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盖·纳蒂弗
主演:海伦·米伦,泽德·约瑟夫,克劳德特·威廉斯,亨利·古德曼,艾玛·戴维斯,奥利维亚·布罗迪,罗坦·凯南,卡米尔·科坦,乔纳森·塔夫勒,埃利·皮尔西,拉米·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3
简介:海伦·米伦饰演以色列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故事围绕其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面临的严峻而高风险的决定展开。详细 >
拍得有明显的立场,稍微深入点的地方就跳过看看就过导演是犹太人,期望国际同情你们的牺牲?至少我觉得你们是自找的,短时间内不可能从这场冲突&仇恨中脱离。
从人物传记片来讲,至少比《拿破仑》好一些!
抽烟作为支点,填充作为方法。
听证会+切片式时段,几乎成了当代传记片的一种标准模版了。很多明显带有戏说性的视听or场景设计,比如去放疗的路上必经停尸房,还有满地的死鸟这些,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算得上有效可行的。这是这个时代会涌现和需要的电影,争议是它的宿命乃至责任。PS:梅厄本尊的声音听着中气好足,看上去的确像是会发动“上帝之怒”的那号风云人物。
还是挺传统,比如为了描写主角在乎人命就会让她报数
一部电影解释了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电影开篇,便是一国元首如同受审一般接受议会质询,果尔达身上体现了现代国家的公仆精神,兢兢业业,朴朴素素,接见美国国务卿是在自己狭小的餐厅里,一盘罗宋汤便是国宴。相比之下,有些貌似国家不过是一座原始野蛮的猴山罢了,个个沐猴而冠
特拉维夫响起防空警报,赎罪日当天发动进攻,敲响烟灰缸镇住群龙无首的部长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输这很容易,难的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赢。躺在病床上抽最后一口烟,和平协议也不过是权衡的产物,最后都是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巴以冲突已经长长久久说不清道不明,唯一期望就是保护无辜的民众,他们不是炮火轰炸的试验品也不是政治版图的牺牲品。
拍得太难看了吧,烟草公司广告吗?那个皮包真的辣眼睛
近年来最好的海伦米伦,以色列版的至暗时刻。相较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该片半数的女性角色帮助延展了主人公更加个人的性格光谱。
这扮相太夸张了,但看到演技不得不说Helen still got it
导演的低成本拍摄方式太牛了,几个Long Take尤其是在作战室听通讯的那场戏太生动了,急促慌乱的战地通讯与激烈的战斗场面一样震撼。女主表演棒但其他配角较为平庸。配合当下的以巴战争,此片应该那一个2023年度的电影大奖。
算是沿袭了导演前作短片,即在精彩之处能用视听语言表现的尽量不用台词,并将其中滋生的情绪与角色产生叠化,以此在人与时代之间找到共鸣点。而这一部从前期的平衡对称到后面斜角长镜,均很好地表现了战争与角色内心的失衡,也更加衬托了后面反败为胜时,一个国家总理的果敢与沉稳,可以说非常的主旋律
看不下去
一出场就知道是Helen Mirren演的。以色列女总理,不容易
俗称以色列铁娘子的总理梅厄夫人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若干天表现,她嗜烟如命,面对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战争从最初的失败到战局扭转,她焦虑恶梦,呆望着一具具披着以色列国旗的士兵的尸体,眼含热泪望着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的女打字员,斩钉截铁的向基辛格表达战斗的意志,紧张失眠情绪低落的吐血吃药,冷静沉着的面对战争委员会的审查,这是铁娘子吗,这分明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希望和平、反抗霸凌、内心坚毅的老太太,战胜野蛮的敌人靠的是实力、果敢和冷静。
这电影拍出来就是挑衅,虽然电影主打人物传记和和平,但在阿拉伯世界就是一种胜利宣言,没多久就变成至今最大的巴以冲突,还不知何日能结束,几百万人流离失所,这电影没错也是错。那你们怎么不拍一部站在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电影?正好形成姊妹篇,就像东木大爷拍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这才公正合理。
总体一般,可能是经费稀少的原因,并没有把前期战争的紧迫性拍出来,配乐即使在优势时依然很紧,总体比较平
把侵略拍成被侵略,绝了
太一般了。塑造人物只会用抽烟、做梦,是不是有一些太刻板印象了?明明最后会面的真实影像记录里是风趣、幽默的形象啊。既没有拍出战争本身的残酷、进程的变化,也没有拍出战争中哪些事情对果尔达本人造成了的影响(除了战争画面闪回),果尔达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以色列女总理的女性视角难道只体现在她的鞋、套装、包和饭吗?叙事流水账,画面很逼仄(基辛格怎么不是在床上就是在桌前啊!),不喜欢。
8分,标准传记,篇幅比较短,情节其实比较简单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拍得有明显的立场,稍微深入点的地方就跳过看看就过导演是犹太人,期望国际同情你们的牺牲?至少我觉得你们是自找的,短时间内不可能从这场冲突&仇恨中脱离。
从人物传记片来讲,至少比《拿破仑》好一些!
抽烟作为支点,填充作为方法。
听证会+切片式时段,几乎成了当代传记片的一种标准模版了。很多明显带有戏说性的视听or场景设计,比如去放疗的路上必经停尸房,还有满地的死鸟这些,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算得上有效可行的。这是这个时代会涌现和需要的电影,争议是它的宿命乃至责任。PS:梅厄本尊的声音听着中气好足,看上去的确像是会发动“上帝之怒”的那号风云人物。
还是挺传统,比如为了描写主角在乎人命就会让她报数
一部电影解释了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电影开篇,便是一国元首如同受审一般接受议会质询,果尔达身上体现了现代国家的公仆精神,兢兢业业,朴朴素素,接见美国国务卿是在自己狭小的餐厅里,一盘罗宋汤便是国宴。相比之下,有些貌似国家不过是一座原始野蛮的猴山罢了,个个沐猴而冠
特拉维夫响起防空警报,赎罪日当天发动进攻,敲响烟灰缸镇住群龙无首的部长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输这很容易,难的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赢。躺在病床上抽最后一口烟,和平协议也不过是权衡的产物,最后都是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巴以冲突已经长长久久说不清道不明,唯一期望就是保护无辜的民众,他们不是炮火轰炸的试验品也不是政治版图的牺牲品。
拍得太难看了吧,烟草公司广告吗?那个皮包真的辣眼睛
近年来最好的海伦米伦,以色列版的至暗时刻。相较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该片半数的女性角色帮助延展了主人公更加个人的性格光谱。
这扮相太夸张了,但看到演技不得不说Helen still got it
导演的低成本拍摄方式太牛了,几个Long Take尤其是在作战室听通讯的那场戏太生动了,急促慌乱的战地通讯与激烈的战斗场面一样震撼。女主表演棒但其他配角较为平庸。配合当下的以巴战争,此片应该那一个2023年度的电影大奖。
算是沿袭了导演前作短片,即在精彩之处能用视听语言表现的尽量不用台词,并将其中滋生的情绪与角色产生叠化,以此在人与时代之间找到共鸣点。而这一部从前期的平衡对称到后面斜角长镜,均很好地表现了战争与角色内心的失衡,也更加衬托了后面反败为胜时,一个国家总理的果敢与沉稳,可以说非常的主旋律
看不下去
一出场就知道是Helen Mirren演的。以色列女总理,不容易
俗称以色列铁娘子的总理梅厄夫人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若干天表现,她嗜烟如命,面对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战争从最初的失败到战局扭转,她焦虑恶梦,呆望着一具具披着以色列国旗的士兵的尸体,眼含热泪望着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的女打字员,斩钉截铁的向基辛格表达战斗的意志,紧张失眠情绪低落的吐血吃药,冷静沉着的面对战争委员会的审查,这是铁娘子吗,这分明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希望和平、反抗霸凌、内心坚毅的老太太,战胜野蛮的敌人靠的是实力、果敢和冷静。
这电影拍出来就是挑衅,虽然电影主打人物传记和和平,但在阿拉伯世界就是一种胜利宣言,没多久就变成至今最大的巴以冲突,还不知何日能结束,几百万人流离失所,这电影没错也是错。那你们怎么不拍一部站在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电影?正好形成姊妹篇,就像东木大爷拍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这才公正合理。
总体一般,可能是经费稀少的原因,并没有把前期战争的紧迫性拍出来,配乐即使在优势时依然很紧,总体比较平
把侵略拍成被侵略,绝了
太一般了。塑造人物只会用抽烟、做梦,是不是有一些太刻板印象了?明明最后会面的真实影像记录里是风趣、幽默的形象啊。既没有拍出战争本身的残酷、进程的变化,也没有拍出战争中哪些事情对果尔达本人造成了的影响(除了战争画面闪回),果尔达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以色列女总理的女性视角难道只体现在她的鞋、套装、包和饭吗?叙事流水账,画面很逼仄(基辛格怎么不是在床上就是在桌前啊!),不喜欢。
8分,标准传记,篇幅比较短,情节其实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