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是以夏娃八岁时候的回忆来拍的,像一本泛黄的日记,在冬日的暖阳中絮絮道来。
我最关注的就是夏女和贾舒的爱情。
眼看着这俩人情投意合,都是知识分子懂艺术,你吹笛子我跳舞,真是天生的一对。
我最担心的就是贾转转从中插一脚,好家伙他那身材,那气势,要是他来捣乱那还不得了。
后来觉得其实贾转转也挺好一人,对夏女也是真心实意那个痴心啊,可惜人家夏女不喜欢他,再说,夏女和贾舒结婚了。
小两口情意绵绵,过得和睦美满。
可是,才没过多久,贾舒就死了。
贾舒死了,我简直无法相信。
后来夏女和贾转转结了婚,生了个儿子叫贾舒夏。
一家三口幸福地在照片上微笑。
其实这还不能算悲剧吧,我看完这电影已经三点多,关了灯我躺在床上,回想起贾舒死的那一幕还是受不了。
如果能重来一次,或许贾舒便不会去江边,或许……只是一个故事。
只是一部电影。
我只是刚好邂逅了这个画面,邂逅了夏女和贾舒。
大多人都喜欢完美的结局是吧,本以为这两人会一直顺利地走下去,直到那个下午贾舒消失在江边。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陌生人之间的互不相识,作为温情经历展现的前期铺垫。
在这部电影作品的故事中,主人公小小和吴先生本来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他们之间,原来是属于没有交集的陌生人。
从而,陌生的关系为我们展现温情经历提供了铺垫式的阶段。
正因为不相识,小小和吴先生存在了陌生人的感情关系。
也因为互不相识,小小与吴先生才有了产生温情经历的可能。
因为,他们之间的情感非亲情、手足情等。
相反,他们之间所可能存在的是相互间理解和相知的温情。
所以,素不相识为这样的感情的存在提供了铺垫。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Q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
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
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
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
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
结尾上学是现实。
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
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
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
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
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
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
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
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
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
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
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
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
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
他们的本事特高。
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
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
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
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
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
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
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
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
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
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
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
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
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
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
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
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
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
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Q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
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
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
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
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
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
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
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
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
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
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
枪决立即执行。
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
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
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
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
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
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
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
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
实际上差别很大的,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
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
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
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
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
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
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
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
外公去世已经六年多了,前几天有人来敲门找他,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岁的我和外公外婆第一次去北京玩。
早起在天安门看升旗,爷爷将我扛在肩上,在长城顶我中暑昏倒,爷爷背着我坐缆车下山,因为太急,小腿被划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
外公年轻时是抗美援越的军人,战争结束后转业做过医院的食堂厨师、财务,后来上培训班加上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牙医。
从医多年,外公的医术远近闻名,县医院和镇里牙医诊所里的牙医也有了些他的学生徒弟。
后来他退休了,又返聘了,又退休了。
退休后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爷爷看牙,从医院问到家里,老人们总是愿意找更有经验的老医生看病,外公推辞不得,只得在家重操旧业。
家里搬进了一些略老旧的机器和工具,但是新的材料。
每天这栋老医院宿舍的人家里来来往往是从周边各地来做牙的老人们,外公偶尔象征性的收100,有时候分文不要,于是老人们提来一件件牛奶,而那些牛奶大多都进了年幼的我的肚子。
我关于外公的记忆已不多了,外公常年穿着中山装,一身笔挺;外公的背部有一整条蜈蚣的印子;外公爱在散步途中捡一些破烂小玩意儿;外公给我做了一个四个面分别是喜怒哀乐的铜弥勒佛;外公做的一个很好看的假山依然摆在家里的客厅...... 回忆直到2017年秋天,外公去世。
今晚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那年八岁》,看到主角小男孩小小偷兔子被揍,然后就一直跟着个算命老头过活。
没看到电影开头,猜是约么男孩的爹不要他了,然后算命老头就领着养了。
男孩的亲娘应该是在意外中去世了,看男孩做梦回忆妈妈,然后房子塌了,妈妈没跑出来。
男孩妈妈教男孩读书上进学大道理,所以男孩一开始对算命老头的手艺嗤之以鼻,斥为骗子把戏。
哦对了,算命老头眼睛还看不见。
男孩不服老头,叫他“瞎子”,老头回他“小兔崽子”要叫“盲人”。
男孩领路带老头才牛屎,老头拿糖不给男孩吃,除非男孩叫他爷。
期间看着算命老头带着小孩说书、算命,男孩从最开始的不服到之后的信任、接起老头的衣钵。
结局大致也能猜到,约么是老头死去,男孩回忆终止。
大致是年纪大了,越发看不得这类朴实的电影,一点点细节都能触到泪点。
尤其是看到男孩夜半想妈妈、村里小孩欺负“瞎子”、嘲笑男孩“领瞎子”、连看到男孩懂事受欺负也闷不吭声,心头真的很难受。
想到自己八岁那年,家庭也算温暖、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和很多人比,真的很幸福了。
人真的要知足。
最后一直记得算命老头的一句话,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做到:“以后碰到盲人,不要叫瞎子,要叫盲人。
”END
电影讲述了小小八岁那年 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 在饥荒的年代 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 从陌生和抗拒 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其中的一个细节。
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
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
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
(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
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
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
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
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
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
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
(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
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影片挺不错的,是首映啊难怪百度上没啥介绍。
在观影时,感动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最后小男孩叫爷爷的镜头挺想哭的,为他们深厚的情谊折服。
但又不知道影片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忍不住去猜,这就是导演的用心所在吧,引发人的思考。
而且影片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所特有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孩子们不懂事叫瞎子的事情,在让我们有心酸的同时也会更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看了那年八岁,被这个朴实无华,平实简单的故事打动。
一直很喜欢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吧。
原野,老人,村落,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我的心仿佛也在温柔的舒展。
就像剧中屏蔽了黄土高原灰尘漫天,干涸少水,植被稀疏的贫瘠,而是诗意的赋予它清新明快的色调,记忆中的童年,也是美和向往的存在。
老人是个瞎子,靠算命说书为生,在长年累月的谋生中,老人的心生长出坚硬的外壳,他给自己的人设是精明,厉害,不可侵犯。
当我看到他蹒跚着走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当他在夜晚为了一顿饭一个落脚的地方不得不打起精神弹琴说书,我的心就会隐隐的疼。
一个老人独自生活本就不易,何况是个盲人。
小小的加入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老人终于有伴了。
从小小的角度说,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妈,从此他就得不到关爱,为了每月六块钱,父亲把他卖给了盲老人当领路。
起初,他怨恨这个世界,恨父亲,恨后妈,也恨这个盲老人,但他太弱小,无法对抗命运的不公。
与盲老人的关系也是由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相依为命的状态。
盲老人其实一开始就是喜欢这个小孩儿的,多了一个人陪伴对他孤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而小小则是在日夜相伴中对老人生出了感情,可能有可怜同情的成分在里面。
他俩关系的转折点是一个晚上,遇到假闹鬼,小小出逃之后又返回去救盲老人,老人内心很感动,从此以后敞开心扉表达对小小的喜爱,最后为了小小的前途送他去上学,小小飞奔进教室,念了几句书,转念一想,舍不得老人,又飞奔而出,只看到远处老人渺小的背影,孤独又坚强,小小大声呼喊着爷爷,全剧终。。。
其实我很希望小小和老人继续生活在一起,我设想小小白天上学,晚上依旧会回老人那里,因为那儿至少有人是真心的爱护他。
天地间,一老一小,继续相扶相依,走过漫漫人生路。。。
中规中矩,这种题材还是适合纪录片吧
吕松野摄影的第四部长片
没孙子从美国来那么感人!
老演员和小演员的演技都挺好的 很自然的过渡了 画面拍的很舒适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
还好
温情沉静,淡淡的感情,像镜头一样,跟时间流淌着,如果更深沉有力就更佳了。
温馨又自然。看来大家都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了
拍得比较粗糙,罗京民演的还可以,整个故事很简单,一切都太简单了,值得称道的地方也就是这乡土气息。同样的题材陈凯歌拍出了[孩子王][黄土地],而如今的人拍出来就成了这样,差距太大了,水平甚至于连九牛一毛都达不到。
人口買賣都能整出感動來我就他媽服了
镜头沉静有味道,画面优美。在一个简单故事里,一老一少尽现演技。
17.11.13晚 CCTV6 观影完毕 。国产清泉,爷爷老戏骨,瞎子演的跟孙子一样灵气~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中国导演总是能把这种扣扣索索的剧情拍的不错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中国怎么就没有好电影?!是好电影都被那些烂片大导演埋没了
可惜最后还是回到了万恶的学校,也许没那么糟糕,人性本恶小孩子看见残疾人都想着欺负一下。
我不知道到底算好抑或不好
剧情太单薄了。类似题材已经很难拍出新意
刷着手机很快就完了
可以看出,老吴和小小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的态度有所转变,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小小对逝去妈妈的爱一直没变。老吴的算命其实并不是真的算命,老爷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算命,其实他本人也是怕鬼的。电影较好地展现了陕西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原了当时的时代,不过电影总体来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