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传(港/台)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伊丽莎白·德比齐,艾拉·菲舍尔,乔尔·埃哲顿,杰森·克拉克,卡兰·麦克奥利菲,Frank Aldridge,阿米达普·巴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2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3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4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5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6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3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4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5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6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7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8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9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20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情介绍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2年的春天,作家尼克(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满怀希望离开家乡,随淘金热潮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城市,虽然这里爵士乐流行,股票飞涨,但是贫富两极分化,人们沉沦在纸醉金迷中。尼克为了追寻美国梦,放弃写作而进入证券市场,并搬入纽约附近的海湾居住,成为了神秘富豪盖茨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的邻居。而海湾的对岸住着尼克的表妹黛西(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她的贵族丈夫汤姆(乔尔•埃哲顿 Joel Edgerton 饰),尼克不仅被邀请去赴宴,之后汤姆还带着他去找情妇寻欢,尼克渐渐迷失在这个充满魅力,以及富豪编制的假象、爱与谎言的世界中。 但是只有盖茨比最特别,他是唯一让尼克感到在这个迷失城市里充满希望的人。尼克被邀请参加了盖茨比豪宅中的盛宴,还发现盖茨比心中的秘密,原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慕尼黑曼波舞我的新上司是天然呆猛虎嗅蔷薇之舞“盗”团孤独的阿曼达anone吸血鬼日记第五季Grid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他眼镜魂囚西门爱你无条件甜甜的陷阱结婚进行曲神医大人别撩我神探默多克第三季极品老妈第八季潘多拉与阿克比前篇万圣节前夜2反转21克时间怪客小姨多鹤山精午夜游戏沙海狂鲨不安感第四季赝作男人真命苦五到九艳骨明太子夫妇:幸福奇迹

《了不起的盖茨比》长篇影评

 1 ) The Not So Great Gatsby

一星给Lana Del Rey的Beautiful and Young,那首男女对唱的Back to Black, 还有群星闪烁的cast.-是今年我看过最难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在豆瓣上面打星星向来都是给很高的,我不是豆瓣上面文艺苛刻的影评人我从不到处挑刺,只要故事能够自圆其说画面还不错给个3星什么的肯定没问题,比如说IRON MAN3这样的电影(对的我觉得IRON MAN还真不咋样的,说它是三部曲里面拍的最好是没错,看看前两部的故事有多差劲,反衬一下第三部反而还能看了一些。

)我跑电影院跑的还算是勤快,目前只有两部电影让我觉得看一半我就想离席,第一部是2012,还有就是盖茨比。

我是个从不看名著不懂历史更不懂那个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的无知青年,某天在电影院被盖茨比华丽丽的预告片深深的吸引,以及想起我家抖森当年在Mid Night in Paris里面曾经扮演过Scott Fitzgerald之后就决定先读原版小说,再看电影。

我以前从来都是先看电影再补小说的,这次唯一一次新尝试就这样惨不忍睹。

-我是进入正文的分割线---先说音乐:不知道是哪位音乐指导,七拼八凑了风格迥异的背景音乐硬是塞到电影里面常常给我一种"我这是在看着关于20年代的电影自己耳朵里面戴着耳机放着最近流行歌手新出的专辑主打歌曲"感觉。

我从来不知道配乐可以对一部电影有这么大的影响,让我活生生出戏了一个小时。

“格格不入”就是形容前半段配乐的最好词语。

各种流行乐生搬硬套这一首还没放完呢下一首就被插进去了完全就是软广告,跟变形金刚里面非要播舒化奶的广告是一样的效果。

所以这个年代歌手出新专辑也可以赞助电影了是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这部爵士时代的象征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会有很多爵士乐你就大错特错了。

对不起我以为我看电影的时候在听BILLBOARD 100。

当然,中间的Beautiful and Young还有那首改编过的Back to Black让我听的无比舒心感动的泪牛满面。

要是AMY WINEHOUSE还活着,她和LANA DEL REY两人的歌能够都拿来当配乐让JAY-Z神马的还有背景配乐师一边去该有多好。

影片后半段转向悲剧之后背景音乐终于正常了。

说说画面:导演,您日本动画看多了还是交响情人梦看多了??!!

Tom开头打了一拳他的情妇Myrtle你猜猜画面是怎样的?

居然是放慢镜Myrtle缓慢飞起来的?!

导演你开玩笑的?

你怎么不给个近镜头让我看看MYRTLE嘴巴飞出来的口水?

你以为你拍的是黑客帝国还是交响情人梦?

影片前半段居然出现大量快进慢放镜头来展现当时奢靡的社会和男主角参加party喝高了然后咳HIGH了的样子,我觉得相当好笑。

当时电影院笑声连连让我以为我进了HANGOVER PART III的片场。

我所感受到的书的基调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以为作者是想要描写这样奢靡的生活让人读着感受一下那个自私荒谬可笑的上流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荒谬可笑---并不是好笑OK吗?

导演请你不要忘记你电影的主角不是ZAC GALIFIANAKIS不是喝了酒疯疯癫癫的大胖子好吗?

说到画面,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电影让我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后面有个绿屏了。

所有的户外戏,都有一种摆明了“老子就是在绿屏前面拍的"的姿势。

GATSBY和NICK在海滩说话,在PARTY结束之后泳池旁边聊天,背景的光亮程度跟他们脸上照的灯光亮度都是完全不融合的。

夜晚的星空,NYC里飙车的戏份(GOSSIP GIRL车里面的戏份都是在摄影棚拍的我ASSURE你GG的后期合成效果比GATSBY要好多了)。

我真是怀疑是不是所有经费都给PRADA拿去做衣服了(当然,服装很棒那是没的说)。

说说角色:NICK,看书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旁观者,是个冷漠沉静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是一个OBSERVER。

正如开篇他的独白所说,他是一个从小被教育不要去JUDGE他人,要RESERVE自己OPINION的人一样(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nick说他爸爸从小告诫他,当想要去JUDGE别人的时候请时刻记住,not everyone is born with the advantage you have.这句话被删了T.T)。

我曾在看TRAILER的时候被TOBY MAGUIRE的颜深深吸引,事实证明他演出来的NICK是个常常傻笑的无知少年(哦不,NICK已经30岁了),他还常常对着GATSBY傻笑!!

这TM是干嘛?!

看着美丽的JORDAN也傻呆呆的,看着漂亮的房子,漂亮的人也傻笑,盯着富翁老头子漂亮的领带你也傻傻的出神?

华尔街工作的孩子怎么总是一副口水要流出来的样子?

我想说,他初遇JORDAN的场景,完全是安静又美好的,书中形容他初次见到JORDAN的时候,她给人一种你不敢上前打扰她破坏这层宁静的感觉于是他远远观望着。

并不是从沙发摔过来躺在地上被JORDAN鄙视的傻笑小子。。。。

GATSBY,常常用力过度。

导演你给小李子这么多台词干嘛?

总是一次性给他剧多台词让他仓促地讲完一副激动不已的样子,你以为GATSBY是SHERLOCK是SHELDON要推理要一次性不换气讲完一堆台词?

看书的时候好歹也觉得GATSBY是个见过世面又参过军的富商,看电影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听见DAISY这个词就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一看见DAISY就装镇定还必须要用手摸刘海扮酷的小子(对,用的就是蓝染大人当年抹刘海的手势)。

明明表现出来都是少年的行为确有是一个30多岁应该很沉稳的角色。

很唐突。

DAISY很可爱很漂亮很机灵,要是能像书里面指出来的一样,把她肤浅的实质表现出来就更好了,可能导演想给她洗白吧。

TOM,背台词机器,无话可说。

JORDAN,看下来我最喜欢的角色了,可能是因为她没多少台词。

她很高(几乎比所有男演员都高)很古典很美。

---首映的时候报纸评论GATSBY盛大浮夸的表面下实质太少。

本来这个故事就是在讲浮夸的社会的所有我觉得这样做挺好的,可惜的就是这电影浮夸的来格格不入,除了服装建筑装修很华丽很美好之外,这个绿屏拍摄的电影真是让人失望透顶。

既没有什么表面,也没有什么内涵。

无需置疑CAST都是好演员,但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展示演技的一分一毫(除了NICK得知车祸真想之后的怒吼我觉得他总算是表现了一把)。

说实话我觉得演员们演的时候并不知道后期剪辑会把这部电影的氛围搞成这样,前半部完全是喜剧片,电影院满满的人那笑声简直一浪接一浪。

我第一次在电影院感受到我花的那13刀真是白白浪费了。

---不敢相信我居然废话了这么多。

最后打个小广告,大家省了这张电影票去看STAR TREK IMAX 3D吧,20刀你一定会觉得超值。

 2 ) 人生就只剩下了爱情吗?

一直很喜欢小李子年轻时的容颜,纵然现在差别甚大,但还是念着记忆中他的模样。

当然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小李子的颜不足以吸引我跑去电影院,偶然间看到我暗恋的那个人转发了这部电影的影评,于是忽然间有了去电影院的冲动。

带上3D眼镜,一个人默默的看着小李子求而不得,能够感受到他的心情,但是却无法理解。

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了爱情,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爱她,然而在她的世界里,爱情不过是闲暇时的点缀。

不对等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所以他步步败退。

电影看得很抑郁,我爱你,而你却不能同样的来爱我,我付出的心已收不回,无止无境的等待煎熬。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可是爱情的无奈总是折磨人,像一根拔不出的刺,不去碰时活蹦乱跳,碰到就慢慢的痛。

无欲则刚,人一旦有了念想,就被这念想掌控了喜怒哀乐。

求不得不如放手,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对自己好一点。

 3 ) 脆弱,幻灭和美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及2013版电影的一点对比和看法

观影之前已经看过不少影评,大多认为此版电影没有体现原著的精髓。

有人认为此版黛西过于绿茶而不婊,没有呈现出原著里冷漠拜金女的本性,反倒显得纯洁而楚楚可怜,而电影是不该这么给黛西洗白的;也有人认为此版盖茨比神经质、暴躁、可怜,但唯独就不“了不起”。

观影后我感到此版电影人物塑造基本符合我读原著时的预期,一些象征意象的运用(绿灯、全视之眼等)符合主题且不烂俗,一些桥段的添加不乏令人惊喜之处。

除了我很喜欢的乔丹戏份极少而彻底沦为牵线搭桥看热闹的路人,电影情节的主线90%遵从了原著,而从一些小差异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试图以一种比作者更为积极的方式诠释这个作品,把盖茨比的梦想和爱情纯净化,把悲剧色彩着力于一些特定人物之恶(如汤姆、媒体和那些跑到盖茨比家狂欢的无名人士)上,这种诠释方式外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原著之意。

时代背景及美国梦的隐喻是大家都了解的话题,在此谈一点关于人物本身的看法。

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关故事情节直接搬了英文原著和巫宁坤的译版,以免原著之意被大打折扣。

盖茨比是脆弱的,黛西是脆弱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脆弱而虚幻的。

这个故事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不论沿着何种可能进行下去,终将以悲剧句读,看不到任何希望。

首先,我眼中的的黛西绝非典型的薄情拜金女。

她只是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有几分见识的富家千金一样,将有限的理想和激情龟缩在平庸和软弱里,她和汤姆属于这样一个阶级:出身已经给了他们最安全的保护壳,他们的一切勇气和热情来源于此,他们的一切梦想不过是局限于此的一点生活调味品,他们离开了保护壳就会不知所措。

黛西意为“雏菊”,纯真而无害,永不会冷漠地当面拒绝别人,但正是那份表面的纯真和楚楚可怜最具有毁灭性而让人彻底比寒心。

在盖茨比邀黛西向汤姆摊牌的关键情节中,黛西的本质表露无遗,参见原著:“Why—how could I love him—possibly?”“You never loved him.”She hesitated.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 as though she realized at last what she was doing—and as though she had never, all along, intended doing anything at all. But it was done now.It was too late.“I never loved him,” she said, with perceptible reluctance.“是啊——我怎么会爱他——怎么可能呢?

”“你从来没有爱过他。

”她犹疑不定——她的目光哀诉似地落在乔丹和我身上,彷佛她终于认识到她正在干什么——彷佛她一直并没打算干任何事,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干了,为时太晚了。

“我从来没爱过他。

”她说,但看得出很勉强。

很明显,在大半个故事里,黛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就连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里,她的婚姻简直就不知去向何从了,她也只干了两件事:岔开话题让人抽抽烟喝喝酒什么的,以及高喊自己“受不了了”。

她永远都是被动的,无暇考虑有关他人的任何事情,也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却偏偏占据了主宰盖茨比命运的位置。

她年少之时谈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恋爱,在现实压力下恋爱破产也只是两周不跟家里人说话就算了;爱人等不到了,又有优秀多金的追求者,所以结了婚;婚后丈夫搞外遇,守着孩子和大宅子很空虚,这时昔日情人带着万贯家财送上门来,作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答应了第三者也无可厚非;昔日情人不满于现状,要跟丈夫摊牌,也就稀里糊涂地把人带到家了,临到摊牌的关头才好像刚刚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发现自己摊牌摊不起,又不愿伤害情人;发现情人的钱来路不正,彻底吓到了,恍恍惚惚地开车撞了人,好在大家都以为是情人撞的,也就开不了口承认是自己闯的祸;闹出人命了,作为一个小鸟依人的太太自然是惶惑无助的,这时本以为无甚感情的丈夫敞开了怀抱表示能摆平一切,自然也就跟丈夫跑了。

她不知道盖茨比在送她回家后在外面站了一晚上怕她被丈夫欺负;她不知道盖茨比第二天还在等她电话,在微凉的入秋时节走进那个游泳池直到因为她闯的祸被枪杀;她怎么会知道呢?

她出了轨,婚姻一团糟,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还开车撞死了人,她怎么承受这一切呢?

她自己那么害怕,怎么会想到关于盖茨比的任何事情呢?

当丈夫拉住她的手说能摆平这一切的时候,她当然是那么感激了,她当然想赶快跟着丈夫逃跑了;当她知道盖茨比因此而死时未尝不会难过,她只会把这当做一段忧伤的往事,没事闲着的时候流流眼泪已尽哀思、以表善良罢了。

同样是面临感情冰点,自己的车撞死了人,盖茨比则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肇事嫌疑,全然不顾贯穿电影的芝加哥来电,他只能想到黛西,在黑夜里孤零零地守在门外,警觉着一切可能伤害黛西的响动,然后等了一天黛西再也不可能打来的电话,直到死亡。

而黛西无疑是能饶恕自己的,永远都能。

她永远都那么脆弱,那么惊惶,无暇他顾。

所以,此版电影里白雪公主状的黛西和我想象的大致一样。

甚至于有些地方电影中的黛西反倒表现得比原著中强势、有主见。

起码摊牌那一段,电影版黛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要离开汤姆;起码电影版黛西能说出想跟盖茨比私奔这种话,这在原著里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到。

不过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黛西和汤姆终究是一类人:I couldn’t forgive him or like him, but I saw that what he had done was, to him, entirely justified. It was all very careless and confused.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ti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

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

汤姆和黛西——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视他们的烂摊子……黛西和汤姆无疑是careless的。

有译版将careless翻译成自私冷漠,我认为翻译成粗心大意更贴切。

他们粗心,他们没有care的习惯,因为他们总能从麻烦中逃脱,他们总有第二次机会;他们砸坏了东西能用钱赔,他们伤害了人会自我催眠说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有苦衷的。

因此,在即将曲终人散时,同类人终究在一起了。

肇事的当天晚上,盖茨比守在东卵直到凌晨四点,尼克去帮他看一看黛西有没有受丈夫欺负,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Daisy and Tom were sitting opposite each other at the kitchen table…He was talking intently across the table at her, and in his earnestness his hand had fallen upon and covered her own. Once in a while she looked up at him and nodded in agreement. They weren’t happy, and neither of them had touched the chicken or the table—and yet they weren’t unhappy either. There was an unmistakable air of natural intimacy about the picture, and anybody would have said that they were conspiring together.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

她不是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

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

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不是快乐的,也不是不快乐的,一切都自然而然亲密,这就是同类人在一起的氛围。

原著里没有写他们谈话的内容,只是说他们在conspiring;电影里则表现的是汤姆知道了肇事者是黛西,准备带她躲一躲。

如果说电影给黛西洗白了,那电影更是把汤姆抹黑了,直接塑造成了一个典型反派——作为默特尔的情夫,把与默特尔通奸的罪名和肇事的责任一齐嫁祸到盖茨比身上;在知道是自己老婆肇事,而盖茨比背了黑锅被枪杀之后,也毫无一丝悔过。

在原著里,汤姆会在过去为默特尔租的房间里嚎啕大哭,到最后也以为是盖茨比撞死了默特尔,所以在威尔逊找上门时提供了盖茨比的地址,正如原著所说,从汤姆的角度看,他没做错什么。

在电影里,盖茨比会死貌似是因为汤姆品性恶劣,嫁祸于他;然而原著则告诉我们,汤姆和黛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只是普通的贵族,但即便如此,盖茨比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这才让人感到更加悲凉。

电影将原著的悲剧外化了,因此原著本质而永恒的悲剧性就打了折扣。

再来说盖茨比本人。

除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环境是造就其悲剧的原因,盖茨比自身也蕴藏着矛盾而脆弱的悲剧性特质。

在电影中,汤姆指出盖茨比的钱来路不正之后,阐述了一段关于旧式贵族永远高于暴发户新贵的话,指出贵族的高贵实在血液里的,出身贫寒之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这个差距。

这段话彻底激怒了盖茨比,他拉住汤姆的领子险些动手,眼神像是“杀了人”。

但最终盖茨比还是生生压下了狂怒,放下了拳头,满面通红地解释“I lost my temper”,一瞬间显得脆弱自卑而可怜,开始喋喋不休地向黛西解释自己。

黛西貌似因为Gatsby这一瞬间的“lost temper”吓住了,盖茨比的喋喋不休只能让她更加害怕和疏远他,最终竟然向汤姆求救:“Please, Tom! I can’t stand this any more.” 而汤姆则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示“闹剧结束了”,让盖茨比送情绪激动的黛西回家。

在原著里,汤姆仅仅揭露了盖茨比不正当的敛财手段,无需明言什么阶级差距,就彻底让黛西目瞪口呆了,也彻底浇灭盖茨比的气势,让其一下子从感情上的强势一方变成了急于否定和解释自己的可怜人。

相比之下,原著无疑更加凝练和引人深思;不过电影设计汤姆从字面上说出Old moneyed对Newly wealth的鄙视,让盖茨比自身完成从狂怒到可怜的转化这一桥段,则是把原著中暗流涌动的阶级矛盾和盖茨比本身的疑虑和自卑通过外在冲突的手段更为明显地呈现给大家,也未尝不是一种构思精巧的改编。

而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这段情节都将盖茨比自身的弱点暴露无遗,也将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爱情之虚幻体现出来。

富可敌国的盖茨比,传奇神秘的盖茨比,名遍纽约的盖茨比,仅仅是一点关于敛财的真相就能让他的爱情分崩离析,让他喋喋不休地、紧张地、自卑地、徒劳地解释和否定自己,让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

其实当黛西第一次参观盖茨比金碧辉煌的城堡时,他炫耀自己的衬衫那一段也极尽暴发户心理,Lana Del Rey充满幻灭感的主题曲Young and Beautiful响起,预示了这段爱情是如何的虚幻如泡影。

一直认为这首歌唱的不是黛西而是盖茨比: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I know you will, I know you willI know that you will尽管歌词唱的是I know you will,但哀伤的旋律诉说的却是I know you won’t。

黛西的爱何尝会有保鲜期,不需要等年华逝去、钱财散尽,一点点真相、一点点lost temper就能让她惊恐万分、步步离去,等到盖茨比只剩疼痛的灵魂之时,两人一定早已陌路了。

而盖茨比又何尝不知道这个事实呢——原著里盖茨比亲口说黛西的那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电影中却被剪去了。

我们感叹黛西的软弱冷漠,却也不能忽视盖茨比是那个明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却选择无视现实,把黛西放上神坛的人。

这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意蕴丰富,我认为并不单纯指黛西本人如何拜金——她恰恰因为从小不缺钱而意识不到钱的重要;这句话指的是黛西的本质——祖辈的财富带来荣耀的身世,而这就是她的一切生活、一切动力、一切自信、一切保障了。

而盖茨比是梦想家,他是美国梦的化身,他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正如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上帝的实验田;他生长于赤贫的泥泞中却能不断向上,他不需要任何家世的保障和优越的外在条件来给自己动力和自信,因为他自己就是那股向上冲的力量,他会永远向上,永远向着绿灯奔跑。

所以,黛西和盖茨比是完完全全的陌路人。

原著里说过,真正的黛西远远及不上盖茨比五年来日思夜想的黛西,他不断用自己的想象为心中的女神添加羽翼,不断忽视黛西与自己殊途的本质。

他有无穷的乐观,化贫穷为富有,化腐朽为神奇,他要逆转时间,repeat the past。

然而,勿论五年前的黛西于盖茨比有何共通之处,匆匆的五年时光已生长出太多异于他的完美想象之处,他却近乎无知地认为一切是fixable的。

在原著里,盖茨比见到黛西的孩子时是这样的反应:He kept looking at the child with surprise. I don’t think he had ever really believed in its existence before.他惊奇地盯着孩子看。

我想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有这个孩子存在。

孩子无疑是处于盖茨比完美想象之外的未知存在。

此处以盖茨比对孩子的反应举例并非是要隐射他当不好后爸这种具体问题,而是说,Daisy is not ready, neither is Gatsby. 即使情节逆转,盖茨比抱得美人归,他又如何把自己的爱情梦想套进现实的面目全非中——黛西永远和他不是同路人,黛西只会和他越来越不一样。

所以,盖茨比本身的悲剧性在于,在那股向上的力量背后,他是如此的贫瘠和荒芜;除了无尽的梦想和乐观,他是如此的一无所有;甚至,那份梦想也不过是空洞的海市蜃楼而从未真正实现——在现实中,纸醉金迷的派对及不上他的梦想,梦牵魂系的黛西及不上他的梦想。

正如电影和原著结尾都有的一段话: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somewhere back in that vast obscurity beyond the city, where the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rolled on under the night.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

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

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

他都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舒展。

是啊,he keeps chasing the dream in his whole life, but it is already behind him.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盖茨比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我们面对一切挫折和不公,不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向盖茨比那样纯粹地成为这股力量的化身——但是,does the world deserve this power?这股力量这么美这么美,但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剥离开一切后,这股纯粹的向上的力量是如此的单薄、盲目而最终幻灭。

电影结尾对盖茨死去的处理让我近乎感激——他向着多年追逐的灯塔走去,听到期待已久的电话铃声,默念着黛西倒下,视野中最后的画面也是他的那盏绿灯。

黛西没有打电话,但她起码拿起过听筒。

相比之下,原著的描写则令人绝望:No telephone message arrived, but the butler went without his sleep and waited for it until four o’clock—until long after there was any one to give it to if it came. I have an idea that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would come, and perhaps he no longer cared.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He must have looked up at an unfamiliar sky through frightening leaves and shivered as he found what a grotesque thing a rose is and how raw the sunlight was upon the scarcely created grass. A new world, material without being real, where poor ghosts, breathing dreams like air, drifted fortuitously about…始终没有人打电话来,可是男管家午觉也没睡,一直等到四点——等到那时即使有电话来也早已没有人接了。

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他一定透过可怕的树叶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顿时发觉一朵玫瑰花是多么丑恶的东西,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

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幽魂呼吸着空气般的轻梦,余漂西荡……原著无疑是以一种彻底绝望的视角叙述的。

原著的核心分明是那股逆流而上之力,却只写了这股力量是如何在三个月内崩塌的,甚至在崩塌之时也不留一丝余地。

同样是小李的作品,《泰坦尼克号》是入世的,其悲剧在于,要不是那块木板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Jack和Rose真的可能拥有明媚的未来;《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厌世的,其悲剧在于,不论经由怎样的情节,盖茨比和黛西终究不会有明媚的结局。

我不认为《泰坦尼克号》中的Jack和Rose会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结果,Jack并非生活的弱者,也并非追求白富美想占便宜的虚荣穷小子,在整艘泰坦尼克号一等舱的白富美中,Jack只看到与他灵魂共通的独一无二的Rose;而Rose失去了Jack后,与母亲和未婚夫断绝了联系,豪气干云地抛弃了旧贵族的显赫名号和新贵阶级的无尽钱财,“不知怎的还是挺过去了”,去海滩,分开腿骑马,喝啤酒,坐云霄飞车,爬上飞机,实现一切当初说过的梦想,背上Jack的力量勇敢地走下去,儿孙满堂。

然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天下之大,黛西那么多,又能有几个Rose。

汤姆那么多,又能有几个盖茨比。

 4 ) 记录一下自己喜欢的台词

可能有部分剧透 没看电影的不要看。。

His smile was one of those rare smiles that you may come across four or five times in life. It seemed to understand you and believe in you, just like you would like to be understood and believed in.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Jay,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If I could just get back to the start, I could find it again.Some vision of himself that he'd put into loving Daisy.I knew that when I kissed this girl I would be forever wed to her. So I stopped. I stopped, and I... I waited. I waited for a moment longer.He knew his mind would never again be free to romp like the mind of God. That falling in love would change his destiny... forever.She has to go to Tom... and tell him that she never loved him.There had been music from my neighbor's all summer. In 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 and the laughter and the stars.Tom was feeling the hot whips of panic. His mistress and wife, an hour ago so secure, were both slipping from his control.Gatsby: The only respectable thing about you, old sport, is your money. You money, that's it. I have just as much as you, that means we're equal.Tom: Oh, no! No. We are different. I am, they are, she is. We're all different from you. You see, we were born different. It's in our blood. And ain't nothing that you can do, say or steal, or dream up, will change that.He began talking excitedly. But with every word, Daisy withdrawing further and further to herself.Thirty. The promise of a decade of loneliness. The formidable stroke of thirty died away. As Gatsby and Daisy drove on through the cooling twilight... towards death.Jay? They are a rotten crowd. You are worth the whole damn bunch put together. I was always glad I said that. It was the only compliment I ever paid him.After Gatsby's death, New York was haunted for me. That city...my once golden shimmering mirage...now made me sick.The moon rose higher. And as I stood there, brooding on an old unknown world, I thought of Gatsby's wonder when he first picked up Daisy's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He had come such a long way,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n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but he did not know tha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And one fine morning...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很文艺范的一部电影。

小李子的眼睛蓝的像湖水一样啊基本还原原著,看完依旧唏嘘感慨。。

 5 ) 伤不起的盖茨比——那些年,我们没逆袭到的女神们

(此文为转载,很抱歉我没能找到出处,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知。

)年轻的时候我时常被这样一种姑娘吸引,她们穿着简单的T恤或是套头衫,拎着不知名的手袋踩着平底鞋,出现在经济型小汽车的驾驶位或者是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上,和她们出去吃饭的时候可以毫无压力的去麻辣烫和烤串。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她们都足够漂亮,漂亮到需要克服太多诱惑拒绝无数男人,非常努力地才能过上普通女孩的生活。

当跟她们同等姿色的女孩拎着迪奥坐在奥迪的副驾驶上的时候,我觉得她们简直就像天使一样。

我想,当出身贫寒身无分文的普通军官Gatsby最初和Daisy女神相恋的时候,他一定和我曾经一样,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女神寄予平凡的自己的那份感情当做一种恩赐,认定她一定是最浪漫最潇洒最不在乎物质的姑娘。

Gatsby和我都错了。

感觉型和价值型从感性和理性的维度,我们一般把姑娘简单地分为两类,如果说所谓感性的姑娘是更注重感情的感觉型,那理性的姑娘就是更务实的价值型。

可现实远比这复杂的多。

盖茨比们忽略了一批高段位选手,比如Daisy和我开头提到的那些天使们中的大部分,借用某顶级PUA的说法,我们称其为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

她们深知男人们固有的天真导致他们普遍青睐感觉型的姑娘,毕竟无论财富多寡价值高低,谁都更渴望一个女人最终选择了自己是因为喜欢跟自己在一起的感觉。

和那些情商过低到处晒名牌强调宁愿在宝马里哭泣的姑娘相比,让男人觉得更喜欢在自行车上面笑的姑娘,最终往往却更容易坐在宝马里。

我相信,Daisy五年前是爱过Gatsby的,可怜Gatsby却把那短暂的激情误以为成终生不渝的一生所爱,如果他战死在沙场,这将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

所以,即使当Gatsby自以为成功逆袭回到Daisy身边的时候,他其实依然也只是那短暂的激情。

Daisy价值型的内在属性,那份激情是远不足以让她彻底放弃Tom,孩子及已有的生活圈子和习惯,更不用说考虑到Gatsby的巨额财富来路不明(在原著中这是一个deal breaker,电影中为了使Daisy的形象更复杂被弱化了)。

可她伪装出来的感觉型却令盖茨比无比相信,自己最爱的人是他。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长线关系中都会逐渐向价值型逐渐靠拢,她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渴望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飙升,稳定和可预见性最终会压到一切成为决定性因素,那也就是该接盘侠们出场的时候了。

但与此同时,她们并不会彻底排斥一切短暂的激情,短期关系中她们足够入戏或是说也是真心喜欢那些带给她们难忘感觉的男人,只是她们最终选择的长期关系,依然还是要回归到对自己对安全感的诉求上。

你说作为一个女人,Tom和Gatsby该如何选呢?

提到Daisy是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的典范,你对她们的另一位鼻祖林徽因一定不陌生,而徐志摩就是众盖茨比们中的一员。

盖茨比们就像烤串,饮食习惯再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想吃上几次,但绝对不会因它挺好吃就天天改吃烤串了。

烤串们却永远想不通这个道理。

屌丝的宿命第一次读The Great Gatsby原著的时候我尚年幼,和很多人一样,被Gatsby的一片痴心感动到几乎落泪,为Daisy的负心薄幸痛恨得咬牙切齿。

可现在回头来看,Daisy就和我后来遇到的很多姑娘一样,并非好人可也不是坏人,她只是一个女人。

而Gatsby,即使不考虑到他积累的财富风险系数太高埋下了最终悲剧的导火索,从头至尾也都是彻头彻尾的屌丝。

屌丝因为年轻的时候生活的首要困扰是缺钱,这份先天不足导致了思维上的缺陷,总是误以为有了钱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那些生来就伴随着巨额财富的人一定明白,即使再有钱,生活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痛苦。

Gatsby用了五年的时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极好的运气,成功暴富。

可他对Daisy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依然是纯粹的屌丝。

和资深高富帅Tom比起来,Gatsby的需求感太强,安全感太缺,电影和书里都有太多细节,什么谎称自己是牛津毕业,初次见面刻意布置的花房,那本贴满剪报的日记,偷情时不断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甚至最后顶替Daisy车祸的罪行,凡此种种,对于Daisy这个级别见过世面的美女而言,都是吸引力暴跌的自毁行为。

事实上,Gatsby之所以是Gatsby,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达到迎娶Daisy标准。

而凡是以迎合某个女人的标准为出发点的付出和努力,大多都以悲剧告终。

这些年我逐渐领会,美女的直觉是如此的敏锐,敏锐到她们自己都未必察觉,但凡一个男人内心存有需求感和不安,无论他多么擅长掩饰,言语和行为多么克制,在女人面前永远都会暴露无遗。

这或许是自然选择赐予女性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帮助她们选择到最适合的异性繁衍。

当一个姑娘感觉到一个男人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用清晰可见的回报做交换时,她们的本能绝非感动而是逃避。

男人却往往以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以至于这场交易无法完成,结果逼得越紧,她也就逃得越远。

到了这般地步,无论你坐拥多少财富,多么风趣幽默,泡过多少女神,在那个姑娘心里都毫无意义。

太多高富帅沦为屌丝的悲情故事,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不安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她们一生都在寻找内心存有真正安全感的男人,而非一个会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情绪激动不知所措的孩子。

Gatsby消失了五年重新出现,夜夜笙歌,挥金如土,可一上来就要求Daisy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和习惯的生活,回到自己身边。

这又是多么强烈的需求感和不安?

事实上,当你试图用说服的方式让一个喜欢的姑娘爱上你的时候,你已经失掉了当初她喜欢你的一切特质。

盖茨比们的救赎电影版中,最动人的场面,我觉得莫过于Gatsby初见Daisy那场戏。

莱昂纳多在女神到来后匆忙出逃,又在大雨中狂奔回来,他第一眼看到Daisy时那个眼神,温柔的令人心碎。

那个眼神熟悉又陌生,让人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又诧异它现在到了哪里?

真爱和需求感仿佛天生是一对邪恶的孪生兄弟,相生相克,曾经经历过的人都明白深陷其中时那无尽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纠结。

由此衍生出“表白必死,认真你就输了,谁先动心谁完蛋” 之类貌似高手的忠告,实际都背离了问题的核心。

需求感的本身就是恐惧。

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再也遇不到,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Gatsby后来为Daisy所做的一切,无不包含了上述恐惧的每一种,充分暴露了自己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而女人天生最排斥的就是心中存着太多恐惧的男人。

所以因爱而生的需求感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盖茨比们真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女神和一个混球在一起而无动于衷么?

你得需要经历很多痛苦才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真爱是可以和需求感分离开的。

当你化解掉一切需求感的时候,才只留下爱,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Gatsby并不懂得,像Daisy这种姑娘,你是绝对无法将她硬拉倒你身边的,你只能大步向前走,让她自己转过身去追寻你。

如果她最终没有跟过来,那感到遗憾的应该是她而非你。

男人年轻的时候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线性的,遇到感情问题后首先想到的依然是用一系列线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缺钱则拼命赚钱,出身卑微则刷名校强加光环,但求能满足一切已知条件然后导出理想的结果。

但人的感情微妙之处便在于,大部分问题都无法用太直接的方式去解决,感情的本质,就是无能为力。

承认我们对大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并且心平气和的面对无能为力,是从根本上破除需求感的第一步。

Gatsby回来了,他依然深爱着Daisy,可如果他是一个只有爱而没有需求感的人,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他大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Daisy自己还爱着她,也渴望跟Daisy重新开始,真挚诚恳无需扭捏,只要一切是建立在Daisy自己愿意的前提下。

他理解并尊重她的选择,更不纠结她是否爱过别人。

在Daisy做任何决定之前,他完全可以和其他姑娘正常的交往,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天天只跟Daisy的表哥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自己非法获得的财富快速洗白,日子过的浪漫而坚实。

其实没有需求感也不代表不作为,愿意自己喜欢的女人开心和讨好喜欢的女人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小说和电影中,Gatsby显然是后者),他可以依然邀请Daisy参加到他精彩刺激的生活中来,偶尔送个礼物也无妨,但内心深处必须真正放下“你看我们曾经如此相爱现在又为你了做了这么多你没有理由不抛弃家庭选择我”的一切念头,这份放下无法假装也无法掩饰,她一定会感受的到的。

至于Daisy最终会如何做,那完全只是她自己的事情。

你不得不相信的是,“男人从来都无法真正选择女人,只能给她们一个选择他的机会。

”不执著,不躲闪,不掩饰,不证明,却依然相信爱情,才是盖茨比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愿天下所有Gatsby和Daisy终成眷属吧。

 6 ) Leonardo 被美国人称为perfect for gatsby

当Jordan Baker五年前第一次见到Gatsby时,她说the way he looked at her is the way that every girl wants a man to look at her.Gatsby坐在车上望着与自己咫尺的Daisy那一幕没有人能比Leonardo诠释得更好了。

那种溺爱,那种温柔,就像I will do anything for you.事实上Gatsby也的确这么做的,就像小说里写的。

他站在dock上,他的手伸向green light,那种希望,那种压抑得爱,让他为了爱牺牲一切。

很难把后来的Gatsby与一个怂蛋区分开来。

但是Leonardo就算躲在Daisy家后面的小角落也没有让人有怂蛋的感觉是很神奇的。

不敢想象换成别的男明星会是什么一番景象。

可是他最后还是喜当爹了。

我想就算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在他们驱车去town的时候Daisy失声痛哭说着I love you now, does it really matter if I loved him?就已经可以预料到这部影片,注定只是悲剧。

她爱他,爱他的豪宅,爱他的光鲜。

她爱他的:The music, we can dance all night.写不下去了 这个只喜欢dress all white 的女人。

I hope she'd be a fool,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7 ) 没有幻灭的盖兹比不是好盖兹比。

要说的不多,只能说这部电影错过了原著中最美的地方。

“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to if it came (the phone call from Daisy).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He must have looked up at an unfamiliar sky through frightening leaves and shivered as he found what a grotesque thing a rose is and how raw the sunlight was upon the scarcely created grass. A new world, material without being real, where poor ghost, breathing dreams like air, drifted fortuitously about……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也有一千个盖兹比。

不知作者原意如何,但在我看来,在故事的最后,盖兹比早就不爱黛西了。

或说在很早之前,他就知道他所爱的那个姑娘只不过是个沉迷于物质、天真又浪漫的女人罢了。

“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在第七章的时候,盖兹比就这么说了,如此利落的一句话,勾勒出了黛西在他心中的形象。

仔细看书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文章的开头的数章里,每当黛西出现,作者都会用一个词描述她,或她的所有物,那就是“白”。

洁白的,雪白的,白的——白色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清澈无暇,又是那么容易被玷污、被影响。

这就是黛西。

恕我直言,在我心中她只是个再平凡不过的美丽女人罢了。

黛西爱着物质,爱得直白而单纯,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如果他已经不爱黛西了,那他在最后苦苦捍卫的是什么呢?

是虚无飘渺的爱。

不是黛西,而是爱情本身。

爱情是烟花,盖兹比就是那个烟花绽放以后还抱着烟灰不撒手的傻瓜。

这本书中最美的,就是幻灭。

盖兹比早就知道了黛西是个怎样的女人,但开始时他还是无法放下她,但当故事慢慢发展,当他逼着黛西承认她从未爱过汤姆时,我就意识到他执着于的不是黛西,而是爱情。

而在故事的最终,他既然已知道黛西是个怎样的人,自然不会期待太多。

他清醒地幻灭,清醒地死亡。

这就是我心中的盖兹比。

而不是电影里那个听到电话铃声就好像春天来了一样,最后还是被人射死尼玛还带着一丝残念微笑的二逼。

而且导演还安排尼克给他打一个电话,他最后没有接到(因为被射死了),但他以为那是黛西啊,他以为黛西给他打电话了啊。

木有幻灭啊!

木有幻灭的盖兹比不是好盖兹比啊,魂淡!

 8 ) What America gives you

记得大学时候在北大上过胡子老师的电影中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这是门著名的课,也是我在北大上过最愉快的课。

文学和电影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爱上哈利波特之时就明白。

而且其实有时候我们喜欢文学改编作品,并不说得清到底是喜欢电影本身,还是对文学作品爱屋及乌。

就象这部The Great Gatsby。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喜爱最初其实就来自于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之后看了原著,进而扫了几眼The Great Gatsby,感觉的确作家可以跻身美国文学最顶级的作家行列,而且菲茨杰拉德是特别的,他的每个故事,在简单而略带戏谑的表面之下,总有一个悲伤到极致的灵魂内核。

一旦这悲哀被你看穿,便会让你痛苦的久久无法自拔。

就象Daisy和Benjamin的奇遇与最终注定的分离,象Gatsby大喜大悲,极近奢华又极度空虚的人生。

最后你总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注定无法改变命运,一切希望憧憬都只是虚幻的泡影。

这时的你该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是继续相信,等待,还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做与命运最后的抗争,菲茨杰拉德每次都会温柔的给你一个答案,他没有残忍的告诉Gatsby有关Daisy和Tom离开的真相,也让Benjamin与Daisy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相遇了。

所以他是痛苦而又善良的,在自己看透这个世界的不堪之后,虽然笃定要向世人揭示,却又不忍夺去倾听者美好的愿望。

<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数评论家把这部作品形容为"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更倾向于它"叙述了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

只能说在来美国之前,我也曾醉心于"American Dream"这个充满梦幻的词语。

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美国似乎总是在对全世界说,everything is possible in USA,只要你有梦想,美国就可以帮你实现,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Gatsby出身贫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更换了姓名,不断追求努力突破自我,American Dream这个有魔力的词语不断鞭策着他象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他遇到了美丽的富家女孩,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名声,当他认为他已经拥有了一切,却发现空虚的灵魂只能用聚集社会上各种"有意思的人"来填补。

那是美国社会资本极度膨胀后的畸形,太多人在浮华的社会中不知道还能继续期待什么,只能用醉酒和狂欢麻痹自己。

而Gatsby选择用观看这一切迷乱来麻痹自己。

他认为自己可以让心爱的女人说从没爱过丈夫,认为她会义无反顾跟自己走,但最后结局和他在过程中发现的一样,为什么她不喜欢这里呢,为什么我为她准备了这一切而他只是想逃走呢,一切都不对了,为什么一切都错了呢。

这句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是多么令人心痛。

Gatsby做错了什么么,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书中最美的一个情节,再见Daisy时他紧张的在雨中绕房子跑了几圈,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会情绪失控,会天真的相信"我当然可以重温过去",会痴痴的等一夜又一天,等待一个根本不在乎他的人。

今日当我真正坐在美国的电影院里看着这一切的时候,这悲哀的感觉才会如此真实。

是不是我也曾怀揣过这样那样的梦想而渴望来到美国,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给这虚幻推波助澜过,是不是也有更多人在嘲笑我。

记得在洛杉矶机场安检的时候,连工作人员都会轻易的问你一句,来加州想做演员吗,big dream,yeah?

虽然对洛杉矶并不十分喜爱,但那全城弥漫的电影气息,不能不让我着迷,有一刻也会忍不住幻想,为了留在这电影梦工厂里我可以做任何事,I have a dream and I gonna make it come true. 但现实就是,Gatsby 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去死,但他依旧无法真正进入Daisy的生活,更无需说进入她的心。

书本与电影往往各有各的魅力,文字给你想象的空间,当看到电影把它呈现出来时,恰恰就是你想的最美的样子,就会欣喜万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不同于畅销小说,你可以崇拜与敬畏,当然也可以批判,但一定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Gatsby对原著完美的呈现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剧情几乎没有大改动的基础上,对每场重头戏都有极美的演绎。

适当的特效对整体虚幻感觉的渲染恰到好处,旁观者Nick沉静的声音,一句句缓缓进入你灵魂的最深处,讲述一段传奇的人生,更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影片配乐更是一绝,现代流行歌曲的另类演绎配合已远离我们很久的年代,竟然也可以如此契合。

其实在当下,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异军突起的电影并不少见,也可被称为好电影。

但像Gatsby这样从拍摄,演员,配乐,后期制作都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缺陷的电影,已经太少了。

Buz的水准与大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电影真正认真的态度。

也许这正是当下浮华的电影界所缺少的吧。

 9 ) 虚华背后是沧桑

20世纪上半叶可以说是一个大爆发的时代,人类取得了数千年都没有获得的巨大进步和成果,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于这个时代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小职员的视角展现了这个犹如奇迹般觉醒的世界,小职员尼克·卡拉威是这部电影一个第一视觉的讲述者,讲述了盖茨比很早就喜欢上了黛西,但因为战争盖茨比参加了军队,战后他开始不断的积累财富,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

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

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但命运弄人黛西已然不是当年的黛西,她已然被金钱迷惑了所眼,这也决定了这部电影最后的悲剧,整部电影真实完美的再现了原著中“博大、世俗、虚饰的美” 的世界,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衣着华丽,映配着电影最富丽堂皇的城堡和高硫凌厉的大都市展现出了二十年那个在云端上的上流世界,但这一切的一切却只是一个虚化的梦,当时间进入三十年代随着经济危机一切都已然破灭,而作者正是通过盖茨比这样一个奇迹般富有起来的绅士的幻灭,和黛西在盖茨比死后的无情,来隐喻反思着这个看似繁荣浮华时代背后的沧桑.

 10 ) 关于盖茨比的一切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散文集《崩溃》《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

原著小说实在太过家喻户晓,它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高居第二名,是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 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

所以在美国,但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观众,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

2013年夏天,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起了第四次冲锋。

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我们旁观了一场过于喧嚣的梦之悲剧。

对于巴兹·鲁赫曼能办好一场繁华缤纷的派对这一点,我在观影前就深信不疑。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视觉表现力上的确下足了功夫。

制片人之一、也是导演的妻子凯瑟琳·马丁负责本片的美术设计,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确实赏心悦目。

置景也极大限度的贴合原著的描述,从长岛到曼哈顿的必经之地灰烬谷,破损暗淡的广告牌上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电影中东卵汤姆和戴西的宅邸,是乔治殖民时期的建筑,豪华却平整典雅,不张扬。

而无法挤入这块世袭领地,在西卵落脚的盖茨比城堡,就极尽奢靡时髦之能事,新老贵族的风格差异性一目了然。

更不消说几场派对的热闹场面,天花乱坠。

托了3D的福,海对岸戴西家门前的绿光闪得跟绿灯侠似的。

至于被不少影迷和爵士乐迷诟病的电影配乐,比如音乐总监Jay Z,Hip-hop的广泛使用,我反而认为不是电影成败的要害。

如果反映20年代的电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乐(干脆只能用20年代的摄影机怎么样?

),那《疯狂原始人》岂不是连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

巴兹·鲁赫曼当年载誉的《红磨坊》配乐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盘——涅槃乐队、艾尔顿·约翰、斯汀……甚至改编麦当娜的《宛如处女》,反对的声音好像没有现在这么激烈。

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

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哀而不伤,美不胜收。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式上的成功万众瞩目,却难掩本质上的失败。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读者,我要抗议的是貌合神离的原著改编。

这一次,巴兹·鲁赫曼依旧邀请了他的长期编剧搭档克雷格·皮尔斯,哥俩曾共同创作了《舞国英雄》、《红磨坊》、《罗密欧与茱丽叶》几部鲁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谓“最忠于原著”的旗号,我想只能收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

任何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的读者,都可以在电影中随处捕捉到渐行渐远最终骨肉分离的差异之处。

电影通过心理医生与尼克之间的互动,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语句,让人有种听有声读物的错觉,却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之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只被引用了一半儿就改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更有甚者,巴兹·鲁赫曼一厢情愿的抽掉了所有展现盖茨比与戴西重逢后失望梦碎的细节,让他在爱情美梦中一往情深到底。

而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盖茨比早已洞悉了关于戴西的一切,他并不是泰坦尼克号上没有溺水而死的杰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

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

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

”以及在去城里消暑之前,盖茨比的一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足以挑明一切。

CNN的特邀影评人汤姆·查瑞提对巴兹·鲁赫曼的概括略显刻薄,倒也非常准确,他认为鲁赫曼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有一种“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满热情的肤浅”。

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

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

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蓝色狂想曲和漫天礼花中出场的莱昂纳多就只能是一个出身草根的痴情富翁。

而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从《成长教育》、《羞耻》到这一部,很适合扮演耽于欲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质女孩,但和戴西还差了几个数量级。

她是更善良单纯的戴西,他是更痴迷情深的盖茨比,故事里的丝丝寒意被鲁赫曼捂暖了,兑了雪碧的红酒会不会更好喝?

巴兹·鲁赫曼也许是圆了自己作为读者的梦,却是对原著小说本身的辜负。

电影的结局,盖茨比中枪之前,电话铃响起,他误以为是戴西打来的,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在慢镜头中仰跌进华丽的碧蓝泳池里,嘴角幸福含笑,导演给了他一个死得其所。

而小说里中明确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真乃云泥之别。

难怪有朋友看完电影摸不着头脑的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签上了封面,把故事与作家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盖茨比。

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

他们初次相遇之时,泽尔达是富家小姐,菲茨杰拉德正如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无名小军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当然没有小说中飞黄腾达的邪门捷径,想要赢得佳人芳心,唯有埋头靠着一支笔苦写。

直到《天堂这边》成了畅销小说大获成功,泽尔达才答应了菲茨杰拉德的求婚。

他们成了社交圈里最登对的一双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从纽约到巴黎,笙歌达旦。

再往后的事大可参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

菲茨杰拉德对于最绚丽纵情的爵士时代,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

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

终于年仅44岁的菲茨杰拉德心脏病突发,于圣诞节前某个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矶朋友的公寓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并没有写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结局,不过我知道泽尔达的。

在菲茨杰拉德猝死洛杉矶的八年以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发生了火灾。

据说,那天忽然起了大风,她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直到被火焰吞没。

他们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隽永的结尾——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梦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葬礼上,盖茨比的父亲小心保管的那张少年盖茨比认真执行的日程表(本片中也没有出现盖茨比的亲生父亲,我认为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领悟到,所谓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

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

当他第一次吻上黄金女郎戴西的唇,生命中所有与美好相关的想象都凝结成了最具体的象征。

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

盖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

就像钟晓阳《最爱》的歌词那般,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自古空余恨的是他,千金换一笑的也是他。

他是真正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的人,他当然了不起。

========================================================2013-08-13 07:37:04 潘萌SoPhia  谢谢大家喜欢~   关于Daisy的原型,我看好几个人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吧。

  戴西的原型,考据派说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恋女友吉内娃·金。

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盖茨比与戴西的关系,原型就是耶稣和犹大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呢其实无意于考证戴西到底是谁,只是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所以就这么写在结尾了。

  泽尔达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来说太重要了,不仅仅是盖茨比的故事,《夜色温柔》里的女精神病人,《美丽与毁灭》里的葛罗丽亚, 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她的影子,鬼魅一样出没。

updated: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09期,杂志篇幅有限制,这里是全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短评

这是我看过的改编原著最忠实的一部电影了,以前还看拿这部电影和《小时代》比,但是书里确实是大段描写了这些奢靡生活。不得不说,男的个个绅士,女的个个淑女,只不过贵族在惹出了祸后也选择了逃避+不负责任,这在全世界都一样。

9分钟前
  • 喜喜
  • 推荐

每当莱昂纳多演那种还没来得及和爱人过上结婚生子的日子就挂掉的戏时,我就觉得他格外的有魅力。就是说:他真他妈会演戏,让人忘了他戏外的着装有多差的那种会。

14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无聊透顶 导演太不行 一点没拍出来了不起 几句带过 前面弄的太花哨让人期待 结果最后就是讲了个bitch的故事 舞美灯光音乐倒是特别不错

16分钟前
  • principle
  • 较差

电影拍的有点失望。有钱真好啊,我也想逆袭T^T

18分钟前
  • ᥫ᭡້໌
  • 还行

这就是赤果果地郭敬明日落大道啊

22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较差

跟《小时代》有一拼。

25分钟前
  • 老晃
  • 较差

这个版本的一样违背了杰茨菲拉得的本意。原本,盖茨比知道了黛西的一切,他已经洞察到了黛西的一切,他之所以没有放弃——实际上在他内心里已经放弃了,那只因在他无处可去。那个时代的美国🇺🇸,到处都是物质主义,到处都是黛西一样的女人,到处都是黛西老公一样的男人,像作家和盖茨比这样的人,几乎绝迹了。关于这一点,从盖茨比举办的派对,从他的生意上的那些朋友——实际上他们不是朋友,仅仅赚钱的机器;这也是盖茨比和作家之间,是各自唯一的朋友的原因。在什么他们可以成朋友?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金钱的奴隶,因为他们还保留着纯粹的“人”的一切。可是,除了他们俩,再也没有一个“人”,剩下都是金钱和享乐的工具,除此之外,都是泡沫。电影却几乎没有展示这一点,甚至扭曲了原著的意思。

28分钟前
  • 王鋆
  • 推荐

开场五分钟就幻灭,气得想哭!那甜蜜的绝望、温柔的心碎、孤独的挽歌去了哪里?最爱的盖茨比去了哪里?小李子不适合这个角色,应该让布洛迪演绎才适合;尼克的存在感太足;黛西性格近乎平板;旋转、航拍、赛车各种浮华镜头毫无古典味,色调如科幻大片;配乐、布景、服装统统给跪!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我實在是太愛這部電影了,我已經似乎很久都沒有被這樣一部電影深深打動了。雖然有人說它有些over the top,但這些稍顯做作的藝術手法反而120%的更完美詮釋了小說——我看到是小說更深的另一面,導演想要表現的那一面,也是我身同感受的那一面。總之,比看到《雲圖》和《普羅米修斯》更澎湃一些

33分钟前
  • VOX XASTRIS
  • 力荐

1、感觉导演造了个可视化软件输入菲茨杰拉德的原文然后生成的,以至于一些难拍的段落直接上字幕了。看完后的效果有点像考前复习划重点,本来已经忘了大半的现在又可以迎考了,2、中年发福后的小李子真是适合这个角色,那种眉宇间掺杂着深情、碉堡、二缺以及一夜暴富的屌丝气质,大概也只有杰伦能媲美

34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还行

很差

39分钟前
  • 笑我太疯癫
  • 较差

他不过是习惯给自己创造希望,执念太深,终成妄念。可怜她眼里竟没有一丝悔意。

43分钟前
  • 有橘
  • 推荐

盖茨比的死,都是黛西的错吗?他明明知道这个女人拜金,她的爱不纯粹,他却仍然爱他,他爱的不过是内心一直放不下的执念和年轻时候的梦想吧。而黛西身后的汤姆,他有情人,他的情人因为黛西而死,而他情人的男人却杀死了盖茨比,很戏剧化,莎士比亚般戏剧化。汤姆是混蛋,并且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而这种人往往是故事里最隐身的人物。而写这个故事的人,作为盖茨比的超级粉头,他也爱盖茨比,作为所有故事的见证人,他是最不能释怀的。有人爱你是因为金钱,有人爱你是因为你的魅力,有人爱你是爱你的灵魂。而我们都爱盖茨比,不仅仅是他的金钱,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执着,善良。

47分钟前
  • wayman
  • 推荐

我要疯了。感觉走进了一个色彩过分艳丽的精神病院。

49分钟前
  • 荞麦
  • 较差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角色即便富可敌国,人人内心也皆为苦逼屌丝;小四之所以是小四,就在于角色不过拿几件奢侈品,人人内心就代言王公贵族了。

51分钟前
  • Bono
  • 力荐

爱就是这样,哪怕你为对方倾其所有,可对方不够勇敢,一切终究成空。爱是不自私,爱是两个人的笃定,爱需要勇气。小李子哪怕满脸横肉了,我照样爱他。

55分钟前
  • 唐露
  • 还行

最喜歡的還是Gatsby在Nike家邀請Daisy來飲茶那一段。這位名利場上的不凡紳士變得像個孩子 因為太緊張的緣故 他還摔壞了壁爐上的一隻鐘錶。停止的指針再也沒有赱動 可卻帶赱了他和她最好的時光。既然已經過了可以為愛情去死的年紀 那麼就在愛里深情的活下去吧。除了穆里根長得有點像豬頭 一切都很完滿。

59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之前看过多次,就是没看全过,今天从头看到尾。我感觉看了很多很多次扔衬衫的那段。

1小时前
  • . .. ...
  • 还行

听说这是美国版的小时代,为了知己知彼忍住了恶心看了小时代两部!好吧,不得不承认有类似的地方,不过还是level稍微高一点。华丽丽的场景,很多图可以直接用来做桌面,但是亲,太怂了!太low了!音乐和画面都不错,可惜弥补不了剧情的缺陷。我的小李子……

1小时前
  • 鲸落51.7
  • 还行

美国梦的践行者,爵士时代的孤独将领,西卵最后一位绅士,希望的愚忠徒,狂妄年代的赤子,清醒的醉梦家,历史的落幕人,爱的殉道者。他是盖茨比。繁华落尽,无处话凄凉。

1小时前
  • JulyCh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