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个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每个人都有个梦想,因为梦想就是力量,梦想就像心中的太阳,让世界都绽放光芒,梦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导我们勇敢探索前方。
这是《小孩不笨2》最后结尾时的一段插曲。
从小,我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了,变了,变得失去了儿时种种的梦想,变得令大人难以理解,变得自己有时候也会看不懂自己。
大人眼中的我们,总是会犯错,做不好该做的事情。
于是,他们总是一次次地谴责我们,却从不给我们辩解的机会,他们总是习惯了指责我们,而这些“习惯”源于“为什么说你总是不听话呢?
”。
孩子终究是孩子,对于大人们的“狂轰滥炸”,我们百口莫辩。
时间长了,抵触、叛逆由心而生。
有时候,我们很需要大人们的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话语,可惜,这一切,对于大人们来说,都是那么吝啬。
慢慢的,我们心中的那扇大门关上了,因为我们觉得在这世界上,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来安抚自己,还有谁可以做这一切呢?
就像Jerry在最后所说的:“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倒了又站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我们的话,在我们长大后,也慢慢变了,门也慢慢关了。
”大人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把钥匙去打开他们心中那把锁、那扇门。
大人们也要明白,赏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必要的。
每每当你们破口大骂,说我们没用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感觉?
难道你们就看不到我们那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优点吗?
事实是,大人们没有看到。
如果大人看得到我们的这些进步和优点,他们也不会吝啬他们的赞美之词了。
“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
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的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是的,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真的很重要。
家长们,你们学会了吗?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因为梦想就是力量;梦想就像心中的太阳,让世界都绽放光芒;梦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导我们勇敢探索前方。
”在每个小孩子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你唤醒那个好孩子,他就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你寻找到那把开启好孩子的钥匙了吗?
这把钥匙不是别的,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这就是——赞美和鼓励。
请问你多久没有赞美你的小孩?
还是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吗?
或者是在他蹒跚学步的时候?
当我们小的时候,小的只是个小baby的时候,每学会一个新的单词,每完成一次独立行走,爸爸妈妈都会开心地手舞足蹈,赞美自己聪明可爱的小孩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但是,当小孩子慢慢长大了,爸爸妈妈会发现会再次为孩子欢欣雀跃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因为成长的快乐渐渐被成绩和分数的淹没了。
学习的好坏是判断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很不幸,他的爱好不是学习不是考试,恰好是武术或者写blog,那很遗憾,这一定不会被家长认为是好孩子。
所以,不管你的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在哪个地区,哪个城市就读,不管这个地方是发达还是落后,开发还是闭塞。
你的学校中,一定有一些所谓典型的坏学生,他们会吸烟、喝酒;他们不做作业、旷课;他们早恋,对漂亮女生吹口哨;他们拉帮结派;他们打架,被校长关禁闭或体罚,还经常看到关于他们的警告或通告。
这些所谓的坏孩子,他们一开始也不坏,可能他仅仅只是因为一次测验不及格,老师就对他失去了信心;可能他仅仅是因为一时贪心,顺手拿走了柜台上的零钱,家长就认为他是小偷;可能他只是出于青春期的躁动打了一次架,就被当作典型来教育。
大人们总是太容易否定小孩子,恐怕也很少有人去尝试以沟通和理解去解决问题。
所以一部分的小孩子就在一次次被大人尤其是老师的否定中,成为坏孩子。
他们以其他的方式去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其实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理解和接纳。
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每个学校,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坏学生出现,而且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可是,如果你看了这部《孩子不笨》,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大人会从中看到,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管教越反叛;小孩会从中看到,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不爱我们,是他们太爱我们,只是不懂怎么来爱。
在大人与小孩的关系世界里面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你们的沟通真的有效吗?你们是否有真的彼此了解?
当然,小孩子是不谙世事的,所以对于每个爸爸妈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管教小孩子,而是了解小孩子,以他们认知的世界与他们沟通。
而这种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励和赞美。
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赞美,赞美可能只是你的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可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可以改变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作为大人,更不要吝惜你对小孩子的赞美,因为他们需要你的肯定和鼓励朝着好孩子的方向成长。
深更半夜 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无意间 打开了这部电影 早已不知道是哪位高手留下的却让我哭得稀里哗啦我自诩是个很坚强的人 一直认为小孩很tough自己的弟弟妹妹很少关心 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什么国的语言他们才会懂说的真对哦爸爸妈妈一直都好爱我 爱到我都不知道要怎么爱别人虽然早就知道这是个圆满的大结局 所有人都会变好但是还是感动的一塌糊涂爱 就是一种强势的语言 我无能为力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所以总觉得童年有缺失没什么可以回忆的东西 现在看来 我根本就是在爱的海洋里长大的 却还在挣扎着要到别处真是很真实的一部电影
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就連解决都變得困難 像是注定的一樣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最終變成了絕望 可是孩子對父母的失望大人怎麼能懂呢 大人永遠都認爲自己是對的 他們就是一切 而孩子就必須受他們所控制一樣 理所當然!!!! 但真的放下面子就會發現.. 其實是任何事都沒你想像的那麼坏的《小孩不笨2》里头的经典对白你上次稱讚別人是在什麼時候?
你上次被人稱讚是什麼時候?
孩子...我愛你(出自一位經常打架的父親口中,從來只會罵兒子) 你爸爸就是太愛你,但是就不懂得怎樣去愛你... 事實是,大家都錯誤了,表達的方式錯誤了...這片著實騙了我一些眼泪. 三經半夜哭個稀裏嘩啦.. 實在不像話
人长大后,不再容易被煽情的电影和电视剧所吸引,泪水也变得越来越奢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不轻易相信电影中的情节。
可是《小孩不笨2》打破了我一贯的常规。
记忆中,我并不是第一次这部电影。
至少也有两遍、或者三遍了吧。
可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而短暂的,我只记得小孩子要用钱换父母一个小时,其余的也忘记的差不多了。
我以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煽情,容易被电影的拉着走,可是这一次,我真的心心服服地被它拉着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在幼年时,父母因为孩子的可爱和听话而对孩子百家称赞,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给予孩子。
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逐渐在这个世界上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可此时,父母却不如从前一样了。
他们以为孩子变了,以为孩子变坏了,变得不听话了。
在孩子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父母不停在身旁阻挠。
他们把自己认为应该的路指好给孩子,认为孩子只要是这样做就是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好的成绩、好的朋友、好的行为......只要孩子与他们所认为的价值观不一致,他们就采取制止,责骂、甚至是殴打。
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如此的自然和顺畅。
“我已经管教我的孩子到无可管教的地步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真的给予你的孩子一切他们所需了吗?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认为自己为孩子已经倾尽所能。
可看看你们的孩子,他们还是你们心目中那个小天使吗?
他们是不是已经变质了?
“为什么我倾尽全力,还是没能把孩子教好呢?
”是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所有的给予,都是你一厢情愿的。
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你没有看到。
孩子想要爱,你却用一大把的金钱打发他们。
孩子想要自由,你却用更多的限制束缚着他们。
孩子想要理解,你却用辱骂和殴打教训他们。
孩子所真正需要的,你什么都没有给予。
就像电影里成才的父亲,其实他很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
可是他却不懂得把这份爱传递给他的孩子。
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两种——“辱骂”和“殴打”。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电影的最后,他用自责地告诉校长,自己从小就在别人的殴打中成长,从来也没有感受过爱,也不懂得怎样去爱人。
所以在对待成才的时候,他唯有打。
我可以感受到他有多爱多爱自己的儿子,在看到成才被别人群打的时候,他拖着自己半残废的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抱着那一群殴打他儿子的人。
只要孩子安好,他怎样也无所谓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泪水再次流下来了(第一次是看到孩子因为想要借父亲一个小时,铤而走险去偷钱,却被父亲误会的那一幕)。
一个不懂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传递爱的定义。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同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我真心希望父母能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真实的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在爱和称赞中成长。
也许你的孩子并不能成为伟人,但他一定是一个懂得爱你,爱别人和爱这个社会的人。
这样的孩子,其实已经是最好的孩子了。
《小孩不笨2》为什么当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开车驾驶需要驾驶证,而做父母不需要资质便可以?
他们爱孩子,但他们不会表达,不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做父母之前不需要进行学习呢?
用生命来教会孩子成长,这个代价真的太大了。
而关于“坏苹果”理论,它是怎么坏掉的呢?
是因为没有人关心,放久了就坏掉了。
那坏掉了,就要丢掉吗?
用刀削去坏掉的地方,苹果还可以吃,但是,扔掉了,就浪费了,便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什么夸赞的话越来越难说出口?
可能你一句鼓励,一个眼神就会改变一些东西,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老师,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的赏识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
我也希望我以后可以为学生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希望以后的我还可以记得我的初心,不被时间消磨掉。
“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可能他只是需要你的一句鼓励,而不是不管做什么都斥责他。
一句鼓励真的有那么难说吗,多称赞人家,看看人家的优点就这么难吗?
————————BGM:《孤军作战》洪俊扬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无数次,应该说是从小学看到现在,每次想起我都会去看一遍。
每次看我都会感动到哭同时我也会很多的感受。
这部电影最主要讲的是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家庭,一个是爸妈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另一个的爸爸很普通,他不懂得怎么和他的孩子交流,所以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他只会用骂或者打的形式来解决。
最终两个孩子都走上了歧途。
导演设计这些剧情我觉得是很不错,剧情简单明了却更加吸引人。
因为这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的问题,很多父母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认为只有工作赚钱就是完全为了孩子好,然而不是这样。
又因为社会的变化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拼命让他们学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在最后,因为一些事他们父母才清醒过来,慢慢的去了解他们的孩子。
而在这其中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有时候我们的一句简单称赞的话,一个欣赏的表情就可以让孩子充满力量,变的自信。
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赏,让它为那些最需要赞赏的人们带去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真心喜欢这部电影,很经典很感人。
希望更多的家长小孩都可以看看,让他们了解孩子了解怎么教育孩子,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
今天又把小孩不笨2看了一遍 本以为看过一遍不会再次被同样的情节所感动 谁知又被感动了一次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电视里看到小孩不笨1 觉得超好看 不象大陆拍的一些教育片 太假了 小孩不笨拍的很贴近我们的生活 看着看着就会被情节所吸引 不知不觉联想的自己 会产生很多的共鸣看完小孩不笨2 心里感觉挺难受的 象被什么堵住一样 爸爸用生命换来了儿子的成长 也教会了身边人很多东西。。。
苹果烂了 把烂的切掉就好了 如果扔掉了 就什么都不是了 宽恕别人的同时也是宽恕自己
还没看第一部,先看了第二部,那个晚上,掉的眼泪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很感动。
JERRY说要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还记得那个关于烂苹果的说法,切的坏的部分,还是一个好苹果,丢掉了,就完了...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每个小孩里都有一个好小孩和坏小孩,唤醒心中的好小孩,孩子会带给你最好的...也许都是亚洲圈子,那些教育问题,很相似,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吧,试问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像TOM和JERRY那样,和父母有过那些冲突呢?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件牵动万人心的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永远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话题,教育学家也是前赴后继地来探讨应该如何教育,如何让教育的效果更好。
然而尽管人类用如此多的时间如此多的精力对教育投入了那么多的研究和思考,换来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的教育,中国现在饱受诟病的教育体制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而据说的美国反思自由教育体制似乎也可以成为一个例证,而原因是为何呢?
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教育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复杂度。
如今社会又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处在其中的人类也是复杂得超乎我们的想象,早在1720牛顿就说过:“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道,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而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相对论”已经大行其道的时代了,人类该有多疯狂怕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教与学的主体(老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与教原理》),和其所处的环境(现代社会)都是复杂度极高的,这也就要求我们面对教育时应该睁开第三只眼睛——不要再用原来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误以为简单的教育。
而我对于《小孩不笨2》的批判恰好就在于它给教育简单化了,仅仅睁开了两只眼睛。
或许有人会反对说:“《小孩不笨2》怎么就简单化教育了?
它用小孩的视角去看待教育难道不是新的视角,怎么还是两只眼睛?
”下面我就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来说明一下我的论证过程。
在我看来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教育思想,主要就是通过两句话表达的:一句是郝老师对符老师说的那段话: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他们的门已经关了。
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另一句就是Tom的妈妈说的: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先说第一句:其实乍听之下我们会感觉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很好地表达了我们认为的当代教育应该有的理念,实则不然,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拿到的那把钥匙既可能是通向天堂的钥匙,也可能是通向地狱的钥匙,绝不仅仅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那把钥匙。
其对于那些犯错知改的孩子来说,这是避免心灵伤害留下终生印记的绝好方法,也是完善他们人格的良好途径,也就是所谓通向天堂的钥匙。
而对于那些犯错不知改的孩子,我真无法想象它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老师总是弱化他们的缺点,抓住他们的优点,进行赞扬式教育,而得到的只是所谓的沟通,放掉的却有可能是罪恶的种子,而这就是通向地狱的钥匙。
记得电影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事实也正是这样,但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样才能唤醒好孩子呢?
当我们用这种只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就真得能给好孩子唤出来吗?
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犯错知改的孩子的话,这点当然没有疑问,但这世界的孩子难道都是犯错知改的孩子吗?
怕不尽然吧。
况且我们用这种教育方式对那些犯错知改的孩子也会形成恶劣影响:做得好的可以得到夸奖,不好的也可以得到夸奖,我为何还要辛苦做好呢?
而更深层的原因又在于教育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程,其具有公正性,公平性,我们不能允许牺牲一部分人,而成全另一部分人(但另一部分人还是有可能因为受到影响而成全不了)。
英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洛克就在《教育漫话》中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所以我们应当谨慎再谨慎,再不可将孩子都看犯错知改的孩子,仅用赞扬式的方法来教育绝不可成功。
一言以蔽之,电影中的孩子都选择了本质上是犯错知改但不被理解的好孩子,忽略了另一部分本质上不是这样的孩子,从而导致教育主体的单一化,对教育的简单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认识。
而对于视角不新的问题也正是在于它仅仅将视角选在了一群本质上是犯错知改的好孩子身上,忽略了另一群孩子——而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所在。
再说第二句“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教不会的父母”的问题,很显然它跟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如出一辙。
这些话具体出自那些教育人士之口我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完美主义教育观的典型性口号。
而就这种教育理念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2007年6月的《教育学报》第三期就刊登了一篇这样的论文《教育的万能和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
该文从各个层面对这种教育观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有一个论断很值得特别提出,就是“(这种教育观)把学生推向了一种未知之路,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并进一步解释说:“完美主义教育观有一个惊人的理论前提,即学生一切皆好,学生都有成为道德个体的必然趋势,如果这个过程出了偏差,则是教育者出了问题。
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教育哲学观,在现实实践中早已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教育观点实际上把学生推到了一条无法确定的道路。
任其自然发展,学生可能成为品学皆优的个体,也可能成为品质败坏、不学无术的个体。
但在完美主义教育观中,前者是个体应该的发展结果,而后者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而对于教育者的责任认定原则,给予了学生强烈的负面责任意识,即任何时候学生都没有责任,学生出了问题实际上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教育者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无能。
正是学生责任的绝对免除,从而导致了当前我国学生严重的道德问题和行为规范问题。
而同时,教育者却被剥夺了必要的强制教育权力,引起我国部分学校隐性纪律失控,最终,学生是牺牲品,而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不折不扣的替罪羊。
”由此我们已经可看到,教育中的学生并非都是好的学生,孩子也并非都是好孩子,他们之中一部分无法成为好学生(孩子)并不全是教育者(父母)的错误,他们自身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应该看出教育中还是应当有必要的惩罚措施的,不能一味地迁就缺点,迁就学生。
正如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我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不过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再回到电影上的时候,上面的老师父母的说法又都成了恰如真理似的结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孩子都在本质上是好孩子,他们的错误都是在很巧合很误会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都不可避免地关系到老师父母的失误或者错误——这些正是上面分析中那些好的情况。
所以在我们看的时候应该跳出电影情节的圈子从这些理念的本质上看问题。
当然也不可否认一点,电影在教育探索上还是很有意义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对于一些有问题的老师和父母还是有些教益的,但前提是那些问题很大的父母老师的孩子或学生在本质上都有成为一个道德个体的趋势,如若没有恐怕就无利反害了。
总之教育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问题,没有永远正确的答案,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存在,它必将作为一个无法正确解答的问题而存在,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它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还将很漫长,而且能做的恐怕就是一直思考、反思、完善了。
最后还是要表达一下对该片的敬意,因为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部关注教育的电影,它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给我们发现了很多可以思考的问题。
它是优秀的,也将是经典的。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
。。。俗套
夸张的演技和极端的例子,果然适合在校园里作为教育片播放。没有“哭成一片”的感动。
家长也太夸张了实在
灰常感动 小时候很多被这样逼过来的
结局还是过于光明了,可以理解。路过结局能写实些就更好了。
无病呻吟,假…剧情太烂
是大多数华人家庭都会经历的痛。不同意“太爱你,太不会爱你”这句话,根本就是父母没有爱和不会爱,才一步步把孩子逼上绝路
短版电视剧 三星半
意义不在于影片本身。
几乎全是电视剧视角,密集的对话输出,聚焦华人教育问题。“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要看到好的一面”,其实已经是很过时的教育观了,但里面的很多家长pua、讽刺家长自己言行不一、以及打骂教育倒是华人普遍特色。不妨从华人儒家式教育模式反思来看,有可取之处。6.6
至少比第一部要好一点……
前半段挺不错,后半段剧情有点弱,也有点硬煽情。
每个小孩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那个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自己表现出来。
我还想再看一遍
“小孩不笨”系列基本都是同个套路,先各种抨击教育制度的弊端,然后主角遭受打击,走上歧途,最后家长和学校幡然醒悟,做出改变。这一集的主题是“与孩子沟通需要一把叫作‘少看缺点,多看优点’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门”,每个孩子都不该被放弃。可以说,这部片子把教育失败的各种现象讲得很淋漓尽致,家长、学校忽略孩子的感受,吝啬对他们的称赞,一味地指责、批评,抱怨他们是“烂苹果”,却不曾想“苹果为何会变烂”,给不了他们应有的关心,导致孩子走上叛逆、孤独的道路。最好笑的是Jerry追问大人Baby是怎么来的这一段,估计现实中“谈性色变”的大人也会给出片中这些哭笑不得的回答“长大后你就知道”“垃圾桶捡来的”……性教育的缺失让这个问题变得很尴尬。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了,片中的插曲《孤军作战》的歌词与电影很贴切。
部分情节有些刻意和做作,但是我相信导演是懂青春期的。我的初中几乎要被这样的情绪淹没,“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好像全世界都没办法理解我呢”。要怎么表达爱、要怎么爱、要怎么教育,这些话题太过宏大,导演用了太极端的方式表达,比起第一部的清新温暖,少了说服力。
小品式的叙事 却发人深省 说到底无论是父母与孩子 老师与学生 还是我们与别人 沟通都至关重要
新加坡的电影看得很少,这部算是精品,学会赞美别人吧……
记得小男主还怪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