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校合唱团的秘密

Mindenki,Sing

主演:索菲娅·绍莫希,多尔卡·海斯,多尔卡·加斯帕法维,波芭拉·卡拉迪,彼得·布雷扬,莫妮卡·加拉米,蕾贝卡·瓦卢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6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照

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7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8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9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0

《校合唱团的秘密》长篇影评

 1 ) 公正公平和真实是教育的原则

每部好的电影都是一连串的谜语,等着观众解开。

有时一个点要揭开很多层,有时永远也解不开究竟。

这部小电影情节简单,虽然谜语也不少,但都不难解开。

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儿童纯真拒绝假唱。

想到林妙可假唱,当时看似风光,其实对这个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最近还有很多人口诛笔伐,如果不是当时有这么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媒体肯定不会如此。

孩子们能够一致同意最后都做无声抵抗,可见大家都不同意老师的做法。

事先老师也没让大家知道,每个默唱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而且听老师的话,认为老师为自己好,就真的不去告诉别人。

这是老师的阴谋,老师也自知见不得人。

老师打小伎俩其实是欺骗,如果这样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是对全体真唱的其他合唱团的不公平,这样就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当同学们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一样处境,他们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最后的结果是理想化的。

如果在中国,孩子的决策一般都由家长来做。

孩子即使有想法,也无法实施。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没什么问题,家长可能会打起来。

即使在国外,家长、学校、老师的利益考量也会大于学生对真实的追求。

影片给你一个正面的结果,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态度。

无论如何,公正公平和真实应该是教育的原则,孩子即使没有拿到第一,但心里没有阴影,仍然生活在阳光里。

 2 ) 为什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是丽萨

其实看这部电影时,对于孩子们最终选择揭露真相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纯真的性格和一点小狡猾,联手戏弄甚至赢过大人的事情并不少见。

我更有感触的,是那个在发现假唱后第一个向老师提出异议,要求退团,也是那个主动去说服他人一同揭露真相的丽萨。

丽萨并不是那个转学生,她是这所学校中非常受欢迎的姑娘,被老师同学喜爱,又很有歌唱的天赋,她甚至可以说是合唱团秘密下的既得利益者:既享受了合唱团第一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并没有为了团体利益而牺牲开口唱歌的机会。

在这部影片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姑娘早就知道这个真相,甚至会是老师的“合作者”,即将以一种成年人的圆滑和世故来劝索菲继续隐瞒这个秘密。

却没想到,她才是那个更加勇敢,更加在乎公正的姑娘。

这个秘密不是由作为局外人的索菲,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揭露的;而是由作为固有成员的丽萨,为了给所有参与合唱团的人唱歌的机会而揭开的。

我们常常希望一个不公正却很有利的固有模式,会由一个莽撞的、不懂利益和默契的外来者,凭着那满腔热血与对正义的追求来打破。

这种想法自然受到了一些文艺作品的固定套路,然而这是否也说明了,我们自己从未想过要从这种固有模式内部来解决,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了,就认定了,停留在这个模式内的人,会为了团体利益,会为了不被孤立,而只能选择顺从这种模式呢?

这不是比“小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加在乎对错”更可怕吗?

因为这种思想的背后,潜藏的是“环境参与者无法主动产生改变自己身处环境的想法和行为”的意识。

我们是否曾觉得不公正过?

多少都有吧,和这部影片差不多的情节,有不少人应该都遇到过。

然而为什么当我们出于这种情景时,很少想过要来打破它?

却又暗暗期待会有一个新人来改变着一切。

老话有“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因此当人们置身于这种环境时,成为了这种团体利益的受益者一员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来反抗。

因为自己得到了这种不公模式带来的好处,所以只能希望由还没有得过好处的外来人士反抗这种不公。

而丽萨为什么没有这种心虚?

因为她本身的实力配得上她曾经作为合唱团一员得到的利益,她知道她是凭着自己的歌声,而不是这种利益模式得到了他人的欢迎和赞美,所以她有这个底气,因为她并没有“欠”这个合唱团什么。

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她依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

所以说,即便是勇气,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啊。

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即便是在这种不公模式中,依然有底气反抗,依然有底气表明“我不靠这种谎言也能过得好”。

然而没有这种实力带来的底气的人,就只能默默等待有什么其他人来帮助自己压倒那种得到不当利益的心虚,去维护公平了。

 3 )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透慎入)——胡佳

如果您想看一部关于校园生活的电影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它的名字叫做:《校合唱团的秘密》。

这部电影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索菲来到一所学校,认识了好朋友丽萨,加入了校合唱团。

老师让那个索菲默唱,被丽萨发现校合唱团的秘密,丽萨告诉老师,但老师觉得自己做得对。

于是同学们准备反抗老师…… 我印象最深刻是上课时他们班里的同学传纸条,丽萨还打了一下后面弄她头发的人,还原以前课堂上的样子。

演员的表演生动,特别是最后老师从自信满满开始指挥,但是同学们没唱,于是老师变得有些慌张,又尝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于是老师变得愤怒,还大力地摇了摇,一个男孩,最后生气地走了。

同学们合唱时声音很真实,还是现场录音。

这部片中索菲和丽萨一起听的歌非常优美,体现出她们喜爱音乐,也体现出她们的友谊深厚。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校园生活。

人与人之间不说出来是没用的,只有自己说出来才有用。

 4 ) 大人的秘密

不到25分钟的短片,导演自始至终都轻松的把握着情节,但在转折时着重点墨。

一条是以索菲对音乐态度的线索,贯穿全片,条理清晰,从自由发声到被“指导”后的默唱、再到麻木认同,最后放手一击,释放天性;另一条则是与丽莎的友情,通过360°环顾楼前学生活动的全景长镜头,以孩童课间游戏的形式,将友情的升温过程快速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份从无到有,甚至到亲密无间的感情变换过程,与合唱团的排练进展节节相映,友情的镶嵌与童真的描绘,又作为故事进展的主要推动力,使本带有一层哑光的合唱团褪去了成年人思行方式的阴沉,反射出孩童这一群体该有的纯真光芒。

 5 ) 让童真获得胜利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二十多分钟里展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

这部片子使人想起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饱受诟病的“替唱”风波。

“人生总有不公。

”是为了“集体荣誉”做一个人型木偶,还是为了公平而在比赛时缄默,成人与孩童的差别,大概就在这一念之间了吧。

而片子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让成年人曾经被现实禁锢、被迫牺牲的童真获得胜利。

 6 ) 平实影像中的沉默呐喊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7 )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影笔记

主题:秘密与真相:不公与反抗;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丑恶功利与纯真理想;规则与权利。

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对孩童天真的伤害,用孩童世界的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伪善,成年世界的规则。

用无声对抗成人世界规则的强权话语。

孩童自发的团结起来,用勇气与决心、聪明与果敢对抗成人世界的“秘密规则”。

孩童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梦想与平等的追求,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逐梦的权利,反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和唯利是从,用童真与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浑浊思想。

人物:①成人世界:以老师、家长、校长等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规则,以集体利益压倒个人利益,合唱团成为成人谋私利、荣誉的手段。

②孩童世界:以索菲为代表的孩童,用歌声、纯真、梦乡、情意来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黑暗。

③苏菲和朋友: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影片叙事发展的关键。

关系的变化、情感的靠近,几段音乐和游戏让“秘密”揭发出来,影片的反转以及展开对成人世界的攻势。

视听:①配乐:校园内的音乐是被成人规则所管辖的配乐,校园外的的配乐是天真的梦想的发声。

②特写:特写一方面突出老师的威严,另一方面也突出孩子们的“秘密”和反抗。

③影调:冷暖的对比,突出④运动镜头:道具:①手环:情感的见证,关系的变化。

②糖果:教师操控孩童的一个手段、工具,用以迷惑和控制孩子的道具。

场景:①学校:代表着一种规则、体制、成人掌控的空间。

②操场:孩童娱乐玩耍的地方,代表着童真与自由的场所。

③房间:两个小女孩天真的梦想的地方。

④舞台:对抗成人规则与梦想爆发的场所。

细节:①歌声:孩童的天真与理想的象征,也是老师所代表的权力与话语,教师用音乐行使霸权与规则,用以操控孩子谋取自我的私利。

最后的响亮的歌声,代表着孩童的勇气和力量,用最自我的歌声摧毁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默唱:对抗承认世界规则的手段。

②拍手:孩子们原本是属于团结的一体的,暗示孩子们必将团结起来对抗成人世界的黑暗。

 8 ) 不震动的声带算不算歌唱

小女孩索菲转到了新学校,并在校长的建议下加入了合唱团,对于喜欢音乐爱唱歌的索菲来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合唱团排练的第一天,老师告诉他们要是今年拿了第一就可以带全团去旅游,孩子们当然很开心,唱的也分外卖力,下课后老师留下了索菲让她唱了几句,然后对她说“为了能赢得比赛,请你以后在唱歌的时候只做嘴型不用发声”,并约定这是彼此的秘密。

新结识的小伙伴丽莎渐渐发现了索菲的异常,在丽莎的关怀下,索菲说出了秘密,最后她们发现在合唱团还有很多孩子拥有这样的秘密,她们决定在比赛中揭开这个丑陋的秘密。

显然,《校合唱团的秘密》属于“反学校教育”的那一类作品,它给我们丢出的问题就是——不震动的声带算不算歌唱、天赋平平是否就该为集体的取胜让步,再往深里说,它向我们抛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才是真的公平以及教育是否能够在成绩面前丧失底线的现实问题。

像艾丽卡老师这样手持“集体”尚方宝剑言之凿凿的教育者,我们身边还少吗?

那些高考前劝最后几名退学的是不是?

那些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让被校暴者闭嘴的算不算?

影片虽短,但抛出的问题个个诛心,庆幸的是,孩子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向所谓的集体利益说不,勇敢发声,暖燃!

 9 ) 几乎一样的童年经历

电影讲的故事,简直跟我小学有次合唱团比赛一摸一样……某次小学六一儿童节演出,我们老师让四五六年级各出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都是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平时表演机会不多,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次演出,每天都会抽出一两节课排练,音乐老师也很认真的指导我们。

一起排练的时候,有些低年级的同学好像总是跟不上伴奏带的节奏,我就特别着急,就使劲儿地唱出声音来,希望他们听到后赶紧唱回来,所以每天下来我嗓子都很累,以至于到比赛前一天,终于哑了……不过勉强能唱,但是演出的兴奋感已经消除了嗓子的疲惫。

到了六一那天,合唱团所有人都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体,我还偷偷抹了点儿老妈的口红,就连头发也是扎得比以前高。

当天来演出的,不止我们一个小学,好多其他的小学也都来了,所以有很多节目,其中最多的就是合唱,当时我们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别的合唱团都穿戴得很漂亮,每个人都化了妆,台风也很整齐,而我们只是穿着校服,跟平时并无两样……就这样,大家既紧张又兴奋地上了台,音乐响起,大家露出甜美的笑容,准备开唱。

然而……很不出我意料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有人抢拍!

我当时心里那个着急啊,不由得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声唱着,努力把他们拉回来,整场下来,身心俱疲。

但是除了抢拍,还有更麻烦的事情发生。

演出一下来,我们回到我们的座位区,还没坐下,就听见观众席中不少人窃窃私语我们合唱团假唱!

什么!

“假唱”?!

我当时就怔住了,我才想起刚才合唱时是觉得伴奏带有些不对劲,但是当时只着急抢拍的事没太注意。

等到主持人宣布比赛我们的成绩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听到九点几分的时候,合唱团很多人都蛮开心的,因为这个分数在所有节目里也还算不错的了,然而我只感到羞耻和气愤!

为什么,排练了那么久,最后上台演出时,放的却是原声带?!

怪不得那么明显的抢拍最后还给了高分,我再也没有心思待下去了,演出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继续哑着嗓子唱《快乐的节日》,但是再也不是比赛之前那种心情了,之后再也没跟那个音乐老师打过招呼,还好那是我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成人世界里的规则,原来一开始,我们就只是作为那些老师教学成果的产品。

只可惜大家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朋友一样默声抗议,我们还是被迫像模像样地“演”完了整场比赛。

 10 ) 神秘的合唱团——庞多米

若要推荐一部短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校合唱团的秘密》,这部短片发生20世纪90年代,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叫索菲的女孩进入了合唱团,但合唱团老师觉得索菲唱得不好,于是让她默唱。

慢慢的,索菲和丽萨成为了朋友,一天丽萨听到索菲没有唱歌,放学后,丽萨问她为什么不唱?

索菲不情愿地告诉了丽萨,丽萨觉得不公平,于是就在课上提了出来,然而老师还是不让索菲唱,放学了。

索菲想到了一个秘密计划,她们一个接一个地对同学们小声地说了一些计划。

到了上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唱歌,老师就被气走了,同学们又继续唱了起来。

在这里面,我觉得老师演得最好,因为一开始会让人觉得优雅,但事实上老师是一个不顾他人感受的人。

这部电影画面很好,颜色鲜艳,它用了很多特写表现面部表情,摄影机的运动方面,用了推拉……在故事里我最喜欢丽萨和索菲玩的时候,因为用了蒙太奇的镜头。

这个故事很生动,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看起来是坏的结局,通过索菲和丽萨的反抗,最后变成了好的结局。

不过我不能打满分,因为感觉不太完整,要是时间能再长一点就好了。

《校合唱团的秘密》短评

狗血

7分钟前
  • en
  • 较差

都没错,立场不同罢了,也许小女孩长大了也会步其后尘,也许还有小孩觉得我没去瑞典很后悔,只能说这种整齐划一的正义感很理想。

9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较差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人儿漂亮生动得一塌糊涂,怎么舍得让她们难过?

1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群体利益和个人公正的问题,儿童教育角度来探讨都会偏向于反对过分功利,影片也从小美女的主观视角做了情感引导;但是放诸功利性更高的成人世界,女教师的做法似乎就有情可原,甚至带有集体利益至上的色彩

15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一段完成度颇高的讽刺小品,虽然结局不难猜,但有很广的指涉通识。可这样一个以“反作假”为核心主题的故事,最后居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替唱配音,多少有些自我消解。

19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生活要是像电影一样,我们有电影里一半,不,十分之一的勇气与团结就好了。

20分钟前
  • 至此不谈风月
  • 推荐

太好了,很从容地讲故事,表演非常精准,画面色调甚至有点惊悚的味道。这女孩儿跟《白色上帝》里那个风格很类似。最近看的匈牙利电影主角都有一双大眼睛。奥斯卡近几年长片奖瞎给,短片奖倒还挺合适。

2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每个人都有唱歌的权利,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听~

25分钟前
  • 疯花乱长
  • 还行

很童话的一个故事。老师代表的社会潜规则必须被天才少女打破,被霸凌受害者是没有机会反抗权威的。一个体制内的受益者站出来革命很童话。

26分钟前
  • cucu
  • 还行

不喜欢看国外电影,要多看看自己国家的好电影

29分钟前
  • 启慧兰儿
  • 很差

但愿最后领唱的天籁不是后期配音,否则太讽刺了。

30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不愧是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短短25分钟,将一部电影完整的剧情结构,矛盾冲突,人性设置全部放置其中。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对立,最后在意想不到中高潮结局,情感升华,拍手叫绝。

31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希望一直沉默下去

34分钟前
  • 梦马
  • 还行

中国人可能是最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到处都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最不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思维在中国已经深入骨髓,大部分人并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这是一个关于集体利益和个人权力之间怎么取舍的哲学问题,导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真能警醒这个世界?不,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下去。

37分钟前
  • 已别去年秋
  • 力荐

导演既然站在孩子应该得到发声的权力一方,为什么不愿呈现由此带来的结果--最后无法获得美妙的歌声。

38分钟前
  • Hermann
  • 很差

近期看过的最令我震惊的一部短片,真是一个绝佳的振奋人心的好故事,掺杂着虚假的事物即使再完美都远远比不过带着瑕疵的真实。

43分钟前
  • niaokuxia
  • 力荐

这种儿童寓言式的电影看得我好尴尬

46分钟前
  • zhangan
  • 较差

大导推荐的。

50分钟前
  • 肖亥豹!
  • 还行

其实很多荣誉都有着不能说的秘密,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秘密太过残酷了。为了友谊,她说出了秘密——在孩子的世界里,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真实的世界是有必要的。

5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光是这天籁之声就很感人了

60分钟前
  • 拾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