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两句台词其实可以基本概括本片展现的隐喻与政治面貌:当FBI探员与边境杀手对话时
当探员与FBI高层对话时
尤其是对于法律的边界可以上下移动,最终解释权全在有关部门。
我觉得极具讽刺意味。
这些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公民授权于它,允许它合法的使用暴力,即使真相被扭曲,原本的授权程序需要重新界定。
于是国家变成了暴力本身,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体制。
无论是否民选与否,体制的生存诉求必然是维护它的延续。
稳定是体制的安全感,在本片中,令体制感到不安的便是“逐渐升级的毒品暴力造成秩序的失序与稳定的丧失”。
体制是选择去改变那20%该死的瘾君子,还是去选择花费一些公帑,将秩序重建,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将罪恶转移到国门之外?
眼不见心不烦。
相信考虑过成本的决策官员,无不倾心于后者吧。
对于美利坚来说,对医药复合体和国内毒品成瘾的改革动刀太大,没有什么民选官员愿意吃力不讨好。
对于我们来说,又或者是其他不堪深谈的结构性问题。
于是我们无不感受到,当体制拼命求稳时,那种纯粹的压迫感,和愈发逼仄的质问空间的威胁带来的沉抑。
涉及到刻画强权的广角镜头,无不展示着利维坦们的强大实力和不容置疑的暴力性单调的反复的充满节奏感的音乐,空旷的致郁的寸草不生的镜头,阴郁的滤镜色泽,演奏着体制这块老时钟运行的曲调,腐朽扭曲而无格重复,这种超脱于人格,人性亦或说是道德的超阶级实体,由电影的缓缓播放而剥开了它自我包装下的正义性虚伪,露出了它运行的原理。
对于大众来说,我们不必弄懂它的原理,只需查看我们需要知道的“时间”就好。
——分割线——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故事线。
电影中不断出现,导演至少给予了十分钟的镜头时长来刻画这一角色——一名普通的墨西哥警察,靠着偷运毒品的“骡子”生意养家糊口。
对于美国政府的一次“官方行动”,这位警察的从生到死,只在一刹那间。
这无疑反映了民间个体相对于利维坦式政治实体的脆弱性。
如果当然交接的不是他,他依然可以幸存下去。
电影唯一涉及民间部分描写的这家人,就像是巨人捏死一只蚂蚁一般,因为从属于这次行动的一部分,一瞬间便崩塌了。
他有错吗?
如果按照我们的社会法则来评判,jc贩毒,罪该万死。
但如果社会法则也能够上下颠倒呢?
至少在墨西哥那样的生存状态,他是不算做恶的,他也是维持这个社会生态的一部分,是这部机器运行下去的微不足道的一颗齿轮。
就像是这位检察官是因为何种社会状态下“进化”成为一名绝顶的杀手和不寒而栗的毒枭一样
个人评分:88(A-)Sicario的故事底子本身并不强,无非就是涉世未深的FBI女探员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卷入非常规的跨国缉毒行动,残酷的现实,暴力的手段以及利益下的阴谋,冲击并摧毁了她的理想主义和传统正义观的过程。
远的不说,相似的情节在美剧《国土安全》中就已涉及。
但是Denis Villeneuve却就是能把这么一个从内容到主题都不算新颖的故事,讲得精彩有趣,令人耐人寻味,甚至让一年懒得写长影评的我,有动笔的冲动。
看过《囚徒》Prisoners的人都了解,Villeneuve被誉为电影气氛大师,充分利用影像声音剪辑来制造悬疑,操控观众的心理和情绪。
本片也不例外,最大的亮点便是女主角Kate的设定,与其说观众随着女主角的视角带入故事,更不如说女主角其实就是观众的投影和喻体。
Kate最开始绑架案的行动,胸有成竹,好像掌控全局。
而这正好像观众,走进电影院前,自以为对这种缉毒探案的电影了如指掌,并不觉得本片能有什么特别。
而就在这时,事件发展升级,才发现自己管中窥豹,对大局一无所知。
于是观众其实与Kate处在同样的状态下,对一切毫无所知,充满好奇,在悬念与正义感的驱使下,逐渐深入电影,去揭开真相。
当然,女主角和观众间的暗喻,并不仅是导演抖机灵的表现,更有在主题上更深层次的勾连。
Kate随着特勤小组,越过边境,进入墨西哥腹地缉拿毒枭,一路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残暴现实,便是与观众的属性再一次勾连。
而这个过程中,她以往的行事原则,道德准则,被完全打破而不再试用。
在现实的冲击下,她的理想主义受到第一次冲击,她也试图否认排斥,企图利用惯常的正义法律程序去缉拿嫌犯,不但无济于事还反而遭致危险。
而第二次从美国到墨西哥地道中的穿越,使她彻底认清了现实,残酷暴力,利益勾结。
这其中的隐喻也逐渐清晰起来,女主曾经的理想主义的正义观,都是在美国境内构建起来的,而现实的残酷,都是在越过边境后,才目睹经历到。
所以女主角象征着观众,更进一步便是指向在理想主义气泡中的美国人,而导演就旨在通过这个电影,去揭露出所谓美国正义的虚伪,将真实残酷的现实展现给不明真相的观众们。
话说回来,Sicario并不是第一个去揭露真相的电影,所以这种类比总会给人做作自恋的感觉。
但Villeneuve这种从电影人物到观众心理构建的连接,从电影故事主题到实际现实的交互映射的构思,确实令人叫绝。
与主线想比,电影对墨西哥警察家庭这条副线的插入,就显得有些毁誉参半。
双线叙事,但主次分明,而弱肉强食,利益争夺,受害的只有像女主角和孩子,这样边缘弱势群体,也确实开拓了主题的新层次,但每次的插叙都显得非常断裂生硬,与主线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巧妙,确实是编排上的一大缺憾。
除了编剧,其他部门都在Villeneuve的协调下发挥出色,其中特别突出的就是摄影,特写,全景,航拍,监视,夜视,无所不尽其极,边境上暗流涌动的冷峻残酷的美感,也是呼之欲出。
表演方面,女主角功能化与平凡化的设定,注定让Emily Blunt不会有像劳模姐Jessica Chastain在《刺杀本拉登》中的发挥空间,但Blunt还是抓住了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发展,把理想主义逐渐崩塌的过程细腻的展现了出来,尤其最后和Del Toro的对戏,在如此强大的气场下表演都不落下风,真是精彩。
如果竞争对手不强,Blunt凭借影片质量和自身履历提名,还是颇有希望的。
而Del Toro就更不用说,和Josh Brolin都是anti-hero反英雄角色,设定本就讨巧许多,一出场便气场十足,尽显人物阴郁神秘的特质。
同时比Brolin简单的不羁形象更进一步,他的复仇和与女主的纠葛,更让人物丰满而富有层次,作为配角应该算锁定奥斯卡提名。
文|梅雪风 首发于《益起映创》公众号如果要论丹尼斯·维伦纽瓦最重要的电影,那非《边境杀手》莫属了。
它是维伦纽瓦真正的风格奠基之作。
维伦纽瓦基本上所有电影都有一种极强的宿命论气息,有一种让人近乎窒息的不可知论。
无论是《焦土之城》《囚徒》还是《边境杀手》《降临》《银翼杀手2049》都是如此,在他的世界里,理性显得如此单薄无助,它根本不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武器,它是我们狂妄的不可靠资本,是我们划地为牢的拿手好戏,是我们主动为我们带上的手铐,它只会让我们离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来越远。
无论是《焦土之城》里母亲那让人撕心裂肺的寻子之旅,还是《囚徒》里父亲那残忍疯狂的辑凶之路,或者《银翼杀手2049》里男主对于真相的徒劳追踪无不如。
但不同的是,以《边境杀手》为界,维伦纽瓦的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他仍然是一个以剧情为重的创作者,他热爱故事翻转所带来的颠覆性,他所钟意的翻转,都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沉重打击,都在讲:我们的努力,只会让我们与真相背道而驰。
而在《边境杀手》开始,形式开始被提到了与剧情平齐、甚至是高于剧情的地位,他开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形式主义者。
他的这种改变,有点像香港导演杜琪峰,在《无味神探》之前,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在《无味神探》之后,他开始真正关注视觉,江湖故事与荒诞意味,以及略带舞台感的视觉设计,它们一起让杜琪峰成了华语影坛最具作者标识的创作者之一。
而维伦纽瓦在《边境杀手》做了哪些改变呢?
首先很显然的是,他把影片中的环境提到了相当显著的位置,影片有大量美墨边境的荒蛮大地的描绘。
影片是把这片荒蛮大地当作主角来描写的,它像这个世界真正的决定性力量,所有人类纷争只是些看起来显眼的泡沫,而这个世界,仍然不紧不慢地按照它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运行。
为了显示它的庞大和沉稳,镜头在这些场景中的移动也相当缓慢,与之配套的,是影片的音乐,那庞大体量的低音,似乎是大地冷漠的呼吸,而那不紧不慢却坚定的节奏,则加强了那种体积感和力量感。
他对大自然的重量和体积的无限强调,其实是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对于不可知、不可控的力量的强调,也就是对人的力量一种变相的袪魅。
从《边境杀手》开始,维伦纽尔开始将命运或者宿命视觉化了。
在这部电影中,就是那些单调的荒漠,在他其后的电影中,就是那些被命名为“巨物崇拜”的视觉符号。
这些视觉形象无以伦比的庞大,让维伦纽瓦事实上进行了一次新的造神运动。
他庄重地将不可知的莫名力量重新摆上神坛。
从《边境杀手》开始,他所有的电影,看起来了都像是视觉上的祭祀活动:人类的故事,在那巨大的新神的注视下,一遍又一遍的发生。
只不过,这座新神,并非如基督教《新约》里的通情达理,而是如《旧约》里的上帝那么蛮横且不可置疑。
这种将视觉元素放大,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两种视角的并置。
这个视角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前一个视角就是就是前面所说的,将这种命运视觉化,那些在银幕中无垠存在的荒漠,就是那个无解的世界的象征,就是命运的象征,它们触目惊心而又沉默的存在。
而后一个视角,则是主人公的视角。
两种视角之间的巨大张力,是《边境杀手》在本质上不同于他早期作品的原因。
《边境杀手》除了将第一视角浓墨重彩地以实体的形式推出外,对另一个视角也进行了升级或者是提纯,也就是叙事视角进行严格限定,这一视角的严格设定,让我们这些观众和主人公一样,永远都处在巨大的谜题中,感受到危险却不知危险在何方。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影片后期美墨边境地道里的枪战戏,影片的摄影机严格地约束了自己的好奇心,只是去拍女主人公的反应,这是一场只听到枪声而看不到敌人的枪战场面。
但正因为这种视角的设定,让这个场景成了近些年最好的枪战场景,因为它用巨大的省略和空白,拍出了一个人在危险面前的紧张和恐惧。
这两种视角的对峙,宏观上,上帝知道秘密却冷酷旁观,微观上,主人公毫无所知却又身处险局,这两个方向的撕扯分裂,让影片那种悬疑感达到了极致,也让那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苍凉跃然纸上。
这种极致的对比,不止体现在宏观视角上,也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
还是以最后那场枪战戏为例,影片中整个音乐的激烈和急促,其实和画面的稳定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
这种反差,让这些场景同时具有着冷血和热情的双重特质。
音乐的急促在说明这些场景的危险和暴烈,而画面的镇定以及片中人物的同样镇定,则说明了这些人物的身经百战,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勇气和残忍。
其实影片对于动静场景的严格区分,也是维伦纽瓦极致对比的另一个表现。
整个影片其实只有两场动作戏,其余部分的戏份,维伦纽瓦都试图拍出它们的凝滞感,所有的动态镜头都被刻意省略,比如飞机升起和降落这样一些具有强烈动势的镜头,比如女主人公和她的黑人搭档开车行进的镜头。
这种动与静的强烈区隔,让那两场动作戏有着炸药般的爆炸感,也让影片的静态场景有着一种泥潭般的压抑感。
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异乎寻常的缓慢,强化了影片已有的宗教感。
因为在新的上帝的眼晴里,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实,一切都不过是陈旧的事物的再一次重演,一切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切在更高的尺度看来,都并没什么不同。
近乎统一的缓慢节奏,给予了所有的情节近乎平等的地位。
缓慢也给予影片一种庄严感,再琐碎的事物,在这种缓慢的凝视中,都有了某种重要性。
因为它都是命运或者某个巨大的链条中的不起眼却必要的一环,都会导向最后的终局。
这种缓慢,这让他的电影始终带着一种疲惫而又悲悯的气息,疲惫来源于片中的人物本身,他们处在那些无解的暴力的循环之中,无法解决也无法解脱,麻木成了他们的必备情绪之一。
而悲悯则来源于创作者,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或者群体,都长久地困在那种有关欲望与仇恨的链条之中,每一个看似主动,其实也没有别的出路,当责任并不主要在他们身上时,悲悯就产生了,因为他们本不该承受这历史和这个世界给予的伤害,但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承受了。
整体形式与故事的并置,以及从视角到影像再到音乐的双重性和分裂,让这部《边境杀手》有了一种维伦纽瓦之前电影不具有迷人质感。
它既有着极简主义的现代简约,也有着神话般的粗壮和粗粝。
它既有着某种温柔的残忍,也有着某种冰冷的悲悯。
在这部电影里,他对于电影形式与故事的结合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恰当的,他的形式如此显著而又无痕地融入到整体中,而没有他现在的一些电影中那种轻车熟路对于形式的炫技甚至浪费。
这是一个创作者最为迷人的状态,他建立了自己的完整风格,但又还没油滑到随意复制自己的程度。
最后失去老爸的孩子在这片充斥着炮火和枪声的操蛋大地上踢着他热爱的足球,一副习以为常的木讷表情,从此注定在破碎的家庭和常年溢满残酷暴力、危机四伏的黑暗国度中成长度日,即便内心怀有一丝诚挚的希望迎来更多的也是无力的绝望,内心的单纯也会被周遭的见闻和深入的了解所洗涤,这里没有所谓的善恶分明,一切的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捍卫正义和公道的法律毫无作用,只有一群不管不顾、个人利益先行的豺狼虎豹,以他们的处事原则想方设法的达到各自的目的。
几部珠玉在前,维伦纽瓦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叙事手法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出自枫叶国的导演不怎么好文艺这口,也绝不沉浮于商业的虚名,反倒更加善于精心的布局,一步一个脚印不疾不徐地带领观众揭晓和窥探其中值得深思的真相。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重口的给出了十分震慑的一幕,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凯特一伙FBI警员冲进屋子发现了诸多隐藏在墙内被残忍杀害看着毛骨悚然的尸体,随即发生意外爆炸,拉响警报的迷局就此拉开帷幕,本怀着国家大义想要一举歼灭幕后罪魁祸首的凯特自愿加入看似吊儿郎当的CIA警探马特和神情凝重的侦察能手亚历桑德罗带领的缉毒团队,深入边境揪出制造出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幕后毒枭大BOSS,不料随着一步步的了解,一头雾水的凯特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被牵扯鼻子走,所参与的过程和局面似乎也没她想得那么纯粹,她坚定不移的道德界限和职权意识不断地受到挑战,进而发现原来他们不过是一边借由打击罪犯一边以非法的手段完成斩草除根的任务和复仇的目标。
<图片1>维伦纽瓦将整部电影都处理得相当稳重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看到最后会发觉线索和目的都非常的明确,就着他不按常理出牌张弛有度的节奏和片中角色视角、立场的转换,逐步体会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核心,非常有意思。
牛逼的摄影大师迪金斯为这片立下奇功,那个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和死亡的血腥味的墨西哥边境之地,在他无可挑剔的镜头中流露出了一种死寂、冷峻而荒凉的美感,晚霞的映照、大气的俯拍,一时想到了去年我比较偏爱的西班牙电影《沼泽地》,使整部影片的质感和氛围更加迷人,迷雾重重之中透着厚重的杀机感和虚无感,但那种贫瘠荒芜的景象依旧让人无能为力的沉醉和欣赏。
配乐的融入时刻低调又重点的挑逗着观众的心理素质,看得我几次都坐立难安手心冒汗,为充满悬念和危机的紧张气氛推波助澜了不少,这片的基本配备可以说都做到了无懈可击。
一开始他们一伙人来到墨西哥抓捕重要线人的一段,拍得很有张力和力道,被悬挂的分支尸体作为铺垫和对讲机中发出的指示让人提高了警惕,从按兵不动到下车开枪射击,三下五除二快速干脆利落的搞定,就在充满着平明百姓的拥堵公路上大开杀戒,这样在混乱的当地看似异常合情合理的杀戮场面给初来乍到的凯特和观众的冲击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后来他们深入隧道狙击的一段,从黑夜中小心翼翼紧张刺激慢慢地深入隧道,透过几次视觉效果的转换,几具倒下的尸体,火光频频闪现,枪声不绝于耳,看得我整个人都紧绷起来,屏息凝神,非常带感。
欲透过情欲发泄的凯特看到捆钱的皮筋意识到被骗中计,继而被救后洞悉到马特他们的计划,最后凯特被威胁,亚历桑德罗说出的那句点题的话,明白他立场的凯特没法扣动扳机杀他的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亚历桑德罗独自一人跑到毒枭大BOSS家报仇雪恨,太过轻而易举干掉他全家的举动实在是有点扯,其中或许也有维伦纽瓦不想模糊焦点将过多的情节放在会略显拖沓的枪战场面上的想法。
身处中立报以惩奸除恶正义的态度、以局外人身份介入的凯特,从恐惧→疑惑→分歧→利用→真相→挣扎,是揭晓这个迷局非常重要的一把关键钥匙,前半段观众基本都是跟着她的心态变化和立场角度来看待一群早已熟悉当地生存法则的猛兽,潜藏着阴谋和凶残的杀戮之地,体会他们有违法理的所作所为,直截了当的杀戮,滥用绝不手软的私刑,利用凯特做诱饵和合法证明,不管是对是错只要有利用的价值,即可达成合作。
但若单一将凯特作为主观视角进行刻画,就以这样不太出乎意料的叙事走向揭晓他们的目的,那这片注定会摆脱不了平庸的标签,也有违于维伦纽瓦一贯不甘寻常的风格,妙的地方就在影片的后半段,自然而然的重心一转,从凯特身上毫无违和感的过度到了亚历桑德罗身上,马特吐露了亚历桑德罗的真实身份、实际目标和要为妻女报仇的理由,在观众的观影意识中维伦纽瓦就很巧妙的开辟出了另一条分支,开始更进一步的随着亚历桑德罗的意图和行径深入了解到交织在这个社会中充斥着阴暗残暴的恶性循环中。
因为是在墨西哥和美国动乱受限的边境上,加上那里的社会形态和局势趋向,马特他们一伙人只能以非法手段放长线钓大鱼,并非像凯特那样单纯的想要将所谓最大的幕后黑手绳之以法,那样完全无济于事,只会让人觉得是个笑话,而是依靠一个更加庞大的毒贩集团以极权主义的势头控制住这片土地上混乱的局面,用一块有分量的大石头压制住那些想要作怪捣乱的小石头,但前提是要除掉之前那块镇压在这片土地上的巨石,想要彻底击垮就要借由同一个目的的拉拢棋子,利用凯特的身份和和亚历桑德罗的双手,一个保行动的合法性,一个保能铲除毒枭大BOSS,这就是边境上纯走形式主义没有丝毫价值的法律和正义所无法撼动的处事方法和生存之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三位演员都表现都很好,艾米莉·布朗特的思想斗争和情绪波动,乔什·布洛林的胸有成竹,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沉稳内敛,整体代入感很强。
一开始墙内那几十具不忍直视血肉模糊的尸体,公路上毫无顾忌的肆意射杀,之前还吃着早餐陪儿子踢球的老爸转眼就成了走私毒贩死在亚历桑德罗的枪下,亚历桑德罗的妻子被砍头女儿被硫酸浸泡,惨死在毒枭大BOSS的指令下,以此为由亚历桑德罗杀入他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一口气干掉了毒枭大BOSS、他老婆和两儿子,送他们一起去见上帝。
战火纷飞、枪声频繁、毒贩横行、法治无效,亲人成了要挟和利用的筹码,不用绞尽脑汁的区分和挣扎于是与非,就像那些麻木的百姓,一切都变得力不从心,凯特想要走正规渠道的处理方法只会变得可笑,马特那套以非常规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效,活在这里,摆在眼前的只有杀虐和交易,一场场带有仇恨、愤懑、权利的对峙和火拼场面不断地循环上演,在这片动荡惨烈的大地上,可叹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已然是好莱坞老调重弹的贩毒故事,却在丹尼斯·维伦纽瓦的《边境杀手》中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魅力,冷峻暗黑的写实风格,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控,以暴制暴下法律与秩序在现实面前的破灭,那一黑到底的剧情构筑了此作为人惊艳的脉络。
视听俱佳,迪金斯牛逼航拍把墨西哥广袤荒凉尽收眼底。
配乐厚重加点阴郁感,极好。
而德尔托罗的演技也渐入佳境,故事基本上悬念不断,将毒品犯罪题材的代入感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我爱的勃朗特就一件T恤从头穿到尾,暴殄天物,边境押运年度动作戏十佳。
许多朋友在听说这部影片时,关注点落在了边境、杀手这个组合片名上,以为是动作片主调。
然而这部片确是一个另类,实际上是归类为剧情、惊悚、犯罪片。
给抱着紧张、刺激、荷尔蒙飙升目的来观看的朋友,着实看了个寂寞。
影片是以肃杀的氛围为主基调,主要是讲故事,如果还想看的朋友,接下来帮助你理解本片。
要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了解几个知识和观点1.美国有CIA和FBI两个机构,CIA对国外行动,FBI对国内行动。
所以CIA在国内没有执法权,需要通过和FBI合作,进行联合执法,才有行动的权利。
2.由于CIA对外行动,所以更军事化,做事更加暴力,以达到目的为主,包括三角洲,缉毒署,游骑兵的战力,不是FBI能比的。
FBI主要对国内,所以偏于警察类型3.墨西哥贩毒集团有多个,各自为派,基本不受政府约束,同时国内警察、军队严重腐败,和贩毒集团关系密切4.重要的观点:贩毒集团永远打击不完,不可能根除,只能让他们稳定,处于管控范围内的平衡,同时不影响美国境内。
(不管是墨西哥还是金三角,地点就在那,能根除的话,早除掉了)5.墨西哥有多个贩毒集团,其中麦德林是最大也是最出名的。
片中在境内杀人贩毒的集团是迪亚兹兄弟,属于打破了平衡,并影响到了美国境内的不安定因素。
以上观点和知识知晓后,便可以解读剧情:凯特属于FBI,在行动中发现毒贩越戒,在美国境内大量杀人,上报后。
高层并没有打击境外贩毒集团的能力,所以叫来了CIA的马特和缉毒署的人来处理。
由于次事件涉及境内和境外联合执法,所以需要FBI的人全程参与。
马特知晓此次行动需要特殊手段,可能并不合规,所以看上了没经验,并容易控制的人选凯特作为此次行动的FBI参与人。
同时,考虑到本次行动有境外不合规的部分,所以不可能让CIA、三角洲、游骑兵、缉毒署的人动手,因为那样会造成国家冲突事件。
所以找来了前墨西哥检察官,现为麦德林工作的亚历桑德罗动手。
这样就算杀了迪亚兹boss,也可以归结于墨西哥的毒贩帮派斗争。
切亚历桑德罗的妻女还死于迪亚兹兄弟,也可以报仇。
所以是利好美国和麦德林集团的。
当然凯特不知道这些,她天真的以为是去抓凶手归案的。
所以途中的枪战,以及隧道内和亚历桑德罗的偶遇中枪,还有最后被亚历桑德罗用枪指着头签行动同意书,都超出了她的认知。
所以说她的作用,就只是一个马特找的吉祥物。
然后是马特,从FBI得知这次境内犯罪的问题后,老狐狸的他,知道是迪亚兹做事越戒了,需要除掉,保持墨西哥毒贩的平衡。
那么擒贼先擒王,但肯定是没法把boss引渡到国内处理的。
需要去墨西哥做掉迪亚兹boss,所以他找来了合作过的亚历桑德罗,这样既可以除掉boss,又可以把事件推给麦德林集团竞争,同时保持境内安全。
那么如何找出boss的藏身地?
正好迪亚兹的弟弟被墨西哥警方控制,马特将他带到境内,目的就是让boss害怕,怕供出后美国冻结他们的账户,所以就派人来转移账户。
马特就顺藤摸瓜,找到boss并让亚历桑德罗干掉。
最后需要行动的程序正义,自己CIA的身份又不好去强迫凯特,所以让亚历桑德罗去威胁,就算做掉也可以归结于麦德林干的。
所以马特作为CIA,体现了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黑色行动的主旨,但是能最终解决问题。
亚历桑德罗,作为墨西哥检察官时,受贩毒集团迪亚兹威胁,并杀害了他的妻女,深知在这种地方,法律不管用,于是加入了麦德林集团。
但由于之前检察官的身份,所以和CAI、缉毒署有联系,和马特也认识合作过,便工作于麦德林贩毒集团和CIA之间,做一些黑色行动,也为了报仇,所以接手了这个任务。
《边境杀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犯罪电影,不仅是因为它有罗杰·迪金斯冷峻的镜头语言加持,更是因为它会讲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影片以亚力山卓的视点去讲这个故事,那么电影的故事线将会变成这样:亚力山卓的妻子、女儿被毒枭杀死。
他痛不欲生并决定为他们报仇。
接着,他联系上了正在打击国外贩毒势力的C.I.A。
在一番磋商过后,双方达成共识。
C.I.A利用手上的资源帮助亚力山卓,亚力山卓杀掉毒枭,完成复仇。
双赢!
接下来,影片的故事就会局限在亚力山卓如何猎杀毒贩云云。
梳理完故事线后,我发现《边境杀手》与《飓风营救3》竟然如此相像,可见讲故事的方式与技巧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以一位旁观者的视点——凯特讲述了这个故事。
故事发展类似解谜,刚开始我们不知道亚力山卓是何许人也,接着了解了一部分情况,最后知道了全部真相。
感情一层层递进,故事内涵一层层上升,正是这样层层叠进的方式,辅以迪金斯冷峻的镜头语言,使得整部影片都是压抑的,虽然故事起伏不大,没有什么波澜与戏剧性冲突的出现,但它依然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
正是这样的视点选择,使得这部电影顺利表达出了导演所想表达的现实的悲剧与无奈。
如果影片视点设置在亚力山卓这一角色上,则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之所以说凯特是个旁观者,是因为她虽然参与其中,但她只是给C.I.A行动的正当理由,是一枚棋子。
对于真相,她是不知道的。
所以她呈现出来的感情比亚力山卓的更为客观与冷静。
亚力山卓是个复仇者,如果影片一开始聚焦到他的经历,那么,我期待看到的便会是亚力山卓如何除掉自己的仇人。
我会享受亚力山卓猎杀仇人的热血与快感。
我把自己代入了这个角色。
我绝不会考虑他行为的正当性。
如果此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飓风营救3》,连姆·尼森打警察,拒捕。
你会考虑他行为的正当性吗?
那么,透过凯特能看到什么呢?
凯特一开始加入行动的时候是带着一些小激动的,她只知道她可以找到为多起爆炸,绑架案件负责任的幕后黑手,她脸上挂着的一抹微笑,与主动与亚力山卓打招呼,都是她刚加入新集体时正常表现(可以回想下你刚刚进入一个新班级的心情)。
接着,她经历了公路交火,她与C.I.A行动小组的冲突就开始了,她想将毒枭绳之以法,但C.I.A并不打算这么做,他们的目的是想将毒贩除掉。
当凯特一步步认识到法律的无力与现实的残酷时,她是矛盾的,她还是幻想着搜集足够证据,立案,将毒枭送进大牢。
艾米丽·布朗特奉献的精彩演出完美地表现出了凯特的矛盾与挣扎,其中结尾的两场戏可谓是最体现演技的,她被亚力山卓逼着在报告上签了字。
那时,凯特落下的泪水是她心中价值观与残酷现实的正面交锋。
最后她拿枪指向亚力山卓而后放下,其中凯特表情的变化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她屈服了。
一连串冷冰冰的现实的不断打击下,她选择了退后。
就算他再怎么不同意C.I.A以暴制暴的做法,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无能为力。
这里还须提到影片开头与结尾巧妙的设计。
开头一开始出现的墨西哥小警察,在影片接近尾声时露脸,并被亚力山卓挟持,最后被射死。
到结尾时,他的孩子望着空荡荡的床,没有一点伤痛。
接着他去踢球,提到一半,耳边传来枪声,但他们并没有四散而逃,而是继续进行比赛。
最后在这里结束全片。
这一设计带来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
民众已经对动荡的社会习以为常。
每天都有家庭失去亲人,每天枪声不绝于耳。
这一设计既丰富了故事,也升华了影片主题,而这些的设计,只有在一个旁观者的视点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如果是主观视角,则不可能做到如此冷静。
《边境杀手》跳出一般商业犯罪电影的套路与模式。
它不着重表现与犯罪分子如何斗智斗勇,而是冷静地表现出当法律不能有效遏制犯罪时,政府粗暴以暴制暴的残酷现实。
多了层现实意义。
这便是它在故事上比一般犯罪电影高明的地方。
而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与视点的巧妙设置是分不开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谈及缉毒题材,美剧迷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毒 枭
新闻中的寥寥数语被镜头还原成血腥对抗,而缉毒警和毒枭间的斗争也早已超出正邪之分…复杂的人性,往往比血雨腥风更加让人颤栗!
类似题材的经典,还有这部电影 ——边境杀手Sicario
6月底[边境杀手2:边境战士]在北美上映。
不少动作片影迷应该坐不住了!
透过预告,明显可以看出续作剧情较[边境杀手]更加激烈,枪战、爆炸、追逐一样不少…但探长我却更青睐[边境杀手]的写实和冷静!
[边境杀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墨西哥边境,这里的环境酷似人与自然,人物也都如恶虎凶狼…女主角凯特作为一名FBI探员,负责边境安全。
她和队员对藏匿的毒贩展开围剿,但见过大世面的她显然还是被小地方吓到了…一开门就遇到不怕死的毒贩持枪对峙。
不经意间还发现了屋内藏匿了大量的尸体…(画面没有一滴血,却极其诡异恐怖)
本以为经过此番折磨就能收队时,毒贩窝点的炸弹又被引爆,半只小队直接殉职…刚才还是个囫囵人,瞬间就剩一只手!
开场7分钟,[边境杀手]就呈现出魔幻又残酷世界。
航拍画面掠过美墨边境的荒漠和民居…如果BBC来拍就是异域风光,但事实上每扇窗户或许都藏匿着亡命之徒,随时开战交火!
文明社会很难想象这样的蛮荒之地…明明只隔着一道国境线,但美国一侧就是安逸舒适的住宅区,另一边随时都是枪火。
出关闸口,车流都涌向美国…只有这群缉毒任务在身的人逆流而行!
[边境杀手]是编剧泰勒·谢里丹边境三部曲的首部。
之前探长我也曾推荐过三部曲另外两部,凛冽的[猎凶风河谷]与炽热的[赴汤蹈火]…
谢里丹笔下的生存环境渺远、闭塞、失序…看过[猎凶风河谷]的探友一定对怀俄明冬季无垠的白雪记忆犹新,优美意境里全是孤独压抑。
少女的被害,解开了自留地和现代社会的脱节。
而[赴汤蹈火]的绝命热血表现了灼热的德州,蒸腾的土地快要融化了垂死边缘的人民…兄弟俩为了赎回土地,豁出性命抢银行!
你可能会疑惑:[猎凶风河谷]和[赴汤蹈火]并不是描写边境啊?
“边境三部曲”并不是指故事发生在边境…而是由[边境杀手]启始的这三部作品,用不同的背景描绘了相同的“边缘”人物和故事。
在[边境杀手]中年轻的凯特是中心…而沧桑的杀手亚力桑德罗便是那个被边缘的人物。
亚力桑德罗曾是缉毒卧底…妻女因为他的身份被害,而他和凯特此次深入墨西哥追捕毒枭也是为了公报私仇。
凯特是带着新人视角首次进入墨西哥,那么亚力桑德罗则颇有些猛虎归山的意味!
当美国特种兵的黑色车队驶入墨西哥境内后,他就激动的对着一脸懵的凯特致欢迎词…那种轻车熟路、重回山林的野性溢于言表。
凯特看着路边被帮派处私刑的尸体诧异…亚力桑德罗则如像热情的导游般,为菜鸟新人讲解当地的血腥味风土人情。
一老一少两人,仿佛来自两个世界。
受教于法律秩序的凯特保持“程序化”的办案思路。
面对毒枭的洗钱行径,她的想法是收集证据并对贩毒团伙进行公开审判…
而在亚力桑德罗眼中,这就是放屁!
墨西哥贩毒网络毫无法理可言,走程序诉讼就是浪费追捕时机,对眼前问题毫无意义。
想要控制毒枭,就必须绕过法理的束缚…特种部队荷枪实弹开进墨西哥境内,高速路上不问来由沿路搜捕,看谁可疑就一顿火拼!
初来乍到的凯特吓的一懵。
亚力桑德罗为了抓到嫌疑人,甚至在没和凯特商量情况下就利用她的姿色钓鱼…良久没有风花雪月的凯特本以为是场艳遇,没成想却差点死在敌方手里…(前一秒还在调情,后一秒就开始厮杀)
直到亚力桑德罗赶来救场,凯特才保住小命…(没错,是你们的罚叔客串)关键时刻,两人更爆发了以命相搏的冲突:亚力桑德罗要独自找毒枭,报杀妻之仇…凯特则依旧保持着照章办事的风格,要求亚力桑德罗上交线人,按指示办事儿。
两人因此枪口对枪口,僵持不下!
表面看是凯特和亚力桑德罗观念的对峙,但影片却在细节中揭示真相:边境缉毒只是政府决策下的绥靖政策!
凯特提出依法诉讼…领导告诉她已经有几场对贩毒集团的公诉,但你看看这里的环境有所好转么?
凯特又无奈的摇头…远离边境的美国本土以法治社会而骄傲时…美墨边境依旧是法外之地,妄想用司法游戏来解决亡命之徒,无异于秀才遇到兵的尴尬。
所以牵制贩毒势力成了政府的目标…美国政府并不在意毒品,它们只是要求贩毒体系能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秩序当中。
凯特的参与也只是走个程序,真正的主角是为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效力的杀手亚力桑德罗…影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段落莫过于复仇!
毒枭一家人正在桌前吃饭…亚力桑德罗让他们继续吃饭,而自己则端着枪坐在桌边看着他们,气氛压抑到极点。
很多人为亚力桑德罗“杀,还是不杀”而纠结…不杀,任务和复仇都失败了。
杀人,那他就像毒枭所说,在法律和秩序的表皮之下做着和贩毒集团无异的杀人勾当。
抉择如何,探长我就不剧透了…不过[边境杀手]正透过因为“边境”而成为“边缘”的人物展示了写实的暴力和恐怖。
饰演凯特的艾米丽·布朗特在接到[边境杀手]的剧本时认同这是一部好作品…但她并没有立刻接下这个角色,她说:“这电影没法接,太阴暗了,我都当妈的人了!
”
就像影片压抑到窒息的结尾,亚力桑德罗持枪抵着凯特的喉咙,要她签字证明行动合法性。
凯特强忍压抑签字,换来亚力桑德罗的嘲讽:
边境让失去了妻女的亚力桑德罗被强行割裂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只剩一头杀戮的孤狼。
他说凯特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由此再看那段对凯特的嘲讽,或许亚力桑德罗也是想给凯特的天真一个退路。
在看谢里丹的边境三部曲时,探长我总会时不时的想起刘慈欣在[三体]中的名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在小说里,人类面对的是种族灭绝的危急。
但从在边境三部曲中,这些异化的人物都是被凶险的环境逼至角落,最终歇斯底里的爆发…他们绕过人性而存活,却又因兽性暴露而毁灭!
就像在[猎凶风河谷]的凶手绝望的指责:
杀人凶手不应该为自己开脱,但这话不也吐露出[边境杀手]亚力桑德罗潜在心声么…谁应该为这样悲剧埋单呢?
常有人说…泰勒·谢里丹的故事里都有个失职父亲:因为卧底身份牵连女儿被害的亚力桑德罗,为了赎回土地抛下儿子抢银行的霍华德…还有鹰眼饰演的警探,忙于工作,失去了女儿。
原本他们应该是缉毒英雄、勤劳农民、执法警员。
可最后都成了背离法律和秩序,以暴力对抗不公的边缘人物,甚至只换来悲剧性的毁灭…聊到这,三部曲的矛头还是指向了美国政府。
最开始我们都像凯特那样对法治充满信任,但最后又都像她一样留下无奈的眼泪…而这些失职的父亲,也许就是被错用的权力吧!
前一半来自我自己补充的trivia 后一半搬运几个imdb上我觉得有意思的条目1 Cd Juárez(在几年前曾经)是世界上百万人口大城市里平均每人凶杀案最高发的城市第一名。
现在已经被加拉加斯跟洪都拉斯的San Pedro Sula赶超 基本都是毒贩火拼跟人口拐卖。
美国这边的El Paso虽然市中心就跟Cd Juárez挨着 但治安非常好电影里对Juárez(跟AZ边境的Nogales)的暴力程度都有夸张 事实上Juárez比电影里荒凉多了(去过El Paso不止一次 而且还曾经步行走过边界到过对面的Juárez围观了一下 然后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回来 边境两边多大差距我就不废话了 在Juárez那几小时真是。。。
感觉每一分钟周围的车都会爆)2 有个细节是毒贩的手下在Arizona的银行洗钱 每天存九千刀到自己信用卡账户 这是因为美国的银行规定每天存现金超过一万刀就需要上报IRS备案 以及overpay信用卡不算存到储蓄账户 多出来的钱可以随时找银行要回来 算是很常见的洗钱办法(或者说漏洞)3 Benicio Del Toro虽然在电影里的角色是为美国政府工作的的哥伦比亚毒贩 但他的西语不是哥伦比亚口音(是波多黎各口音) 算是一个不太重要的goof剩下的想到再补======以下imdb trivia摘抄======a Benicio Del Toro本来话比这多 但他跟导演商量之后砍了对话b 热成像拍摄的那段是真的 不是后期制作的c Emily Blunt拍片的时候刚生完闺女几个月 以及她在隧道里撞脑袋的那一下是故意的 导演所谓增加真实性剩下的都很没意思了 比如谁和谁之前在哪个电影里合作过 这种。。。
Emily Blunt的角色太多余了 连花瓶都算不上 故事也太戏剧化了。。。
反正不推荐
这本就是一个血腥的世界,没有你宽容的余地,硬不起来的人总是被踩在了脚下。
故事的主角真的是女主么?
不是的,从最后看来这是一个复仇的古诗,女主的故事就是一个引子。
本就是一个互相利用的故事,男主角利用美国政府帮他寻找自己的仇人;乔氏布洛林代表的美国政府利用的男主角的能力找到罪犯,清除残余;美国政府最终的目的是统一整个贩毒网络,帮毒贩把另一帮毒贩干掉,当只有一个毒贩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帮会屠杀了。
在这里违法这个名词真的是一个名词而已,砍头这种事情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
太多的细节表现了整个现实的残酷:本埋入墙中的毒贩的尸体,被高高挂起的尸体,被当成靶子的车内毒贩。
导演把太多的镜头放到了我们面前,就把整个故事的基调定下来了。
我们看完整个故事就知道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每天发生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贩毒,坑道运毒,扫毒,非法移民,警察受贿,刺杀,各种刺杀。
而大家已经将这种不正常当作了正常一样,就像运毒警察死了,老婆习以为常,银行收到每个天9000现金也习以为常,街头吊着无头人也是习以为常。
最可怕的是当这种环境一旦形成之后,就无法改变的事实。
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益驱使,而毒品在这里就是主要的利益驱动器。
我想导演在整个电影主要就是讲一个残酷的环境。
从一开头从那么多死尸开始。
整个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张力十足,从一开始的运送犯人开始,习惯性的将多个镜头的位置放在了人眼的高度,就像我们在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紧张一样。
而且在背景音乐中使用了重低音的急促的故事,营造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环境。
在扫除地下通道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男主角本身的背景故事上,其实没有用太多的篇幅,特别是他和以前的朋友见面的时候,即使在妻女如此悲惨的时候,仍然能够不动声色,这真的是太残酷了。
---因为他还有任务,所以不能轻易崩塌。
我比较喜欢导演在处理枪战过程中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大量的铺垫后,一下子把事情在几声枪响下解决。
很真实的样子。
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的乱入,从一开始女主角只是一个刑事警察而已,和边境事务,和贩毒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自己的案件和贩毒沾上了边。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乔氏布洛林扮演的政府探员完全没有理由让她这个毫不相干的人加入进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女主这个角色在里面代表了一种正常的世界观,一种观者的身份,和我们一样。
她的出现就是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然后去表达我们常人的不满,去被那些人教训。
最终的目的其实是借他们对待女主角的行为,来表现出整体的故事。
只是女主的融入确实牵强。。。
维伦纽瓦的电影都很喜欢为降临上映补个短评,第一次留到了去年北影节万达CBD的高亮全景声九号厅看的,对于摄影原声很出彩的戏加分不少。跨境入侵者,从女性视角带观众进入以暴制暴黑暗的不法之地,隧道夜袭那场戏全片的意境就全出来了,质感满分。
全片的节奏把握得很到位,紧张刺激感十足。
Not my cup of tea...主要是把女主塑造的这么单薄和碎碎念真是让人翻白眼
我和睡意对抗的激烈程度比这故事的激烈程度激烈十倍
3.5
迪金斯的摄影美到令人呼吸困难
全程跟着女主角 谁啊?咋地啦?谁啊?咋地啦?谁啊?咋地啦?
其实就挺简单一件事,而且这种电影往往增配一个拖油瓶女主, 令人无语。
比较闷。
有实力。有匠气。没意思。
为什么我觉得好难看。。。摄影加一星
1. 摄影无可挑剔。夜间追逐戏,白日跨境追逐戏,完美 2. 最喜欢片尾&#34;i cannot sign that&#34; &#34;sign it&#34;的段落,没办法,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是否相信rule of law,我们自己是否又是rule of law本身呢?3.墨西哥警察支线,平真实的可拍 4. 回归到导演访谈中所说 一切的一切 包括摄影 都为了 贴近真实
没劲
b站上看的 画质好评 声音实在太小了 看了半个多小时 作为动作片实在是闷
4.5.观众跟随着FBI女探员的视角卷入一场一开始以为是人肉橡皮图章到最后演变为美帝动用国家机器全面撕破一切法制假象碾压墨西哥毒枭的不法Black Op,地域强权与雄性权力之下女性与墨西哥民众都只能沦为受害者,对美帝政治与特战细节无感的文青当然只能抱怨剧本弱了。摄影一流,航拍影史前五。
二刷过后觉得不在意剧情整部电影氛围到位,剧本弱点也不算槽点了,而且单为了摄影怎么也得给个四星。【角色精华和看点都在眼袋叔身上。进墨西哥和下tunnel两场戏的摄影,天哪!整体还是比Prisoners好,没那么用力过猛和self-importance感
都给演技
一直在等维伦纽瓦走到这一步,即搞出一部技术层面无可挑剔的烂片,终于等到了耶~
摄影还是很突出,一种干燥荒凉的神秘主义,压迫感翻卷,但是有些地方处理的太过了,跟他妈的动画片差不多了。暴力场景的冷处理也做得很好,相比之下,艾米丽的那条线虽然是大头,可有种装傻装天真的欠揍劲儿,很考验耐性。德托罗才是正题,之前的种种渲染其实都是为了他,狼的国度的说法还是很酷了
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