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能让孩子爱上诗歌的老师是了不起的老师,或许不用老师教,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会写诗的。
小时候好像也会语出惊人,大了之后就把这样的本事遗忘在了角落。
失了好奇,失了摸索,失了表达……千万人在失去又有千万个孩子在拥有。
童年是什么?
是长大之后回首的那段记忆里剩下的东西,带着泪与笑,带着满足和不悔,带着怀念和憧憬。
现在打开电脑,打开社交软件,生活太幸福,再写不出那些“无用”的话语。
诗歌看似无用,不能教会我们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从此改变,再泥泞的路,再漆黑的夜,都有了光彩。
昨晚睡前无意间看到一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被孩子们写得诗感动得起鸡皮疙瘩,一直到今天,脑海里还回旋着那句“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真的好美!
这样的诗句,成不了千古名句,却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等待春天。
好想做播撒种子的老师啊!
第一集 双胞胎男孩:春和景明。
他们的妈妈向爽,两个月经历了两次手术。
真是波澜不惊啊!
泪目!
生死之交的母女母子,我很感激我妈妈,但我却不想成为妈妈。
第二集 上学 。
不想当妈的人看着无感啊!
家长送幼儿园门口有什么好哭的呢!
以后多的是离别的场景。
第三集 长大 写诗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象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爸妈呢?
为什么不是先成为自己吗?
写诗吧,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渴望爱的孩子啊!
希望你们终会有人爱,有爱人,人有爱。
第四集 当兵 弹幕都说当兵后悔三五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但更觉得当兵的日子是成年人的童年。
感触还是很多的。
可惜,我大学的时候没有勇敢地去当兵。
第五集 上班 很多普通人上班如上坟,那么残疾人呢。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人努力活着。
可是我有那么多次不想活了。
我的胳膊腿都好,活得还没有他们坚强。
清晨的曙光还未降临尘世雏鹰启航之路却早已被照亮,伞兵是会飞翔的步兵奔跑是伞兵的立命之基在学会飞翔之前他们必须擅长奔跑奋力奔跑的双脚大步踏稳强军的漫漫征程你帮我扛枪,我推他一程那酸胀的双脚是凝聚团结的向心力是驰骋沙场的战斗力是军人使命的担当力人生第一次,这好像是真心话大冒险里的必备内容,初恋初吻,酒局上的常见根,每个成年人都说过得假话或者真话,事实上,人生处处都有第一次远远不止这些 真的可以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找到相似点和同样的感触 强力安利!
《人生第一次》出生觉得老婆(虽然我还没有)生孩子真的很伟大,需要忍受那么多痛苦。
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对待我的那个她。
《人生第一次》长大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长大,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朋友。
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独特的我们。
孩子们的诗歌,真的很质朴,但是却又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密码。
小时候的我,是内向的,不敢表达情感和自己的想法的。
但是现在看来,想说就说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生第一次》当兵在入伍的士兵想家的时候,获得优秀考核的士兵父母被邀请过来见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忍不住的想哭。
觉得自己也对父母有这种感觉,很容易上头。
《人生第一次》相守 肿瘤医院旁边的“抗癌厨房,都是打击的依靠,陪伴的亲属为了可以照顾好患者,每天做点热饭热菜给病人吃,同时也是一个省钱的办法,都选择自己做。
看到这些场景,这些患者,我真的觉得我要自己锻炼好身体,注意好身体,而且也想自己的亲人,想要照顾和保护的人都自己好好锻炼身体。
人世间最美的话,不是我爱你,有的时候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其中有一个肺癌的患者,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去抗癌厨房给自己做饭的,但是他也是很乐观的说出“能活一天是一天,不怕”,一道菜就是一道人生。
张海萍第一次来厨房,之前都是她老公照顾她,但是她现在需要学会去照顾她母亲,菜也不会炒,但是还好那边好心人也多,她得到了帮助。
曾经听过的身体健康的祝福,在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
见多了无常,越发觉得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幸福的坐在一起吃顿饭。
《人生第一次》告别或许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从出生到告别,一路走过来,都是那么辛苦和艰辛。
普通的平凡人啊,一生都需要经历太多的艰辛。
左眼的悲伤、右眼的倔强。
世界本该是你城市的模样。
年少的轻狂,迟暮的伤。
原来你就是我回去的地方。
《推开世界的门》片尾老人想念老伴的背影中伴随着出生片段中小孩的哭声,人生的一个个阶段在回放着,也让我更加真实的认识到——这就是大体的人生。
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都是这个流程。
看完也让我感慨万千,不是滋味,此时我想起了那就话——看清楚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那就是英雄主义吧!
2023年12月16日凌晨5点58分 一声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她就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由两个人变成了三口之家……我端坐在产房里,看着身边这两个熟睡的女人,心中百感交集,有一种喜悦不自觉的溢出,也想到以后我要尽我所能让你们幸福,心头上的重担油然而生,又忆起这两日不堪回首的经历,眼眶里早已流干的泪水又再次滑落。
等待、忍耐、挣扎、承受、疲惫、撕裂……在短短的时间你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苦难”,仅仅是听到就让我不寒而栗,而承受这些的却是一个柔弱女子,但我从你的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坚毅,我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早已承受不住了,看到你憋红的脸和皲裂发紫的嘴唇,一度接近生理极限,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无助至极,一句“老婆,辛苦了”确实那么的苍白无力,可能这就是女人的“伟大”,产房推出来的是妈妈,再也不是那个女孩了。
在漫长的分娩过程,你忍受着强烈的不适和痛苦,却总是跟我说“老公,你睡会,你保存好体力,我没事”,我就知道,我这辈子没有选错人。
亲眼目睹了分娩过程,血淋淋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定会此生铭记,这是你用半条命换来的女儿,我也将终不负与你。
一觉醒来,却不知今日是何时,看到女儿的那一刻,你对我说:“不敢想象我们竟然生了个孩子,她好可爱啊”,我也近身去瞧,那是一个有着酒窝,吐着小舌头的“小兔宝”,看她一眼便治愈了这些日夜的所有疲惫。
一个新生命,犹如一条纽带将一个家庭捆绑的更为紧密,女儿诞生的那一刻,爷爷和外公两个“顶梁柱”也相拥而泣,奶奶和外婆也参与到带娃行列。
也许是离开了待了9个多月的子宫,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晚上女儿突然撕心裂肺的哭,尝试了各种办法也没用,我们这对新晋父母心中莫名的极度心疼,也止不住喷涌而出的泪水,长辈们看到也是不断的安慰,这种氛围让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字,“家”!
是的,女儿,虽然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是这个家不会让你失望的!
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
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
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
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
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
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
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
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
”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
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
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
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
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
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
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
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
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
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
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
《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
鞋27双,带走了7双;衣服150件,带走了84件;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人生这么多第一次,这么多幸福的、悲伤的、不舍的、荣誉的时刻,最后的最后我们的记忆里剩下的是哪些?
哪些还让你牵肠挂肚?
哪些已经不值一提…我妈妈以前说:被三张单子支配的一生:成绩单、工资单、病理报告单。
用在这部纪录片上很合适。
使我们泪目的本就不是多高尚多伟大的创举,而是最平凡的人间。
平凡的第个又一个第一次。
不喜欢买房那一段,很空,没啥内涵,也体现不出什么共鸣。
另外,上海电视台去拍山里的孩子写诗、参军这种,就感觉是“就是“我过得挺好,但我也知道你们过得不好,所以我也挺同情你们的”。
看得出他们想拍一些民间疾苦,但总是“大城市凝视”。
最喜欢“抗癌厨房”,选题特别好啊,能找到这个厨房真的很有意义。
很羡慕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这世上真的有这样一个能和我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吗?
为什么我现在看到的,都是人性黑暗的角落。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遗忘”“很难想象 在这些告别的遗嘱里 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人实际上主要就是心态 你心态好 身体也健康”每个篇章记录着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生/成长/离家…到死亡,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温暖。
文案写的太让人感动,平凡日常里的感动最抚人心
这段时间,看了很多的纪录片,对于我个人而言,看每个不同的纪录片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有时学到了方法,有时得到了感悟。
纪录片,就像是将这个世界的某段时光,分段保存,留住霎那间人生的风采。
真实,是纪录片得以独立于综艺和电视剧之外的一种存在。
因为真实,所以纪录片的镜头,能够代替我们的眼睛,来到那些观众双脚无法踏足的地方,土地,山川,河流,不同的城市。
因为真实,我们能够和不同的人有一个短暂的人生交流,体验出不同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是《人件世》系列的导演秦博和他的团队带来的。
秦博说,“《人生第一次》的维度要比《人间世》更广,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人间世》着重记录了“生死关头”这样极具冲击力的人生转折,而《人生第一次》需要他去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常态往往就是这样,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的时候少,缓缓流动的时候多。
这是生活最普遍的动态,要想拍出河流的缓缓流动,确实挺难的。
看过《人间世》的应该都比较熟悉与总导演的叙事结构,开篇第一集都和之前的叙事风格很像,看了几集之后,比较喜欢的还是,买房的这集,可能是因为接下来自己会面临到这个问题。
所以,还是有点代入感的,这集有两个半人物,为什么有个半呢,因为我觉得温先生人物塑造的不是非常的立体,虽然在买卖双方的谈判中也看到了他的难,但是还是表现的过于狭小,发生的故事场地也只在一个地方,最后导演为了给每个人物有个故事都有个结尾吧,就用解说词加纪实段落强行解释了一波结尾,所以我觉得他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其余的两位故事人物,严晶是黑龙江人,做英语培训,典型的北漂一族,大多数可能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看房,看完房晚上还需要上英语网络课程,将近300万的房子,双方父母一家出110万,小两口还贷90万。
当然听到这个价格,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个预算在北京只能买到几环外的房子啦,所以弹幕里很多人觉得不值得,还不如回老家买房呢?
在严晶的故事段落里,我觉得是有几个问题,首先是人物买房的动机以及细节的展示,按照常识来说的话,如果你要买房,你已经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一个研究,位置,交通,价位,面积等方面做一个综合的考量,但从画面展现出的内容来看,显然,严晶是没有太多考量的,完全凭借是对房子的感觉来进行做事情,这就让你觉得这个人物有理想,对住房也有需求,但是买房的决定好像是一拍脑门决定的,不像是考虑很久的决定,导演展示的人物动机上不是很合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需要延伸的或者是缺少的内容是,严晶回到了黑龙江,回到了老家,这时你可以看出,其实他们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好,但是还是拿出了110万元,和男方对等的水平,这个表现的也是大多数中产阶级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今,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很难聚集很多财富,所以大部分的买房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可是,这也会存在一个问题,父母可能用尽一生的积蓄来帮助你们买了一套城里的房子,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如何打算的呢?
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对于孩子在北京,环境压力这么大的地方买房,是怎么想的呢?
这些我觉得是严晶这一段落故事里,没有深挖到的,严晶成了一个工具人,完成了导演想要的表述的故事线,变成了藤蔓,但是藤蔓上结的果,导演还是忽略了很多,并没有过多的讲述挖掘,严晶这个人物故事,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本片的第二个人物,黄昆仑,河南商丘人,买房中介,一套房子,买卖双方一顿博弈,中介是使劲往中间拉的人。
在这个段落里,我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快剪辑,一段是开篇的时候,一段是买卖双方谈判的时候,来来回回的关门开门,代表着双方较量的回合,这个桥段的设计,非常有意思,但是,因为2万元的差价,最终谈判失败,黄昆仑没拿到提成,虽然他一脸淡然,但是脸上还是看出了一丝落寞,我觉得这个段落导演处理的不够精巧的是,用太多的旁白和解说来强调情绪啦,忘记了通过视听进行渲染,反而有点乱,相对而言,后面下班路上这段渲染我觉得还是有点感觉的。
但是黄昆仑回到出租屋给母亲打电话这个桥段,我觉得很累赘,倒不如空出时间介绍温先生的家庭,或者是严晶父母的生活。
但这个桥段里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母亲用那口地道的河南标普,快挂电话时那句并不流畅的叮咛,还有那句“我就是为你们仨活着”的傻话。
可能也是对黄昆仑娴熟的不再多愁善感的安抚,到之后因为疫情导致买房市场低迷,黄昆仑所表露出的勤能补拙,通过他那憨厚,质朴的外表,让我们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向往理想生活的权利。
“房子是自己给人生的一套盔甲,盔甲很重,但是穿上盔甲负重前行的人生才会有分量感”。
这是本集的一段解说词,我印象非常深刻。
纪录片的解说词就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总会在不经意间在戳中我们的心灵,像是对某一段人生故事的感悟与总结。
为什么大众会对这部纪录片感触这么深,还是因为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吧。
5.25 E1-E3本来抱着业务学习的心态,结果第一集就哭得不能自已。
看第一集《出生》的时候,开了会弹幕就不得不关掉了。
弹幕给了观众自由表达的途径,也由此使人毫无准备地直面人性狭隘和卑劣的一面,那恶意令人胆寒。
在真实的等待和分娩画面前,母亲饱受这世上最大的疼痛,那神色和行止,是多厉害的演员也诠释不足的。
人当然该有生育的自由,但看到选择一次两次怀揣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孕育骨肉时,我只想表达尊敬,任何置喙都显得太轻佻。
人类要自我历经多少苦难,又给予他人多少泪和痛,才能成长成熟,直至终老衰亡。
第三集《长大》最佳。
讲述是山村中的孩子们,一群会写诗的精灵。
小男孩和小女孩都选得典型,失孤少年和留守儿童。
山间天然之景,与孩童天真之感,相辅相成,互为对仗。
开头有意思,语文考试中作文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大概因为诗,太难评判好坏。
陈丹青说,他最难回答别人问怎么读懂一幅画,“你用眼睛看就好了”。
诗也是这个道理,一说就错。
因为美和感受是没法解释透的,你怎么解释这一刻有多快乐或悲伤呢,解释这在胸腔里回荡着的一切,除非你剖心剜肺了。
诗,作得极有灵性,带着不事雕琢的真切。
如同一柄鼓槌,敲在每个人心中,发出大小不一的回响,于我是振聋发聩久久不散。
我在孩子读诗时想,这才是复制不了的天分,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也许只停留在那个人、那个地点,抑或只是那一刻了。
我完全不懂诗,也体会不出名家的诗好在哪,只好盲目靠心灵,等待文字叩击,承受洗礼或羞辱。
主人公小男孩所作
隐晦点出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沉疴,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回来了,而留在这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二十年前的话题了。
不动声色地蒙上哀凉的幕布,如同亘古不变的天堂山,也许他们的孩子依然还要在山脚下嬉戏,山坡上写诗,山顶上眺望无边无尽的远方。
几乎海明威在技法上还是学到了很多:纪实段落越多越好看,不必去刻意拼接不圆满。
旁白切忌自以为是地解读他人的心理动态,也不要叙述地太多,显得聒噪。
音乐铺得不要太满,可以适当铺带歌词的。
要有留白,但又讲得清,实在是高级技法。
上学,上班,进城这几集挺好,其他的一般,尤其是最后感觉拍的家庭条件都特好,现实生活中真没几个能住得起那样的养老院,老一辈的干一辈子的比比皆是做工人的退休金没多少钱,要是农民就算交了新农合每月能拿到也很少,还有上七十岁的好多都不识字,会写字的层次都不低,总体感觉就是蛮小资视角的。
第五集,看的自己无地自容……以后对客服好点吧……整季看下来,有唏嘘有感动,很喜欢其中几集,第五集却是震撼,想知道火灾之后那个大叔好点了嘛……匆匆走过一生,能平淡一生的,都是人生赢家……
纪录片还能这么矫揉造作,有些片段过于摆拍了,为了催泪而催泪,大可不必。
前几集视角很独特,成年选军人,上班选择特殊人群,但后几期有点乏力,视角有点偏高了,老年大学的退休,高级养老中心的养老等视角显得非常飘忽和过度美化,人生第一次都很笨拙,你选择过好,他选择好过,但愿弥留之际,我们都无悔此生!感触最深的画面,第一期,人生初见,春和景明,然后片尾曲响起!
我喜欢“人生第一次”这个概念,但是这个系列过于“圆满”,有生死,却没有悲伤,没有沮丧,没有失望,但人生怎么可能没有这些呢?我们要迎接光明和亮堂,也同样需要直面黑暗。我更希望的,不是教我如何珍惜美好,而是如何度过绝望。
5改1,因为发表对s2ep6个人看法,导演亲自下场,说俺“网bao、作恶、算哪根葱”,俺对他的滤镜(本片带来的)碎的一塌糊涂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9477777/?_i=56090085cfc0ae8(原因详见评论区,免费获得导演本人的“!”大礼包)
唉,看了纪录片,又看看最近的新闻,不知说什么好。
越来越差了
第八集买房子现在看已成恐怖片,但是掏空6个钱包是我一直觉得很畸形的,虽然我也一直很想买房,但是我真的做不到对自己这么狠毒。。。现在才知道租售比和收入比,原来这么多泡沫啊,那没事了,难怪这么畸形。。加杠杆加出来的,涨价去库存,我以前都不知道,给满分,昨天看一个视频说2015年人口拐点就到了,就说这上层的人有多恶毒吧,不敢想。。。 第一集,其他人爱生多生点!贡献未来养老金!90后不想面对35岁失业,还要延迟退休,遥遥领先了。我不喜欢孩子,不能忍受痛苦都是女的承受,也不会生。。。以前还觉得陪产很好,现在只觉得无聊,没有意义,反正男的又不会吃苦的,只需要在一边风凉就好了,女的还要被护士医生和家人pua,呵呵。说妈妈伟大的我也无法共情,生是一步,养育才是关键,原生家庭窒息的直接要命,没必要出生
一般般
1 不敢看下去,还是自己不成熟。2 笑。3 写诗的人都善良。4 红烧肉里边有土豆有红烧肉啊,你在拿筷子之前就已经盯上那块肉了,拿起筷子直奔目标,取出来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塞嘴里。5 我与地坛。6 甜。7 A Mirgrant Dream 8 常态就是正常吗?9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回想起住院日子的苦与甜。10 来之不易 劝君予以珍惜 11 能谈养老,都是幸福的,孤单的幸福。一样分别两样情。12 一生写一个安字。
在一片苦楚里找到了那一点点善,导演心里也许是真的有大爱,但这种“旁观”未免愚拙。以及,按头哭和咯吱笑,通通哒咩!
称不上真实记录吧,特别是一些无法逃离的镜头。
为啥我要打一星?就冲残疾人士那集,他们在训练基地做阿里售后客服,导演选了双十一那天晚上作为素材,文案belike:“这些对话有时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这是真正的平等。”…………首先顾客对客服的恶劣态度本来就不正常、其次他们本来就是正常人、我真是醉了,真哪门子平等,本来就无法抹平的疤痕非给给它注入强行说理的正能量?既然是纪录片,怎么不让残疾人自己说?搞那么多煽情优越的旁白还觉得能让一群“正常人”感动流涕吗?
是该出第二次,第一次又短片头还十分劝退。【分太虚高了,本来可以给三星】
题材讨巧,视角独特,制作用心。难得的高品质纪录片。看完第一集第二集打了五星,但是看完隔靴搔痒又缺乏真诚的第三集,决定减一颗星。希望后面几集不要再出现第三集这么装的…
创意挺好的,从生育开始,拍人成长中重要阶段的第一次,离开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交朋友........拍得真中国特色,特别是问的问题,最喜欢谁、哪个老师好、为什么,真是没有意义又讨打的。镜头也是,加上话外音的解说后,十分的把编导的个人想法加诸于被采访对象,反倒是那些没有语言的镜头看着挺舒服的
存了很久的片 最近几日连着刷完。看着这些 也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片中苦难与幸福 更多的在呈现苦难之后也还是保有希望。真的是很佩服那些积极向上 迎难而上的人儿。当兵那期 其实看着挺欢乐的 村里娃的那些诗真的好烂漫天真。后面的那几集关于养老 属实道不出的味。
感觉不像是纪录片,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剧本,故意让人看到美好的一面。所以美好的事物被拍得温情缱绻,悲伤和痛苦又被诗意化,不肯面对真正不美好的一面,大概是这类纪录片的通病。
勉勉强强,大部分都是上海取景,都是有钱人一生,奈何普通人最多。尤其结婚那期,太拉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