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辱母杀人案中,杀人者于欢之所以情绪崩溃,母亲被侮辱是一个前因,而警察来了又要走的时候,于欢才更达到了绝望的顶点,崩溃而暴走杀人。
然而反讽的是,恰恰因为警察在场,“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于欢被判决故意伤害罪,法理上似乎是过得去的,这种“正确”到底是有多么“冷血”。
电影《盲山》里面,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杀“夫”,不是在发现被骗、被强奸、逃跑被抓回等令人绝望的时间节点动手,而恰恰是在警察来救她的那一天。
警察没来,她还有个盼头,他们来了,却坐实了她的绝望。
杀人者,绝望也。
热议的那天我正好看了部电影,《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
吴良欺骗背叛了老人院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想欺占老人院地皮与港商合作开发。
拆迁机器的轰鸣,黑社会的威胁,捏住小尾巴的瓦解分化,强拆,停电,打人。
老人们除了“心脏病发”无计可施(老杨头说我身上三十几种病,肺癌是最轻的),贾乃亮、马丽等保卫老人院的兄弟姐妹们成了“钉子户”,上演一幕幕“从我身上过”,看似戏剧化,却写实得令人心寒。
练咏春的老丫头出场,踢飞黑衣人,那正是屁民们对身怀绝技、对侠客、对武力的渴望与想象。
善良的人们没有“王法”可依时,唯有拼上自己的肉体、性命,谁没幻想过自己有老丫头那样踢飞黑衣人的身手?
但功夫再好抵不过机器火器,老丫头被撞伤,老人们被骗走,赶来支援的街坊们被打伤,偷地契、搅黄签约等一切手段都不起作用后,伙伴们跑去香港拼命、复仇、买枪杀人。
剪短头发的贾乃亮变身小马哥,在卷入黑社会内斗、转作污点证人等香港法制奇妙的影响下,顺利拿回了地契,恢复了老人院的生活。
整个故事没有一个内地警察,没有“报警”这种情节,兄弟们在香港才见到了传说中的阿sir,虽然也只是打酱油的、收拾战场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哥几个拼命的蛮勇,但也暗指了香港法制的人性化。
搞怪夸张的外表下,包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写实,豆瓣评价极低,年轻人们大概只看到对东北人的调笑,看到情节的跳跃、匪夷所思,却不知看似荒谬的逻辑其实强劲到可悲:现实的时间线大抵只能走向强拆、放弃,从老丫头出场之后都是屁民们千百年惯性的幻想:没有王法了?
老子跟你拼命!
没人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无可选择时,只剩下暴力。
法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与社会文化的伦理紧密相关,违反伦理的法条无法执行。
谁让暴力成为唯一选项,谁就赋予了暴力以正当性。
当贾乃亮出来的一瞬间,那个造型我就知道,这将是一部烂片。
当时我内心里给自己的脸啪啪啪甩了不下20个耳光,让你手贱下载了这部电影。
自己造的孽,含着泪也要作完。
抱着这个想法,我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一个多小时。
电影的故事,我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还走在正路上。
虽然各种不靠谱,但是整体还是讲了一群小伙伴保卫老人院的故事,还是充满了正能量的。
并且反派蔫坏的到位,正派人士二逼的绝对。
但是当画面一转到香港,我当时就倒出了两颗速效保心丸。
一对东北小镇青年,连两万块钱都凑不齐的那种。
到了香港一下子就接头了黑社会,买了枪支弹药。
导演你这个设定,考虑过香港的感受吗?
和谐中国大家庭中的香港,能这么黑暗混乱么?
就算真这么黑暗混乱,能给你这么容易发现么?
再说摄影,充满了上个世纪的那种高光感觉。
各种明亮鲜艳,恨不得闪瞎了眼。
全片唯一正常的色调,居然是金士杰老师出现,然后打死了曾志伟那一段。
这一段情节无比别扭,但是摄影居然是最正常的。
这让我很尴尬。
尤其是金士杰老师一副演无间道的认真范儿,然而电影只是一部矮穷挫!
服化道这方面,估计东北人民要哭了。
我相信东北人民肯定在哭着喊着不要不要的。
雪花膏,破棉袄,妖艳的颜色,还有娘炮。
这个肯定不是真的东北人。
即便我去东北的次数不多,我也知道这不是真的东北人。
东北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改变的刻板印象,比如大金链子黑社会,小镇青年二人转,整天喝酒炉烧烤,在这部电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东北人的努力,一下子被电影搞白瞎了。
这让我想到了春晚的那个《天山情》的小品,这会估计新疆人民也在哭吧!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么你不需要去看了。
如果你看过了,恭喜你,你和我一样犯贱了!
贾乃亮从头至尾夸张的红脸蛋是想说明什么?
大家都戴假发是几个意思?
戴就戴了,让人能一眼看出来是什么目的?
除了二人转,东北话、倒骑驴、请问东北地区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现状跟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
也许这些对一个喜剧而言要求太高,然而,喜剧中起码的笑料包袱一点都不好笑,让人非常尴尬。
5位主角+1位反派都是老人院养大的孤儿。
贾乃亮的疯癫、玛丽的彪悍、梁超的胆小怯懦和见利忘义、于洋(脸脸)的娘娘腔、屈菁菁的拜金和没有节操、当然更有反派王迅的心灵扭曲,这六个人口口声声喊着“东北人……”,我看你们这是组团抹黑大东北的父老乡亲啊。
在营口大石桥今日影院看到此片大半,我不禁愤然起身,“打扰大家了,看了这部片子,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们东北人都是有骨气有自尊的,这种公然抹黑东北人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
”随机放映厅陆续有人离开,并向影院投诉。
我只是一个东北的普普通通的男爷们,我只想说,东北人,勤劳朴实,热情勇敢。
男人女人绝大多数都是好样的,我们很厚道,但是我们有自尊。
《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别犯贱!!!
醉了!你们这些拍电视剧的能别再侮辱我们中国广大观众的智商了吗?
能别来秀下限了吗?
看真人奥特曼都比这个过瘾,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我的观后感了。
我真心受不了了,中国观众也该抵制下这些垃圾剧片了,一直毒害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看电影电视本该是愉悦或者有感有味的,但国内拍的电影电视剧真心不干恭维,只有极为少之又少的剧片是用心对待,尊重观众的。
我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实在忍不了这种了。
在这呼吁大家都别看不要买票,让这种垃圾影视作品没有市场,看以后谁还敢拍这种不把观众当回事的东西!
我就想问一下导演,这个导的是啥片子啊,怎么能演出那么二的电影啊,影评我都没办法用语言表达了,都不知道他们在演点啥,就甜馨可爱。
我以为这部片子会很帅,很男子气概,结果真的呵呵哒,没话讲了,写不出了!
怎么办啊?
凑字数写影评了,哪个二百五规定影评不能少于140字的啊,反正就是劝小伙伴不要浪费钱,不要浪费这个经历去看,这个就是普通的视频加春晚加二人转。
首先声明,我并不喜欢发批评类的影评因为我总觉得影视创作是一件很主观的的事,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影视工作者应该多一些宽容,哪怕剧情烂如小时代,最起码画面还不错而且它的营销对象掌握得很准确,总有优点供我们发掘,所以我一般不太愿意去苛责电影的主创们,但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实在是忍不住那种倾吐的冲动,特别注册了豆瓣号来吐槽一下。
这部片子是我看过的少有的从人设、剧情、台词表达、演技到画面特效统统不及格的片子,说不及格可能有些笼统,这么说吧,如果按百分制来算,这部片子在我心里的分数不会超过两位数。
如果没有于洋、马丽、金士杰等人的加盟我甚至希望给它负数,用一位网友的评论来讲,这片子就是一坨没成型的屎,连臭的资格都没有。
可能有些网友觉得我给的评价过于苛刻,那让我们从头捋顺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九十年代的东北小城,几位从养老院长大的屌丝孤儿,为了保卫养老院与邪恶的房地产商斗智斗勇。
我本人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东北,那个年代东北的重要矛盾绝对不是房产商和钉子户,即便现在东北的房地产商与原著居民也不是,那个年代的东北最主要矛盾是重工业的没落、国有工厂的解体、下岗大潮的来临和对未来的迷茫,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东北一家人和钢的琴。
另外,东北养老院能够有片中那些设施和规模的绝大部分是离退休老干部的养老院,是政府部门比较关心的政绩工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片中说的这种事的,另外你以为养老院的老人就可以随便收养孤儿么,所以背景设定不合格,我们姑且算是文艺类作品创作的需要,接着往下看。
人物设定,我们一般可以达成共识的是,不是每个豪爽的东北女孩都能把42度高度酒当软饮的,东北老爷们虽然形形色色,但片中的东北男人们绝大多数都是怂货,也是醉了,可以说角色设定严重脸谱化。
下面我要说一下剧情问题,电影支线剧情太杂,有头没尾,主线剧情结构松散,尤其是前三分之一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太差,导致后期剧情的发展严重不符合逻辑,点名批评贾乃亮的角色塑造,一部电影里最让人惊喜的角色居然是由非科班出身的于洋饰演的小地主。
感情线杂且乱,没有任何符合正常人逻辑的选择比如,贾乃亮的角色不聪明,不温暖,不冷静、没有钱、没有能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优点,却让马丽喜欢的要死要活的,大哥多少给我们一个他值得马丽爱他的理由啊。
另外,如果导演想把女二塑造成一个绿茶婊式的人物,前期给她设置白莲花的台词和剧情没有问题,但最起码要有一点暗示她的本质不是那样,或者要有一些性格上转折的剧情设置,让她后期的转变没那么突兀。
另外你要讲东北的故事却把高潮放到了香港也是有点意思。
笑点生硬,就好像有人硬要拿手去胳肢你让你笑一样,很尴尬那我为什么说这是一部任性到不要票房不要口碑也要黑东北的电影呢,我们都知道你拍一部电影是要考虑受众的,如果你的受众是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姓,主攻东北市场,那你多多少少是要拍一点马屁的,显示一下东北人共性中优点的部分,你如果不主打东北市场只是想拿东北人开玩笑,也不是不行,我们没有那么玻璃心,那你脸谱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东北人共有性格中缺陷的部分拿出来博其他地区观众一笑也可以,但是电影表达中没有任何这些部分,这就给其他地区观众一个误导,以为东北的真实生活居然是这样,如此让人厌恶,那这口锅东北人是不背的。
至于口碑部分,这部电影明显不是为了刷奖项的,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差到极致的代表,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还有4.2的高分呢,给一分我都嫌多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到处宣传,不如好好的花时间研究一下剧本。
” 说实话,在这部影片还没出来的时候我抱有挺大的期望,可当我看完后,我是真的很失望。
说的难听点———这也配称之为电影?
主情节完全不流畅,到最后有些部分因为不能自圆其说,而乱搞一通,编剧的脑子是卡shi了吗?
中国电影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烂片,就是因为在制作电影的过程,只考虑有多少多少的明星加盟,如何才能够最广泛的宣传电影,而从来不花时间想想,这个故事真的好么?
贾乃亮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演技派,可在这部影片中,我只看到了他那浮夸的一面,根本不能再说是演技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说多了也是难堪……
看来以后豆瓣低的评分要少看了,很垃圾,这样饭片子连影评都想不出来。
之前看那个安吉为东北往事宣传,特别喜欢,但是真的看了还是很一般的,还搞笑都说不上来,看着看着都不想看啦,是在是无话可说的剧情,那个年代的服饰和发型我真的无法理解呀,贾乃亮的腮红实在让我难以接受。
所有的爱情,都是来得太迟,窘迫。
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东北往事”四个字让我想起的是孔二狗先生的《东北往事 黑道风云二十年》系列,虽然这二者毫无关系,但是单论这一点,已经给这部片子加了许多好感度了。
真正走进电影院,是陪妈妈一起,可能像九零后这样一代,想和父母一起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总是很难选到合适两代人一起观看的故事,当然,也因为妈妈其实有一点点喜欢贾乃亮,喜欢他没有什么偶像包袱的做派。
我承认,这个故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在这个故事的表现之下,东北和香港似乎都不是它真实的面目,东北人也不该被符号化地定义成是喜剧、搞笑的符号,这个故事的情节也显得有些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但是这个故事至少是有个美好结局的,可以让大家笑一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作为一部喜剧片,未尝不可。
我知道,我的这种观点或者说是评价标准,被很多人认为是国产电影之所以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太容易满足。
其实,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话,我可能不会因为这样已不仅仅一笑了之的电影而走进电影院,但是,当我一年只能够回家一个星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只能陪家人看着一场电影的情况下,我觉得这真的够了。
国产电影需要批评,但也需要肯定,我们这一代人,本就该是见证国产电影成长的一代人。
啥玩意?
不知道你们是哪的往事但肯定不是东北的
贾乃亮挺努力,但也仅此而已
贾乃亮还挺有喜剧天赋,马丽长得太像宝经理
还是好看的 反转片 很多意想不到的转向 静下心来看 我可是笑了好几回 全程抖腿抽筋
服装道具镜头画面演技情节其实都不错,符合一部无脑喜剧的制作。不明白豆瓣为什么一边倒的给一星,你们都是文艺青年好吗?
作为一个深爱刘能的南方人,东北话自带蜜汁好感。有剧情笑点有甜馨,我看的很开心,值票价
狗屎。
老铁们,你们对喜剧有误解。
导演有进步,有想法,但执行上有一些地方无意识地出现了偏差。4.3分的打分不够公平
虽然被吐槽了那么多,仍然想说,大过年的看个乐子就行了,要什么自行车?反正我是笑了,还不止一次。
笑抽了
跟大片比 剧情不算差啊 最多演技有点浮夸 但是片子定位就是喜剧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东北这个标签贴了让人觉得很厌倦 奶亮是个好演员 哈哈哈
我不管 我笑了
两星半吧…东北四大怪,倒骑驴也能80迈。喜欢大长脸!
金老师是有多缺钱呢?
挺有意思的啊
我觉得是最好的贺岁片了....还是挺逗的
东北人不是那样的,东北人不是那样的,东北人不是那样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贾乃亮你知不知道你装傻充愣不如耍帅扮酷?就这么黑你自己老家你于心何忍?ps:演喜剧真的要门槛,而且门槛还挺高。一味扮丑耍宝不代表就能演好喜剧,求别再挠人胳肢窝了,真难看。
南方朋友慎重啦,北方气息很浓厚…春节档期的电影开心就好啦,其实就是抢夺老人院的故事,好喜欢马丽本身的气质…女汉子加逗逼…贾乃亮不用说了本来就逗逼…就是角色都自带农村红呢…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