧中Changez的一段阐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信仰形式。
还有关于信仰传播人在年幼,或者世界观还未形成时,通过对其灌输相关理念,容易引导其形成相应的信仰,无论其信仰在我们看来有多离谱。
从Brooklyn到Manhattan的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深深的认同感和震撼感。
Changez对Bobby说的如下话,尤其令我过耳难忘。
"You picked a side after 9/11; I didn't have to - it was picked for me.""I was his for the taking. I had seen firsthand the arrogant America he described - the blindness, the hypocrisy, the xenophobia. My anger had congealed, hardened by injustice and disappointment."以及最后点名电影主旨和主角关键性心理转变的话。
"Of course I would fight; of course I would bleed the enemy. But then he used that word: 'Our only hope as a people are the fundamental truths given to us in the Q'uran'." (闪回Jim Cross在Underwood Samson对初级analysts说: "We do that by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s.")此时主角说:"These young men were engaged in their own valuation, just like Underwood Samson, moving human beings in and out of binary columns: worker/liability, American/Pakistani, martyr/infidel, alive/dead.I was tired of the reduction. I was tired of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 the fate of people I did not know."这是主角放弃美国梦、离开曼哈顿的原因,也是他回国后却也拒绝加入激进革命党的原因。
美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在做同一件事,他们简单、自以为是地在把所有人在两种类别中推来推去:前者,要么你是有用的工人,要么你下岗;要么你是美国人,要么你是巴基斯坦人;后者,要么你为革命牺牲,要么你是叛国异徒;要么你是死人,要么你是活人。
他们一个站在市场和民族的角度,一个站在道德和宗教的角度,远远地、随意地决定着他人的命运。
在这点上,他们有着同样的blindness, hypocrisy和xenophobia。
这便是主角之所以reluctant加入任何一方的原因。
他拒绝做一个盲目的fundamentalist,不管是基督教的,还是穆斯林教的。
“是,我是一个巴基斯坦人;是,我是个穆斯林;是,我反对你国家对我国家的攻击;但这不是全部的我。
你我都不光光只定义于这些事情,Bobby。
”主角从怀揣美国梦,以过人的聪明才智和低调谦逊打入曼哈顿上流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顶端操作者之一,但却在一连串事件中渐渐感受到其文化和身份与这个国家的根本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这是很多在美、有美国梦、有实现美国梦才情的外乡人所共同拥有的感受。
美国社会看似open,但走到深处,其对外国文化和身份的认同程度实际上却止步在一层玻璃窗外。
主角从热忱到尴尬、失望、气愤、迷茫,最终坚决地走出曼哈顿的镀金而冰冷的世界,放下最终不能成果的爱情,回到故土。
这一心路历程,电影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然而回到了故土,他也没有加入游戏的另一边。
这就是上面提的,他经过观察发现本国所谓爱国战士们虽然貌似占领道德的高地,但同样生存在盲目、愚蠢和极端的一边。
这时电影的主题则从文化和身份的融合冲突,上升到对人性的定义。
We're all more than those things. 我们并不只被我们的国籍、人种、信仰、宗教、利益定义;我们之为人,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有人性共同的内容。
把人以一种目的分为简单的两级,要么有用要么没用,要么这边要么那边,这本身就是将矛盾和悲剧最大化的伏笔。
假若我们能够避免这种盲从,理性地对待彼此的不同,世上会多一些人情,少一些凄凉。
只可惜一边是资本主义,一边是极端宗教,主角夹在中间,即使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最多也只能不choose sides而已。
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也是一部非常优秀和深刻的电影。
5星。
no thinking of over literary?
911后穆斯林的生存环境变化和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主题很好,但手法刻意、旁白式表达显得说教又容易出戏,使得故事无法打动人心,开场特别震撼,后面越来越弱,好在结尾开放。整体会让人想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文学课的读本。主要的情景叙述的还行
这个片子很失望,感觉没有拍出昌吉兹或者是Bobby在美国叙事或者阿拉伯叙事之间的挣扎;茶馆的主线完全没有那种一触即发的紧绷感;结尾也相当潦草,感觉好像是男主误杀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然后双方各回各家无事发生过;Bobby掩饰自己是agent的说辞是“这里比Paterson还是有趣一丢丢的”笑死我了,有点想去Paterson, NJ打卡了;男主在做华尔街之子的初期同事说等他成功了要捐钱攻克xx病,女伴问如果那时候xx病已经被攻克了怎么办,“那就换一个攻克”太典了
不知道有多少“后波士顿爆炸案”时代的美国观众是以为这片是要讲“从小全盘接受美国教育的穆斯林最后如何回归成恐怖分子”才来看的,电影传达的信息是“因为美国伤他心了“....很微妙的是,今天《纽约时报》也写到爆炸案主谋之一也是因为美国拳击联赛对国籍的限制,美国梦破灭才走上极端主义的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争端和相互之间不了解有很大的关系。整个电影的基调都是,要宽容,要遗忘,这样的方式讲故事,不会出错。
片中对于二元对立思想否定的同时本身也彰显出强烈的两级矛盾,而主人翁不得不在中间的灰色地带摇摆,这一点高度凝练地体现在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身上,甚至片名中的fundamantalist本身就体现了这种矛盾,但是片子在渗透各自角色所带的文化烙印的线索同时着力给中间地带更多的留白,更加耐人寻味。
911事件受伤最深的当然不是巴裔人,这种往自己族群加戏行为的本质是以极少数巴裔人的境遇为占大多数的印裔美国人背书……和犹太人拍的一系列惨片的性质是一样的。它所探讨的内核是非常深刻的,但以家道中落的精英主义男作为当事者,使得这份探讨披上一层矫情的意味。电影文本是比较稳的,但故事线相对简单,宗教线和思乡情揉到了一起,未免显得有些想当然。此片应为印裔电影人的野心之作,但很奇怪未在国际上获得太多反响。米拉奈尔是非常稳的,我在印度导演里看过几名专业非常硬实的女性类型片导演,这点几乎连好莱坞都很少见,让我惊叹
最近患上严重“看完电影要读原著”的病。这部电影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卸掉不同民族间伪饰的和谐面具。面具剥落后的面孔总是最丑陋以及最狭隘的。这时的民族便是一个群体。读过《乌合之众》这本书后就会明白,群体是多么暴虐且智力低下的奇怪生物。
没有什么期待,看完却很喜欢。故事讲得很好,节奏也掌控不错,结局非常棒,值得反思。“外表是有欺骗性的。”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内心的偏见却并不能完全摆脱,看完觉得挺悲凉的。这居然是女导演的作品,加分!PS:男主就比我大几天啊。。剧中两位射手男都很喜欢:) (113)
看到这个片名以为会是个好剧本,看完有点失望,讲的就是个爱美国的无辜的巴基斯坦人,他既不是施暴者也不是受害者,只是个卷入漩涡的旁观者,看过好的作品再看其他的就很挑剔,我觉得这个电影表现手法很拙劣,语言很苍白,很多剧情无意义,很多废话。我知道男主角很帅,但电影真的是以一种近乎炫耀的手法在展现男主角的帅气,就让人很烦。
前面流水账铺垫太长,结尾又没交代清楚!
我没看完
2013/11/10.
站在一个比较理性冷静的巴基斯坦的角度去描述911之后的一连串纷争,但是否客观,值得商榷,总体是不错的。
本来是个好故事..硬是被拙劣的演技毁了 女猪脚也丑..结局是硬伤 记者是脑残
又是一部讨论反恐问题的电影,只不过这一次是由一个巴基斯坦人来讲述他的故事。其实男主一开始是愿意融入美国的,但是,他的转变更多的是由美国人造成的。我们对于一件事情越恐惧,就越会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强大,事实上,恐惧永远不能战胜恐惧。暴力也一样。
又是个所有角色都不讨喜的电影。。世界观都太奇怪了
老了
略闷,而且线索很繁杂(主要是人名不好认。。。)。对“寻找自我”理念的展示倒是很耐人寻味,男主的故事让人深思:在难以隔阂的民族差异之间,美国式的所谓“平等”是如何破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