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毁灭之路》,我想,不是门德斯的话,旁人真的绝难拍出如此反动,却如此伟大的黑帮片。
故事很简单:有史以来面目最为可憎的007脑壳少根筋干掉了汉克斯的老婆和幼子汉克斯找007的老豆黑帮教父纽曼要个说法却遭遇纽曼护犊子心切盛怒之下汉克斯带上侥幸逃生的长子麦克亡命天涯找007复仇纽曼也请来帅哥杀手裘德洛反制汉克斯父子最终汉克斯得偿所愿报仇成功却与裘德洛同归于尽留下麦克平平安安长大从此再未踏入黑帮走父亲老路结束时麦克说这就是我的父亲潜台词是我爱我的爸爸。
在这样俗套的故事里,我能想象得出,导演会安排多少枪战、追车、爆破、1挑n、绝地反击、阴谋与反阴谋这些俗套的戏。
然而我错了,门德斯把男人间的快意恩仇以一种根本不加修饰的面目呈现,居然还那么淋漓尽致。
一边是落叶狂舞白鸽乱飞两把枪互指对方脑门却打死也不开枪反而后空翻接转体360度落地很稳,一边是看不到枪听不到枪声唯有漫天音乐缓缓而下生死边缘如同二人合作的钢琴曲奏到尾声,意境之高下立判。
门德斯是反对暴力的,片中多处暴力的场面都被他处理得温情脉脉,尤其是代表着血腥杀戮的裘德洛最后出场时,一张俊俏的脸上布满缝针后留下的疤痕,丑陋怪异得无以复加,这也许正说明了门德斯对“暴力美学”的态度。
某种意义上,《毁灭之路》和《疤面煞星》刚好是黑帮片两个极端的集大成者,同样无法错过。
最后感谢狂马大葛格曾在博客推荐此片。
一趟逃亡之路,一段父子的交心之旅。
剧中两位父亲描述的都很好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一个是帮派老大亦是父亲,即使儿子再蠢,即使儿子背叛了自己但依然是儿子,千方百计也得护着他。
一个是杀手亦是父亲,哪怕直接原因是儿子因为目睹了犯罪场面才导致了这悲剧的一切,可在父亲眼里儿子是没错的,甚至在最后也希望他不会走向像自己这样的道路。
因为这条路是一条“毁灭之路”,是一个永远得不到安宁,死后也无法上天堂的路。
人物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才叫讲故事啊。
《毁灭之路》。
9分。
萨姆·门德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保罗·纽曼、裘德·洛、丹尼尔·克雷格主演作品。
重看才能发现更多的经典,一部本已好评如潮的影片,经过时间的沉淀,如同一支上好的红酒,再开,依然有许多惊喜,这就是经典。
影片的氛围渲染恰到好处,大量的冰冷冷的雪、大篇幅的雨夜以及为数不多的阳光,完整的契合了小迈克尔不到两个月的坎坷经历。
汤姆·汉克斯饰演一个心狠手辣果断冷静的杀手,从不失手,颇得老大鲁尼的信任,如同干儿子一样对待。
但遗憾的是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亲儿子康纳无能而暴躁。
两人一晚去处理一个下属的事,康纳爆裂枪杀了对方,而这一幕被躲在汽车里的小迈克尔全程目睹。
康纳为了向老狐狸一般的父亲表忠心,私自做局要杀掉迈克尔,然后自己亲自出马去迈克尔家里处理掉小迈克尔,连同他的妻子一起。
很遗憾,这个蠢货杀掉的是小迈克尔的弟弟。
于是迈克尔带着儿子走上了流亡、复仇之路。
有些人,短短六周的时间就过完了很多人的一生。
小迈克尔说,父亲最大的恐惧,原来是害怕我重新步他的后尘。
“这是自然法则,儿子天生是给父亲找麻烦的。
”《毁灭之路》,这名字起的有些欲盖弥彰,整部片子,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讲述的,完完全全都是关于父与子的故事。
每一个成长的儿子心中,都渴望着一个父亲。
那不只是血缘上的联系,那是心灵的关联,父与子,命运的锁链,儿子渴望着父亲,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而留给父亲的,却是衰亡,这是自然法则,新陈代谢。
毁灭之路,是对于父亲来说的。
故事开始在30年代一个带着深蓝色调的小城,阴霾的氛围一如我们躁动而迷茫的青春。
男孩子麦克安静而忧郁的,穿行在茫茫白雪上,单调的日常情景,却偏偏配上如此宏阔壮大的配乐:空灵的吉他珠玉泻地,自说自话着内心的那份少年情怀;风笛略带嘶哑的嗓音如潜伏的危机如影随形;管弦乐队恢弘如颂歌般的手法,如同天地间的自然之音,颤动着世间永恒循环的旋律,神圣、崇高、庄严;钢琴如流水在间隙淌过。
四者交替,往复穿行,丰沛的情绪结合简单镜头的反差令人应接不暇。
一开篇就是宏大叙事的架势,因为这讲的是世间一切父子的故事,没有之一。
雪地里儿子摔倒了两次,显示了少年的脆弱与不成熟,嘴里冒气的烟斗此时更显得不协调和可笑。
这是少年的渴望,渴望成熟,渴望力量,如同一个男人。
父亲的汽车开过,麦克像士兵一般肃立在侧,表情由孩子的没心没肺转变为若有所思的凝望。
这一段的配乐澎湃而激昂,是新鲜生命的颂歌,是人生征途开端的号角。
毋庸赘述片中表现儿子对父亲向往的场景,总是父亲显得淡漠而疏离,一旁的儿子竭力掩饰着无缘无故的激动和紧张。
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体会吧?
父亲的爱永远不动声色,对儿子来说更是如此,不像母亲那样的亲昵和直白,父亲永远只是远远的注视,难免显得充满距离感。
在片中这种距离感被具体化为:父亲有着不可告人的职业,儿子被蒙在鼓中。
因此,随着儿子渐渐成长渐渐增强的对父亲的向往,自然而然的,他渴望更加接近父亲,了解父亲,至少,了解他是干什么的。
由于儿子莽撞的跟踪,灭顶的灾难降临到他们平静的生活。
或许这该是令人伤心的,但小麦克的脸上并没有惶恐的泪水,他只是安静的上车,随父亲踏上亡命之途。
灾祸对于他或许是一次机会,满足他躁动青春的渴望,让他能够接近父亲,并且,深入他,理解他他的一切。
随着冒险的深入他慢慢的达到目的了,父亲让他帮忙,教他驾车,配合他的行动,很容易看出麦克沉稳的眼神中那份满足和快乐,他想要的不只是父亲不停地命令他躲起来、一言不发地把他像婴儿一样保护起来,然后自顾自的做事,他想成为的是可以与父亲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
依旧是,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片中不只一对父子,沙利文和鲁尼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葬礼上二人连弹了主题配乐的钢琴部分,那是我才感受到,整个主题交响曲中隐隐流淌的钢琴声的含义。
其他乐器是儿子的情感,而钢琴,代表的是父亲。
虽然这两人有义父子的情分,但是,他们其实仍然代表父亲的角色,二人的合奏是两个父亲的相互理解,同时应该注意远两人的儿子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情看着自己的父亲。
片中不只一对父子,沙利文和鲁尼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葬礼上二人连弹了主题配乐的钢琴部分,那是我才感受到,整个主题交响曲中隐隐流淌的钢琴声的含义,其他乐器是儿子的情感,而钢琴,代表的是父亲。
虽然这两人有义父子的情分,但是,他们其实仍然代表父亲的角色,二人的合奏是两个父亲的相互理解,同时应该注意远处两人的儿子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情看着自己的父亲。
两个父亲表现爱的唯一形式,就是保护自己的儿子。
或许男人天生就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是面对另一个男人。
儿子发觉父亲的身份,大受刺激,然而鲁尼向沙利文谈及此事时说:“你已经熬过来了。
”侧面交代了父亲心中对此事的挣扎。
鲁尼接着说“不可能永远保护着他”,更是一语中的。
片中这个沉默的父亲,对儿子唯一上心的事就是他的安危。
然而事实如鲁尼所说,“不可能永远保护他”,儿子要成长为父亲般的男人,就必须离开父亲的保护,独立。
但是身为父亲的他们是不可能割舍这份羁绊的,即使老谋深算鲁尼,最终也为了保护他那个并不欣赏的儿子而死,鲁尼和沙利文最终为各自的儿子由情同父子走向了不共戴天。
父亲对儿子的保护,同父亲对儿子的爱一样,至死方休。
而作为儿子的小麦克和康诺·鲁尼,渴望着父亲但却不断地把父亲引向死亡。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父亲的死,才能给儿子带来他渴望的成长,这也是父亲之爱的最终归宿。
儿子对父亲的爱,是走向成长;父亲对儿子的爱,是走向毁灭。
沙利文保护儿子,唯一的心愿就是不要让儿子走上自己的路,因此,他几乎是以拒绝的态度面对儿子了解他的渴望。
父子间真正的交流其实很少,但也有一两次令人印象深刻。
沙利文教麦克开车时,麦克故意玩危险动作,父亲中计后他那一串小孩子似的欢笑,似乎是一种含蓄的撒娇,渴望父亲像幼时一般单纯的宠爱。
还有一次是较少的敞开心扉的麦克说自己喜欢圣经历史,其实这有铺垫,开头麦克打着电筒看的就是圣经故事。
圣经最重要的一组意向就是父与子,天父与耶稣,牺牲与救赎,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就是影片的一个注脚,最终引向那个看似有些出人意料和残酷的结局。
后面的部分节凑紧凑,几乎完全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当画面切换到父子二人走在天水间的诗意田园中时,我竟然有些无所适从。
影片的色调一直是幽蓝的,而这里却泛着纯白的日光。
浅黄的沙滩,浓郁的灌木,雪白的浪花,明媚的天,加上干净的钢琴在远处低吟浅唱,那是大自然的天籁对这父子之情的礼赞,一切,宛如美好圣洁的天堂。
“只有一项保证:我们永远上不了天堂”,鲁尼对沙利文如是说。
对于这两个父亲,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没有天堂,因为“没有一个不是杀人凶手”。
结局前的这短短两分钟,美好的令人心碎,就像是生命中那些最快乐的时刻,往往令人渴望凝固时光。
这是一场幻影,是父子俩不可能的幸福,沙利文走进那洁白的屋子,站在窗前,凝望这儿子的笑容,海浪映在玻璃上,沉静的琴声仿佛安抚了他的生命。
和最重要的儿子相守,是他不敢渴望的幸福,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得到了,哪怕只是幻象,也足够慰藉此生。
虽然我已预料的那两颗子弹,这是毁灭之路,死亡是唯一的救赎,但它的到来还是使我震颤,或许是那鲜血太过刺眼。
沙利文在最后一刻,替儿子解决了最后的仇敌,因为他明白儿子开不了枪。
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父亲从来都关心儿子的,了解他的一切,也许只是因为用情太深,表现出来反而背道而驰。
父亲死了,沉静的琴声却一直没有停止,曲调沉着而低回,甚至包含这喜悦和激昂。
这是自然法则,我明白,这是生命的史诗。
新陈代谢,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影片中父子二人的名字都是麦克,似乎西方的传统当是长子与祖父同名,而次子与父亲同名,片子里的例外,也是一个隐喻吧。
儿子最终成长为了父亲一般的男子汉,他会重新走上父亲的路,保护自己的儿子,引领他们成长,最终离去。
小麦克说,他逃亡的那六个月经历了别人一生所经历的一切。
我想这指的并不是冒险与危难,而是一个儿子,要用一生才能走完的,理解并深入自己父亲的心路。
ps:重新研究了一下片中的基督教符号实在不少:父子二人驶过布满十字架的墓地,前往小教堂哀悼家人,这里儿子看到了一筐免费发放的圣母像(囧又不是小广告),此时响起的配乐是《Virgin Mary》,即圣母玛利亚,后来父亲在儿子桌上看见了一小个圣母像。
此时小麦克方丧母,如果圣母指代的是母亲,那么无疑这对父子就是天父和耶稣的隐喻。
还有鲁尼和沙利文重逢在教堂,修女们齐唱颂歌,这里二人在地下室进行了有关父与子讨论的对话,而此时颂歌一直可以听到。
另外沙利文去杀鲁尼前在房里装配枪支,此时墙上挂的是圣父子像!
那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走下去成为唯一的选择。
他很清楚路尽头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甚至更希望那一刻早一点到来。
一手牵引着年幼的儿子,用身躯挡住他眼前的血光;一手紧握着冰冷的枪械,扫尽阻挡他前行的神魔。
在三十年代推行禁酒令的芝加哥。
他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儿子。
虽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帮的杀手,但他依然很享受家的温馨。
然而就在一夜之间,拥有变得乌有。
妻子和小儿子在家里被残忍杀害,只余大儿子侥幸活了下来。
追杀与被追杀同时在两对父子间展开,但在沙利文的手中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他和儿子的两条性命。
相反在他的养父手中却握有无可质疑的主动权。
没人会为一个沦落的杀手去得罪正得势的黑帮权贵。
亲仇的力量能使人丧失理性。
何况他原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凶徒。
“死亡天使”的绰号决不是拿来吓唬三更啼哭的幼童,而足以震慑敌人的肝胆。
阴冷、狠辣但却睿智,令圈里人对他既尊敬有恐惧。
当他下定决心要“引导”某个人时……汤姆·汉克斯将身陷绝望、愤怒与仇恨中的麦克·沙利文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看他表演时,能感觉到他将所饰演人物的感情,思想传染到观众的体内。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类角色,去除了人性中很多阳光,积极的方面,而深刻挖掘出一个力求血债血偿的冷酷杀手内心的阴暗与痛苦。
炉火纯青!
对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我要用这四个字来概括。
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蝉联两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可能饰演如此广泛的角色类型。
《费城》、《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拯救大兵》、《流放者》、《绿里》,当然还包括这部《毁灭之路》,每一部都需要考究演员的演技,每一部都是一次挑战,而汉克斯总能从容应对。
本片其他的组创人员阵容也非常强大。
导演萨姆·曼迪斯所执导的第一部正式影片就是囊括五项奥斯卡奖的《美国美人》,其功力可见一斑。
他三年后再度出击,执导此片,流畅与细腻依然是主要风格,曾一度又被业界看成是问鼎奥斯卡的力作。
片中最主要的两位配角是好莱坞长青树保罗·纽曼和演艺事业正阔步向前的裘德·洛。
前者饰演的沙利文养父表面温和、慈祥、公正、无私,但实际上作为一个黑帮头子,他阴鸷、凶残、自私、偏激。
当他自己的儿子遭遇危机时,他不惜杀尽养子全家,包括女人和叫他作爷爷的孩子。
后者是一个以图片记者为身份掩饰的新锐杀手。
这两份都是他所热爱的工作,对此他有乐此不疲的兴趣。
他所等待的就是与沙利文这个“高手”相对的那一刻。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好莱坞三代男演员中最杰出者比拼演技的经典电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纯演技影片了。
整部片子的阴沉感在我心里徘徊了两天,才终于逝去。
当从肺部呼出那最后一口压抑的气息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灰色成为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色调,无论是色彩的运用,景象的选取,演员的表演,直至观众的感官,都沉浸在灰色的海洋里。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他们正走在那条落满枯叶,不可回头的毁灭之路上。
哪——我们呢?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美国,"禁酒令"仍然存在,帮派大佬约翰靠此发家。
而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年迈的教父"约翰",而是他的养子兼头号帮手麦克,以及他的大儿子小麦克。
麦克在外是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分子,但在家他是好丈夫和好父亲。
小麦克也不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
一场追悼晚会上,死者哥哥芬恩对约翰有所不满,但被麦克和约翰的儿子康纳推出门去。
于是在一个雨夜,麦克和康纳前去寻找芬恩。
而在这个夜晚小麦克决定偷偷藏在车中,查看父亲的职业。
麦克和康纳来到仓库会见芬恩,未曾聊几句,康纳却突然开枪将芬恩杀掉。
显然芬恩知道康纳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无奈,麦克只好开抢杀掉芬恩的手下。
而这一切全都被趴在门外的小麦克看见,在他惊慌未定的时候,被麦克和康纳发现。
二人追出门外,发现是小麦克,麦克向康纳保证不会泄露,康纳暂时收住杀心。
次日,康纳遣麦克去一地下酒吧收保护费,麦克前往却发现被康纳设计,险些死去。
麦克顿时明白,康纳仍旧想杀人灭口。
他奔回家中,妻子和小儿子已经中弹身亡。
小麦克因滞留学校回家较晚而躲过一劫,眼睁睁见康纳杀人离去。
康纳在父亲的庇护下躲起来,麦克只好带着儿子前去芝加哥,踏上复仇之路。
麦克前去芝加哥寻求帮派大佬帮助,但约翰从中作梗,麦克无法获得援助。
想要复仇杀掉约翰,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靠自己,还有小麦克。
于是他教小麦克开车,二人决定抢劫芝加哥黑帮的银行存款,逼迫其放弃保护康纳。
与此同时约翰已经找到了一名更加残酷冷血的杀手,追杀麦克。
杀手身材瘦削,长发而秃顶,是一名专门为死人拍照的摄影记者。
他甚至为了拍照将未死之人的杀掉。
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追逐开始了。
麦克父子银行抢劫非常顺利,但影响依旧不够,于是麦克前去寻找黑帮的会计,拿到账单。
这时杀手也追杀到此,一场激烈的枪战,杀手脸部中弹,麦克手臂受伤,父子协力逃出困境。
在一户农家经过一番调整之后,麦克重回小镇,将康纳的背叛高速约翰,希望约翰能放弃康纳。
无论如何,康纳毕竟是约翰的儿子,他无法将康纳交到麦克手上。
在一个雨夜,街道外,约翰在手下的陪同下正要开车离去。
麦克一人一枪将随从杀掉,最后还是痛苦地杀掉了养父约翰。
失去了父亲的庇护,麦克顺利杀掉康纳。
复仇到此结束,麦克和小麦克在海边买下房子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那个固执冷血的杀手又来了,麦克中弹。
所幸,在小麦克的帮助下,麦克临死前还是干掉了杀手。
小麦克在经历了这一系列人生波浪后,选择回到农家,归隐于江湖。
看完电影,忽然想起曾经在下班的公交上,遇到过一个老外带着两个6、7岁的儿子和一个4、5岁的小女儿的事。
男孩们很淘气,小女孩很文静,外国小孩特有的那种长长的睫毛,深邃的眼睛,真是可爱。
公交上人很多,爸爸拿了几本书,几个人都挤在前门上车的那块,男孩子们不停的说着什么,爸爸偶尔应几句。
显然他们对中国已经很适应了,对挤的要死的公交车见怪不怪。
坐了几站,他们就从前门直接下车了,两个男孩子跑在前面,爸爸走了几步,回头等落在后面的小女儿,小女孩赶上去,拉上爸爸的手,一家人朝一个小区方向走去。
我挤在下班的公交上,看着此情此景,羡慕异常。
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这种情景不多见。
我暗暗想,将来等我成家了,要跟老婆商量一下,管它超不超生,至少打麻将的话要够上一桌吧。
另外,说回电影,谁动了我的老婆孩子,我也会跟他拼命的!
木匠家的抽屉通常打不开,屠夫更爱吃青菜,拳击手看到孩子被人揍得鼻子流血会格外揪心——把这个定律推广到这部电影里,杀手通常不会让他的孩子杀人,因为他知道把活人当工件的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凄凉。
剧情平庸,对白简单,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东西,演员里新老搭配会给你一些惊喜——《罗马》里的凯撒,《兵临城下》的瓦西里,你看你看那个黑帮老大的脑残儿子,后来丫演了007……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关注,我只能说汉克斯真有型。
这个有型无法用“帅”、“酷”、“成熟”、“魅力”这样的语汇概括。
我想说的是,那是每个男孩共有的记忆——在父亲背后仰望他坚实的高大的身影。
于是我就会经常掏出碟子来看,每次看这个片都会罕见的流几滴泪,每次看到唏嘘的时候,都会想起我爸,想起我只有踮着脚才能够到他的衣袖的时候,想起目送着他一次一次孤身前往远方,想起地平线处潇洒的挥手,想起他风衣礼帽地踏上征程。
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英雄,大多数人也无非是平凡的终老一生,但在每个孩的心里老爸总是无可替代的——他辉煌,他创造,他拼搏,他庇护着我们,我们躲在他们身后的安全角落,我们看着漆黑的夜幕中漆黑的雨,我们躲在他们背后的安全角落,看着他们端平冲锋枪,将快意的子弹射向那充满敌意的世界。
《毁灭之路》一片视听语言老练、沉稳、却有力道十足,是一部难得的学习范本。
《纽约时报》的影评称本片为一曲“视觉交响诗”。
我选择的是影片21分钟至25分钟处,加以分析。
这个段落主要讲述的是男主角迈克尔第一次清楚的明白了自己父亲的职业,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杀人的场面。
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加以浅显的分析。
1,视觉语言。
A:光影。
本片的暗调摄影肯定是很多人过目难忘的。
《毁灭之路》一片,影调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前71分钟左右影片均是阴郁、幽暗的影调。
从71分钟到104分钟,父子踏上逃亡复仇之路后影片逐渐明亮起来。
到104分钟后父子完成复仇,影片进入高调段落。
而我分析的这个段落恰好处在暗调段落,气氛是雨夜。
而全片中唯一一个下雨的气氛也就是这里(连迈克尔家破人亡的戏都没有运用特殊气氛)。
我认为这个冬雨的气氛的选择十分贴合故事的情绪。
男孩第一次知道自己父亲是黑帮的杀手,而且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杀人,而这个冰冷的雨夜能够十分准确渲染这种情绪。
而且如果非要讨论象征意义的话,那么雨夜是不是也算是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种洗礼?!
这个我不懂,也不在视听讨论的范畴内。
言归正文,这个段落的用光大多以逆光、顶光和束光为主,把整个画面气氛控制的极为压抑冷峻。
尤其是男孩迈克尔趴在地上偷看杀人的时候,仓库内都是顶光,极为像一个舞台。
而投射在迈克尔脸上的一束光也非常像是戏院里观众脸上的光。
这样把一个男孩看到杀人过程这样一个真实残酷的故事,转化为一种亦真亦假的梦幻。
B:镜头。
本片均是以男孩迈克尔的视角为线索展开,因此很多镜头的处理和机位的选择都是以此为基准的,在这个段落中更是如此。
迈克尔趴在大门下的偷窥导演选择了简练的不能再简练的,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客观镜头对准迈克尔的时候,机器都是选择长焦固定拍摄;而迈克尔的主观视角的时候,都是选择手持广角拍摄,而且镜前还有遮挡。
这个段落前面镜头运用极为克制,导演没有选择戏剧效果更强的机位和镜头焦段,而是冷静的运用全景和遮挡这样更加真实的镜头语言来向观众交代事情的进展。
但是当迈克尔第一次看到枪杀的场面的时候,摄影运用了高速摄影的手法和长焦距镜头,突出和强化了迈克尔的心理感受,而反复的眼睛的大特写和被枪杀者缓慢栽倒的对应剪接,让观者更能体会这个场面给迈克尔心灵的震撼。
前面的隐忍不发,才有了后面爆发时刻。
C:视觉元素。
《毁灭之路》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1931年的芝加哥,片中大量的典型视觉元素都在为整个影片增加厚重感。
在这个段落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挺汤姆逊机枪。
这挺机枪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到,这不是没有来由的。
影片中父亲麦克是芝加哥黑帮成员,而汤姆逊机枪的绰号叫“芝加哥打字机”。
绰号的来由就是当时芝加哥的黑帮特别偏爱这款近距离火力威猛的机枪,据说30米之内不需要瞄准,因其枪声像打字机一样而得名。
虽然在这个段落中,这支枪没有完全的出现,但是它那奇特的弹鼓一出现,大家就都能猜得到。
芝加哥黑帮配汤姆逊就像是日军配卫生胡一样,都是视觉标志性的符号。
2,听觉语言这个段落在听觉处理上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有三处。
第一处是,22分钟处。
迈克尔听到父亲在组装机枪,而他感到异常的恐惧。
这个地方导演只是用迈克尔的喘息声和车座外的组装枪械的声音进行处理。
按常识,这种处理会让人觉得不真实,但是放在此处,夸张的喘息和夸张的枪械组装声拼在一起,却十分恰当的表现出迈克尔的紧张。
第二处是24份50秒,康诺开枪打死了芬恩,此时片中响起了一种类似于耳鸣的特殊声效。
伴随高速摄影,芬恩夸张的而又缓慢的倒下,加上这种特殊声效的渲染,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那种时间凝固的感觉,这让人很容易体验到迈克尔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打死的震撼感受。
而紧接着是,第三处是第25分04秒,麦克开枪打死芬恩的手下,被夸张机枪声和弹壳掉落在地上的声音又把迈克尔拉回到现实中。
这个段落处理的干净利落,未见鲜血遍地,却让人感到暴戾之气十足。
最近听到一个词,说古典的恐怖片都有一种“干燥的恐怖感”。
就我的浅见以为,这可能是针对于如今的恐怖片动辄就血浆遍地而言的。
与其他的血花飞溅的黑帮题材电影不同的是,这部《毁灭之路》鲜有特别血腥的场面。
但是导演在处理中运用了其他的手段,如这个段落的声效处理,让如我等观众还是感觉到了那种“干燥的暴力”。
刚看完《毁灭之路》,情节还不错,但总觉得Mike 复仇的道路经历的有些轻易,抢钱 逃亡 反攻 一路上关于坎坷的情节有些少,对于冒险和悬疑的标签有些牵强。
但也许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是关于Mike心底对儿子Michale的父爱。
12岁的Michale跟随父亲的六个星期却经历了整个人生,人在年少的时候的经历总是会在以后留下很深的烙印。
裘德.洛的反面角色看似神秘,但黑色的魅力却不够,PS 最后毁容后真是够吓人的。
老头说:Sons are put on this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
当迈克站在窗前,玻璃反光映出儿子与狗玩耍的场景时,我希望就这样结束。可是心里又觉得结局并不完美,这种片子一定是要死光光的。
好吧,Jude Law惊艳了,IMDB的评分也是被女粉丝们拉上去的吧~
首尾呼应的“首”显得多余,整体力道不够足;摄影+整体文艺范(无视题材)=门德斯
汤姆汉克斯真的不太适合演这种杀手,因为他 真的有一点胖😂
“我看见父亲唯一的恐惧,就是儿子步上他的后尘。”没有太多的血腥暴力镜头,看过后却很沉重。
好简单的故事啊
其他的我都不管,我喜欢各种父子情深,两人桌边的对谈一场戏很经典,开车抢银行也是影片中难得的轻松一幕。而你,比较像我。
萨姆·门德斯的第二部长片。为什么都说这种摄影牛逼,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也是类似风格的摄影,但怎么看就是觉得不舒服,视觉上很华丽,但毕竟真实感有所缺失。当然本片的摄影比《大地惊雷》还是好得多,也拿到了奥斯卡奖。保罗·纽曼让我感动了一下,裘德·洛这个角色很讨厌,但得承认他演得不错。
平平無奇,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差,就像日記一樣寫著一段故事,用寫小說的形式來拍電影,註定不對口,因為無需以文字的魅力來供人以想象,這是電影。也沒有凸出電影特性,畫面給到的張力以及第三人稱的心理的口述。披著黑幫外皮的父子戲。
有点文艺的黑帮片(配乐方面)。这电影给人感觉有点怪的原因应该是剧本,这故事实在太不对劲了,该给力的地方不给力。要命的是,我觉得汤姆汉克斯没有黑帮腔调,他还是适合演慈父(或者基佬,如果瘦)。。当然整个影片还是可以的,保罗纽曼多帅也不用我多说了
你一枪啊,我一枪
一般,为了后面雨中那段复仇的镜头来看的,故事很平。汤姆汉克斯不太具备黑帮气质
觉得太闷了。。父亲是黑帮得力杀手。 儿子调皮躲车里跟着去目睹了凶杀。被发现了。 但是帮派里的人肯定不会放过知道秘密的小孩。 看到这就开始 腻了
我觉得汉克斯塑造的黑帮老大形象是不错的,无论是塑造父亲的角色,还是黑帮老大的角色,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他这个杀手的角色,觉得塑造的一般,但是我觉得还是有那种感觉的,可能编剧的设计就是如此,为了突出父亲的好!影片看下来还是有感动的地方!
质感很好,和四海兄弟感觉一样。但是想看传统点的,计谋类型,这个亲情成分很重。只看了前一半,直接跳到最后20分钟了。
【A】门德斯真的是个非常精明的导演,尤其体现在他拍片的类型手法上。处女作《美国丽人》尚且可以配合奇情的剧本,但在《毁灭之路》中基本全靠复杂精巧而不嚣张的炫技。各种设计更加刻意,所以也需要更加庄重的仪式感来让观众相信。门德斯的目的极其纯粹——好看,技巧的堆叠绝不乏味,光影魔术带来感官愉悦,绝对实诚的show off。康拉德·霍尔的摄影更是无与伦比,自然光、剪影以及镜像反射,每一个镜头都能带来视觉欢愉,哪怕是狄金斯都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片中的黑帮老大太护犊子了,可惜汉克斯最后和他义父决裂了。电影整体没看懂sons are born to bother their fathers
还好吧,暴力了温情不冲突,冲着汤姆 汉克斯看的
剧情虎头蛇尾,好莱坞再次将一个才华横益的文艺片导演带上了毁灭之路,不过影片的摄影堪称超一流。
本剧最为精彩的角色是裘德洛,此前此后再没见他演过这么有存在感的角色,不耍帅,走心。汤姆汉克斯一直这么稳,他也极度符合父亲一词在我心中的定义,宽厚的肩膀,有力的承担。最后一幕美得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