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韩涛
主演:张春华,崔楠,韩三明,李珈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简介:根据诗人卧夫自杀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诗人狼在春暖花开之时选择在远离城市的山中死亡的故事,首次探讨中国当代诗人的困惑、堪称文艺片佳作。详细 >
01.07
没有一个刻意的镜头
诗人选择离开浑浊,正如生来感受饥饿。
真还行
对宇宙/天地来说,人是透明的。重要的是自知。自知被重重遮掩、绑架不够坦白的比喻,变成供词。怨恨和吃肉和人的精神痛苦,是同一件事。耶稣提供了罕见彻底的示范。我们还未得其门而入?黑屋子里吃肉的人想补养自己导演是否也是其中的一个肉食者?我们都已被事先原谅了吗?我们承受着自我同意和施加的苦乐……
剪辑和最后吃羊的部分处理的挺好,相反片里主线有种说不出来的怪俗,看起来走心却不可避免滑向矫情。
Cathayplay观影|影片使用了大量固定镜头,虽然我能够猜测和理解导演所传达,但镜头之间却毫无逻辑可言。是什么支撑我看下去的?是影片开始众人吃羊、中段羊的复活、末尾处司机夫妇进食羊肉这三个镜头。狼是这只羊,这是影片中出现的大量自然界动物的实际暗示。尽管众人吃羊,可我觉得“羊”的死亡与他人无关,这是他死前最后三天的故事。王狼有公司,有大房子,可他却始终穿着像一个穷诗人。这可能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试图把王狼塑造成一个精神世界丰富但现实世界惨淡的诗人,是,他的家里摆了很多书,尽管总有人在诵读他的诗歌、在仰慕他,可我只感受到导演“形式大于内涵”的意味,并没有感受到王狼的内涵在。此外不言的人物特色太过刻意,看起来软弱而无担当,莫名传达了某种“中年压力”,可一开口说话又让观众感到出戏,不像是职业演员。
那个司机和那只羊……
做作的电影,演员全程不在线。配乐有事吗?
诗人的温柔是人间最后一点温暖
诗人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抱歉很多内容或是隐喻我看不懂。
这是什么玩意
仅限于对文艺片的意淫
我是看到这个导演的猥琐新闻以后进来看的。
一星给羊 一星给赏
影像上来说没看出诗人对现实有何种不满,大多是一种抑郁的表现。也许最后出租车司机和众人吃羊是一种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啃食隐喻,但是从影像上一直找不到落脚地,也许是龙标的原因或者其他,而且多数场景对演员的把控不太精准。
活着其实比死亡艰难。
诗人在山里面自杀的故事。题材和隐喻都挺新的,但是像实验品,各方各面都不完整成熟,这就是诗人电影吧,我get不到。
6.5。大概是初高中看的一部片子,误打误撞又找到了。对这部电影感触格外深。思想大于内容。诗人的主动饿死与路人对羊的大快朵颐形成鲜明对比。电影起码抛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何以存在?诗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便大多消声灭迹了,诗人难以成为一个职业,他们依赖一种节制的激情。至少,诗意是永恒的。
难免有些矫揉造作,除了超现实部分外缺少了应有的电影性,画面平实没有张力,李珈西不适合演戏,饿死的诗人与饱餐的贪婪人类形成对比,有表达的欲求,但整体而言却丧失了电影应有的美感,传记式的电影也缺少了其应有的面对死亡的悲情与痛苦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01.07
没有一个刻意的镜头
诗人选择离开浑浊,正如生来感受饥饿。
真还行
对宇宙/天地来说,人是透明的。重要的是自知。自知被重重遮掩、绑架不够坦白的比喻,变成供词。怨恨和吃肉和人的精神痛苦,是同一件事。耶稣提供了罕见彻底的示范。我们还未得其门而入?黑屋子里吃肉的人想补养自己导演是否也是其中的一个肉食者?我们都已被事先原谅了吗?我们承受着自我同意和施加的苦乐……
剪辑和最后吃羊的部分处理的挺好,相反片里主线有种说不出来的怪俗,看起来走心却不可避免滑向矫情。
Cathayplay观影|影片使用了大量固定镜头,虽然我能够猜测和理解导演所传达,但镜头之间却毫无逻辑可言。是什么支撑我看下去的?是影片开始众人吃羊、中段羊的复活、末尾处司机夫妇进食羊肉这三个镜头。狼是这只羊,这是影片中出现的大量自然界动物的实际暗示。尽管众人吃羊,可我觉得“羊”的死亡与他人无关,这是他死前最后三天的故事。王狼有公司,有大房子,可他却始终穿着像一个穷诗人。这可能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试图把王狼塑造成一个精神世界丰富但现实世界惨淡的诗人,是,他的家里摆了很多书,尽管总有人在诵读他的诗歌、在仰慕他,可我只感受到导演“形式大于内涵”的意味,并没有感受到王狼的内涵在。此外不言的人物特色太过刻意,看起来软弱而无担当,莫名传达了某种“中年压力”,可一开口说话又让观众感到出戏,不像是职业演员。
那个司机和那只羊……
做作的电影,演员全程不在线。配乐有事吗?
诗人的温柔是人间最后一点温暖
诗人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抱歉很多内容或是隐喻我看不懂。
这是什么玩意
仅限于对文艺片的意淫
我是看到这个导演的猥琐新闻以后进来看的。
一星给羊 一星给赏
影像上来说没看出诗人对现实有何种不满,大多是一种抑郁的表现。也许最后出租车司机和众人吃羊是一种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啃食隐喻,但是从影像上一直找不到落脚地,也许是龙标的原因或者其他,而且多数场景对演员的把控不太精准。
活着其实比死亡艰难。
诗人在山里面自杀的故事。题材和隐喻都挺新的,但是像实验品,各方各面都不完整成熟,这就是诗人电影吧,我get不到。
6.5。大概是初高中看的一部片子,误打误撞又找到了。对这部电影感触格外深。思想大于内容。诗人的主动饿死与路人对羊的大快朵颐形成鲜明对比。电影起码抛出了一个问题:诗人何以存在?诗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便大多消声灭迹了,诗人难以成为一个职业,他们依赖一种节制的激情。至少,诗意是永恒的。
难免有些矫揉造作,除了超现实部分外缺少了应有的电影性,画面平实没有张力,李珈西不适合演戏,饿死的诗人与饱餐的贪婪人类形成对比,有表达的欲求,但整体而言却丧失了电影应有的美感,传记式的电影也缺少了其应有的面对死亡的悲情与痛苦